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国民收入核算及其流转的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
熟悉国民收入核算的重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流转及其恒等式,了解GDP的局限性、国民收入核算的调整及绿色GDP的概念。
31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关系。在国民经济的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要研究宏观经济运行,必须首先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及其核算方法。本章首先介绍国民收入指标体系及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继而研究国民收入的流转及其恒等式,最后对国民收入核算的调整及其局限性进行讨论。
2.1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
国民收入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业绩的数量指标。具体地说,它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投入生产资源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以及由此形成的收入的一个数量指标。
国民收入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定义:一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二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协作生产这些产品和劳务所取得的收入;三是指这些兼具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从他们的收入中消费的商品和劳务。国民收入通常以货币为单位来计量。最终产品和劳务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再加工和转售,最后直接供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和劳务。
掌握国民收入这个概念,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国民收入是流量。经济分析中的变量分为存量和流量。存量是某一时点存在的变量数值,而流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数值。国民收入是流量,而国民财富则是存量。第二,国民收入在经济分析和统计中有不同的含义。经济分析中的国民收入指国民总产值、国民净产值等。统计中的国民收入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参与经济活动的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总和。第三,
国民收入有名义国民收入和实际国民收入之分。名义国民收入是以当年价格来计算的,等于各种商品与劳务总量与其当年价格乘积之和,它反映了实物和价格的变化。而实际国民收入是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它只反映实物的变化,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二者的关系如下。
实际国民收入 =名义国民收入 /价格指数 ×100% (2-1)
目前,在许多国家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这种广泛意义上的国民收入,根据核算资料来源和包含内容的不同,采用了各有特定含义的不同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 (GNP)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国民生产净值 (NNP)、狭义的国民收入 (NI)、个人收入 (PI)、个人可支配收入 (DI)。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个指标。
2.1.1 GDP与GNP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 GDP 与 GNP。
3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1,GDP
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国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要理解这个概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一定时期
定义中有一个“一定时期”的限制。在经济学中,把这一类在一定时期内取值的变量称为流量,如某企业某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指的是该企业 12 个月主营业务收入的总和。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发展,发展的一个方面就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显然我们很难用存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 GDP 也是一个流量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离开了“一定时期”这个时间限制,就毫无意义。
2) 生产
本期产出 GDP 是一定时期内 (如一年 )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国某年生产价值 300 亿美元的小麦,只卖掉 200 亿美元,所剩 100 亿美元小麦可看做是该国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入 GDP;相反,虽然生产了 300 亿美元的小麦,然而却卖掉了 400 亿美元产品,则计入 GDP 的仍是 300 亿美元,只是库存减少了 100 亿美元。
3) 最终产品和劳务
最终产品指的是买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目的是最终使用,而不是再销售或用于深加工或制作。中间产品是购买后用于进一步加工、制造或再销售的产品或服务。
因为最终产品的价值包含了所有生产最终产品的中间品的价值,所以,最终产品的价值包括在 GDP 中,而中间产品不包括在其中,这样就能避免重复计算,夸大 GDP 的价值。
例如,某农户 A 本期生产了价值 100 美元的小麦,卖给了面粉厂 B 生产出价值 200 美元的面粉,B 又把这价值 200 美元的面粉卖给食品加工厂 C,C 又生产出价值为 300 美元的面包卖给了顾客。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最终产品——面包的价值 300 美元应计入当期的
GDP,如果把所有中间产品的价值之和 600 美元计入当期 GDP,就会造成重复计算,产生严重的扭曲。
4) 市场价值
GDP 是以市场价值来衡量一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市场价值一定要有市场交易行为才能形成,这样一国经济中有些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因而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
GDP 中,这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地下经济。这是指为了逃避政府管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有些地下经济是为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在西方,税收很重,如果交易通过正式渠道,
收入者要较高的价格但是只获得较低的收入,所以对一些低收入者而言宁愿用现金结算,
可以要较低的价格,在市场上也有竞争力,交易双方得利,损失的是国家。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有,开发票要上税,价格就要高些;不开发票的就可以低点。而有些地下经济活动本身就属于非法行为,如走私、贩毒等。由于这些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
33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府的记录,因此没有计入 GDP 中。在美国,地下经济的规模估计为 4 000~ 13 000 亿美元,
占 GDP 的 9%~ 30%。在欧洲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这一比例更高。
(2) 非市场经济活动。非市场经济活动是指那些公开的但没有市场交易行为的经济活动。自给自足的生产和家务劳动等都是典型的非市场经济活动,没有经过市场交换,没有市场价值,不计入 GDP。例,如果一个女主人花 5 美元请了一个搬运工给自己送了一次煤气罐,则这个搬运工的收入就应计入当期的 GDP;如果女主人和这个搬运工结婚了,也许这位搬运工的生活费和他当搬运工时的收入一样多,但由于不是市场活动,因而不再计入
GDP。另外当居民居住自己拥有的住房时,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居民实际上相当于自己做了房东所提供的服务,并将租金付给自己,这部分租金也不被计入 GDP,而居民租借其他人的房屋时的租金就会计入 GDP。
5) 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GDP 有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之分。
所谓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nominal GDP)是指用生产商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市价所计算出来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如中国 2006 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即是 2006 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用 2006 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市场价值。
名义 GDP 的变动受到最终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影响,如果价格增加一倍,名义 GDP
也将提高一倍,而实际最终产品的数量并没有丝毫变化,这是因为价格因素的存在。由于无法通过名义 GDP 的数量大小来比较两个时期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孰多孰少,这样就要引入实际 GDP 的概念。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real GDP)是指以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所计算出来的当期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按照同样的价格标准计算出来的,剔除掉了价格因素,各期实际 GDP 的大小直接反映出当前最终产品产量的多少,这样就便于比较各期国内经济实际增长情况。
名义 GDP 可以由下面这个公式转化为实际 GDP。
GDP
GDP =
名义实际价格指数
(2-2)
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的计算,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实际 GDP 和名义 GDP 的计算
单位:美元
2005 年名义 GDP 2006 年名义 GDP 2006 年实际 GDP
石油 2(单价 )× 1 桶 =2 3× 2 桶 =6 2× 2 桶 =4
理发 1(单价 )× 1 次 =1 4× 3 次 =12 1× 3 次 =3
合计 2+1=3 6+12=18 4+3=7
3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在本例中,假定最终产品和服务只有石油和理发两种,按照名义 GDP 计算,2005 年的是 3 美元,2006 年的是 18 美元,2006 年相对于 2005 年名义 GDP 增至到 6 倍,但这种增长大部分是由于价格上涨引起的。如果我们把 2005 年作为基期计算,2006 的实际 GDP
是 7 美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2.3 倍,这种增长是由于石油的生产增加 2 倍,理发这种服务次数增加 3 倍引起的,反映出了最终产品数量的增长。
2,GNP
和国内生产总值比较相近的一个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国内、
国外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又分为现实国民生产总值和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现实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实际发生的国民生产总值,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一国经济能够生产的总产值。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了长期内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资源的最大生产潜力。当一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经济在此产出水平上也达到了充分就业,所以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又称充分就业国民生产总值。现实国民生产总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代替国民生产总值 (GNP)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从概念上讲,GNP 和 GDP 都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但它们所指“国家”的含义有所不同。 GNP 所说的“一国”指一国国民,即只要是该国公民,无论在什么地方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都应计入。 GDP 所说的“一国”指一国境内,即只要是在该国领土上,无论哪国人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都应计入。 GDP 和 GNP 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总和 (2-3)
