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 Ⅰ,教学目的,
–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与特性。明确感觉,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了解感觉和
知觉的种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
产生的机制。掌握感觉和知觉规律及小学生感觉和知觉发展的特
点,掌握感觉和知觉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及培养小学生观察
力的途径、方法。
? Ⅱ,教学重点,
–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知觉的基本过程; 3.视觉、听觉的机制
? III、教学重难点,
– 感觉、知觉的过程,感觉性与感觉阈限。
? IV,教学时数,6+1学时。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
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与特性。明确感
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了
解感觉和知觉的种类和特性。
? 教学重点: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和特性。
? 教学难点:知觉的特性。
? 课时安排,1.5课时。
? 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往花瓶里插桂花, 他的孙
女放学回到家 。 女孩看到爷爷买了桂花, 开心地说:
,哟 ! 好香啊 !, 她靠近花一个劲地闻着 。 老人看着
孙子笑了, 然后走到沙发边坐下, 想看报, 拿起眼镜
盒, 打开一看是空的, 起身在房里到处找着, 嘴里还
嘟哝着:, 咦, 怎么不见了? 长腿跑了不成 !, 女孩
听见后问:, 爷爷, 您找什么?, 老人:, 我的老花
镜啊 !, 女孩笑了:, 不是在您的鼻子上吗?, 老人
摸了摸鼻子上的眼镜, 大笑, 随即坐下看报 。 女孩闻
闻花, 皱眉若有所思地说:, 我倒是觉得桂花香味长
腿跑了, 怎么没刚才香了?,
? 问:这是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1、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表现: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3、作用: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证。
?【 感觉剥夺 】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 55名自愿被试者分别孤单一
人地关闭在几乎隔音的暗室里。为了尽量剥夺感觉,被试者地手上套上
至肘部地棉手套,蒙上眼罩。他们的头套在一个 U形枕头里以降低听觉刺
激,同时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以限制听觉。这些被试者就这样
没日没夜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所有的
人都感觉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有的甚至还产生幻想。 4天以后对被放出来
的被试者进行了各种测验,发现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受到损害。而他们要
恢复正常状态,则需要 1天左右的时间。心理学家在其他大学做了类似的
剥夺感觉实验,其情形也如此。
?【 心理点评 】
–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
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
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
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视觉后像,
注视 30秒以上,
然后看白色背
景,会看到一
个发亮的灯泡。
? (二)感觉的特点
–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
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
物的整体)
–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
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 (三)感觉的分类
?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
–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二、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 (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二)、知觉的种类。
– 1、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
–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 2、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 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
等特性的知觉。
–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 1、反映的对象相同,
–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 2、依赖的物质基础相同,
– 感觉和知觉过程是人脑的活动,都属于感性
认识阶段。
? (二)感觉和知觉差异,
– 1、产生的来源不同,
– ( 1)感觉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
的物理特性。
– ( 2)知觉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
综合和解释的心理过程
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1)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 2)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
3、生理机制不同,
( 1)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 2)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
果
(三)感觉和知觉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反映,
两者很难分割 (所以它们有时又合称为“感知觉” )。
四、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 (一 )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
经验的源泉。
? (二 )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概念。
– 2、了解感觉阈限测量的方法。
? 教学重点:感觉阈限。
? 教学难点:同上。
? 课时安排,0.5 课时。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 (一)什么是感受性
– 1、定义:~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
感觉能力。
– 2、感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 1)不同刺激物作用
?( 2)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因素
?( 3)年龄
(二)什么是感觉阈限
? 1、定义:~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程度,
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 2、种类,
? ( 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 A、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 B、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
? (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 A、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感觉能力。
– B、差别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二、感觉阈限测量
? 传统心理物理学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极限
法、平均法、平均差误法和恒定刺激法
? 1、极限法 —直接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
? 2、平均差误法 —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心理物理方法之一 。
? 3、恒定刺激法 —是心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 4、信号检测论 —主要用于测试人对刺激信息的辨别能力的方
法。
第三节 感觉现象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了解感觉适应的现象。
– 2、使学生了解感觉对比的现象。
? 教学重点:感觉的适应。
? 教学难点:感觉的对比。
? 课时安排,1 课时。
第三节 感觉现象
? 一、感觉适应
? 1、概念,~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2、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
?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 暗适应 亮处进入暗处 —暗适应 (弱光刺激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 明适应 暗处进入亮处 —明适应 (强光刺激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 3、日常生活中还有触亚觉、温觉、嗅觉的适应现象。
? 4、除了痛觉之外,感觉适应对于有机体来说具有积极
的意义。
? 没有痛觉的孩子
– 九岁的金晨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她是足月出生,身体和智
力发育均正常。表面看来,金晨与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在
金晨刚刚六个多月时,其父母发现她从不怕痛。打针的时候,别的孩
子总是大哭大叫,可是金晨从来不哭,也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激烈反抗;
却若无其事的把皮撕下。她能爬树,也敢从高处往下跳,因而常常皮
破血流。给她在伤口上擦碘酒,她也不觉得药水的刺激痛,只是有
“凉凉的感觉”。问她痛吗?她竟天真地反问:“什么叫痛?”
