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 集》 (汤书昆) 苏东坡的人生历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史家又称“三苏”。苏东坡在中国古典社会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名士,才情、品行、心境都达到了一流水平,影响广远,堪称千古奇才。 1057年,年方22岁的东坡与弟弟苏辙同榜高中进士,一时天下震惊。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读苏东坡文章后连声感叹:“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可喜!可喜!”(欧阳修《与梅圣愈书》)宋仁宗则十分高兴地对皇后声称: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1061年,东坡又以“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名列特别考试的“上考”,因为整个北宋年间一共只有4人达到这一等级,所以再次天下惊叹,特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 然而,苏东坡走上仕途不久,王安石变法就开始了。东坡对变法有所抵制,因而被排挤到地方上担任官员。宋神宗元丰三年因写诗讥讽新法入狱,几乎被判死刑,关键时刻王安石表态宽容而免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天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已回调朝廷的东坡认为新法有对百姓有益的一面,上书激烈反对,再次被排挤,先后出任杭州、颍州、定州太守。59岁时,新党再次执政,东坡屡屡被贬,一直流放到海南岛琼州那样的天涯海角之地。此时,幼子夭亡,爱妾病死,自己一身伤病,然而东坡依然写诗、喝酒、广交朋友,保持着强健旷达的心态。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东坡得以北归,行至常州时不幸病故。 苏东坡留有《东坡全集》百余卷,存诗2700多首,词300多首,以及数量相当可观的书札与散文。 苏东坡的个性魅力 苏东坡真正称得上是一个罕见的通才,仅以文艺领域来看,东坡是:散文继欧阳修之后的古文运动领袖;宋词“豪放派”的开创人;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代诗歌新风尚;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是中国文人画的奠基人之一。 不过非常奇妙的是,中国的民众提起苏东坡时,往往并不是关注于才学,而是着迷于他那极富魅力的个性,因而一提起来就会觉得欣然。林语堂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就因为这样,今天的读者才欣赏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候顽皮,有时候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 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的故事。他在玄学方面是佛教徒,知道生命是另一样东西暂时的表现,是短暂躯壳中所藏的永恒的灵魂,但是他不能接受生命是负担和不幸的理论——不见得。至少他自己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候。他的思想有印度风味,脾气却完全是中国人。——林语堂《苏东坡传·自序》 我们确实可以说,读苏东坡的核心在于领会生命之歌与心灵故事的真谛,就像啼听那“春鸟秋虫声”一样,或者如东坡本人的自白:“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东坡人生选择的时代内容 中国古典社会从中唐开始逐渐滑入心绪分裂复杂的后期,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都滋生了相当浓厚的厌倦空漠内涵,与鲜明、奋发、目标明确的时代确实有了深层的差异。中晚唐情绪低徊的诗歌、五代与两宋专注于感官享受的词、元代调侃自嘲的曲子,明清痛感因果链错乱的伤心小说,都从文学层面描述了这种社会内层心理。苏东坡之所以成为一千年来知识分子最为喜爱的对象,与他自然、精致、透彻地实践了这种人生选择有直接的关系。 苏东坡一生对国家、对民众始终抱有责任心,这从数次上书、对新法的强烈反映立场、为民众造福的多项基础设施建设中表现都很充分。但终其一生,东坡诗文中的人生空漠之感及由此形成的随顺自然、旷达幽默却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仿佛他是一位与世俗有鲜明差别的飘逸人物,那气质是不与凡夫俗子为伍的。 苏东坡一生从未退隐或归田,这是因为他的人生空漠并非是对政治污浊的退避,而是潜在的对社会的退避厌倦,他对整个人生和社会纷扰的运行产生了意义的怀疑,并因此而企求解脱之道。可是,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难以达到,连和尚都要组成僧侣社会呢!于是,无法解脱而又渴望解脱的无奈就内化为深度的感伤与惆怅,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直接表达上述主题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东坡对人生空漠无以落实的体会是十分深沉的。但是特别可贵之处在于,他对人生历程的态度并未因此而放弃,他不能接受将生命视为不幸和负担的理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论快乐、不幸或是悲哀降临,他总是温和与微笑着接受,这同《红楼梦》中“凄凉之雾,遍被华林”那种刺心的痛楚是不尽相同的。