从历史沿革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用 GDP 代替 GNP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新标准,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初期,劳动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不大,所以各国主要以 GNP 作为经济核算的指标。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越来越大,按“国民”原则统计国民收入,无法准确衡量一定区域范围的生产总量。 1993 年,联合国统计司正式决定用 GDP 取代 GN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2.1.2 NNP
国民生产净值 (net national product,N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新增加的产值,即从国民生产总值 (GNP)中扣除资本消耗 (折旧 )以后的价值。它表示的是能够用于消费、追加固定资产及储备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它与国民生产总值 (GNP)的区别在于:
35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前者不包括折旧,而后者包括折旧,用公式表示就是
国民生产净值 (NNP)=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2-4)
相应于国内生产总值,在考虑国民生产净值时也要考察国内生产净值 (net domestic
product,NDP)。
国内生产净值 (N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本国居民新创造的价值,即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 (折旧 )后的价值。可表示为
NDP=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2-5)
从理论上讲,国内生产净值才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新增价值,但由于折旧是按一定的折旧方法计提的,常常与实际的设备磨损并不一致,从而造成国内生产净值的高估或低估,因此,在实践中很少使用这一指标。
2.1.3 NI、PI与DI
1,NI
国民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等国民收入核算的各个总量指标。
狭义的国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NI)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
从国民生产净值 (NNP)中扣除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加上政府补贴就可以得到表现所有生产要素报酬的国民收入。之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把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扣除而加上政府补贴,是因为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虽构成产品价格,但并不代表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
而政府补贴虽未列入产品价格,但它最终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国民收入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国民收入 (NI)=国民生产净值 (NNP)-转移支付-间接税 +政府补贴 (2-6)
虽然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净值在量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对净产出的统计,只不过统计的依据不同:国民生产净值是按市场价值统计的,而国民收入则是按要素的价值来统计。
2,PI
个人收入 (personal income,P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的总额。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总量指标,国民收入并不等于个人收入:一方面,企业本期利润中的所得税、未分配利润不会分配给个人构成个人收入;另一方面,
个人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一些转移支付 (如失业救济金、养老金、扶贫补助等 ),这些虽不属于国民收入,但却构成个人收入。因此,只有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或加上这些项目后才能得到个人收入。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个人收入 (PI)=国民收入 (NI)-(未分配利润 +所得税 +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
+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2-7)
3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3,DI
个人可支配收入 (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I)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它是对国民生产总值做了一系列扣除之后,加上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而得到的。
国民生产总值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 2.1 表示。
国民生产总值 (GNP)
减:资本消耗 (折旧 )
等于:国民生产净值 (NNP)
减:间接税
企业未分配利润
企业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加: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等于:个人收入 (PI)
减: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出
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 (DI)
图 2.1 国民生产总值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图 2.1 中所列的两者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从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实际上不付给个人的部分,再减去个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出,加上个人得到的转移支付。也可以表述为:从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企业总储蓄 (包括折旧和企业未分配利润 ),再减去政府的净税收 (等于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 )。还可以表述为:从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折旧和一切税收 (直接税和间接税 ),再减去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加上转移支付。
实例2-1
与GDP不同的是,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即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动输出在境外所获得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中。而GDP则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并不将国与国之间的收入转移计算在内。比方说,
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中。也就是说,GDP计算的是一个地区内生产的产品价值,而GNP则计算一个地区实际获得的收入。
GNP与GDP可以通过一些关系式进行换算: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总和,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GDP为95 933亿元,GNP为94 346亿元,两者的差额为1 587亿元。也就是说,2001年外商来华投资和来华打工新增加的价值之和,比中国人在国外投资和劳务输出新增的价值之和多出1 587亿元。由此可见,GDP与GNP两者虽有差异,但差额仅占GDP的
37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0.16%,在其整体水平中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GNP及其增长率也可用作比较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成就和发展状况指标。从表2-2中可看出:
发达国家GNP总量高而增值率低、发展中国家GNP总量低而增值率高的状况,中国和印度两国的GNP
增速都较高,大体上保持为5%~ 7%。
表 2-2 部分国家 1988— 1994 年间的 GNP 比较
年 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中 国 14 930 16 910 18 850 21 620 26 640 34 630 46 760
美 国 5 204 500 5 489 600 5 656 400 5 937 301 6 259 899 6 648 013 6 952 020
加 拿 大 488 206 544 892 568 072 582 528 563 690 546 350 542 954
德 国 1 193 461 1 183 187 1 501 488 1 719 512 1 969 455 1 910 761 2 045 991
法 国 962 758 965 446 1 195 439 1 198 831 1 322 091 1 251 689 1 330 381
英 国 841 400 975 512 1 011 536 1 044 658 941 424 1 014 306 1 105 822
日 本 2 898 339 2 871 742 2 932 055 3 350 211 3 656 859 4 190 471 4 590 971
韩 国 182 009 222 152 253 671 594 175 307 938 330 831 376 505
印 度 273 385 274 152 298 356 251 258 242 300 250 721 291 054
注:表中的单位,中国为亿元人民币,其他国家为百万美元。
与GDP一样,GNP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不能反映非市场经济活动和社会福利水平,资源及环境所导致的潜在、长期和隐蔽的经济损失得不到体现等。总体上来看,凡GDP核算体系的不足之处,往往也是GNP的缺陷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考察一国经济成就的核算指标已不再重视国民概念。目前世界各国在考察经济总量时一般采用的是GDP指标,我国也不例外。
(资料来源:金雪军,西方经济学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136页)
2.2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所以,本节以核算 GDP
为例介绍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基本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值法。
2.2.1 支出法
1,支出法
支出法是根据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总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在购买最终产品上的支出总额。 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或被当期售出,
或未被售出,未被售出的最终产品总额作为存货计入投资支出,所以,总支出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3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支出法是从支出的角度出发,将一定时期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数额加总,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我们用 Q
1
,Q
2
,……,Q
n
代表购买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数量,用 P
1
,P
2
,……,P
n
表示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这样就可以用下式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 P
1
· Q
1
+ P
2
· Q
2
+…+ P
n
· Q
n
(2-8)
