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与影视艺术欣赏课程讲授纲要
第一讲
影视文化:是神话,还是现实?
要点:三大嬗变
审美文化
新的教学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恩格斯:《反杜林论》
入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信息社会
“大传”勃兴 大行其道 当代文化“中心”位置
传媒神话?“成功人士”
?“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和趣味”
?“各类社会偶像――明星及他们秘事绯闻”
?“炒作电视肥皂剧”……
案例:“千禧之年全球大联播”
?从基里巴斯原始风情歌舞
悉尼大型焰火
北京“龙腾盛世”
埃及金字塔前晚会
纽约时代广场200万人“PARTY”
?四海一家、全球狂欢
?龙舞长城:长一万英尺、跨越十二座烽火台 重4460KG由3200 名 海内外青年共舞,破吉尼斯记录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神话从来不会不攻自破,只会以真实的谎言蒙蔽人们。我们要以批评姿态解构多种神话,揭示主体的真实处境和切实体验。
一、三大嬗变
1.“文化”的多元认识:
〇艾弗雷德·克罗伯 克莱德·克鲁克霍恩归整出
170个定义
〇美杜克大学杰姆逊根据欧洲的语言强调:
“文化” ?“个性的形成、个人的培养”(“精神、心理方面”)
?与“自然”相对,文明化了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社会性的”,“行动举止”,“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吟诗、绘画、看戏、看电影之类,与日常工作相对立(“一种装饰”)
〇我认为 ?“文化”与社会物质文明相伴的社会现象、 作为历史形态、超越时间的精神现象。
可以描述 感性 如风俗礼仪等
需要解释 理性 如信念、价值观等
?人 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借助媒介,传承文化。
?“工具+象征符号=文化”(怀特)
2.传媒文化的三大嬗变
〇初民文化
语言+显示性符号
古燧人氏“始作结绳之治,立传教之台,兴贸易之道,人情以遂”
眼观 口传 心受 直观
面对面
“视觉文化”
〇概念性文化
文字+思辨
媒体出现?文化传播?理解型
读的精神确立
传的技术跃进?纸 ?印刷术
“人类进步阶梯”?教育发展 ?文 化普及 ?大众传播兴起
“思想之船”启航 科技、社会
〇影视文化
图像+音响+文字+多媒体技术
发展阶段 1884电报 1 876电话
1877留声机 1882摄影机
1895电影 ?1920广播
1936电视
1946 首台电子计算机 “埃尼阿克”
1980 互联网(局域)
1994 英特网“INT”
迅速成长
综合优势
第一佳媒
网络交互
数字化、广阔前景
1984威廉·吉布森;“赛百” 科幻小说
数字化构成的虚拟世界
?看的文化 无限广阔的新视野
?概念与特征 P11-13
影视文化观念的提出,表现了
人类对传媒认识的又一升华与飞跃,也是对传播
理论建设的又一新的视点与思考
二、审美文化
1、美:出自肺腑的呐喊
法国、意大利合拍的影片《巴黎圣母院》里,既聋哑又奇丑的敲钟人在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时,结结巴巴地连声呐喊:“美!美!美……”。这样一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想必没有学过美学,他却是一位真正懂得美而且献身于美的高大形象。他出自肺腑的呐喊,正是人对美的发现与心灵呼唤的生动写照。
追溯美的起源,“人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去看待它们。”(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第337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美”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说文解字》(汉 许慎著)析义为:“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羊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羊大则肥,味美好吃,羊性温驯,羊角对称、毛卷曲都富于装饰趣味,不少甲骨文“羊”字洗练地表现了羊的头部特征:“羊人则美”,羊人即头戴羊冠或头部作羊形装饰,“象头上戴羽毛装饰物(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饰羽有美观意”(康殷释辑《文字源流浅说》)。这正体现了美和人体、美和装饰、美和艺术的关系。古代拉丁语、希腊语、梵文等“美”词最早也与漂亮、好看、好吃、好用、愉快、喜悦
、舒适健康等内涵有关,以后才演化、扩展为现在的含义。从“美”词的形成中显而易见其功利目的。实用先于审美,劳动先于艺术,美经历了由粗陋到精美,从“有用即美”到“美用结合”、再到非功利的“纯美”,由对自然、人类自身的审美到向社会、科学、技术、艺术等广阔领域拓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当人用手把第一块石头做成石刀时,就开始了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使之符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伟大劳作;正是这种劳作,客观世界才逐渐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如北京人、爪哇人、海德堡(德)人的石器工具已经有了朦胧的审美观念。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工具制作不仅考虑和追求实用功能,也讲究形式上的美观,而且逐渐产生了失去使用价值而仅有审美价值的“工具”,如大汶口出土的玉斧,造型上方圆厚处理十分规整、匀称,色泽上滢润、斑斓,十分可爱。玉石质地坚硬易碎,加工难度大,5000年前生产出这样的作品,不能不说是美的杰作。近年来在杭州良渚出土的大量玉器,如璧、玉琮等,工艺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当然,我们在对美的诞生和回溯中,还必须考虑到游戏、巫术、图腾崇拜、形象符号、自然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美的终极根源是人类的劳作,美是劳动实践的产物。在劳作中人类创造了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凭借这种提高了的审美能力,人类又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事物。就这样,美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也逐步走向自身的完善和解放。这一过程中,人的实践与自由创造起着决定的作用。
