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货币市场的均衡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及货币市场均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对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及自动调解机制做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要求
了解货币及货币市场的概念,理解货币需求动机,理解货币的创造功能,掌握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掌握货币市场均衡的调节机制。
97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在上一章中我们只是从产品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不但与产品市场的均衡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货币市场供求及利率的影响。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国民收入决定的经济过程,本章将引入货币市场,
分析货币因素在国民收入决定过程中的作用。
本章首先介绍货币与货币市场的概念,然后讲述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各种理论观点,
最后通过建立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描述货币市场的均衡及其调节机制。
4.1 货币与货币市场
4.1.1 货币的概念及其构成
1,货币的概念
什么是货币?货币 (money)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日常生活中我们对 money 这个词并不陌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钱”,钱可以说是货币的俗称。当说到某人很有钱时,我们一般指的是他很富裕,这时,货币这个词代表的就是一种财富,一种资产。
货币这个概念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因此,货币也是商品,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通俗地讲,是被普遍接受的用来交换任何一种商品的支付手段。历史上,贝壳、金属等都充当过货币。自从金银发现了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货币都是由金银来充当的。因为金银这种贵金属具有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体积小、
价值大的特点,非常适合充当货币。正如马克思所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币银币虽然很好用,但依然有一些重量,又容易磨损。随着信息工具的不断发展和银行作用的不断扩大,当前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和银行货币,而货币电子化、数字化的趋势也已日益显现。
综上所述,货币应具备以下特征。
(1) 货币必须是一种资产。人们拥有的资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际资产,包括房地产、各种机器设备、各种生活用品等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物品;另一类是金融资产,
包括各种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如货币、银行存款、债券、股票等。从这个意义上说,
货币就是一种金融资产。这样,诸如信用卡之类的,虽然可以作为支付手段,但因为借款权不能被视为一种资产而不属于货币范畴。
(2) 货币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如储蓄存款账户中的资金,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时不能被广泛接受,因此它不具有货币的普遍可接受性。
(3) 只有流动资产才被认为是货币。流动性 (liquidity)就是一种资产被接受供交易使用的难易程度,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转换成现金的难易程度。活期存款账户流动性很强,而
9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股票和债券流动性就要差些。
2,货币的职能
一般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有以下四种。
1) 交易媒介
交换媒介职能是货币最重要的职能。货币可以充当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媒介,是一种流通手段。
2) 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各种商品和服务价值量的大小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一职能简化了计算不同商品交换比率的工作。
3) 延期支付手段
货币的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衡量延期支付的债权债务关系。比如,甲贷款 1 万元,期限 1 年,年利率为 10%,到期必须偿还 11 000 元,此时货币就是作为延期支付的标准。
4) 财富储存手段
财富储存手段指货币具有可以推迟用它来交换实际商品和劳务的职能。其他形式的资产 (如债券、股票、金银、房地产等 )也具有财富储存手段的职能,但货币作为财富储存手段,优点在于可以随时使用,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高的一种资产。
3,货币供给量的构成
由于货币与经济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政府对现金的发行及信用的扩张进行控制,以避免经济波动。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层次。通常情况下,各个国家按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作为其对货币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据。
按照流动性的强弱,西方宏观经济学所说的货币包括以下几种。
(1) 硬币和纸币,即现金,也叫通货 (currency)。硬币是流通中供人们零星使用的小额铸币,主要用于小额购买、打电话和乘坐公共汽车等。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价值符号。纸币和硬币一起构成人们通常所说的现金。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大的就是公众持有的现金。人们把这种资产转换成现金不需要任何成本,因为它已经就是现金了。
(2) 活期存款 (demand deposits),即居民、企业等存入商业银行的支票存款 (checkable
deposits),这种可以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作用和现金完全相同,所以在货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甚至超过了纸币与硬币。由于存款人可以随时开支票购买商品,持有支票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把它转换成现金,因此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也很强。
(3) 储蓄存款 (saving deposits),是指居民存入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账户。这些账户的流动性比支票账户弱,因为存款人不能直接把它用作支付手段,但存款人可以到银行去很容易地把钱从储蓄账户转移到支票账户中去。
99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4)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retail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MMMF),这是个有息账户,
通过这个账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个人存款集中起来购买各种各样的金融资产。存款人可以到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上提款,但在一定时间内的提款次数有限。
(5) 小额 (小于 100 000 美元 )定期存款 (small time deposits,certificate of deposit,CD),
这也是居民等存入商业银行的存款,只有到期才能提取,否则将收取违约金。存款人不能据此开支票让收款人向银行提取现金。不过,在支付一定成本 (交违约金 )后,定期存款也可以很方便地转为活期存款。
这些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包括货币市场基金都不能直接开出支票,但是比较容易转变为活期存款,因此称为准货币。
(6) 大额 (100 000 美元或以上 )定期存款 (large time deposits),通常为企业所拥有的存款单形式存在。这些存款单有一个市场,而且可以随时将它们售出。企业通常用大额定期存款作为储蓄之用,而不是作为货币。但是因为企业可以将这些存款转化为支票存款或现金,
它们也属于一种近期可回收的货币。
此外,政府债券、抵押债券等虽不能用于商业支付,但可以随时出售,兑换成现金。
按照流动性不同,我们把货币供给定义为狭义的货币供给和广义的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被定义为交易货币,即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指硬币、纸币和银行的活期存款总和。我们把它记为 M1(见表 4-1)。即,M1 =通货 +活期存款。
表 4-1 美国的 M1,M2 和 M3 的构成
单位,10 亿美元
货币定义 数 额
通货 (硬币和纸币 ) 732.9
加上支票存款 649.0
等于 M1 1 381.9
加上储蓄存款 3 634.7
加上小额定期存款 995.5
加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 718.6
等于 M2 6 730.7
加上大额定期存款 1 389.7
等于 M3 8 120.4
说明:计算 M3 时,在这里只考虑了大额定期存款。
(资料来源:联邦储备体系报告,2006 年 3 月 16 日 (www.federalreserve.gov),2006 年 2 月 6 日数据 )
通常我们用 Cu 表示通货,用 D 表示活期存款 (支票账户 ),则狭义货币供给可表示为
M1=Cu+D (4-1)
10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这种货币可以直接或通过支票进入流通,流动性很强。 M1 是人们密切关注的货币衡量方式,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具有核心的意义。划分 M1 与其他货币的标准就是看能否直接作为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进行流通。
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货币资产的各种不同形式,被定义为 M1 加上不能直接开出支票的所有储蓄存款 (D
s
)和小额定期存款 (D
t
)以及货币市场基金 (MMMF
s
)。若广义的货币供给用
M2 表示,则
M2=M1+Ds+D
t
+ MMMF
s
假如 M2 再加上大额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抵押债券等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就是更为广义的货币供给 M3,又称为近似货币。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货币资产的不同形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除 M1 外的其他货币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 M1,用于直接流通。作为 M1 的替代物的 M2,M3 流动性越来越小,其中 M2 的流动性还较大,因而受到金融当局的特别重视。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1) 流通中的现金 (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2) 狭义货币供应量 (M1),是指 M0 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是指 M1 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M2与 M1的差额,
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被称作准货币,见表 4-2。
表 4-2 我国 M1,M2 构成
单位:亿元
货币定义 数 额
流通中的现金 M0 24 964.17
加上活期存款 93 395.80
等于货币 M1 118 359.97
加上定期存款 50 311.95
加上储蓄存款 158 033.38
加上其他存款 6 041.88
等于 M2 332 747.18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 (www.pbc.gov.cn),2006 年 10 月数据 )
货币供给定义的多样化和不断延伸的趋势主要来源于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改变了银行
101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及其他金融机构所发行的资产的性质,使得货币供给的定义不断改变,货币总量中所包含的形式也越来越多。虽然各国的货币供给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对于狭义货币供给 M1,却基本一致。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一般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就是 M1。
4.1.2 货币与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也叫金融工具,是保证人们购买力的凭证。金融工具是从金融市场交易的角度来讲的,是交易中的对象、手段和工具;金融资产是从金融工具的持有者角度讲的,这些金融工具是持有者的资产。金融资产的种类很多,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涌入到生活中来,金融资产的范畴也越来越广。在这里,只对常见的三类金融资产进行介绍。它们是债券、股票和货币。
1,债券
债券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 的凭证,是债务人为筹资向债权人发行的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有价证券。债券上一般标有发行单位、面额、利率和偿还期限等。
债券的种类很多,比如按债券的偿还期限分为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通常
1 年以下为短期,1~ 5 年为中期,5 年以上为长期。按发行主体分国家债券、地方债券、
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等。发行主体分别为国家政府、地方政府、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其中国家债券简称国债或公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短期公债的发行及买卖已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重要手段。
