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会计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企业决策与信息内容 一、 企业决策
企业经营的目标大致包括以下几项: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积聚财富、树立声誉、谋
取政治势力和社会势力。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任何企业的管理层都要碰到这样的问
题,即当这些目标之间发生矛盾时,如何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竞争者和政府
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相互影响,权衡矛盾的轻重,从协调中选择和决定采取最有利的行动方
案,以求得企业经营的成功。这种对企业追求的目标与实现这项目标有关的重大问题所作
出的选择和决定,称为“企业决策”。
在了解会计如何为决策服务以及经理、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人士如何使用信息之前,
理解决策过程的性质是重要的。企业决策可分为“内部决策”和“外部决策”。
(一) 内部决策
现代组织面临成千上万的问题,如果一个组织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一
个经理不能希望解决众多问题中的一小部分。影响组织的决策可以分为不同的功能和层
次。这样,就可以将人力和信息资源组织起来,使得特定的人解决属于其专业和责任范围
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正确的方法(决策者和适当的信息)用于正确的问题(决策)。
逐渐出现这一现象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的决策层次。尽管相邻的层次之间会有
重复,但绝大部分决策可以直接划分为某一个决策层次。这些决策层次表示为如图2.1所示 。
制定目标
战略 确定业绩标准
战术 取得资源
业绩评价
资源分配
经营控制 业绩监督
存货管理
月度预算
购货/销售
业务 支付工资
生产
1. 业务(transactions)
具有较宽基础的最低层次是组织与外部相互作用的决策。例如,这些决策涉及订货、
收入和支付原材料、服务和设备;招聘、培训员工和支付工资,以便为顾客生产、包装、销
售和交付商品及劳务。换言之,它包括直接与顾客、供货商、分包商以及与其组织做生意
的服务人员相联系的职员的所有活动。这一极为广泛的活动层次及其相关的决策称为交易
层次决策。
用于交易层次决策的信息主要是以当期需要、短期项目或历史记录为基础的。如,购
买商品或劳务、顾客订货、商品分类目录、价格目录、生产计划、付款要求和汇款等提供
的信息。所产生记录是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反映的交易的详细情况。这些记录是实际的,不
作任何调整。设计支持交易层次的决策并予以报告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得详细资
料,根据相关领域分类并汇总详细资料,列入可利用的报告。呈报信息应当是实时的——
影响下一决策的时间。
一般来说,交易层次的决策是回答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要求。
2. 经营控制(operations control)
决策的第二个层次是经营控制。它包括那些试图控制、监督和改善发生在第一层次的
日常交易的效率和效果的人的活动。经营层次反映开展、保持和改进交换活动业绩的责任,
通常是在较短时间内,如天、周,最长为月,包括产品定价、监督产量和存货量、存货周
转以及其他保持组织可接受的业绩水平的决策。
经营控制决策所采用的数据是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的组合。“正常”、“标准”或“预 算”
经营的预期结果与交易层次所报告的实际结果相比较,反映差异。这样,在这一层次提供
信息报告的实际结果并与预测结果进行比较。
所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构建一个常规的评价实际与计划的制度。这样,在最基础
的层次上,经营控制决策是对交易层次上发生的例外情况的回复。同样,在交易层次决策
结果的基础上,控制决策必须经常集中于个人业绩。
3. 战术(tactics)
战术决策涉及取得和分配必须的资源,以实现最高层确定的组织目标和计划。根据经
营控制层次取得的信息(会影响更高层政策),可以对资源分配作战术性的改变。这一层次
的重点是确定如何取得、组织和使用特定资源。
这一层次的决策包括人员计划、原材料采购计划、设备租赁或购买决策、开展广告和
促销活动、建立销售网络、选择研究与开发项目、安排主要设备或建筑物的维修计划和恰
当的筹资方法。这一层次试图尽可能有效地计划和控制组织可获得的资源,以确保已确立
的目标。
战术是程序,组织选择它们以实现所制定的战略。正是在战术层次上,管理当局采取
成败在此一举的行动,最终决定组织目标的成功或失败。
在这一层次上产生的支持决策的报告集中于特定战术决策的业绩评价。这些决策常常
考虑组织中的复杂因素。因此,已经设计出了一些计算机模型,以提高这一层次上的决策
质量。
4. 战略(strategies)
在多数组织结构中,最终负责组织方向和功能的只是少数人。这些高级管理人员或业
主负责制定主要的目标并选择确保实现目标的适当计划。实现目标的大步骤或计划称为战
略。 决策的最高一个层次常常被认为是战略计划,涉及确立组织目标、确定各种资源的
需求和局限性(包括取得长期资金的经济和法律限制)、协调与所有者和外部股东的关系、
建立恰当的业绩评价指标和指导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战略计划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引导企业前进的方向:
①外部环境出现或管理当局创造的机会。
②企业所面临的威胁。
③企业改善经营业绩的能力。
④企业必须克服的经营成果或财务状况上的弱点。
上面讨论的战略问题并不一定意味着从上到下的决策顺序。战略决策计划的过程必须
吸收组织内部各个层次的意见。如果这些计划要全面实施,则必须由所有与此有关的人采
纳。但是,高层经理人员或所有者最终决定公司的政策和批准战略计划。
战略决策主要涉及环境因素并如何处理,这些决策要求大量的与企业有关的环境的数
据,主要处理确定性、形象逻辑、恶化的关系、不明确的因果关系和许多社会及行为因
素。决策包括考虑竞争优势、市场营销战略、新的主要的激励措施、新的生产技术、新的
生产机会、国际发展和对社会变化的反映——如污染和“绿色”问题。最后,战略决策试
图回答有关企业未来及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问题。
下面强调一个组织四种关键的、界限分明的决策层次:
①决策的最高层次是长期性的战略决策,决定公司的目标、计划并使公司适应其环境。
②战术决策执行战略决策的目标和计划,实现的手段是在经营控制和业务层次上制定政
策和程序。这种决策特别强调资源的取得和分配以及非日常性的、中期的重点问题。
③经营控制决策试图明确是否根据事先确定的政策和业绩标准来执行业务,这些活动会
产生实际与计划相比较的报告。
④基础性的业务决策主要涉及与外部环境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每天/每周的资源供
应、产品销售以及信息交换,其结果是交易的历史记录。
(二) 外部决策
在今天的经济生活中,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决策是由企业外部不同利益集团作出的,
如:
·权益投资者(最常见的是公司的股东)对投资、再投资和撤资作出决策。
·银行管理人员和其他金融机构作出贷款和利息决策。
·税务局、工商局、意外赔偿委员会等管制机构的官员要求征税或责任报告。
·供货商作出提供信用和付款条件的决策。
·顾客对供货的长期可靠性作出决策。
·社会大多会评价一个组织的社会行为,我们在媒体上所看到的银行、烟草和化学公司以
及垄断性组织报告的利润。
一些特殊机构也需要财务信息以便于提供服务,如涉及公开发行股票的证券交易所和
证券管理机构。会计信息的这些使用者也是决策者,他们寻求有关企业特殊的信息用于恰
当的决策领域。
二、 决策过程
决策的基本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作用于企业内部或外部环境的问题、需要或机会。
这一步骤是最关键的,因为在这一步迈出之前,其后各步骤都无法进行。它要求通过搜集信
息来确定影响组织的条件。通常,这些信息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其他信息来源包括研究
活动、顾客要求、市场分析和生产报告。
第二步:发现和分析组织可以选择的行为。
这一步骤代表对可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设计和开发。它涉及使我们了解问题和状况的方
法和程序,然后研究和评价可能结果的可行性。人们已经研究和开发了一些数学和财务模
型及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来对这一步骤提供帮助,如仿真技术。正如我们在后面可以看到
的,战略计划和财务预测模型可以利用这一技术。
第三步:选择方法并在特定环境下作出可能的最佳决策。
这一步骤主要是进行判断——由经理或咨询人员作出。人们已经开发出了计算机和
专家系统来改善这个阶段的决策过程,但它们的成功是有限的。在会计中成功的运用是
存货控制模型。资本支出模型提供了选择不同项目的方法。
第四步:执行所选择的方案。
涉及制定详细的计划、沟通并执行。会计的作为很可能是采用预算形式。
第五步:通过计量执行结果和与计划相比较来评价决策结果。
这一步骤为正确的行为提供前几步骤的反馈信息,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采
用全部重做的方式。然而,最为常见的行为是修改执行过程。同样,财务信息最可能来自
于预算与实际的比较。
决策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循环,这样就变成了周而往复的过程,而不是从决策这个名
词顾名思义所得出的单个的、随意的事件。决策过程的每个步骤都要求提供信息(事实、
数字和经处理的数据),以便有效地完成。
所以,管理人员或决策者是那些取得信息,然后再采用各种方式来使用它们以完成这五
个步骤中的每一步的人。
三、 决策与外部环境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脱离其外部环境,很多机会和威胁都来自于企业的外部。这样,
在了解决策过程时,必须考虑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行业竞争的种类和程度,产品接受程度,
市场努力和市场需求,原材料供应,政府管制,经济条件,管理能力,劳动力供应和相对
成本,生产技术,税收制度,资金来源和成本,通货膨胀率,政治利益集团和股东的影响。
每一项影响因素都很复杂,比如竞争,几乎所有的组织都有竞争对手,甚至不在同一
行业的组织也存在竞争。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一家全国性公司,甚至包括美国,可以忽视 国际
压力。竞争不再是国内企业面临的问题,来自国际的竞争越来越多。随着大部分市场国际
化的影响,上述问题变得越来越多。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中国的企业将面对一个广
阔的国际市场,同时也面临与国际企业面对面的竞争。
四、 信息与决策
信息支持决策,在决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向决策者提供信息。信息来源于组织的
内外两个方面。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内部数据并为决策过程的五个阶段输入信息。
内部的信息来源对于执行和控制阶段特别重要,而外部的信息来源对于确认组织外部环境
变化产生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评价实体在竞争和市场预期中的业绩特别重要。
在决策者可以获得信息之前,所有这些信息,无论是组织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必须
猎取、储存和报告。这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
决策过程的第一步——确认问题和机会,要求输入与销售收入、生产、财务和质量
有关的内部信息。来自顾客、市场研究人员、行业分析家和金融人士的外部信息有助于确
认实体的机会和对其活动与盈利能力的威胁。
决策过程的第二步——设计和分析备选方案,需要内部信息,但仍然依赖外部信息
进行SWOT(优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对风险——报酬评价和竞争对手创造力作出评 价。
决策过程的第三步——方案选择,通过调整内部管理以适应特定的组织环境,内部
信息将发挥作用。专家系统也通过计算机系统帮助选择最恰当的方案。但是,管理经验、
直觉和判断是这一阶段的关键。
决策过程的第四步——执行阶段,由于利用组织的资源来选择决策,内部信息显得
特别重要。
决策过程的第五步——评价、控制和反馈,差异分析方法和业绩评价将实际业绩与
目标进行比较,这些分析可以确认存在的问题和机会,为决策过程提供反馈信息。
信息系统必须提供可以获得的最佳信息。如果决策者有效地使用这些信息,就可以成功地
完成决策任务。
五、 信息系统
所有组织的运行都要依赖信息。组织行为本身需要人的沟通并取得信息。为了提供信
息,需要收集、组织并向决策者报告数据。
现代组织的一个特征是个人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包括管理功能。专业化经理的出
现和技术发展归功于管理。由于他们与现场运作(physical operations)相分离,经理需 要
现实情况的映像。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便提供了这种抽象的反映,使活动处于远程控制
之下。提供这种信息是组织信息系统(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要素)的责任。
非正式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并不是现有的正式信息系统收集、处理和报告的框架所获
得的现成信息。非正式信息系统是内外部信息的重要来源,提供背景信息和意见。信息的
非正式来源的例子包括与顾客、雇员、竞争对手或熟人的非正式谈话以及报纸杂志的文章。
这些非正式信息的内容不受正式信息系统的局限,因而常常提供新的观念和思想,是创
新的源泉。
正式信息系统是为满足组织的信息需要而设立的有组织的、受控制的框架。正式信息
系统利用组织资源为经营、战术和战略决策提供信息,解除报告责任的是管理信息系统
(MIS)。
一个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由许多相互联系的信息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包括市场营
销、生产、人事、分销和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这些功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
试想,一个正在推行大型广告活动的市场若不考虑生产部门或分销系统的能力将会产生什么
后果。没有一个部门可以脱离其他部门单独运行:一个组织要有效运行,每一个部门都要
向其他部门提供信息并使用其他部门的信息。为了满足管理当局的信息和报告需要,这些
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要合并起来形成有机的管理信息系统。图2.2说明了组织信息系统的相
关因素。
图3.3组织信息系统
图2.2组织信息系统