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四大部分,即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和净出口。
消费支出 (C)是指居民个人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它既包括居民用于商品的消费支出,如衣服、食品、住房等,也包括居民消费的各种服务支出,如旅游、医疗、教育等。
个人消费支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部分,即耐用品 (如汽车、洗衣机、彩电等 )的支出、非耐用品的 (如衣服、食品、书报等 )的支出和服务 (如教育、医疗等 )的支出。
投资支出 (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 (如设备、厂房等 )的支出。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和企业存货两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又包括商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住宅投资。
政府采购 (G)是指为维持政府部门正常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各级政府部门需要购买厂商生产的产品与劳务,这笔开支一般用 G 来表示。它主要包括:国防开支,即为保证国家安全对武器、弹药、军火的购买、军队官兵的薪金与国防科研经费等项开支;基础设施支出,
如架桥、修路等;转移支付 (如社会保障、医疗、失业救济、困难补助 )。
净出口 (net export)是指出口额 (X)与进口额 (M)的差额,即 (X-M)。用支出法计算净出口,
是因为进口表示资金用于购买的是国外的产品,收入流到国外,应从总购买中减去;而出口表示外国对本国产品的购买,收入流进国内,所以应加入总购买中。净出口可能是正,
也可能是负,也可能恰好等于零。
通过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用图 2.2 表示。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消费支出 (C)
耐用品
非耐用品
服务
投资支出 (I)
固定资产投资
住宅投资
企业存货投资
政府采购 (G)
国防
基础设施
转移支付
净出口 (X - M)
39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图 2.2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
4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用公式表示
GDP=C+I+G+(X-M) (2-9)
实例2-2
在表2-3中,由于资料不全,未能得到政府采购的数据,在此,假设政府采购的数据为零。按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和净出口之和。在该表中,由于政府采购为零,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之和。例如,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相应年份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之和,即89 112.5=54 617.2+32 255.0+2 240.3。
表 2-3 支出法和国内生产总值及支出结构
单位:亿元
年 份 国内生产总值 消 费 投 资 净出口
1990 18 319.5 11 365.2 6 444.0 510.3
1991 21 280.4 13 145.9 7 517.0 617.5
1992 25 863.7 15 952.1 9 636.0 275.6
1993 4 500.7 20 182.1 14 998.0 -679.4
1994 46 690.7 26 796.0 19 260.6 634.1
1995 58 510.5 33 635.0 23 887.0 998.5
1996 68 330.4 40 003.9 26 867.2 1 459.3
1997 74 894.2 43 579.4 28 457.6 2 857.2
1998 79 003.3 46 405.9 29 545.9 3 051.5
1999 82 673.1 49 722.7 30 701.6 2 248.8
2000 89 112.5 54 617.2 32 255.0 2 240.3
(资料来源:梁东黎,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0页)
2.2.2 收入法
1,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将投入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取得的各种收入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又称要素收入法。
收入法的统计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
1) 工资
包括受雇于企业、政府等部门的员工所挣得的工资和薪金。不仅包括货币工资,而且还应包括员工实际得到的各种实物形式的工资。补充性工资和薪金,特别是雇主支付的社会保险金、医疗保险以及工人的福利基金也包含在这一项内,因为这些补充性工资和薪金也是员工获得收入的一部分。
41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2) 利息
指借贷资本的利息收入,主要是指各部门购买企业债券所应得到的利息收入和存入商业银行的各种储蓄所应得的利息收入。家庭及厂商通过购买企业债券和商业银行通过商业信贷方式将储蓄存款转贷给企业用于生产性目的的资本金,扩大了原有的生产能力,使社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因而需要将这部分用增加值支付的利息收入计入
GDP。在计算时也应包括利息收入所应交纳的税金。如支出法所述,政府公债利息及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能计入 GDP。
3) 租金
租金由提供财产资源的家庭和企业所收到的收入支付构成,包括个人或企业出租土地、
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4)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业主收入、个体户 (如小店铺主、农民、私人诊所等 )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5) 公司利润
这一项是企业家才有的收入,公司利润分三部分:企业所得税、股东红利和未分配利润。
6) 三项调整
(1) 间接税。企业间接税是指企业与零售商在生产过程中征收的税。在支出法中这部分税金已计算在产品价格之中,因而包含在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之中。为了使收入法统计
GDP 的结果与支出法所得出的结果相同,应该在收入法中也加入这一项统计的结果。
(2) 折旧。在支出法统计中,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已经计入私人厂商总投资之中,
为使收入法统计结果与支出法有良好的可比性,这一项也应在收入法统计中计入 GDP。
(3) 企业的转移支付。包括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活动的捐款和消费者无法清偿的呆账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这两项都从企业收入中拨付,可以看做是企业的一种非生产性费用,由于在支出法中这笔费用已作为产品销售收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之中,因此在收入法中也需加入这一项统计。
上述各项之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 (GDP),用公式表示就是
国内生产总值 =工资 +利息 +利润 +租金 +非企业主收入 +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 +折旧
(2-10)
实例2-3
在表2-4中,按照收入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将表中的工资或其他雇员补贴、净利息、个人的租金收入、企业间接税,调整和统计误差、折旧、非公司企业收入、税前公司利润这些项目加总求和,其中税前利润是股息、未分配利润和公司所得税这三者之和。
4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表 2-4 以收入法计算的 1996 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10 亿美元,当年价格
1 工资或其他雇员补贴 4 427
2 净利息 425
3 个人的租金收入 146
4 企业间接税,调整和统计误差 553
5 折旧 830
6 非公司企业收入 520
税前公司利润 736
股息 305
未分配利润 202
7
公司所得税 229
国内生产总值 7 637
(资料来源:据[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译本),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第73页图表整理而成)
2.2.3 增加值法
1,增加值法
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产品的增值或贡献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在一国经济中,许多行业专门生产中间产品,不同生产阶段企业间中间产品的销售,往往会产生重复计算,这样计算的企业产品的市场价值会远大于当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经济学家提出只计算增值部分的算法。一个企业产品的增值是该企业销售收入与其中间产品价值之间的差额。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增值的总额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法以生产的总成果 (即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为出发点,从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值;各个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便是 GDP。所以,又称为生产法或部门法。
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加值法实际上是从国民经济运行的不同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从支出的角度看,它等于最终用于消费、投资、库存增加、政府采购和净出口的总和;从收入的角度看,它是各部门中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非企业主收入、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等项的价值之和;从增值的角度看,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
43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实例2-4
根据增加值法,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增值的总和。在实际计算中,通常把经济中的企业按部门分类,加总各个部门的增值,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在表2-5中,GDP(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农业、采矿业、建筑业、交通和公用事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劳务、政府这些部门增加值之和。
表 2-5 美国 1983 年用增值法按部门计算的 GDP
单位,10 亿美元
GDP(国内生产总值 ) 3 256.5
农业 72.7
采矿业 112.4
建筑业 130.7
制造业 685.2
交通和公用事业 306.8
批发和零售商业 536.2
金融、保险和不动产 542.5
劳务 477.5
政府 392.1
统计误差 5.0
资料来源:梁东黎,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0页
2.3 国民收入的流转及其恒等式
2.2 节介绍了三种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从理论上说,这三种方法代表着不同的概念,
即总产出和总收入描述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总支出描述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情况。但从数量上讲,这三种方法在扣除误差后应该相等。因此,从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恒等式
总需求 (AD)≡总供给 (AS) (2-11)
这一恒等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该恒等式出发,通过对国民收入流转的研究,可以得到很多恒等关系。下面从最简单的两部门国民收入流转模型出发,进而研究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的收入流转情况。
2.3.1 两部门国民收入流转及其恒等式
4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在两部门国民收入流转模型中,只包括了企业和家庭这两个部门,经济中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的参与。基本决策单位只有两个:家庭和企业。其中,家庭为了生存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是自身拥有的,也可以是他人生产的。
当一个家庭需要消费他人生产的产品时,该家庭就成为一个购买者。为了实现购买他人产品的目的,该家庭需要向市场提供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以换取购买产品时所需要支付的费用。经济系统中的另一个决策单位是企业。企业是把资源投入转换为产出的经济单位,通常又称为厂商或生产者。企业都是以取得利润为目的,从事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市场交换,为满足家庭消费的需要服务。由此,家庭单位和企业单位就以市场为媒体,在经济上形成了双方之间的联系,如图 2.3 所示。
