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共聚物的组成
? 单体或活性种的 活性不一致 导致共聚物存在
组成分布和平均组成的问题
化学结构
不同
? 共聚物组成一般随转化率改变而改变
四个基本假定,
1.等活性理论,链末端反应活性与链长无关 ;
2.最末端效应,链末端的反应活性只与末端单
体单元的结构有关,与前面各
单体单元结构无关 ;
次末端效应:~~ M1M2* + M1 ~~M1M2M1*
四个基本假定,
3.分子量极大,生成的共聚物分子量很大,
即单体主要消 耗在链增长反应中,且
链增长反应都是不可逆反应,引发和终
止对共聚物组成无关 ;
4.稳态假定,活性中心的总浓度,以及两
种自由基活性中心各自的浓度均达到平
衡,不随反应时间变化。
5.2.1 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链式聚合, 链引发, 链增长和链终止反应。
两种单体
M1,M2 代表单体
~~M1*,~~M2* 代表活性中心
(1) 链引发反应(两种单体)
*RMikM*R
1
1
1 ?? ???
K i1
单体 1 或 2
或 K i2
*
2
2
2
* RMikMR ?? ???
2) 链增长反应
M1* M1
M2* M2
四种
链增长反应
2) 链增长反应 (M1*,M2*,M1,M2)
M 1* + M 1 k 11 M 1*,R 11 = k 11 [ M 1* ] [ M 1 ]
M 1* + M k M *,2 12 2 R = k [ M 1* ] [ M ]12 12 2
M 1* + M k M *,22 21 1 R = k [ M 1* ] [ M ]21 21
2 2M * + M k M *,22 R = k [ M * ] [ M ]22 22 22 2
3) 链终止反应 (M1*,M2*)
k 11M
1* + M 1* ?? ·? ×ó R 11 = k 11t t [ M 1
* ] 2t
1212 12
kM
1* + M * ?? ·? ×ó R = kt t [ M 1* ] 2t2 [ M * ]
M 1* + M 1 k 11 M 1*,R 11 = k 11 [ M 1* ] [ M 1 ]
M 1* + M k M *,2 12 2 R = k [ M 1* ] [ M ]12 12 2
M 1* + M k M *,22 21 1 R = k [ M 1* ] [ M ]21 21
2 2M * + M k M *,22 R = k [ M * ] [ M ]22 22 22 2
*RMikM*R
1
1
1 ?? ???
*
2
2
2
* RMikMR ?? ???
引发,
增 长,
k 11M
1* + M 1* ?? ·? ×ó R 11 = k 11t t [ M 1
* ] 2t
1212 12
kM
1* + M * ?? ·? ×ó R = kt t [ M 1* ] 2t2 [ M * ]
终 止,
由假定 3,单体消耗速率为,
) 85 ( ]] [ M[Mk]] [ M[MkRR
dt
]d [ M
1
*
2211
*
1112111
1 -?????
95 ]] [ M[Mk]] [ M[MkRR
dt
]d [ M
2
*
2222
*
1122212
2 )-(?????
两式相除,
]] [ M[Mk]] [ M[Mk
]] [ M[Mk]] [ M[Mk
] / d td [ M
] / d td [ M
]d [ M
]d [ M
2
*
2222
*
112
1
*
2211
*
111
2
1
2
1
?
?
?
?
?
?
对 M1*,M2*作 稳态假定
0] / d td [ M 0,] / d td [ M *2*1 ??
( 5- 10 )
稳态假定,
0]][[][k
-]][M[Mk]][M[MkR
dt
]d [ M
2112
2
1t 1 1
2
*
1121
*
221i1
*
1
??
???
???
MMkM
t
0]][[][k
-]] [ M[Mk]] [ M[MkR
dt
]d [ M
1221
2
2t 2 2
1
*
2212
*
112i2
*
2
??
???
???
MMkM
t
稳态假定,
① M1* 和 M2* 的引发速率分别等于各自的终止速率,
0]][[][k
-]][M[Mk]][M[MkR
dt
]d [ M
2112
2
1t 1 1
2
*
1121
*
221i1
*
1
??
???
???
MMkM
t
0]] [ M[Mk][MkR *2*1t 1 22*1t 1 1i1 ???
② M1* 和 M2* 的互换速率相等,
0]] [ M[Mk][MkR *1*2t 2 12*2t 2 2i2 ???
]] [ M[Mk]] [ M[Mk 2*1121*221 ? (5-13)
][M
][
]][[k
k]] [ M[Mk
]] [ M[Mk]] [ M[Mk
]d [ M
]d [ M
2
121
2
*
112
222
*
112
2
*
1121
*
111
2
1
Mk
MM
?
?
?
][
][k
k][Mk
][Mk][Mk
121
2
212
22212
212111
Mk
M
?
?
?
][Mkk][Mkk
][Mkk][Mkk
][
][
2122212112
2211212111
2
1
?
?
??
M
M
同除 k12k21并令
12
11
1 k
k
r ?
21
22
2 k
k
r ?
][M][M
][M][Mr
][
][
221
211
2
1
rM
M
?
