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 一、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 ㈠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㈡恶性肿瘤的发生分子机制
㈠ 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⒈ 无限增殖能力,可在体内形成瘤块
? ⒉细胞分化幼稚、原始
? ⒊细胞寿命长,有的在体外可长期培养、
传代建系
? ⒋细胞有定居、侵袭、迁移、转移能力
? ⒌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为多倍体或
异倍体,甚至有标记染色体( 如表 )
㈡ 恶性肿瘤的发生分子机制
? 1.癌基因致癌的分子机制
? 2.抑癌基因及其致癌的分子机制
? 3.抑癌基因改变的分子基础
? 4.其他恶性表型相关的基因
? 5.研究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的医学意
义
1.癌基因致癌的分子机制
? ⑴ 逆转录病毒与癌基因 ——V-onc基因
? ⑵人原癌基因 C-onc与 V-onc的关系
? ⑶原癌基因异常激活机制与肿瘤发生的
相关性
? ⑷原癌基因的产物(癌蛋白)及其分类
⑴ 逆转录病毒与癌基因 ——V-
onc基因
? ① 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结构
? ② RV致细胞转化的性质
? ③ V-onc基因
① 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结构
?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两端为 LTR,中间为 gag、
pol,env等基因。其中,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
将病毒 RNA逆转录成 cDNA,并整合入宿主基
因组,以原病毒形式随宿主细胞繁殖传代,称
纵向传播。而 LTR为启动子启动 env等基因转录
表达,形成包膜,并包装、出芽释放,传布附
近细胞,称横向传播。
② RV致细胞转化的性质
? 急性(快速)转化型,Ⅰ 感染后短期内(几天 /
几周)体内出现实体瘤 /白血病; Ⅱ 癌基因位于
病毒基因组内; Ⅲ 大多可使体外培养的细胞发
生细胞转化。
? 非急性(慢性)转化型,Ⅰ 感染后需较长时间
才能致瘤; Ⅱ 病毒基因组内不含基因; Ⅲ 体外
不能使培养的细胞发生转化。
? 现已发现,鸟类 Rous肉瘤病毒导致白血病。人
T细胞白血病病毒导致 T细胞白血病。
③ V-onc基因
? 在病毒基因组中含有与细胞恶性转化能力密切
相关的基因,称 V-onc。因含在病毒基因组中
的 V-onc,其编码的蛋白质使细胞失去生长控
制能力而发生转化,呈现恶性表型,有关 RV
的 V-onc基因已发现有 100多种。其中有 10多种
与人类肿瘤发生有关。不同的 V-onc均呈现有
组织的特异性,不同的 V-onc,一旦整合到不
同组织细胞的基因组中,有时会导致肿瘤的发
生。 (如表)
⑵ 人原癌基因 C-onc与 V-onc的
关系
? ① 人原癌基因 C-onc与 V-onc同源
? ② C-onc基因与特定肿瘤的关系
? ③ C-onc转化试验依据
① 人原癌基因 C-onc与 V-onc同源
? V-onc探针分子杂交,发现人正常细胞和肿瘤
细胞中均有 V-onc基因存在。这种存在于正常
组织细胞中与 V-onc同源的 C-onc基因称原癌基
因( protooncgene)
? 病毒感染细胞后,整合到 C-onc基因附近由病
毒的 LTR启动表达,使 C-onc激活,导致肿瘤。
从细胞内装配释放时又可俘获 C-onc,传播扩
散。
? C-onc基因中有内含子,高度保守,表达很低,
在染色体上定位,本身并不致癌,而且已成为
正常细胞的生存,生长,发育,分化等生命活
动中不可少的基因,如,C-myc( 8q24),C-
myb( 6q22),C-mys( 8q22)等。
② C-onc基因与特定肿瘤的关
系
? C-myb:白血病,淋巴瘤,卵巢癌
? C-myc,Burkitt淋巴瘤,肺癌,乳腺癌等
? C-eh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msh:肠癌,胰癌,肺癌
? C-gip:卵巢癌,肾上腺癌
? C-gsp:垂体腺癌,甲状腺癌
? C-ret:甲状腺癌
③ C-onc转化试验依据
? 人肿瘤细胞 DNA转化鼠 NIH3T3细胞,形
成转化灶,可失去接触抑制,反复转化
后,细胞恶性化增殖,从鼠细胞 DNA找
到有人的 Alu重复序列,而且可分离出人
的 C-onc基因。
⑶ 原癌基因异常激活机制与肿瘤
发生的相关性
? C-onc基因本身不致癌,不含有 V-onc的病毒也
可使细胞发生转化。这可能与 C-onc基因被异
