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单元
课程与教学美学
主讲教师 冯生饶
一、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
?课程与教学美学, 是一个正在兴起
和形成的专门学问领域, 这里需要
首先介绍和探明的内容有, 课程与
教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客观基础,
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功能以及审美性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等 。
?(一)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包括三方面的
涵义:一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把丰
富而恰当的审美因素引入课程与教
学过程中;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共同挖掘课程内容以及各种教学要
素中的审美因素,使之有机地作用
于动态的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
?三是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能够各自和共同发挥自
己的身心潜能,通过表现自身本质
力量的自由创造的活动,使课程与
教学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性,
并为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所体
验。
?以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问题为研究
对象,课程与教学美学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从美学的角度,包括从哲学
美学、艺术美学、科学美学、技术
美学等角度去探讨一系列的课程与
教学的审美问题,尝试把多种审美
法则引入课程研制与教学活动过程
中 。
?具体说来, 课程与教学美学主要探
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
形态, 特殊的审美意象, 特殊的审
美感兴, 特殊的审美发生, 特殊的
审美文化, 特殊的审美体验和特殊
的审美设计等问题 。
?首先,需要建构一种课程与教学美
学的新思维和新行为方式。
?其次,需要专门深入地揭示教育、
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特殊审美形态的
表现和内涵。
?第三,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教育、
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特殊审美意象。
?第四,在教育情景里,人的审美心
理具有特殊性,这就是课程与教学
领域里的特殊审美感兴问题。
?第五,在教育情景中,课程与教学
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文化问题,是具
有特别意义的研究课题。
?第六,课程与教学美学,最根本地
体现于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审
美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
是最具审美创造的特殊领域。
?另外,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特殊
的审美发生,特殊的审美体验以及
美育等问题,都是需要研究和探讨
的有价值的问题。
?( 二 ) 客观基础
?1,课程与教学的, 真,,
?课程与教学的真的属性, 是指课程
与教学活动的合规律性, 它不仅包
括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而且包
括过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即课程
与教学过程自身要合乎客观规律 。
?2,课程与教学的, 善,,
?课程与教学的善的属性,是指课程
与教学活动的合目的性,这种合目
的性主要是从政治道德意义上看。
而从这一意义上所理解的善是极为
复杂的,因为它包含着深刻的阶级
性和民族性,浸润着浓厚的阶级意
识和民族意识。
?3、课程与教学的, 美,,
?课程与教学的美的属性,不仅是指
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中渗透了大量
美的因素,而且指课程与教学在其
内部和外部形态上获得了一定的审
美性。
?4,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
?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 从其
合规律性看, 它必须具有真的属性;
从其合目的性看, 它必须具有善的
属性;而从其展示人的自由创造的
本质和丰富多彩的个性来看, 则它
又必须具有美的属性 。
?现代课程与教学正是要努力实现这
种真善美相统一的全面的教学价值
目标,力求达到尽真、尽善、尽美
的境界。
?( 三 ) 课程与教学审美的主要功能
?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的功能, 有宏
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 宏观方面主要
是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 在保证
人类文明的提高, 实现课程与教学
在和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发
展中所显示的一定的作用 。
? 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的功能,有宏
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
是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在保证
人类文明的提高,实现课程与教学
在和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发
展中所显示的一定的作用。
?微观方面主要是指课程与教学的审
美性, 在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改
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方式和促进青
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下面主要
从微观方面进行考察 。
?1,实现愉快的教学, 建立欢乐的学
校:
?但是, 欢乐的学校绝不应当被错误
地理解为学生在学校中浅薄的自由
自在, 随随便便, 也不应当被理解
为解除学校中正当的要求和纪律 。
真正欢乐的学校应是充满活跃的创