?
?? Mayo-Lewis方程
Mayo-lewis方程
? 式中各项意义,
1,d[M1]/d[M2],瞬时形成的聚合物组成
2,[M1]/[M2]:瞬时单体组成
3,r1,r2 竞聚率,
~~M1* + M1→ k11
~~M1* + M2 → k12
][Mr][M
][M][Mr
][M
][M
]d [ M
]d [ M
221
211
2
1
2
1
?
???
r1 = k11/k12 =
自增长速率常数 (均聚 )/
交叉增长速率常数 (共聚 )
Mayo-lewis方程,
? 用摩尔分率表示,令,
2
2221
2
11
21
2
11
1
2 frfffr
fffr
F
??
?
?
,
][M][M
][M
f
21
1
1 ??
,
]d [ M]d [ M
]d [ M
F
21
1
1 ??
][Mr][M
][M][Mr
][M
][M
]d [ M
]d [ M
221
211
2
1
2
1
?
???
讨论,
1,微分式,即表示瞬时组成 ;
2,通常共聚物组成并不等于单体组成,只
有 r1 = r2 = 1 时,或
时 1][Mr][M
][M][Mr
221
211 ?
?
?
][M
][M
]d [ M
]d [ M
2
1
2
1 ?
][Mr][M
][M][Mr
][M
][M
]d [ M
]d [ M
221
211
2
1
2
1
?
???
? 3,活性种可以是自由基、正离子或负离子,
但 活性种不同,同一单体对的 r1,r2有很大
不同;
St(r1)/MMA(r2):自由基引发,0.52/0.46
SnCl4引发,10.5/0.1
? 4,离子共聚时,r 随反离子性质、溶剂,T等
因素影响较大,
5.2.2 共聚物组成曲线和共聚合反应类型
(1) 竞聚率的意义
r1=K11/K12
??
??
?? ???
?? ???
2
k
21
1
k
11
M~~MM~~
M ~~MM~~
12
11
竞聚率的涵义, 竞争增长反应时两种
单体反应活性之比
(1) 竞聚率的意义
r1(=k11/k12) 数值大小与聚合倾向的关系,
? r1 = 0,不能均聚,只能共聚,其共聚倾向最大;
? 0 < r1 < 1,单体 M1 能均聚,但共聚增长倾向较
大,r1 值越小其交叉增长倾向越大,也可以说共
聚倾向越大;
? r1 = 1,单体 M1 的均聚和共聚倾向相同;
? 1 < r1 < ?,单体 M1 倾向于均聚,r1 值越大,其
共聚倾向越小。
(2) 共聚物组成曲线的类型
2
2221
2
11
21
2
11
1
2 frfffr
fffr
F
??
?
?
作图
F1 ~ f1曲线,即为共聚物组成曲线
F1 ~ f1 曲 线
①
②
③
④
1.交替共聚,r1 = 0,r2 = 0(曲线①)
F
1~ f1 曲 线
2
2221
2
11
21
2
11
1
2 frfffr
fffr
F
??
?
?
=0.5
交替共聚特点,
1) 单体都不能自聚,只能共聚,
k11= 0,k22= 0
2) 交替排列,F1,F2都是各一半;
3) 更多见的是 r1→0,r2→0,通常用 r1?r2的乘
积值来表示一对单体的交替共聚的倾向,
乘积越小,其交替共聚倾向越大。
11
1
22
[]
1
[]
d M M
r
d M M
??
M2 过量很多时,可形成 1,1的共聚物
0.5/0 0.01/0.01
1.0/0
F1-f1曲线
( r1/r2=0.01/0.01,1.0/0,0.5/0 )
0.5
0
2
2221
2
11
21
2
11
1
2 frfffr
fffr
F
??
?
?
1
2
221
2
11
21
2
1
1 2
1
*02 fffffr
fffF
????
??
例子,
例,60℃, St(r1 = 0.01)--马来酸酐 (r2 = 0)
2
221
2
1
21
2
1
1
0201.0
01.0
ffff
fff
F
???
?
?
21
21
201.0
01.0
ff
ff
?
?
?
2
1
? 与原料组成无关!!
][M
][M
r
]d [ M
]d [ M
2
1
1
2
1 ?
r1=1/r2 时,k11/k12=k21/k22,表示无论何种自
由基 ~~ M1*,~~ M2*,它们与单体反应时,
反应的倾向完全相同,即两种自由基失去了
自身的“选择”特性。
2
1
1
2
1
f
f
r
F
F
?或
2.理想共聚,当 r1 * r2 = 1,即 r2=1/r1
? 例子,[M1]/[M2] = 1,r1 = 5,r2 = 0.2
1M
5~~
12
2
11
11
? ???
? ????
k
kMM
1M
5~~
22
2
12
21
? ???