为了执行输入、处理、输出、控制和反馈功能,信息系统要使用各种资源。这些资源,
包括人事、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形成了信息系统的要素。
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中为决策提供经济和财务信息并履行报告责任的子系
统。其责任是以及时原则、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方式,提供充分的符合质量要求(相关和可 靠)
的以财务性质为主的信息,以便于支持决策和解除报告责任。
会计信息系统传统上的重点是为公司股东、债权人和机构使用者编制财务报表,强调
内部使用者是最近的发展。然而,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与其他内部子
系统联为一体,支持各个层次上的管理决策。
为适应这种重点转移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从完全处理历史财务数据转变为包含其
他来源的数据,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以及未来的和非财务的数据。因此,为管理当局提供
的报告经常涉及人工小时、产量或销量。它们必须能够反映变化中的经济条件,如通货膨
胀率和汇率变动的影响。很多报告涵盖了预测和预算信息,而不仅仅是历史报表。
六、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与决 策
相联系、有助于提高人们决策能力的特征。相关性一般由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
时性构成。(2)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真实 反
映已经发生的过去事项或预计将会发生的未来事项。可靠性包含反映真
实性、客观性和中立性三个组成因素。
(3)可比性。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指能使信息使用者从两组经
济事项中区别其异同的质量特征。当经济事项相同时,会计信息显示的情况相同;当经济
事项不同时,会计信息也能反映其差异。为了达到可比性,相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相同的会
计原则或方法,而不同的经济事项则应采用不同的会计原则或方法。(4)一致性。会计 信
息的一致性,是指会计信息本身应赋予前后一贯的定义和特征,并且信息加工也应采取前
后一贯的程序和方法。一致性并不意味着当情况变化时不允许对会计的程序和方法作出更
好的选择,但是变更的选择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同时,要在会计报表的补充资料或说明部分 揭示
变更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 企业经营活动概述
公司准备财务报表为下列用户所使用:业主、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和员工等。财务
报表用来描述关于企业活动的重要信息,了解财务报表的前提是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
例2.1 Joe 和 Jane是攻读计算机学位的在校学生,他 们共同开发了一个电脑软件用来
监控汽车发动机性能。他们为这个软件申请了专利,并想成立一个公司来研制和销售这种
软件。他们决定叫这个公司为 “Software 公司”。
下面详细描述Software 公司的管理层必须了解的关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 建立组织的目标和战略
一个公司的目标表明了这个公司努力的方向以及最终的结果。一个公司的战略表明了
为了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一个公司需要根据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管制等具体条
件来制定目标和战略。比如,一个公司的目标可以是:
·公司业主的利润最大化。
·为员工提供一个具有活力又稳定的工作环境。
·与国家的目标和政策相协调并为之作出贡献。
管理层可以为一个公司设定一个整体的目标。比如,一个公司可以选择只进入一个行
业或同时进入几个行业。一个公司可以涉足原材料的生产和产品的销售。一个公司也可以
只在国内经营或向国外发展。
管理层也可以为不同的业务部门或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战略。比如,一个公司可以
为其不同的产品寻找不同的市场。一个公司可以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成本控制上,从而在
这个行业成为低成本的制造者,这样的战略就要求公司致力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能力。
Software 公司的目标是发展一系列高质量软件产品,在研制和销售过程中得到利润, 从
而增加公司的价值和业主的财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公司制定的战略如下:
①Software 公司将自主研发所有的软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②公司的员工将担任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任务,并同客户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
③公司将着重于研究和开发的投资,为客户不断提供高质量的新产品。
二、 融资
在Software 公司能正常地开展业务之前,它必须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融资的渠道主
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业主。业主提供资金给公司,作为回报,他们对于该公司运用这些资金所获得的各 项
资产,就自然享有一种可以主张的权利。当这个公司是股份公司时,这些业主被称为“股
东”。公司不用在将来的一个特定的日期偿还业主这笔资金,但是,业主将接受公司里的
股利分派。
(2) 债权人。对于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公司必须在指定的日期支付和偿还利息和本金。
长期的债权人指的是其提供的资金的偿还期限在20年以上,比如债券就是这样一种形
式。银行通常提供几个月到几年的借款,借款协议的条款里将写明在将来的特定的日期需
要偿还本金和利息。
公司的供应商向公司提供原材料,若公司在30天后付款,则供应商成了公司的债权人。 因为,提供信用时,供应商在短期内向公司提供部分资金。当商品和劳务不断地通过信用
取得,相当于从供应商处得到的资金也是持续不断的,供应者变成了公司资金的直接提供
者。
所有的公司都必须从业主、债权人处获取一定数量的资金。
三、 投资
一旦公司获得了资金,为了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公司会进行不同方面的投资。这些
投资活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建筑和设备。这些投资使公司具有了生产和销售的能力。
(2) 专利、执照和其他一些合同性的权利。这些投资为公司提供了合法的权利来运用财
产或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
(3) 其他公司的股票和债券。一家公司可能会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和债券从而成为他们的
股东或债权人。
(4) 存货。当顾客的需求增加时,公司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必须维持一定数量的产品存
货。公司通常不会对某一种存货进行长期投资,因为公司很快会把这种存货出售给顾客。但
是,正因为公司必须至少拥有小数量的存货,所以公司的一部分资金需要投资在存货上。
(5) 应收账款。当公司出售产品给顾客但不要求顾客立即付款时,公司其实已经为它的顾
客提供了融资。如果能够增加销售和提高利润,公司是乐于接受应收账款的。当公司延迟
了从顾客那里收回现金的时间时,公司必须从其他地方获得这部分资金。因此,应收账款
需要公司的投资。
(6) 现金。大多数公司会留一部分的资金作现金用于支付公司的日常开支。
四、 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
公司获得了资金并把这些资金投资在不同的资源来产生利润。下面描述的是公司的具
体经营。
(1) 采购。一家商场的采购部门需要采购各种类型的产品用于出售或提供给它的零售店。
一家制造商的采购部门需要采购不同数量和不同种类的原材料以供生产。
(2) 生产。一家制造商的生产部门是把原材料、劳动力与其他制造输入结合在一起生
产产品或提供产品。
(3) 市场。市场部门的职能是预测市场,并把产品传递给顾客。
(4) 行政管理。公司的行政部门的职能是支持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市场部门以及其他一
些运作部门。行政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和传输、法律服务、研究和开发以及其他
辅助服务。
五、 企业经营活动总结
由上所述可知,企业经营活动主要由图2.3所示的四个方面组成。
长期 短期 短期 长期
土地、建筑和设备 现金 银行 长期债权人
合同性的权利 应收帐款 供应商 业主
股票和债券 存货 雇员
股票和债券 政府
采购
生产
市场
行政管理
图2.3 企业经营活动总结
第三节 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工具,又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会计是为满
足经济决策需要的一种信息系统,它既包括对某一经济组织各项活动的财务成本信息进行
观察、计算、记录、分类、汇总、分析和总结评价,又包括对该组织未来和目前的经济活
动进行预测和控制,以便于经济信息的用户作出明智的决策。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对会计下的定义是:“确认、计量和传达经济信息的过程,
以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定义中的“使用者”是广义的,主要侧重于内部使用者(管理当局或业主经营者),但
也包括股东、债权人、财务分析人员、政府机构和社会上各种对此感兴趣的团体。
“经济信息”的含义比会计中的许多定义要广。作为一种系统的会计——一种经济信
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的经济数据转化为有助于制定该企业的财务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
的一种学科。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的大量经济数据转化为有用的经济信息— —
“会计信息”,以供管理当局作为制定决策的依据。并不是所有与财务决策相关的信息都
可以用财务语言表达的。例如,很多对管理决策至关重要的业绩指标都是以非财务语言报告
的——客户订单、存货周转率、乘客里程飞行和医院床位利用率等。但是,这些都反
映了经济活动并构成了“会计”的组成部分,也是管理层必须向上级管理部门和有关利益
团体报告的。
定义中的三个“过程”——确认、计量和表达,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体现。第一步是
至关重要的,确定什么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是恰当的,然后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关键的
第二步是为计量计划和实际业绩设计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最后,清楚而及时地表达信息以
便使用者根据这些财务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
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为很多关心企业组织的经济活动的人们所使用。这些使用者可以概括为两大
类,外部用户和内部用户。外部用户主要包括投资者(股东)、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供
应商、政府机构、工会、顾客、商业协会、公众等;内部用户主要指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
者。
各级管理者在企业组织的内部使用会计信息,以帮助制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决策。
他们使用会计信息来制定有关计划,指导和控制企业经营的内部决策。外部用户在企业的
外部使用会计信息,以帮助制定关于他们与企业组织的关系的决策,但他们的决策不直接
影响企业的经营。
第五节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指的是描述一个经济个体(组织或个人)的财务资源、义务和活动的信息。
会计人员用“财务状况”一词描述一个个体在某一时点的财务资源和义务,用“经营成果”
一词描述该个体在一年内的财务活动。
管理会计涉及产生和解释专门旨在帮助管理者经营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者把这些信
息用于制定公司的总体目标,评估部门和个人的业绩,决定是否引进一条新的生产线,以
及制定几乎所有类型的管理决策。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两个子系统,两者密切联系。管理会计是利用会计资料对
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决策的;而这种预测、决策是否正确,最后还是要通过财务会计进行
检验。管理会计不能离开财务会计单独存在。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用不同。财务会计是对外而言的,主要用于向上级和有关部门以及与本企业有经济关 系的团体
和个人提供资料;管理会计是对内而言的,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2) 内容不同。财务会计着重于反映过去,提供信息;管理会计着重于规划未来,控制现在
和评价过去。
(3) 核算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以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对象;管理会计的核算对
象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车间、部门、小组,甚至可以是责任人,可以是生产经营
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是某一具体方面。
(4) 核算方法不同。财务会计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采用
会计的方法;管理会计只服从管理人员的需要,不受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的限
制,可以采用会计的、统计的或数学的方法,更多的是用数理统计方法。
(5) 核算要求不同。财务会计力求准确;管理会计不要求绝对精确,只要计算近似值,能为
决策所用就可以。
(6) 责任不同。财务会计报告是正式报告,具有法律责任;管理会计报告不是正式报告,不