常激活有关。 C-onc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发
生改变,甚至因一个密码子发生突变就能致癌。
这种现象在胚系不发生,在成体中常见。因此,
这与遗传性关系不大,尽管原癌基因可通过遗
传而稳定传代,但异常激活与遗传无关。与肿
瘤发生相关可能的机制为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
扩增, ③染色体易位和基因重排, ④病毒的启
动因子插入, ⑤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 。
? 这些机制是以实验为依据结合临床例证提出的
假说,有局限性。肿瘤发生机制复杂,除 C-
onc外可能还有其他机制。
① 基因突变
? 一个密码子突变就会导致表达的蛋白异
常。人膀胱癌细胞( EJ/T24)的 C-rasH基
因序列中的 GGC(甘)变为 GTC(缬)
而使 p21蛋白发生改变而致癌。结肠癌、
肺癌细胞株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所以,
C-rasH点突变是异常激活导致恶性转化
的关键。通常,ras基因的第 12,16位突
变是突变热点,可导致 p21蛋白序列、空
间构型改变而使功能改变。
② 基因扩增
? 指某些染色体局部区域基因拷贝数增加,
产生微小染色体( DM)或均匀强染色区
( HSR)。结肠癌、小细胞肺癌和神经
母细胞瘤的 HSR区中 myc可扩增 100多倍。
RNA比正常高 10倍。此外,鳞状细胞癌
中 C-erbB、胃癌、乳腺癌和卵巢癌中的
C-neu、肺癌中的 L-myc都有基因扩增,
过度表达。( 下一表 )
③ 染色体易位和基因重排
? 易位是指某一段基因从染色体正常位置转移到
另一染色体上,形成异常的标记染色体,移位
后在新染色体上发生基因重排 /重组,从而被异
常激活,表达具蛋白激酶活性的蛋白,使原癌
基因异常激活:如 Burkitt淋巴瘤是 t( 8:
14) ·( 8,2) ·t ( 8,22)易位,使 C-myc处于
2q区而被激活。慢粒白血病是 C-abl t( 9,22)
( 9q34,22q11),重排后形成 bcr-abl融合基因,
使 P145变为 P210,表达酪氨酸激酶,从而异常
激活。( 如表 )
④ 病毒的启动因子插入
? 指原癌基因被 5’-LTR插入后由 LTR中的
启动子产生异常激活。
? 不含 V-onc的鸟类白血病病毒( ALV)感
染鸡后,可整合到鸡细胞 8号染色体上的
C-myc上游。其原病毒 5’-LTR启动子异常
激活 C-myc,使表达增加 30-100倍,细胞
增生,形成鸡淋巴瘤。
⑤ 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
? C-myc基因需几种基因异常激活的协同作
用,或由某一种基因先异常激活而促发
一系列其他 C-onc活化而致癌。如在
NIH3T3细胞中,单加 C-myc或 C-ras,无
恶性转化;若先加 C-myc,则细胞仍处于
静止的 G1期,C-myc表达水平低,后加
C-sis蛋白同源物 PDGF,此时,C-myc表
达增加,发生恶性转化,其中,C-sis的
活性蛋白 PDGF对 C-myc表达起协同作用。
⑷ 原癌基因的产物(癌蛋白)
及其分类
? 原癌基因异常激活后的致癌作用是通过其表达
的蛋白质产物来实现的,大致分类如下,
? ①生长因子类的癌蛋白
? ②生长因子受体类的癌蛋白
? ③蛋白激酶类癌蛋白
? ④ GTP酶类的癌蛋白
? ⑤表达核内转录调控的癌蛋白
? ⑥表达调控细胞凋亡的 Bcl-2癌蛋白
? 上述各类癌基因的蛋白质作用综合 如图
① 生长因子类的癌蛋白
? C-sis蛋白是血小板衍生物的生长因子
( PDGF) Kst-1/K-fgf的蛋白产物称为血
管生长因子。
? 这些细胞因子可分泌到胞外刺激细胞增
生和肿瘤组织间的血管形成,利于肿瘤
细胞生长。
② 生长因子受体类的癌蛋白
? C-erbB表达生长因子受体( EGFR); C-fms表
达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CSF-MR); C-kit表
达 C-ret,C-sea等均表达相应的生长因子受体。
? 受体基因结构包括配子结合区、跨膜区、催化
结构区。催化作用为酪氨酸( tyrosine)激酶,
异常活化,细胞表面受体增多,不仅利于配体
结合,促生长,而且也可通过自身二聚化作用
来激活胞内激酶而致癌。
③ 蛋白激酶类癌蛋白
? C-src,C-raf,C-abl,C-mos,C-fes等表
面产物多为磷蛋白,位于包膜上,具有
蛋白激酶活性,酶的磷酸化位点在蛋白
质酪氨酸残基上,为酪氨酸激酶。若在
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则称丝氨酸蛋白
激酶或苏氨酸蛋白激酶。酶的活性可使
底物磷酸化,将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中