? ????
k
kMM
无论 ~~ M1*,~~ M2*,它们接上 M1和 M2的
速率比为 5/1,故共聚物中 M1与 M2之比为 5/1
(1) r1 > 1,r2 < 1或 r1 < 1,r2 > 1
10
5
0.5
0.1
r1
讨 论,
1) r1 > 1表明 k11 > k12,r2 < 1表明 k22 < k21,则
无论对~~ M1*,~~ M2*,总是 M1 比 M2
活泼,F1总是大于 f1,曲线是在对角线的上
方,且不相交。
r1 < 1,r2 > 1情况与上相似,不过两种单
体 对调
(2) r1=r2= 1 时,恒比理想共聚(曲线③)
? 因为,r1 = r2 = 1,代入 F1~ f1,
2
221
2
1
21
2
1
1
2 ffff
fff
F
??
?
?
1
21
1 f
ff
f
?
?
?
聚合物组成和
单体组成始终不变
对角线,
F1~ f1 曲线
说明,
? 共聚物组成 (F1)始终等于原料组成 f1,不随反应
转化率而变化,称为 恒比理想共聚合;
? k11= k12,k22 = k21,此时,无论是~~ M1*,
~~ M2*,它们与两个单体 M1,M2反应时的活
性相同;
? 共聚曲线不与对角线相交,而处于上方
3,r1 > 1,r2 < 1(r1 r2 < 1)的非理想共聚
? 两者均聚物的混合物
4,r1< 1,r2 < 1,有恒比点非理想(曲线 2)
r1=0.6
r2=0.3
r1=0.5
r2=0.5
F1~ f1 曲线
A 恒比点
A
恒比点的计算,
? 定义,与对角线有交点 A,恒比点,,
(F1)=(f1)A,d[M1]/d[M2] = [M1]/[M2],
恒比点组成,
21
2
11
1
2
2
1
2
1
,
r1
r1
][M
][M
rr
r
fF
??
?
??
?
?
?
讨论,
? r1= r2 (< 1 ) 时,恒比点 F1 = f1 = 0.5,组成曲
线在 F1 = f1= 0.5 时与对角线相交,并呈对称
形状。
? r1≠r 2。共聚曲线不再呈点对称型
? 意义,r1 < 1,r2 < 1,意味 k11< k12,k22< k21,单体
倾向共聚。极端情况,r1 → 0,r2→0,只能共聚
5,r1> 1,r2> 1
苯乙烯 (r1=1.38)与异戊二烯 (r2=2.05)
讨论,
1) 存在恒比点其共聚物组成曲线类似于
r1> 1,r2< 1的那种情况,只是形状
和位置恰恰相反 ;
2) r1 > 1,r2 > 1,两单体均聚倾向大于共
聚,当 r1,r2 比,1”大很多时,倾向于
,block”,链段的长短取决于 r1 和 r2的
大小,一般都不长。
5.2.3 共聚物组成的积分方程
组成控制对产品性能很重要,
丁苯橡胶,S% 22~ 25% 可作轮胎
S% ↑ 硬度提高,作硬橡胶用
S% ↓ 耐寒性 ↑
5.2.3 共聚物组成的积分方程
三个问题,
1)组成由性能要求而定;
2)共聚物组成通常与原料组成不同;
3)共聚过程中,共聚物组成一般随转化率
在不断变化;
???如何合成所需组成的共聚物,
了解共聚物组成如何变化
知道如何进行控制
( 1)转化率对共聚物组成的影响
a,定性描述
例子:假定 r1 < 1,r2 < 1,F1~ f1 曲 线
讨论,
(1) A点:衡比点组成
(f1)A = f1,整个过程中 F1= (f1)A = f1
,A
(2) B点:单体组成 (f1)B,共聚物组成 (F1)B
(F1)B
分析,
i),起始共聚物组成, (F1)B~ (f1)B;
ii).随 转化率的提高,组成( F1) B逐渐沿 BO曲
线下降,因为 F1 > f1 (对角线上方 ),即 M1单
体消耗较快,沿 f1坐标轴向左移动,相应共
聚物组成移动;
iii),后期,可能生成 M2的均聚物, 反应到 f1→0,
M1单体先行消耗完毕,如继续进行聚合过
程,则生成的仅是残留的 M2单体的均聚物。
(3) C点,F1 < f1,与 B点相反
D
(F1)C
分析,
图 5-2中 C点的情况与 B点的正相反又相同,
i),起始共聚物组成, (F1)C~ (f1)C;
ii),随 转化率的提高,组成( F1)C 逐渐沿 CD 曲线上
升,因为 F1 < f1 (对角线下方 ),即 M1单体消耗
较慢,沿 f1坐标轴向右移动,相应共聚物组成右移;
iii),后期,可能生成 M1的均聚物,反应到 f1→1,M2
单体先行消耗完毕,如继续进行聚合过程,则生
成的仅是残留的 M1单体的均聚物 。
(4)同理可以分析 r1 > 1,r2< 1,更简单
f1
F1
结论与问题,
? 结论,随转化率提高,共聚物组成在不
断变化,得到共聚物组成不均一的混合
物,存在组成分布问题
? 问题,如何控制共聚物组成的变化
(2) 共聚物组成的积分方程
1946年 Skeist,物料平衡原理,
设定:二元体系
两单体总摩尔数 M,
体系 F1 > f1,即 M1单体消耗快
设:当 dM摩尔的单体进行共聚后,
则:共聚物中 M1单体单元的增量为 F1dM。
单体混合物的组成由 f1 变成 f1-df1。
残留单体中则含有 (M-dM)(f1-df1)的单体 M1
物料平衡计算,
Mf1 - (M-dM)(f1-df1) = F1dM ( 5-21 )
式中,
Mf1-- M1在原料总量 M中的量;
f1- df1--反应掉 dM后,M1在原料中的分率
(f1-df1)(M-dM)--未反应掉的原料中 M1的含
量,即剩余 M1含量
F1dM--进入共聚物中 M1单元的量
Mf1 - (M-dM)(f1-df1) = F1dM
整理,略去极小 dM× df1 项,重排,
Mdf1 + f1dM = F1dM
即,
?? ???