? 【 心理点评 】
– 痛觉,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是身体内部地警报系统,它可以防
止机体继续受损害,以确保机体地健康。没有痛觉,机体对有害刺激
的回避性反应就会减少和降低。由此可见,痛觉具有何等重要的生理
意义。
? 二、感觉对比 (强刺激引起 )
? 1、概念,~ 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种类,
(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
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 2)相继性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
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3、感受性与训练
(1)长期的社会实践导致某方面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2) 感觉的代偿。 (多见于残疾人,如盲人的听觉特别灵敏 ……)
(3) 专门训练。
第四节 知觉的组织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知觉的组织概念。
– 2、使学生了解四种知觉组织原则。
? 教学重点:知觉组织原则。
? 教学难点:同上
? 课时安排,1 课时。
第四节 知觉的组织 (又称 知觉特性 )
? 一、相似原则,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的知觉经验倾
向,符合知觉的相似原则。
? 二、接近原则,按刺激物之间距离关系而组成人的知
觉经验倾向,符合知觉的接近原则。
? 三、闭合原则,按个体倾向于对不完全的图形或残缺
图形有一种使其完整的知觉过程,符合知觉闭合原则。
? 四、连续原则,按个体倾向于形成一个连续轮廓的图
形的知觉过程,符合知觉连续原则。
知觉特性,
A:接近性
B:相似性
C:连续性
D:封闭
E:良好图形
第五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
? 教学重点:知觉的四种基本特征。
? 教学难点:同上
? 教学准备,
? 课时安排,1 课时。
第五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 一、知觉的选择性
– 1,含义:~ 是一个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
觉对象的过程。
– 2,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对象和背景,可以互
相转换。 )
对象与背景
她是什么人?
少女与老妇
戴项链的少女 可怜的老妇人
? 3、影响因素,
? ( 1)、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和对比关系、刺
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形状相似、相对静止的
背景上运动者的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纬度变化多的刺
激
? ( 2)、主观因素,需要与动机、愿望与要求、目
的与任务、兴趣与爱好、知识经验。
二、知觉的整体性
? 1、含义,~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不同属性、不同部
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的过程。
? 2,同样一个部分放在不同的关系中可能
会被我们知觉成不同的对象。
? 3,对事物整体的把握取决于该事物的关
键属性。
你能找到圖中的狗嗎?
三、知觉的理解性
? 1,含义:~指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
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
(举例 )
? 2、影响因素,
– 知识经验
– 实践经历
– 言语的指导
– 兴趣爱好等因素
你看到的是一个老人的脸?或是一对情侣在接吻呢?
你看到了一对情侣或是一个骷颅头?
四、知觉的恒常性
? 1,含义,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
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 2、种类,
– ( 1)大小恒常性
– ( 2)亮度恒常性
– ( 3)形状恒常性
– ( 4)颜色恒常性
五、错觉(补充内容)
? 1、概念,~ 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
的、歪曲的知觉。
? 2、常见的视错觉
不,.他们是一样大的喔!
左边图中心的圆比较大吗?
这是一个螺旋吗?