债券具有偿还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等。债券到期时,债券持有人除了收回本金外,还得到其延迟消费、承担违约和市场风险的报酬,即利息收入。因此,不同债券的利息率将随着债券期限长短、违约可能性大小、市场风险大小而不同。如企业债券的利息率一般高于公债。
债券的市场价格是随着债券市场供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市场上的债券供大于求时,债券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债券价格就会上升。影响债券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市场利率就是其一。若市场利率上升,超过债券利率时,投资者就会选择利率较高、收益较多的其他金融产品,债券需求下降,债券价格趋于降低。反之,市场利率下降,债券价格趋于上升。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呈反向变化趋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债券价格的变化主要还不是反映现实利率水平的高低,而更重要的是产生于对利率将来变化的预期之中。当人们预期市场利率将提高时,就会现行抛售债券,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当人们预期市场利率将提高时,就会抢先购入债券,导致债券价格上升。
2,股票
公司股票是用于证明股东身份和权益并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具有收益性、风险性、
10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流通性、价格波动性等特点。股票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标志,股票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按照股票所代表的股东权利划分,股票可分为优先股票和普通股票;按是否记载股东姓名分为记名股票和不记名股票;按有无面值分为有面值股票和无面值股票等。
股票可以出售。股票的市场价格又称为股票行市,是股票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实际成交的价格。股票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经常处于波动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到股票的供求,市场利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说来,利率下降,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股票价格与市场利息率反相关。原因是一方面利率变动影响到公司融资成本,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利息负担,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随之上升;利率高,公司融资成本高,利息负担加重,公司利润下降,证券收益减少,价格下降。另一方面,利率降低,人们能够以较低利率借到所需资金,这会增大股票需求,造成股价上升;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会转向银行存款,股价会下降。
通常将债券和股票称为有价证券。有价证券的价格的变化尽管受很多因素影响,但经常起作用的是利率与偿还期。如上所述,利率对有价证券价格的影响是反向的,这种联系是必然的。
有价证券可以分为三类:一次性支付本息的债券,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永久性债券和股票。
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债券,其价格计算公式为
()1
A
P
n
r
=
+
(4-2)
其中 P 为债券价格,A 为到期支付的本息之和,r 为利率,n 为偿还期。
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价格的计算公式为
() ()()
2
M
1
111
nn
CC C
P
r
rrr
=+ ++ +
+
++
" (4-3)
式中,C 为每年收益; M 为债券面值。
例如,现发行票面金额为 100 元,每年按年利率 8%付息,10 年还本的债券。现在市场利率上升到 9%,那么这张债券的价格变为多少?
解,
() ()()
() ()
21010
10
10
1
100 8% 100 8% 100 8% 100
19%
19% 19% 19%
11
810
19% 19%
8 6.417 6 100 0.422 41
93.58
t
t
P
=
×× ×
=+++ +
+
++
=× + ×
++
=× + ×
=

"
这时这张债券的价格下降为 93.58 元,或者说,若按 100 元面值销售,则无人愿意购买。
103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永久性债券也就是指定期付息而无偿还期的债券,股票情况与它类似。由于 n →∞,
()
0
1
n
M
r

+
,因此,其计算式变为
C
P
r
= (4-4)
这时,利率对价格的决定更为直接。
3,货币
这里的货币就是狭义的货币 M1,包括通货和活期存款,是流动性或灵活性最强的金融资产。一般来讲,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越大,该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就越小,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它就没有收入或收入极少。通货就没有收入,活期存款账户,也叫支票存款账户,
有些国家不付利息,有些国家支付很少的利息。
货币的价值是它的购买力,即购买其他财产的能力。当单位货币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增加时,货币的价值就增加,反之就减少。因此,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相对于总产量 (包括服务 )的大小。
一个人的财富或资产可以以多种方式持有,比如以货币或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股票形式持有。持有债券或股票未来可能会有一定收入,那么持有货币的成本 (即机会成本 )就是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持有其他金融资产 (债券或股票 )可能得到的收入。由于债券或股票的收入都与利率有关,所以货币的成本被看作是利率。
4.1.3 货币市场
金融市场是与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等并列的一种市场,是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从金融交易的期限角度划分,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交易期限在 1 年以下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交易者的资金流动性要求。资本市场是交易在
1 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包括长期存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在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规模巨大。货币市场的活动目的是为了保持和增强资金的流动性,以便随时可以获得现实的货币。它一方面满足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另一方面也为资金盈余者的暂时闲置资金提供能够获取赢利的机会。在货币市场中,短期金融工具的存在及发展是其发展的基础。短期金融工具将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联系起来,并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操作手段。在货币市场上交易的短期金融工具,一般期限较短,最短的只有 1 天,最长的也不超过 1 年,较为普遍的是 3~ 6 个月。正因为这些工具期限短,可随时变现,具有较强的货币性,所以,短期金融工具又有“准货币”之称。短期金融工具交易的市场便被称为货币市场。
10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近年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迅速,交易品种逐渐增加,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成员不断扩大。但我国的货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可供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还比较少,交易规模偏低,对信贷市场等其他市场的影响还有限。
货币供求在货币市场上的变动是决定利率水平及其变动的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货币市场的利率结构的基础是短期债券的利息率。短期债券的利率是风险最小的收益率,货币市场上大多数其他的收益率都是在短期债券利率基础上按比例增加的。当风险最小、期限最短的利率由其供求关系确定后,其他风险较大和期限较长的贷款利率都会调整到与其相适应的水平。正是由于利率之间的这种关系,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在货币市场上通过短期债券的买卖来实现。
实例4-1
个人支票存款为什么难以走入我国寻常百姓家?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个人消费主要以现金支付为主,极少用到个人支票,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个人支票存款为何物。为什么支票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不能走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呢?也许有人会认为,个人支票存款不普及的原因在于银行监管方面的限制,但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向来鼓励和支持个人使用支票存款,
认为这既方便消费者个人消费,也利于人民银行对现金的管理和控制。1986年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曾联合下发《关于推行个体经济户和个人使用支票结算的通知》。通知认为,
由于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其消费活动中有使用支票结算的要求。为便利商品流通,
减少现金使用,调节现金流通,简化清点和收付手续,并利于聚集社会资金,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决定对个人结算进行改革。《通知》还设专门条款指示“有条件的储蓄所试办个人活期储蓄支票结算”。1995
年公布的《票据法》规定的申请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的条件也并不苛刻:“申请人必须使用其本名,并提交证明其身份的合法证件”“应当有可靠的资信,并存入一定的资金”“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申请人必须预留其本名的签名式样和印签”。
那么是不是因为各商业银行对办理个人支票存款不热心呢? 商业银行是追求利润的,如果一项业务有利可图,而且政策上也支持,它们是应该有积极性去办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银行曾经为了竞争招揽存款而使出浑身解数,如果个人支票存款能够成为它们吸收存款的有效途径,它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据悉,中国工商银行曾于1989年在浙江某地试办过个人支票业务,然而当地居民宁愿用麻袋装现金也不肯使用支票。自1996年底开始,中国银行在北京分行和建国门分理处进行个人支票业务的试点,但效果也并不理想。如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从1996年底至1998年中总共只办了不到80份个人支票账户,又因中途有清户,其所存个人支票账户不到70个。
令人可喜的是,我国于2003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个人可以签发支票了。但是,仅从成都市的情况看,第一周内个人支票签发是零。
(资料来源:http://www.nwnu.edu.cn/jgxy/jxcgj/yinhang/jxal.php)
105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4.2 货 币 需 求
经济学家们从货币所具有的职能角度来探讨货币需求:一种是从货币所具有的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职能角度出发,探讨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有多少的货币来支撑;另外一种则是从货币具有的贮藏手段的职能角度出发,探讨人们愿意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的财富量为多少。由于各种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不同,人们在持有时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使货币这种资产在各种资产的持有中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货币需求也可以说是人们在资产组合中愿意持有且能够持有的货币数量。
4.2.1 古典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数量与货币价值或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货币理论,它以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货币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这种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取决于这个国家向流通中投放的货币的数量,
货币数量的增减必将引起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
古典货币数量论主要是指从 17 世纪的休谟开始后经李嘉图、约翰·穆勒到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的货币需求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是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庇古的剑桥方程式。
1,交易方程式
交易方程式也叫“费雪方程式”,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 1911 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的用于解释一般物价水平决定的方程式,用公式表示为
MVPT= (4-5)
式中,M 代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P 代表一般物价水平; T 代表商品交易数量。
