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思 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第二节 概念和推理
第三节 问题与解决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述
(一)概念
——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1、动作思维
—— 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2、形象思维
—— 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二)根据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方向不同
1、聚合思维
——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
一 个方向提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 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三)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
否具有清晰意识
1、直觉思维
—— 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
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
2、分析思维
—— 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
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
结论。
(四)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
1、常规性思维
—— 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
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
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
——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
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
(一)分析与综合 —— 基本环节
1、分析 —— 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
方面或特征的思维过程。
2、综合 —— 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
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1、比较 —— 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
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2、分类 —— 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
差异点,把它归入适当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
三、思维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 —— 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
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个别的,
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2、概括 —— 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
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到同类事物中去的
思维过程。
(四)体系化与具体化
1、体系化 —— 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不
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
2、具体化 —— 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
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
维过程,
第二节 概念和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种类及功能
(一)概念的含义
----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二)概念的种类
1、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分,
( 1)具体概念
( 2)抽象概念
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
关系分,
( 1)合取概念
( 2)分析概念
( 3)关系概念
3、根据个体概念掌握的情况分,
( 1)前科学概念
( 2)科学概念
(三)概念的功能
1、分类功能
2、推理功能
3、联结功能
4、系统功能
二、概念形成
(一 )什么是概念形成
----是指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从
而获得此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或
否定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
1、抽象化
2、类化
3、辨别
(二)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1、学习材料
2、学习者自身
3、下定义
(三)科学概念的掌握
1、要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如:直观教具的应用
2、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3、要充分利用变式
4、要用正确语言表述
5、形成概念体系,并运用与时间之中
三、推理及其种类
(一)什么是推理
----推理是指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已
有知识推论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从已知判断出发
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 推理具有两个条件,
1、前提真实
2、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即推理形
式要符合逻辑规律。
(二)推理的种类
1、演绎推理
—— 是指从一般原理中推出特殊事例结论的推
理要求所给前提为真时得出必然的结论。
? 演绎推理主要有三种形式,
( 1)线性系列推理
( 2)主题推理
( 3)三段论推理。
( 1)线性系列推理,
是一种传递性推理。
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
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如,A>B,B>C,所
以 A>C。休腾洛切尔等人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是以
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并按一定的空间系列进
行操作,即人们把前提结合成统一的视觉形象,把
一些项目按大小想象为自上而下垂直排列或自左至
右的水平排列。这样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
从这个空间系列中的相对位臵来判定。
( 2)主题推理
是在一个主题的基础上,建立一定关系的推理,
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推理 。
沃森的, 四卡片选择作
业, 实验:给被试看四张卡
片,卡片的一面写有字母,
另一面写有数字,见右图。
同时,主试给被试提出一个
规则, 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
字母,则另一面为偶数, 。
要求被试说出为证实这一规
则的真伪,必须翻看哪些卡
片。
根据这一实验,沃森等人认为,在检验规
则或假设的过程中,被试有一种强烈的对规则
的证实倾向。这是一种偏离逻辑规则的倾向。
对证实现象的解释:卡片选择作业中的错误与
实验材料的性质有关。由于实验采用可抽象的、
人为性的材料,因而导致了错误。如果把卡片
的内容换成试述熟悉的内容,被试正确选择的
比率就会明显升高。
格瑞格的实验:给被试呈现了一面写有下列内容
的卡片,要证实的规则是:, 若有人喝啤酒,则该人
的年龄必超过 19岁, 。结果表明,采用这种与被试生
活经验相关的材料,有高达 74.1%的被试作出了正确的
选择。
( 3)三段论推理
是从前提中引出必然结论的推理。
? 例:下面有 4个三段论式,
a.所有的 A都是 B,所有的 B都是 C,因而所有的 A都是 C。
b.所有的 A都不是 B,所有的 B都是 C,因此所有的 A都不是
C。
c.所有的 A都是 B,所有的 C都是 B,因而所有的 A都是 C。
d.有些 A是 B,有些 B是 C,因此,有些 A是 C。
从图解中看出,上述 4个论断中只有第一个推论是
正确的。但实际上许多人认为这 4个结论都是正确的。
这说明推理不一定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
? 这 4个推理可用下列图形来表示。
?对推理时出现不正确结论的两种不同解释,
?气氛效应理论,
武德沃斯
在三段论中,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将影
响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如:两个全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全称的结论
两个特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特称的结论
两个肯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肯定的结论
两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否定的结论
?理解前提错误,
查普曼
人们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
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错误地
解释了前提。
2、归纳推理
----是指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它具有
思维和知识获得的核心特征。
3、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关系
?区别,
( 1)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
推理,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归纳推理则是即从特
殊到一般的过程。
( 2)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所确定的范围,其前
提与结论之间是必然联系;而归纳推理的结论一般超出
了前提所确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或
然性。
?联系,
( 1)没有归纳推理就没有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前提必须借助归纳推理从
具体的经验中概括出来,
( 2)没有演绎推理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归纳。
在归纳推理中,常需要运用演绎推理来对某些归
纳的前提或结论加以论证。
第三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
—— 蕴含着个人面临障碍的目标,既不能认知又
不能用习惯反映,是个体在达到所欲期望目标过程
中遇到的障碍。
(二)问题解决
—— 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
心理活动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手段-目的分析
----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
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 基本步骤
①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
②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
③实现子目标。
④提出新的子目标。
以河内塔问题为例,
?河内塔问题
在一块板上有 3根柱子,在柱 A上有自上而下大小渐增
的三个圆盘 1,2,3。要求被试将圆盘移到柱 C上,且仍保
持原来放臵的大小顺序。移动的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
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在移动时可利用柱 B。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A B C
1
2
3
A B C
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
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但
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
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
目标。
(二)逆推法
----是在解决问题时,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向问
题的初始状态逆向推理的过程,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选择性搜索
----是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
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中获得更多信
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知道解决问题。
(四)爬山法
----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
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知识表征的方式
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
例:已知下面两个图中圆的半径都是 2cm,求图中正方形
的面积。
2cm
a图与 b图比较,a图表征方式下的问题解决
难于 b图表征方式下问题的解决。
a图
2cm
b图
用一笔画成相连的四段,并穿过方阵中的
九个点。
? 两种答案,
(二)迁移作用
—— 指已有知识与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或
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三)原型启发
——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中客观事物的
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







