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电介质物理
本章就有关电介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研究,
着重介绍如下内容:电介质的极化响应;电介
质中的电荷转移,电介质的电导、损耗及击穿
特性;复介电常数和介电谱的实验研究,以进
一步了解电介质的最基本的物理性质 —— 介电
性,以及进而了解电介质的分子结构和极化机
理。
本章提要
第六章 电介质物理
6.1概述
6.2静电场中的电介质行为
6.3变动电场中电介质行为及介质损耗
6.4极化弛豫
6.5动态介电系数
6.6固体电介质的电导与击穿
6.7复介电常数和介电谱的实验研究
2个学时
2个学时
2个学时
2个学时
一、电介质的概念及特点
二、电介质的分类
三、电介质的四大基本常数
四、电介质的理论
6.1概述
? 电介质是在电场作用下具有极化能力
并在其中长期存在电场的一种物质
? 电介质具有极化能力和其中能够长期
存在电场的性质是电介质的基本属性
? 电介质体内一般没有自由电荷,具有
良好的绝缘性能
? 电介质又可称为绝缘材料( insulating
material)或绝缘体( insulator)
一、电介质的概念及特点
二、电介质的分类
分类原则 分类
物质组成特性 无机电介质和有机电介
质
物质的聚集态 气体介质、液体介质及
固体介质
物质原子排列的有序化
晶体电介质和非晶态电
介质
组成分子的电荷的空间
分布
极性电介质和中性电介
质
介质组成成分的均匀度 均匀介质和非均匀介质
介电常数是指以电极化的方式传递、存贮或记
录电的作用
电导是指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存在泄露电流
介电损耗是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存在电能的损耗
击穿是指在强电场下可能导致电介质的破坏
三、电介质的四大基本常数
包括介质的电极化响应理论,电介质中的
电荷转移、电导和电击穿理论,电介质的
唯象理论,电介质的微观理论和铁电理论
四、电介质的理论
( 6)电极化的非线性效应等。
介质的电极化响应理论
( 1)恒定电场中电介质的电极化,电极化的微观机构
( 2)洛伦兹的有效场
( 3)变动电场中电介质的行为(即介电损耗)
( 4)介电弛豫
( 5)谐振吸收和色散
材料介电特性源自在电场作用下电子, 原子,
离子的位移 。 显然材料不同的结构, 这些位
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介电性质也不相同 。 特
别在晶体材料中由于晶体不同的对称性使电
场 — 位移之间从而使晶体介电性质也表现为
时空特性 。 为了弄清这些关系, 我们先将材
料的介电特性作简单的介绍 。
电介质材料的介电特性
6.2静电场中的电介质行为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是以正负电荷重心
不重合的电极化方式来传递并记录电影响
的。
从微观上看.电极化是由于组成介质的原
子 (或离子 )中的电子壳层在电场作用下发生
畸变,以及由于正负离子的相对位移而出
现感应电矩。此外还可能是由于分子 (或原
胞 )中不对称性所引起的固有电矩,在外电
场作用下,趋于转至和场平行方向而发生
的。
6.2.1电介质材料的静态介电常数
图 6.1电介质电极化产生感应电荷
真空时 D =ε0E0
当两板间充以均匀电介质时,D = ε0εs E
令 P代表介质的电极化强度。亦即介质表面
的面电荷密度或介质中单位体积的电矩,
则 D =ε0E+P
P =ε0( εs -1) E
宏观静态介电系数 εs与内部电极化 P的关系
分子极化
(三 )固有电矩的转向极化
分子的极化可以归结为三个来源。
(一 )电子的位移极化
(二 )离子的位移极化
6.2.1.1电子的位移极化
由于电场的作用,构成它的原子、离子中的
电子云将发生畸变,使电子云与原子核发生