2、美学: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人类的审美意识的产生一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但是具有一定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却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事,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前384--前322)的《诗学》是西方最早的美学经典著作,他主张摹仿说,提出个别表现一般的典型理论,艺术美应当高于生活美,把美理解为秩序、匀称、明确和整一,“是一种善”(《诗学》)。18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美学从哲学和文艺学中分离出来成为新兴的独立学科。德国启蒙时期的美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首先把美学定为一门独立学科,1750年他正式出版了《Aesthetica》,直译应为《审美学》或《感性认识的科学》,我国译为《美学》。鲍姆嘉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意、情、三个方面,“知”已有逻辑学,“意”即道德活动,有伦理学,惟独“情”即感性认识方面,还没有一门学科来研究,主张设立“美学”来研究。他指出审美认识必须是具体可感的,看出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正因为如此,他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在鲍姆嘉通之前,虽有不少人提出许多美学观点,但都是比较零碎的,或者是从文艺理论角度去阐述,基本上是文艺理论。
真正把美学建成一门科学,主要是康德、黑格尔的功劳。他们对美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各自创立了规模宏大、论述充分的理论体系,使美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康德(1724--1804)的美学著作有《关于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判断力批判》,论述了美学中的许多问题,主要分析研究了审美判断的性质,人对美认识的主观条件,提出了对美和天才的看法。他看到了审美判断的社会性、共同性、;肯定审美判断使人获得美感,离不开事物的感性形象;指出审美是一种精神享受,审美认识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这些都有合理的地方。黑格尔(1770--1831)的美学是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美学的正当名称“艺术哲学”即“美的艺术哲学”,这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他根据“艺术就是理念的具体表现”原理把艺术分为象征、古典和浪漫主义三个类型。他还论述了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指出环境造就性格并推动性格的发展,并对人物性格描写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艺术中一个成功的人物性格应具有丰富性、主要性格鲜明突出、坚定性三个特点。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黑格尔之后一位杰出的美学家,他把美学从黑格尔的抽象理念中解放出来,把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点,奠定了唯物主义的美学基础。他在《生活与美学》中还 论述了雄伟、滑稽、悲剧以及许多文艺理论问题。
19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美学界兴起移情说,流派甚多,主要代表如费消尔、立普斯等;又有知觉说,代表有克罗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给美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对美学问题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原则性观点并具体剖析了大量的审美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现代美学发展从此有了光辉的起点和广阔的前景。
我国的美学思想产生很早,也可追溯到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差不多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美学思想遗产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大多是吉光片羽,缺乏宏篇巨制。美学被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来研究始于20世纪初,王国维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美学的各种流派,并用西方美学观点来研究我国古典文学,颇有成就。鲁迅曾翻译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著作。朱光潜、周扬、蔡仪等人对推动我国美学学科的建立、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审美文化:现代美学的新观念
