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元法
我们先回忆一下求曲边梯形面积 S 的步骤:对区间 [, ]ab作划分
ax x x x b
n
= < < < < =
012
" ,
然后在小区间 ],[
1 ii
xx
?
中任取点
i
ξ ,并记
1?
?=Δ
iii
xxx ,这样就得到了小
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
iii
xfS Δ≈Δ )(ξ 。最后,将所有的小曲边梯形面积
的近似值相加,再取极限,就得到
∑
=
→
Δ=
n
i
ii
xfS
1
0
)(lim ξ
λ
∫
=
b
a
dxxf )( 。
§ 5 微积分实际应用举例
对于上述步骤,我们可以换一个角 度来看:将分点 x
i?1
和 x
i
分别
记为 x 和 x x+Δ ,将区间 ],[ xxx Δ+ 上的小曲边梯形的面 积记为 SΔ ,并
取 x
i
=ξ ,于是就有 xxfS Δ≈Δ )( 。然后令 Δx → 0 ,这相当于对自变量作
微分,这样 Δx 变成 dx , SΔ 变成 dS ,于是上面的近似等式就变为微分
形式下的严格等式 dS f x dx= () 。最后,把对小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
进行相加,再取极限的过程视作对微分形式 dxxfdS )(= 在区间 [, ]ab上
求定积分,就得到
∫
=
b
a
dxxfS )( 。
根据上面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简捷地按照以下
的步骤
xxfSxxx Δ≈Δ??→?Δ+? ?→? )(],[
规律
科学
分割
自变量
∫
=??→?=? ?→?
b
a
dxxfSdxxfdS )()(
积分
直接
微分
转为
来直接求解。
了解了方法的实质以后,上述过程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即一开始
就将小区间形式地取为 ],[ dxxx + ( dx称为 x 的 微元 ),然后根据实际问
题得出微分形式 dxxfdS )(= ( dS 称为 S 的微元),再在区间 ],[ ba 上求积
分。也就是
∫
=?→?=?→?
b
a
dxxfSdxxfdSdx )()( 。
这种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 微元法 。微元法使用起来非
常方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得极为广泛,如§ 4 中计算曲线的弧
长、几何体的体积、旋转曲面的面积等公式都可以直接用微元法来导
出,下面我们举一些其它类型的例子。
由静态分布求总量
我们首先考虑静态分布问题。设一根长度为 l 的直线段上分布着
某种物理量(如质量、热量、电荷量等等),将其平放在 x 轴的正半
轴上,使它的一头与原点重合,若它在 x 处的密度(称为线密度)可
由某个连续的分布函数 ρ()x 表示( xl∈[, ]0 ), 由微元法,它在 ],[ dxxx + 上
的物理量 dQ 为
dQ x dx=ρ() ,
对等式两边在 [, ]0 l 上积分,就得到由分布函数求总量的公式
Qxdx
l
=
∫
ρ()
0
。
例 7.5.1 如图 7.5.1 的一根
金属棒,其密度分布为
)kg/m(632)(
2
++= xxxρ ,
求这根金属棒的质量 M 。
解
∫
++=
6
0
2
)632( dxxxM
)kg(2346
2
3
3
2
6
0
23
=
?
?
?
?
?
?
++= xxx 。
0 6 x
图 7.5.1
这个问题可以作以下的推广:
⑴假定物理量分布在一个平面区域上, x 的变化范围为区间 [, ]ab。
如果过 x ( bxa ≤≤ )点并且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与该平面区域之交上的
物理量的密度可以用 )(xf 表示,或者说该平面区域在横坐标位于
],[ dxxx + 中的部分上的物理量可以表示为 dxxf )( ,那么由类似的讨论,
可以得到这个区域上的总物理量为
Qfxdx
a
b
=
∫
() 。
例 7.5.1 如图 7.5.1 的一根
金属棒,其密度分布为
)kg/m(632)(
2
++= xxxρ ,
求这根金属棒的质量 M 。
解
∫
++=
6
0
2
)632( dxxxM
)kg(2346
2
3
3
2
6
0
23
=
?
?
?
?
?
?
