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教学活动
(二 )
主讲教师冯生饶
四、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概念
?1、教学内容的内涵,
?教学内容是指, 学校传授给学生的
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
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
和。, [1]
?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 1),上海教育出
版社 1990年版,第 257-258页。
?在原始社会,学校还没有产生,当
时的成人在生活过程中,给儿童传
授生产经验和群居生活共同遵守的
风俗习惯,这是最早的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创造,学
校的产生,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并
形成了体系。
?到了现代,人们创造出了把教学内
容及其形式和实施统一起来的课程。
?2、教学内容与几个术语概念的联系
和区别:
?在我国教育界, 使用比较广泛并且
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术语概念有
课程, 课程内容和教育内容等 。
? ( 1)课程是一个更为综合性的术
语概念,包含了教学内容的概念。
?(2)在西方英语国家,专业术语中没
有, 教学内容 (teaching content)
一词,有, 课程内容 (curriculum
content)”一词。课程内容是指,
,进入学校教学活动领域的文
化。, [1]
? [1] Barrow,R,& Milburn,G.(1986),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al Concepts,Brighton,
Wheatsheaf Books Ltd,pp.65-67.
?在课程过程中,,课程内容这一术
语关涉学程中包含的特殊事实、观
点、原则、问题等等。, [1]
?
[1] Lewy,A.(ed)(1991).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Oxford,Pergamon
Press.pp.15.
?( 3)教育内容的使用有特定性,是
在讨论, 教育, 这样的涵盖面大的
话题时使用。
?教育内容的使用已超越了, 学校教
学,,, 学校课程, 这样的范围,
指称包含学校教育在内的各种机构
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的内容 。
?( 二 ) 教学内容的实质
?跳出教学内容本身, 从人与社会的
关系的角度来观察, 教学内容实质
上既是文化的精华, 又是人类发展
与个体发展相统一的机制和媒体,
还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和客体 。
?1、教学内容是教育化的文化:
?教学内容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它的
特定目的是教育新生一代,所以它
尽管来源于文化,但具有了专门的
教育目的性,是一种教育化的文化。
?
?在教学活动中,经过选择和重新组
织的文化便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尽管来源于文化,但它在被选择和
重新组织的过程中,又获得了不同
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的新的客观规
定性。
?在文化中的一部分被选择出来进行
重新组织而成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作为选择者和组织者的人将其特有
的目的性客体化和对象化于其中了。
? 教学内容作为教育化的文化,具有如下
特性:
? ( 1)再生性。文化在进入教育教学活动
的入口处,必然要经受人的选择。
? ( 2)简洁性。教学内容作为教育化的文
化,既不是原生性的庞杂而大量的文化,
也不是从中割取出的一部分,而是有机
结合在一起的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再生
性、简洁性的文化。
?2、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共同客
体,
?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作为活动的
承担者,始终是以教学内容作为活
动对象的。
?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
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
不是随机的,而是确定的。
?在计划和预习阶段,教师计划的是
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而学生预习
的则是教师即将教的内容。在教学
实施中,教师呈现和传授的内容,
也正是学生学习和接受的内容。在
评价复习阶段,学生巩固的内容,
必然是教师划定要考核的内容。
?( 三 ) 教学内容的构成观
?1,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
?所谓的教学内容构成观是指, 人们
关于从文化中选择教学内容及其组
织的理论主张和观念 。 它的内涵一
般包括:客观基础, 价值观念和功
能观念 。
?(1 ) 关于客观基础。教学内容构成
观的客观基础是社会文化的发展与
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2 ) 关于价值观。教学内容的价值
是多元的,有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有社会发展价值和儿童发展价值。
?(3)关于功能观。教学内容的功能是
多方面的,大致为三方面:人才培
养功能、文化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
功能。
?文化无限与学习有限的永恒矛盾,
是任何时代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矛
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外部条件
和内部观念,这决定了不同时代以
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学内容的价
值观和功能观,从而形成了多种多
样的教学内容构成观。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是知
识传授呢还是官能训练? 围绕这一
问题, 长期来存在着形式教育与实
质教育的对立和斗争 [1]。
?