该方程式从商品供给者的角度,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是用于购买商品。因此,销售出去的商品总值必然等于用作交易的货币总值。可见,在费雪的货币理论中强调的是货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充当交易媒介的重要性。
费雪认为式 (4-5)中货币流通速度 V 是由公众的支付习惯、信用范围的大小、交通和通信的发达程度等制度上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因而 V 可以看作是常数。
商品的交易数量 T 是由影响生产者的因素,如自然资源、技术条件等决定的,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而也可以假设 T 在短期内是不变的。只有 M 是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一般物价水平 P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流通中货币数量 M 的变化。
10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交易方程式虽然主要说明 M 决定 P,但是反过来,如果把 P 视为给定的条件,这个交易方程式也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
1
M PT
V
=? (4-6)
这一公式表明,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全社会一定时期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就是
1
V
。换言之,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只有当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时才能实现。
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作了最清晰的表述,他的理论为货币数量理论奠定了基础,是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他的分析只是局限于宏观的、社会的角度,忽视了微观经济主体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2,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 (Arthur Cecil Pigou)提出的用来解释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的现金余额货币数量学说的方程式。现金余额数量学说是从微观的角度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分析货币需求的一种理论。与费雪的货币数量论不同,庇古与马歇尔是从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出发进行分析的,指出交易方程没有说明的支配货币流通速度的真正原因。其真正原因是社会上的现金余额量,即人们以通货形式持有的收入和财富。
剑桥方程式的公式表示为
KY
R
M
= (4-7)
式中,R 表示货币购买力; K 为保持在人们手中的货币量与国民收入之间的比率,实际上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
1
K
V
= ); Y 是以货币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M 为货币供应数量。
KY 为保持在人们手中的用于以后进行购买的货币数量,即货币 需求量,通常是一定的。
那么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引起货币购买力下降,即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货币数量的变化与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是同方向等比例的,这一结论与现金交易学说的结论是一样的。
如果以 P 表示一般物价水平,式 (4-6)也可写作
M=KPY (4-8)
剑桥方程式虽然已经隐约地认识到货币的储蓄职能,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直到凯恩斯才明确地把货币需求分为 L
1
和 L
2
两部分。
4.2.2 现代的货币数量论
1956 年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发
107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表《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标志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诞生。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
新的货币数量理论,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的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所以,现代货币数量理论是从研究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并建立货币需求函数开始的。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表示式为
d
mbe
1d
d
M p
f yr r r wu
PPt




,,,,,,(4-9)
式中,M
d
为名义货币需求量; P 为一般物价水平;
d
M
P
为实际货币需求量; r
m
为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r
b
为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 r
e
为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
1d
d
p
P t
为预期物价变动率; y 为实际持久性收入; w 为物质财富 (非人力财富 )占总财富的比率; u 表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弗里德曼在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影响需求函数的变量,指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公式 (4-9)所示。在这些因素中,价格水平 P 对实际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而物价变动率在短期内变动不大,因此
1d
d
p
P t
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以忽略。在一定时期内财富的构成比较稳定,因此 w 比较稳定。人们的嗜好、兴趣等其他影响因素在短期内也不易变动,u 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为 y,r
m
,r
b
和 r
e

而 r
m
,r
b
和 r
e
主要取决于市场利率 r 的高低,这样,货币需求函数简化为
()
M
f yr
P
=,(4-10)
弗里德曼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利率的变动会使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同向变动,而货币的预期收益率也会因银行的调整与利率发生同向变动。影响货币需求的是货币与其他资产的相对收益率的高低,由于预期收益率均发生同向变化,因此,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r 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极其微小,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只是持久性收入 y。
4.2.3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研究同时考虑了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和价值贮藏职能,认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放弃持有生息资产 (如各种有价证券 )可能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货币持有在手中。例如,如果市场年利率为 10%,则持有 10 000 元货币而为购未债券的人每年就会损失 1 000 元利息收入。既然有价证券可以带来利息,增加财富,为什么人们宁愿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呢?凯恩斯认为原因是与其他的资产形式相比,货币的流动性最强,使用起来方便灵活,人们偏爱持有货币就是偏爱货币流动性强的特点。所以,货币需求又叫流动性偏好 (或者灵活性偏好、流动偏好 ),是指
10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也叫流动偏好 (liquidity preference)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 (transaction motive)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源于经济主体收入与支出的不同步性。就个人或家庭而言,一般是定期取得收入,但经常需要支出,例如家庭需要用货币购买食品、服装,支付电费和燃料费用等,所以为了购买日常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经常要在手边保留一定数量的货币。
就企业而言,它们取得收入 (货款 )也是一次性的,但是为了应付日常零星的开支,如购买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资,它们也需要经常保持一定量的货币。
出于交易动机而持有货币量的大小取决于经济主体收入、利率、支出习惯、金融制度、
经济预期等因素。
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会有所提高,
消费量增大,从而为满足人们日常交易所需的货币量也增加。因此,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货币的交易需求也会受到利率的影响。因为利率的高低是持有货币的成本,人们在确定交易所需保持的货币时,不仅要考虑持有货币对便利交易的好处,也要考虑到持有货币会损失的利息。但是一般情况下,利率对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影响较小,人们仍然把交易需求看成是收入的函数而忽略利率的影响。
虽然收入和支出的时间间隔会因人而异,因企业而异,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总的时间间隔的平均数以及由此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诸如支付习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他的制度性因素,因而在短期内可以看成是稳定的。
综上所述,一般把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视为收入水平的线性函数,两者具有固定比例关系。
2,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 (precautionary motive)是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预防动机货币需求源于经济主体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如为了支付医疗费用、应付失业和各种意外事件等。虽然个人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不同,从而对满足预防动机需要的货币数量有所不同,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货币的预防需求与收入密切相关。因而由预防动机引发的货币需求量也被认为是收入的线性函数。
因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都被认为是收入的线性函数,所以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如果用 L
1
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产生的全部货币需求,k 表示出于这两种
109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动机的货币需求量同实际收入的比率,用 y 表示实际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
L
1
= L
1
(y) =ky (4-11)
式 (4-11)强调的是交易货币需求 (包括预防需求 )是收入的函数,它同利率无关。如图 4.1(a)所示,在货币需求—利率的坐标图中,它是一条垂直线。
3,投机需求
投机动机 (speculative motive)是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息资产 (如债券等有价证券 )
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货币需求源于有价证券价格的不确定性。由式
(4-4)可知,有价证券价格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市场利率上升,
有价证券价格下降;市场利率下降,有价证券价格上升。正是利息率与证券价格之间的这种反方向的变动关系使得利率对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有了决定性的影响。
凯恩斯指出,在任一时刻,人们心目中有着某种“标准”的利率。如果市场利率很高,
高于“标准”的利率,在这种场合下他认为市场利率将会下降,也就是有价证券的价格将会升高,于是他就会买进有价证券,以便日后利率下降、有价证券价格上涨时再卖出赚取差价,此时,货币持有量会减少。反之,如果市场利率很低,低于“标准”的利率,在这种场合下他认为市场利率将会上升,也就是有价证券的价格将会下降,于是他就会卖出有价证券换回货币,以便日后利率上升、有价证券价格下跌时再买进获利,此时货币持有量会增加。由此可见,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较低的利率对应着一个较大的投机货币需求量,较高的利率则对应着一个较小的货币需求量。用 L
2
表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r 表示利率,则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
L
2
=L
2
(r)=-hr (4-12)
式中,h 为货币投机需求的利率系数,负号表示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
当利率水平非常高时,人们预期利率的变动趋势是只会跌而不会涨,即有价证券价格只会上涨而不会下跌,这时,人们会将手中持有的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从而其投机性货币需求 L
2
=0;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不可能再低下去了,利率的变化趋势只能是上涨,有价证券的价格只会下跌。在这种场合下,持有有价证券风险极大,人们必将其全部卖出以持有货币,并不再购买有价证券,不论有多少货币都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形被称为“流动性陷阱” (liquidity trap)或者“凯恩斯陷阱” (Keynes’s trap)。
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在利率降为 r
0
