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8 基因突变
本章要求
8.1 突变的概念
8.2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8.3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8.4 基因突变的检出
8.5 基因突变的诱发
复习思考题
8.1 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座位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的改
变, 又称为点突变, 突变的结果是使一个基因突
变为它的等位基因之一 。
自发突变,指自然情况下产生的基因突变 。
诱发突变,指人们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因素处理生物而发生
的突变, 又称为人工诱变 。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畸变
点突变 —— 基因突变
突变
8.2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8.2.1 突变体的表型特性
8.2.2 基因突变的频率及时期
8.2.3 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8.2.4 大突变与微突变
8.2.5 外显率与表现度
8.2.1 突变体的表型特性
?突变体 ( mutant),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
细胞或生物个体称为突变体。
?基因突变的表现
?形态突变 —— 突变主要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导致
形状、大小、色泽等的改变,这类突变在外观上可
以看到,又称为可见突变。
?生化突变 —— 突变主要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
一个特定生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
?致死突变 — 突变主要影响其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 。
? 基因突变的表现
?条件致死突变 —— 指在一定条件下表现致死效应,而在
其它条件下却能成活的致死突变。
?失去功能的突变
无效突变 —— 完全丧失功能的突变。
渗漏突变 —— 功能的失活不完全,仍保留了一些功能,
但在杂合状态下不能产生足够多的野生型表型,这类突
变称为渗漏突变。
?获得功能的突变 —— 产生了某种新基因
8.2.2 基因突变的频率及时期
?基因突变的频率 ( mutation rate) —— 突变率
突变体占观察个体总数的比率,或一定数目的配子中,
突变配子所占的比例,称为 突变率 。
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的频率非常低,高等生物为
10-5~ 10-8,细菌中为 10-4~ 10-10。在一定条件下,各种
生物、各种基因其自发突变率是相对稳定的,但不同生
物、不同基因的突变率有很大差异 ;诱发突变率因诱
发因素和诱发物种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基因 控制的性状 测定配子 数 观察到的突变体 数
每百万个配
子中平均突
变率
R 子 粒 色 554,786 273 492.0
I 抑制色素的形 成 265,391 28 106.0
Pr 紫 色 647,102 7 11.0
Su 非 甜 粒 1,678,736 4 2.4
Y 黄 胚 乳 1,745,280 4 2.2
Sh 饱 满 粒 2,469,285 3 1.2
Wx 非 糯 性 1,503,744 0 0
如:玉米籽粒 7个基因的自然突变率如下表
人类中某些遗传病的基因突变频率
白化病 28x10-6
苯丙酮尿症 25x10-6
血友病 27x10-6
色盲 28x10-6
鱼鳞病 11x10-6
肌肉退化症 43x10-6
小眼球症 5x10-6
? 基因突变的时期
?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性细胞 → (突变 )→ 突变配子 → 后代 出现突变型 个体;
?体细胞 → (突变 )→ 突变体细胞 → 组织器官变异。
?体细胞突变 → 嵌合体;对芽变进行选择 → 新种
?性细胞的突变频率比体细胞高 —— 性母细胞与性细胞对
环境因素更为敏感。
?(等位 )基因突变常常是独立发生的 —— 某一基因位点发
生突变并不影响其等位基因,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发生突
变的概率非常小 (突变率的平方 )。
?突变时期不同,其 表现也不相同
生物
类型 突变时期 显性突变
隐性突变
(或下位性突变 )




性细胞 突变当代 表现 突变性状。
突变当代 不表现 突变性状,
其自交后代才可能表现突变
性状。
体细胞
突变当代 表现 为嵌合体,
镶嵌范围取决于突变发
生的早晚。
突变当代 不表现 突变性状,
往往不能被发现、保留。




(


体)
有性生殖 表现 突变性状 表现 突变性状
无性生殖 表现 突变性状 表现 突变性状
不同生物基因突变时期与性状表现
8.2.3 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概念
?显性突变( dominant mutation), 指由隐性基因
突变为显性基因的突变,如 a→A 。 突变当代就能表
现突变性状 。
?隐性突变( recessive mutation),指由显性基因
突变成隐性基因的突变( A→a )。 隐性突变在当代
不能表现 。
? 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
若突变发生在配子细胞中
? 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特点
① 显性突变在第一代就表现, 而隐性突变在第二代才表现 。
② 显性突变在第二代能纯合, 但不能检出;隐性突变在第
二代能纯合, 且能检出 。
③显性突变的突变纯合体在第三代可望检出。
显性突变表现得早而纯合得慢,相对地,隐性突变表现
得晚,但纯合得快。
若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又如何?