错,这只是一些各自独立的同心圆而已。
注视着中央的黑点。过一段时间后黑
点周围的灰色薄晕就会渐渐缩小。
subjective contour
错
觉
? 3、产生错觉的原因,
– ① 环境因素的干扰
– ② 人的知识经验
? 4、、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 (应用于服装、
工艺、布景、建筑设计、军事伪装等。)
第六节 观察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观察和观察力的概念。
– 2、使学生了解观察的特征。
– 3、使学生掌握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 教学重点:观察力的培养。
? 教学难点:观察的特征。
? 课时安排,0.5 课时。
第六节 观察
? 一、观察的含义
? (一)什么是观察
– 1、概念:~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
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 2、观察的全过程和注意、思维等紧密联系。
– 3、观察的意义
– ( 1)观察是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 ( 2)观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 ( 3)观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
考
考
你
的
观
察
力
(二)观察的特征
? 1、观察的目的性,(有明确的方向和明确的选择)
? 2、观察的客观性,(尊重了客观事实和科学反映客
观事物)
? 3、观察的精确性,(区分客观事物细节的特征)
? 4、观察的敏捷性,(迅速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特征
或重要属性的特征。)
二、观察力的培养
?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 (1) 观察什么、观察的重点,
– (2) 怎样收集材料、目的任务是什么等,
? 2、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 ( 1)制定观察计划,
– ( 2)做好知识经验的准备,
– ( 3)安排好观察的顺序与步骤
二、观察力的培养
? 3、启发学生积极思
– (1) 观察细节加以分析
– (2) 提出想法和见解
– (3) 不满足现成答案
? 4、指导学生作好观察总结
– (1) 观察的材料加以整理
– (2) 形式是书面的或其他形式
–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 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 逻辑性、敏捷性、精确性、创造性
第七节 小学生的感觉和知觉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小学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
– 2、使学生了解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 3、使学生掌握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 教学重点:掌握小学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
? 教学难点: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 课时安排,1.5课时。
第七节 小学生的感觉和知觉
? 一,小学生感觉的发展
? (一),视觉的发展
? 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1.视敏度俗称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
视觉能力。
– 10岁视敏度不断提高;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 2 颜色视觉的发展
?
第七节 小学生的感觉和知觉
? (二)听觉的发展
? 1 纯音听觉
– 小学生听觉的敏感度随年龄的逐渐提高。但整个小
学阶段听觉敏感度都不如成人,更未达高峰。
? 2 语音听觉
– 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小学生已能很好地辨
别汉语的四声和相近的字音,可达到成人的水平。
– 在非普通话地区,小学生语音听觉的发展,关键在
于教师的语音和正确性的指导。
(三)运动觉的发展
? 运动觉包括大肌肉运动觉和小肌肉运动觉。
? 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
? 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
? 小学毕业时,儿童手指小肌肉运动觉已有相
当发展,它的灵活协调性都有较大的提高。
二,小学生知觉的发展
? 一 〉,小学生空间知觉的发展
–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
? 1,大小知觉
– 小学生不仅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直觉判断,而且
还逐渐能用推理进行判断。
? 2,形状知觉
– 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已由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
过渡到对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掌握。
– 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生识别几何图形表现为,
?(1)在识别和说明图形的特征时常常会把非本质特征当做本质特
征,或把本质特征作为非本质特征
? (2)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
3,方位知觉
? 刚入学儿童方位知觉的水平不高,表现为,
– (1).对上下、前后方位已能正确判断,对左右方位,只能
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而且不够完善。
– (2).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
二 〉,小学生时间知觉的发展
? 儿童入学后逐渐掌握了 数概念和计时工具,
学会了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时间知觉
水平便迅速提高。
三、小学生观察力发展水平的特点
?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 1.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 我国学者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儿童观察图画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有下
列四个阶段,
– 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个别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 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
联系。
– ③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
联系。
– ④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
画主题。
? 小学生分属于②、③、④阶段。其中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
联系”和“因果联系”阶段;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
阶段;小学高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2.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 (1)观察的目的性。 目的性较低发展到三、五年级儿童有所改善,但
提高不多。
? (2)观察的精确性。 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三年级学生
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只是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 (3)观察的顺序性。 零乱、不系统,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
较大发展,一般能做系统观察。
? (4)观察的深刻性。 难以从整体做出概括。三年级学生观察的深刻性
有较大的提高。五年级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更有显著发展,表现为正确判
断明显提高。
? 从以上小学生观察各品质的发展,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学
生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低,而经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
时,已有明显的发展。
四、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
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小学
生的观察能力,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二 )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四 )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要使观察所获的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在观
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三 )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
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课堂练习
1.感受性即,不同的人有 的感受性
2,入小学以后 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 水平。
3.当中途离开电影院,强阳光下,反而什么都看不清,
这是感觉有 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以发
生在同一感觉之间
6.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
须避免。
7.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8.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 Ⅰ,教学目的,