具备法律责任。
(7) 时间不同。财务会计报告必须定期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根据需要决定,不要求定期编制 。
第六节 会计的基本假定
会计的基本假定(也称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
计信息的衡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
立会计原则。
各国的会计基本假定互有差异,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了以下四条基本假定。
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集团公司。作
为会计主体,应该具备三个条件:①具有一定数量的经营资金;②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
动或其他活动;③实行独立决算。这种假定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
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相分离。会计主体确定后,就确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和界限。
会计人员应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的立场,核算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按组织形式分为独资、合伙和公司;按行业分为服务业、商贸业和制造业。
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继续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
会破产清算。这种假定主要是使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处理的原则和程序保持一致性和稳定
性。例如,按时间划分资产,负债、费用的摊销,债权债务的清算,支出的划分等,都是
基于这条假定。若有显著迹象表明一个会计主体无法持续经营时,就应适用清算准则。
3. 会计分期
对于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来说,不能等其结束营业活动时才进行结算和编报,因而必
须分期反映某一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谓会计分期,就是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企
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定的会计期间。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度或财政年
度。各国的会计年度起讫日期不尽相同。我国以日历年度为会计年度。西方国家以自然经
营年度(以收入的最低点为起讫)作为会计年度,如 2月制会计年度(2月 1日至下年 1月 31
日)、7月制会计年度(7月1日至下年6月30日)等。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不
同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还可以将会计年度划分为季度、月份。上市公司还要求公布上
半年度的中期报表。
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以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计量,并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数据转化为
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实物量和劳动量在会计中只作为辅助计量单位。货币计
量的假定涉及以下两个问题:
(1) 记账本位币的选择。我国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对以外币
收支为主的企业,也可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
币反映。中国的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方面报送的会计报表,也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2)
币值变动的处理。按照国际惯例,当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或前后期波动能抵消时,
可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这实际上包含着币值不变的假定。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如
三年累计的通货膨胀率接近或超过100%),就需要用物价变动会计准则来处理有关的会计
事项。
第七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般原则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会计核算的标准。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了12条一
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 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一)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
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信息可靠。
真实性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客观
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势必无法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是
虚假的、歪曲的,不仅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将导致错误的决策。真实性原则
要求在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必须符合会计真实性的要求,在确认会计事项时必须依据真实
的经济活动;会计的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伪造;会计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掩饰
;等等。
(二) 有用性原则
有用性也叫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这一原则要求
会计信息不但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是随企业
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对企业管
理逐步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与此相适应,国家
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此外,随着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之间的经
济联系也迅速增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已不再局限于国家,而扩大到其他投资者、各
种债权人等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群体。同时,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会计信息在企
业内部经营管理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
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在满足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的同时,还要满足其他方面进行经济决策的
需要。
(三)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或称一贯性)原则是指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所作出的特定的会计选择,要
求同一会计主体在前后会计期间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不得随意变动,
以便企业内部各期的会计信息纵向对比。
在会计核算中,相同的业务往往存在着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例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
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等,企业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运
用。但是,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要求企业的各种会计处理方法和会
计报表的指标口径、核算内容、编制规则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此外,坚持一致性原则,
还可以防止某些企业或个人通过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动,人为地操纵企业的资产、成本、利
润等会计指标,粉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但这并不是说,对会计程序和方法不能作必要的变动。如果变动是为了适应经济环境
和经济形势的需要,是为了提供更加正确、更加有用的信息,这样的变动是必要的。不过,
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变动的事实、变动的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其财务指
标所造成的影响加以说明。
(四)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要求不同的企业尽可能使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供相互可比
的会计资料,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里的可比性包含有两层含义:一种是
横向的,企业与同性质的其他企业相比;一种是纵向的,本企业现时与历史资料相比。
一家企业的会计信息,如能与其他企业类似信息相比较,与本企业以前年度同日期或
其他时点的类似信息相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相似相异之处,分析出本企业的优势与
劣势,以便及时制定出对策。
(五) 及时性原则
和任何其他信息一样,会计信息也具有时效性,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
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这项原则包括及时记录和及
时报告两个方面。及时记录就是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本期的经济
业务应当在本期内进行处理,不能延至下一个会计期间或提前至上一个会计期间;及时报
告是指要把会计资料及时地传递出去,将会计报表及时报出,也就是说,会计报表应该在
会计期间结束后限定的日期内呈报给有关单位或个人。例如,上市公司的年报应在4月30
日前公布,中期报告应在8月31日前公布。
(六) 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利用。因为会计信
息是供用户使用的,而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用户就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
信息的内容,否则,就谈不上信息的使用。这对会计来讲,就要求其提供的信息简明易
懂,能清晰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容易为用户所了解。这就要求对复杂
的经济业务应该用规范文字加以表达,用图式反映有关信息,以便用户理解、检查和利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
和利用。”
(七)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保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前提下,
要根据一项会计核算内容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来决定对其进行核
算的精确程度,以及是否需要在会计报表上予以单独反映。例如,在财务报告中列示前10
名股东,买计算器列为收益性支出等,都是基于重要性原则处理的。但衡量重要与否并无
严格的标准,依照时间、地点、目的变化而不同。所以,重要性是相对的。但是,判断信
息的重要性,在许多场合要联系某一项目金额大小来考虑。在实际工作中,不同事项的判
断重要性的具体金额的标准随着时间、地点、业务性质等而异。例如,一切企业都应
当信守合同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违约者要赔偿对方损失。那么,哪种合同、哪种违约行
为、违约罚款大到多少才算重要的信息呢?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制定一个判断重要性的
金额标准。显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惟一可行的办法。
同时,强调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会计信息的效用与会
计信息加工的成本这两个方面的考虑。如果对企业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事无巨细地详细记 录
与报告,不但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而且会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有所侧重或有针
对性地选择所需的会计信息,反而不利于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二、 确认、计量、报告的基本原则
确认、计量、报告是会计学中有特定涵义的三个概念。确认就是将要素中的某一项目
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费用、利润正式地记入账册,因而也就是
要在期末正式地列入会计报表。确认了项目,要计量,同时用文字和数字予以表述。以数
字表述,就是这一项目的金额。与此同时,确认还包括要素某一项目发生的时间,如营业