造, 饱满的激情, 给人以奋发向上
的意向的学校 。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愉快教学正日
益引人瞩目,并对教学的许多方面
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一些新教
学法直接被人称之为, 快乐教学法,
或, 愉快教学法,,因为它具有使
学生在一种轻松、悦人的气氛中学
习的特点。
?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消除了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倦怠感,
增添了学习内容的联系性、情感性
和完整性,学习的对象变得亲切生
动,教学的氛围呈现出创造性和活
跃性,教师和学生置身于宜人的环
境中并保持心理的平衡,而这一切
都是愉快的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
?2,促进学校美育的实施:
?从本质上说, 美育是使受教育者在
感受美, 创造美的活动中取得各项
心理能力的较平衡的发展, 从而为
个体身心的和谐成长奠定一个良好
的基础, 尤其是为个体心理上的成
长提供条件 。
?欲使学校美育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就必须使美育走入全部课程与教学
活动中去,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将
为此奠定客观基础。
?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来看,美育
的开展还是一项极其薄弱的工作。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美育
范围的广泛性认识不足,对美的因
素挖掘不够,是重要缘由之一。
? (四)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
则
?1,以美启真的原则:
?是指教育者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手段
去丰富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
素, 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
知识的先导, 使学生在审美感兴中
求取真知, 让审美成为学生获取真
知的一种有效方式 。
?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以美启真的
心理机制便是学生美感和理智感的
内在联系和统一,而这种联系和统
一归根结蒂又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
真和美的一致性。
? 贯彻以美启真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下述几个方面:
?( 1) 在教学中调动各种审美因素,
去诱发学生认识的强烈内部动因 。
?( 2) 借助课程与教学中的各种审美
活动, 来发展学生从事认知活动所
必需的多种心理能力 。
?( 3)在适当的条件下,让审美因素
成为学生掌握真理的特殊工具。
?以美启真原则的上述内容,从实质
来看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丰富
的审美因素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探索欲望、热情,同时
也可以指导他们怎样去进行探究。
?2,以美扬善的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造并利用
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来培
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陶冶学生的
崇高道德情操, 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从而沿着审美的途径去完成课程与
教学所承担的教育性任务 。
?贯彻以美扬善原则的具体内容可包
括以下三个方面:
?( 1)借助丰富的审美因素,来消解
道德 —— 伦理类课程与教学中的约
束性和强制性,增加其自由性和活
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接受
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 2)利用课程与教学中的审美氛围,
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
从而树立美好的生活理想。
?( 3)教师要充分地运用审美的途径,
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
二、课程的审美性
?关于课程的审美性涵指,有两个维
度:一是作为课程研制过程的审美
性,包括课程设计审美性、课程结
构的审美性、课程实施的审美性和
课程评价的审美性等;二是作为教
育内容的审美性,主要是文化审美
在课程领域的特殊形态。
?目前人们的研究多从第二维度切入,
取得的成果比较多。而第一个维度,
往往被人们忽视,需要加强研究和
探讨。
?( 一 ) 课程审美性的主要内容
?课程的审美性, 主要体现在课程内
容的审美性和课程形式的审美性两
个方面 。
?1,课程内容的审美性:
?站在审美的角度, 课程获得了两重
性 。 它既是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对象,
又是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对象 。
?2、课程形式的审美性,
?当代,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活动
课程、潜在课程等广为人们所关注,
这种多样化的趋势为丰富课程的审
美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科学美与科学课程的审美性
?1、科学美及其鉴赏,
?科学美的提出是人类审美水平提高
的标志。在人类的科学宝库里,许
多科学理论都以其自身独具的深厚
的魅力,向人们展示出美的绚丽光
彩,从而使人们发现科学理论不仅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而且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一般认为,科学美是科学所具有的
美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与其所反映
的内容或揭示的客观自然规律的有
机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较高级
的形式。
?对科学的审美评价,不断地形成了
一些关于科学的美学标准,主要有:
简洁性、协调性和普遍性。
?2,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美:
?从总体上说, 挖掘科学美的途径主要
有下面两条:
?第一, 引导学生直接感受某些科学理
