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章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净出口函数以及影响净出口函数的因素;理解BP曲线的义,掌握BP曲线的推导过程;
理解净资本流出函数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熟悉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熟悉国际收支失衡的具体情形以及调节方法;理解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了解内外部均衡的政策选择。
教学要求
掌握净出口函数的概念;掌握BP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过程;
掌握净资本流出函数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熟悉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熟悉国际收支失衡的具体情形以及调节方法;理解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了解内外部均衡的政策选择。
375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第 13 章
在前文,对国民收入理论的介绍都是基于封闭经济的假设下进行的。本章将在开放条件下来讨论国民收入理论。
13.1 国际收支平衡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的净出口等于净资本流出。本节首先介绍净出口函数和净资本流出函数,然后介绍国际收支曲线 (或称 BP 曲线 )。
13.1.1 进口函数与净出口函数
1.进口函数
进口是指一国从其他国家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尽管一个国家可以制造自己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商品,但进口量一般仍然很大。影响一个国家进口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三:一是汇率;二是本国国民的国民收入;三是本国和别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如果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升值,则表明在进口与以前同样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条件下需要支付的本国货币减少了。对本国的民来说,进口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多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从而促进口的增长。外国的出口就是本国的进口,当外国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降低时,即等于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增强,人们也会用自己手中的货币购买更多的外国商品。当然,当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或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时,
进口就会减少,从而刺激出口。如果由于经济繁荣,一国居民收入提高了,其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即进口增加;反之则减少,即进口减少。如果用 M 表示进口,e 表示实际汇率,y 表示国民收入,p 表示相对价格,则进口函数可表示如下
M=F(e,y,p) (13-1)
可见,进口是汇率、国民收入以及相对价格的函数。
2.净出口函数
净出口等于出口减去进口,即净出口 =出口-进口。显然,影响进口的因素也是影响净出口的因素。对于出口,若实际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意味着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更加昂贵,这会使本国商品出口变得相对容易。一般来说,出口正向地受实际汇率的影响,但不直接受一国实际收入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用符号表示
nx=x-m 或 nx=q-γ y-n (EP
f
/P) (13-2)
式中,q,γ,n 均为参数;参数 γ 称为边际进口倾向,即净出口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收入变动的比率。
在以收入为横坐标,净出口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净出口函数可以用图形加以表示,
37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如图 13.1 所示。
从上式可知汇率上升会增加进出口。但汇率上升或者说本币贬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改变国际收支,取决于该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弹性和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 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该结论首先由马歇尔提出,又经勒纳修改,
因此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13.1.2 BP曲线的推导
在对 BP 曲线进行推导之前,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净资本流出函数。为分析方便,我们将从本国流向国外的资本量与从国外流入本国的资本量的差额定义为净资本流出。并用 F
表示。即
净资本流出 =从本国流向国外的资本量-从国外流入本国的资本量
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国外利率,外国的投资和贷款就会流入本国,这时净资本流出减少。
反之,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国外利率,则本国的投资者就会向国外投资,或者向国外企业放贷,这时,资本就要外流,使净资本流出增加。一般地,净资本流出是本国利率 r 与国外利率 r
w
之差的函数。如果这一函数是线性的,则有
F=σ (rw-r) (13-3)
式中,σ > 0,为常数。根据上式,在国外利率水平既定时,本国利率越高,流出的资本就越少,流入的资本就越多,即净资本流出越少;反之亦然。因此,F 是
r 的减函数,式 (13-3)就称为净资本流出函数。若以利率
r 为纵坐标,净资本流出 F 为横坐标,净资本流出函数的图形可表示为如图 13.2 所示。
在介绍完净资本流出函数以后,就可以解释国际收支平衡的的含义了。我们知道,每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都可能产生经常账户的顺差或逆差,以及资本账户的顺差或逆差。当然这两个项目偶尔也可能分别出现平衡。
现在将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定义为国际收支差额,并用 BP 表示,即
国际收支差额 =净出口-净资本流出
或者
BP=nx-F (13-4)
图 13.1 净出口函数
图 13.2 净资本流出函数
377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第 13 章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一国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 BP=0。若
BP> 0,表示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或国际收支盈余;若 BP< 0,则称国际收支逆差或国际收支赤字。
当国际收支平衡时,即 BP=0 时,有
nx=F (13-5)
将净出口函数和净资本流出函数代入上式中,有
