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醇、酚、醚
8.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各化合物。
CH
3
CH
2
CHCH
2
CH
2
OH
CH
3
CHOH
CH
2
CH
2
CHCH
2
CH
2
CH
3
CH
3
CH
CH
3
CH
CH
3
CH
3
C
C
CH
3 H
H
OH
(1)
(2) (3)
CH
2
CH
2
CH
2
OH
OH
CH
3
CH
2
CH CH
2
OH
CH
2
CH
2
Cl
OH
OH
CH
3
CH
3
OH
OH
NO
2
O
2
N
O
2
N
CH
3
OCH
2
CH
3
ClCH
2
CH CH
2
O
OMe
CH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1)3-甲基-1-戊烯 (2)4,5-二甲基-3-己醇 (3)(E)-6-辛稀-4-醇
(4)1,3-丙二醇 (5)2-乙基-4-氯-1-丁烯 (6)3-环己稀-1-醇
(7)3-甲苯酚 (8)4-甲基-2-萘酚 (9)2,4,6-三硝基苯酚
(10)甲乙醚 (11)3-氯-1,2-环氧丙烷 (12)对甲苯甲醚
8.2写出下列各化合物的构造式;
(1)2-甲基-2-戊醇 (2)3,5-二甲基-1,3-己二醇 (3)2-甲氧基环己醇
(4)对羟基苯磺酸 (5)2,4-二硝基苯酚 (6)异丙醚
(7)三乙醇胺 (8)季戊四醇
答:
CH
3
CH
2
CH
2
C
CH
3
CH
3
CH
3
CH
3
CHCH
2
C
CH
3
CH
3
CH
2
CH
2
OH
OH
OMe
OH
SO
3
H
OH
NO
2
O
2
N
CH
3
CH O CH CH
3
CH
3
CH
3
(HOCH
2
CH
2
)
3
N
C(CH
2
OH)
4
(1)
(2)
(3)
(4) (5)
(6)
(7)
(8)
8.3 写出2-丁醇与下列各试剂作用的产物。
(1)浓H
2
SO
4
(2)HBr (3)Na (4)Cu,加热 (5)K
2
Cr
2
O
7
,H
2
SO
4
CH
3
CHCH
2
CH
3
OH
H
2
SO
4
H
2
SO
4
BrH
Na
Cu
k
2
Cr
2
o
7
H
2
SO
4
CH
3
CHCH
2
CH
3
OSO
2
OH
CH
3
CH=CHCH
3
CH
3
CH
2
CHOCHCH
2
CH
3
CH
3
CH
3
CH
3
CHBrCH
2
CH
3
CH
3
CHCH
2
CH
3
ONa
CH
3
CCH
2
CH
3
O
CH
3
CCH
2
CH
3
O
答:
浓
浓
加热
,加热
+
8.4下列两组化合物与卢卡斯(Lucas)试剂反应,按其反应速率排列成序。
(1)2-丁醇、烯丙醇、正丙醇
(2)苄醇、对甲基苄醇、对硝基苄醇
答:按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排列顺序为:
(1) 烯丙醇>2-丁醇>正丙醇
(2) 对甲基苄醇>苄醇>对硝基苄醇
8.5 在叔丁基醇中加入金属钠,当钠被消耗后,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溴乙烷,这时可以得到
C6H14O的化合物;如果在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混合物中加入2-甲基-2-溴丙烷,则有气体
产生,在留下的混合物中仅有一种有机物--乙醇。
据此:(1)写出所有的反应方程式;
(2)解释这两个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
(CH
3
)
3
COH Na (CH
3
)
3
CONa
H2
(CH
3
)
3
CONa
CH
3
CH
2
Br
(CH
3
)
3
CO CH
2
CH
3
NaBr
(CH
3
)
3
CBr
CH
3
CH
2
ONa
CH
3
C CH
2
CH
3
BrH
CH
3
CH
2
OH
Na CH
3
CH
2
ONa H2
CH
3
CH
2
ONa
BrH CH
3
CH
2
OH
NaBr
答:(1)
+
+
1/2
+
+
+
+
+
1/2
+ +
(2)这两个反应都是卤代烷与醇钠的作用,根据卤代烷构造的不同有取代(成醚)和消除(成烯)
两个竞争反应。在前一个实验中,伯卤代烷以取代反应为主,生成醚C6H14O;而在后一个
实验中,叔卤代烷在强碱(醇钠)作用下只发生消除反应生成烯烃(气体),留下了乙醇。
8.6 写出下列反应式的主要产物:
CH
3
CH
2
CHCH
2
OH
CH
3
SOCl
2
CH
3
OH
H
2
SO
4
CH
3
CH
2
CHCH
2
CH
3
OC
2
H
5
IH NO
2
OH
NO
2
NaHCO
3
CH
3
CH
2
CHCH
2
CH
3
OH
PBr
3
CH
3
CH
2
ONa
CH
3
CH
2
C(CH
