《林泉高致》 (汤书昆) 关于艺术大师郭熙的基本情况 《林泉高致》是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史上的不朽名作,而这部名著的作者郭熙不仅是开一代风气的美术理论泰斗,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杰出的大师,是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创造者。像郭熙这样全面的艺术英才,在中外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郭熙,河阳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约生活在11世纪初到11世纪末这一时期。金元之际的名士元好问曾说郭熙活到80多岁,而同一时期的友人黄庭坚也多次提到“白头”;日本研究者曾布川宽则推断卒于1087~1100年之间。但由于郭熙晚年遭到贬抑,因而末期事迹多不可查考。 1054年前后,郭熙已是具有相当功力的画家,他曾在此年前为名诗人苏舜钦之兄苏舜元画过6幅摹李成画作的《骤雨图》。1068年,宋神宗即位,经宰相富弼推荐入京,担任御画院待诏,宋神宗特别喜爱郭熙的作品,宫内收藏较多,如学士院及尚书省、中书省这类中央核心机构的照墙上都是熙作,所谓“达于神宗天听”,被推许为当时画坛第一。神宗赞为“郭熙画鉴极精”,并将秘阁所有藏画拿出来让他详定品目,宣称“非郭熙画,不足以称”,以至满殿都是郭熙画。 但宋哲宗继位后(1085年后),对郭熙作品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宫中所有郭熙画作都被撤换成古画。《画继》卷九《杂说》记载: 先大父在枢府日,有旨赐第于龙津桥侧,先君侍郎作提举官,仍遣中使监修,比背画壁,皆院人所绘瓴毛花竹及家庆图之类,取观,乃郭熙画也。问其所自,则云不知,又问中使。乃云:“此出内藏库退材所也,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熙作,上即位后,易求古图,退入库中者不止此耳。先君云:幸奏知,若只得此退画足矣。明日有旨尽赐。且命舆至第中,故第中屋壁无非郭画,诚千载之会也。 从大红大紫到沦为糊墙装饰,有人以为与郭熙卷入新旧党争有关。但详细把握一下,基本可以认为:郭熙在神宗一朝大受推崇,固然跟新党的关系很密切,但推荐他的富弼却是旧党元老,而且郭熙与旧党核心人物文彦博交往颇深,与旧党要人苏轼、苏辙、黄庭坚时有唱和题跋,显然不能单从政治态度来理解郭熙的机运。如郭思在《画格拾遗》中记载: 《一望松》先子以二尺余小绢,作一老人倚松岩前,在一大松下,自此后作无数松,大小相连,转岭下涧,几十百松,一望不断,平昔未尝如此布置。此物为文潞公(文彦博)寿。意取公子子孙孙连绵公相之义。潞公大喜。 由此看来,神宗朝的郭熙党派意识不是很强。哲宗即位之时仅10岁,由高太后执政,一时旧党人士纷纷崛起。9年后,哲宗亲政,尽贬旧党,而与文彦博、苏轼等人关系密切的郭熙遭到冷眼也是可以理解的。单单认为郭熙是新党的代表画家是不当的。 郭熙一生直到晚年高龄还在创作大幅作品,如黄庭坚记载他元丰末年(时已80多岁)为显圣寺悟道者作12幅大屏,高2丈余,山重水复,黄曾与东坡、苏辙共观竟日,叹息不已。而且,郭熙为宫廷、官府、寺院作画甚多,应该是作品等身了,但今天郭熙传世作品只有《早春图》、《窠石平远图》、《山庄高逸图》等寥寥数幅。即便是相隔很近的《宣和画谱》,也仅记郭画30幅,连名作《早春图》也没有,而事实上,过了较长时间后的汤NB032还见过郭熙真迹约50种。我们只能说有意的冷落和运气不好使郭熙的绘画成果流失殆尽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林泉高致》传到了后世。 郭熙的艺术创作及其精神遗产 郭熙是宋代名画家,师承山水画的圣手李成,被认为是李成最杰出的传承者。但郭熙并不是一个墨守大师之规的人,他创造性领会了李成艺术的精神,同时非常明确地以自然为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大有所成。《宣和画谱》卷11记: (熙)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初以巧赡致工,既久,又益精深,稍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处,然后多所自得。至摅发胸臆,则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NB033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NB034霭之间,千态变状。论者谓熙独步一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 《宋文宪公全集》卷9记载的另一则欣赏感受也很能显其艺术魅力:“其所作《阴崖密雪图》,大阴NB035NB036而皓素淋漓,使人玩之,肌肤累累然起栗矣。”郭熙是重气象及传神的,他的作品也确实令人进入二维平面的主客融通境界,如果就山水画而言,中国历史上能达到这一水平的画家并不多,按性灵派的分类评价方式,已经可以归入神品与逸品之列了。 宋人绘画(尤其是五代和北宋的山水画)特别重视自然界整体气象的表现,往往是满纸历历山川,整体气韵飞扬,现实的仿真感成为构境的基础,主观的感情凸现不是特别强烈,形成天地包蕴人意的格局,这与明清以来人意在画境中非常鲜明有所不同。观宋画,往往会有较强的宇宙意识和天人和谐感,这是董源、巨然、李李、荆浩,直到范宽、郭熙……诸大师艺术生命的精髓。 例如今存郭熙最知名的作品《早春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馆):山间清晨,薄雾缠绕两座兀立的山峰,山顶清晰,山腰迷离;雾霭中有山泉静静流往山下;水流浅溅,寒石显露,有形姿多异的小树老树或浓或疏散落于山水之间。