时,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 4.1(a)所示。
虽然我们可以分别研究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但是个人出于哪种动机而持有货币是很难分得清楚的,同样一笔货币可以用于任何一种动机。 这三种动机都会影响个人对货币的持有量,并且当其他资产形式的获益提高时,对于货币的需求将下降。
11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r
O
L (m)
L
1
L
1
+L
2
(b)
r
O
L (m)
L
1
L
2
(a)
r
0
图 4.1 货币需求曲线
4,货币的总需求
综上所述,货币的总需求可以表述为
L=L
1
+L
2
=L
1
(y)+L
2
(r)=ky-hr (4-13)
图 4.1(a)中的投机性货币需求 L
2
曲线向右移动 L
1
的距离,得到图 4.1(b)中的曲线,这就是货币需求曲线,表示某一收入水平下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反向变化关系。
那么,总的货币需求与收入的关系怎样在货币需求—利率的坐标图中表示呢?如图 4.2 所示,图中三条曲线 L
1
,L
2
,L
3
分别代表了收入水平为 y
1
,y
2
,y
3
时的货币需求曲线。
可以看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货币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即货币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体现在货币需求曲线在坐标平面中的位置。
r
O
L (m)
L
1
=ky
1
- hr
L
2
=ky
2
- hr
L
3
=ky
3
- hr
图 4.2 货币需求与收入
4.2.4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突破,但这一理论本身也有许多缺陷,比如凯恩斯的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没有考虑利率因素,投机性货币需求没有考虑风险因素等。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沿着凯恩斯原来的思路,
对他所提出的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是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惠伦的立方根定律和托宾的资
111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产选择理论。
1,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只是收入的函数,而与利率无关。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 (William Baumol)在《现金的交易需求:存货的理性分析》一文中,运用“存货理论”说明交易动机货币需求并不只取决于收入,它还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交易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鲍莫尔认为,人们出于交易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应有一个适度的规模。一个人在取得收入后,为了获得利息,可以将收入中暂时不用的部分去购买债券等生息资产。假如考虑极端情况,他在期初把全部的收入都买成债券,然后在需要支出时卖出等额的债券,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息收入。但是在每次卖出时都要支付交易成本,当交易次数足够多时,交易成本就可能超过利息收入。由此,人们需要在取得利息收入和支出交易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一个最优的货币持有量,使得利息损失和交易成本之和最小。一般情况下,手续费是相对固定的,而利率是经常变动的,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人们买卖债券的数量和次数,从而影响人们平均持有的货币额。因为利率越高,波动越大,利息超过手续费的机会越多,也可以更多地购买债券,相应的平均持有的货币量也就越少。可见,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为了确定最优的货币持有量,鲍莫尔提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定律。假设人们定期获得收入,支出是连续或均匀的,市场利率在整个支付期内不发生变化,其他资产是短期政府债券,每次的变现额和变现的时间隔都相等,在这些假设条件下,人们平均持有的现金余额应是每次变现额的一半。即
22
CbT
M
r
== (4-14)
式中,M 为名义现金余额; C 为每次的变现额; T 为一定时期的收入总额; b 为每次变现的手续费; r 为支付期的市场利率。
式 (4-14)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
1
2
,表示货币需求与利率反向变动,利率提高 1%,货币需求减少 0.5%。
2,惠伦的立方根定律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中,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是收入的函数,同样与利率无关。对此,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 (Edward Whalen)按照与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大致相同的思路,
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函数关系,得出惠伦模型即立方根定律。
惠伦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源于人们对未来事物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保证在某一时期内的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与原来预料的完全一致。不测情况的发生可能导致已有的收入不
11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能满足临时的货币支付要求,因此,实际保持的货币就要比正常的预期需要量多一些,多保持的部分就是预防性货币需求。与交易性货币需求有一个最佳持币量的道理一样,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有一个能够使持币总成本最小的最佳持币量。惠伦认为,这个最佳的持币量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 非流动性成本,指由于估计错误而持有货币过少或流动性过弱而可能造成的损失。
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必须支付时,既无现金,又不能得到贷款支持或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因此而陷于经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这是成本最高的表现形成;二是在必须支付时能够得到贷款支持,这时的非流动性成本就是支付的贷款利息;三是在必须支付时可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这时的非流动性成本就是资产变现的手续费。理论分析以第三种情况为一般情况。
(2) 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这是指持有这些现金而舍弃的持有生息资产的利息收益。
(3) 变现的可能次数。与交易性货币需求分析中以收入和支出的确定性和可预料性不同,由于只有当一定期间内支出和收入的差额 (净支出 )大于该期间内预防现金的持有额时,
才须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因此,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和变化情况,决定着变现的可能次数。
假设资产变现的手续费为 b,变现的可能次数为 P,则 P 与 b 的积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的非流动性成本总额;若债券利率为 r,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为 M,则 r 与 M 的积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总额;若预防性货币需求总成本为 X,则
XMrPb=?+? (4-15)
公式 (4-15)中,变现的可能次数 P,取决于净支出 (支出与收入之差,用 N 表示 )大于 M
的概率。由于从长期平均角度讲收入等于支出,净支出为 0,因此,N 的概率分布以 0 为均值,若设方差为 S
2
,则可求得总成本 X 最小时的预防性现金持有量 M
3
2
2bS
M
r
= (4-16)
这就是立方根定律或惠伦模型。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
1
3
,表示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利率每上升 1 个百分点,则预防性货币需求下降
1
3
个百分点。
平方根定律与立方根定律证明了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密切关系,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
3,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 (James Tobin)在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修正补充和重新表述
113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资产选择理论,对人们同时持有货币与有价证券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凯恩斯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解释以投资者预期的正常利率值为基础。当市场利率低于正常值,投资者预期利率上升会引起债券市场的价格下跌,从而卖出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当利率高于正常值,则投资者预期利率下降将引起债券价格上升,从而以货币购买债券。然而,在瞬息万变的证券投资市场上,投资者关于未来利率的预期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基于此,托宾在微观的资产选择理论框架内,从投资者“风险”的角度分析,得出了投资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的结论。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假设人们在投资上追求高利率 (或高收益 ),而且是风险规避者。
他认为,即使是投资者的预期和证券市场上所发生的情形完全一样,投资者还是愿意用货币的形式保留一笔安全资产,以减少他们全部资产中的风险。投资者是通过变动他们资产中货币与债券的比率来权衡风险和报酬的。一般而言,当他们对增加风险的反感与增加债券持有量所得到的收益权衡比较时,债券对财富的比率,在利率高时将比利率低时更高一些。当利率上涨时,原来被认为最适合的货币对财富的比率将下降。这样,托宾得出了和凯恩斯相同的结论:投资性货币需求在利率较高或者上升时将下降;反之在利率较低或者下降时将上升。这一理论说明,一个不愿冒风险的投资者分配资金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资金在各种投资之间进行分散,这样一种最优的资产组合至少会包括一部分安全资金。所以持有货币是由于人们追求资产安全的需要。
托宾的研究不仅弥补了凯恩斯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某些不足,而且运用资产组合的理论方法,将风险这一重要因素引入到货币需求的决定中来,得出了更为切合实际的相对科学的结论,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实例4-2
货币的需求动机
骆明和小欣是一对感情不错的情侣,今年同时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不错,每个月可以拿1 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她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4 000元。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大吵了一架。
骆明认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认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
11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根据两人的争论,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货币需求主要是出于以下三种不同的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交易动机;人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预防动机;人们为了把握有利的生息资产而在手边留有一定数量货币的投机动机。从整个社会来说,交易和预防导致的货币需求都取决于实际收入,并且与实际收入成正比。而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成反比。
4.3 货 币 供 给
4.3.1 银行体系
现代各国银行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中央银行居于核心地位。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由 政府拥有的、用于控制管理银行体系的银行,这是一国最高的金融机构,
其主要职能是借助各种政策工具以执行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而不是在资金融通中经营牟利。
最早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是英国,于 1694 年成立了英格兰银行。 19 世纪后期,法国、
荷兰、奥地利等国家先后建立起了中央银行制度。美国中央银行的建立要晚于其他国家。
191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条例》的改革方案,根据这一条例,美国被分为 12 个联邦储备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联邦储备银行。为了协调 12 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活动,在首都华盛顿建立了联邦储备局,又称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作为联邦储备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
也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具有三个主要职能。
(1) 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由政府指定的唯一法定货币发行机构,
独占货币发行权,因而中央银行也称为发行银行。
(2)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不仅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提供服务,还为其提供保障,成为“银行的银行”。