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某一项目的实物数量;第二,项目的货币
表现,即金额。金额取决于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因素。报告则包括编制会计报表,
是账面资料的分类和汇总。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文规定了确认、计量、报告
的基本原则。
(一) 原始成本原则
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指企业取得的各项财产物资、形成的各种权益和债务,都
应以当时的实际成本、实际发生额为计价基础。
按原始成本计价之所以是合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①原始成本是买卖双方在买卖过程中所确定的交易价格。这个交易价格在市场上是客
观存在的,是可信赖的。
②原始成本较真实地反映取得资产时的价值。
③由于原始成本的确定比较容易,它是可以验证、检查与控制的计价标准。
④按原始成本计价,也使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上,从而使净收益
的确定比较真实、客观、可比。
然而,原始成本原则应以币值不变假设为基础,只有不考虑物价、币值的变动,各期
的会计信息才有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准和可以比较的基础。但在客观实际中,物价和币值是
变动的,账面价值已不能如实地反映资产的市价,原始成本计价难以正确衡量企业的经营
成果,从而对现行财务决策的价值大打折扣。这是原始成本计价原则的现实局限性。
(二) 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它是对以获利为直接目的的经济组织的各项业务,以权利、
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它企图把成果或损失归入导致发生收入或支出的那
个报告期,而不归之于实际收付的那个报告期。它的操作规则是:凡属于本期已获得的收
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属本期应负担的费用,不管款项是
否付出,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反之,凡是不应归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经收到
并入账,都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其款项已经付出并入
账,都不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由上可知,实行权责发生制,必须辨明收入和费用的应归
属期和收支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应归属期,指应获得收入,即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和应负
担费用,即费用受益的会计期间。显然,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现金的收付与经营成果是不
一致的,因而它主要用于计算盈亏的会计主体之中。
权责发生制是记账基础的一种方法,与此对应的记账基础方法称为收付实现制。所谓
收付实现制或称现金制,它是以现金是否收到或付出,作为确认该会计期间收益与费用是
否发生的标准。收到现金时反映收益增加,付出现金时反映费用增加。在这种记账基础下,
企业的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款项均不予调整,即本期的应收、应付款项不影响本期的
收益与费用。这种记账基础比较简便,它能够反映企业的支付能力。也就是说,按照收付
实现制记账,企业的经营成果好,则支付能力强;反之,若经营成果欠佳,则支付能力也
差。这样便于企业较好地将获取利润与维持支付能力这两大财务目标统一起来,也便于会
计信息的使用者理解。但是,收付实现制对各期损益的确定不够合理。按照现金的实际收
支确定的损益不能代表当期的真正经营成果,因为当期收到的现金可能是上期经营的成果,
而当期付出的现金又可能要在以后期间才能带来成果。因此,这种记账基础主要应用于非
营利组织。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三) 配比原则
获取营业收入必然有相应的耗费。配比原则指的是某一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应当
与为获取这些收入而发生的费用相配合、相比较,以求得企业在该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只
要存在生产经营活动,就存在所费和所得的比较、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所以配比原则具有
较大的普遍性。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 同种产品的配合。特别是应分清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
品、盈利产品与亏损产品(主要是政策性亏损产品)之间的界限。
(2) 同种业务的配合。
企业的业务除产品的生产经营业务外,还有附营业务、在建工程业务、投资业务、理财
业务等,各种业务的收支应配合。
(3) 同一时期的配合。本期的收入应和本期为赚取这些
收入所耗费的代价(费用)相配合。
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它们的配比方
式大致有以下两种:
(1) 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企业的某些收入项目与费用项目之
间在经济内容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些收入是由于一定的费用耗费而产生的,或者说,
这些费用是为了取得这些收入而产生的,凡是这种存在因果关系的收入与费用都应直接配
比。例如,销售商品的收入与销售商品的成本之间就存在这种因果联系。
(2) 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进行配比。某些费用项目虽然不
存在与收入项目之间的明显的因果关系,但应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收入相配比。
由此可见,配比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费用与收入的合理配合、比较,来确定某一
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它是以收入实现原则为基础,并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
(四) 谨慎原则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它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预计时,应保持一定程
度的谨慎,以便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的
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导致高估资产或收益的做法,以免损害企业的
财务实力,防止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持盲目乐观的态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
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这一原则,在我国集中表现在对应收账款年末余额计提坏
账准备金、存货发出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在经过同级 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
采用加速折旧方法等。西方国家盛行的“成本市价孰低”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都未
引进,体现我国是有保留地使用谨慎原则。
(五)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支出是指资金流出企业。依据支出的效益时间长短,可把支出划分为收益性支出与资
本性支出。划分两类支出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两者的界限以正确地计算企业当
期损益。
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会计年度收益,即仅仅
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所谓资本性支出,是指不仅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
出,同时该项支出的发生有助于以后几个会计年度取得收益的支出。
第八节 会计的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分类,也是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企业对外提供
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因此,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可以相
应地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损益表要素与现金流量表要素。其中资产负债表要素包括资产、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损益表要素包括收入、费用与利润;现金流量表要素为现金流量。由
于现金流量表主要是根据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数据分析填列的,因此,也可以认为现金
流量表是资产负债表要素与损益表要素的转化形态。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把会计
要素列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一、 反映财务状况要素
财务状况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一) 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不同
形态的资财,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①资产是一项经济资源,通过使用或交换能提供未来效益。
②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③资产必须是由该公司所拥有或控制的。
④资产是通过过去与外部的交易取得的。
资产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长
于一年的一个经营周期内转化为现金或耗用的资产,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和其他资产,如银
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和待摊费用等。资产负债表各项流动资产
是按其流动性来排序,流动性强的(即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和存货)列在前面。
非流动性资产也叫长期资产,指不能列入流动资产并具有长期使用寿命的资产。它们
在下一会计期间不会转化为现金或在公司的经营中不能完全耗用完。这些资产包括长期投
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二) 负债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债务资本一般有以
下五点性质:
①债务资本具有时间性,因为它是在将来清偿。清偿的日期可以是在举债时双方商定的,
也可能是按债权人的要求决定的。
②债务资本是从外部借入的,债权人并不因此具有对公司的所有权和对公司的责任。
③每笔债务资本的借款期限、到期清偿的金额、利率在一般情况下是明确的。
④债权人有权要求清偿负债,债权人的清偿权优先于所有者的要求权。
⑤以举债人的资产作为抵押,负债的偿付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超过一
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它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
交税金、预提费用及预收款项等。而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
周期以上的债务,它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
(三)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的投入加上公司实现的尚未分配给所有者的营业利润和其他(非
营利)所得,包括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
利润等。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净资产是指全部资产减全
部负债后的净额。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①所有者权益是不需要归还的,而且希望被完整保持,直至公司被清算或出售为止。
②所有者权益是一项筹资来源,它包含了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所有者的权利包括对公
司业务的决策权、对公司收益在税后和付清利息后的分配权和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
所有者的义务取决于公司在法律上是如何设立的,包括对未清偿债和公司亏损的义务。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虽同属权益,负债是债权人的权益,而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
净资产的权益。但从偿还责任来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完全不同,企业对债权人的负债必
须到期还本付息,而所有者权益,除非企业清算解散,不存在偿还本金的负担。
综上所述,企业在一定时日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集合起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
日的财务状况。
二、 确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企业以获取利润为其主要目的,利润也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与企业相关
的人及主管部门,不仅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也要掌握企业的经营成果,具体表现
为企业的盈利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利润。