画作表现初春节令由寒向微有暖意转变时的场景,整体意象虽赋形于山水云树,但朦胧的寒意与朦胧的融融感贯注于笔墨里,仿佛自然生命正在我们心里演进,宁静而亲切、温润而灵动,恍恍然已与造化同游。 《林泉高致》的人生倾向与艺术思想 《林泉高致》由郭熙之子郭思编纂而成,前有郭思序,阐述绘画之本原大而且远之理及编纂缘由。正文分《山水训》、《画意》、《画格拾遗》、《画题》4篇,比较完整地阐述了郭熙对于绘画之道的深刻体验。 从思想渊源上说,《林泉高致》比较鲜明地反映出道家与儒家精神理想的牵引并且与中国经典的“儒道互补”心态构成若合符契。郭思序中言:“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家,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确实,道家的精神容易养育倾心自然山川的品性,促成寄性山水的追求,有助于在把握山水内涵时达到精神境界。 例如对中国视觉审美有较深影响的“三远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生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NB037,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NB037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初一看,很容易只从绘画的透视构成来看待“三远论”,但“三远论”的本旨是发三种经典的美感境界与生命境界。无论是“仰观大造”的高远,“洞穿太虚”的深远,还是“极人目之旷望”的平远,都立足于化有限为无限,推静止为流溢的哲学原点。视觉有限、人心无限,山川有限,宇宙无边,“三远”之境的真正完成是通过构造人心之远体验而实验的,也可以理解为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历程。应该说,从哲学理念、审美境象、表达方式来说,均与老子及庄子的自然生命追求和自由境象血脉相通,反映了浸润很深的融入天地以展我心的追求。 但是,《林泉高致》并非只见道家一派血脉,郭思序文中在“少从道学之学”后,笔锋一转写道:“然于潜德懿行,孝友仁施为深,则游焉息焉,此子孙当晓之也。”非常明确地揭示了积极的儒学立场。《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写道: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文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行,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这是非常典型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二元模式,隐于山水活其灵性自然是迷人之途,但当此“太平盛日”,高蹈远行就不对了,以山水画来满足君子们的山林之思,存养性灵,才是正确之择。显然,这里就不是道家一意孤行的立场了,而是儒家“依仁游艺”的选择,是“儒道互补”的范式。 《林泉高致》之所以非常耐品读,影响也相当深远,不仅是郭熙文章写得漂亮、描摹提纯极富新意,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扎根中国文化精神的命脉,以鲜活的审美体验为东方、为世界提供了诸多的艺术人生范式! 《林泉高致》中的艺术人生范式欣赏 第一则:“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点评:此通感典型,山之四季精神举手投足来到眼前,十分传神而精当。 第二则:“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点评:此天地人气息相通,构成视象→气象→心象→心神反应通道。 第三则:“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点评:人生基模与意境基模的契合对应,这是中国士人文化的经典牵引范式。 第四则:“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点评:二维山水与真气象有别,直接反映必失其真气,这是中国画的一种选择方式。 第五则:“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 点评:体贴入微,感时感生,这不只是视觉的把握,而是生机的体察与分别。 第六则:“山有高下者,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什。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浅深,此浅山也。故如是浅山,谓之不薄,谓之不泄。高山而孤,体干有什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水之体裁也。” 点评:山水不是死寂的静物,凡山水均有生理节律与气血命脉,当然其“生相”就有大小高低、强弱美恶之别。山水画家就是“生相学家”。 思考题: 1您认为宋人山水画与后代山水画在审美把握及表现方式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2请分析郭熙“三远论”的审美内涵,并谈谈对“平远”境界的理解。 3试分析“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美学内涵。 推荐阅读书目: 1《宋辽金画家史料》,陈高华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英]迈珂·苏立文著,洪再新译,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