3
)
2
Cl
(CH
3
)
3
CONa
CH
3
Br
(1)
+
吡啶
(A) (2) 200℃
(A)
(3)
(过量)
+
△
(A)
+
(B)
(4)
+ (A)
(5) +
(A)
(6)
+
(A)
+
(B)
(7)
+ (A)
CH
3
CH
2
CHCH
2
Cl
CH
3
CH
3
CH
2
CH
2
I
CH
3
CH
2
OH
NaO
NO
2
NO
2
CH
3
CH
2
CHBrCH
3
CH
3
CH C(CH
3
)
2
CH
3
CH
2
CHICH
2
CH
3
(CH
3
)
3
COCH
3
答: (1) (2)(A)
(3)
(4)
(B)(A)
(A) (5)(A)
(6)(A) (B)
(7)(A)
8.7 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CH
3
OCH CH
2
CH
2
CHOCH
2
CH
2
OH CH
2
CH CH
3
O
CH
2
CH CH
2
OH CH
3
CH
2
CH
2
OH CH
3
CH
2
CH
2
Br
CH
3
CH
2
CH
2
CH
2
OH (CH
3
)
3
COH (CH
3
)
2
CHOH
(1)
、
、
(2)
、
、
、
、
(3)
(4)苄醇、邻甲苯酚、苯甲醚,
(5)丙醇、烯丙醇、丙炔醇,
(6)苯甲醚、甲苯、苯酚、1-苯基乙醇。
解:(1)首先用溴的四氯化碳稀溶液试验各物,不发生褪色者为1,2-环氧丙烷;然后对能使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两者再分别加入1~2粒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发生反应,放出气体
者为
CH
3
OCH CH
2
CH
2
CHOCH
2
CH
2
OH
不作用者为,
溴水褪色的两者分别加入1~2粒绿豆大小的金属钠,能够立即发生反应,并放出气体者为
正丙醇,不作用者为正炳基溴。
(3)在三者中分别加入卢卡斯试剂试验,立即出现浑浊者为(CH
3
)
3
COH。在10分钟内出
现浑浊为(CH
3
)
2
CHOH;1小时不作用;加热后才出现浑浊者为CH
3
CH
2
CH
2
CH
2
OH。
(4)首先用稀的氢氧化钠溶液试验,能溶于稀的氢氧化钠溶液者为邻甲苯酚;然后在不
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两者加入1~2粒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发生反应并有气体冒出者为苄
醇,不反应者为苯甲醚。
(5)首先在三者中分别加入稀的溴水,不褪色者为丙醇;然后在褪色的两者再用硝酸银
的氨溶液试验,能够生成白色炔化物者为丙炔醇,无此现象者为烯丙醇。
(6)首先在四者中用绿豆大小的金属钠试验,发生反应并冒出气体者为苯酚、1-苯基乙醇,
不作用者为苯甲醚、甲苯、这样便分成了两组;然后在苯酚。1-苯基乙醇中分别加入稀的氢
氧化钠溶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者为苯酚,不反应者为1-苯基乙醇;在苯甲醚、甲苯中个
分别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加热后出现褪色者为甲苯,无此现象者为苯甲醚。
8.8 比较下列各化合物的酸性强弱,并解释之:
苯酚、2,4-二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对甲氧基苯酚、对甲苯酚。
答:酸性强弱次序为:
2,4-二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苯酚>对甲苯酚>对甲氧基苯酚。
硝基是拉电子基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降低,致使酚羟基中的氢较易以质子形式离解,
生成的苯氧负离子也较稳定,因而酸性增强。并且硝基处在邻、对位时起着诱导、共轭效应,
作用较强;在间位时只有诱导效应,而无共轭效应,所起作用较弱。显而易见,硝基数目越
多,其作用就越强。
甲基和对甲氧基都是推电子基,使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升高,致使酚羟基上的氧较难
离解,从而酸性减弱。又因甲氧基的推电子能力强于甲基,因此对甲氧基苯酚的酸性显得最
弱。
8.9选择适当的醛、酮和格利雅(Gringnard)试剂合成下列各化合物:
(1)3-苯基-1-丙醇 (2)2-苯基-2-丙醇 (3)2,4-二甲基-3-戊醇
解:
CH
2
CH
2
MgBr
HCHO
CH
2
CH
2
CH
2
OMgBr
OH
2
CH
2
CH
2
CH
2
OH
(1)
MgBr
CH
3
CCH
3
O
C
OMgBr
CH
3
CH
3
C
CH
3
CH
3
OH
OH
2
(2)
(CH
3
)
2