相对位移,在电场和恢复力的作用下,原子
具有了一定的电偶极矩,这种电极化常被称
为电子的位移极化 Pe
一般情况下,这感应电矩 μe 与所用的局部
有效电场 E成正比
μe=αe E αe为电子极化率
以最简单的氢原子来说,量子力学的计算得出
其中 r代表电子轨道半径。因为氢原子轨道半径
约为 0,5× 10-8cm,故 α e为 0,56× 10-30。
αe =
r329αe =
当电子轨道半径增大时,电子极化率很快地
增加。
当原子轨道上的电子增多时, 由于每一电
子在电场作用下都要产生位移, 使得总的极
化率增大 。 价电子受核的束缚比较弱, 因而
位移极化比较大 。
? 在元素周期表中, 对于同一族元素的原子
,电子极化率随着原子在表中的位置自上而
下地增大 。
? 在同一周期中的元素, 随着其位置由左向
右时, 原子中的电子极化率则可以增大亦可
以减少 。 这是因为虽然轨道上电子数增多,
但轨道半径却可能减少, 故结果要看哪个效
应占优势而定 。
αe =
电子极化很重要,通常负离子的电子位移极
化远大于正离子,O2- 的电子极化率很大,
故许多含 O2- 的物质都具有较大的介电系数。
极化强度为单位体积的电矩。极化的大小不
仅决定于粒子的感应电矩。而且决定于单位
体积的粒子数。因此,凡 αe/r3 较大的粒子对
极化就有较大的贡献。有些离子,如 O2-,
C4+,B3+,S2-,Ti4+ 等的 αe/r3 具有特别大的
值。
6.2.1.2离子的位移极化
两个离子的位移极化率为
可以近似地认为,两离子中心间的距离 Ro等
于它们的离子半径 R1和 R2之和,即
1
3
0
?? n
Ra
?
? ?
1
21
3
??
?
n
RR
a?
有极分子的离子位移极化率和离子半径的立
方应具有相同的数量级,亦即在数量级上接
近离子的电子极化率 α e。在无极分子中,离
子位移极化率很小,因而电子极化率 α e是主
要的。
若分子具有固有电矩, 而在外电场作用下, 电
矩的转向所产生的电极化, 称为转向极化 Pd 。
许多电介质, 例如一些有极性的液体, 具有
较大的介电常数, 这是与其中存在固有电矩有
关的 。 如果分子只有固有电矩, 则在外电场作
用下, 它们将趋于转到与外场平行的方向, 使
介质的极化强度增大 。 特别重要的是, 由于固
有电矩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长程的性质, 一个分
子的转向会带动周围许多分子的转向 。 这样,
会使得介电常数具有较大的数值 。
6.2.1.3固有电矩的转向极化
分子中固有电矩的存在,是由于分子结构
上的不对称性。例如水和氯化氢都只有固
有电矩,前者是由于 H2O分子并非直线结构
(两个 OH链间夹角约为 1050),后者则由于电
荷在原子周围分布的不均衡而在氢的一端
具有较多的正电荷,在氯一端具有较多的
负电荷所致。
研究固有电矩和它们在外电场作用下的转
向,可以提供关于介质微观结构的信息。
下面来考虑固有电矩在外电场作用下的转向,
从而求出其极化率 α d,在这里的初步考虑
中, 将忽略固有电矩的相互作用, 实际上这只
适用于稀疏情况下的气体 。
气体包含大量相同的分子, 而每个分子的出
有电矩为 μ 。 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 由于热运
动, 这些电偶极子的排列是完全无规则的, 因
而就整个气体来看, 并不具有电矩, 当加上外
电场 ξ 后, 每个电矩都受到力矩的作用, 趋于
同外场平行, 即起于有序化, 另一方面热运动
使电矩无序化 。 可见同时存在有序化和无序化
相矛盾的两个方面 。 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外
场 ξ 下, 两方面的作用达到暂时的互相平衡 。
固有电矩 μ 在外电场 ξ 中的势能为
θ 为 μ 和 ξ 间的夹角。
按玻尔兹曼统计,电矩 μ 和电场 ξ 的夹角介
于 θ 和 θ 十 dθ 之间的几率正比于
因此沿电场方向的平均电矩为
???
?
???
?
?