美学作为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即研究艺术美或艺术美为核心的事物中的哲学问题。新的技术革命为人类审美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从而大大扩展了美学的视野和疆界,现代美学开始以建立审美文化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
长期以来,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一直是审美活动的主要载体,文学则通过书写工具的传抄,局限于少数文人贵族中间流传,“洛阳纸贵”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虽然审美活动有雅俗之分,美的创造与鉴赏毕竟多为少数人的活动--特别是那些珍品的观赏。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表演艺术的兴起、大众传媒的出现,这种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审美走向大众化。许许多多的艺术珍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复制来到民间,人类审美迅速地向社会、科学、技术拓展,审美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审美的主要对象。程式化的、平面化的影视录像及卡拉OK等大众娱乐机械复制品占据了人们的审美心灵,它们与市场经济潮中竞争加剧下人们的心态正相契合,传统的含蓄蕴藉、一唱三叹、重韵味和个性的审美方式演变为感官的 愉悦、情感的宣泄、文化快餐式的精神享受。一方面是书本与舞台各领风骚、独霸文化市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传统的文艺对社会影响急剧衰减,真正的艺术家或困惑迷惘,或下海从商。另一方面,文艺从飘渺的天空回到平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少艺术珍品以与真品几乎不二的膺品形式进入市场,为大众所共享。当然,精英依然在,精品时时有,古典时代那种自由开放、恬淡高远的深层审美境界仍为人们首肯,高雅艺术仍然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但毕竟只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正是这种雅俗并存、交融、互补构成了现代审美文化的特别风景线,并为她迎来广阔的前景。
从本质上来说,人类对客体功能价值的追求的同时总也包蕴着审美价值的追求,当今社会纵横八达的高速公路、立交桥,错落有致、装饰漂亮的高层建筑,流线型、快捷便利的各式交通工具,色彩缤纷、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乃至各种日用品,都具有实用与审美统一的特点,构成我们时代的鲜明特色。飞跃发展的高新技术为现代审美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科技美学、应用美学已汇成时代的洪流,美学视野和疆界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成为现代审美文化的又一道风景线。
现代美学的新观念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影视文化在审美文化中,以其绚丽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语言,浓郁的创新意识,昂扬的时代精神,以及不断的增长的文化意蕴而独占鳌头!
影视文化观念的提出,表现了人类对媒介认识的飞跃。影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信息时代的“立交桥”:从这里出发,可以通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把你引向成功的伊甸园。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正赋予我们一个新的生存空间,是审美休闲的最佳窗口之一,并让我们分享和选择世界的多元文化价值及其意义,寻找精神家园。
三、宏观把握:“给感觉添上灵魂”
1.第一佳媒 “传承文明,沟通未来”
2.“赛百”(cyberspace)在线 灵境(虚拟现实)
钱学森:“推动思维科学和科学 大发展,引发科技革命,甚至推动文艺大发展和引发文化革命”
洛仑兹的“蝴蝶效应”;“巴西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会改变三个月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气候”
《数码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整个文明史,知识分子与负载知识的媒体形式是休戚与共的;只有疯子才会对网上留名欢呼。
在今天,洛阳纸贵的美好传说连想都不去想,签名凭书“雅事”将绝迹。
当你用一半屏幕写作,用另一半看“INT”还需要什么记忆力?
学校是知识分子最终家园,老师是知识分子最正统的形象,这一最后据点是否最终失守?
“赛百”不是人文精神伊甸园,也绝非科学精神的圣洁殿堂。
电脑病毒让人谈虎色变:1988“蠕虫”首创(康奈尔 23岁 罗伯特·莫里斯) “键盘一点,损失千万” “黑客”
黄毒猖獗、色情泛滥。
“第九文化”在“围追堵截”中迅速成长为巨大市场的文化产业。
“文化霸权”
“你从哪里来?”如今“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新世纪迫切呼唤着最深层的转型――人的变革:新的软件、新的文化构建,我们新的精神家园!
