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藏 象
脏腑之间的关系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孙广仁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 一 ) 心与肺
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
心主一身之血, 肺主一身之气, 两者相互协调,
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
血液的正常运行, 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 亦有
赖于肺气的辅助 。
正常的血液循环, 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 。
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
在病理上, 心的搏动与肺的呼吸是相互影响的 。
心肺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有助肺的呼吸
肺主呼吸, 推动心的行血
心 肺宗气
(二)心与脾
1,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 心血供
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 。 脾主运化
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
病理上,心脾两虚之证。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
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病理上,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失摄的
出血。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 促进脾的运化功能 ( 火生土 )
脾主运化, 为血液生化之源, 使心有所主
心 脾病理:心脾两虚
( 三 ) 心与肝
表现在血液运行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
1.血液运行方面:心气主行血, 肝气主疏
泄和藏血, 两者相互配合, 共同维持血液的
正常运行 。
病理上, 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 。
2.精神情志方面:心血充盈, 心神健旺,
有助于肝气疏泄, 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
情志畅快, 亦有利于心神内守 。
病理上, 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 心火亢盛
与肝火亢逆, 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 出现
心肝气郁证或心肝火旺证 。
心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 )
心 肝
心肝神魂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 血 神
肝 血 魂
主
藏
生
舍
调
控
互
资
(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 心肾相交, 。
1,水火既济,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
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
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
生神;神能控精驭气。故积精可以全神,神
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上,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
火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
心肾相交示意图
心 肾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阳
肾阳
心阴
肾阴
凉润 宁静 抑制
温煦 推动 兴奋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上
济
下
温
肾水不寒
心火不亢
精神互用示意图
心
肾
血
气
精
神
生
生
摄
驭
化养
行摄
主
藏 生
摄
生
调
(五) 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
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
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
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 一身之
气的盛衰。 有,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
源, 之说。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
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有,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之说。
肺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降,输布水液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
化气上输肺,与吸入清气合
脾 肺
( 六 ) 肺与肝
?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
? 肝气左升, 肺气右降, 升降协调, 对全身气
机的调畅, 气血的调和, 起着重要的调节作
用, 古人称为, 龙虎回环, 。
? 病理状态下肝郁化火, 或肝气上逆, 肝火上
炎, 可耗伤肺阴, 使肺气不得肃降, 而出现
咳嗽, 胸痛, 咯血等肝火犯肺证, 称为, 左
升太过, 右降不及, 。
肺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肺气
左
升 右
降
病理状态
左升太过
右降不及
肝火犯肺
( 七 ) 肺与肾
1.水液代谢,肺主行水, 为水之上源;肾
主水液代谢, 为主水之脏 。 肺气宣发肃降而
行水的功能, 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
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 有赖于肺气的肃
降作用使之下归于肾或膀胱 。, 其本在肾,
其标在肺, 。
2.呼吸运动,肺主呼吸, 肾主纳气 。, 肺
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
3.阴阳互资,肺肾阴阳, 相互资生 。 肺肾
阳虚, 肺肾阴虚 。
肺与肾的关系示意图
维持呼吸: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肺输布水液, 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 肾阴养肺阴
肺 肾
( 八 ) 肝与脾
1.饮食物消化,肝主疏泄, 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
消化及对精微的吸收和转输功能;脾气健旺, 运化
正常, 水谷精微充足, 气血生化有源, 肝体得以濡
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 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 。
病理状态下, 可见, 肝脾不调,,, 土壅木
郁,, 或湿热郁蒸肝胆而见黄疸 。
2.血液运行,肝主藏血, 调节血量;脾主生血,
统摄血液 。 脾气虚弱, 则血液生化无源而血虚, 或
统摄无权而出血, 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 此外, 肝不
藏血也与脾不统血同时并见, 临床称为, 藏统失
司, 。
肝脾之间关系示意图
肝气疏泄 脾气运化
水谷精微
血液肝血充足
肝气畅达
促进
化生
化生
充实
涵养
发挥
(九)肝与肾
1,精血同源:肝藏血, 肾藏精, 精血皆由水
谷之精化生和充养, 且能相互资生, 故曰同源
互化 。 病理上可见肝肾精血两亏 。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疏
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
泄太过。
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
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
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肝
血 精
肾
同源
互化
藏 藏
同源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肾气
精血
疏泄 闭藏
藏泄失常,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
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肝肾阴阳关系示意图
肝阳 肝阴
肾阳 肾阴
肾气
肝气
滋养资助
相互制约
相互制约
( 十 ) 脾与肾