课题序列 容器的容量 要求容量
A B C P
1 21 127 3 100
2 14 163 25 99
3 18 43 10 5
4 9 42 6 21
5 20 59 4 31
6 23 49 3 20
7 15 39 3 18
8 28 76 3 25
(四)定势的影响
—— 也称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
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可以说是心理活动的
一种准备状态。
?下表是定势对问题解决影响的实验结果
(五)功能固着
——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
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
问题,
利用如图
所示的材
料,将蜡
烛象壁灯
一样立在
墙上。




(六)动机和情绪状态
在一定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
题的
效率成正比。
(七)个性特征
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
着密切关系。此外,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
型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
式。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一)概念
—— 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
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新颖性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基本特征
3、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华莱士研究了各种类型的人
的创造经验,提出了创造性思维“四个阶段”的观点。
(一)准备阶段
(二)酝酿阶段
(三)豁朗阶段
(四)验证阶段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二)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
(三)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
(四)陶冶创造型的人格
四、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二)小学儿童思维概括水平的发展
第一级、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第二级、形象 ----抽象水平的概括。
第三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五、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1、发展儿童的言语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3、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解题策略的训练
1、解题的过程
? 审题
? 题目归类
? 重视有关指示
? 找出问题的答案
2、解题的策略
( 1)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而不匆忙解答
( 2)整体把握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
( 3)在理解题目的整体意义后判断题型
( 4)善于进行双向推理,既能进行由已知到未知的顺

推理,又能进行由未知到已知的逆向推理
( 5)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
( 6)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佳思路解题
( 7)解题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
(三)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几种品质的训练
1、流畅性训练
( 1)用词流畅性训练
( 2)联想流畅性训练
( 3)观念流畅性训练
( 4)表达流畅性训练
2、变通性训练
( 1)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
( 2)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
( 3)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
3、独立性训练
( 1)命题独特性训练
( 2)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
( 3)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
( 4)问题解决独特性训练
?小结
? 1、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 2、思维的种类、思维过程
? 3、概念的含义、种类及功能
? 4、概念形成
? 5、科学概念的掌握
? 6、推理及其种类
? 7、问题及问题解决
? 8、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策略
? 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 10、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 1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12、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 13、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