论的美, 它包括科学实验和科学公式
的美 。
?第二, 把有关科学美的标准, 引入教
师和学生对科学课程内容的具体处理
和把握中 。
?根据科学的美学标准,遵循这一途
径去挖掘科学美的核心问题就是要
建立简洁、协调的知识形式。
?从审美心理角度看, 美的知识形式
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合目的性的行
为反应模式 。
?( 三 ) 艺术与科学互补中的课程审
美性
?那种把人类的能力理解为科学能力
和艺术能力两个彼此相斥的系统是
十分不妥的 。 从美学角度看, 艺术
与科学的联系, 突出地反映在艺术
美与科学美的沟通渗透上 。
?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 艺术课程绝
不应当偏废, 只有两者的平衡才能
在课程层面上去实现艺术和科学的
联系和渗透, 并使课程的审美性趋
于丰富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审美性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课程与教
学, 正在快速而彻底的改造着已有
的课程与教学形态, 从而极大的改
变着, 充实着和发展着课程与教学
的审美性 。
?1、信息技术与课程审美性的实质:
? 实验研究表明,在多媒体的课程环
境下,学生更容易从被动的知识接
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
的独立学习者。在信息技术支撑的
课程环境下,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
育活动中被解放出来,在更具挑战
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
之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了
更大的创造力。
?可以说,正是这种师生双方的创造
力的激发和更充分的表现,才使得
运用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个性化、多
样化、交互式、探索式的课程从本
质意义上占有了审美的特征。
?2,信息技术与课程形式的审美性:
?信息技术不仅使阅读与写作的方式
产生了变革, 而且引起了与此相关
的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子
读物, 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材料就
是课程体系中的新成员, 它使得课
程形式的审美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
步 。
三、教与学的审美性
?(一)教与学的审美性的主要内容
?教与学的审美性是以自然美、艺术
美、科学美以及其它社会美的因素
作基础,不断地从各种不同形态的
审美因素中吸取营养,用以哺育自
身而形成的。
?1、教学过程的审美性,
?教学过程的审美性,首先是指教师
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
的丰富的创造性。
?其次,还指教和学在动态中形成的
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即和谐
的教学过程结构。
?2,教学内容的审美性:
?在教学内容美中, 既有从人类文化
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艺术
美, 社会美, 自然美和科学美的内
容, 也有部分是经过教师和学生加
工改造后而具有审美特征的内容,
这主要是使真的内容和善的内容获
得美的形式 。
?3,教学环境的审美性:
?在教学的审美性的多种构成因素中,
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并不是决定性的,
但它却能从教学的外部条件入手,
使教学的美的特质变得更加鲜明 。
?4,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审美性:
?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形态是教师和学
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举止、表情
仪容的总和。
?( 二 )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美学法
则
?课堂教学结构作为教和学在动态中
的组合, 其中包括了多种复杂的要
素,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使之具有
高度的和谐性, 其关键是这些要素
之间的有机联系必须符合若干美学
的法则 。
?1、完整性法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处
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的,
它们的联系越紧密、作用越深刻,
课堂教学结构便会在更大程度上体
现出完整性。
?2,有序和波动性法则:
?如果说有序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的层
次性, 那么波动则是强调教学活动
的奇异性 。 有序与波动相结合的课
堂教学过程必然是一个从不平衡走
向平衡, 然后又从平衡走向不平衡
的动态过程 。
?3、多样统一性法则,
?课堂教学过程必须表现出一种丰富
性、充实性,但为了不致于陷入变
动无常的局面,全部教学活动中必
须要有主旨或基本格调。
?完整性, 有序与波动性, 多样统一
性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所必
须遵循的美学法则, 它们彼此间又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 教学的和谐性
不是一种静止中的平衡, 而是多种
要素对立统一所达成的和谐 。 从审
美意义上说,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
的和谐 。
?(三)学习的审美价值
?学习是通过模仿和探究而实现经验
与行为变化的过程, 其根本特点表
现为创造性和个性化 。 无论创造性
学习, 还是个性化学习, 都具有独
特的审美价值 。
?1、创造性学习的审美价值,
?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他们尚处于
成长中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了充分发
挥和蓬勃增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
过程中由对自身能力的体验而感受
到美。
?2,个性化学习的审美价值:
?从审美角度看, 只有哪些高扬学生
个性的教学才是美的, 而一切扼杀
或淹没学生个性的教学则无美可谈 。
?3,实现学习审美价值的教学条件:
?学生的学习是以教师的教学为条件
的, 所以学习审美价值的实现需要
具备教学审美的条件 。 要创设出教
学审美的条件, 教师需要做好, 三
项工作,, 采取, 三种方法, 和完
成, 三项教学审美创新任务, [1]。
?