++= xxx 。
0 6 x
图 7.5.1
例 7.5.2 求圆心在水下 10 m,半径为 1 m 的竖直放置的圆形铁
片(图 7.5.2)所受到的水压力。
解 由物理定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在深度为 h的地方所受到的
压强为
ghp ρ?= ,
这里, ρ 是液体的密度, g 是重力加速度。以铁片的圆心为原点、沿
铅垂线方向向下为 x 轴的正向建立坐标系,于是铁片在深度为 x+10 处
(? ≤ ≤11x )受到的压强为 ()10 + xg,在圆铁
片上截取与水面平行、以微元 dx为宽度的
一条带域,则带域的面积为
dxxdS
2
12 ?= ,
所以带域上所受到的压力为
dxxxgdF )10(12
2
+??= ,
于是铁片所受到的水压力为
gdxxxgF π10)10(12
1
1
2
=+??=
∫
?
(N)。
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立体区域去。事实上,§ 4 的第三部分给
出了求三维空间中夹在平面 xa= 和 xb= 之间的几何体的体 积公
式:设过 x 点且与 x 轴垂直的平面与该几何体相截,截面积为 Ax(),
则几何体的体积为
VAxdx
a
b
=
∫
() 。
此式就可以看成是应用本方法的一个特例, 其中物理量的密度函数
)(xA 是截面的面积。
⑵假定物理量是分布在一条平面曲线
xxt
yyt
tTT
=
=
?
?
?
∈
(),
(),
[, ]
12
上,分布函数(即物理量的密度)为 ft(),在 ((), ())xt yt 处截取一段
长度为 dl 的弧,那么在这段弧上的物理量 dQ 为
dltfdQ )(= 。
利用弧长的微分公式,
dQ f t dl= =() ft xt yt dt() () ()′ + ′
22
,
关于 t 在 [, ]TT
12
上积分,就得到
Qftdl ftxtytdt
T
T
T
T
==′ + ′
∫∫
() () () ()
1
2
1
2
22
。
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空间曲线的情况。
例 7.5.3 设上半个金属环
222
Ryx =+ ( 0≥y )上任一点处的电
荷线密度等于该点到 y 轴的距离的平方,求环上的总电量。
解 将金属环的方程写成参数形式
xR t
yR t
t
=
=
?
?
?
∈
cos ,
sin ,
[, ]0 π ,
于是
dl = ′ + ′ =xt yt dt Rdt() ()
22
。
分布函数 ft xt R t() [()] cos= =
222
,因此
dQ f t dl= =() Rtdt
32
cos ,
所以环上的总电量为
QR tdt
R
==
∫
32
0
3
2
cos
π π
。
⑶这种类型的问题远非只局限于物理学的范畴, 无论是自然
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但凡给出的是某变量的分布“密度”(比
如,人口问题中的人口出生密度、交通问题中的车流密度等等)
而需要求总量的,都可以用上述的思路求解。
求动态效应
除了上述这些静态的物理量之 外,还有一类物理量是通过运动而
产生的,或者说是另一个物理量持 续作用的效果。比如,“位移”是
速度作用了一段时间的结果;“功 ”是力作用了一段距离的结果,等
等。
在§ 1 中已经知道,以速度 vt()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 [, ]TT
12
走过的
路程为
Svtdt
T
T
=
∫
()
1
2
,
这可以用微元法来理解: 在小区间 ],[ dttt + 上速度可近似地看作是 vt(),
因此走过的一小段路程为
dS v t dt= () ,
两边求积分,就得到了前面的结果。
这样的思路可以运用到所有这类问题中去。
例 7.5.4 一个内半径为 R的圆柱形汽缸,点火后于时刻 t
0
到 t
1
将
活塞从 x a= 处推至 x b= 处( t
0
与 t
1
非常接近),求它在这段时间中的
平均功率。
解 由于 t
0
与 t
1
非常接近, 可以认为在这段时间内汽缸中的温度没
有变化,由物理学定律,汽缸中气体的压强 p 与体积 V 成反比,即
p
C
V
= , C 是点火瞬间汽缸中气体的压强 p
0
与体积 aS 的乘积( S 为活塞
的截面积 πR
2
)。所以当活塞在 x 处时,作用在活塞上的压力为
x
C
S
Sx
C
S
V
C
SpF ===?= ,
利用微元法,活塞移动 dx距离所做的
功可表示为
dx
x
C
FdxdW == ,
于是,所求的平均功率为
N
W
T
C
tt
dx
x
a
b
==
?
∫
10
=
?
ap S
tt
b
a
0
10
ln 。
xa
b
图7.5.3
简单数学模型和求解
要用数学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必须建立数学模型。由于最
重要的数学建模工具是微分,而微分与积分互为逆运算,所以积分便
理所当然地成为求解数学模型的有力手段。将微分与积分结合起来,
就可以为许多实际问题建立起相应的数学关系。
比如,关于例 5.5.9 给出的 Malthus 人口模型
?
