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一、刺激 ——反应理论
桑代克 (E,L 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 (B,
P,Skinner,1904~ 1990)
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
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而复杂的行为则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 —反应联系单位的联合。
故也叫 联结理论 。
几种具体的理论:
二、模仿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earningtheory)是 20世纪 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
(A,Bandura&R,H,Walters,1963)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 —反
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 (如他人、群体、文
化规范或风俗习惯等 )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
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
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观察学习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1、对信息的注意; 2、
保持,把示范行为表征化 (represented),即转换成意象
(images)和言语符号加以贮存,它不必都需要直接强化,
或仅需替代性强化示范行为受到强化而产生自身的强化
作用 )和自我强化 (即依据本人所建立的标准、信念或预
期进行内部语言的评价 ); 3.制作或组织反应,产生即
时动作再现或延迟性的动作再现; 4.动机通过结果的
信息反馈,获得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认知与经验,
形成具有自我评价,预期或自我调节功能的动机系统。
班图拉还提出了环境 (E)、人 (P)和行为 (B)三者的交互决
定论
四、社会交换理论
提出者,霍曼斯 (G,C,Homans,1958)
这个理论认为:
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
求最大奖赏、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避免痛苦的倾向。
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
换规律。 ——在商品交换中,商人的行为宗旨是 为了
追求最大的利润 。社会心理学中所讲的社会交换是指
社会行为方面的交换 。
3、由此也引出了 分配公平原则, 认为.每人所得到
收益 (报酬 )与他的投入 (代价 )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
越多,投入也越高。但在双方交往中,人若发现自己
的收益与自己的投入之比与对方两者之比大致相同,
则会认为实现了公平分配,心理上就比较平衡,交往
也会继续。
第二节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
新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理论 (Gestalttheory)是 1912年在德国问世,它
强调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 。
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
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
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
的。
心理物理场包括环境与自我两个方面。环境可分为地
理环境与行为环境,前者是实际的环境,后者是指意
想中环境,两者可能 —致,也可能不一致。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应用格式塔认知理论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并发展了场论,
创建群体动力学的著名人物是先在德国后到美国任教的
心理学家 勒温 (1890~1947)。
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 它在外部环境的包围与影响
下存在着一个由 E (由准物理, 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
组成的心理环境 ) 和 P ( 由需要, 欲望与意图等内部个
人区域 C即 LP)和知觉运动区域 C( 即 P—M)组成的人 。
构成的心理生活空间 (简称 LSP),这个空间是一个心理
动力场 。
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以 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向性
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
学理论。
首先提出:美国心理学家 麦克盖尔 (1960)
“一致性理论”、“认知一感情相符理论”
“一致性理论” 或称和谐理论,是探讨与预测
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
态度的一种理论
,认知 —感情相符理论,, 是一种关于人们总是
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感情相符的论说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 ——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
1896年,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了“精神 ——分析”这一
术语
1900年,他的代表作, 梦的释义, 的问世标志着精神分
析理论的诞生。
他相继发表了,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1904年 )、
,性学三论, (1905年 ),,精神分析引论, (1910年 )、
,文明及其不满, (1920年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1912年 ),,图腾与禁忌, (1923年, 等等。其中对社
会心理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人格发展”、
“集体心理学”和“文明” 等方面的记述。
第四节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沦的创立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乔
治 ·米德
“符号互动论”的两个假设为前提:
(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
合作,以求生存。 (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
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
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米德认为意识具有运用和理解符号的能力,通过
这种能力,人们可以在心里对环境中的客体做出
行为上的选择以调整自己对客体的活动
精神世界 ——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中包含力
比多) (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又有一个前意识 )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
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
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控制和统辖,
它遵循“现实的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的原则”现
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
要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
端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
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
他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力比多”分析了群体的心理,
他认为以性为目的的“力比多”在群体中转化为“爱”。
群体中的情绪联系是靠爱来维系的,或者说“爱的关系
才是构成群体心理的本质的东西”。而爱又是从人格发
展阶段中儿童对父母的不同转化而来的,群体的构成来
自家庭内部关系的原型,即“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