图 2.3 两部门国民收入流转模型图
由图 2.3 可以看出,企业和家庭之间存在两种联系:一方面,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如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 ),企业又向家庭支付这些生产要素的代价 (如地租、
工资、利息、利润等 );另一方面,企业向家庭提供产品和劳务,而家庭则按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支付给企业。
从图 2.3 可以看出,此时整个经济处于一个均衡循环状态,生产要素市场中的要素收入等于国民收入,与最终产品及劳务市场中的总支出完全相等,只是收入和支出的流动方向正好相反。例如,生产要素的收入 (地租、工资、利息、利润等 )为 800 元,那么此时总支出也等于 800 元,企业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销售收入也为 800 元。
从总需求 (总支出 )方面看,两部门经济的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即
Y=C+I (2-12)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下的用于储蓄,即
Y=C+S (2-13)
45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在两部门经济中,只有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市场上的全部产品才能出清,所以有
C+I≡ C+S (2-14)
两边消去 C,得
I=S (2-15)
这就是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储蓄恒等式。这一等式表明:无论经济体的运行现状如何 (是否均衡、是否通胀 ),在经济总体中都存在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总量 (储蓄 )等于经济体中可用于投资的最终产品的总量。
2.3.2 三部门国民收入流转及其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引进政府部门后就构成三部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政府的经济活动体现在:一方面,政府通过向居民和厂商征税形成政府收入 (T);另一方面,政府采取购买商品和劳务 (I),以及对居民和企业的转移支付等方式形成政府支出 (G)。
三部门国民收入流转情况如图 2.4 所示。
图 2.4 三部门国民收入流转图
按上图所示,政府作为经济运行的一元介入经济生活后,原有的经济运行秩序进行了新的整合。此时,三个决策单位之间的联系是:首先,家庭不仅通过提供生产要素从企业获得收入,而且还从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中获得了补贴等收入;同时,家庭获得的收入除支付商品的购买费用外,还有一部分必须向政府缴纳税收。其次,企业不仅向家庭,而且也向政府提供商品,取得销售收入;同时,它需要向家庭提供要素的购买费用,并向政府纳税。再次,政府一方面以税收等方式从家庭和企业取得收入,另一方面,又通过购买商品,
提供公共产品及转移性支出等方式,运用已取得的收入。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以及政府支出的总和,即,
4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Y=C+I+G (2-16)
从总需求方面看,三部门经济的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政府需求的总和。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体现为所有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收入总和。在三部门经济中,居民的收入先给政府缴税,然后用于消费,剩下的用于储蓄。另外,居民从政府那里得到的转移支付也构成居民收入的一部分。们假定政府的全部税收为 T,政府的转移支付为 TR,政府的净收入为 T
N
(T
N
=T-TR)。
从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由下式成立
Y=C+S+T
N
(2-17)
把式 (2-16)和式 (2-17)结合起来就有
C+I+G≡ C+S+T
N
即 I+G=S+ T
N
(2-18)
I=S +( T
N
- G) (2-19)
式中,(T
N
-G)代表政府的储蓄。
因为 T
N
是政府净收入,G 是政府支出,二者之差即为政府储蓄。政府储蓄可为正,也可为负,于是式 (2-19)又体现了投资与储蓄之间的恒等关系。
2.3.3 四部门国民收入流转及其恒等式
在三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入国外部门就构成四部门经济,这样就更接近于实际的经济结构。
在四部门经济结构中,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不仅有政府、企业和家庭,还有国外部门。
国外部门主要有两方面作用:向国内各部门提供其所需的产品和劳务,对本国来说即进口,
进口吸纳了国内的收入,对整个经济的意义与储蓄、税收相同,都是经济的漏出量;购买国内的产品和劳务,对本国而言就是出口,出口给本国带来了收入,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
与投资、政府支出相同,都属于经济的注入量。
在四部门经济中,总供给除了家庭、政府外,还有国外的供给,即进口 M;总需求中,
除了家庭的消费需求 C、厂商的投资需求 I 和政府的需求 G 外,还包括国外的需求,即出口 X。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意味着下面的等式成立。
C+S+T
N
+M=C+I+G+X (2-20)
两边消去 C 后,得
S+T
N
+M=I+G+X (2-21)
式 (2-21)的左端为国民收入的漏出量,右端为国民收入的注入量,该式表明在四部门结构经济中,国民收入流转的均衡条件是:国民收入的注入量与漏出量必须相等。
式 (2-21)可以变为下式
47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I=S+(T
N
-G)+(M-X) (2-22)
4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式中,(T
N
-G)表示政府的储蓄,M 表示外国的收入,X 表示外国的支出,而 (M-X)则表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M-X)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这样,式 (2-22)又反映出了在四部门经济结构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从式 (2-22)中得知,T
N
-G 可以称作是政府的储蓄,也可以称作是政府的财政赤字; M-X
表示净出口,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政府的财政赤字必须用该国多余的储蓄来弥补。如果没有多余的储蓄就必须牺牲该国的投资或净出口。显然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很不利的,因此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各国政府都在施行“巩固性财政政策”,避免政府财政赤字 。
2.4 国民收入核算的调整及其局限性
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各种缺陷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许多经济学家力图提出纠正或调整这些缺陷的新方法。 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 · 托宾 (James Tobin)
和威廉·诺德豪斯 (William Nordhaus)曾共同在《成长论过时了吗》一文提出了经济福利尺度 (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MEW)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修正。
后来,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萨缪尔森 (P.A.Samue lson)提出了意义更为确切的经济净福利 (net
economic welfare,NEW)的概念来修正国内生产总值。
2.4.1 国民收入核算的调整
经济学家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修正的。
(1) 加入无偿家务劳动的价值。家务劳动虽然不进入市场,没有市场价格,但其性质与市场上提供的服务是一致的,所以应将其价值加入国内生产总值。
(2) 加入日常生活中物物交换活动和自给性服务活动所产生的价值。例如,木匠修理自己房屋的劳动价值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3) 加入闲暇的价值。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
这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如进行业余爱好活动、和朋友聚会、接受教育等 ),从而增加人们的福利。 可以说更多的闲暇时间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巨大的福利。
闲暇的价值可以用闲暇的机会成本进行衡量,关于这一点举个例子说明。假如你利用暑假在快餐店打工,每周可以赚取 200 元,那么提前一周结束工作和家人外出旅行的机会成本就是 200 元。
(4) 扣除不能直接对改善生活做出贡献的产品或服务支出。如用于国防、治安等支出,
国防、治安对保护国家安全和维持社会秩序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直接对改善生活做出贡献。所以,这部分支出应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
(5) 扣除对福利有负作用的项目。随着生产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如废气、废渣、
49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废液、汽车回收场、城市噪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总国内副产品”也在迅速增长。
治理这些污染的成本显然减少了我们的经济福利。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调整,才能弥补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点,但这些项目如何计算,
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托宾、诺德豪斯、萨缪尔森根据美国几十年的统计资料得出:按人口平均的经济福利尺度 (MEW)或净经济福利 (NEW)的增长要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慢一些,而为了取得“净经济福利” (NEW)的增长,往往要牺牲一些国内生产总值。
2.4.2 GDP的局限性
在西方国家,GDP 是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之一。从生产角度来看,GDP 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从使用角度来看,GDP 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也就是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及其具体构成项目在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
通过按基期物价水平计算的 GDP 能够计算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变动情况的经济增长率,并且根据 GDP 和人口数量能够计算出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经济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
尽管 GDP 作为衡量和评价一国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被广泛使用,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以 GDP 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是有缺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GDP不能反映出大量的非市场的经济活动
一个国家并非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除了政府服务等少数例外情况,一般的非市场经济活动都没有计入 GDP。例如家庭主妇的无偿家务劳动和小城镇里自发组织的支援小组的志愿性活动。非市场的经济活动不存在市场价格,也无法量化,因而很难度量它们的市场价值。虽然这些非市场化的经济活动的价值没有被计入衡量产出市场价值的
GDP,但并不表明它们无关紧要。
GDP 计算过程中忽略了大量的非市场经济活动,计算出的数据就会低估经济中生产的真实水平。例如,如果一位家庭妇女在家中照顾孩子或打扫房间这些活动不发生支付行为,
这就不会计入 GDP 中。但是,如果这位家庭主妇离开家庭外出工作,雇佣保姆来照顾孩子和打扫房间,就要向保姆支付报酬,那么,家庭主妇和这位保姆的活动都会计入 GDP 之中。
可见,由于 GDP 不能反映非市场的经济活动,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客观性和可比性。
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人们收入水平低,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的家务劳动都是由家庭成员自己来完成的。在发达国家,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比如大多数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育养,许多老人被送到养老院去照顾等。因此,同样的家务劳动,在发达国家中市场化程度高,对 GDP 的贡献大;但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低,对 GDP 的贡献小。从