[1] 关于,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问题,瞿葆奎先生
等有专题研究论文。参见瞿葆奎等:《, 形式教育,
论与, 实质教育, 论》,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988年第 1,2期;选载于瞿葆奎主
编:《教育学文集 ·智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第 419-481页。
?( 1)形式教育。形式教育,也
称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 它认为,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
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1]它
格外重视教学内容、课程和教材
的训练价值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功
能。
[1],中国教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 1985年版,第 430-431页。
?( 2)实质教育。实质教育
(material education)是与形式教
育相对立的一种关于教育内容的主
张,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
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1]与形式教
育截然相反,实质教育格外重视教
学内容、课程和教材的知识传递价
值和文化功能。
? [1],中国教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 1985年版,第 330页。
?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自古有之, 但
在教育上产生根本的分歧, 可以说
是到了近代以后才出现 。 在教育教
学内容的构成问题上, 近代以来,
一直存在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
激烈斗争 。
?( 1)人文主义教育。这是一种传
统的主张,认为教育教学内容,应
该以人文知识为主,人文学科在课
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把人培养成
有人文教养的、体面的绅士。当学
校中自然科学教育兴起后,人文主
义者起而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人文主义教育后来发展成为新人文
主义教育,不再极端地排斥自然科
学知识,而是主张有选择地吸收自
然科学知识,并挖掘自然科学中的
人文主义因素。
?到 20世纪 60年代,勃然兴起人本主
义。主张教育要培养, 整个的人,,
,自我实现的人, 。主张教学内容
要实现认知与意动同一,,理智,
与, 情感, 相结合,主张认知与情
感是同一的。
?(2)科学主义教育。科学主义教育,
又叫自然主义教育,主张教育教学
内容,应该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
自然科学学科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
地位,把儿童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
的现代人才。
?科学主义发展到现在, 也超越了极
端化, 注意吸收人文主义和人本主
义教育的观点和主张, 注意挖掘自
然科学的人文精神 。 当代以布鲁纳
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 就是科学
主义教育在当代的表现 。 美国 1985
年启动的课程改革重大举措, 2061
计划,, 也贯穿着科学主义的思想,
主旨就是, 普及科学, 。
?4、现代各种教育流派的主张,
?(1)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这是著
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教育思
想,以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为
目的。教学内容以经验为核心,以
儿童的社会性, 作业, 活动为形式 。
?(2)要素主义教育
(essentialism)。 要素主义教育,
是美国富有个性的教育家巴格莱
(Bagley,W.C.,1874-1946)所极力
提倡的教育思想,以造就, 文化的
选民, 为目的。教学内容是, 文化
要素, 。
?(3 )永恒主义教育 (perenialism)。
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 (Hutchins,
R.M.,1899-1977)和艾德勒 (Adler,
M.J.)等人提倡的教育思想,主张教
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应以充分
发展儿童的, 理性的、道德的和精
神的能力, 为目的。教学内容应是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 永恒
学科, 而非实用学科。
?(4 )社会改造主义教育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 是进步教育
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的克伯屈以及
康茨 (Counts,G.S.,1889-1974)等
人提倡的教育思想,主张学校要成
为建立一个根除贫穷、战争和种族
主义的全新社会的中心,以, 推动
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
会, 为目的。教学内容应以, 社会
问题, 为中心来选择。
五、教学活动的内部关系
?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问题, 需要运用各种方法, 从不同
角度进行观察分析 。 人们主要从认
识论角度, 现象学的角度和理论研
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
一些研究 。 下面主要介绍和分析教
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 师生关系
和同学关系 。
?( 一 ) 主客体关系
?1,主客体的组成:
? 我国从 70年代末期开始,对教育
教学中主客体的组成问题进行了持
续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几种不同
的观点 [1]:
