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14.1 苷氨酸结合1个质子则成为苷氨酸正离子,这种正离子的酸性远较苷氨酸两性离子及 乙酸为强。为什么? CH 3 COOH H 3 NCH 2 COO H 3 NCH 2 COOH + + 乙酸 苷氨酸两性离子 质子化苷氨酸 PKa ≈ 5 PKa ≈ 9.6 PKa ≈ 2 答:苷氨酸结合质子后形成的 NH 3 + 基有强的吸电子作用,使-COOH更容易解离。苷氨 酸正离子的共轭碱为两性离子,后者电性互相抵消呈电中性,因而比苷氨酸负离子和乙酸负 离子稳定。所以质子化的苷氨酸 CH 2 COOHH 3 N + ( ) 的酸性远比苷氨酸两性离子及乙酸 强。 14.2 下列氨基酸的等电点大于还是小于pH7?把它们分别溶在水中,使之达到等电点应当 加酸还是加碱? (1) 赖氨酸 (2)甘氨酸 (3) 谷氨酸 答:(1)赖氨酸:等电点时pH>7,溶在水中使之达到等电点应加减。 (2)甘氨酸:等电点时pH<7,溶在水中使之达到等电点应加酸。 (3)谷氨酸:等电点时pH<7,溶在水中使之达到等电点应加酸。 14.3 写出下列介质中各氨基酸的主要存在形式: (1)缬氨酸在PH=8时 (2)赖氨酸在PH=10时 (3)丝氨酸在PH=1时 (4)谷氨酸在PH=3时 答:(1)缬氨酸的等电点为PH=5.97,在PH=8时,以 (CH 3 ) 2 CHCHCOO NH 2 _ 形式存在。 (2)赖氨酸的等电点为PH=9.74,在PH=10时,以 H 2 N(CH 2 ) 4 CH(NH 2 )COO _ 形式存在。 (3)丝氨酸的等电点为PH=5.68,在PH=1时,以 HOCH 2 CH(NH 3 )COOH + 形式存在。 (4)谷氨酸的等电点为PH=3.22,在PH=3时,以 HOOCCH 2 CH 2 CH(NH 3 )COOH + 形 式存在。 14.4如何分离赖氨酸和丙氨酸的混合物? 答:赖氨酸的等电点pH=9.74,丙氨酸的等电点pH=6.0,根据两者的等电点不同,将混 合物溶液调节至pH为6.0或9.74。当pH为6.0时,丙氨酸的溶解度最小,呈结晶析出; 当pH为9.74时,赖氨酸的溶解最小而结晶析出。所以调节等电点的方法,可以达到分离 的目的。 14.5写出赖氨酸 H 2 NCH 2 CH 2 CH 2 CH 2 CHCOOH NH 2 在指定条件下占优势的结构形式。 (1) 在强酸性溶液中; (2)在强碱性溶液中。 答: H 3 NCH 2 CH 2 CH 2 CH 2 CHCOOH NH 3 H 2 CH 2 CH 2 CH 2 CH 2 CHCOO NH 2 (1) (2) + + - 14.6下列化合物水解时生成哪些赖氨酸? CHCH 2 CH 2 CONHCH 2 COOH CH 3 CH 3 NH 2 CH 2 CO N CO CH 2 H 2 C CO N COCH 2 NH 2 (1) (2) 答:(1)生成 H 2 NCH 2 COOH 和 (CH 3 ) 2 CHCH 2 CH 2 COOH (2)生成4分子 H 2 NCH 2 COOH 14.7 在碱性溶液中,氨基酸含有2个碱性基,即-NH2和-COO - ,何者碱性较强?当向 该溶液加入酸时,质子先与那个基结合?写出生成物。 答:碱性:-NH2>-COO - ,质子先与-NH2结合。 CH COONH 2 R H + CH COOH 3 N R _ + _+ 这是因为-NH2的Kb≈10 -4 ,而-COOH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OOH COO H + + 对 CH COOHNH 2 R 而言,-COOH的Ka≈10 -3 ,故 11 3 14 10 10 10 ? ? ? === Ka K K w b 14.8 天门冬氨酸在滴定时是一个一元酸,用怎样的构造式才能解释这一现象? 答: HOOCCH 2 CH NH 3 COO + _ 14.9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丙氨酰甘氨酸 (2)谷·半胱·甘肽 答: CH 3 CH CO NHCOOH NH 2 HOOCCH NH 2 CH 2 CH 2 CONHCHCONHCH 2 COOH CH 2 SH (1) (2) 14.10 解释下列各种可以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 (1)Pb 2+ 和Ag + (2)尿素 (3)紫外线 (4)强酸、强碱 (5)加热 答:(1)重金属离子可和蛋白质中的游离的-COO - 形成不溶性盐。 (2) 尿素是很好的氢键受体,使蛋白质原有的氢键破怀。 (3) 由于紫外线照射使蛋白质中的氢键受到破坏。 (4) 强酸、强碱既可使蛋白质中的氢键断裂,也可和其中的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成盐。 (5) 加热使分子热运动增强而导致氢键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