5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这一点看出,发展中国家的 GDP 与发达国家的 GDP 不具有可比性。
与非市场经济活动紧密相联的是地下经济。地下经济包括两方面经济活动,一方面是合法的经济活动,如饭店的领班会少报他们从顾客处得到的小费,企业家为了避免税收的部分支出,只记录销售额的一部分。这些地下交易很明显没有被计入 GDP 中。另一方面是非法的经济活动,如赌博、放高利贷、毒品交易等。从这些违法活动中获得收入的人会隐瞒他们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也无法计入 GDP 中。
2,GDP不能很好地衡量精神收入
精神收入是指人们由于得到收入或支出收入而带来的心理的愉快或不愉快的状态。例如在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取得货币收入并用其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还从工作中获得了归属感、成就感,得到周围同事的关心,从而使其心理上产生愉悦和满足 (精神收入 )。对于十分看重工作和消费过程中精神收入的人们来说,用
GDP 是无法衡量这种收入的。另外,闲暇无法用市场来定价,GDP 无法说明人们享受了多少闲暇,两个生产了同样多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一国人们工作十分繁忙,享有很少的闲暇;另一国人们工作十分悠闲,享有很多闲暇。显然,前者的福利小于后者。
3,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同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如空气的质量和水的质量在不断下降,迅速增加的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的质量 (如空气和水的质量 )无法在市场上买卖,没有价格,所以 GDP 无法反映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这种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把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各种资产的损耗从生产价值中扣除,但是对于自然资源却没有这样做,由此夸大了净产出和资本形成总量。比如,只要采伐树木,GDP 就会增加,但是采伐过量后,森林面积会减少,在 GDP 的统核算中显然没有包含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而带来的自然资源的耗减。再比如,煤矿企业开采并出售煤矿,GDP 会相应地增加出售的煤矿的价值。但实际情况是,煤矿储量也减少了相同的量,这意味着以后可供开采的量减少了,而这一点也没有在 GDP 中反映出来。
4,GDP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 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用它比较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平,比较时通常采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但这样做存在很大的问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一个平均数,
它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说明这个国家人民的福利状况得到改善。
但是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很少一部分富人拥有了更多的收入,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没有明显增加,因此他们的福利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反映这种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状况而产生的福利状况差异,从而掩盖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例
51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如,在美国,绝对贫穷人口一直在下降。大部分收入低于官方“贫穷线” (2001 年的四口之家的贫穷线是 17 960 美元 )的家庭,都已经拥有电视机和汽车,有的还拥有自己的住房。尽管美国的绝对贫穷人口在下降,但收入的不平衡现象却在加剧。一个美国当红影星的收入可能是一个普通家庭收入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他们的福利状况是有很大差异的。
另外,由于气候和社会生活习惯的不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同的两个国家的需要和生活状况是有很大差异的。 比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同的两个国家,一个位于寒带地区,
一个位于热带地区。位于寒带地区的国家的人们,对御寒衣物和高热量的食品需求量远远超过位于热带地区的国家的人们对这两种物品的需求量。
5,GDP不能准确反映产品质量的改进状况
GDP 是定量的而非定性的量度。像类似计算机这样的产品,质量几乎是每年都在变。
今天花一笔钱购买一台计算机和几年前花同样多的钱购买的计算机在速度、存储和多媒体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质量差异。 GDP 的核算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质量变动,因此 GDP 的实际增长就被低估了。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 GDP 的核算中,对于耐用消费品的处理方法是不恰当的,
像水洗类的耐用消费品,当其产出时,就被计入当期的 GDP 中,这意味着在它们产出的当年所有的耐用消费品都被用完了,以后各年不产生任何收入。
GDP 核算是有缺陷的,这是任何经济学家都不能否认的。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其他一些评价指标来弥补 GDP 核算过程中的不足。比如针对 GDP 不能全面衡量社会福利的状况,
人们采取了像婴儿死亡率、人口预期寿命等指标来反映社会福利。针对 GDP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联合国创造了一套新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称为绿色 GDP,旨在将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影响结合起来,从而使 GDP 的变动能更好地反映一国财富的变动。
2.4.3 绿色GDP
正如上文提到的,GDP 只反映了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部分情况,而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容易过高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水平。为此联合国提出了绿色 GDP 的概念,要求把环境改善等因素考虑到经济发展中来。
1993 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在修改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首次提出这一新的统计概念。绿色 GDP 是在传统 GDP 概念的基础上,考虑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因素后得出的新 GDP 数值。它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综合福利水平,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传统 GDP 的补充和完善,是衡量一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所谓绿色 GDP,就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说,就是在传统 GDP 的基础上扣除环境恶化和资源消耗带来的价值损
5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失加上环保部门新创造的价值,是对传统 GDP 进行的扣减和调整,是经济净增长的概念。
其中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等;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
对绿色 GDP 概念的理解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 它不仅扣除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而且还增加了环保部门创造的新价值,是对传统 GDP 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2) 它是以现存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为条件的。
(3) 它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它同传统 GDP 一样,属于流量范畴。
(5) 它的核心是考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并通过实施绿色 GDP 达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作用。
根据绿色 GDP 的概念,其计算方法可以表示为
绿色 GDP =传统 GDP-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
=传统 GDP-(环境恶化带来的价值损失 +自然资源消耗带来的价值损失 )+
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 (2-23)
从式 (2-23)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绿色 GDP 的增长快于传统 GDP 时,说明自然资源得到节约,环境条件得到改善,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高,负面效应低,这种发展方式具有可持续性,有利于社会综合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反之,当绿色 GDP 的增长慢于传统 GDP 时,则说明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条件不断恶化为代价的,
国民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高,正面效应低,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绿色 GDP 概念的提出,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的一个结合点,体现了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关系。传统 GDP 有一个客观标准,就是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中进行,有市场公认的价格。而绿色 GDP 与传统 GDP 不同,绿色 GDP 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很难量化,比如森林砍伐而造成的大面积水土流失,这个损失有多大也很难准确计算;此外,人们很难为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确定一个价格,所以绿色
GDP 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准确统计绿色 GDP 的数值更难。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估算出所有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但是与传统 GDP 相比,绿色
GDP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所以采用绿色 GDP 指标是一个必然趋势。
实例2-5
绿色GDP警示中国经济
53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2004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我国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2004年国民经济的增长目标为7% 左右。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200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9.1%。此前几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也超过了8%。中国在2004年为何调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认为,这与中央政府重视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关系,表现出了我国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心和行动。
叶文虎教授介绍,“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中,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概念,EDP
就是“绿色GDP”,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