–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与特性。明确感觉,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了解感觉和
知觉的种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
产生的机制。掌握感觉和知觉规律及小学生感觉和知觉发展的特
点,掌握感觉和知觉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及培养小学生观察
力的途径、方法。
? Ⅱ,教学重点,
–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知觉的基本过程; 3.视觉、听觉的机制
? III、教学重难点,
– 感觉、知觉的过程,感觉性与感觉阈限。
? IV,教学时数,6+1学时。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
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与特性。明确感
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了
解感觉和知觉的种类和特性。
? 教学重点: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和特性。
? 教学难点:知觉的特性。
? 课时安排,1.5课时。
? 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往花瓶里插桂花, 他的孙
女放学回到家 。 女孩看到爷爷买了桂花, 开心地说:
,哟 ! 好香啊 !, 她靠近花一个劲地闻着 。 老人看着
孙子笑了, 然后走到沙发边坐下, 想看报, 拿起眼镜
盒, 打开一看是空的, 起身在房里到处找着, 嘴里还
嘟哝着:, 咦, 怎么不见了? 长腿跑了不成 !, 女孩
听见后问:, 爷爷, 您找什么?, 老人:, 我的老花
镜啊 !, 女孩笑了:, 不是在您的鼻子上吗?, 老人
摸了摸鼻子上的眼镜, 大笑, 随即坐下看报 。 女孩闻
闻花, 皱眉若有所思地说:, 我倒是觉得桂花香味长
腿跑了, 怎么没刚才香了?,
? 问:这是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1、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表现: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3、作用: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证。
?【 感觉剥夺 】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 55名自愿被试者分别孤单一
人地关闭在几乎隔音的暗室里。为了尽量剥夺感觉,被试者地手上套上
至肘部地棉手套,蒙上眼罩。他们的头套在一个 U形枕头里以降低听觉刺
激,同时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以限制听觉。这些被试者就这样
没日没夜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所有的
人都感觉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有的甚至还产生幻想。 4天以后对被放出来
的被试者进行了各种测验,发现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受到损害。而他们要
恢复正常状态,则需要 1天左右的时间。心理学家在其他大学做了类似的
剥夺感觉实验,其情形也如此。
?【 心理点评 】
–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
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
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
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视觉后像,
注视 30秒以上,
然后看白色背
景,会看到一
个发亮的灯泡。
? (二)感觉的特点
–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
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
物的整体)
–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
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 (三)感觉的分类
?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
–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二、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 (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二)、知觉的种类。
– 1、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
–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 2、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 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
等特性的知觉。
–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 1、反映的对象相同,
–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 2、依赖的物质基础相同,
– 感觉和知觉过程是人脑的活动,都属于感性
认识阶段。
? (二)感觉和知觉差异,
– 1、产生的来源不同,
– ( 1)感觉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
的物理特性。
– ( 2)知觉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
综合和解释的心理过程
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1)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 2)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
3、生理机制不同,
( 1)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 2)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
果
(三)感觉和知觉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反映,
两者很难分割 (所以它们有时又合称为“感知觉” )。
四、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 (一 )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
经验的源泉。
? (二 )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概念。
– 2、了解感觉阈限测量的方法。
? 教学重点:感觉阈限。
? 教学难点:同上。
? 课时安排,0.5 课时。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 (一)什么是感受性
– 1、定义:~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
感觉能力。
– 2、感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 1)不同刺激物作用
?( 2)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因素
?( 3)年龄
(二)什么是感觉阈限
? 1、定义:~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程度,
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 2、种类,
? ( 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 A、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 B、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
? (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 A、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感觉能力。
– B、差别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二、感觉阈限测量
? 传统心理物理学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极限
法、平均法、平均差误法和恒定刺激法
? 1、极限法 —直接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
? 2、平均差误法 —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心理物理方法之一 。
? 3、恒定刺激法 —是心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 4、信号检测论 —主要用于测试人对刺激信息的辨别能力的方
法。
第三节 感觉现象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了解感觉适应的现象。
– 2、使学生了解感觉对比的现象。
? 教学重点:感觉的适应。
? 教学难点:感觉的对比。
? 课时安排,1 课时。
第三节 感觉现象
? 一、感觉适应
? 1、概念,~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2、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
?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 暗适应 亮处进入暗处 —暗适应 (弱光刺激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 明适应 暗处进入亮处 —明适应 (强光刺激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 3、日常生活中还有触亚觉、温觉、嗅觉的适应现象。
? 4、除了痛觉之外,感觉适应对于有机体来说具有积极
的意义。
? 没有痛觉的孩子
– 九岁的金晨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她是足月出生,身体和智
力发育均正常。表面看来,金晨与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在
金晨刚刚六个多月时,其父母发现她从不怕痛。打针的时候,别的孩
子总是大哭大叫,可是金晨从来不哭,也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激烈反抗;
却若无其事的把皮撕下。她能爬树,也敢从高处往下跳,因而常常皮
破血流。给她在伤口上擦碘酒,她也不觉得药水的刺激痛,只是有
“凉凉的感觉”。问她痛吗?她竟天真地反问:“什么叫痛?”