(一) 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所实现的营业收入,它包括基本业务
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按照这一定义,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业务所产
生的收入,称为营业外收入,不包括在营业收入的范围之内。
基本业务收入也叫主营业务收入,如工业企业销售产成品、自制半成品、提供工业性
劳务等取得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也叫附营业务收入,如工业企业材料销售、技术转让、
固定资产和包装物出租、无形资产转让、运输等非工业性劳务等取得的收入。
在权责发生制下,应在业务发生时确认收入,而不论付款条件如何。例如,赊销货物,
60天内应收账款,应在销售的时候确认收入而不是收到现金时确认。
会计上所确认的收入业务必须是:①
来自于会计主体的外部,即必须涉及另一个独立的主体。例如同一公司各部门之间
的货物转让不符合企业收入的外部性检验。②
实际完成情况。例如一个合同实际上不能通过任何一方完成时,这就不能认为是收
入。
(二) 费用
费用是指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为产生收入而流出或支付的资源。
企业发生费用的表现形式是:由于资产流出企业、资产损耗或负债增加而引起所有者
权益减少。但是并非所有资产减少、负债增加而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都意味着企业发生了
一项费用。例如,企业所有者抽回投资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虽然会引起资产减少、负债
增加,并使所有者权益减少,但不属于发生费用的经济业务。
费用按其是否构成产品成本,可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生产成本在制造成本法下,
是指与生产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产品完工入库后,
生产成本转化为产品存货成本,随着产品的发出再转化为产品销售成本。期间费用是指不
计入产品成本,应全部计入当前损益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所得
税费用。
(三) 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
额。在数量上是一定时期内全部收入和全部费用相配合的差额。若收入大于费用则盈利,
反之则亏损。
营业利润是财务业绩报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企业经营成果的主要部分。它是营业收
入减去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不含增值税在内的
各种流转税及附加费后的余额。从总额上来说,扣除项目的金额之和必须低于该期的营业
收入,才会有利润。反之,这一会计期的经营成果就反映为营业亏损。
投资净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收入去掉投资损失后的余额。企业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或者
股利为投资收入,而企业收回的对外投资与其投出时的账面价值,作增加投资收益或投资
损失处理。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后
的余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相抵,以其余额作为确
定利润的调整因素。
三、 会计等式
债权人和投资者既然将他们自己拥有的资金供给企业营运,对于该企业运用这些资金
所获得的各项资产,就自然享有一种可以主张的权利。这种可以主张的权利,在会计上就
总称为“权益”。其中属于债权人的,称为“债权人权益”或“负债”;属于投资者的,称
为“所有者权益”或“资本”。从企业角度看,在任一时刻的全部资产总是等于其债权人与
投资人对这些资产的要求权。其中,债权人的要求权总是优先于投资人的要求权,称为第
一要求权,投资人对企业的资产具有剩余要求权,或称第二要求权。这一平衡原理,强调
的就是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而反映各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等式,
叫做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有基本等式和扩展等式两种。
1. 基本等式
在收入和费用均已结转之后用基本等式。
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
2. 扩展等式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进行,在会计期间内,企业一方面会取得收益,并因此而增
加资产(或减少负债);另一方面要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并因此而减少资产(或增加
负债)。扩展等式是把“收入- 费用=利润”融汇到基本等式中去,因为利润是所有者
权益的一部分,因此: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上述等式的平衡关系。
在任何一个会计期间开始时,企业的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都存在下
列数量关系:
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
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可以用一张简略的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例2.2 设A公司19××年1月1日的财务状况如表2.1所示。
表2.1 A公司的资产负债表(19××年1月1日)
表 2.1 米勒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美元
19XX年1月1日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现金
银行存款
应收帐款
存货
固定资产
400
20 800
9 000
110 000
100 000
短期借款
应付帐款
实收资本
盈余公积
50 000
10 200
100 000
80 000
合计
240 200
合计
240 200
表2.1是A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是把这家企业 19××年 1月 1日的财务状况,根据
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反映了出来。它说明:A公司19××年1月1日拥有
的资产总额为240 200美元,其中资产结构为:货币资产21 200美元,应收款项9 000 美
元,存货 110 000美元,固定资产 100 000美元。这些资产是从三个来源渠道取得的:银
行向企业短期贷款50 000美元,供应单位供应材料尚未结清的货款计 10 200美元,以及
投资人投入资本 100 000美元,盈余公积金80 000美元。前两项构成企业的负债,而最后
两项形成企业所有者权益。四项金额合计240 200美元,与资产总额相等。
四、 会计事项及类型
发生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引起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事项,在会计中通常称为会
计事项。以一个会计主体来说,任何经济业务只会引起会计等式中左方或右方某一会计要
素的增加,同时另一要素等额的减少,或者引起会计等式左右两方同时发生等额的增减变
化,而无论怎样也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即不会破坏会计等式。
一个企业在经营中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不一。从它们对资产、负债
和资本所引起的变化来讲,则可概括为以下九种类型:
①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增加。
②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资本增加。
③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④一项负债减少,一项资产减少。
⑤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负债增加。
⑥一项负债减少,一项资本增加。
⑦一项资本减少,一项资产减少。
⑧一项资本减少,一项负债增加。
⑨一项资本减少,另一项资本增加。
结合前例2.1所述的A公司的情况举例说明如下。
例2.3 A公司获得所有者追加投入的资本,现金50 000美元 ,当即存入银行。
这笔经济业务,使资产方面的银行存款增加了 50 000美元,同时,所有者权益方面的
实收资本也增加了 50 000美元。它表明,企业所增加的银行存款,是由所有者投资形成的 。
这类业务属于类型②,一方面使资产增加,另一方面又使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即会计
等式左右两方同时等额增加到 290 200美元,资产总额仍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相等。
例2.4 A公司用银行存款 30 000美元,购入新设备一台。
这笔业务使资产方面的固定资产增加 30 000美元,同时也使该公司的资产——银行存
款减少了 30 000美元。这一业务未使资产和权益发生变化,仍然是290 200美元,只是资
产内部的一增一减,属于类型③。
例2.5 A公司向B公司购入材料 5 000美元,款项尚未支付。
这笔业务使资产方面的存货增加 5 000美元,同时,负债方面的应付账款也增加了 5
000美元。它表明,企业在取得存货这项资产时,因赊购而欠了供应商一笔债务,发生这
类业务,一方面使资产增加,另一方面又使负债等额增加,变化类型属于类型①。会计
等式左右两方同时等额增加为295 200美元,两方总额依然相等。
例2.6 A公司用银行存款 5 000美元,偿付所欠B公司的账款 。
这笔业务使资产方面的银行存款减少5 000美元,同时又使负债方面的应付账款也减
少了 5 000美元,它表明,企业以一部分资产偿还了一部分债务。发生这类业务,一方面
资产减少,另一方面负债也等额减少,会计等式左右两方同时等额减少到290 200美元,
两方的总额仍然相等,变化类型属于类型④。
例2.7 A公司从银行借款 10 200美元,直接偿还前欠货款。
这笔业务使负债方面的短期借款增加10 200美元,同时又使负债方面的应付账款也
减少了 10 200美元,它表明,这笔业务未使资产和权益发生变化,仍然是290 200美元,
只是负债内部的一增一减,属于类型⑤。
例2.8 A公司用盈余公积金10 000美元,转增资本。
这笔业务使所有者权益方面的盈余公积金减少10 000美元,同时又使所有者权益方面
的实收资本增加10 000美元,它表明,这笔业务未使资产和权益发生变化,仍然是290 200
美元,只是所有者权益内部的有增有减,属于类型⑨。
以上六笔业务所引起的资产和权益的增减后的状况可用表2.2表示如下:
表2.2 A公司的资产和权益变化表
表 2.2 单位:美元
资产
变化后的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变化后的金额
现金
银行存款
应收帐款
存货
固定资产
400
35 800
9 000
115 000
130 000
短期借款
应付帐款
实收资本
盈余公积
60 200
0
160 000
70 000
合计
290 200
合计
290 200
第九节 电子商务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 电子商务对会计信息内容的影响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包括以下内容:计量特定企业主体的资源;反映特定企业主
体的义务及权益;计量特定企业主体的资源、义务和权益的变动情况;在特定期间分配这些
变动;以货币作为一个通用单位来反映将来的状况。概括来说,企业要提供关于企业财务
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状况的信息。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知识和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使用者除了对传统的会计信息
提出要求外,还要对企业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的信息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由于市场竞
争加剧,市场瞬息万变,企业不仅要满足使用者对企业资本、物质资源的增长和创造的兴
趣,也要满足他们对人力资源的增长和创造的兴趣;提供信息的指标顺序将由按流动性排
列改为按重要性排列;对无形资产特别是人力资源价值的详细信息尤为重视。尤其是虚拟
企业的产生,将使企业内外报告同等重要,并且强调会计的客观性、相关性和特殊需求性。
如内部信息使用者之间要求有相关的会计信息,以利于下一步工作和更好的配合;外部有关 信
息使用者同样要求有最新的会计信息,以利于决策。
二、 电子商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及时性要求日益
突出。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信息和金融成为今天社会的支柱产业。当今市场经济的
一个重大特点是:竞争加剧,风险加大。除信息技术产业突飞猛进外,金融创新、市场创
新和企业收购兼并也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经济环境日新月异,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
息的及时性要求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最大程度上缩短会计期间结束日与财务报告公布日之
间的时间间隔,以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外部市场的变化作出反应,增
强决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②会计信息预测价值倍显重要。预测价值是指信息能够帮助
决策者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越来越受信息使用者关注,而决
策是面向未来的,对决策者来说,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情况的信息比历史信息更为重要。因
此,在未来的会计信息披露上,预测信息的比重将增加。
第十节 电子商务环境中会计基本假设的创新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某些未经确认或无法正面
论述的经济事物和会计现象所作出的合理推断,它是会计理论的基础,也是决定会计运行
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会计基本假设来自客观的会计环境,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
无疑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也更容易“感受”到会计环境变化的强烈影响。亨德里克森在