1
0
1 11
1
0 0
ln
f
f fF
df
M
M
M
M M
dM
即 Skeist 方程
11
1
fF
df
M
dM
?
?
?? ???
1
0
1 11
1
0 0
ln
f
f fF
df
M
M
M
M M
dM
令 摩尔转化率
00
0
M
M1
M
MMC ????
? ? ?
?
???
1
0
1 11
1
0
1ln
M
M
ln
f
f fF
dfC
? ? ?
?
??? 1
0
1 11
11ln
M
M
ln
0
f
f fF
df
C ( 5-23a )
Meyer等将 Mayo-Lewis方程代入积分,
γ
1
0
1
β
0
2
2
α
0
1
1
0 δf
δf
f
f
f
f
1
M
M
1C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3b )
2
2
r1
rα
?
?
1
1
r1
rβ
?
?
)r) ( 1r(1
rr1γ
21
21
??
???
21
2
rr2
r1δ
??
??
已知,r1和 r2和起始单体组成 f01值
可求算,C,F1、和 f1 的值
共聚物平均组成与转化率 C的关系,
C
C ) f(f
F 1
0
1
0
1
0
1
1
1
MM
MM ??
?
?
?
?
( 5-24 )
γ
1
0
1
β
0
2
2
α
0
1
1
0 δf
δf
f
f
f
f
1
M
M
1C ??
?
?
??
?
?
?
?
??
?
?
??
?
?
??
?
?
??
?
?
????
0.2
0.8
摩
尔
分
数
转化 程度 1- M/M0 0 1.0
1.0
f1
F1
共聚物中的平均 M1
共聚物中的平均 M2
f2
F2
St(0.53)/MMA(0.56),(f1)0=0.80
0.73
5.2.4 共聚物组成分布及其组成的
控制方法
( 1)共聚物组成分布
共聚物组成的多分散性
公式( 5- 23a)计算
( 1)共聚物组成分布
A,图 5- 4,当苯乙烯( r1 = 0.30)和反丁
烯二酸二乙酯( r2 = 0.07)
? 恒比点计算,
57.0
2
1
21
2
11 ???
?
??
rr
r
fF
( 1)共聚物组成分布
f1=0.20
f1=0.40
f1=0.50
f1=0.80
f1=0.70
恒比共聚物
f1=0.57
苯乙烯
与反丁
烯二酸
二乙酯
共聚
共聚物中苯乙烯的摩尔分数 F1
1,恒比点投料,共聚物组成不随转化率变化;
2,当 f1在恒比点附近,共聚物组成变化不大
3,当 f1远离恒比点组成时,例如 f1= 0.8或 0.2时,
很难得到均一的共聚物
结论,
(2) 共聚物组成控制方法
① 一次投料法
? 当 r1< 1,r2< 1时,共聚物所需要的组成又与恒
比共聚物组成非常接近时,那就将两单体按所需
的比例,一次投入,
例:需合成 F1= 0.59,St(r1=0.41)/AN(r2=0.04)
则:因为接近恒比点 F1’=0.62,可按此配料反应至
较高转化率
② 补加活性较大的单体方法
? 目的:使瞬时的 f1 尽量近似于 f10
? 方法,A,分段补加法
B,连续补加法
② 补加活性较大的单体方法
(a) (b) f10 f10
a) r1<1,r2<1,F1>f1,M1消耗快,补加 M1
b) r1<1,r2<1,F1>f1,M2消耗快,补加 M2
② 补加活性较大的单体方法
(c) f1
0 f
10
F10
F10
c) r1>1,r2<1,一般补加 M1,(F1>f1)
d) r1<1,r2>1,一般补加 M2,(F1<f1)
(d)
( 3)控制转化率法
若已知 F1~ C曲线 (如图 5- 4),
r1=0.3,r2=0.07,求得 (F1)A = (f1)A = 0.57 (水平线 )
1) 曲线 3,f10=0.50,接近 (f1)A,F1随 C变化较小,控制
C% ≤80~ 90%,停止反应;
2) 曲线 4,f10=0.60,基本同曲线 3;
3) 曲线 1,f10=0.20,与 (f1)A相距较远,在 C%较小时,F1
变化即很大,控制低转化率;
4) 曲线 2,f10=0.80,基本同曲线 1。
控制 C%与补加单体相结合效果好!