叶文虎教授说,现有的经济核算和统计方法中,没有把环境的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投入和环境容量的投入)计算在内,由此得出的经济数据是不准确的,远远高于实际。我国各省市、各部门乃至全国公布的GDP数字中,存在着很大误差,很可能使我们对全国的经济形态得出偏高、偏乐观的估计。在这样的GDP数字上所作的政策决策,很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偏差。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了促进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生产力的更新和发展,我们必须尽快推行“绿色
GDP”制度,摒弃不将环境投入计入成本的现行的GDP的核算和统计制度。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据统计,1985—2000年,中国GDP年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中国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
还有学者提出更惊人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认为,中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国土严重超载;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1/2;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 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同时,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却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而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多;中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约为发达国家的1/35。通过这种测算,中国的绿色GDP增长是负数。
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总量,就要看这个国家的GDP。它能较准确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和国民收入的水平。但是,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
往往必然同时是自然资源消耗的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然而,现有的GDP经济核算和统计方法却没有把环境的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投入和环境容量的投入)计算在内,
因此,从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要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比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坝,这就造成投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工资的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增加;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加,这显然是痛苦和损失,但却使医疗产业大发展,GDP也跟着增长。绿色GDP概念的提出,正体现了人们对GDP核算所存在的一系列缺陷进行修正的努力。绿色GDP是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GDP指标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而1985—2000年,我国的绿色GDP仅占GDP的78.2% 。
对单个地区的研究结果也是类似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
5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增加值法计算的绿色
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由此可见,如果扣除环境投入和生态成本,我国近年来以绿色GDP形式体现出来的“真实国民财富”显著低于名义财富,这说明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存在极为严重的负面效应,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惕。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从技术上看,由于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其市场价值和货币形式的价格信号就难以确定,从而无法纳入GDP统计。专家们曾提出包括应用较多的倒算法(即按市场成本来估算项目的环境成本)在内的不少测算模型与方法,其各有优点和侧重点,也各有缺陷,均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从观念上看,GDP是单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因此,一旦实施绿色GDP,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必然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如果现有的干部考核体系和政绩观不相应发生变革,很可能给绿色GDP的推广带来很大阻力。由此可见,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其中主要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和芬兰等,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也在1990年开始进行环境经济核算,
提出了环境资产净积累的概念和核算体系。印尼、泰国等国纷纷仿效。总体上说,绿色GDP的环境核算尚不成熟,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的结果。虽然,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从根本上看,离开绿色GDP,人们就难以全面衡量经济的真实水平,也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更难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
(资料来源:金雪军,西方经济学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42~ 144)
关于GDP的几点思考
1.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其英文全称为gross domestic product,中文译名对国家来说叫做国内生产总值,对地区来说叫做地区生产总值或本地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做出的概括性衡量。它具有国际可比性,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并用于国际比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代表GDP,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含规费)、企业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来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净出口几项的总和来核算。三种方法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核算的,从理论上说结果应是基本一致的。实际上,任何国家的核算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但只要按照科学的态度去做,核算出的GDP及其增长率
55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是可以基本反映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把GDP增长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不是没有道理的。
5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2.GDP不是万能的
诚然,在宏观经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是GDP。但GDP却不是万能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只注重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
而不顾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了,而人民的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的局面,
而且经济本身也不可能持续增长。例如,有的地方生活富裕了,盖起了小别墅,但一打开窗户臭气就扑面而来,日子可怎么过?这无异于是一边建天堂,一边造地狱。经济的高速增长不能以生态赤字来换取,更不能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发展。作为标志着社会财富增加的GDP中还有一些消极的内涵。例如,由于违章建设造成楼房倒塌,发生大量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之后,抢救人员的劳动、医务人员的治疗、殡仪馆的火化,以及推平旧址、重新盖楼等,都会拉动服务业、建筑业和工业的增长,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都表现为
GDP的增长,而这种增长难道不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吗?因此,GDP只是一个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统计概念。我们应当非常地关注它却也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能只看其增长速度,而是要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3.为何地区汇总数比国家核算的GDP大
从2000—2003年,各省区市核算的GDP增长速度的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分别高出
1.7、2.0、2.6和2.8个百分点,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
(1) 价格因素。地方统计工业产品大多使用1990年不变价,而十几年来工业产品的结构和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产品都不存在了,有的产品当时还没有,有的产品(如电脑)质量大大提高了,而价格却大幅降低了。国家统计局在核算时考虑了这些因素,做了适当调整,由此得出的工业不变价增加值是不一样的。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统计局决定从今年起全国和各地区工业和农业不变价增加值一律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以解决这一问题。
(2) 跨地区的人员、物资、资金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在地区核算中是难以区分的,往往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跨地区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其总公司和分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地区核算中也容易产生重复统计的现象。
(3) 核算方法不同。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很多地区还沿用全面报表数据进行核算。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下工业则是通过直属企调队抽样调查资料进行计算的。
(4) 统计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统计网络还不能完全覆盖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由于第三产业统计领域的薄弱,为地区调整核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往往“总量不够三产凑”。
(5) 受年初预期目标的影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年初通过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往往自上而下层层加码,而预期目标总是要实现的,于是统计数据就相应层层加“水”。多年来的数据显示,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数据的总和GDP增长率高于全国核算数2个百分点左右,而省内各地市的总和又高于省级核算2
个百分点左右,各县级总和又高于市级核算1~ 2个百分点。
(6) 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地方按GDP增长率等指标排队。统计数据成了基层干部的“政绩单”,
上报数字时便往往要左顾右盼,相互攀比,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4.关于GDP核算制度的改革思路
经国务院批准,2003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已经对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
57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是对年度和季度GDP核算数据要进行修正,并对地区GDP核算制度作了一些改进和规范。下一步GDP