(3)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代表政府制订并实施货币政策等。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由政府或私人设立和拥有的企业组织,它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为其提供相关的存贷款等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的业务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负债业务,即从社会公众手中吸收存款;第二类是资产业务,包括放款和投资,放款就是将从社会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再贷放给需要资金的个人或公司企业,投资是指购买有价证券以取得利息收入;第三
115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类为中间业务,主要有提供结算服务、证券经销、票据承兑、担保、代收公用事业费、汇兑、咨询等。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前两种业务的利差来赚取利润。商业银行要向存款者支付利息,向贷款者收取利息,一般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这一差额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再扣除相关经营管理成本后,就是商业银行获取的利润。
3,其他金融机构
其他金融机构是指除商业银行以外从事金融服务的公司企业,主要有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机构等。通常情况下,在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下,除了邮政储蓄机构可以吸收存款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从事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主要依靠收取保险费、佣金、管理费等获得营业收入。
4.3.2 货币乘数
前面已经说过,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通常是指狭义货币层次 M
1
,即个人和机构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在货币供给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是最重要的货币。同时作为个人和企业进行交易的支付手段,商业银行还能够间接地创造存款货币,
这种功能一般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功能。
1,存款创造的条件
银行之所以能够创造存款,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法定准备金制度,二是部分现金的提取。
首先看法定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每天总有一些人存款,也有一些人取款,存款额超过取款额的部分可以作为银行的经营资金,向外发放贷款,获得收入。
商业银行为了应付个人和企业日常提取存款的需要,手中需要留出一定的资金,这部分资金称为存款准备金,它与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在现代银行制度中,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风险,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一个最低应保留的比率,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按照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叫做法定准备金。银行的准备金一部分以自己的库存现金方式保有,以应付零星提款的需要;另一部分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中。在普遍使用支票的社会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大部分是存放在中央银行,只有少部分留存在自己手中。正是由于银行只保留部分准备金存款而把剩余部分贷放出去,银行体系才得以创造货币。如果法律规定,银行必须为它所吸收的存款保留 100%的准备金,那么银行的存款创造将不能实现。
其次,能够使银行创造出存款的另一个条件是在货币创造过程中只有部分现金被个人或企业提取,如果个人或企业从银行借款后,全部以现金形式保有,不再存入银行,银行的存款创造功能也不能得以实现。
2,简单的存款创造过程
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存款创造的过程。
11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为简单分析起见,我们假定:①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只有贷款这一种形式 (实践中商业银行还可以以国债等形式运用其资金 ),且其存款全部是活期存款 (实践中还有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等 );②个人或企业得到贷款后向另一交易方支付货款,另一交易方得到货款后立即存入银行,人们手中也不保留现金,即没有现金漏出;③银行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外不保留任何数量的准备金,即银行没有超额储备。
在这种情况下,假定某人出售自己持有的短期国债得到 100 万元的支票,其存入到 A
商业银行。当 A 银行获得这笔活期存款后,它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 20%,留出准备金,余下的存款用于发放贷款。那么,对于 100 万元的存款其准备金额就为 20 万元,剩余 80 万元贷款给甲企业,成为银行 A 的新贷款。甲企业获得贷款后,向乙企业支付货款,乙企业得到这笔货款又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放在与自己往来的
B 银行。银行 B 同样按 20%的法定准备率留出 16 万元的准备金,剩余的 64 万元贷给丙企业。丙企业用这笔贷款向丁企业支付货款,丁企业得到货款后存入与自己往来的 C 银行,
C 银行的活期存款又增加了。这一过程持续进行下去,具体过程可见表 4-3。
表 4-3 银行存款创造过程
单位:万元
存 款 人 银 行 银行存款 银行贷款 存款准备金
某人 A 100.00 80.00 20.00
乙 B 80.00 64.00 16.00
丁 C 64.00 51.20 12.80
戊 D 51.20 40.96 10.24
己 E 40.96 32.77 8.19
庚 F 32.77 26.21 6.55
# # # # #
合计 ── 500 400 100
显然,一笔 100 万元原始存款最后创造出数倍的存款总额。将整个过程中银行存款的增加量加总起来,就是
()
23 1
100 80 64 51.2
100 1 0.8 0.8 0.8 0.8
100
500
10.8
n?
+++ +
=×++ +++
==
"
"
万元
贷款增加量加总起来,就是
()
23
80 64 51.2
100 0.8 0.8 0.8 0.8
400
n
+ ++
=×+ +++
=
"
"
万元
117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准备金增加量加总起来,为
()
20 16 12.8
20% 100 80 64 51.2
20% 500 100
+ ++
=×++++
=×=
"
"
万元
从上述推导过程可见,原始存款增加 100 万元,最终使整个银行体系存款增加了 500
万元,存款增量是初始存款的 5 倍,这就是在前面假定基础上最简单的货币乘数,用公式表示为
D
K
R
= (4-17)
式中,K 为货币乘数; D 为存款总和; R 为原始存款;也就是全部法定准备金总和。
根据上例,货币乘数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r
d
,则最简单的货币乘数还可表示为
d
1
K
r
= (4-18)
如果某人买进 100 万元的短期国债,就会产生货币供给数倍的收缩。作用机制与前面一样,不过是方向相反而已。可见,法定准备率在银行存款创造中起着控制器的作用。较低的法定准备率对应着一个较大的货币创造乘数;较高的法定准备率则对应着一个较小的货币创造乘数。这是因为 r
d
的值越大,每一轮可用于贷款的金额越少,从而 每一轮由存款创造的金额越小,因而各轮派生存款之和越小,所以乘数之值越小。这也就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提了一个可能。中央银行提高或者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就能控制商业银行创造活期存款的倍数,从而控制货币的供给。
3,复杂的存款创造过程
接下来,我们放下前面的假定来分析更为现实的情况。在前面的分析中没有考虑银行留下超额准备以及个人或企业留下现金的情形。
商业银行得到存款后,扣除法定准备金剩余的部分决定了其贷款能力的大小,但经常发生的是银行的实际贷款低于其本身的贷款能力。事实上,银行可能为了应付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而持有少量的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是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率,通常用 r
e
来表示。如果用 ER 表示超额准备金,则
e
ER
r
D
= 。
由于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银行用于贷款的资金就会减少,银行存款创造的能力就会削弱,从而引起存款创造乘数的变小。此时,货币乘数公式表示为
11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de
1
K
rr
=
+
(4-19)
可见,货币创造乘数不仅与法定准备率有关,而且和超额准备率有关,超额准备率的变化会改变货币乘数的大小。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利率。市场利率是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因为准备金不能生利。一般而言,市场利率与超额准备金率成反向变动,市场利率上升,超额准备率会下降,货币乘数会变大;反之,超额准备率上升,货币乘数会变小。
(2) 贷款的投资机会。当经济处于周期中的上升阶段时,投资机会增多,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上升,从而促使银行减少超额储备,增加贷款发放,因此 r
e
变小,货币乘数会变大;
反之,r
e
变大,货币乘数会变小。
(3) 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及成本大小。如果银行能随时从其他渠道方便地借入资金,
并且成本不会出现意外的波动,银行可以依赖外部来获取流动性,那么超额准备金率 r
e
会降低,货币乘数会变大;否则,超额准备金率 r
e
会上升,货币乘数会变小。
我们再考虑个人或企业的现金漏出情况,个人或企业获得贷款后可能会留有一部分现金在自己手中,这就是现金漏出。现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为现金漏出率,通常用 r
c
表示,

c
Cu
r
D
=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乘数再一次缩小,为
dec
1
K
rrr
=
+ +
(4-20)
影响公众持有通货比率的因素很多,比如财富总额、公众的流动性偏好、持通货的机会成本、资产的相对风险等。
4,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前面我们考虑了原始存款增加时,活期存款会增加数倍。从前面的分析中可知,当客户将 100 万元存入银行时,所有的初始存款都转化为准备金以后,存款创造过程才会停止。
因此,存款创造的基础是通货和准备金 (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这两部分的和我们把它叫做基础货币 (monetary base)或高能货币 (high-powered money)。如果用字母 H 表示基础货币,则有 H=Cu+R+ER,考虑货币供给指的是狭义货币供给 M1,M1=Cu+D,因此,
货币乘数可表示为
MCuD
HCuRER
+
=
++
(4-21)
上式中分子分母同时除以 D,可得
c
cde
1
1
Cu
rM
D
Cu R ER
Hr
DDD
+
+
==
+ +
++
(4-22)
119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式 (4-21)及 (4-22)是货币乘数的一般表示。 由式 (4-22)可以得到前面分析中得到的一系列乘数公式,例如,不考虑现金漏损,即 Cu=0,则上式变为
de
1
K
rr
=
+
,正是前面只考虑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的情形。又例如,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时,意味着 ER=0,则上式变为
d
1
K
r
=,正是最简单的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是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这是中央银行行使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关键,中央银行正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调节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的。
4.3.3 货币供给的内生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是外生还是内生的争论由来已久,货币供给的内生论者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货币当局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货币供给外生 (exogenous)还是内生 (endogenous)的不同理念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实施效果都有重大影响。
1,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理论
货币供给的外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自然条件等经济运行之外的因素决定的。
主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就是建立在货币外生性的基础之上的。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掌握货币供应的控制权,可以人为地进行货币供应量调控。因此在后面我们会看到凯恩斯的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发行货币、规定存款—储备金比率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在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模型中,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比率;存款—通货比率。在这三项决定因素中,基础货币反映货币当局的行为,存款—准备金比率反映商业银行的行为,存款 —通货比率反映非银行部门的行为。
其中,基础货币可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商业银行从基础货币中吸收存款准备金及其所愿意保有的超额准备金,非银行部门从基础货币中吸收通货以满足其货币需求,而存款