? 单体或活性种的 活性不一致 导致共聚物存在
组成分布和平均组成的问题
化学结构
不同
? 共聚物组成一般随转化率改变而改变
四个基本假定,
1.等活性理论,链末端反应活性与链长无关 ;
2.最末端效应,链末端的反应活性只与末端单
体单元的结构有关,与前面各
单体单元结构无关 ;
次末端效应:~~ M1M2* + M1 ~~M1M2M1*
四个基本假定,
3.分子量极大,生成的共聚物分子量很大,
即单体主要消 耗在链增长反应中,且
链增长反应都是不可逆反应,引发和终
止对共聚物组成无关 ;
4.稳态假定,活性中心的总浓度,以及两
种自由基活性中心各自的浓度均达到平
衡,不随反应时间变化。
5.2.1 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链式聚合, 链引发, 链增长和链终止反应。
两种单体
M1,M2 代表单体
~~M1*,~~M2* 代表活性中心
(1) 链引发反应(两种单体)
*RMikM*R
1
1
1 ?? ???
K i1
单体 1 或 2
或 K i2
*
2
2
2
* RMikMR ?? ???
2) 链增长反应
M1* M1
M2* M2
四种
链增长反应
2) 链增长反应 (M1*,M2*,M1,M2)
M 1* + M 1 k 11 M 1*,R 11 = k 11 [ M 1* ] [ M 1 ]
M 1* + M k M *,2 12 2 R = k [ M 1* ] [ M ]12 12 2
M 1* + M k M *,22 21 1 R = k [ M 1* ] [ M ]21 21
2 2M * + M k M *,22 R = k [ M * ] [ M ]22 22 22 2
3) 链终止反应 (M1*,M2*)
k 11M
1* + M 1* ?? ·? ×ó R 11 = k 11t t [ M 1
* ] 2t
1212 12
kM
1* + M * ?? ·? ×ó R = kt t [ M 1* ] 2t2 [ M * ]
M 1* + M 1 k 11 M 1*,R 11 = k 11 [ M 1* ] [ M 1 ]
M 1* + M k M *,2 12 2 R = k [ M 1* ] [ M ]12 12 2
M 1* + M k M *,22 21 1 R = k [ M 1* ] [ M ]21 21
2 2M * + M k M *,22 R = k [ M * ] [ M ]22 22 22 2
*RMikM*R
1
1
1 ?? ???
*
2
2
2
* RMikMR ?? ???
引发,
增 长,
k 11M
1* + M 1* ?? ·? ×ó R 11 = k 11t t [ M 1
* ] 2t
1212 12
kM
1* + M * ?? ·? ×ó R = kt t [ M 1* ] 2t2 [ M * ]
终 止,
由假定 3,单体消耗速率为,
) 85 ( ]] [ M[Mk]] [ M[MkRR
dt
]d [ M
1
*
2211
*
1112111
1 -?????
95 ]] [ M[Mk]] [ M[MkRR
dt
]d [ M
2
*
2222
*
1122212
2 )-(?????
两式相除,
]] [ M[Mk]] [ M[Mk
]] [ M[Mk]] [ M[Mk
] / d td [ M
] / d td [ M
]d [ M
]d [ M
2
*
2222
*
112
1
*
2211
*
111
2
1
2
1
?
?
?
?
?
?
对 M1*,M2*作 稳态假定
0] / d td [ M 0,] / d td [ M *2*1 ??
( 5- 10 )
稳态假定,
0]][[][k
-]][M[Mk]][M[MkR
dt
]d [ M
2112
2
1t 1 1
2
*
1121
*
221i1
*
1
??
???
???
MMkM
t
0]][[][k
-]] [ M[Mk]] [ M[MkR
dt
]d [ M
1221
2
2t 2 2
1
*
2212
*
112i2
*
2
??
???
???
MMkM
t
稳态假定,
① M1* 和 M2* 的引发速率分别等于各自的终止速率,
0]][[][k
-]][M[Mk]][M[MkR
dt
]d [ M
2112
2
1t 1 1
2
*
1121
*
221i1
*
1
??
???
???
MMkM
t
0]] [ M[Mk][MkR *2*1t 1 22*1t 1 1i1 ???
② M1* 和 M2* 的互换速率相等,
0]] [ M[Mk][MkR *1*2t 2 12*2t 2 2i2 ???
]] [ M[Mk]] [ M[Mk 2*1121*221 ? (5-13)
][M
][
]][[k
k]] [ M[Mk
]] [ M[Mk]] [ M[Mk
]d [ M
]d [ M
2
121
2
*
112
222
*
112
2
*
1121
*
111
2
1
Mk
MM
?
?
?
][
][k
k][Mk
][Mk][Mk
121
2
212
22212
212111
Mk
M
?
?
?
][Mkk][Mkk
][Mkk][Mkk
][
][
2122212112
2211212111
2
1
?
?
??
M
M
同除 k12k21并令
12
11
1 k
k
r ?
21
22
2 k
k
r ?
][M][M
][M][Mr
][
][
221
211
2
1
rM
M
?
?