枢而致癌。
④ GTP酶类的癌蛋白
? H-rab,K-rab,N-ras,C-gip2,C-gsp的表达产
物为 GTP酶、信号传递蛋白。通过 GTP到 GDP
的转换释放磷酸和能量,可将细胞表面的刺激
信号(生长因子、激酶或神经递质)传到细胞
内效应器上。
? GTP转换成 GDP需与 GAP结合,上述原癌基因
点突变后的产物 p21含改变 GAP与 GTP结合,
影响 GTP向 GDP转换,使细胞刺激信号传递到
效应器的时间大为延长而致癌。
⑤ 表达核内转录调控的癌蛋白
? C-enbA,C-ets-1,C-ets-2,C-fos,C-jun、
C-mgc等这些基因有一些区域具有与蛋白
质结合的功能结构域,其基因产物可与
DNA结合,也可先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二
聚体后,再与 DNA结合,然后调控下游
靶基因转录。如 C-myc产物在核内与
DNA结合后,可调控 DNA复制,使细胞
持续增生,不能进入终末分化,呈幼稚
类型,即癌。
⑥ 表达调控细胞凋亡的 Bcl-2癌
蛋白
? 该蛋白位于线粒体膜内,可阻止细胞凋
亡 /死亡,延长细胞生存期,呈无限增殖
而致癌。
? Bcl-2基因发生重排,重排后使癌基因被
异常激活而致癌。
2.抑癌基因及其致癌的分子机
制
? 概念
? ⑴ RB基因
? ⑵ p53基因
? ⑶ WT1基因
? ⑷ DCC基因和 APC基因
? ⑸ NF1基因
? ⑹ MTS1基因
? ⑺ WAF1基因
? ⑻ BRCA1和 BRCA2基因
概念
? 抑癌基因是指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调控癌基
因表达,抑制细胞恶性表型的一类基因。
? 抑癌基因的缺失或突变与肿瘤发生有关,经
PCR分析,几乎所有肿瘤细胞都伴有一种或多
种抑癌基因丢失或突变失活,常呈现遗传性肿
瘤高发家族。只是在抑癌基因的两个等为基因
均丢失或突变后方可致癌,抑癌基因现已发现
多种,如表 。
? 抑癌基因的作用:①在染色体中起稳定性作用;
②参与细胞分化成熟;③参与衰老过程,诱导
细胞凋亡;④通过控制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增
殖。
⑴ RB基因
? 称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可表达 928个的
p105-Rb蛋白,非磷酸化的 p105-Rb具抑制细胞
( G0/G1)进入 S期的增殖活性,一旦有生长因
子刺激,使 p105-Rb蛋白激酶激活而使 p105-Rb
磷酸化,细胞自由进入 S期,发生恶性增生。
? 如 SV40的 RT,AdV的 E1A和 HPV的 E7可充当
刺激因子,而导致肿瘤,有高发性家族遗传,
也有散发。该基因一旦发生缺失或突变,不能
抑制细胞进入 S期的恶性增生,也可导致其他
肿瘤发生。
⑵ p53基因
? 该基因为细胞周期依赖性基因。可促使细胞分
裂周期的正常进行,同时它又是细胞基因组稳
定性的卫士,可表达 p21蛋白,能修复受损的
DNA,推迟细胞周期确保基因组的修复和完整
性,一旦不能得到修复,p53基因可启动凋亡
程序,下调 Bcl-2,上调 Bax诱导细胞凋亡,成
为细胞正常分裂时维护基因组稳定性的保护神。
? 一旦发生突变、缺失或被肿瘤病毒相关抗原结
合而使 p53基因失活,丧失调控细胞周期的负
调节功能,进而发生肿瘤。它与多种肿瘤发生
有关,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大最显著的抑癌基
因之一。
⑶ WT1基因
? 又称 Wi/mis瘤基因,可编码 WT1蛋白,该蛋白
含有 4个锌指蛋白,起转录因子作用,有 4中同
源异构体。它能与 DNA结合调控下游靶基因的
转录,固能抑制 PDGF A链。 IGF-Ⅱ, EGFR表
达和 WT1自身转录,起抑癌作用。但若有其他
生长因子参与,WT1又可促使肿瘤发生。
? WT1本身突变高不一定引起肿瘤,但在许多肿
瘤细胞中呈现 WT1突变型的高表达,如肾母细
胞瘤、白血病等,主要累及儿童的泌尿、生殖
道而引起儿童肾母细胞实体瘤,有遗传家族史。
⑷ DCC基因和 APC基因
? DCC基因在正常结肠粘膜表达,在脑组织中高
度表达,又称神经细胞粘着分子。在大多数结
肠癌中有 DCC基因突变,突变后的神经细胞粘
着分子( N-CAM)失去粘着力,使相关信号发
生改变而致癌,并易发生转移。
? APC基因称腺瘤样结肠息肉基因。 APC基因异
常不仅与结肠腺瘤息肉有关,而且与结肠癌、
肺癌发生有关。若等为基因中一个基因突变与
腺瘤形成有关,另一个也突变,则发生结肠癌。
70%结肠癌患者有 DCC和 APC两种抑癌基因突
变,因二者在基因组中只相距 150 kb,易于同
时发生突变,有家族史,若息肉不及时切除,
极易转化和恶性变。
⑸ NF1基因
? NF1基因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易感基因。
正常情况下,表达产物可刺激胞内 GTP