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助及水液代谢方面。
1.先天后天相互资生:先天温养激发后天,
后天补充培育先天。
2.水液代谢: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
挥,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
持。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脾气及脾阳
的协助,即所谓, 土能制水, 。
脾肾先后天之本之间的关系
肾阴
肾阳
肾气
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
脾气
肾精
充养
化生
化生
融合
脾阴
脾阳
滋养
分为
资助
合为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胆
饮食物
肝
三焦
受纳
腐熟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传化
糟粕
胆
汁
水液
水道出焉
贮尿
排尿
食糜
食物
残渣
水液水液
三,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依据有三:
①经脉络属。
②生理配合。
③病理相关。
(一)心与小肠
? 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 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
? 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心阳之温煦,心
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
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
中浓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
脉。
? 心与小肠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可移
热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
(二)肺与大肠
? 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互
为用关系。
? 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
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
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 肺与大肠在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
肺气壅塞, 失于肃降, 气不下行, 津不下达,
可引起腑气不通, 肠燥便秘 。 若大肠实热,
传导不畅, 腑气阻滞, 也可影响到肺的宣降,
出现胸满咳喘 。
肺与大肠关系示意图
肺气肃降,肺津下润,有助于大肠传化糟粕
大肠传化通畅,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而利呼吸
肺 大肠
( 三 ) 脾与胃
1.水谷纳运相得: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为脾主
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 消化食物, 转输精微,
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 。
2.气机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 相反而
相成 。 脾气升则肾气, 肝气皆升, 胃气降则心气,
肺气皆降, 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
3.阴阳燥湿相济:脾为阴脏, 以阳气温煦推动用
事, 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 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
阳腑, 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 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
故性喜润而恶燥 。
脾与胃关系示意图
纳运相合: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腐熟
升降相因: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
燥湿互济: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
脾 胃
课程电子讲稿
藏 象
脏腑之间的关系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孙广仁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 一 ) 心与肺
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
心主一身之血, 肺主一身之气, 两者相互协调,
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
血液的正常运行, 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 亦有
赖于肺气的辅助 。
正常的血液循环, 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 。
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
在病理上, 心的搏动与肺的呼吸是相互影响的 。
心肺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有助肺的呼吸
肺主呼吸, 推动心的行血
心 肺宗气
(二)心与脾
1,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 心血供
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 。 脾主运化
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
病理上,心脾两虚之证。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
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病理上,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失摄的
出血。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 促进脾的运化功能 ( 火生土 )
脾主运化, 为血液生化之源, 使心有所主
心 脾病理:心脾两虚
( 三 ) 心与肝
表现在血液运行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
1.血液运行方面:心气主行血, 肝气主疏
泄和藏血, 两者相互配合, 共同维持血液的
正常运行 。
病理上, 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 。
2.精神情志方面:心血充盈, 心神健旺,
有助于肝气疏泄, 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
情志畅快, 亦有利于心神内守 。
病理上, 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 心火亢盛
与肝火亢逆, 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 出现
心肝气郁证或心肝火旺证 。
心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 )
心 肝
心肝神魂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 血 神
肝 血 魂
主
藏
生
舍
调
控
互
资
(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 心肾相交, 。
1,水火既济,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
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
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
生神;神能控精驭气。故积精可以全神,神
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上,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
火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
心肾相交示意图
心 肾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阳
肾阳
心阴
肾阴
凉润 宁静 抑制
温煦 推动 兴奋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上
济
下
温
肾水不寒
心火不亢
精神互用示意图
心
肾
血
气
精
神
生
生
摄
驭
化养
行摄
主
藏 生
摄
生
调
(五) 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
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