?? Mayo-Lewis方程
Mayo-lewis方程
? 式中各项意义,
1,d[M1]/d[M2],瞬时形成的聚合物组成
2,[M1]/[M2]:瞬时单体组成
3,r1,r2 竞聚率,
~~M1* + M1→ k11
~~M1* + M2 → k12
][Mr][M
][M][Mr
][M
][M
]d [ M
]d [ M
221
211
2
1
2
1
?
???
r1 = k11/k12 =
自增长速率常数 (均聚 )/
交叉增长速率常数 (共聚 )
Mayo-lewis方程,
? 用摩尔分率表示,令,
2
2221
2
11
21
2
11
1
2 frfffr
fffr
F
??
?
?
,
][M][M
][M
f
21
1
1 ??
,
]d [ M]d [ M
]d [ M
F
21
1
1 ??
][Mr][M
][M][Mr
][M
][M
]d [ M
]d [ M
221
211
2
1
2
1
?
???
讨论,
1,微分式,即表示瞬时组成 ;
2,通常共聚物组成并不等于单体组成,只
有 r1 = r2 = 1 时,或
时 1][Mr][M
][M][Mr
221
211 ?
?
?
][M
][M
]d [ M
]d [ M
2
1
2
1 ?
][Mr][M
][M][Mr
][M
][M
]d [ M
]d [ M
221
211
2
1
2
1
?
???
? 3,活性种可以是自由基、正离子或负离子,
但 活性种不同,同一单体对的 r1,r2有很大
不同;
St(r1)/MMA(r2):自由基引发,0.52/0.46
SnCl4引发,10.5/0.1
? 4,离子共聚时,r 随反离子性质、溶剂,T等
因素影响较大,
5.2.2 共聚物组成曲线和共聚合反应类型
(1) 竞聚率的意义
r1=K11/K12
??
??
?? ???
?? ???
2
k
21
1
k
11
M~~MM~~
M ~~MM~~
12
11
竞聚率的涵义, 竞争增长反应时两种
单体反应活性之比
(1) 竞聚率的意义
r1(=k11/k12) 数值大小与聚合倾向的关系,
? r1 = 0,不能均聚,只能共聚,其共聚倾向最大;
? 0 < r1 < 1,单体 M1 能均聚,但共聚增长倾向较
大,r1 值越小其交叉增长倾向越大,也可以说共
聚倾向越大;
? r1 = 1,单体 M1 的均聚和共聚倾向相同;
? 1 < r1 < ?,单体 M1 倾向于均聚,r1 值越大,其
共聚倾向越小。
(2) 共聚物组成曲线的类型
2
2221
2
11
21
2
11
1
2 frfffr
fffr
F
??
?
?
作图
F1 ~ f1曲线,即为共聚物组成曲线
F1 ~ f1 曲 线
①
②
③
④
1.交替共聚,r1 = 0,r2 = 0(曲线①)
F
1~ f1 曲 线
2
2221
2
11
21
2
11
1
2 frfffr
fffr
F
??
?
?
=0.5
交替共聚特点,
1) 单体都不能自聚,只能共聚,
k11= 0,k22= 0
2) 交替排列,F1,F2都是各一半;
3) 更多见的是 r1→0,r2→0,通常用 r1?r2的乘
积值来表示一对单体的交替共聚的倾向,
乘积越小,其交替共聚倾向越大。
11
1
22
[]
1
[]
d M M
r
d M M
??
M2 过量很多时,可形成 1,1的共聚物
0.5/0 0.01/0.01
1.0/0
F1-f1曲线
( r1/r2=0.01/0.01,1.0/0,0.5/0 )
0.5
0
2
2221
2
11
21
2
11
1
2 frfffr
fffr
F
??
?
?
1
2
221
2
11
21
2
1
1 2
1
*02 fffffr
fffF
????
??
例子,
例,60℃, St(r1 = 0.01)--马来酸酐 (r2 = 0)
2
221
2
1
21
2
1
1
0201.0
01.0
ffff
fff
F
???
?
?
21
21
201.0
01.0
ff
ff
?
?
?
2
1
? 与原料组成无关!!
][M
][M
r
]d [ M
]d [ M
2
1
1
2
1 ?
r1=1/r2 时,k11/k12=k21/k22,表示无论何种自
由基 ~~ M1*,~~ M2*,它们与单体反应时,
反应的倾向完全相同,即两种自由基失去了
自身的“选择”特性。
2
1
1
2
1
f
f
r
F
F
?或
2.理想共聚,当 r1 * r2 = 1,即 r2=1/r1
? 例子,[M1]/[M2] = 1,r1 = 5,r2 = 0.2
1M
5~~
12
2
11
11
? ???
? ????
k
kMM
1M
5~~
22
2
12
21
? ???