4、影视文化:审美新天地 休闲大世界
〇影视是一种文化商品,市场经济是影视发轫、发展的杠杆。
1.“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
卢米埃尔18个月成富翁;梅里爱把电影引入艺术天地,获利丰厚、名噪一时;查尔·百代利用电影从事商业冒险,建立生产、流通、消费系统,赢得最早电影市场霸主地位;好莱坞崛起,电影成为美国4大实业之一。
今日影视已成为文化消费“红星”。
影视的商品价值
一般 消遣价值
认知价值
审美价值
特殊 在涉足文化消费同时,传播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教化职能
这种消费是人们精神生活需要,随物质生活水平而变化
消费形式是通过观赏接收品味得以实现
生产构成要素
?走向本位 意识形态宣传工具 传媒文化商品 社会阅读模式
银色梦幻娱乐天使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
作为概念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本是一些社会学家批判的对象。低级影视、流行歌曲、色情报刊、暴力节目等文化垃圾充斥社会,消解社会要求变革力量。作为文化产业的传媒只追求市场的扩大并影响文艺家,迫使他们迎合市场的需求制作无意提高大众教养的文化商品。然而经济发展、大众传媒的勃兴、教育的普及,知识和教养的金字塔崩溃,男女老少余暇时间大增,文化产品不断低廉化,终于迎来了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
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消费,赖于大众传媒的大众文化,很多方面与大众娱乐重复。大众作为消费者,在文化享受上趋于平等和划一。大众文化是不安定的、流动的;文化里的高级与大众、中心与周边、传统与前卫、全体与部分的价值区别在崩溃、流变,新型的大众文化覆盖整个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制造着文化
何为“大众”:“MASS”?请见P75
〇影视是一种面向观众、通过现代传媒大量复制、供社会大众消遣阅读的审美文化。
专注于观察者是20世纪人类智慧的焦点之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受众主流地位的确立:“为观众拍摄”
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产品
类像世界、兼容特长
文化商品的批量生产
技术化、世俗性的虚幻视听影像
类型化与它的无穷变化,后文化是前文化的包容与发展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的概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西方审美文化思潮主要是针对现代社会纠偏救弊之举,要把感情的自由的艺术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我们的看法是,审美文化是整个文化中具有审美性质的那一部分即超越功利目的性的部分;它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或者是文化体系中一个高尚的层面。也可以把它看成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与审美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并起支配作用。综上所说,审美文化是现代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高级形式,它把超功利性和愉悦性原则渗透到整个文化领域,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美学视野与疆界的突破:审美文化既是机器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是现代美学领域的一大硕果:
传统的审美方式(含蓄蕴藉、一唱三叹、重韵味和个性为主)→现代的审美方式(精神享受、感官愉悦、情感渲泄为主)
艺术殿堂→大众市场 “精英”依然在
“大众”动地来
高度发达的视听技术提供了审美创造的广阔可能性,影视内容与形式的把握具有广义的艺术性,技术手段成了审美表现手段。
影视媒体以建立审美文化为自己的美学使命(社会性、实用性与审美功能的结合)。
英国现代学者豪哥特指出,在一个技术社会中,大众传播会使越来越多的东西,包括文化本身,变成消费的对象。“多数大众性娱乐最终沦落为‘反生活’的东西……它们最终会导致这样一种世界观:进步就是占有更多物质财富,平等就是大家向低的道德水准看齐,自由就是无止境地但又不负责任地追求快乐。”他指出,真正对大众有益的东西是文学艺术。每个人只要愿意接近文学艺术,就能得到文化的滋养,变成一个文明的人。
三、新的教学
专题讲座多媒体方式
话题“鲜” 内容“丰”
观点“新” 表达活(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乐学,主动精神
考核:智评---“能”“素”评价新的考试方式(千万别“抄”)
是师,更是友 师:主导,设计、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评价
生:主体,网络环境,自主学习,交互协同,主动精神
共同研究 教学相长
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一章,了解影视审美文化的成长史。下一讲:《梦圆诱惑》,下周再见。
第二讲 梦 圆 诱 惑
梦圆,一生的追求
圆梦,追求的一生
要点:梦中家园:“入梦就别醒”
艺术魅力:“过把瘾就死”
游戏新天地:“玩得就是心跳”
艺术创造的三大母题目:“人啊,人?!”
雨果说过:没有艺术,人类生活就会黯然失色。艺术是人类存在的诗意栖居之地,是我们生命的精神家园。影视自文化娱乐场的新鲜玩意跃为艺术和文化形态的大众艺术以后,开头了艺术的新世纪,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崭露头角,为艺术的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从史前的原始艺术,到今天的种种艺术新潮,都是人诗意的创造,精神家园的寻觅。卡西尔认为动物只能被动接受给予的“现实”,人却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创造理想世界。影视正是人运用现代视听技术构筑的又一种符号体系--精心编制的梦中精神精神家园,一个亦真亦幻的理想世界。她充满诱惑:
一、梦中家园:“入梦就别醒”
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影片《漂亮女人》有十分耐人寻味的结尾:
片中男女主人公终于相聚一起,两人热烈拥吻。这时穿花上衣的黑人从楼下经过,他依然喊着:“欢迎到好莱坞来,你的梦是什么?”