[1] 柯伦:, 教学的美学,,, 教育研究, 1985年第 3
期 。 载于瞿葆奎主编, 徐勋, 施良方选编:, 教育学
文集 ·教学, ( 上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第
146-151页 。
?
?( 1)教师需做的, 三项工作, 分别
是,第一,了解强烈的感情满足是
怎样伴随创造性劳动的。
?第二,分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的
情感。
?第三,反思自身的经验怎样因创造
而产生兴奋感,并充分体验和欣赏
这样的兴奋感。
? ( 2)为了做好上述三项工作,教
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关注, 艺术家,,
,艺术品, 和, 艺术欣赏者, 等三
种方法。第一,将注意力集中到艺
术家身上。
?第二,把注意力从艺术创作者转向
艺术创作的成品 —— 画作或文学作
品。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教学过程的
审美特性。
?第三,在教学中,审美艺术性存在
于运动着的人类经验的复杂型式之
中。
?( 3) 教学的审美性需要教师完成审
美地创新, 方法,,, 活动, 和
,技能, 等三项任务:
?第一, 在对工作中的艺术家进行心
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而满含审
美特性的教学方法;
?第二, 通过从观察艺术品得到的启
示来改进教学活动, 创新出富有审
美意蕴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
?第三,通过观察新出现的创造性教
学的范例,不断完善教学技能和提
高敏锐性,并应用这些技能和敏锐
性来控制改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课程与教学美学
主讲教师 冯生饶
一、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
?课程与教学美学, 是一个正在兴起
和形成的专门学问领域, 这里需要
首先介绍和探明的内容有, 课程与
教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客观基础,
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功能以及审美性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等 。
?(一)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包括三方面的
涵义:一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把丰
富而恰当的审美因素引入课程与教
学过程中;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共同挖掘课程内容以及各种教学要
素中的审美因素,使之有机地作用
于动态的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
?三是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能够各自和共同发挥自
己的身心潜能,通过表现自身本质
力量的自由创造的活动,使课程与
教学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性,
并为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所体
验。
?以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问题为研究
对象,课程与教学美学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从美学的角度,包括从哲学
美学、艺术美学、科学美学、技术
美学等角度去探讨一系列的课程与
教学的审美问题,尝试把多种审美
法则引入课程研制与教学活动过程
中 。
?具体说来, 课程与教学美学主要探
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
形态, 特殊的审美意象, 特殊的审
美感兴, 特殊的审美发生, 特殊的
审美文化, 特殊的审美体验和特殊
的审美设计等问题 。
?首先,需要建构一种课程与教学美
学的新思维和新行为方式。
?其次,需要专门深入地揭示教育、
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特殊审美形态的
表现和内涵。
?第三,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教育、
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特殊审美意象。
?第四,在教育情景里,人的审美心
理具有特殊性,这就是课程与教学
领域里的特殊审美感兴问题。
?第五,在教育情景中,课程与教学
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文化问题,是具
有特别意义的研究课题。
?第六,课程与教学美学,最根本地
体现于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审
美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
是最具审美创造的特殊领域。
?另外,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特殊
的审美发生,特殊的审美体验以及
美育等问题,都是需要研究和探讨
的有价值的问题。
?( 二 ) 客观基础
?1,课程与教学的, 真,,
?课程与教学的真的属性, 是指课程
与教学活动的合规律性, 它不仅包
括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而且包
括过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即课程
与教学过程自身要合乎客观规律 。
?2,课程与教学的, 善,,
?课程与教学的善的属性,是指课程
与教学活动的合目的性,这种合目
的性主要是从政治道德意义上看。
而从这一意义上所理解的善是极为
复杂的,因为它包含着深刻的阶级
