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早疫病
Tomato Early Blight
番茄早疫病又称轮纹病,是番茄生产上的常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严重影响产量。
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和果实。
叶片发病,初期呈针尖大的小黑点,后扩大为深褐色或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的病斑,直径约1~2cm,有同心轮纹,有时边缘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霉,病斑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全部枯死。
茎部发病,多数在分枝处发生,产生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同心轮纹不明显,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断枝;叶柄发病,生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
青果发病,病斑多发生在蒂部附近和有裂缝的地方,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或黑褐色,稍凹陷,有同心轮纹,病部有黑霉,病果易脱落。
病原
病原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Ell.et Mart) Jones et Grout.,属于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簇生,圆筒形或短棒形,有1~7个分隔,暗褐色,大小40~90(m(6~8(m。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顶端有细长的嘴胞,黄褐色,具纵横隔膜,大小120~296(m(12~20(m。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45℃,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在31%~96%范围内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以较高的相对湿度86%~98%更为有利。病菌寄主范围广泛,除危害番茄外,还可侵染马铃薯、茄子、辣椒、曼陀罗等植物。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还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第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分生孢子在常温下可存活17个月。病菌一般从气孔或伤口侵入,也能从表皮直接侵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菌侵入寄主组织后一般2~3d就可以形成病斑,3-4d后病部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并进行多次再侵染。
温、湿度与发病密切相关,温度保持15℃左右,相对湿度在80%以上,病害开始发生。气温保持20~25℃,病情发展最快。露地栽培重茬地,地势低洼,排灌不良,栽植过密,贪青徒长,通风不良发病较重。此外,植株长势与发病有关,早疫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但大多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发病较重;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后才发病。水肥供应良好,植株生长健壮,发病轻;植株长势衰弱,早疫病发生危害严重。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有:茄抗5号、奥胜、奇果、矮立红、密植红、荷兰5号等,此外,番茄抗早疫品系NC EBR1和NC EBR2可用于抗病亲本,选育抗病品种。
2.无病株留种和种子处理 从无病植株上采收种子;如果种子带菌,可用52℃温汤浸种30min。
3.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或使用蔬菜专用肥,做到盛果期不脱肥,提高寄主抗病性。合理密植,及时绑架、整枝和打底叶,利于通风透光。保护地番茄重点抓生态防治,控制温湿度。露地番茄注意雨后及时排水,清除落叶、残枝和病果,结合整地搞好田园卫生。重病田实行与非茄科作物2~3年轮作。
4.药剂防治 保护地番茄在发病初期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hm2用药750g(a.i),隔9d喷1次,连续3~4次;或用45%百菌清或10%速克灵烟剂,每hm2用药分别为1.5kg和0.35kg(a.i);还可喷洒下列杀菌剂:10%普诺、75%百菌清、50%扑海因、80%喷克、1.5%多抗霉素、50%加瑞农等。番茄茎部发病会造成断枝,对产量影响很大,可用高浓度药液涂病茎,如用1.5%多抗霉素50%扑海因、70%代森锰锌、50%托布津涂刷,隔7~8d一次,对早疫病较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