q-γ y-n(EP
f
/P)=σ (r
w
-r)
化简为
r
= y
γ
σ
+ ()
f
w
PE
nq
r
P
σ σ
(13-6)
式 (13-6)表示当国际收支平衡时,收入 y 和利率 r 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称关系式 (13-6)
为国际收支平衡函数,简称国际收支函数。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 BP 曲线。从上式中可见,BP
曲线的斜率为正,即 BP 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如图 13.3 所示。
图 13.3 表示,BP 曲线由许多点构成,每一个点都代表一个使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而不在 BP 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使国际收支失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具体讲,在 BP 曲线上方的所有点均表示国际收支顺差,即 nx> F;在 BP 曲线下方的所有点均表示国际收支逆差,即 nx< F。
13.1.3 BP曲线的移动
从式 (13-6)中可以看出,作为 BP 曲线的截距项,本币贬值、汇率上升时,BP 曲线向右移动。反之,汇率降低时,BP 曲线向左方。进一步地,作为 BP 曲线的截距项,当 q 和
EP
f
提高时,BP 曲线向右移动,这就意味着净出口增加,则 BP 曲线向右方移动,而净出口减少,则 BP 曲线向左方移动。
13.2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均衡与调节
如前所述,基于封闭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因此,本节把影响总需求函数的的第三个市场,即国际市场引入宏观经济理论之中。因为只有基于开放条件下,短期国民收入理论的分析才算完整。
图 13.3 BP 曲线
37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13.2.1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1.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与IS曲线
1) 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
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不同于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开放经济中,一部分国内产品会卖给外国人,即会有出口。同时,国内居民也会将其收入的一部分用在购买外国产品上,即会有进口。在这里,有必要将国内支出 (即国内总需求 )和对国内产品的支出 (即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 )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国内总需求指国内居民、厂商及政府的需求,既包含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也包含了对国外产品的需求 (即进口 );而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指的是本国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和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即出口 )。因此
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 =国内需求 +出口-进口
=国内需求 +净出口
=c+i+g+nx (13-7)
式中,nx 为净出口。
2) 开放经济中的 IS 曲线
在前面的封闭经济条件下,IS 曲线描述了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 y 和利率 r 的关系。或者说,IS 曲线描述了满足收入恒等式和支出行为方程的利率
r
和收入 y 的各种组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即四部门经济中 ),收入恒等式为
y = c+i+g+nx (13-8)
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支出行为方程除了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外,还包括净出口函数。现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净出口函数代入到收入恒等式 (13-8)中,有
()( ) ( )
f
EP
yytedrgqyn
P
αβ γ=+?+? ++? +
经整理得
11
f
EP
dr n
egq t
P
y
αβ
β γβγ
+++?
=?
+?+
(13-9)
或 ()
f
EP
reqgtn y
dPd
β γ
αβ
+
=+++?+? (13-10)
式 (13-9)或式 (13-10)都可以作为开放经济中的 IS 曲线的方程。
从式 (13-9)可以看出,引入对外贸易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支出乘数有所变化,由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的推导类似于封闭条件下的乘数的推导,这里就不再一一进行推导了。
379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第 13 章
从式 (13-10)可以看出,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 r 与收入 y 仍维持了封闭经济时的反向关系,换句话说,开放经济的 IS 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而且,IS 曲线截距项的大小与汇率成反向关系。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汇率提高会使 IS 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当汇率降低时,使 IS 曲线向左移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经济学在考察开放经济时,通常假定货币需求函数和国内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这意味着,LM 曲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用修正。
2.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
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国民收入的均衡必须同时满足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这一均衡的描述可以用
IS— LM— BP 模型来说明。我们知道,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这一模型可以用三条曲线,即 IS 曲线,LM 曲线和 BP 曲线来表示。如图
13.4,IS 曲线给出的是现行汇率下使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时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 LM 曲线给出了使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 BP 曲线给出了给定汇率下与国际收支相一致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则当 IS 曲线,LM 曲线和 BP 曲线这三条曲线同时相交于一点时,该交点意味着能使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收入和利率水平的组合。
这一均衡还可用方程组描述如下。
y =
1
egq tα β
βγ
+++?