歌声响起来:“人人都到这儿来,这是好莱坞。梦幻之地,有的梦成为现实,有的梦化为泡影,但是入梦就别醒。这是好莱坞,所以入梦就别醒”。
尽管黑人如此“间离”效果的提示,但在观看《漂亮女人》时候,很少有人能不入梦的,影片放映结束了,不少人才如梦初醒,随着乱哄哄的人群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也正如人做梦,几回在梦里也知道自己在做梦,然而依然入梦。入梦就别醒,把梦做下去,忘乎所以地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遨游,全身心地专注于眼前虚幻天地,经历一番真切的感情心路,这就是影视艺术赋予我们的甘美精神享受。
影视是人类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构筑的又一符号体系--精心编织的梦中精神家园,一个充满诱惑、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
本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地把影视作为消遣娱乐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视为认识社会与人生的一种社会阅读模式。
影视理论的思考有“经典”和“当代”的划分(或称“传统”和“现代”之分)。“经典”似乎止于米特里,“当代”当始于麦茨。“经典”重于内特性研究,缺少内部参照系,著作与著作之间没有联系。与此相反,“当代”具有广泛的交叉参照系,注重外特性与内、外特性联系的研究。其框架性表述,“经典”是由本身之外哲学(美学)和心理学两种思维体系构成,每个理论本文都与美学表述有某种意义重大的关系--门斯德堡和爱因汉姆与康德,德吕克与象征派,爱森斯坦与黑格尔,米特里与现象学,等等。“当代”仍根据各种制约自己外部表述而发展深化自己,但已不是哲学美学和知觉心理学,而是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当代的理论语言。
一、“入梦就别醒”
☆观影视如入梦,好莱坞被称“梦幻工厂”。
☆在人类所有情感、思想的表达方式中,电影是最能使人联想到睡眠中人的心理活动的。
☆1895年电影诞生,199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1881年获医学博士,从小酷爱文学和历史,在临床实践中创立精神分析方法,获得很大成功,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聚集了一大批学生与追随着,如艾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和卡尔·荣格。
☆观影尽管有“间离”提示,却常常使人忘乎所以、专注于眼前的虚拟世界,情、兴、逸的泻泄,真、善、美的追寻。影视作为一种先进的传媒,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感觉和本能的内心世界,也可表现人清醒感知到的外部世界。
☆麦茨《故事影片及其观众》:梦者与梦的关系类似于观众与影片关系:
梦:一种心像,一连串现象“编”成的“故事”--一种心像,没有“具体”概念
影:心境与影像形象鲜明,既是幻觉,又是客观真实的再现,实实在在的影像故事。精心设计,专业队伍“做”,受众“专注”看。两次“认同”。
前者是同一主体两个内在部分,自做自看,“睡着”看;后者是“他”做“我”看--而且“醒”着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电影‘像’梦,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它创造了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的幻象出现的秩序。”“摄影机就等于观众的眼睛”“观众取代了做梦者的位置”(P480-481)“睡眠中,我们自己制造自己的梦;电影中,呈现给我们的是已经制成的梦”(1949雨果·毛尔霍佛《电影经验心理学》)
二、真善美的追求:“过把瘾就死”
1、“艺术的基本品质,即对既成现实的控诉,对美的解放形象的乞灵”(马尔库塞《现代美学质疑》电影、电视是摆脱或超越现实的唯一可行而又便捷彻底的乐园)。
2、美,出自肺腑的呐喊,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3、“美”的简史:与生俱来,与时共进
由粗美到精美
由对自然、自身审美到社会、科技、艺术的广阔领域到如今审美文化的无限广袤的天地
“美”字释源 自然美 壮、奇、秀、幽、旷、峻
社会美 人
劳动产品
环境
4、影视梦幻伊甸园领略“幸福的极致,绝望变成崇高,痛苦变成美”
5、影视审美的两大倾向:未经渲染的纪实性事实
被压抑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6、全面深刻多方面展示人生、张扬人性
三、情兴逸的宣泄:“玩的就是心跳”
1. 游戏:人类日常生活的一种间歇与插曲
荷兰文化学者约翰?赫伊津哈的定义