? 【 心理点评 】
– 痛觉,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是身体内部地警报系统,它可以防
止机体继续受损害,以确保机体地健康。没有痛觉,机体对有害刺激
的回避性反应就会减少和降低。由此可见,痛觉具有何等重要的生理
意义。
? 二、感觉对比 (强刺激引起 )
? 1、概念,~ 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种类,
(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
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 2)相继性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
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3、感受性与训练
(1)长期的社会实践导致某方面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2) 感觉的代偿。 (多见于残疾人,如盲人的听觉特别灵敏 ……)
(3) 专门训练。
第四节 知觉的组织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知觉的组织概念。
– 2、使学生了解四种知觉组织原则。
? 教学重点:知觉组织原则。
? 教学难点:同上
? 课时安排,1 课时。
第四节 知觉的组织 (又称 知觉特性 )
? 一、相似原则,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的知觉经验倾
向,符合知觉的相似原则。
? 二、接近原则,按刺激物之间距离关系而组成人的知
觉经验倾向,符合知觉的接近原则。
? 三、闭合原则,按个体倾向于对不完全的图形或残缺
图形有一种使其完整的知觉过程,符合知觉闭合原则。
? 四、连续原则,按个体倾向于形成一个连续轮廓的图
形的知觉过程,符合知觉连续原则。
知觉特性,
A:接近性
B:相似性
C:连续性
D:封闭
E:良好图形
第五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
? 教学重点:知觉的四种基本特征。
? 教学难点:同上
? 教学准备,
? 课时安排,1 课时。
第五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 一、知觉的选择性
– 1,含义:~ 是一个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
觉对象的过程。
– 2,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对象和背景,可以互
相转换。 )
对象与背景
她是什么人?
少女与老妇
戴项链的少女 可怜的老妇人
? 3、影响因素,
? ( 1)、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和对比关系、刺
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形状相似、相对静止的
背景上运动者的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纬度变化多的刺
激
? ( 2)、主观因素,需要与动机、愿望与要求、目
的与任务、兴趣与爱好、知识经验。
二、知觉的整体性
? 1、含义,~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不同属性、不同部
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的过程。
? 2,同样一个部分放在不同的关系中可能
会被我们知觉成不同的对象。
? 3,对事物整体的把握取决于该事物的关
键属性。
你能找到圖中的狗嗎?
三、知觉的理解性
? 1,含义:~指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
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
(举例 )
? 2、影响因素,
– 知识经验
– 实践经历
– 言语的指导
– 兴趣爱好等因素
你看到的是一个老人的脸?或是一对情侣在接吻呢?
你看到了一对情侣或是一个骷颅头?
四、知觉的恒常性
? 1,含义,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
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 2、种类,
– ( 1)大小恒常性
– ( 2)亮度恒常性
– ( 3)形状恒常性
– ( 4)颜色恒常性
五、错觉(补充内容)
? 1、概念,~ 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
的、歪曲的知觉。
? 2、常见的视错觉
不,.他们是一样大的喔!
左边图中心的圆比较大吗?
这是一个螺旋吗?