8.2.4 大突变与微突变
? 大突变,指控制性状的主效基因的突变。
这类突变引起的性状变异很明显,易识别。控制质量性状的
基因突变大都属于大突变,如角的有无、羽毛颜色、腿的
长短、花色等。
? 微突变,指控制性状的微效基因的突变。
这类突变的表型效应微小,较难察觉,要鉴定它的遗传效应,
常需借助统计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分析。控制数量性状的基
因突变大都属于微突变。
? 微突变对形态或生理特征的影响虽小,但也非常重要。因
为生物特别是畜禽许多有益的经济性状,一般都受微效基
因控制和影响,在育种中应重视对微突变的研究和选择 。
8.2.5 外显率与表现度
? 外显率,在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一群个体中, 表现该
基因所决定性状的个体所占的比率称为 外显率 。
? 表现度,在具有特定基因而又表现其所决定性状的
个体中, 对该性状所表现的程度称为 表现度 。
8.3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8.3.1 基因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
8.3.2 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8.3.3 基因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8.3.4 基因突变的平行性
8.3.5 基因突变的独立性
8.3.1 基因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
?重演性,相同的基因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
重复发生,这种现象称为 重演性 。
?同一基因突变在不同的个体上均可能发生;
?不同群体中发生同一基因突变的频率相近。
? 基因突变的可逆性
基因突变发生的方向是可逆的 。
?正向突变 (forward mutation),第一次偏离正常的突变
称为正向突变。(野生型变为突变型)
?反向突变 (reverse mutation),与正突变逆向的突变称
为反向突变 。( 突变型变为野生型 )
通常认为,野生型基因是正常,有功能基因;而最初基
因突变往往是野生型基因突变而丧失功能或发生功能改
变,表现为隐性基因。所以 反向突变又称为回复突变
(back mutation)
通常用 u表示正突变频率,v表示反突变频率,则,
正向突变 u A?===========?a
反向突变 v
? 正向突变与反向突变的频率
正向突变与反向突变发生的频率一般都不相同,
一般 正突变率( u) 总是高于反向突变率( v) 。
原因在于,
①正常野生型基因内部存在许多可突变部位,其
中任一部位改变均会导致其功能改变;
②一旦突变发生,要回复正常野生型功能,只能
由原来发生突变的部位恢复原状,这是很困难的。
8.3.2 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突变的多方向性,指基因突变可以多方向发生,即基因内
部多个突变部位分别改变后会产生多种等位基因形式。
例如,
A
a1
a2
a3
A a
? 复等位基因 (multiple allele),由同一基因位点经多方向
突变产生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基因。
? 产生的原因, 由于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在同一基因位点
上可能出现多种等位基因形式。
? 复等位基因的特点
?它们规定 同一单位性状的多种差异 的遗传;
?在二倍体生物中,同一个体只能存在复等位基因的
两个成员,故 复等位基因只存在于群体中 ;
?复等位基因的每个成员之间存在 对性关系 。
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
自交不亲和性 —— 是指能产生具有正常功能且
同期成熟的雌雄配子的雌雄同体植物,在自花
授粉或相同基因型异花授粉时不能受精的现象。
这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避免自交有
害性,促进杂交有利性。
如烟草属,实验发现 S基因在花柱中发生作
用的时间较晚,在 蕾期进行授粉 使其自交是可
能的。
烟草的自交不亲和性
人类 ABO血型系统
人类红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由 3个复等位基因 IA,IB,
i决定。
其中 IA,IB对 i均为显性; IA,IB间为共显性。
3种基因两两组合可能形成 6种基因型,4种红细胞表面
抗原反应类型,如下表所示 (其中用 IO表示 I)
8.3.3 基因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 突变的有害性,大多数基因的突变, 对生物的生
长与发育往往是有害的 。
生物的野生型基因都是正常有功能的, 生物细胞内
现有的基因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 并且
基因间达到某种相对平衡与协调状态 。
因此, 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原有功能丧失, 基
因间及相关代谢的协调关系被破坏, 生物个体性
状变异, 个体发育异常, 生存竞争与生殖能力下
降甚至死亡 ( 致死突变 ) 。
?突变的有利性
突变的有害性与有利性是相对的,在某些情况下,
基因突变可能是有利的。
?对生存有利的突变,如抗逆性,抗药性、植物矮
秆突变、果蝇残翅突变、鸡的卷羽等。
?对人类有利的突变,如雄鼠不育突变;作物成熟
子粒不落突变。
8.3.3 基因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中性突变 (neutral mutation)—— 指突变型的性
状变异对生物个体生活力与繁殖力没有明显的影
响,在自然条件下不具有选择差异的基因突变。
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主要依据
生物在竞争条件下生活力与繁殖力的差异。 在特
定环境下,生活力与繁殖力相对较高的类型 (各种
突变型 )被保存下来;反之则被淘汰。 没有生活力
与繁殖力差异的类型则是随机地保留下来,因此
某些性状在生物群体内,多种突变型与突变基因
共同存在。