“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觉活动或事业,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愉悦的感受和有利于平常生活的意识。”
三特征:自主的
非功利性的、非“平常”或“真实”的生活
在特定范围的时空中“演出”,它包含自身过程、意识
2.电视综艺游戏节目 主持人节目+竞赛游戏节目
特点:参与性 对抗性 悬念性 时新性 商业化
种类:爱情为主题 《非常男女》 《玫瑰之约》 《相约星期六》
竞技性为主题 《城市之间》 《幸运52》
无主题 《快乐大本营》 《欢乐总动员》 《真心接触》
功能:节庆 轻松 自我满足 幻想天堂(一举成名 一夜暴富)
3.娱乐:人性的张扬,游戏节目中普通人成了屏幕中英雄,人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4、影视娱乐片,让你神采飞扬、欢天喜地、毛骨悚然、伤心落泪……
娱乐主要方式 让你高度兴奋的视听生活佐料,最基本的是笑料、蠢事、打闹、倒霉。人在世上就有两种身份:
聪明人、蠢货。
惊险一个接一个强烈动作与对生命的威胁,紧张情节与悬念、幻想与甜蜜的爱情
不到最后一刻“好人决不能得救”、“恶棍不能死掉”、“爱情不能顺利”
给每个人都提供精神上当一回天使、好人、英雄。
5、欲望的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奇特空间
影视虚拟现实,角色扮演,规则透明,不需要很多资本,也不用高智力。
6、娱乐精神与趣味
抚慰现实 满足欲望
四、三大母题永恒魅力 艺术创造首先从直觉和本能开始
1、○女人与爱 ●女性 美 自然、社会、艺术三者结合
生命各个阶段风彩各异
自然:容貌、形体、身材、肌肤
社会:气质、风度、聪慧、心理、知识
艺术:格调清新 高雅入时 服装鞋帽、饰物用品、美容化妆、配搭得体
情 黑格尔:“爱情在女子身上显的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或推广为爱情……”
●爱情的教科书
更多的认识价值与选择机会
耳闻目睹丰富多彩的情爱
△两种文本
●“爱而不能终其所爱”
“美狄亚” 情欲升华为美 “伊阿宋”
强烈“忘我”“献身”
“氓” 痴情女子负心汉
●“有情人终成眷属” 才子佳人“西厢”
灰姑娘、穷小子
2、○人的命运 冲突、暴力、英雄行为
△自为中认识“命运之神”
俄狄浦斯 聪明善良 杀父娶母 替罪羊
△现实中人更多是“懦夫”,想象中打扮成英雄
影视中“超人”、扮英雄表现英雄行为
西部片
△物欲横流、罪恶丛生、呼唤英雄 中国功夫片
“主流片”
△让保尔·萨特(1905-1980)
“存在先于本质”
“他人即是地狱”
“我们不是完整的人”
○人的觉醒:△文学 人的精神与审美的自由、发展、解放
△影视 娱乐人生、休间文化
“文学的新媒介”
社会阅读模式
文学曾经了三个时代
史诗时代
戏剧时代
散文时代
全面、深刻、多方面展示人生
△影视 远胜于“它媒”,张扬人的现代意识
“真实”始终是最重要的艺术魅力
●“被压抑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梦幻”
●“未经渲染的纪实性事实” “纪实”
●两者综合
●20世纪艺术更深地走向内心和真实,向生命本能回归
△广袤无垠的影视艺术创造空间
●感性空间
●智性空间 纪实
●历史空间
●戏剧化电影
表现
新好莱坞电影
附录: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影视媒介审美理论的很多思想是在当代西方文论与思潮影响下形成的)
(西方 除了地域含义,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没有把前苏联文论包括进去。)
19世纪,西方文论在实证主义、意志主义思潮等影响下,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为基础,突破了古典主义文论的束缚,形成了以浪漫主义(含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含自然主义)为主流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当代,西方文论在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推动下,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和20世纪新特点即当代性的文学理论。
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问题。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与两大哲学思潮有密切的联系,在思想基础、理论构架、研究方法等许多重要方面受其深刻的影响。因此,通常把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也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
有两转移:研究重点从研究作家到研究作品文本,从研究文本到研究读者与接受。
有两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