? ????
k
kMM
无论 ~~ M1*,~~ M2*,它们接上 M1和 M2的
速率比为 5/1,故共聚物中 M1与 M2之比为 5/1
(1) r1 > 1,r2 < 1或 r1 < 1,r2 > 1
10
5
0.5
0.1
r1
讨 论,
1) r1 > 1表明 k11 > k12,r2 < 1表明 k22 < k21,则
无论对~~ M1*,~~ M2*,总是 M1 比 M2
活泼,F1总是大于 f1,曲线是在对角线的上
方,且不相交。
r1 < 1,r2 > 1情况与上相似,不过两种单
体 对调
(2) r1=r2= 1 时,恒比理想共聚(曲线③)
? 因为,r1 = r2 = 1,代入 F1~ f1,
2
221
2
1
21
2
1
1
2 ffff
fff
F
??
?
?
1
21
1 f
ff
f
?
?
?
聚合物组成和
单体组成始终不变
对角线,
F1~ f1 曲线
说明,
? 共聚物组成 (F1)始终等于原料组成 f1,不随反应
转化率而变化,称为 恒比理想共聚合;
? k11= k12,k22 = k21,此时,无论是~~ M1*,
~~ M2*,它们与两个单体 M1,M2反应时的活
性相同;
? 共聚曲线不与对角线相交,而处于上方
3,r1 > 1,r2 < 1(r1 r2 < 1)的非理想共聚
? 两者均聚物的混合物
4,r1< 1,r2 < 1,有恒比点非理想(曲线 2)
r1=0.6
r2=0.3
r1=0.5
r2=0.5
F1~ f1 曲线
A 恒比点
A
恒比点的计算,
? 定义,与对角线有交点 A,恒比点,,
(F1)=(f1)A,d[M1]/d[M2] = [M1]/[M2],
恒比点组成,
21
2
11
1
2
2
1
2
1
,
r1
r1
][M
][M
rr
r
fF
??
?
??
?
?
?
讨论,
? r1= r2 (< 1 ) 时,恒比点 F1 = f1 = 0.5,组成曲
线在 F1 = f1= 0.5 时与对角线相交,并呈对称
形状。
? r1≠r 2。共聚曲线不再呈点对称型
? 意义,r1 < 1,r2 < 1,意味 k11< k12,k22< k21,单体
倾向共聚。极端情况,r1 → 0,r2→0,只能共聚
5,r1> 1,r2> 1
苯乙烯 (r1=1.38)与异戊二烯 (r2=2.05)
讨论,
1) 存在恒比点其共聚物组成曲线类似于
r1> 1,r2< 1的那种情况,只是形状
和位置恰恰相反 ;
2) r1 > 1,r2 > 1,两单体均聚倾向大于共
聚,当 r1,r2 比,1”大很多时,倾向于
,block”,链段的长短取决于 r1 和 r2的
大小,一般都不长。
5.2.3 共聚物组成的积分方程
组成控制对产品性能很重要,
丁苯橡胶,S% 22~ 25% 可作轮胎
S% ↑ 硬度提高,作硬橡胶用
S% ↓ 耐寒性 ↑
5.2.3 共聚物组成的积分方程
三个问题,
1)组成由性能要求而定;
2)共聚物组成通常与原料组成不同;
3)共聚过程中,共聚物组成一般随转化率
在不断变化;
???如何合成所需组成的共聚物,
了解共聚物组成如何变化
知道如何进行控制
( 1)转化率对共聚物组成的影响
a,定性描述
例子:假定 r1 < 1,r2 < 1,F1~ f1 曲 线
讨论,
(1) A点:衡比点组成
(f1)A = f1,整个过程中 F1= (f1)A = f1
,A
(2) B点:单体组成 (f1)B,共聚物组成 (F1)B
(F1)B
分析,
i),起始共聚物组成, (F1)B~ (f1)B;
ii).随 转化率的提高,组成( F1) B逐渐沿 BO曲
线下降,因为 F1 > f1 (对角线上方 ),即 M1单
体消耗较快,沿 f1坐标轴向左移动,相应共
聚物组成移动;
iii),后期,可能生成 M2的均聚物, 反应到 f1→0,
M1单体先行消耗完毕,如继续进行聚合过
程,则生成的仅是残留的 M2单体的均聚物。
(3) C点,F1 < f1,与 B点相反
D
(F1)C
分析,
图 5-2中 C点的情况与 B点的正相反又相同,
i),起始共聚物组成, (F1)C~ (f1)C;
ii),随 转化率的提高,组成( F1)C 逐渐沿 CD 曲线上
升,因为 F1 < f1 (对角线下方 ),即 M1单体消耗
较慢,沿 f1坐标轴向右移动,相应共聚物组成右移;
iii),后期,可能生成 M1的均聚物,反应到 f1→1,M2
单体先行消耗完毕,如继续进行聚合过程,则生
成的仅是残留的 M1单体的均聚物 。
(4)同理可以分析 r1 > 1,r2< 1,更简单
f1
F1
结论与问题,
? 结论,随转化率提高,共聚物组成在不
断变化,得到共聚物组成不均一的混合
物,存在组成分布问题
? 问题,如何控制共聚物组成的变化
(2) 共聚物组成的积分方程
1946年 Skeist,物料平衡原理,
设定:二元体系
两单体总摩尔数 M,
体系 F1 > f1,即 M1单体消耗快
设:当 dM摩尔的单体进行共聚后,
则:共聚物中 M1单体单元的增量为 F1dM。
单体混合物的组成由 f1 变成 f1-df1。
残留单体中则含有 (M-dM)(f1-df1)的单体 M1
物料平衡计算,
Mf1 - (M-dM)(f1-df1) = F1dM ( 5-21 )
式中,
Mf1-- M1在原料总量 M中的量;
f1- df1--反应掉 dM后,M1在原料中的分率
(f1-df1)(M-dM)--未反应掉的原料中 M1的含
量,即剩余 M1含量
F1dM--进入共聚物中 M1单元的量
Mf1 - (M-dM)(f1-df1) = F1dM
整理,略去极小 dM× df1 项,重排,
Mdf1 + f1dM = F1dM
即,
?? ???