《会计理论》中也指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以及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有
着直接的影响。”传统的会计假设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而以互联网为 基
础的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使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经济结构由物质
型转向知识经济型,商业贸易的电子化,市场个性化需求的膨胀,对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冲
击,虚拟企业的出现等,都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要求我们对其重新
思考和认识。
一、 会计主体假设创新
(一) 电子商务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
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
动。”这种主体假设从理论上限定了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仅适用于“实”的空间,
是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而服务的。
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网络世界,会计主体
的外延不断变化,使会计主体面对“虚”、“实”两个空间。传统的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特
定的空间范围,它为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的经济业务提供了基础,从而
也为规定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了基础,这个个体是有形的实体。而网络企业
是一种临时结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它是一个“虚拟公司”,它
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将其中密切联系的业务划分出来,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
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
建。一些企业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会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组合成虚拟企业,一个
主体在完成某项经济项目之后,很可能在下一交易事项中按照其资金、技术和知识的要求
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主体进行经济活动。这种临时网络关系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
体,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如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Amazon就是个“虚拟企业”,这种企
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将众多企业组成一个网络组织,具有一个企业所不能具备的市
场能力。会计上对这种虚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有关报告,都应适应
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
(二) 对会计主体假设的重新认识
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在信息革命面前,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
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紧急事务委员会
在一份报告中所指出的,到2005年,法律主体的平均规模将大大下降,企业的供应商、雇
员和顾客将以“交易为纽带”进行经济活动,这些交易网络将围绕着存在着密切联系的企
业群体或“虚拟企业”进行,它们经济活动的规模、迅捷性和复杂性是目前的企业,
甚至是企业集团所不能比拟的。可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的空间范围将变得非常
具有弹性。因此,企业在网络空间中非常灵活,会计主体变化频繁,传统会计主体在这种
条件下已失去意义。如何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对会计主体作出新的界定或对会计主体假设本
身进行修正是网络会计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 持续经营假设创新
(一) 电子商务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
提。”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 换,
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
持续经营假设可以说是传统会计理论中最重要的假设,因为它是资产计价的最重要基
准,衍生了历史成本、折旧、资本保持等会计原则。从长远来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做到
真正意义上的“持续经营”,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即使经营业绩
良好,也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所并购,国外发生的多次企业兼并浪潮可以带给我们深刻的启
示。
在社会经济环境转向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电子商务环境时,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将
更为重大。
(1) 由于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更新频率加快,企业间争夺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一
些高新技术产品在开发前期的研发费用非常高,而新技术更新换代又特别快,比如,
按照“摩尔定律”,IT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只有18个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
产和清算,有的甚至在研制当中,就因为不能适应市场而倒闭。
(2) 由于全球贸易的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为了扩展规模或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
发展所需资金,集中发展主流产业,并购潮会进一步加剧。国内外近年来发生的多起
并购案,更加使我们体会到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3) 会计主体的多变性,再加上企业间跨生产、销售、科技的广泛联合,并随着市场需求
不断变化的联合对象和范围,使得人们对一个主体是否持续经营更加难以把握。尤其
是网上虚拟公司的出现,知识以思维的速度更新、扩散,公司的经营活动面临着空前
的风险,并呈短暂性,而不是永久经营。有时一个虚拟企业可能为完成一次任务而组
建,当任务完成或不再适应市场变化时,便会解散或重组。如Ralph公司为了开展世
界著名的Z80芯片,自创了Zilog网络产品公司,但由于周转缓慢不能适应快速变化
的市场,这个公司创办后不久又被卖掉。
(二) 对持续经营假设的重新认识
根据虚拟企业的特点,持续经营假设有一个“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及其从开始组建
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的存续期”。
有人提议采用清算会计面临解散的假设,并相应采用与之适应的原则、方法和程序。虚
拟企业的会计与清算会计本质上是不同的,不能单纯以研究清算会计来代替虚拟企业会计
的研究。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合作目的无法达到时解散,但其设立的初衷仍是为了获利、
生存和发展,而清算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是破产清算小组作为会计主体、终止经营假设、
清算期间定期编制会计报告、破产清算价值计量。
三、 会计分期假设创新
(一) 电子商务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
制会计报表。”
这种分期的假设实际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
接相联系,之所以要计算期间利润,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为了通过报表,掌握会计状 况,
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管理者下周期的生产经营和投资者的下期决策。但是人为地划分区
间,并且“待摊”、“预提”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
定程度的背离,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市场瞬息万
变,固定资产会加速折旧,可能会产生更多额外的收入和损失,会计收入和成
本的配比也将面临挑战。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环境,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是
全球经济神经传递的信号,金融资本是全球经济的血液,通信是联结经济的动脉。从时间
上而言,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将完全不同,信息的充分及时供应将成为决策制
胜的关键。有时虚拟企业可能在几天时间内为完成某项交易,如果等到月末再提供相关信
息,那将失去意义。那么,目前基本上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年度财务报表,就已经越来越不
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 对会计分期假设的重新认识
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出现,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
在财务报告上,信息使用者则可从网络上随时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
期间结束才可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如果能在任
何时点得到财务状况的信息,能够随时确定自上一个结算日后之损益,人为的会计分期也
就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了。
四、 货币计量假设创新
(一) 电子商务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以外
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
映。”这一假设的内涵主要包括:货币计量、币种惟一、币值稳定。
货币计量贯穿于整个财务信息系统中,它是财务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因为会计本身
就是一个计量过程,货币计量假设在会计核算中的确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种
会计假设下,会计记录和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实际上也限定在那些能够以货币来计量的企业
经营活动中。而且在货币计量中采用的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电子商务带来的会计环境的变化,使得这种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的假设面临挑战。 (1) 电子商务时代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形态,使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中所 占的
比例越来越大,品牌、知识资产、人力资源、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信息
对于企业来说愈来愈重要,如何用货币进行计量是目前新环境下的问题。尽管早在20
世纪60年代以来也开始出现了人力资源会计,将会计信息扩大到了定性的信息,但它
是以人力资产的成本可以和实物资产一样用货币计量为假设的,这种用货币来定性的
计量在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时,仍无法计量准确。
(2) 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历史成本计量编制的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也受到影响,不能正确地估计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作
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些不正确性是由于会计计量假设中暗含的币值不变假设所引
起。尽管为了适应通货膨胀发展了通货膨胀会计,引用了现行成本会计,用未来现金
流量的现值计量。但是,这种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还是受到了影响。
(3) 电子货币的出现延伸了传统货币的含义。企业可允许特定的供货商、主要顾客、银行、
海关、税务部门等机构进入自己的互联网中的外部网络,方便而快速地完成业务,并
使用电子货币转账。电子货币所带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大大加快了资金流动速
度,资本市场交易更活跃,企业对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将更加敏感。
(二) 对货币计量假设的重新认识
尽管计量假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数字的概括性和精确
性,以及货币在某一时间的稳定性和某一区域的惟一性,货币计量假设仍旧是会计基本假
设中一个重要假设条件。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需要对此假设的含义进行扩展和补充。例如
企业中日趋重要的人力资源,该如何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另外企业的非财务业绩——客户满
意度、团队精神等,又该如何计量?