?
?
=
=
′
,)(
),()(
00
ptp
tptp λ
,
可以直接对微分等式
dp
p
dt=λ
的两边在 [,]tt
0
上求积分,这时 p的变化范围相应地为 [,]pp
0
,
dp
p
dt
p
p
t
t
00
∫∫
=λ ,
于是
ln ( )
p
p
tt
0
0
=?λ ,
即
pp
tt
=
?
0
0
e
()λ
。
例 7.5.5 (跟踪问题模型) 设 A 在初始时刻从坐标原点沿 y 轴正
向前进,同时 B 于 [,]a 0 处开始保持距离 a 对 A 进行跟踪(即 B 的前进
方向始终对着 A 的位置,并与 A始终保持距离 a ),求 B 的运动轨迹。
解 设 B 的运动轨迹为
yyx= ()
利用跟踪的要求,可以得到数学模型
?
?
?
?
?
=
?
?=
′
,0)(
,
22
ay
x
xa
y
两边求定积分
dy
ax
x
dx
y
a
x
0
22
∫∫
=?
?
,
即得到 B 的运动轨迹方程为
ya
aax
x
ax=
+?
??ln
22
22
。
这也可以看成一个重物 B 被 A 用一根长度为 a 的绳子拖着走时留
下的轨迹,所以该曲线又被称为曳线 。
ax
y
B
A
0
例 7.5.6(火箭飞行的运动规律)
火箭是靠将燃料变成气体向后喷射,即
甩去一部分质量来得到前进的动力的。
设在时刻 t 火箭的总质量为 )(tM ,
速度为 vt(),从而其动量为 )()( tvtM 。在
从 t 到 dtt + 时间段中,有部分燃料以相
对于火箭体的常速度 u 被反向喷射出
去,在时刻 dtt + 火箭质量为 )( dttM + ,
速度为 )( dttv + ,相应地,喷射掉的燃料
质量为 )()( dttMtM +? ,而其速度为
udttv ?+ )( , 且此时系统的动量等于火箭
剩余部分的动量与燃料的动量之和。
t时刻
t+dt时刻
M(t)?M(t+dt)
M(t)
M(t+dt)
v(t)
v(t+dt)
v(t+dt)?u
图7.5.6
因此在时间段 ],[ dttt + 中,系统动量的改变量为
{ } )()(])()][()([)()( tvtMudttvdttMtMdttvdttM ??++?+++
( )[ ( ) ( )] [ ( ) ( )]M tvtdt vt Mtdt Mtu=+
() () ()M tv tdt uM tdt
′ ′ 。
再由冲量定律:动量的改变量等于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即冲量 Fdt ,
这样,就得到火箭运动的微分方程为
M
dv
dt
Fu
dM
dt
=? ,
这里 F 是作用于火箭系统的外力, M
dv
dt
称为火箭的 反推力 。
特别地,当火箭在地球表面垂直向上发射时, FMg= ? ,方程
成为
dv
dt
gu
M
dM
dt
vMM
=? ?
==
?
?
?
?
?
1
00 0
0
,
() , () ,
两边在 [,]0 t 上积分,
′ =? ?
′
∫∫∫
v t dt gdt u
Mt
Mt
dt
ttt
()
()
()
000
,
就得到
vt u
M
Mt
gt() ln
()
=?
0
。
例 7.5.7( Logistic 人口模型)
Malthus 人口模型的解为
pp
tt
=
?
0
0
e
()λ
,
当 t →∞时有 pt()→∞,这显然是荒谬的,因为人口的数量增加到一定
程度后,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就会对人口的继续增长起限制作用,并
且限制的力度随人口的增加而越来越强。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给定
的环境和资源条件下,人口的增长不可能是无限的,它必定有一个上
界 p
max
。
荷兰生物数学家 Verhulst 认为,人口的增长速率应随着 pt()接近
p
max
而越来越小,他提出了一个修正的人口模型
?
?
?
?
?
=
?
?
?
?
?
?
?=
′
,)(
),(
)(
1)(
00
max
ptp
tp
p
tp
tp λ
将含有 p的项全部集中到左边,两边在 [,]tt
0
上积分,
dp
pppp
dt
p
p
t
t
max max
??
