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
(方刚)
关于“禅宗”
中国人说起佛教,大都是指“禅宗”。实际上佛教自秦汉传入中国,隋、唐以后大致分为空、有二宗。空宗以三论宗、天台宗、禅宗为主;有宗则指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再加上密宗、律宗也就是大乘“八宗”了。
按照禅宗的一般说法,是由印度传来的。在印度从摩诃迦叶至菩提达摩共二十八代。在中国自菩提达摩至慧能共六代。所以《坛经》又称《六祖坛经》。
当然所谓“西天二十八代”、“东土六代”祖师之说法,今天看来不过是宗教传说,中国佛教之禅宗,应是由慧能创始的。慧能之前只有禅学,而无禅宗。《坛经》基本上就是慧能大师在广东曲江大梵寺说法的记录。一般认为,记录者是其高徒法海禅师,并经过后代禅师的增删。
《坛经》的版本众多,关于《坛经》的版本和作者问题曾引发了学术界的许多争论。其中以敦煌古本与元朝至元本最为著名。当然,这是专家们的事务,我们只是叙述《坛经》的一般内容。
《坛经》中的慧能大师生平
《坛经》是从叙述慧能大师身世开始的。
慧能,亦作惠能,俗姓卢,生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祖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后流落至岭南。
慧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和母亲相依为命,卖柴度日。
一日,慧能在集市卖柴后,偶然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当下便开悟,于是决心向佛,往湖北蕲州黄梅县冯茂山拜禅宗五祖弘忍和尚为师。
慧能并不识字,开始只做些担水、舂米等粗活。五祖弘忍欲传衣钵,让众僧各作一偈看是否领悟般若大意。弘忍弟子神秀所作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勒拂拭,莫使有尘埃。”此偈深得众僧称赞。弘忍大师却认为,凡夫依此法修行有大利益,不会堕落。但是也还是“只到门前,尚未得入。……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
慧能虽不识字,听人唱诵神秀偈后,也口述一偈请人书写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弘忍认为此偈悟得佛门空观真谛,当夜三更给慧能讲授《金刚经》,并把法衣传与慧能。为防止其他僧人加害,弘忍让慧能立即去南方。由此可见,佛门也非净土。
慧能在岭南藏身十六载,才开始公开传法。传说慧能一日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授涅般经NB059。风吹动旗幡,引起两个僧人论风幡义,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却认为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印宗法师认为慧能一定不是常人,遂与他谈论佛法,慧能出示弘忍大师所传之法衣,正式落发为僧。后移居曹溪宝林寺,广纳门徒,宣讲佛法三十余年。禅宗精神得以广泛弘扬。连唐朝皇帝也送百衲袈裟和钱帛到岭南。
据说韶州刺史韦璩请慧能到大梵寺讲佛法,弟子们记录整理后则成《坛经》一书。下面我们来看看《坛经》中所传达的禅宗的主要思想。
《坛经》中禅宗的主要思想
从佛教发展史来看,禅宗实在可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运动。这与其倡导的思想主旨有很大关系。
首先就是“见性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佛性也就是人人心中的真我。这里“性”不是“性质”的意思,而是“因缘”、“根据”的意思,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重要的在于自己能否领悟。《坛经》处处强调“佛在众生中”,也就是强调众生在其内心真我这一点上即使与诸佛相比也是平等的。例如在《坛经》第三节,弘忍对来求佛的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NB05A獠(NB05A獠是对以打猎为生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怎么能够做佛。慧能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NB05A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由此可见,禅宗是提倡众生平等的,这也是禅宗得以广泛传播,特别在下层百姓中有深远影响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在修行成佛的方法上,禅宗强调“顿悟成佛”,所谓“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慧能大师就是卖柴时偶听一人诵读金刚经顿时开悟的。悟,就是悟到自身天然就具足的佛性,内心的真我。慧能反对坐禅,反对要经盘腿、摄心、观想等阶段,经过长期修行才成佛的渐悟说。我们从上面慧能与神秀的偈语中看到这种分歧。当然,并非一旦顿悟就可彻底解脱,禅宗所说的顿悟是顿悟后还要不断修行才可成佛,即“顿悟渐修”。
那么怎样能有这种“顿悟”呢?禅宗强调“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无相、无住、无念也就是要破除人们的执着心。所谓“相”是指各种对立的存在,比如善恶、美丑、是非等。“无相”就是不要执着于它们的对立,《坛经》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也就是一方面能够分别其不同,另一方面又不要在这种区分中产生迷恋、厌恶等烦恼和执着之心。正如维摩经中所说“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住”是住着、执着的意思。《坛经》中有:“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无住”就是不要执着于世间万事万物,不要被各种贪念所束缚。因为人的本有佛性是无住、无缚而常自在的。
“念”作为名词是念头之意,有正念与杂念之分。作为动词,一般是指人的思维活动,这里是指一种直觉的内省。《坛经》上说:“无念者,于念而不念”。由此可见,所谓“无念”并非什么都不想,念头总是会有的,但是不要执着于它。“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别处受生是指“此处死,别处生”之轮回。《坛经》上又说:“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无念”是指要排除妄念、杂念,当行正念。这样,人自身所具足的清净的佛性就显现出来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知道,六祖慧能大师出身贫寒是个文盲,所以其创立的禅宗也是朴实无华,简洁明快,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不立文字”。这一方面吸引了很多信徒,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后来的一些“棒喝”、“参话头”一类的蒙昧主义的东西。宋以后,知识分子问禅者增多,出现了诸多的禅宗“语录”、“灯录”,禅宗似乎变成了“不离文字”了。
禅宗的影响慧能以后,禅宗有了不小的变化,但在基本思想上是大致相同的。其基本理论大都源自《坛经》。《坛经》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可与《圣经》在基督教中的地位相比。要了解禅宗,首先应阅读《坛经》。
在中国佛教史上因为有了禅宗而增添了许多活泼,有趣,让大众也让知识分子喜爱的东西。宋、明的新儒家受其影响甚大。有人甚至说新儒学是“阳儒阴佛”。禅宗也成为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禅宗在唐、宋期间相继传入越南、日本、朝鲜。今天日本人也认为禅宗是日本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本世纪,禅宗流行于欧美。哲学家海德格尔,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都十分称赞禅宗,甚至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也迷上了禅宗。
大家在阅读《坛经》时要注意的是,不能把禅宗完全等同于慧能了。慧能的确是佛学革新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但正如胡适所说,“中国佛教革新运动,是经过很长时期演变的结果;并不是广东出来一个不识字的和尚,做了一首五言四句的偈,在半夜三更得了法和袈裟,就突然起来的,它是经过几百年很长时期的演变而成的。”大凡对于宗教创始人,后代弟子或信徒总是试图把其神圣化,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在20世纪的今天不是还有许多造神运动吗?
思考题:
1禅宗所说的“顿悟”是可能的吗?
2禅宗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推荐阅读书目:
1《坛经校释》,[唐]慧能著,郭明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2《佛学的革命》,杨惠南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