核算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思路。
(1) 开展绿色GDP的研究。绿色GDP可以反映经济增长在环境、资源、生态方面付出的代价,或者反映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这几方面得到的改善,即在传统GDP数量的基础上,要扣除或增加环境、资源和生态变化的因素。2003年,国家统计局已经会同有关部委、社科院、中央党校等单位,就绿色GDP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作为一个过渡性措施,我们正考虑先设立一个卫星账户指标体系,即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要把环境、资源、生态等的变化情况单列出来,由此看出我们为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以警示世人。
(2) 借鉴国外经验,实行GDP下算一级的办法。美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各州、省都不进行本地区GDP的核算,而是由国家统计部门统一核算后分解到各地区。他们的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也是比较科学的。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等2004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完成之后,把全国二、三产业的家底都摸清楚了,就可以考虑实行这种办法。省级对地市、地市对县级也都照此下算一级。
5.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意味着什么
根据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标志着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登上这个台阶之后,社会的消费结构将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迅速进入家庭,人们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旅游需求、医疗养老需求,以及文化生活的需求都会明显增强,由此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我国国情不同,地域辽阔,农村人口较多,发展也不平衡,不能简单地与那些国家或地区对比。但从2003年几个消费增长的新亮点,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需求的潜力正在释放出来。
但是,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又是一个坎儿,一些国家从此停滞不前了。其主要原因:一是许多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原来的比较优势降低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面前,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能不能有核心竞争力,成为发展的关键。假如还靠过去生产要素的价格低廉来发展经济,其优势就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二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开始出现多样化。大家对公共服务、社会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如果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予以保障,就会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三是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后,
人们的差别将明显地表现出来,会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加剧,许多国家出现社会动荡,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掩埋或窒息了经济的增长。这些教训,我们当引以为戒。
我们一定要以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为新的起点,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绝不可为上述问题所困扰和羁绊而贻误大事。
6.如何评价2003年的GDP增长
2003年四大宏观调控目标都完成得很漂亮。一是GDP达到11.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在遭受“非典”疫情和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果确实来之不易。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达到1 090
美元。二是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三是城镇增加就业人员859万人,超额完成原定800万人的预期目标。四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 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2003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理由是:第一,
5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经过前十年从反通货膨胀到反通货紧缩压力,2003年我国已经完全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第二,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标志,2003年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第一年;第三,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第四,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重大升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也要看到,200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除了“三农”、就业等老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比较明显,滥用耕地现象相当突出,投资规模偏大,资源、环境、运输等新的瓶颈制约再次突现,经济运行绷得比较紧,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一些重要资源对进口依赖度很高,一旦国际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安全。从能源、资源消费量大得惊人的情况看,2003年我国GDP增长付出的资源代价和社会成本确实不低。
上述情况,虽然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但往深处说是发展思路不够宽。一讲发展就只知道搞房地产、旧城改造、上开发区、上建设项目,而且趋同化十分明显,大家都往一处挤。对2003年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既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高度珍惜21世纪前20年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保护和引导好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又要防止出现过热现象;既要防止局部的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又不能急刹车、下猛药。这是2003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的根本保证。当前特别要把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唯有这样,我国GDP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不断提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胜利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
(资料来源:李德水,关于GDP的几点思考,经济研究,2004.4)
思考:GDP存在哪些局限性,如何对其进行改进?(可以从可持续发展、幸福度等方面考虑。)
本 章 例 题
【例 2-1】 设有以下资料:净投资 130,净出口 20,折旧 60,政府转移支付 100,企业间接税 80,政府购买 220,社会保险 120,消费 700,公司未分配利润 90,公司所得税 65,
个人所得税 85。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解,
(1) 国内生产总值 =消费+ (净投资 +折旧 )+政府购买 +净出口
=700 +(130 +60)+220 +20=1 130
(2) 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1 130-60=1 070
(3) 国民收入 =国内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 =1 070-80=990
59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4) 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社会保险-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 +政府转移支付
=990-120-90-65 +100=815
(5) 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815-85=730
【例 2-2】 假定甲为乙提供服务应得报酬 400 美元,乙为甲提供服务应得报酬 300 美元,
甲乙商定相互的支付互相抵消 300 美元,结果甲只收乙 100 美元。试问计入 GDP 的是否就是这 100 美元?
答:不是。计入 GDP 的应当是 300 美元,加 400 美元,共 700 美元,因为 GDP 计算的是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现在甲乙两厂商生产的劳务价值总共是 700 美元,而不是 100 美元,因此,计入 GDP 的应是 700 美元,至于双方抵消多少,和 GDP 计量无关,
否则的话,甲乙两厂商相互销售时计入 GDP 的都只是相互收支抵消后的支付余额了。
【例 2-3】 根据表 2-6 中给出的某国某年国民收入的统计资料。要求,
(1) 按收入法计算 GDP;
(2) 按支出法计算 GDP;
(3) 计算政府预算赤字;
(4) 计算储蓄额。
表 2-6 某国某年国民收入的资料
单位:亿元
项 目 收 入 项 目 收 入
工资 100 出口额 60
利息 10 进口额 70
租金 30 所得税 30
消费支出 90 政府转移支付 5
投资支出 60 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 30
解,
(1) 按收入法计算 GDP,得
GDP=工资 +利息 +租金 +利润 =100+10+30+30=170 亿元
(2) 按支出法计算 GDP,得
GDP=消费支出 +投资支出 +政府支出 +净出口 =90+60+30+(60-70)=170 亿元
(3) 政府预算赤字 =政府支出-政府收入
=政府支出 - (所得税 -转移支付 )
=30- (30-5)
=5 亿元
(4) 家庭可将收入分解为消费、储蓄或税收,则有,
收入 =消费 +储蓄 +政府净收入 (税收-转移支付 )
6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所以
储蓄 =收入 -消费 - (税收 -转移支付 )
=170-90- (30-5)=55 亿元
或者,由等式
(投资 -储蓄 )+(政府支出 -政府净收入 )+(出口 -进口 )=0

储蓄 =(政府支出 -政府净收入 )+(出口 -进口 )+投资
=5+(60-70)+60=55 亿元
【例 2-4】 设某经济体系 I =100,对投资品的购买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1) I=110;
(2) I=90;
(3) I=100(购买当年产品 80,库存产品 20);
(4) I=110(购买当年产品 80,库存产品 30),
通过计算说明恒有 I=S。
分析与解答:必须注意,GDP 核算中的投资既包括投资品购买,也包括库存变动。
(1) 投资品的购买超过了投资品供给 (100),其中必定购买了部分库存产品,使库存下降,即净存货等于 -10。这样,进入 GDP 核算的投资
I=110 +(-10)=100=S
(2) 投资品的购买小于当年供给,形成库存积压,即正的净存货为 10,这样
I=90 +10 =100=S
(3) 当年对投资品的购买为 100,其中购买当年产品 80,使当年产品库存增加 20,即正的净存货为 20;购买库存产品 20,使往年产品库存减少 20,即净存货为- 20。这样,
统计投资量为,
I=100 +20+(-20)=100=S
(4) I=110 +20 +(-30)=100 =S
【例 2-5】 设有表 2-7 中的资料。
表 2-7 产品的产量的价格
产 品 1994 年产量 1994 年价格 1995 年产量 1995 年价格
A 50 1.80 60 2.00
B 75 5 100 6
C 40 10 40 11
计算,
(1) 各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 以 1994 年为基准,计算 1995 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1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3) 1995 年的物价指数。
(4) 1995 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解,
(1) 1994 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50 ×1.8 +75 ×5 +40 ×10=865。