东坡总给人以亲切、超越的文化哲学体验,让人感到他的不同流俗。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发生,东坡生命危在旦夕,当官兵捉拿之际,他吟诗一首赠给近于崩溃的妻子:“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妻子听后也不禁笑出了声。 名篇《前赤壁赋》导读 (1) 苏东坡是中国古典散文的一代大师,他的杰出作品从实践上标志着从西魏发源、历经唐宋的古文运动胜利结束,东坡与欧阳修一起,建立了成熟、优美、自由而稳定的散文风格,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楷模。东坡在散文创作上有三大见解: ① 为文当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他认为作文要像山川的云兴雾起,草木的开花结果,内容与情感充实就会自然流淌,反对刻意为文。“大略如行云流水,自然生发,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② 不求形似求神似:强调遗形写神与超越见质的精神,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中列举东坡少时读《庄子》散文之体会:“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也!” ③ 文章如精金美玉:文章是让人品读感动的,本身必须有纯粹的美学价值,不能只作为表现思想主题的工具或装饰,《前赤壁赋》就是非常深刻的经典美文。 (2) 名篇原文 前赤壁赋 壬戊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缈缈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轴轳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东坡全集》 (3) 导读要点提示: ① 背景材料:本文写于“乌台诗案”后不久,幸免无罪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明令不准出州境。监管之中,行动不便,心境不适,因而载酒乘舟,游于赤壁一带江面上。面对滔滔江水排泄郁闷,探索自然与人生运行之道。 陪东坡月夜游江者有川籍道士杨世昌,为器乐高手。 黄州赤壁并非赤壁大战旧址,东坡借其名吊古抒怀,并非弄错了地方。 ② 形式把握:典型的赋体手法,“主客对话”实际代表了作者感情的两个侧面,而“抑客申主”则展示了内心的困惑与矛盾。 ③ 命意中心:通过清风、明月、江水这一整体对象与人心的交融,表达了心旷神怡之情,荣辱皆忘之意,变与不变辩证把握之理,属典型的“移境生情,移情入理”方式。 ④ 结构线索:秋江夜月、清风泠然之境使我欣乐,悠然无穷的自然宇宙使我悲哀,变与不变的哲理生发使我解脱旷达。 ⑤ 审美要义:东坡完全靠音调与气氛推动写作,灵动通俗的语言,创造出了普遍而永恒的心境,无论怎样去读,都具有催眠忘神般的效果。仿佛典范的宋人山水画,人们只看到一些风景的细节闪烁在空白苍范的水天内,两个微渺的小人影在秋江夜月的碎影上泛舟,于是,读者就迷失在那片氛围里了。 ⑥ 历史评价:公认为文赋的高峰作品,几乎没有见到贬抑的评述。偶然有理论家从政治角度提出东坡的相对虚无,基本上属于槛外之论。 东坡词 1豪放词 在词史上,东坡是开宗立派的领袖人物,他突破了词必婉约柔媚及“诗庄词媚”的共识与规矩,创立了“一洗香罗绮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的豪放词派,其恢宏气象和超逸情怀令人耳目一新。 南宋俞文豹记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见《吹剑续录》) 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品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名词原文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婉约词 不过,东坡虽然豪放飞扬,但在所存340首词中,真正豪放飘逸的只有10余首,其余均为柔美婉约的作品,而且水平之高不下任何婉约词大家。同时,由于内在气质和创新精神的贯通,东坡的婉约词还内含一般婉约词少见的深沉、淳厚底蕴。 4名词原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5导读要点提示 词是乐词之词,因而合乐和可唱是基本要求,婉约派词家立足传统标准,往往指责苏词“不协音律”。实际上,东坡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在音律方面有突破,但并非任意破坏乐律美。陆游评述道:“(苏)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取东坡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老学庵笔记》)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由当时著名歌星袁NB02C在镇江金山顶上演唱过。因而整体来看东坡词,拓宽了词境,舒展了心胸才是根本,这与东坡为文强调行云流水、自然生发是一脉相承的。 思考题: 1苏东坡人生观的复杂性是怎样体现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进行评价? 2苏东坡豪放词在词史上的贡献有哪些?豪放、旷远、婉约三种风格在苏词中是如何衔接融汇的? 3苏东坡提出的“行云流水、自然生发”的散文理论在《前赤壁赋》中是怎样体现的? 推荐阅读书目: 1《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上海书店1989年版 3《宋史·苏轼本传》,[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