第十一节 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
的一般原则的冲击
会计原则是指会计的工作和规范,它侧重于理论指导,是会计实践经验的规律性反映,
但又不是抽象的会计理论,是理论通向实践的中介。对于会计原则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在
某一特定时期有关下述事项的一致意见:何种经济资源何种义务应由财务会计作为资产和
负债予以记录;资产与负债的何种变动应予记录;这些变动应在何时记录;应如何揭示;
以及应编制何种财务报表”。也就是说,会计原则是会计实务所需要的种种惯例、规划和程
序。建立会计原则的目的是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和规范。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会计的一般
原则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下面以真实性原则、原始成本原则、收付实现原则与权责发生
制原则、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为例加以说明。因为上
述各种会计一般原则都是为企业的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而服务的,所以在
探讨电子商务对上述一般原则的冲击之前,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电子商务环境对企业的收入
和费用的影响。
在进入网络时代时,连收入这样的简单概念,在网络经济运作模式下也需要重新审视,
重新加以规范。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是网上客户以及由网上客户所带来的收入,而判
断一个互联网公司价值时最重要的因素又是其真正源自于网上的收入。那么,什么是网上
收入?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纯技术性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它们靠收取用
户登记费、信息费、网页网站费、网上广告费来获得收入,即网上收入;另一种是电子商
务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的经营模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①将商品的所有权
买断,然后通过互联网售出;②与供应商协商好基准价,然后互联网公司以适宜的市场
价售出商品,并获取高于基准价的收入部分;③代理供应商售出商品,提取一定比例的
收入作为代理费用;④互联网只作为一种媒介,使供需双方通过网络达成交易,收取手
续费或媒介费。除第④种方式外,其他方式都体现为首先通过互联网公司实现全部收入 。
由于目前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网上收入的意义和重要性远远大于利润,互联网公司都愿意
将上述不同交易方式产生的资金流全部记为网上收入。事实上互联网公司实际获得的收入
仅仅是该等销售收入的很小一部分。目前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网上收入和网下收入、
销售收入和代理收入、真实收入和虚拟收入、收入和非收入等各种概念并无区分的规则,
同时互联网公司之间为虚增交易额而对开收入,门户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商品或信息供
应商之间重复计算收入等情况的存在也对收入概念的区分增加了复杂性。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与之相联系的费用支出主要有三种:①前期费用。它是指前期
的研制开发、设计测试、筹建策划等方面的费用。②期间费用。在网络投入使用后发生
的维护费用、管理费用和资源采购费用等。③升级费用。它是指企业为有更好的发展,
在存续期间进行的技术升级投入、扩展投入等发生的费用。根据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前期费
用和研发费用可能在成本构成中占据一个非常大的比例的情况,如何确认各种费用到底属
于资本成本还是期间费用,以及如何分配和分摊前期费用和研发费用等,将是网络经济对
传统会计又一项挑战。
一、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之一,真实性是指会计工作的结果应该毫不
歪曲地对企业的经济对象作真实和准确的反映。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得以传递,发送者和收件者都希望确保收到的
信息同发送者传送的信息没有任何出入,即保证信息的完整与真实。由于财务数据流动过
程中的鉴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适用,财务信息被截取、篡改、财务机密被泄露等风险大
大增加,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交易处理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
那些被系统接收并代表交易数据的有效性。交易数据,如购货订单、销售订单或货运通
知,一定要是真实的情况才算得上是可靠的。系统内部控制评价应包括这样一种评估机制,
即对一份数字信息因被篡改而含有非真实资料的可能性评估。为了进行这种评估,会计师
必须了解数据传送、摘要或散列技术的基本方法。
二、 原始成本原则
原始成本原则是传统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一种会计计量的模式。它是指会
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
成本计价,因此,在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历史成本由于客
观、可靠、可核,的确为会计的计量产生了很大作用,也得到了普遍采用。但是,历史成
本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局限性。
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环境中,这一原则受到了冲击。
(1)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未来
的竞争将主要表现在创新和服务方面。但是这种无形资产大都不是从市场购置的,而
主要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由于这种无形资产无法准确计量其历史成本,而且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其价值将会变得越来越大,使之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
确认,进而影响到利润表,最终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和真实性。
例如现行的许多高科技公司其股票价值可能高达上亿美元,但其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
数额按照传统会计计量可能并不足以称道。再如,当某项无形资产被某项新技术所替
代而失去垄断地位时,该项无形资产价值也会减少,甚至趋向于零;与此同时,在技
术进步的刺激下,为维护专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垄断性,企业又会不断加大物质与知识
的投入,使其无形资产发生增值。可见,这种原始成本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是无法
正确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的。
(2) 由于电子商务环境中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的解散可能经常发生,并且
从成立到解散可能只有较短的时间,甚至很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原始成本
计价的时点与清算的时点相距不远,但此时已属非持续经营阶段,原始成本不能反
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
(3) 由于原始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网络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反应是滞后的。在
这个竞争激烈、科技发达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层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
营策略。这时,原始成本原则将限制财务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
三、 收付实现原则与权责发生原则
收付实现原则是以现金是否收到或付出作为确认会计期间收入与费用是否发生的标
准。而权责发生原则是对以获利为直接目的的经济组织的各项业务,以是否已经取得收款
的权力为标准确认收入,或以是否形成付款的责任为标准来确认费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
准则明确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原则为基础。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受冲击最大的是流通环节及其交易方式。互联网将以一种与现在截
然不同的交易方式缩短流通环节并取代传统的商业流通机构。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应当说
是交易方式。在传统交易中,存在着合同约定、预付定金、交付商品货物、收款并开出票
据等多个环节,这诸多环节构成了一个交易过程链,亦形成了一个或长或短的交易期间。
现会计准则对收入实现的条件定义为: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
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
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
地计量。但是,无论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或是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
流入企业,或用过去的说法是获得收取价款的权力,其保证都是以契约为前提的。在无合
同或其他约定文件约束下发出商品,提供服务均不能保证收入最终实现。而在电子商务交
易中,流通环节中的中间机构(如商店、贸易公司、批发站、配货中心等)和程序将大大
减少,同时每一项交易的交易期间大大缩短,且通常并不存在合同契约之类为确保收入顺
利实现而制定的具法律效力的文件。在当前社会诚信度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企业若在无契
约的条件下发货,提供服务或劳务,将需承担极大的风险。其实,无论是电子商务开始较
早的美国,还是把电子商务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国,无论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还是 B to C(Business to Consumer)的交易方式,电
子交易的支付方式都局限于信用卡、电子现金、智能卡等,且交割方式都体现为款到发货。
即使部分送货上门的互联网交易,也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实质上仍然体现为现金收讫
而后才将所有权转移的特点。由此可见,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于通常事先没有契约,因
而也无法依赖由契约所提供的任何保障,交易之间事实上又不可能完全凭借诚信度完成交
易,因此在电子商务中,现金收讫有可能变成确认收入实现的惟一方式,传统交易中那种
多个环节、多个期间方能完成一次的交易,可以先于收到款项而发出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情况
不再适用于电子商务环境。这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对收入实现的确认是否需要重新定义。
目前的会计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权责发生制是建立在合理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诸如分摊、配比这样一些概念支撑,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无以建立。权
责发生制的基础除了摊销、递延、折旧等外,很重要的基础概念支撑是收入实现及其期间
分割,以及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如果收入确认仅存以现金收讫一种形式,在收入实现上实
质已变为现金收付制;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收入和费用配比亦变得不再清晰和确定。另外,
在会计基本假设中已提到,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会计分期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会计