1
0
1 11
1
0 0
ln
f
f fF
df
M
M
M
M M
dM
即 Skeist 方程
11
1
fF
df
M
dM
?
?
?? ???
1
0
1 11
1
0 0
ln
f
f fF
df
M
M
M
M M
dM
令 摩尔转化率
00
0
M
M1
M
MMC ????
? ? ?
?
???
1
0
1 11
1
0
1ln
M
M
ln
f
f fF
dfC
? ? ?
?
??? 1
0
1 11
11ln
M
M
ln
0
f
f fF
df
C ( 5-23a )
Meyer等将 Mayo-Lewis方程代入积分,
γ
1
0
1
β
0
2
2
α
0
1
1
0 δf
δf
f
f
f
f
1
M
M
1C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3b )
2
2
r1
rα
?
?
1
1
r1
rβ
?
?
)r) ( 1r(1
rr1γ
21
21
??
???
21
2
rr2
r1δ
??
??
已知,r1和 r2和起始单体组成 f01值
可求算,C,F1、和 f1 的值
共聚物平均组成与转化率 C的关系,
C
C ) f(f
F 1
0
1
0
1
0
1
1
1
MM
MM ??
?
?
?
?
( 5-24 )
γ
1
0
1
β
0
2
2
α
0
1
1
0 δf
δf
f
f
f
f
1
M
M
1C ??
?
?
??
?
?
?
?
??
?
?
??
?
?
??
?
?
??
?
?
????
0.2
0.8
摩
尔
分
数
转化 程度 1- M/M0 0 1.0
1.0
f1
F1
共聚物中的平均 M1
共聚物中的平均 M2
f2
F2
St(0.53)/MMA(0.56),(f1)0=0.80
0.73
5.2.4 共聚物组成分布及其组成的
控制方法
( 1)共聚物组成分布
共聚物组成的多分散性
公式( 5- 23a)计算
( 1)共聚物组成分布
A,图 5- 4,当苯乙烯( r1 = 0.30)和反丁
烯二酸二乙酯( r2 = 0.07)
? 恒比点计算,
57.0
2
1
21
2
11 ???
?
??
rr
r
fF
( 1)共聚物组成分布
f1=0.20
f1=0.40
f1=0.50
f1=0.80
f1=0.70
恒比共聚物
f1=0.57
苯乙烯
与反丁
烯二酸
二乙酯
共聚
共聚物中苯乙烯的摩尔分数 F1
1,恒比点投料,共聚物组成不随转化率变化;
2,当 f1在恒比点附近,共聚物组成变化不大
3,当 f1远离恒比点组成时,例如 f1= 0.8或 0.2时,
很难得到均一的共聚物
结论,
(2) 共聚物组成控制方法
① 一次投料法
? 当 r1< 1,r2< 1时,共聚物所需要的组成又与恒
比共聚物组成非常接近时,那就将两单体按所需
的比例,一次投入,
例:需合成 F1= 0.59,St(r1=0.41)/AN(r2=0.04)
则:因为接近恒比点 F1’=0.62,可按此配料反应至
较高转化率
② 补加活性较大的单体方法
? 目的:使瞬时的 f1 尽量近似于 f10
? 方法,A,分段补加法
B,连续补加法
② 补加活性较大的单体方法
(a) (b) f10 f10
a) r1<1,r2<1,F1>f1,M1消耗快,补加 M1
b) r1<1,r2<1,F1>f1,M2消耗快,补加 M2
② 补加活性较大的单体方法
(c) f1
0 f
10
F10
F10
c) r1>1,r2<1,一般补加 M1,(F1>f1)
d) r1<1,r2>1,一般补加 M2,(F1<f1)
(d)
( 3)控制转化率法
若已知 F1~ C曲线 (如图 5- 4),
r1=0.3,r2=0.07,求得 (F1)A = (f1)A = 0.57 (水平线 )
1) 曲线 3,f10=0.50,接近 (f1)A,F1随 C变化较小,控制
C% ≤80~ 90%,停止反应;
2) 曲线 4,f10=0.60,基本同曲线 3;
3) 曲线 1,f10=0.20,与 (f1)A相距较远,在 C%较小时,F1
变化即很大,控制低转化率;
4) 曲线 2,f10=0.80,基本同曲线 1。
控制 C%与补加单体相结合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