酶活化,对 p21-ras蛋白表达起负调节和
阻止 ras介导的有丝分裂信号,生成抗增
殖蛋白,若异常失活常产生良性肿瘤
⑹ MTS1基因
? 称为多肿瘤抑制基因。表达 p16蛋白,一
旦发生缺失或突变可引起各种肿瘤,是
比 p53更为常见的一种抑癌基因。主要通
过阻止细胞生长繁殖,抑制瘤细胞进入 S
期,是细胞周期固有的抑制成分,一旦
异常,引发多种肿瘤。
⑺ WAF1基因
? 又称 CIP1( CDK-interacted protein)基因,
可表达 21kD蛋白质,故亦称 p21蛋白。主
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使 G1期停滞,
有充分时间供 DNA损伤修复,也可抑制
细胞 S期的 DNA复制或导致细胞凋亡,一
旦发生突变或缺失则致癌。
⑻ BRCA1和 BRCA2基因
? 是与遗传性高发乳腺癌相关的基因(往
往必须两个等为基因均为异常才会发生
肿瘤),它与卵巢癌发生也相关。
3.抑癌基因改变的分子基础
? ⑴ 错配修复基因
? ⑵守门基因和看护基因
⑴ 错配修复基因
? 在 DNA复制过程中可能有编码错误的核苷酸,
正常情况下,可被立即选择性的从新生 DNA链
中切除并修复,防止基因突变,这种机制称错
配修复。在识别切除和修补过程中由蛋白酶参
加,这些蛋白酶均由错配修复基因 hMSH2、
hMLH1,hPMS1和 hPMS2正常表达,一旦基因
发生突变或缺失就会失去对错配序列识别、切
除和修补功能,不能对抑癌基因突变序列加以
修复,使抑癌基因不能发挥抑癌作用,因此,
错配修复基因的缺陷也与恶性肿瘤发生有关。
⑵ 守门基因和看护基因
? 守门基因是指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与基因启
动相关的基因,如 APC,Rb,NF1等抑癌基因。
一旦突变失活就失去了对癌基因活化的负调控
作用,以利癌基因启动活化而引起肿瘤。
? 看护基因是指能保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而与细
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癌基因启动不直接相关的
基因,如错配修复基因( Hmsh2,hMLH1),
乳腺细胞的 BRCA1和 BRCA2基因,尚需 3个以
上突变才发生恶性变。而守门基因只需一个体
细胞突变就会恶性化。
4.其他恶性表型相关的基因
? ⑴ 与肿瘤细胞锚定黏附能力有关的分子
机制
? ⑵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有关的分子机
制
? ⑶与耐药、耐温有关的分子机制
? ⑷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分子机制
⑴ 与肿瘤细胞锚定黏附能力有
关的分子机制
? 细胞膜表面有丰富的绒毛突起,可自分
泌黏附分子,产生胶原等基质均利于肿
瘤细胞黏着和定居。
⑵ 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有关
的分子机制
? 血管生长因子可促使在肿瘤团块内形成
毛细血管网,利于肿瘤增生和提供肿瘤
细胞转移通道:分泌的胶原酶、溶基质
酶、明胶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PA),利于肿瘤细胞转移、扩散和
侵袭。
⑶ 与耐药、耐温有关的分子机
制
? 肿瘤细胞常会产生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现已
发现有多药耐药基因( MDR-1)和多药耐药相
关蛋白( MRP),其编码蛋白为膜上 ATP能量
依赖的泵分子,可将化疗药物泵出细胞外,致
使化疗药物不敏感。
? 在高热诱导小,机体细胞分泌热休克蛋白
( HSP)可使肿瘤细胞耐受高温,往往又会交
叉耐药。
⑷ 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分子机制
– 在 C-myc,p53,Bap,Bcl-Xs,ICE、
Fas/Apo-1正调控基因下可促使化疗药物诱导
细胞凋亡,但肿瘤细胞恶性增生时,可大量
分泌 Bcl-2,Bcl-XL,行使负调控凋亡作用,
可大大降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5.研究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
制的医学意义
? ⑴ 理论意义,
? ①肿瘤发生有多种机制,并非单一因素;②肿
瘤发生与原癌基因异常激活有关;③与细胞表
达相关蛋白、调控细胞周期、创造利于生长繁
殖、转移扩散的外基质有关。
? ⑵实际应用
? 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利于发现高发人群;
②分子生物诊断技术利于癌早期诊断、分型 /亚
型;③利于监测转归、预测预后和复发;④利
于基因治疗策略的选择。