—准备金比率和存款 —通货比率则构成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确定的函数关系。 这样,
如果假定存款 —准备金比率和存款 —通货比率为一常数,或者它们的变化较稳定,那么,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完全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动,而基础货币变动本身又处于货币当局的控制之下,因而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可以说是由货币当局在经济货币体系以外决定的,是一个外生的可控变量。
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货币需求函数在长期内是极为稳定的,名义收入的变动主要
12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由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引起。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一国的货币制度,可以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从而是外生的,是与经济活动相分离的。既然货币需求函数极为稳定,而货币供应量又是外生的可控的,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就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变动的根本原因,产出和价格波动只有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解释。货币当局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控制产出和价格的波动。
2,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认为货币当局无法对货币的供给实行完全的控制。货币供给量主要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
除了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外,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公众对金融资产的偏好程度等也对货币供给量起着决定的作用。
例如,托宾指出,弗里德曼货币理论模型中的三个变量,即基础货币、存款 —准备金比率和存款 —通货比率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交叉影响,存款 —准备金比率和存款 —通货比率往往随着实际经济活动的涨落而变动,从而不能假定为一常数,它们的变动也是极不稳定的。就存款 —通货比率的变动而言,实际经济活动的扩张往往会增加非银行部门对通货的需求,使存款 —通货比率在经济活动达到顶峰之前便开始下降,而实际经济活动的收缩则往往会导致通货由非银行部门向商业银行回流,从而使存款 —通货比率在经济活动降至谷底之前便开始回升。可见,存款 —通货比率与实际经济活动存在着因果关联,二者往往反向变动,货币当局很难通过强力货币的变动将其纳入自己的政策意向轨道。就存款 —准备金比率的变动而言,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系由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共同构成,超额准备金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在经济衰退时期,短利率趋于零,强力货币越多,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意愿就越强,强力货币与存款 —准备金比率反向变动,中央银行难以通过控制强力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托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产选择模型,说明货币供给是受公众的资产偏好制约的,而公众的资产偏好是由包括整个金融体系在内的社会经济部门的共同活动决定的,因而并非由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
托宾虽然主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但他并没有否认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
他认为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之间的替代性,会大大降低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效果。
3,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从我国货币供给的实践来看,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的特点,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指标常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而达不到效果。也就是说,银行和居民对经济做出的反应改变了中央银行对货币总量进行控制的能力,从而使货币供给带有很强的内生性。
首先,“倒逼机制”使得基础货币的供给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 在我国成立政策性
121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银行以前,商业银行承担着政策性贷款的任务。由于信息不对称性,中央银行不能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督,商业银行往将支持政策性贷款的资金挪做他用,将资金的“硬缺口”留给中央银行,迫使中央银行以再贷款的形式向商业银行继续补充资金,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成立政策性银行以后,政策性贷款业务从商业银行中剥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倒逼”的作用,但商业银行仍然部分承担着向亏损企业贷款等政策性业务。
其次,金融体制改革以来,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业银行通过对超额准备金的控制降低了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整的能力。当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往往想要紧缩贷款以防止经济过热,而此时企业资金需求旺盛,经济前景看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商业银行则会减少超额准备金,扩大贷款规模,这样便削弱了央行的调整力度。
最后,居民收入的变化会影响货币的投放。在经济繁荣时期,居民的收入增加,从而增加了货币的投放;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居民的收入减少,则减少了货币的投放。实际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货币的投放。在经济繁荣时期,实际利率下降,人们对外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会相对减少储蓄的比例,减少资金的回笼;在经济萧条时期,实际利率上升,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会大大增加储蓄的比例,增加资金的回笼。
综上所述,我国的货币供给总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货币当局对其调控能力有限,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特点。
实例4-3
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倒闭与货币供给
在1929年8月到1933年5月间,美国货币供给减少了28%。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货币供给的大幅度减少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但是并没有讨论为什么货币供给减少会如此之多。
表4-4表示1929年和1933年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基础货币、准备金—存款比率及通货—存款比率。可以看出,货币供给的减少并不能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减少。实际上,在这一时间,基础货币增加了
18%;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是由于货币乘数下降了38%。货币乘数下降是因为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
存款比率都大幅度上升了。
表 4-4 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
1929 年 8 月 1933 年 5 月
货币供给 26.5 19.0
通货 3.9 5.5
活期存款 22.6 13.5
基础货币 7.1 8.4
通货 3.9 5.5
准备金 3.2 2.9
准备金-存款比率 0.14 0.21
通货-存款比率 0.17 0.41
12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大多数经济学家把货币乘数的下降归咎于30年代初的银行大量倒闭。从1930年到1933年,9 000多家银行停止营业,拖欠了存款人的存款。银行倒闭通过改变存款人和银行家的行为而引起货币供给减少。
银行倒闭降低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而提高了通货—存款比率。人们担心银行倒闭会持续下去,他们开始把通货而不是活期存款作为更合意的货币形式。当他们提取自己的存款时,他们就用尽了银行的准备金。
当银行对准备金减少的反应是减少自己未被偿还的贷款余额时,货币创造过程就反过来了。
此外,银行倒闭使银行家更为谨慎而提高了准备金—存款比率。很多银行家对用少量准备金经营感到担忧。因此,他们把自己准备金的持有量提高到法定最低限之上。正如家庭对银行危机的反应是相对于存款持有更多通货一样,银行的反应是相对于贷款持有更多准备金。
尽管解释货币供给减少的原因是容易的,但要决定是否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却是较为困难的。有人认为,
基础货币并没有减少,因此不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对美联储这个时期政策的批评提出了两种观点。第一,
批评者们认为,美联储应该通过在银行经营中需要现金时起到最后贷款者的作用,而在防止银行倒闭中起更积极的作用。这将有助于维持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第二,他们指出,美联储可以通过比它所做的更多地增加基础货币。这两种行为都可以阻止货币供给的这种大幅度减少,而这又会降低大萧条的严重程度。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已实行了许多政策,最重要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制,它维持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从而防止了通货—存款比率的大幅度波动。但是,存款保险也是一项费用很高的政策。在
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邦政府未来紧急援救许多无偿还能力的储蓄与机构而有大量支出。但存款保险有助于稳定银行体系和货币供给。
(资料来源:汪祥春,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107~ 108)
4.4 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这一节我们将货币供求放在一起,按照凯恩斯理论的观点,说明货币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货币市场均衡的变动,以及货币市场变动对最终产品市场产生的影响。
4.4.1 货币市场的自动调节
1,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均衡利率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和利率水平。在货币市场上,利率的变动会使货币的需求发生反向变动,因为如前所述,利率与有价证券格反向变动,比如利率上升时会引起债券价格的下降,这时人们会买进债券从而减少了人们所持有的货币量,
因此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收入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表现为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右移;收入减少时,货币需求曲线左移。在图 4.3 的利率—货币量坐标平面中,我们画出了某一收入水平下的货币需求曲线 L。
同时,按照凯恩斯的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即把货币供给看作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货币供给量大小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利率大小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 M
S

123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一条不随利息率变化而变化的垂直线,如图 4.3 所示,表示货币供给不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我们说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这时的利率水平就是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 4.3 所示,均衡的利率水平为曲线 M
S
与 L 的交点 E 对应的利率水平为 r
0

2,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过程
由于货币供给为既定,均衡的利率水平实际是由货币需求决定的。当在某一利率水平下,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不相等,即货币市场不均衡时,货币需求会自动进行调整,使货币市场重新达到均衡,利率水平重新到达均衡的利率水平 r
0
。举例来说,
当利率水平为 r
1
时,货币需求量 m
1
小于货币供给量 m
0
,如图 4.4 所示,人们觉得手里持有的货币量过多,会增加购买有价证券如债,则债券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上涨,利率水平下降。只要利率水平高于 r
0
,货币需求量就小于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就有下降的趋势,直到下降至 r
0
,此时,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人们不再觉得手中持有的货币过多,不再购买债券,价格稳定下来,利率也稳定下来,不再变动,这时的利率水平为均衡的利率水平。
r
L
M
S
r
0
E
m
O
r
L
M
S
r
0
E
m
O
m
1
m
0
m
2
r
1
r
2
图 4.3 货币市场的均衡 图 4.4 货币市场均衡的调整
相反,如果某一时刻的利率水平为 r
2
,这时的货币需求量为 m