CHMgBr
(CH
3
)
2
CHCHO
(CH
3
)
2
CH CH CH(CH
3
)
2
OMgBr
OH
2
(CH
3
)
2
CH
CH CH(CH
3
)
2
OH
(3)
8.10 由苯、乙醇和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下列各化合物;
(1)间三苯酚 (2)邻硝基苯酚 (3)苯乙醚 (4)2,4-二硝基苯酚
H
2
SO
4
SO
3
H
SO
3
H
SO
3
H
Na
2
CO
3
SO
3
Na
SO
3
Na
SO
3
Na
NaOH
ONa
ONa
ONa
OH
OH
OH
OH
2
H
+
答:(1)
发烟
△
熔融
H
2
SO
4
SO
3
H
Na
2
CO
3
SO
3
Na
NaOH
ONa
OH
2
H
+
OH
HNO
3
OH
NO
2
(2)
浓
△
熔融
稀
C
2
H
5
OH C
2
H
5
Br
BrH
ONa
OC
2
H
5
C
2
H
5
Br
(3)
Cl
2
Fe
Cl
HNO
3
H
2
SO
4
Cl
NO
2
NO
2
Na
2
CO
3
NO
2
NO
2
NO
2
OH
2
H
+
NO
2
NO
2
OH
(4)
浓
,
△
△
8.11 用正丁醇和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下列各化合物:
(1)正丁醛 (2)正丁酸 (3)1,2-二溴丁烷
(4)1-氯-2-丁醛 (5)1-丁炔 (6) 2-丁
酮
CH
3
CH
2
CH
2
CH
2
OH
KMnO
4
,H
2
SO
4
CH
3
CH
2
CH
2
CHO
CH
3
CH
2
CH
2
CHO
KMnO
4
,H
2
SO
4
CH
3
CH
2
CH
2
COOH
CH
3
CH
2
CH
2
CH
2
OH
H
2
SO
4
CH
3
CH
2
CH=CH
2
Br
2
CH
3
CH
2
CHBrCH
2
Br
CH
3
CH
2
CH=CH
2
HOCl
CH
3
CH
2
CHCH
2
Cl
OH
CH
3
CH
2
CHBrCH
2
Br
KOH
CH
3
CH
2
C CH
CH
3
CH
2
CH=CH
2
BrH
CH
3
CH
2
CHBrCH
3
NaOH,H
2
O
CH
3
CH
2
CHCH
3
OH
Na
2
Cr
2
O
7
,H
2
SO
4
CH
3
CH
2
C CH
3
O
答:(1)
△
(2)
(3)
浓
△
(4)
(5)
2
(6)
8.12 某醇C
5
H
11
OH氧化后得一种酮,脱水则得一种烃;此烃氧化可生成另一种酮和另一
种羧酸。试推测该醇的构造式。
CH
3
CH CH
CH
3
CH
3
OH
答:该醇的构造式为
8.13 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6H12O,常温下不与金属钠作用,用过量的浓氢碘酸共热时生成
碘代烷。此碘代烷与氢氧化银作用则生成丙醇。试推测此化合物的构造式,并写出有关的反
应式。
解:该化合物的构造式为CH
3
CH
2
CH
2
OCH
2
CH
2
CH
3
有关反应式如下:
CH
3
CH
2
CH
2
OCH
2
CH
2
CH
3
CH
3
CH
2
CH
2
I
IH
CH
3
CH
2
CH
2
I CH
3
CH
2
CH
2
OH
AgOH
(过量)
△
2
8.14 化合物(A)C
5
H
12
O,可与金属钠作用放出 氢气,与浓硫酸共热时生成(B)C
5
H
10
;(B)经
臭氧化作用后还原水解生成丙酮和乙醛。(B)与HBr作用得到化合物(C)C
5
H
11
Br;(C)水解后
又可生成原来的化合物(A)。试推测(A)、(B)、(C)的构造式,并写出有关的反应式。
CH
3
C CH
2
CH
3
OH
CH
3
CH
3
C CH CH
3
CH
3
CH
3
C CH
2
CH
3
Br
CH
3
解:(A) (B) (C)
有关反应式如下:
CH
3
C CH
2
CH
3
OH
CH
3
Na
H
2
SO
4
CH
3
C CH
2
CH
3
ONa
CH
3
H2
CH
3
C CH CH
3
CH
3浓
+
1
2
CH
3
C CH CH
3
CH
3
O
3
BrH
CH
3
C O CH CH
3
O
O
CH
3
OH
2
Zn
CH
3
C O
CH
3
CH
3
CHO
CH
3
C CH
2
CH
3
Br
CH
3
OH
2
CH
3
C CH
2
CH
3
OH
CH
3
+
8.15 有一芳香族化合物(A),分子式为C
7
H
8
O,(A)与金属钠不反应,与浓氢碘酸反应生成化
合物(B)和(C)。(B)能溶于NaOH溶液,并与FeCl3溶液作用呈紫色。(C)与硝酸银醇溶液作
用,生成黄色碘化银。试些出(A)、(B)、(C)的构造式,并用反应式表示其变化过程。
OMe
OH CH
3
I
解:(A)
(B)
(C)
有关反应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