? 一、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 ㈠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㈡恶性肿瘤的发生分子机制
㈠ 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⒈ 无限增殖能力,可在体内形成瘤块
? ⒉细胞分化幼稚、原始
? ⒊细胞寿命长,有的在体外可长期培养、
传代建系
? ⒋细胞有定居、侵袭、迁移、转移能力
? ⒌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为多倍体或
异倍体,甚至有标记染色体( 如表 )
㈡ 恶性肿瘤的发生分子机制
? 1.癌基因致癌的分子机制
? 2.抑癌基因及其致癌的分子机制
? 3.抑癌基因改变的分子基础
? 4.其他恶性表型相关的基因
? 5.研究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的医学意
义
1.癌基因致癌的分子机制
? ⑴ 逆转录病毒与癌基因 ——V-onc基因
? ⑵人原癌基因 C-onc与 V-onc的关系
? ⑶原癌基因异常激活机制与肿瘤发生的
相关性
? ⑷原癌基因的产物(癌蛋白)及其分类
⑴ 逆转录病毒与癌基因 ——V-
onc基因
? ① 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结构
? ② RV致细胞转化的性质
? ③ V-onc基因
① 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结构
?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两端为 LTR,中间为 gag、
pol,env等基因。其中,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
将病毒 RNA逆转录成 cDNA,并整合入宿主基
因组,以原病毒形式随宿主细胞繁殖传代,称
纵向传播。而 LTR为启动子启动 env等基因转录
表达,形成包膜,并包装、出芽释放,传布附
近细胞,称横向传播。
② RV致细胞转化的性质
? 急性(快速)转化型,Ⅰ 感染后短期内(几天 /
几周)体内出现实体瘤 /白血病; Ⅱ 癌基因位于
病毒基因组内; Ⅲ 大多可使体外培养的细胞发
生细胞转化。
? 非急性(慢性)转化型,Ⅰ 感染后需较长时间
才能致瘤; Ⅱ 病毒基因组内不含基因; Ⅲ 体外
不能使培养的细胞发生转化。
? 现已发现,鸟类 Rous肉瘤病毒导致白血病。人
T细胞白血病病毒导致 T细胞白血病。
③ V-onc基因
? 在病毒基因组中含有与细胞恶性转化能力密切
相关的基因,称 V-onc。因含在病毒基因组中
的 V-onc,其编码的蛋白质使细胞失去生长控
制能力而发生转化,呈现恶性表型,有关 RV
的 V-onc基因已发现有 100多种。其中有 10多种
与人类肿瘤发生有关。不同的 V-onc均呈现有
组织的特异性,不同的 V-onc,一旦整合到不
同组织细胞的基因组中,有时会导致肿瘤的发
生。 (如表)
⑵ 人原癌基因 C-onc与 V-onc的
关系
? ① 人原癌基因 C-onc与 V-onc同源
? ② C-onc基因与特定肿瘤的关系
? ③ C-onc转化试验依据
① 人原癌基因 C-onc与 V-onc同源
? V-onc探针分子杂交,发现人正常细胞和肿瘤
细胞中均有 V-onc基因存在。这种存在于正常
组织细胞中与 V-onc同源的 C-onc基因称原癌基
因( protooncgene)
? 病毒感染细胞后,整合到 C-onc基因附近由病
毒的 LTR启动表达,使 C-onc激活,导致肿瘤。
从细胞内装配释放时又可俘获 C-onc,传播扩
散。
? C-onc基因中有内含子,高度保守,表达很低,
在染色体上定位,本身并不致癌,而且已成为
正常细胞的生存,生长,发育,分化等生命活
动中不可少的基因,如,C-myc( 8q24),C-
myb( 6q22),C-mys( 8q22)等。
② C-onc基因与特定肿瘤的关
系
? C-myb:白血病,淋巴瘤,卵巢癌
? C-myc,Burkitt淋巴瘤,肺癌,乳腺癌等
? C-eh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msh:肠癌,胰癌,肺癌
? C-gip:卵巢癌,肾上腺癌
? C-gsp:垂体腺癌,甲状腺癌
? C-ret:甲状腺癌
③ C-onc转化试验依据
? 人肿瘤细胞 DNA转化鼠 NIH3T3细胞,形
成转化灶,可失去接触抑制,反复转化
后,细胞恶性化增殖,从鼠细胞 DNA找
到有人的 Alu重复序列,而且可分离出人
的 C-onc基因。
⑶ 原癌基因异常激活机制与肿瘤
发生的相关性
? C-onc基因本身不致癌,不含有 V-onc的病毒也
可使细胞发生转化。这可能与 C-onc基因被异
常激活有关。 C-onc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发