性和民族性,浸润着浓厚的阶级意
识和民族意识。
?3、课程与教学的, 美,,
?课程与教学的美的属性,不仅是指
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中渗透了大量
美的因素,而且指课程与教学在其
内部和外部形态上获得了一定的审
美性。
?4,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
?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 从其
合规律性看, 它必须具有真的属性;
从其合目的性看, 它必须具有善的
属性;而从其展示人的自由创造的
本质和丰富多彩的个性来看, 则它
又必须具有美的属性 。
?现代课程与教学正是要努力实现这
种真善美相统一的全面的教学价值
目标,力求达到尽真、尽善、尽美
的境界。
?( 三 ) 课程与教学审美的主要功能
?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的功能, 有宏
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 宏观方面主要
是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 在保证
人类文明的提高, 实现课程与教学
在和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发
展中所显示的一定的作用 。
? 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的功能,有宏
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
是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在保证
人类文明的提高,实现课程与教学
在和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发
展中所显示的一定的作用。
?微观方面主要是指课程与教学的审
美性, 在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改
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方式和促进青
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下面主要
从微观方面进行考察 。
?1,实现愉快的教学, 建立欢乐的学
校:
?但是, 欢乐的学校绝不应当被错误
地理解为学生在学校中浅薄的自由
自在, 随随便便, 也不应当被理解
为解除学校中正当的要求和纪律 。
真正欢乐的学校应是充满活跃的创
造, 饱满的激情, 给人以奋发向上
的意向的学校 。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愉快教学正日
益引人瞩目,并对教学的许多方面
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一些新教
学法直接被人称之为, 快乐教学法,
或, 愉快教学法,,因为它具有使
学生在一种轻松、悦人的气氛中学
习的特点。
?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消除了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倦怠感,
增添了学习内容的联系性、情感性
和完整性,学习的对象变得亲切生
动,教学的氛围呈现出创造性和活
跃性,教师和学生置身于宜人的环
境中并保持心理的平衡,而这一切
都是愉快的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
?2,促进学校美育的实施:
?从本质上说, 美育是使受教育者在
感受美, 创造美的活动中取得各项
心理能力的较平衡的发展, 从而为
个体身心的和谐成长奠定一个良好
的基础, 尤其是为个体心理上的成
长提供条件 。
?欲使学校美育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就必须使美育走入全部课程与教学
活动中去,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将
为此奠定客观基础。
?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来看,美育
的开展还是一项极其薄弱的工作。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美育
范围的广泛性认识不足,对美的因
素挖掘不够,是重要缘由之一。
? (四)审美性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
则
?1,以美启真的原则:
?是指教育者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手段
去丰富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
素, 使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
知识的先导, 使学生在审美感兴中
求取真知, 让审美成为学生获取真
知的一种有效方式 。
?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以美启真的
心理机制便是学生美感和理智感的
内在联系和统一,而这种联系和统
一归根结蒂又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
真和美的一致性。
? 贯彻以美启真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下述几个方面:
?( 1) 在教学中调动各种审美因素,
去诱发学生认识的强烈内部动因 。
?( 2) 借助课程与教学中的各种审美
活动, 来发展学生从事认知活动所
必需的多种心理能力 。
?( 3)在适当的条件下,让审美因素
成为学生掌握真理的特殊工具。
?以美启真原则的上述内容,从实质
来看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丰富
的审美因素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探索欲望、热情,同时
也可以指导他们怎样去进行探究。