2
,大于货币供给量 m
0

人们会觉得手中持有的货币量不足,于是将卖出债券来增加货币持有量。在债券市场上,
由于债券供给增加,债券的价格将下降,利率水平将上升。因此利率水平 r
2
不会维持不变,
有上升的趋势。但只要利率水平低于 r
0
,货币需求量就大于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就有上升的趋势,直到上升至 r
0
时,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利率才稳定下来。
因此均衡的利率水平为 r
0
,货币市场的均衡是稳定的,一旦发生偏离,市场机制会自动进行调节,使它回到均衡状态。
4.4.2 货币市场均衡的变动
上面在讲述均衡率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我们是以货币供给不变、收入水平不变为前提的。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的时候,原有的均衡
12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状态将会发生变化。
首先说明一下,为分析简便,除非特别指出,我们考察的变量都是实际量,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即假设一般价格水平 P=1。
我们先考察货币供给量增加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如图 4.5 所示,货币供给增加,
货币供给曲线由 M
S
右移至 M
S1
,在原来的利率水平 r
0
下,货币供给量 m
1
大于货币需求量
m
0
,人们觉得手中持有的货币量太多而去购买债券,债券价格上涨,利率水平下降,直到下降至 r
1
水平时,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重新达到均衡。由此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增加,均衡利率下降。
r
1
r
L
M
S
r
0
E
m
O
E
1
M
S1
M
S3
M
S4
m
0
m
1
m
2
r
2
图 4.5 货币供给增加对均衡的影响
这里要注意的是,并不是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利率无限地下降。当利率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如为 r
2
时,这时正处于凯恩斯陷阱,持有债券的风险极大,无论货币供给增加多少,人们都不会再去购买债券,而是将货币持有在手中。因此,此时增加货币供给,如图 4.5,从 M
S3
增加到 M
S4
,利率水平仍维持 r
2
不变。
同样,货币供给减少对均衡利率的影响机制如图 4.6 所示。货币供给减少,曲线 M
S
左移至 M
S1
,在原来的利率水平 r
0
下,货币供给量 m
1
小于货币需求量 m
0
,人们觉得手中持有的货币量不足,纷纷卖出债券,债券价格下降,利率水平上升,直到升至 r
1
水平时,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重新达到均衡。由此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减少,均衡利率上升。
前面的分析中,收入水平不变。收入水平变化会改变交易性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平移,均衡利率水平也会发生变化,如图 4.7 所示。
r
1
r
L
M
S
r
0
E
m
O
E
1
M
S1
m
0
m
1
L

r
O
m
L'
M
S
r
2
r
0
r
1
E
E

E'
L
图 4.6 货币供给减少对均衡的影响 图 4.7 货币需求变动与均衡利率
125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货币需求减少,曲线从 L 左移至 L′,在利率水平 r
0
下,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利率水平下降,直至 r
1
,货币供求相等,重新达到均衡。反之,货币需求增加,曲线从 L 右移至 L″,均衡的利率水平由 r
0
上升至 r
2

4.4.3 货币市场对最终产品的影响
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引起最终产品市场上总产出的变化。货币供给增加,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将会下降。利率的降低会刺激投资需求增加,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带来数倍的产出的增加,这样货币市场的变化通过利率影响到了最终产品市场的变化,反之,当货币供给减少,利率的上升就减少了投资需求,从而减少总产出。投资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均衡收入水平及总产出。这样,就把上面所分析的两种均衡利率的变化联系在了一起。
如图 4.8 所示,当货币供给变化增加时,M
S
右移至 M
S1
,利率水平由 r
0
下降至 r
1
,利率下降刺激投资需求,带来最终产品市场总收入 y 增加数倍,收入增加又作用于货币市场,带来货币需求的增加。表现在图形上,就是货币需求曲线由 L 右移至 L′,利率水平又由 r
1
上升至 r
2
,最后总的结果是,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水平由 r
0
下降至 r
2

r
L′
M
S
r
0
r
2
E
m
O
M
S1
m
0
m
1
m
2
L
r
1
图 4.8 货币供给增加对均衡利率的综合影响
凯恩斯主义强调利率变化的重要性,在从货币市场到产品市场再到货币市场的传导过程中,利率是联系两个市场的纽带。凯恩斯主义把利率调节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
认为只要控制好利率,就可以有效地影响最终产品的市场,并配合其他措施将最终产品市场的均衡产量控制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
对此,货币主义者认为,利息率的变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货币供给量本身或货币供给增长率。货币主义者认为,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觉得手中货币过多,这时他们不仅要购买债券,还要购买实物资产,包括投资品、消费品等,因此,货币主义者认为不必经过利率下降,货币供给增加直接就可以增加最终产品市场的总需求。当然,货币主义也不否认利率下降的观点,但货币主义者认为利率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因此他们强调应把货币政策的目标放在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上,而不是把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当作控制利率的手段。
12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实例4-4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20世纪40~50年代初。1941年,美联储为筹措军费,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即盯住战前的低利率:
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为0.375%,长期财政债券利率为2.4%。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利率上升到高于上述水平,而且债券价格开始下跌时,美联储就进行公开市场购买,迫使利率下降。这一政策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成功的,但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引起了通货膨胀。1951年3月,美联储和财政部达成一致协议,
取消盯住利率,但美联储承诺它将不让利率急剧上升。同时,美联储正式独立于财政部,此后货币政策才开始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这也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20世纪50~70年代。这期间美国经济周期性扩张和收缩的特征非常突出,因此,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交替也很明显,货币政策目标经常变化。20世纪50年代,美联储控制的中介指标有自由储备金净额、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和货币总量比,并按此次序来决定指标控制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美联储对前两个指标的控制较好,对货币总量控制较差,这导致最初的10年内竟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推行廉价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财政政策的运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日趋上升,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之宽松的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从1965年的2.3%到1969年的6.1%。这些政策进一步导致了70年代滞胀的发生。70年代,美联储将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从M1和M2的增长率来看,美联储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经济危机。
20世纪80~ 90年代。7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被抑制,美联储又转向了平稳利率政策,并获得了极大成功。例如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在1990年7月到1992年9月间连续逐步降息17次,
将短期利率从8%降到3%,促进投资与消费上升,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1994年到1995年7
月,美国经济过热时,又连续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4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美联储将放弃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做法,今后将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这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
自1999年6月开始,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始紧缩银根,半年中先后三次提高利率。但美国经济增长势头仍没有减缓的迹象,于是在2000年2月2日、3月21日和5月16日又分别提高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5%。5月底公布的数据表明力度加大的宏观调控开始见效,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但2001
年伊始,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已进入了明显放慢的敏感时期。为刺激经济回升,从2001年1月至6
月底,美联储连续六次降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采取如此大的降息动作,是近20年来的第一次,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为3.75%和3.25%,均为7年多来的最低水平。美联储表示,美国经济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危险仍是疲软,这意味着美联储可能还会降息。虽然目前美国经济还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美国经济形势将会出现好转。因为利率调整通常需要6至9个月的时间才能对经济产生全面影响。这意味着美联储今年1月开始的降息行动将在下半年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布什政府已开始实施其大规模减税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下半年可获得450亿美元的减税。最后,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已开始回升,个人消费开支可望继续增加。
(资料来源:http://202.116.48.11:8083)
127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战俘营里的货币
二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香烟。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了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到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会有所不同的,
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人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因此这种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战俘们有进行交换的需要。
但是即使是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得非常的不方便,因为它要求交易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双重巧合。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有—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做交易媒介呢?许多战俘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香烟来扮演这—角色。战俘们用香烟来进行计价和交易,如一根香肠值10根香烟,一件衬衣值
80根香烟,替别人洗一件衣服则可以换得两根香烟。有了这样一种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香烟之所以会成为战俘营中流行的“货币”,是和它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它容易标准化,而且具有可分性,同时也不易变质。这些正是和作为“货币”的要求相一致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战俘都吸烟,
但是,只要香烟成了一种通用的交易媒介,用它就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吸不吸烟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愿意接受别人付给我们的钞票,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钞票本身有什么偏好,而仅仅是因为我们相信,当我们用它来买东西时,别人也愿意接受。
(资料来源:http://www.nwnu.edu.cn/jgxy/jxcgj/yinhang/jxal.php)
本 章 例 题
【例 4-1】 已知一国货币供给有如下资料 (见表 4-5),求 M1,M2,M3 各为多少?