T
d K
B
????? ? ? c o se x p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0
c o s
e x ps in
c o s
e x ps inc o s
c o s
d
T
E
d
T
E
K
K
B
B
??? c o s????? uE
固有电矩的转向极化率 α d为
TK
B
d 3
2
?
? ?
热运动的无序化作用占相当优势的情况下,
μ E<< KBT
6.2.2洛伦兹的有效场模型
对于最简单情形,不考虑粒子的电矩之间相
互作用,则促使粒子极化的电场就是宏观的
外加电场。这样,介质的静电极化强度 P就是
上面所考虑的三部分极化强度之和,即
式中 N是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2e是分子中的
电子极化率,2α 是分子中的离子位移极化率
。
E
K
aeNP
BT
??
?
?
??
?
?
???
3
22
2?
对于稀疏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近似
地忽略,气体介电常数同实验结果符合得相当
好。
宏观的介质常数 εs,
???
?
???
?
?????
BT
s KaeNE
P
3
22441
2?
???
液体和固体是凝聚态,分子 (或原胞 )间的相
互作用很强.不能忽略。于是作用在分子或
原子 (或离子 )上的电场就不单单是外加的宏
观电场,还应加上其他的分子或原子 (离子 )
极化所产生的电场。作用在分子或原子处的
总电场,常称为有效场。已经指出,电矩间
的库仑相互作用是长程的,这就使得对有效
场 ξ 有效 的计算很繁难。
图 6.3洛仑兹关于有效场计算的模型
球内球外宏有效 EEEE ???
PE
03
1
?
?球外
?
?
?
?
?
?
?
?
??
?
?? 555
22 333
J
jj
jz
J
jj
jy
J
jj
jx
j R
zx
R
yx
R
rx
E ???球内
对于 简单立方晶体,体心立方,面心立方,
以及氯化钠结构的晶体
0?球内E
? ? 0,
3
1
0
??? 球内宏有效 EPEE
?
但是,决不能认为所有具有立方结构的晶
体,它们的 E球内 都等于零。例如钛酸钡
( BaTiO3)虽属立方结构,但其中氧的周
围并不是立方对称的,因而 E球内 不等于零
本章就有关电介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研究,
着重介绍如下内容:电介质的极化响应;电介
质中的电荷转移,电介质的电导、损耗及击穿
特性;复介电常数和介电谱的实验研究,以进
一步了解电介质的最基本的物理性质 —— 介电
性,以及进而了解电介质的分子结构和极化机
理。
本章提要
第六章 电介质物理
6.1概述
6.2静电场中的电介质行为
6.3变动电场中电介质行为及介质损耗
6.4极化弛豫
6.5动态介电系数
6.6固体电介质的电导与击穿
6.7复介电常数和介电谱的实验研究
2个学时
2个学时
2个学时
2个学时
一、电介质的概念及特点
二、电介质的分类
三、电介质的四大基本常数
四、电介质的理论
6.1概述
? 电介质是在电场作用下具有极化能力
并在其中长期存在电场的一种物质
? 电介质具有极化能力和其中能够长期
存在电场的性质是电介质的基本属性
? 电介质体内一般没有自由电荷,具有
良好的绝缘性能
? 电介质又可称为绝缘材料( insulating
material)或绝缘体( insulator)
一、电介质的概念及特点
二、电介质的分类
分类原则 分类
物质组成特性 无机电介质和有机电介
质
物质的聚集态 气体介质、液体介质及
固体介质
物质原子排列的有序化
晶体电介质和非晶态电
介质
组成分子的电荷的空间
分布
极性电介质和中性电介
质
介质组成成分的均匀度 均匀介质和非均匀介质
介电常数是指以电极化的方式传递、存贮或记
录电的作用