?2,以美扬善的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造并利用
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来培
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陶冶学生的
崇高道德情操, 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从而沿着审美的途径去完成课程与
教学所承担的教育性任务 。
?贯彻以美扬善原则的具体内容可包
括以下三个方面:
?( 1)借助丰富的审美因素,来消解
道德 —— 伦理类课程与教学中的约
束性和强制性,增加其自由性和活
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接受
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 2)利用课程与教学中的审美氛围,
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
从而树立美好的生活理想。
?( 3)教师要充分地运用审美的途径,
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
二、课程的审美性
?关于课程的审美性涵指,有两个维
度:一是作为课程研制过程的审美
性,包括课程设计审美性、课程结
构的审美性、课程实施的审美性和
课程评价的审美性等;二是作为教
育内容的审美性,主要是文化审美
在课程领域的特殊形态。
?目前人们的研究多从第二维度切入,
取得的成果比较多。而第一个维度,
往往被人们忽视,需要加强研究和
探讨。
?( 一 ) 课程审美性的主要内容
?课程的审美性, 主要体现在课程内
容的审美性和课程形式的审美性两
个方面 。
?1,课程内容的审美性:
?站在审美的角度, 课程获得了两重
性 。 它既是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对象,
又是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对象 。
?2、课程形式的审美性,
?当代,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活动
课程、潜在课程等广为人们所关注,
这种多样化的趋势为丰富课程的审
美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科学美与科学课程的审美性
?1、科学美及其鉴赏,
?科学美的提出是人类审美水平提高
的标志。在人类的科学宝库里,许
多科学理论都以其自身独具的深厚
的魅力,向人们展示出美的绚丽光
彩,从而使人们发现科学理论不仅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而且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一般认为,科学美是科学所具有的
美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与其所反映
的内容或揭示的客观自然规律的有
机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较高级
的形式。
?对科学的审美评价,不断地形成了
一些关于科学的美学标准,主要有:
简洁性、协调性和普遍性。
?2,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美:
?从总体上说, 挖掘科学美的途径主要
有下面两条:
?第一, 引导学生直接感受某些科学理
论的美, 它包括科学实验和科学公式
的美 。
?第二, 把有关科学美的标准, 引入教
师和学生对科学课程内容的具体处理
和把握中 。
?根据科学的美学标准,遵循这一途
径去挖掘科学美的核心问题就是要
建立简洁、协调的知识形式。
?从审美心理角度看, 美的知识形式
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合目的性的行
为反应模式 。
?( 三 ) 艺术与科学互补中的课程审
美性
?那种把人类的能力理解为科学能力
和艺术能力两个彼此相斥的系统是
十分不妥的 。 从美学角度看, 艺术
与科学的联系, 突出地反映在艺术
美与科学美的沟通渗透上 。
?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 艺术课程绝
不应当偏废, 只有两者的平衡才能
在课程层面上去实现艺术和科学的
联系和渗透, 并使课程的审美性趋
于丰富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审美性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课程与教
学, 正在快速而彻底的改造着已有
的课程与教学形态, 从而极大的改
变着, 充实着和发展着课程与教学
的审美性 。
?1、信息技术与课程审美性的实质:
? 实验研究表明,在多媒体的课程环
境下,学生更容易从被动的知识接
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
的独立学习者。在信息技术支撑的
课程环境下,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
育活动中被解放出来,在更具挑战
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
之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了
更大的创造力。
?可以说,正是这种师生双方的创造
力的激发和更充分的表现,才使得
运用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个性化、多
样化、交互式、探索式的课程从本
质意义上占有了审美的特征。
?2,信息技术与课程形式的审美性:
?信息技术不仅使阅读与写作的方式
产生了变革, 而且引起了与此相关
的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子
读物, 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材料就
是课程体系中的新成员, 它使得课
程形式的审美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
