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
第2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教案完成时间: 年 月
课程名称
方剂学
年 级
专业、层次
日校、中医学专业
教 师
专业技术职 务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总论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节 常用治法;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方剂学》(新世纪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邓中甲主编)
2.《方剂学》(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飞主编)
2.《方剂的配伍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飞等编著)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方剂的配伍目的。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40分钟)
(1)汗法(7分钟);(2)吐法(3分钟);(3)下法(5分钟);(4)和法(3分钟);
(5)温法(5分钟);(6)清法(7分钟);(7)消法(3分钟);(8)补法(7分钟)。
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10分钟)
方剂的配伍目的(30分钟)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方剂的配伍目的。
难点:下法与消法的区别;“七方”“十剂”“八阵”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总论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节 常用治法
一、汗法
1、涵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用范围:
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例如,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以及疟疾、痢疾而有寒热表证等,均可应用汗法治疗。
3、常用分类:
分类包括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兼顾兼夹病证;(4)不宜久煎。
二、吐法
1、涵义: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2、适用范围: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3、使用注意:
(1)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2)吐后调养脾胃;(3)止吐法:呕吐不止,予姜汁或冷粥、冷开水或服和胃降逆方药。
三、下法
1、涵义: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瘀血,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谷道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2、适用范围:
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3、常用分类: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结合运用。
4、使用注意:
(1)分清寒热,区别缓急。目前多用寒下,温下重视不够。便秘长期用寒下的结局如何?(2)下法作用峻猛,孕妇、产后、月经期及年老体弱,宜慎用;(3)得效即止,慎勿过剂;(4)使用下法后,宜糜粥自养,勿骤进油腻。
四、和法
1、涵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2、适用范围: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3、常用分类:
和法的范围较广,分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募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等。至于《伤寒论》中对某些经过汗、吐、下,或自行吐利而余邪未解的病证,宜用缓剂或峻剂小量分服,使余邪尽除而不重伤其正的,亦称为和法,是属广义和法的范围,与和解、调和治法之所指含义不同,不属治法讨论之例。
4、使用注意:
“和而勿泛”、“和而勿滥”——不在半表半里不和;腑气血虚弱者不和;邪致痞满呕逆者不和
五、温法
1、涵义: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适用范围:
里寒证。
3、常用分类: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4、使用注意:
(1)“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2)“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以息相吹,微微生火”(柯琴);(3)分清寒热真假,真热假寒忌用。
六、清法
1、涵义: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以解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用范围:
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
3、常用分类:
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4、使用注意:
(1)分清寒热真假,真寒假热忌用;(2)辨清热证性质、部位,针对性选方用药;(3)? 不可滥用,注意顾护脾胃。
七、消法
1、涵义: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聚而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2、适用范围: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消法与下法的区别: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证俱实,邪在脏腑之间,必须速除,而且可以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3、使用注意:
(1)治以缓图,难以速效;(2)消而勿伐;(3)常与补法等结合使用。
八、补法
1、涵义: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功能衰退,适用于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2、适用范围:
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功能衰退,各种虚弱证候。
3、常用分类: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气血双补、阴阳双补
4、使用注意:
(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一、七方分类法
1、始于《黄帝内经》
2、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大、小、缓、急、奇、偶、复。
二、病证分类法
1、首创:《五十二病方》,
2、其他代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的《普济方》,清代的《张氏医通》、《兰台轨范》
三、祖方(主方)分类法
代表:明代施沛《祖剂》,清代《张氏医通》
四、功效(治法)分类法
1、 “十剂”说。
(1)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2)宋?赵佶著《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
(3)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正式在方书中提出“十剂“这个名称。
2、“八阵”
明?张景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3、“八法”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五、综合分类法
1、首创: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2、其他代表:清?吴仪洛的《成方切用》,清?张秉成的《成方便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
一、配伍的含义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配”,有组织、搭配之义,“伍”,有队伍、序列之义。
二、学习配伍的意义
正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有关的配伍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障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配伍的目的
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一般来说,通过配伍,可以起到下述五方面的作用:
1.增强药力
2.产生协同作用
3.控制多功效的单味中药功效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1)“七情”中“相杀”和“相畏”关系的运用,
(2)采取多味功效相近药物同时配伍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可利用相近功效药物的协同作用,更具有有效减轻毒副作用的效果。根据“同性毒力共振,异性毒力相制”的原理
板书:5分钟
时间分配为:
[汗法]:7分钟
[吐法]:3分钟
[下法]:5分钟
[和法]:3分钟
[温法]:5分钟
[清法]:7分钟
[消法]:3分钟
[补法]:7分钟
板书:5分钟
[七方分类法]:2分钟
[病证分类法]:1分钟
[祖方(主方)分类法]:1分钟
[功效(主治)分类法]:5分钟
[综合分类法]:1分钟
板书:5分钟
[配伍的含义]:5分钟
[学习配伍的意义]:5分钟
[配伍的目的]:20分钟
(教案末页)
小 结
“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指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学习八法,应注意把握每一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及使用注意。
常用的方剂分类方法,有七方分类法、病证分类法、祖方(主方)分类法、功效(治法)分类法、综合分类法等。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正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有关的配伍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障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总体而言,配伍的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一般来说,通过配伍,可以起到下述五方面的作用:(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效的单味中药功效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何谓“八法”?由何人在哪部著作中提出?并分别叙述八法的涵义、适应病证、分类及使用注意。
2、何谓“七方”、“十剂”、“八阵”?
3、简述方剂的分类方法。
4、何谓配伍?方剂的配伍目的有哪些?
实施情况及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