电导是指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存在泄露电流
介电损耗是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存在电能的损耗
击穿是指在强电场下可能导致电介质的破坏
三、电介质的四大基本常数
包括介质的电极化响应理论,电介质中的
电荷转移、电导和电击穿理论,电介质的
唯象理论,电介质的微观理论和铁电理论
四、电介质的理论
( 6)电极化的非线性效应等。
介质的电极化响应理论
( 1)恒定电场中电介质的电极化,电极化的微观机构
( 2)洛伦兹的有效场
( 3)变动电场中电介质的行为(即介电损耗)
( 4)介电弛豫
( 5)谐振吸收和色散
材料介电特性源自在电场作用下电子, 原子,
离子的位移 。 显然材料不同的结构, 这些位
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介电性质也不相同 。 特
别在晶体材料中由于晶体不同的对称性使电
场 — 位移之间从而使晶体介电性质也表现为
时空特性 。 为了弄清这些关系, 我们先将材
料的介电特性作简单的介绍 。
电介质材料的介电特性
6.2静电场中的电介质行为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是以正负电荷重心
不重合的电极化方式来传递并记录电影响
的。
从微观上看.电极化是由于组成介质的原
子 (或离子 )中的电子壳层在电场作用下发生
畸变,以及由于正负离子的相对位移而出
现感应电矩。此外还可能是由于分子 (或原
胞 )中不对称性所引起的固有电矩,在外电
场作用下,趋于转至和场平行方向而发生
的。
6.2.1电介质材料的静态介电常数
图 6.1电介质电极化产生感应电荷
真空时 D =ε0E0
当两板间充以均匀电介质时,D = ε0εs E
令 P代表介质的电极化强度。亦即介质表面
的面电荷密度或介质中单位体积的电矩,
则 D =ε0E+P
P =ε0( εs -1) E
宏观静态介电系数 εs与内部电极化 P的关系
分子极化
(三 )固有电矩的转向极化
分子的极化可以归结为三个来源。
(一 )电子的位移极化
(二 )离子的位移极化
6.2.1.1电子的位移极化
由于电场的作用,构成它的原子、离子中的
电子云将发生畸变,使电子云与原子核发生
相对位移,在电场和恢复力的作用下,原子
具有了一定的电偶极矩,这种电极化常被称
为电子的位移极化 Pe
一般情况下,这感应电矩 μe 与所用的局部
有效电场 E成正比
μe=αe E αe为电子极化率
以最简单的氢原子来说,量子力学的计算得出
其中 r代表电子轨道半径。因为氢原子轨道半径
约为 0,5× 10-8cm,故 α e为 0,56× 10-30。
αe =
r329αe =
当电子轨道半径增大时,电子极化率很快地
增加。
当原子轨道上的电子增多时, 由于每一电
子在电场作用下都要产生位移, 使得总的极
化率增大 。 价电子受核的束缚比较弱, 因而
位移极化比较大 。
? 在元素周期表中, 对于同一族元素的原子
,电子极化率随着原子在表中的位置自上而
下地增大 。
? 在同一周期中的元素, 随着其位置由左向
右时, 原子中的电子极化率则可以增大亦可
以减少 。 这是因为虽然轨道上电子数增多,
但轨道半径却可能减少, 故结果要看哪个效
应占优势而定 。
αe =
电子极化很重要,通常负离子的电子位移极
化远大于正离子,O2- 的电子极化率很大,
故许多含 O2- 的物质都具有较大的介电系数。
极化强度为单位体积的电矩。极化的大小不
仅决定于粒子的感应电矩。而且决定于单位
体积的粒子数。因此,凡 αe/r3 较大的粒子对
极化就有较大的贡献。有些离子,如 O2-,
C4+,B3+,S2-,Ti4+ 等的 αe/r3 具有特别大的
值。
6.2.1.2离子的位移极化
两个离子的位移极化率为
可以近似地认为,两离子中心间的距离 Ro等
于它们的离子半径 R1和 R2之和,即
1
3
0
?? n
Ra
?
? ?
1
21
3
??
?
n
RR
a?