步 。
三、教与学的审美性
?(一)教与学的审美性的主要内容
?教与学的审美性是以自然美、艺术
美、科学美以及其它社会美的因素
作基础,不断地从各种不同形态的
审美因素中吸取营养,用以哺育自
身而形成的。
?1、教学过程的审美性,
?教学过程的审美性,首先是指教师
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
的丰富的创造性。
?其次,还指教和学在动态中形成的
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即和谐
的教学过程结构。
?2,教学内容的审美性:
?在教学内容美中, 既有从人类文化
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艺术
美, 社会美, 自然美和科学美的内
容, 也有部分是经过教师和学生加
工改造后而具有审美特征的内容,
这主要是使真的内容和善的内容获
得美的形式 。
?3,教学环境的审美性:
?在教学的审美性的多种构成因素中,
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并不是决定性的,
但它却能从教学的外部条件入手,
使教学的美的特质变得更加鲜明 。
?4,教师和学生劳动形态的审美性:
?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形态是教师和学
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举止、表情
仪容的总和。
?( 二 )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美学法
则
?课堂教学结构作为教和学在动态中
的组合, 其中包括了多种复杂的要
素,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使之具有
高度的和谐性, 其关键是这些要素
之间的有机联系必须符合若干美学
的法则 。
?1、完整性法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处
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的,
它们的联系越紧密、作用越深刻,
课堂教学结构便会在更大程度上体
现出完整性。
?2,有序和波动性法则:
?如果说有序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的层
次性, 那么波动则是强调教学活动
的奇异性 。 有序与波动相结合的课
堂教学过程必然是一个从不平衡走
向平衡, 然后又从平衡走向不平衡
的动态过程 。
?3、多样统一性法则,
?课堂教学过程必须表现出一种丰富
性、充实性,但为了不致于陷入变
动无常的局面,全部教学活动中必
须要有主旨或基本格调。
?完整性, 有序与波动性, 多样统一
性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所必
须遵循的美学法则, 它们彼此间又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 教学的和谐性
不是一种静止中的平衡, 而是多种
要素对立统一所达成的和谐 。 从审
美意义上说,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
的和谐 。
?(三)学习的审美价值
?学习是通过模仿和探究而实现经验
与行为变化的过程, 其根本特点表
现为创造性和个性化 。 无论创造性
学习, 还是个性化学习, 都具有独
特的审美价值 。
?1、创造性学习的审美价值,
?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他们尚处于
成长中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了充分发
挥和蓬勃增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
过程中由对自身能力的体验而感受
到美。
?2,个性化学习的审美价值:
?从审美角度看, 只有哪些高扬学生
个性的教学才是美的, 而一切扼杀
或淹没学生个性的教学则无美可谈 。
?3,实现学习审美价值的教学条件:
?学生的学习是以教师的教学为条件
的, 所以学习审美价值的实现需要
具备教学审美的条件 。 要创设出教
学审美的条件, 教师需要做好, 三
项工作,, 采取, 三种方法, 和完
成, 三项教学审美创新任务, [1]。
?
[1] 柯伦:, 教学的美学,,, 教育研究, 1985年第 3
期 。 载于瞿葆奎主编, 徐勋, 施良方选编:, 教育学
文集 ·教学, ( 上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第
146-151页 。
?
?( 1)教师需做的, 三项工作, 分别
是,第一,了解强烈的感情满足是
怎样伴随创造性劳动的。
?第二,分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的
情感。
?第三,反思自身的经验怎样因创造
而产生兴奋感,并充分体验和欣赏
这样的兴奋感。
? ( 2)为了做好上述三项工作,教
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关注, 艺术家,,
,艺术品, 和, 艺术欣赏者, 等三
种方法。第一,将注意力集中到艺
术家身上。
?第二,把注意力从艺术创作者转向
艺术创作的成品 —— 画作或文学作
品。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教学过程的
审美特性。
?第三,在教学中,审美艺术性存在
于运动着的人类经验的复杂型式之
中。
?( 3) 教学的审美性需要教师完成审
美地创新, 方法,,, 活动, 和
,技能, 等三项任务:
?第一, 在对工作中的艺术家进行心
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而满含审
美特性的教学方法;
?第二, 通过从观察艺术品得到的启
示来改进教学活动, 创新出富有审
美意蕴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
?第三,通过观察新出现的创造性教
学的范例,不断完善教学技能和提
高敏锐性,并应用这些技能和敏锐
性来控制改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