? [1] 参见潘洪建、徐继存:《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研
究之透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年第 4期。
?( 1)主导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
体,既是教育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又是对现实教学实践困惑的解答,
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 2)单一主体说。单一主体说认为
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只有一个,分为
教师主体说和学生主体说两种对立
的观点。
?( 3)双主客体论。一方面,教师是
主体,另一方面学生同时也是主体,
教学内容是他们活动的客体。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互为主客
体。
?(4)主客体否定说 。 针对教学活动
主体客体关系争鸣的, 混乱, 局面,
有人反思, 追问, 主客体概念引入
教学论领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
认为教学活动, 不存在主客体问
题, 。 因为, 教学活动里的教师与
学 生 之 间, 实 质 上 存 在 的 不 是
,主 — 客, 关系, 而是人 — 人交流,
对话的非对象性关系 。
?2、教学活动主客体关系的双重结
构,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分析,则可以看
到,,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是
由 ‘ 主 —— 客 ’ 与 ‘ 主 —— 客 ——
主 ’ 两个层次构成的的一种双重结
构, [1]。
? [1] 项贤明:《试析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重结构》,
《教育研究》,1996年第 9期。
?( 1) 实践活动两个方面的深层结构 。
一是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
体的自然对象之间的, 主体 —— 客
体, 关系, 二是作为能动的主体的
众多个人之间, 在面对共同的客体
时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即, 主体 —
— 主体, 关系 。
?( 2)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重结构。
?教育主客体关系包含了自然关系也
包含了社会关系,具有双重结构:
在总体上,承担教育活动的教育者
是教育主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
活动的指向的对象,受教育者是教
育客体,他们构成, 教育主体 ——
教育客体, 的总体结构。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参与教育活
动的人又同时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相互结成了, 教育主体 —— 教育客
体 —— 教育主体, 的第二层次的结
构 。
?3、学生的主客体双重性,
?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自己学
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授活动的客
体,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
形成了主客体双重性。
?( 1)学生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统一
于教育过程。
?( 2)学生主客体双重性的特征。这
些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性与社会
性相统一,客观性与意识性相统一,
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
?( 3)学生主客体双重性的动态模式。
?对学生而言,教育过程是自身主体
性和客体性变化、发展的过程。学
生的客体性强度与主体性强度存在
着内在的消长关系,这种消长关系
对立统一于整个教育过程。
?4、学生主体活动的建构,
?只有自觉建构全面、完整的学生
主体活动,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掌
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
合理的主体结构。
?在教学活动中, 主要有四种类型的
学生主体活动 [1]:学生主体外部活
动, 学生主体内部活动, 学生主体
外部活动的内化与学生主体内部活
动的外化 。
?
[1] 参见刘会增著:《教学活动论》,北京师范大学
1993年博士学位论文。
?(二)师生关系
?1、师生的基本关系,
?( 1)业务关系。
?( 2)伦理关系。
?( 3)情感关系。
?2、师生关系的优化,
?师生关系的改革和优化,需要从业
务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三方
面综合考虑。
?师生业务关系的优化,是提高教育
质量和效益的根本。
?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态度,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早
已指出,促进教学的关键不在教师
的教学技能和课程计划,也不在视
听设备和图书资料,而在教师与学
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即尊重、
热爱和真诚。
?4、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沟通技巧,
?( 1)选择适宜的语音、语种。
?( 2)辨明学生交往的动机。
?( 3)语言的抽象、复杂和文雅程度。
?( 4)避免贴标签式的滥用心理学术
语 。
?(三)同学关系
?每一种同学关系的形成都有其合理
性,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将
这些复杂的关系发展为健康的、有
利于学习和学生成长的交往。要做
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做到:
?( 1)组织学生制订班集体统一、具
体的奋斗目标。
?( 2)提高同学的人际交往水平。
?( 3)改善人际沟通。
?( 4)正面引导,不上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