生改变,甚至因一个密码子发生突变就能致癌。
这种现象在胚系不发生,在成体中常见。因此,
这与遗传性关系不大,尽管原癌基因可通过遗
传而稳定传代,但异常激活与遗传无关。与肿
瘤发生相关可能的机制为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
扩增, ③染色体易位和基因重排, ④病毒的启
动因子插入, ⑤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 。
? 这些机制是以实验为依据结合临床例证提出的
假说,有局限性。肿瘤发生机制复杂,除 C-
onc外可能还有其他机制。
① 基因突变
? 一个密码子突变就会导致表达的蛋白异
常。人膀胱癌细胞( EJ/T24)的 C-rasH基
因序列中的 GGC(甘)变为 GTC(缬)
而使 p21蛋白发生改变而致癌。结肠癌、
肺癌细胞株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所以,
C-rasH点突变是异常激活导致恶性转化
的关键。通常,ras基因的第 12,16位突
变是突变热点,可导致 p21蛋白序列、空
间构型改变而使功能改变。
② 基因扩增
? 指某些染色体局部区域基因拷贝数增加,
产生微小染色体( DM)或均匀强染色区
( HSR)。结肠癌、小细胞肺癌和神经
母细胞瘤的 HSR区中 myc可扩增 100多倍。
RNA比正常高 10倍。此外,鳞状细胞癌
中 C-erbB、胃癌、乳腺癌和卵巢癌中的
C-neu、肺癌中的 L-myc都有基因扩增,
过度表达。( 下一表 )
③ 染色体易位和基因重排
? 易位是指某一段基因从染色体正常位置转移到
另一染色体上,形成异常的标记染色体,移位
后在新染色体上发生基因重排 /重组,从而被异
常激活,表达具蛋白激酶活性的蛋白,使原癌
基因异常激活:如 Burkitt淋巴瘤是 t( 8:
14) ·( 8,2) ·t ( 8,22)易位,使 C-myc处于
2q区而被激活。慢粒白血病是 C-abl t( 9,22)
( 9q34,22q11),重排后形成 bcr-abl融合基因,
使 P145变为 P210,表达酪氨酸激酶,从而异常
激活。( 如表 )
④ 病毒的启动因子插入
? 指原癌基因被 5’-LTR插入后由 LTR中的
启动子产生异常激活。
? 不含 V-onc的鸟类白血病病毒( ALV)感
染鸡后,可整合到鸡细胞 8号染色体上的
C-myc上游。其原病毒 5’-LTR启动子异常
激活 C-myc,使表达增加 30-100倍,细胞
增生,形成鸡淋巴瘤。
⑤ 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
? C-myc基因需几种基因异常激活的协同作
用,或由某一种基因先异常激活而促发
一系列其他 C-onc活化而致癌。如在
NIH3T3细胞中,单加 C-myc或 C-ras,无
恶性转化;若先加 C-myc,则细胞仍处于
静止的 G1期,C-myc表达水平低,后加
C-sis蛋白同源物 PDGF,此时,C-myc表
达增加,发生恶性转化,其中,C-sis的
活性蛋白 PDGF对 C-myc表达起协同作用。
⑷ 原癌基因的产物(癌蛋白)
及其分类
? 原癌基因异常激活后的致癌作用是通过其表达
的蛋白质产物来实现的,大致分类如下,
? ①生长因子类的癌蛋白
? ②生长因子受体类的癌蛋白
? ③蛋白激酶类癌蛋白
? ④ GTP酶类的癌蛋白
? ⑤表达核内转录调控的癌蛋白
? ⑥表达调控细胞凋亡的 Bcl-2癌蛋白
? 上述各类癌基因的蛋白质作用综合 如图
① 生长因子类的癌蛋白
? C-sis蛋白是血小板衍生物的生长因子
( PDGF) Kst-1/K-fgf的蛋白产物称为血
管生长因子。
? 这些细胞因子可分泌到胞外刺激细胞增
生和肿瘤组织间的血管形成,利于肿瘤
细胞生长。
② 生长因子受体类的癌蛋白
? C-erbB表达生长因子受体( EGFR); C-fms表
达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CSF-MR); C-kit表
达 C-ret,C-sea等均表达相应的生长因子受体。
? 受体基因结构包括配子结合区、跨膜区、催化
结构区。催化作用为酪氨酸( tyrosine)激酶,
异常活化,细胞表面受体增多,不仅利于配体
结合,促生长,而且也可通过自身二聚化作用
来激活胞内激酶而致癌。
③ 蛋白激酶类癌蛋白
? C-src,C-raf,C-abl,C-mos,C-fes等表
面产物多为磷蛋白,位于包膜上,具有
蛋白激酶活性,酶的磷酸化位点在蛋白
质酪氨酸残基上,为酪氨酸激酶。若在
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则称丝氨酸蛋白
激酶或苏氨酸蛋白激酶。酶的活性可使
底物磷酸化,将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中
枢而致癌。
④ GTP酶类的癌蛋白
? H-rab,K-rab,N-ras,C-gip2,C-gsp的表达产