分期是权责发生制得以成立的确认和计量依据。因此,权责发生制的存在基础已发生了动
摇。
四、 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
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是会计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工业经济时代,以对制成
品的会计核算为主体,且以当期费用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这一原则是适宜且易于把
握的。但对于网络信息时代,当前期研究开发费用和其他形形色色的R&D相关费用形成
的摊销、递延费用构成费用主体时,则这一原则就变得不确定了。摊销和递延费用大家都
知道是建立在一定的合理预期基础上的,但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受益期的不确定性,以
及技术进步所造成的意想不到的淘汰,都使得收入和费用配比这一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变
得那么不确定,那么具有伸缩性,那么不严谨稳健。这种变化,致使在网络经济及高科技
环境下的成本费用的期间分割及配比假定显得缺乏一种严谨实在的基础,表现出某种随
意性、人为性和游戏性。
五、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像多数高科技信息企业一样,通常大量的费用支出花费在前期
的研制开发、设计测试、筹建策划等方面,如果不考虑不断的技术升级投入、扩展投入,
在网络投入使用后发生的只是维护费用、管理费用和资源采购加工费用。前期费用和研发
费用可能在成本构成中占据一个非常大的比例。
对研究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抑或费用化历来就有争议,不同国家在实务处理和会计准
则规定中有很大的差异。对近十几年一些国家的准则变化轨迹的趋向作一考察,我们会发
现一种从费用化向资本化转向的迹象。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各
种准则基本倾向于全部费用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以第86号公告规定IT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应以技术可行性来划分资本化处理和费用化处
理,即判断一项开发活动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后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则可予以资本化。美国
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96年发布规定,不但前期的研究开发费用,而且软件的
升级和改进支出亦可以资本化。由此可见,在高科技企业中研究开发费用的资本化处理正
在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这种转向和变化应该不是偶然的,就其背后的动因我们能感觉到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高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中研究开发费用在其成本费用的构成中比例
愈来愈大,如果费用化处理则会造成企业收益的巨大波动,且使得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形
同虚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支出资本化处理所依赖的预期收入、预计受益期限、可变
现净值、技术寿命等都基于会计估计,有很大的伸缩性,易于受到个人经验、对技术环境
的判断,市场份额和竞争分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亦同样会造成收入和费用配比的不确定
性。
第十二节 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既然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那么当会计对象发生变化时,会计要素也必然
会发生变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对象的范围拓展了,相应地对会计要素也提出了新
的问题。下面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资产、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进行讨论。
一、 对资产的影响
资产是企业由于过去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目前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
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在传统会计中,资产的经济资源主要是在工业经济
基础上提出的,通常表现为有形资产,尽管也包含一些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专利权、
土地使用权、版权等。未来会计发展中必然强调扩大会计资产的范围,将一切具有目前价
值并可能带来或控制未来利益的资源尽可能纳入会计计量的范畴。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
服务、创新等方面,也就是表现在知识的存储和创新方面,这就使企业的主要经济资源从
传统的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而且重点是无形的知识资产。它不仅仅是几项专利,而
是范围很广,包括诸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顾客关系网络、计算机软件、信息系统等许
多与知识产权相关和与市场相关的知识资产。知识资产主要是由人力资源和知识两部分构
成。其中人力资源是知识的载体,知识通过人的积累、运用、创新而发挥作用,是人的创
造能力的源泉和动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中,这两种相辅相成的知识资产将成为企业的主要
资产,也是争夺市场、获得生存的主要手段。尤其是虚拟企业的出现,这种资源和创新将
更为重要。把这种人力资源和知识纳入企业资产的范围,无疑将对会计的观念产生重大的
影响,对资产赋予新的含义。
二、 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人力资源在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推动人力资源会计的发
展。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源的价值充分计量,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潜在价值数量化、信
息化,避免了人们低估企业价值,也促使管理层注重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使其潜在的
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变成最大的现实产出。但是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目前存在争议。
企业因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付出了代价,取得了劳动力使用权,在劳动者被雇佣期间可以
说企业对其拥有了所有权。人力资源内存于具体的某个人的身体,这个人自然地对其拥有
所有权,因此也可以说,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所拥有的。
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了劳动者权益概念作为对所有者权益的扩充。这一观点认为,人
力资本是对应人力资产的概念,它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
近似实收资本。这意味着由于劳动者拥有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应该在企业中
占有一定的地位,劳动者是人力资源的所有者。相应地,劳动者权益的含义是劳动者作为
人力资源的所有者。
三、 对利润的影响
利润,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以一定时期的收入减除费用后的余额计算的。获
取利润是企业从事经营的最终目的,利润的确切与否,密切关系到企业以及各投资方的切
身利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利润要素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 传统的会计利润是货币资本维护概念,认为只要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超过原投入
的货币资本,就是获得了利润,也就是说认为利润是由实体资本所创造。因而凡是属
于实体的员工,无论是高智力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都被看作是被雇佣者,其
回报仅仅体现为工资费用,利润只站在实体资本所有者立场反映其投资回报。
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知识资产概念加以延伸,更为重要的是利润将是智力资本
和非智力资本共同投入所产生的回报,而且主要是由智力资本所创造。例如,在软件
行业中,这些智力产品的价值组成中,物化劳动者转移价值所占比重很小,高智力的
员工,可以用他们的发明创造转换为对企业的投资,这些员工和他们的智力在企业的
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利润,如网站模式的策划、电子商务平台产品
的开发等。这就要求现行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重新明确利润的概念,划分员工劳
动报酬和智力资本回报的界限,明确确认和计量智力资本所带来的利润。
(2) 传统的会计利润概念由于是以现时价格计量利润、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从而使得成本
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弥补。即使会计期末的账面资产净值虽然并不比期初减少,但却不能从
实物形态或使用效能上保证资本的完整,从而,必然产生虚赢实亏的现象。在电子商务环
境中,由于无形的知识资产的可缩性、可变性极大,用传统的会计利润概念,就会使利润
更加体现出多变和不实,从而对决策产生影响。
(3) 利润是传统的企业财务业绩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单纯的
财务业绩的评价已不能确定企业的实力,注意力资源、用户数据、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
度、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非财务业绩往往对电子商务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由于
对这些非财务业绩进行可靠的财务评估存在困难,目前尚需一套可追寻的标准方法。对于目 前盈
利较高的企业, 如果目前的盈利是以牺牲企业的未来为
代价的, 那么,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并不一定就强; 同样,对于目前亏损的企业,如果暂时的亏损是由于企业对
未来发展的投资而引起的,那么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并不一定就弱。因此,对于电子商务公 司业绩的评价,应更加注重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然而,以利润为核心的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由于忽视了公司经营方式和增长模式的特点,
注重公司短期财务业绩的计量,已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的要求。目前,许多跨
国公司对员工的业绩评价中包括了非财务业绩的评价。
思 考 题
1. 描述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
2. 概述企业经营活动。
3. 定义会计。
4. 目前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哪些?
5. 简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6. 简述会计的基本假定。
7. 什么是权责发生制?在权责发生制下如何确定本期的收益和费用?
8. 什么叫会计要素?各个会计要素的涵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
9.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内容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10. 简述电子商务环境中会计基本假设的创新。
11. 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的冲击反映在哪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