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宫 秋》 (汤书昆) 元代曲剧大师马致远的人生 马致远(约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说王实甫)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在经典选本(《元曲选》)里,马致远所作杂剧《汉宫秋》列于卷首;而在散曲创作方面,一首《天净沙·秋思》已足以令人摇魂,被推为“元人(散曲)第一”,堪称“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马致远作品曲辞优美,意境典雅,在文人与士大夫阶层获得特别推崇,这与曲辞朴率的关汉卿有所不同。 马致远青年时期有较强的功名欲望,但多番努力却未能成功,陷入中国经典知识分子正途堵塞后的那种苦闷里。元代是汉地文化一度衰微的时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由于文明类型及人生趣味的差异,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停止了科举考试,这对已顺应读书为官道路的汉族知识阶层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因为绝大多数人已将整个人生押上去了,并没有其他的人生准备和生存磨炼,因而大范围的陷入痛苦挣扎中,人生观普遍趋于黯淡。经过一个波段后,无可奈何的才士们有一部分投入了艺术领域,如从事歌舞曲剧的创作;一部分人逐渐转入按元朝吏治的新格式发展;还有一部分人则走上归隐散淡之途。虽然以后科举制尝试性恢复,但整个社会知识阶层的人生进退已显得更有弹性,人生选择更丰富了,对正途的观念也淡多了。 马致远在郁郁不得志后,投身演艺界,元贞至大德年间加入北京的“元贞书会”,与剧作家李时中及名演员红字李二、花李郎等频频交往合作,并合写过《黄粱梦》剧本,在鲜活的艺术行动中,心灵的情绪获得了舒缓的空间。中年时一度担任江浙行省务官,但仕途方面的具体情况已无法详知,只知道在杭州任职时曾与散曲家卢疏斋有往返唱和。晚年心境平淡,远离仕途和名利场,自称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以一种闲逸自在的方式退隐了。 马致远一生有杂剧15种存目,今天还存有7种,即《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开坛阐教黄粱梦》、《江州司马青衫湿》、《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散曲现存《东篱乐府》1卷,收小令104首,套曲17套。 《汉宫秋》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汉宫秋》是马致远杂剧的代表作,写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最早记载在班固《汉书》的《元帝纪》中《匈奴传》里,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也有记述,世代流传,不断有体裁不同的诗文曲剧涉及这一题材,堪称“史有所本,代有咏叹”! 据《汉书》记载:昭君本是一个在宫中受冷落的宫女,在元帝宫中无足轻重,后被汉元帝送到匈奴呼韩邪单元处和亲。昭君来自四川山明月净之地,临行前元帝召见时为其美丽容貌所动,但已无法改变局面。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阏氏(皇后),生儿育女,传播文化,死后葬在蒙古之地,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青冢。 《汉宫秋》中的剧情经过了主题式改造,已与史实稍有出入: 王昭君“生得光彩射人,十分艳丽,其乃天下绝色”,在宫中女性群中不仅资质出众,而且心胸见识远大。汉元帝选美时,宫中各家都贿赂选官毛延寿,希望获得出人头地机会。王昭君性格明快正直,不肯贿赂,结果毛延寿在给昭君画像时玷污损容,致使昭君落入冷宫。不久事情被揭穿,毛延寿逃往匈奴,昭君得以迁出冷宫,受到元帝的关爱宠幸,并被封为明妃。毛延寿逃到匈奴后,向单于渲染王昭君的美貌,怂恿单于以武力向汉朝索要昭君。 在大兵进逼,国家危难的时刻,元帝与满朝文武胆寒心颤,一筹莫展。昭君权衡再三,决定自愿出塞以息兵火:“情感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但是,在内心里还是难舍元帝及汉地:“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妆,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在元帝及众臣在灞桥与她饯别时,她留下了汉宫的服装;行至汉与匈奴交界处时,借酒朝南边浇奠表示诀别,最后投江而死。过后,毛延寿也被匈奴送回汉朝斩首。 在剧中,昭君与汉元帝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昭君由一个普通宫女成为皇上最宠幸的明妃,而且是在危难之际牺牲爱情以谋大义,人格与心胸都比史实有了很大的升华。结局自守爱情与民族大义而死,也与和亲后生儿育女的史实大相径庭,成了一个民族英雄形象。汉元帝也一改冷漠好色及自私的形象,变得温柔多情、伤时怀旧,有点像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状态,成为爱情模范了。至于元帝的懦弱则是一如既往,你看他在强敌压来时只是一味埋怨:“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涕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颠破了头。” 至于毛延寿这一反面形象,据西晋葛洪《西京杂记》载,确有画工毛延寿等选美纳贿之事,结果共有6位画工弃市而死。剧中的毛延寿则集众恶于一身,也是大大的升华了。不仅贪谄卑劣,而且凶恶奸诈。