错,这只是一些各自独立的同心圆而已。
注视着中央的黑点。过一段时间后黑
点周围的灰色薄晕就会渐渐缩小。
subjective contour
错
觉
? 3、产生错觉的原因,
– ① 环境因素的干扰
– ② 人的知识经验
? 4、、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 (应用于服装、
工艺、布景、建筑设计、军事伪装等。)
第六节 观察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观察和观察力的概念。
– 2、使学生了解观察的特征。
– 3、使学生掌握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 教学重点:观察力的培养。
? 教学难点:观察的特征。
? 课时安排,0.5 课时。
第六节 观察
? 一、观察的含义
? (一)什么是观察
– 1、概念:~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
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 2、观察的全过程和注意、思维等紧密联系。
– 3、观察的意义
– ( 1)观察是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 ( 2)观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 ( 3)观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
考
考
你
的
观
察
力
(二)观察的特征
? 1、观察的目的性,(有明确的方向和明确的选择)
? 2、观察的客观性,(尊重了客观事实和科学反映客
观事物)
? 3、观察的精确性,(区分客观事物细节的特征)
? 4、观察的敏捷性,(迅速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特征
或重要属性的特征。)
二、观察力的培养
?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 (1) 观察什么、观察的重点,
– (2) 怎样收集材料、目的任务是什么等,
? 2、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 ( 1)制定观察计划,
– ( 2)做好知识经验的准备,
– ( 3)安排好观察的顺序与步骤
二、观察力的培养
? 3、启发学生积极思
– (1) 观察细节加以分析
– (2) 提出想法和见解
– (3) 不满足现成答案
? 4、指导学生作好观察总结
– (1) 观察的材料加以整理
– (2) 形式是书面的或其他形式
–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 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 逻辑性、敏捷性、精确性、创造性
第七节 小学生的感觉和知觉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小学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
– 2、使学生了解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 3、使学生掌握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 教学重点:掌握小学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
? 教学难点: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 课时安排,1.5课时。
第七节 小学生的感觉和知觉
? 一,小学生感觉的发展
? (一),视觉的发展
? 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1.视敏度俗称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
视觉能力。
– 10岁视敏度不断提高;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 2 颜色视觉的发展
?
第七节 小学生的感觉和知觉
? (二)听觉的发展
? 1 纯音听觉
– 小学生听觉的敏感度随年龄的逐渐提高。但整个小
学阶段听觉敏感度都不如成人,更未达高峰。
? 2 语音听觉
– 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小学生已能很好地辨
别汉语的四声和相近的字音,可达到成人的水平。
– 在非普通话地区,小学生语音听觉的发展,关键在
于教师的语音和正确性的指导。
(三)运动觉的发展
? 运动觉包括大肌肉运动觉和小肌肉运动觉。
? 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
? 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
? 小学毕业时,儿童手指小肌肉运动觉已有相
当发展,它的灵活协调性都有较大的提高。
二,小学生知觉的发展
? 一 〉,小学生空间知觉的发展
–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
? 1,大小知觉
– 小学生不仅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直觉判断,而且
还逐渐能用推理进行判断。
? 2,形状知觉
– 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已由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
过渡到对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掌握。
– 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生识别几何图形表现为,
?(1)在识别和说明图形的特征时常常会把非本质特征当做本质特
征,或把本质特征作为非本质特征
? (2)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
3,方位知觉
? 刚入学儿童方位知觉的水平不高,表现为,
– (1).对上下、前后方位已能正确判断,对左右方位,只能
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而且不够完善。
– (2).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
二 〉,小学生时间知觉的发展
? 儿童入学后逐渐掌握了 数概念和计时工具,
学会了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时间知觉
水平便迅速提高。
三、小学生观察力发展水平的特点
?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 1.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 我国学者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儿童观察图画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有下
列四个阶段,
– 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个别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 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
联系。
– ③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
联系。
– ④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
画主题。
? 小学生分属于②、③、④阶段。其中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
联系”和“因果联系”阶段;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
阶段;小学高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2.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 (1)观察的目的性。 目的性较低发展到三、五年级儿童有所改善,但
提高不多。
? (2)观察的精确性。 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三年级学生
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只是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 (3)观察的顺序性。 零乱、不系统,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
较大发展,一般能做系统观察。
? (4)观察的深刻性。 难以从整体做出概括。三年级学生观察的深刻性
有较大的提高。五年级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更有显著发展,表现为正确判
断明显提高。
? 从以上小学生观察各品质的发展,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学
生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低,而经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
时,已有明显的发展。
四、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
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小学
生的观察能力,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二 )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四 )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要使观察所获的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在观
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三 )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
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课堂练习
1.感受性即,不同的人有 的感受性
2,入小学以后 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 水平。
3.当中途离开电影院,强阳光下,反而什么都看不清,
这是感觉有 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以发
生在同一感觉之间
6.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
须避免。
7.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8.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