1995 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60 ×2 +100 ×6 +40 ×11=1 160。
(2) 1995 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0 ×1.8 +100 ×5 +40 ×10=1 008。
(3) 1995 年物价指数 =1 160/1 008=1.15。
(4) 1995 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1 160-865)/865 =34%。
1995 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1 008-865)/865 =16.5%。
需要说明的是,计算 1995 年实际 GDP 增长率应在 1994 年实际 GDP 的基础上进行。
而现在按 1994 年名义 GDP 计算,这是怎么回事?因为 1995 年 GDP 的增长以 1994 年为基年计算,所以,1994 年的名义 GDP 实际上就是实际 GDP。因此,上面计算 1995 年实际
GDP 增长率以 1994 年名义 GDP 为基础,实际上就是以 1994 年实际 GDP 为基础。
本 章 小 结
知识点:GDP;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GNP;GDP:与GNP的区别;NNP;
NI、PI与DI之间的关系;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加值法;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国民收入核算的调整;GDP的局限性;绿色GDP。
关键术语:国民收入;GDP;名义GDP和实际GDP;GNP;NNP;NDP;NI;
PI;DI;支出法;政府采购;收入法;增加值法;绿色GDP。
GDP、财富与幸福
一、经济增长与财富的增加
GDP通常用来衡量一国经济的增长情况,而经济增长恰是一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财富的增加。
穷国和富国之间的财富鸿沟是经历了数十年甚至100多年的经济增长差异的结果。今天,富裕的国家多数是在19世纪就开始比较明显的经济增长、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也有的国家原来比较落后,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经济摆脱了落后的状态,达到比较先进或发达的水平,爱尔兰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爱尔兰原是西欧最落后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它的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从1995年到2000年,爱尔兰的GDP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0%,2001年为11.5%。2002 年,在世界经济论坛(WEF) 公布的各国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排名中,爱尔兰列第7位。
6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有的国家曾经有段时间是富裕的国家,但经济增长后来停步了,南美洲的阿根廷就是这样。阿根廷在
20世纪初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今只能保持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
二、财富的增加与幸福的增加
GDP的数字在增加,可清澈的河流和蔚蓝的天空越来越少。当听到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和父母争论天是灰色的时候,我们无言却不惊讶。当打开一幢漂亮的别墅的窗子正要欣赏窗外美景的你突然闻到一股臭气扑面而来,你的快乐幸福的感觉还剩多少? 当问一位病入膏肓的富翁他最想要的是什么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健康,即使散尽他的家财。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获得幸福。然而用这个标准去考量GDP指标时,却发现它似乎并不是一个能够完整体现这一点的指标。
2005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83 0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人均GDP已1 700
美元,1980年以来中国GDP的迅速增长在东亚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成就令世人赞叹,然而人文发展却出现与GDP增长不协调的态势。2006年9月7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
《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表明,2004年全国环境退化成本(即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 118
亿元,占GDP的3.05%。根据荷兰Erasmus大学的Ruut Veenhoven教授对中国幸福指数的调查,1990年中国的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
是的,我们看到了经济增长,但却没有看到由此带来的人们幸福感同等程度的增加。GDP被萨缪尔森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虽然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却不是万能的。肯尼迪当年竞选总统时说过,“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这种东西。”GDP衡量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却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不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成本,不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不衡量资源配置效率,不衡量社会是否公正、人民是否幸福。
三、扩展GDP的内涵
无论人们在追求什么,是财富、声望,还是自由与和平,终极目的都是幸福快乐。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罗伯特·莱恩教授指出,金钱、财富、自由、民主不过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而已。GDP是一个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因此应有一个衡量人民幸福快乐的标准。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就是这样的一个标准,即国民幸福总值。
GNH最早由南亚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不丹成为第一个使用GNH代替GDP的国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实践表明,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很幸福。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作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时说,“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创造最高质量的生活必须超越经济增长的‘一叶障目’”。
GNH指标正在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世界上很多的著名经济学家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
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英国则创设了考虑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成本的“国民发展指数”(MDP),日本也开始采用另一种形式的国民幸福总值(GNC),更强调了文化方面的因素。
目前的中国,绿色GDP的观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该指标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考虑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然而却未能包含让人民幸福的所有层面。2005 年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提交了一份题为《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大类构成要素组成的我国国民幸福总值核算指标体
63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第 2 章
系。GNH是检测社会良性运转的指标,是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它与GDP同样重要,应当成为政绩考核标准的组成部分。
经济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但绝不是全部。如何衡量幸福,我们需要寻找更加恰当的方式。
(资料来源:祝福云.GDP、财富与幸福,集团经济研究,2006.)
习 题
1.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净值 政府采购 个人收入 净出口
个人可支配收入 地下经济 绿色 GDP 流量 存量
2.单选题
(1)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 )。
A 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2) 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 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 是 (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4)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 570 美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 90 美元,消费等于 430 美元,利息支付总额为
10 美元,个人储蓄为 40 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等于 ( )。
A,500 美元 B,480 美元 C,470 美元 D,400 美元
(5) 在下列三种产品中应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 ( )。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B.去年生产而在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拖拉机
3.判断题
(1) 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的价值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的价值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
6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2) 用作钢铁厂炼钢用的煤和居民烧火用的煤都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 ( )
(3) 如果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自己消费,则这种粮食的价值就无法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内。 ( )
(4) 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加值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 )
(5) 个人收入等于消费和储蓄之和。 ( )
(6) 国民收入等于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之和。 ( )
4.分析题
(1) GNP,GDP,NDP 有什么区别?
(2) 试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转变。
(3) 请阐述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4) GDP 有哪些局限性,对国民收入的核算如何进行调整?
(5) 试推导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5.计算题
(1) 某人支付了 750 美元的工资,125 美元的利息和 75 美元的租金生产出 1 000 美元的产品,他的利润是多少?如果他的产量的 3/4 用于消费,其余用于投资,试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 GDP。
(2) 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 4 800,国内生产净值是 4 300,净投资是 300,消费是 3 000,政府购买是 960,
政府预算盈余是 30(单位都是亿美元 ),试计算总投资、净出口、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
(3) 1998 年名义 GDP 为 65 530 亿美元,而 1996 年为 62 440 亿美元。 1998 年的物价指数是为 102.6,
而 1996 年为 100.0。 试计算以 1996 年价格所表示的 1996 年和 1998 年实际 GDP。 并计算 1998 年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