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
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 一身之
气的盛衰。 有,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
源, 之说。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
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有,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之说。
肺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降,输布水液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
化气上输肺,与吸入清气合
脾 肺
( 六 ) 肺与肝
?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
? 肝气左升, 肺气右降, 升降协调, 对全身气
机的调畅, 气血的调和, 起着重要的调节作
用, 古人称为, 龙虎回环, 。
? 病理状态下肝郁化火, 或肝气上逆, 肝火上
炎, 可耗伤肺阴, 使肺气不得肃降, 而出现
咳嗽, 胸痛, 咯血等肝火犯肺证, 称为, 左
升太过, 右降不及, 。
肺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肺气
左
升 右
降
病理状态
左升太过
右降不及
肝火犯肺
( 七 ) 肺与肾
1.水液代谢,肺主行水, 为水之上源;肾
主水液代谢, 为主水之脏 。 肺气宣发肃降而
行水的功能, 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
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 有赖于肺气的肃
降作用使之下归于肾或膀胱 。, 其本在肾,
其标在肺, 。
2.呼吸运动,肺主呼吸, 肾主纳气 。, 肺
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
3.阴阳互资,肺肾阴阳, 相互资生 。 肺肾
阳虚, 肺肾阴虚 。
肺与肾的关系示意图
维持呼吸: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肺输布水液, 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 肾阴养肺阴
肺 肾
( 八 ) 肝与脾
1.饮食物消化,肝主疏泄, 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
消化及对精微的吸收和转输功能;脾气健旺, 运化
正常, 水谷精微充足, 气血生化有源, 肝体得以濡
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 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 。
病理状态下, 可见, 肝脾不调,,, 土壅木
郁,, 或湿热郁蒸肝胆而见黄疸 。
2.血液运行,肝主藏血, 调节血量;脾主生血,
统摄血液 。 脾气虚弱, 则血液生化无源而血虚, 或
统摄无权而出血, 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 此外, 肝不
藏血也与脾不统血同时并见, 临床称为, 藏统失
司, 。
肝脾之间关系示意图
肝气疏泄 脾气运化
水谷精微
血液肝血充足
肝气畅达
促进
化生
化生
充实
涵养
发挥
(九)肝与肾
1,精血同源:肝藏血, 肾藏精, 精血皆由水
谷之精化生和充养, 且能相互资生, 故曰同源
互化 。 病理上可见肝肾精血两亏 。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疏
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
泄太过。
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
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
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肝
血 精
肾
同源
互化
藏 藏
同源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肾气
精血
疏泄 闭藏
藏泄失常,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
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肝肾阴阳关系示意图
肝阳 肝阴
肾阳 肾阴
肾气
肝气
滋养资助
相互制约
相互制约
( 十 ) 脾与肾
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助及水液代谢方面。
1.先天后天相互资生:先天温养激发后天,
后天补充培育先天。
2.水液代谢: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
挥,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
持。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脾气及脾阳
的协助,即所谓, 土能制水, 。
脾肾先后天之本之间的关系
肾阴
肾阳
肾气
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
脾气
肾精
充养
化生
化生
融合
脾阴
脾阳
滋养
分为
资助
合为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胆
饮食物
肝
三焦
受纳
腐熟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传化
糟粕
胆
汁
水液
水道出焉
贮尿
排尿
食糜
食物
残渣
水液水液
三,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依据有三:
①经脉络属。
②生理配合。
③病理相关。
(一)心与小肠
? 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 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
? 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心阳之温煦,心
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
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
中浓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
脉。
? 心与小肠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可移
热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
(二)肺与大肠
? 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互
为用关系。
? 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
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
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 肺与大肠在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
肺气壅塞, 失于肃降, 气不下行, 津不下达,
可引起腑气不通, 肠燥便秘 。 若大肠实热,
传导不畅, 腑气阻滞, 也可影响到肺的宣降,
出现胸满咳喘 。
肺与大肠关系示意图
肺气肃降,肺津下润,有助于大肠传化糟粕
大肠传化通畅,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而利呼吸
肺 大肠
( 三 ) 脾与胃
1.水谷纳运相得: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为脾主
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 消化食物, 转输精微,
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 。
2.气机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 相反而
相成 。 脾气升则肾气, 肝气皆升, 胃气降则心气,
肺气皆降, 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
3.阴阳燥湿相济:脾为阴脏, 以阳气温煦推动用
事, 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 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
阳腑, 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 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
故性喜润而恶燥 。
脾与胃关系示意图
纳运相合: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腐熟
升降相因: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
燥湿互济: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
脾 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