有极分子的离子位移极化率和离子半径的立
方应具有相同的数量级,亦即在数量级上接
近离子的电子极化率 α e。在无极分子中,离
子位移极化率很小,因而电子极化率 α e是主
要的。
若分子具有固有电矩, 而在外电场作用下, 电
矩的转向所产生的电极化, 称为转向极化 Pd 。
许多电介质, 例如一些有极性的液体, 具有
较大的介电常数, 这是与其中存在固有电矩有
关的 。 如果分子只有固有电矩, 则在外电场作
用下, 它们将趋于转到与外场平行的方向, 使
介质的极化强度增大 。 特别重要的是, 由于固
有电矩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长程的性质, 一个分
子的转向会带动周围许多分子的转向 。 这样,
会使得介电常数具有较大的数值 。
6.2.1.3固有电矩的转向极化
分子中固有电矩的存在,是由于分子结构
上的不对称性。例如水和氯化氢都只有固
有电矩,前者是由于 H2O分子并非直线结构
(两个 OH链间夹角约为 1050),后者则由于电
荷在原子周围分布的不均衡而在氢的一端
具有较多的正电荷,在氯一端具有较多的
负电荷所致。
研究固有电矩和它们在外电场作用下的转
向,可以提供关于介质微观结构的信息。
下面来考虑固有电矩在外电场作用下的转向,
从而求出其极化率 α d,在这里的初步考虑
中, 将忽略固有电矩的相互作用, 实际上这只
适用于稀疏情况下的气体 。
气体包含大量相同的分子, 而每个分子的出
有电矩为 μ 。 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 由于热运
动, 这些电偶极子的排列是完全无规则的, 因
而就整个气体来看, 并不具有电矩, 当加上外
电场 ξ 后, 每个电矩都受到力矩的作用, 趋于
同外场平行, 即起于有序化, 另一方面热运动
使电矩无序化 。 可见同时存在有序化和无序化
相矛盾的两个方面 。 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外
场 ξ 下, 两方面的作用达到暂时的互相平衡 。
固有电矩 μ 在外电场 ξ 中的势能为
θ 为 μ 和 ξ 间的夹角。
按玻尔兹曼统计,电矩 μ 和电场 ξ 的夹角介
于 θ 和 θ 十 dθ 之间的几率正比于
因此沿电场方向的平均电矩为
???
?
???
?
?
T
d K
B
????? ? ? c o se x p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0
c o s
e x ps in
c o s
e x ps inc o s
c o s
d
T
E
d
T
E
K
K
B
B
??? c o s????? uE
固有电矩的转向极化率 α d为
TK
B
d 3
2
?
? ?
热运动的无序化作用占相当优势的情况下,
μ E<< KBT
6.2.2洛伦兹的有效场模型
对于最简单情形,不考虑粒子的电矩之间相
互作用,则促使粒子极化的电场就是宏观的
外加电场。这样,介质的静电极化强度 P就是
上面所考虑的三部分极化强度之和,即
式中 N是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2e是分子中的
电子极化率,2α 是分子中的离子位移极化率
。
E
K
aeNP
BT
??
?
?
??
?
?
???
3
22
2?
对于稀疏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近似
地忽略,气体介电常数同实验结果符合得相当
好。
宏观的介质常数 εs,
???
?
???
?
?????
BT
s KaeNE
P
3
22441
2?
???
液体和固体是凝聚态,分子 (或原胞 )间的相
互作用很强.不能忽略。于是作用在分子或
原子 (或离子 )上的电场就不单单是外加的宏
观电场,还应加上其他的分子或原子 (离子 )
极化所产生的电场。作用在分子或原子处的
总电场,常称为有效场。已经指出,电矩间
的库仑相互作用是长程的,这就使得对有效
场 ξ 有效 的计算很繁难。
图 6.3洛仑兹关于有效场计算的模型
球内球外宏有效 EEEE ???
PE
03
1
?
?球外
?
?
?
?
?
?
?
?
??
?
?? 555
22 333
J
jj
jz
J
jj
jy
J
jj
jx
j R
zx
R
yx
R
rx
E ???球内
对于 简单立方晶体,体心立方,面心立方,
以及氯化钠结构的晶体
0?球内E
? ? 0,
3
1
0
??? 球内宏有效 EPEE
?
但是,决不能认为所有具有立方结构的晶
体,它们的 E球内 都等于零。例如钛酸钡
( BaTiO3)虽属立方结构,但其中氧的周
围并不是立方对称的,因而 E球内 不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