物为 GTP酶、信号传递蛋白。通过 GTP到 GDP
的转换释放磷酸和能量,可将细胞表面的刺激
信号(生长因子、激酶或神经递质)传到细胞
内效应器上。
? GTP转换成 GDP需与 GAP结合,上述原癌基因
点突变后的产物 p21含改变 GAP与 GTP结合,
影响 GTP向 GDP转换,使细胞刺激信号传递到
效应器的时间大为延长而致癌。
⑤ 表达核内转录调控的癌蛋白
? C-enbA,C-ets-1,C-ets-2,C-fos,C-jun、
C-mgc等这些基因有一些区域具有与蛋白
质结合的功能结构域,其基因产物可与
DNA结合,也可先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二
聚体后,再与 DNA结合,然后调控下游
靶基因转录。如 C-myc产物在核内与
DNA结合后,可调控 DNA复制,使细胞
持续增生,不能进入终末分化,呈幼稚
类型,即癌。
⑥ 表达调控细胞凋亡的 Bcl-2癌
蛋白
? 该蛋白位于线粒体膜内,可阻止细胞凋
亡 /死亡,延长细胞生存期,呈无限增殖
而致癌。
? Bcl-2基因发生重排,重排后使癌基因被
异常激活而致癌。
2.抑癌基因及其致癌的分子机
制
? 概念
? ⑴ RB基因
? ⑵ p53基因
? ⑶ WT1基因
? ⑷ DCC基因和 APC基因
? ⑸ NF1基因
? ⑹ MTS1基因
? ⑺ WAF1基因
? ⑻ BRCA1和 BRCA2基因
概念
? 抑癌基因是指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调控癌基
因表达,抑制细胞恶性表型的一类基因。
? 抑癌基因的缺失或突变与肿瘤发生有关,经
PCR分析,几乎所有肿瘤细胞都伴有一种或多
种抑癌基因丢失或突变失活,常呈现遗传性肿
瘤高发家族。只是在抑癌基因的两个等为基因
均丢失或突变后方可致癌,抑癌基因现已发现
多种,如表 。
? 抑癌基因的作用:①在染色体中起稳定性作用;
②参与细胞分化成熟;③参与衰老过程,诱导
细胞凋亡;④通过控制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增
殖。
⑴ RB基因
? 称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可表达 928个的
p105-Rb蛋白,非磷酸化的 p105-Rb具抑制细胞
( G0/G1)进入 S期的增殖活性,一旦有生长因
子刺激,使 p105-Rb蛋白激酶激活而使 p105-Rb
磷酸化,细胞自由进入 S期,发生恶性增生。
? 如 SV40的 RT,AdV的 E1A和 HPV的 E7可充当
刺激因子,而导致肿瘤,有高发性家族遗传,
也有散发。该基因一旦发生缺失或突变,不能
抑制细胞进入 S期的恶性增生,也可导致其他
肿瘤发生。
⑵ p53基因
? 该基因为细胞周期依赖性基因。可促使细胞分
裂周期的正常进行,同时它又是细胞基因组稳
定性的卫士,可表达 p21蛋白,能修复受损的
DNA,推迟细胞周期确保基因组的修复和完整
性,一旦不能得到修复,p53基因可启动凋亡
程序,下调 Bcl-2,上调 Bax诱导细胞凋亡,成
为细胞正常分裂时维护基因组稳定性的保护神。
? 一旦发生突变、缺失或被肿瘤病毒相关抗原结
合而使 p53基因失活,丧失调控细胞周期的负
调节功能,进而发生肿瘤。它与多种肿瘤发生
有关,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大最显著的抑癌基
因之一。
⑶ WT1基因
? 又称 Wi/mis瘤基因,可编码 WT1蛋白,该蛋白
含有 4个锌指蛋白,起转录因子作用,有 4中同
源异构体。它能与 DNA结合调控下游靶基因的
转录,固能抑制 PDGF A链。 IGF-Ⅱ, EGFR表
达和 WT1自身转录,起抑癌作用。但若有其他
生长因子参与,WT1又可促使肿瘤发生。
? WT1本身突变高不一定引起肿瘤,但在许多肿
瘤细胞中呈现 WT1突变型的高表达,如肾母细
胞瘤、白血病等,主要累及儿童的泌尿、生殖
道而引起儿童肾母细胞实体瘤,有遗传家族史。
⑷ DCC基因和 APC基因
? DCC基因在正常结肠粘膜表达,在脑组织中高
度表达,又称神经细胞粘着分子。在大多数结
肠癌中有 DCC基因突变,突变后的神经细胞粘
着分子( N-CAM)失去粘着力,使相关信号发
生改变而致癌,并易发生转移。
? APC基因称腺瘤样结肠息肉基因。 APC基因异
常不仅与结肠腺瘤息肉有关,而且与结肠癌、
肺癌发生有关。若等为基因中一个基因突变与
腺瘤形成有关,另一个也突变,则发生结肠癌。
70%结肠癌患者有 DCC和 APC两种抑癌基因突
变,因二者在基因组中只相距 150 kb,易于同
时发生突变,有家族史,若息肉不及时切除,
极易转化和恶性变。
⑸ NF1基因
? NF1基因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易感基因。
正常情况下,表达产物可刺激胞内 GTP
酶活化,对 p21-ras蛋白表达起负调节和
阻止 ras介导的有丝分裂信号,生成抗增