表 4-5 某国货币供给
单位:亿美元
小额定期存款 2 030
大额定期存款 625
活期存款 350
储蓄存款 420
通货 160
解:根据已知数据可得,
M1=通货 +活期存款 =160+350=510(亿美元 )
M2=M1+小额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510+2 030+420=2 960(亿美元 )
12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M3=M2+大额定期存款 =2 960+625=3 585(亿美元 )
【例 4-2】 假定现金存款比率 r
c
=0.38,准备率 (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 )r=0.18,求货币创造乘数;若增加基础货币 100 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货币乘数
c
c
1 1.38
2.46
0.38 0.18
r
k
rr
+
== =
++;
若增加基础货币 100 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M=100×2.46=246 亿美元。
【例 4-3】 若交易性货币需求为 L
1
=0.2y,投机性货币需求 L
2
=2 000-500r,
(1) 写出货币需求总函数;
(2) 当利率 r=6%,收入 y=10 000 亿美元时货币需求量是多少?
(3) 若货币供给 M
S
=2 500 亿美元,收入 y=6 000 亿美元时,可满足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货币是多少?
(4) 当收入为 y=10 000 亿美元,货币供给 M
S
=2 500 亿美元时,货币市场均衡利率是多少?
解,
(1) L=L
1
+L
2
=0.2y+2 000-500r。
(2) 当 r=6%,y=10 000 时,L=0.2×10 000+2 000-500×6=1 000 亿美元。
(3) M
S
=L
1
+L
2
,因此,当 M
S
=2 500,y=6 000 时,L
2
=M
S
-L
1
=2500-0.2×6 000=1 300 亿美元。
(4) 当 y=10 000,M
S
=2 500 时,因为 M
S
=L
1
+L
2
,即 2 500=0.2×10 000+2 000-500r,所以 r=3%。
【例 4-4】 表 4-6 给出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
表 4-6 货币需求
对货币的交易需求 对货币的投机需求
收入 (亿美元 ) 货币需求亿美元 ) 利率 (%) 货币需求 (亿美元 )
500 100 12 30
600 120 10 50
700 140 8 70
800 160 6 90
900 180 4 110
(1) 求收入为 700 亿美元,利率为 8%和 10%时的货币需求;
(2) 求 600,700 和 800 亿美元的收入在各种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
(3) 根据 (2)做出货币需求曲线,并说明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是怎样移动的。
解,
(1) 由货币总需求函数公式 L= L
1
+L
2
=L
1
(y)+L
2
(r)可得,当收入为 700 亿美元,利率为 8%
129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时,L=140+70=210 亿美元,当收入为 700 亿美元,利率为 10%时,L=140+50=190 亿美元。
(2) 当收入 y=600 亿美元时,利率 r=4 时,L=120+110=230 亿美元
r=6 时,L=120+90=210 亿美元
r=8 时,L=120+70=190 亿美元
r=10 时,L=120+50=170 亿美元
r=12 时,L=120+30=150 亿美元
同理可得,当 y=700 亿美元,利率为 4,6,8,10,12 时的货币需求分别为 250,230,
210,190 和 170 亿美元;当 y=800 亿美元时,利率为 4,6,8,10,12 时的货币需求分别为 270,250,230,210 和 190 亿美元。
(3) 货币需求曲线如图 4.9 所示。
4
230 250 270
L
1
(y=600)
L
2
(y=700)
L
3
(y=800)
150
12
8
10
r%
190 210170
6
y
O
图 4.9 货币需求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收入的增加,货币需求曲线 L 会不断地往右上方平行移动。
本 章 小 结
知识点:货币层次;流动偏好;交易方程式;剑桥方程式;货币需求动机;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平方根公式;立方根公式;资产选择理论;中央银行的职能;存款创造;货币内生性;货币外生性;内部均衡;内部均衡的调整。
关键术语:M1;流动偏好陷阱;交易动机货币需求;谨慎动机货币需求;投机动机货币需求;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漏出率;货币创造乘数;均衡利率。
13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经济大萧条与凯恩斯
经济大萧条,指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0%,失业率增加到将近25%。大萧条的负面影响持续了将近10年。古典经济学理论难以对此做出有效解释。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它抨击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解释了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周期性失业的原因;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能够保持繁荣的自我调控系统,政府干预必不可缺少;指出在某些时期并不是所有的收入都会用于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经济的波动不仅仅与非正常的外部力量有关,相反引起失业与通胀的原因是某些根本性经济决策的不同步,尤其是储蓄和投资决策。另外产品价格与工资的下降空间不大,具有一定的刚性。因此,是内部因素加上外部因素,导致了经济的不稳定性。
(资料来源:http://www.21anshan.com/jjxyl/ml.html)
习 题
1,解释名词
法定存款准备率 超额存款准备率 基础货币 流动偏好
凯恩斯陷阱 货币供给外生性 货币供给内生性
2,选择题
(1) 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2) 交易动机是为了 ( )交易而留有货币的动机。
A,日常 B,股票 C,金融 D,债券
(3) 利息率上升,则股票价格 ( )。
A,上升 B,下跌 C,不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4) 当利率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可能 ( )。
A,变得很大 B,变得很小 C,不发生变化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5) 在凯恩斯陷阱区域,投机性货币需求 ( )。
A,很小 B,不变 C,无限大 D,不易确定
3,简答题
(1) 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有哪些?
131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 4 章
(2) 简述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3) 怎样理解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4) 简述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对利息率的调整过程。
(5) 简述货币需求或供给变动对均衡利息率的影响。
(6) 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4,计算题
(1) 若货币交易需求为 L
1
=0.4y,货币投机性需求 L
2
=3 000-600r,求,
① 货币总需求函数。
② 当利率 r=6%,收入 y=15 000 亿美元时,货币需求量为多少?
③ 当货币供给 M
S
=2 000 亿美元,而收入 y=5 000 亿美元时,可以满足投机性需求的货币是多少?
④ 当收入 y=8 000 亿美元,货币供给 M
s
=2 000 亿美元时,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利率将变为多少?
(2) 假定法定准备率是 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 1 000 亿美元。
① 假定准备金率是 400 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② 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 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假定总准备金仍是 400 亿美元。 )
③ 中央银行买进 10 亿美元政府债券 (存款准备率仍是 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