8.3.3 基因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8.3.4 基因突变的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较近似而发生
相似的基因突变的现象称为 基因突变的平行性 。
如,小麦有早熟、晚熟的变异类型,属于 禾本
科的其它物种 如大麦、黑麦、燕麦、水稻、玉米、
冰草等 同样存在这些变异类型 。在籽粒的若干性状
方面,这些物种也具有相似的变异类型。
根据这一特性,当了解到一个物种或属内具有
哪些突变类型,即可预见近缘的其它物种或属也同
样存在相似的变异类型。
8.3.5 基因突变的独立性
某一基因座上的某一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 不
影响其它等位基因的现象称为 基因突变的独立性 。
如:一对显性基因 AA中的一个 A→a, 另一个 A基
因仍保持显性而不受影响 。
8.4 基因突变的检出
8.4.1 细菌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检出
8.4.2 真菌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检出
8.4.3 植物突变的检测出
8.4.4 基因突变的生化鉴定
8.4.5 一基因一酶学说的形成
8.4.1 细菌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检出
?影印培养法
诱变处理 → 完全培养基培养
基本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
影印
?青霉素法 (P315)
因为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但只有处于
生殖中的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处于休止状态的细菌对其不敏
感。野生型菌株在含有青霉素的基本培养基中会生长,因而
被杀死;突变型细菌则处于休止状态,从而被保留下来。
影印培养法 ( Lederberg,1952)
8.4.2 真菌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检出
?影印培养法
?菌丝过滤法 (P(316))
8.4.3 植物突变的检测出
玉米籽粒胚乳:非甜 (Su)→ 甜 (su)
P 甜粒亲本 (susu)♀ × ♂ 非甜粒亲本 (SuSu)
若 Su→su
F1 Susu(非甜 ) susu(甜粒 )
正常花粉粒后代(饱满) 突变花粉粒后代(皱缩)
?利用直感现象(胚乳直感)
?连续自交
8.4.4 基因突变的生化鉴定
?电泳技术(产物检测)
?DNA探针( southern杂交)
?PCR-RFLP
?DNA测序
8.4.5 一基因一酶学说的形成
Beadle,G,W.(1941)通过红色面包霉突变研究发现:基因
是通过酶的作用控制性状表现,提出, 一个基因一个酶, 假说
(如图所示 )。
8.5 基因突变的诱发
8.5.1 自发突变,指生物体内, 外环境条件的 自
然作用 而引起的基因突变 。
?外部环境,如温度, 营养, 天然辐射及有害
的化学物质等;
?内部环境,如性别, 年龄, 遗传因素及生物
体内或细胞内代谢异常的产物等 。
8.5.2 人工诱变
?物理诱变
?诱变因素
?诱变特点 —— 其作用是随机的,无特异性。
?遗传学效应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电离辐射 粒子辐射,α,β 射线、质子、中子
电磁辐射,x,γ 射线
8.5.2 人工诱变
?化学诱变
?诱变因素
?碱基类似物, 5-Bu,2-氨基嘌呤 (2-AP)等
?烷化剂,硫酸二乙酯 (DES),乙烯亚胺 (EI),EMS等
?改变 DNA中碱基的化合物,亚硝酸 (NA),羟胺 (HA)等
?结合到 DNA分子中的的化合物,吖啶类染料、氮芥类衍
生物等
?其它化学物质,如抗菌素,叠氮化合物等
?诱变特点
损伤小,诱变率低,有利突变多,且有一定的特异性。
?遗传学效应, 碱基替换 移码突变
? 碱基替换
? 替换类型
? 转换 ( transition), 指 DNA分子中一种嘌呤被
另一种嘌呤取代, 或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嘧啶取
代的方式 。
? 颠换 ( transversion),指 DNA分子中的嘌呤碱
基被嘧啶碱基替代,或嘧啶碱基被嘌呤碱基取
代的方式。
?遗传效应
?错义突变 (missense mutation),指发生碱基取代后,使
基因表达的产物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
如:人血红蛋白 ? 链第 63位氨基酸的变化
? 无义突变 ( nonsense mutation), 某一 碱基取代
后也可能产生一种终止密码子, 导致多肽链合成不
完全,使蛋白质失活或代谢紊乱,这类突变称为无
义突变。
? 同义突变 ( same sense mutation), 碱基取代后
产生的新密码可能仍然决定原来的氨基酸,结果不
会改变蛋白质一级结构中氨基酸的种类,这类突变
称为同义突变 。
? 遗传效应
? 移码突变
?移码突变 ( frameshift mutation), 指一对或少数几对相
邻碱基的增加或减少, 导致这一位置以后的一系列密码发生
移位错误的突变 。
?遗传效应
?如果 插入或缺失的碱基对数正好是 3的整数倍, 则所表达
的多肽链就插入或丢失了某一个或几个氨基酸 。
?若 插入或缺失的是一个或两个碱基对, 则会使插入或缺
失点以后密码的错位, 导致合成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的
改变 。
?如果 同时发生插入和缺失的双重突变, 且 插入和缺失的
碱基数目相等, 则二者可以相互抑制突变产生的遗传效
应, 即第二次移码突变能校正第一次移码突变打乱的密
码顺序 。
本章要求
?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性质、复等位基因形成
的原因及特征。
?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表现特点;
大突变与微突变的概念、表现与应用。
?掌握不同生物突变体的检测方法。
?掌握诱变的概念,了解诱变的意义、物理诱变
与化学诱变的机制和特点。
?理解碱基替换和移码突变的机制及遗传效应。
复习思考题
P327 1,2,6,9,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