一开场他便自绘形象:“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谄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钱财,死后哪管人唾骂。”毛延寿的形象变化使故事的情感与道德冲突大大强化。 《汉宫秋》的立意与立场分析 《汉宫秋》是以民族矛盾平台来展示情节的,按马致远的写法,汉弱匈奴强,而且单于相当凶恶,“求索王昭君与俺和亲,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马致远对历史的这一更改,显然是有影射意图的。创作《汉宫秋》时,正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原的动荡碰撞期,民族的文化冲撞、政体的冲撞、心态的冲撞、战争的灾祸以及各种歧视和压制,使得汉人充溢着悲愤哀怨。如元朝实行的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四等级制,把知识分子放在末流的人分十等制等。《汉宫秋》的这种影射,表现了民族之间的仇恨与阻隔。 由于《汉宫秋》在构成上是“末本制”(即男主角制),所以汉元帝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主唱)。但此剧虽大量铺叙元帝与昭君的个人恩爱,内层却在表现无奈的民族伤痛:当国家危险时,一个女子能舍身为国,本应负起卫国重任的文臣武将却扮演着“保亲”和“送女客”的角色,而古代观念中是不赋予女性这种责任的,这是一层反衬,衬朝臣及皇帝的无能。第二层反衬是,朝臣们用固有的准则,把元帝逼到一个难堪而又有苦说不出的角落:留恋不放就是昏君!元帝的痛苦映衬出民族灾难的深重,这实际上是宋亡以后对汉族政权积弱的历史反省。 那么,对于昭君出塞的史实及对史实的有意改造究竟该如何认识呢? “和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又难堪的话题,就字面意思说,为了和平而结亲,仿佛是一件很符合道义人心的事儿。但在汉民族历史上发生的比较著名的“和亲”,如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及金城公主入藏,基本上都是被边疆民族武力凌迫的,虽然这类“和亲”确实有不少改善了民族间的关系,缓和了尖锐的矛盾,但带给本人的伤痛及引起民族心态的扭曲却也是现实的——一种盲目自大中的无奈。 汉民族文化是世界最著名的经典文化之一,我们的祖先们一直认为自己是最正宗、最纯粹的文明,号称“中央之国的文明”,而视周边民族的文化为蛮夷文化、边边角角文化,现在却被人逼着要把民族美丽女性的代表或者是公主送到天涯海角去,这对文化理念确实是严峻的挑战,对自尊自大的感情也伤害至深,我们似乎已全部忘记了别的民族送美丽女性来中原的史实,因为我们认为那是一种满足,是“佳话”,例如很有名的“香妃”。 这种缺乏自省精神的狭隘,导致了文过饰非的自欺,即“和亲”情结。鲁迅曾经十分尖锐地批评道:所谓“和亲”,也就是被别人逼得没有办法的时候,拿女人去抵挡一阵!应该承认,“和亲”的本意很少有以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为主导立场的,至少留下遗泽,那是因为生命历程奋力拓展的结果。例如昭君、文成公主,主要也是表现为一种曾居此地的文化存在。 《汉宫秋》中,昭君的投水自尽、毛延寿的制造祸端、汉元帝的一往情深、众大臣将军的懦弱无能,虽然与元人统治的现实有关,但深处也是“和亲”情结的文化反弹,是为了保持正统优势的人文激励和总结。 《汉宫秋》的意境美和风格特色 《汉宫秋》的艺术成就在元杂剧中是非常突出的,《元曲选》列为卷首也主要是从曲词意境和乐感来考虑的。《汉宫秋》的意境构成非常有特色,塞北的辽阔、粗犷情境与忧伤、缠绵、柔弱的情境有机融合,形成刚柔相济,充满感情张力的意境。 我们来欣赏几支曲子: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NB038;泣寒NB038,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在[梅花酒]中,前半段白描简明有力,有草原行进节奏;中段以后用首尾相接的叠句造成回环往复的情感回旋,而叠句大段三字的结构则使音节短促,构成心哀气短,近乎于无语哽噎的效果。而到[收江南]曲中,悲哀一下子放开,如滔滔江水喷涌而出,形成高强度的情流,堪称其境深远,起伏回旋,旋律感特别强烈优美。 《汉宫秋》的艺术成就早有公认,曾被誉之为“绝调”。孟称舜论道:“读《汉宫秋》剧,真其孤雁横空,林风肃肃,远近相合。”《太和正间谱》评道:“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齐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近代王国维先生则评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者。”确实称得上“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 《汉宫秋》早在19世纪就传到国外,英、德、日语均有译本出版。 马致远的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如[天净]《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为“深得唐人绝句妙境”。飘逸、凝炼,明丽中含幽深,流动不居与神韵潇洒兼备,确实达到了“神品”境界。 思考题: 1“和亲”这一文化心理应该怎样认识?其历史立足点和当代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 2马致远为什么要把毛延寿写得那样集众恶于一身? 3由《汉宫秋》看中国古典悲剧的情节特征。 推荐阅读书目: 1《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元曲选》,臧懋循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3《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