殖蛋白,若异常失活常产生良性肿瘤
⑹ MTS1基因
? 称为多肿瘤抑制基因。表达 p16蛋白,一
旦发生缺失或突变可引起各种肿瘤,是
比 p53更为常见的一种抑癌基因。主要通
过阻止细胞生长繁殖,抑制瘤细胞进入 S
期,是细胞周期固有的抑制成分,一旦
异常,引发多种肿瘤。
⑺ WAF1基因
? 又称 CIP1( CDK-interacted protein)基因,
可表达 21kD蛋白质,故亦称 p21蛋白。主
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使 G1期停滞,
有充分时间供 DNA损伤修复,也可抑制
细胞 S期的 DNA复制或导致细胞凋亡,一
旦发生突变或缺失则致癌。
⑻ BRCA1和 BRCA2基因
? 是与遗传性高发乳腺癌相关的基因(往
往必须两个等为基因均为异常才会发生
肿瘤),它与卵巢癌发生也相关。
3.抑癌基因改变的分子基础
? ⑴ 错配修复基因
? ⑵守门基因和看护基因
⑴ 错配修复基因
? 在 DNA复制过程中可能有编码错误的核苷酸,
正常情况下,可被立即选择性的从新生 DNA链
中切除并修复,防止基因突变,这种机制称错
配修复。在识别切除和修补过程中由蛋白酶参
加,这些蛋白酶均由错配修复基因 hMSH2、
hMLH1,hPMS1和 hPMS2正常表达,一旦基因
发生突变或缺失就会失去对错配序列识别、切
除和修补功能,不能对抑癌基因突变序列加以
修复,使抑癌基因不能发挥抑癌作用,因此,
错配修复基因的缺陷也与恶性肿瘤发生有关。
⑵ 守门基因和看护基因
? 守门基因是指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与基因启
动相关的基因,如 APC,Rb,NF1等抑癌基因。
一旦突变失活就失去了对癌基因活化的负调控
作用,以利癌基因启动活化而引起肿瘤。
? 看护基因是指能保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而与细
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癌基因启动不直接相关的
基因,如错配修复基因( Hmsh2,hMLH1),
乳腺细胞的 BRCA1和 BRCA2基因,尚需 3个以
上突变才发生恶性变。而守门基因只需一个体
细胞突变就会恶性化。
4.其他恶性表型相关的基因
? ⑴ 与肿瘤细胞锚定黏附能力有关的分子
机制
? ⑵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有关的分子机
制
? ⑶与耐药、耐温有关的分子机制
? ⑷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分子机制
⑴ 与肿瘤细胞锚定黏附能力有
关的分子机制
? 细胞膜表面有丰富的绒毛突起,可自分
泌黏附分子,产生胶原等基质均利于肿
瘤细胞黏着和定居。
⑵ 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有关
的分子机制
? 血管生长因子可促使在肿瘤团块内形成
毛细血管网,利于肿瘤增生和提供肿瘤
细胞转移通道:分泌的胶原酶、溶基质
酶、明胶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PA),利于肿瘤细胞转移、扩散和
侵袭。
⑶ 与耐药、耐温有关的分子机
制
? 肿瘤细胞常会产生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现已
发现有多药耐药基因( MDR-1)和多药耐药相
关蛋白( MRP),其编码蛋白为膜上 ATP能量
依赖的泵分子,可将化疗药物泵出细胞外,致
使化疗药物不敏感。
? 在高热诱导小,机体细胞分泌热休克蛋白
( HSP)可使肿瘤细胞耐受高温,往往又会交
叉耐药。
⑷ 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分子机制
– 在 C-myc,p53,Bap,Bcl-Xs,ICE、
Fas/Apo-1正调控基因下可促使化疗药物诱导
细胞凋亡,但肿瘤细胞恶性增生时,可大量
分泌 Bcl-2,Bcl-XL,行使负调控凋亡作用,
可大大降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5.研究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
制的医学意义
? ⑴ 理论意义,
? ①肿瘤发生有多种机制,并非单一因素;②肿
瘤发生与原癌基因异常激活有关;③与细胞表
达相关蛋白、调控细胞周期、创造利于生长繁
殖、转移扩散的外基质有关。
? ⑵实际应用
? 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利于发现高发人群;
②分子生物诊断技术利于癌早期诊断、分型 /亚
型;③利于监测转归、预测预后和复发;④利
于基因治疗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