=
∫∫
2
00
λ
,
利用有理函数的积分公式,即可解出
()
)(
max
0
0
max
e11
tt
p
p
p
p
??
?+
=
λ
。
在这模型中,当 t →∞时有 pt p()
max
→ 。
美国和法国都曾用这个模型预测过人口,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从 Kepler 行星运动定律到万有引力定律
最后,我们用 Kepler 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Newton 第二运动定
律再加上微积分来导出万有引力定律,以作为本节的结束。
对任意一个确定的行星,由 Kepler 第一定律,以太阳(即椭圆
的一个焦点)为极点,椭圆的长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则行星的轨
道方程为
r
p
e
=
?1cosθ
,
这里 p
b
a
=
2
是焦参数, e
b
a
=?1
2
2
是离心率, ab和 分别是椭圆的半长
轴和半短轴。
设在时刻 t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为 rrt= (),它们的连线与极轴的夹
角为 θ θ= ()t ,则行星的坐标可以用向量记号表示成 r = (cos, sin)rrθ θ 。
记 dA是极径转过角度 θd 所扫过的那块椭圆的面积(阴影部分),
由极坐标下的面积公式
dA θdr
2
2
1
= ,
由 Kepler 第二定律,单位时间中
扫过的面积
dA
dt
r==
1
2
2
ω 常数,
这里 ω =
d
dt
θ
表示行星运动的角速
度。
记行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 T ,则经过 T 时间极径所扫过的
面积恰为整个椭圆的面积 πab,即
πab ==
∫
dA
dt
dt r T
T
0
2
1
2
ω ,
因此常数
r
ab
T
2
2
ω
π
= ,
两边求导后得到
()
rrrr
22
20ω ω ω′ = + = ,
即
20
rrω ω+ = 。
这里记行星沿极径方向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dr
dt
r≡
和
dr
dt
r
2
2
≡ (称为
径向速度 和 径向加速度),角加速度为
d
dt
ω
ω≡
(用字母上面加点表示
对 t 的导数是 Newton 的记号)。
于是行星在 x 方向和 y 方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分别为
dr
dt
rrr
2
2
2
(cos)
cos sin [
sin cos ]
θ
θωθωθωθ=? ? +
= ? ? +( )cos (
)sinrr r rω θ ω ω θ
2
2
= ?( )cosrrω θ
2
,
dr
dt
rr r
2
2
2
(sin )
sin cos [ cos sin ]
θ
θωθωθωθ=+ + ?
= + + ?(
)cos (
)sin2
2
rr rrω ω θ ω θ
= ?( )sinrrω θ
2
。
记 r
r
0
=
r
= (cos , sin )θ θ 是 r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于是,得到加速度
向量
ar= ?( )rrω
2
0
,
即行星在任一点的加 速度的方向恰与它的极径同向,加速度的值为
rr? ω
2
。
为了求出 rr? ω
2
,对椭圆方程
pr e= ?(cos)1 θ
两边求二阶导数,注意到 p是焦参数即常数,
01 2
2
= = ? + + + (cos) (sin) (
sin cos )pr e re reθ ω θ ω θ ω θ
= ? ? + + ( )cos (
)sinrrr e r reω θ ω ω θ
2
2
= ? ? ( )cosrrr eω θ
2
= ? ? +( )( cos )rr e rω θ ω
22
1
=
?
?+
rr
r
pr
ω
ω
2
2
,
所以
()
rr
r
rp
ab
T
a
br
?=? ?=? ?ω
ω π
2
22
2
222
222
14 1
=? ? ?4
1
2
3
22
π
a
Tr
。
最后,由 Newton 第二运动定律和 Kepler 第三定律即
3
2
a
T
=常数,
便有
F a= m = ?mr r(
)ω
2
0
r
22
32
4
r
Mm
T
a
M
?
?
?
?
?
?
?
?
?
??=
π
r
0
22
32
4
r
Mm
T
a
M
?
?
?
?
?
?
?
?
?
??=
π
r
0
=?G
Mm
r
2
r
0
,
这里 M 是太阳的质量,
G
M
a
T
=
4
23
2
π
)/(1067.6
2311
skgm ?×≈
?
称为引力常量。
导出万有引力定律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数学模型之一,它的结
论为以后一系列的观测和实验数据所证实(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
发现海王星),它的适用范围从天体运动一直延展到微观世界,令人
信服地定量地解释了许多既有的物理现象,并成为探索未知世界的有
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