+
-
1
f
EP
dr n
P
β γ
+
(13-11)
y =
hr
k
+
1 M
Pk
(13-12)
r = y
γ
σ
+ (
f
w
EP
nq
r
Pσ σ
) (13-13)
式 (13-11)为 IS 曲线方程;式 (13-12)是 LM 曲线方程;式 (13-13)是 BP 曲线方程。上述方程组要决定三个未知量 y,r 和实际汇率
f
EP
P
,这三个数据能同时使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得以实现。
13.2.2 国际收支的失衡及其调节
图 13.4 IS— LM— BP 模型
38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赤字或国际收支盈余。归纳起来,共有九种失衡情形。
381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第 13 章
(1) 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赤字。
(2) 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盈余。
(3) 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
(4) 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赤字。
(5) 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赤字。
(6) 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盈余。
(7) 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均衡。
(8) 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均衡。
(9) 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均衡。
在上述九种情况中,只有第九种是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一种不需要进行调节的最优状态,但这种情况在现实经济中是极为罕见的,大量存在的是其他八种非均衡状态。而这八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国内经济和国际收支都不均衡;第二类,
国内经济均衡,国际收支不均衡;第三类,国内是非充分就业均衡,国际收支均衡。这三类非均衡状态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即采取措施使 IS,LM,和 BP 相交于一个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利率和收入组合点上。根据作用的对象不同,调整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的政策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移动 IS,LM 曲线的政策,即改变总需求的政策。
(2) 移动 BP 曲线的政策,即调整支出结构的政策,如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
(3) 抵消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的其他金融政策。其中,第一种政策在引入对外经济之前的宏观部分已经加以论述,在这里就不再重复。对第二类和第三类政策在这里做简要说明。
第二类政策,又可以分为经济政策和直接干预手段两类。经济政策有改变汇率、升降国内价格和利息率等措施。汇率提高和国内价格的上升,会抑制出口、鼓励进口;利息率的下降,则使资本净流出额增加,这些都会消除国际收支顺差,在图形上表现为 BP 曲线的向左移动。如果汇率和国内价格下降,则进口受到抑制,出口受到鼓励;利息率提高,资本净流出额减少,从而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即 BP 曲线向右移动。注意,汇率和价格变动在对 BP 曲线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使 IS 曲线出现移动,而利息率的变动会使 IS 和 LM 曲线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并不会使分析脱离上述基本关系。除了上述经济政策外,政府还可以采取出口津贴、进口关税和限额等措施进行直接干预,这些措施会对进出口产生有力的影响,进而影响到 BP 曲线。
第三类政策的实行,可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从而收到与实现国外均衡相同的效果。这类政策主要涉及与资本流动、债务管理以及异国国外净资产规模有关的金融政策。下面,我们具体考察为同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平衡的调整。
假设初始状态为低于充分就业均衡和国际收支逆差,见图 13.5。
38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充分就业收入水平由
f
y 表示。初始状态为:
0
IS,
0
LM,
0
BP,由于
0
IS 与
0
LM 的交点位于
f
y 直线左边,
故这是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由于
0
IS 与
0
LM 的交点不在
0
BP 上,故这是国际收支逆差。
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仅仅是实现充分就业或实现国际收支均衡,则政策选择非常容易:只须单独使用货币政策或单独使用财政政策即可。 例如,为达到充分就业,
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把 IS 曲线沿
0
LM 右移到
0
LM
线与
f
y 垂直线的交点处,或者,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把
0
LM 曲线沿
0
IS 右移到与
f
y 的交点处。再例如,为达到国际收支均衡,可以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把 LM 曲线沿
0
IS 左移到
0
IS 与
0
BP 相交的位置。
如果政府政策目标是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则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使用。方法如下:已知
0
BP 曲线与
f
y 垂线相交于 A 点,与
0
IS,
0
LM 的交点相比,A
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利率水平。 更高的收入可以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达到,它使 LM
曲线沿
0
IS 右移 (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以使利率稍微提高 );更高的利率,可以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达到:它使 LM 曲线沿
0
IS 左移 (紧缩性货币政策同时使收入稍微下降 )。这种政策配合的结果是使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交点不断接近 A 点。 如果 BP 曲线保持
0
BP 不变,则 IS 与
LM 的交点最终会达到 A。 但是,IS 与 LM 的变动会引起总需求曲线从而价格水平的变动。
在这里,由于 IS 与 LM 变动的结果是交点向右上方移动,总需求曲线亦向右移动,价格水平上升。 价格水平上升造成净出口的下降,从而使 BP 曲线左移。 BP 曲线与
f
y 的交点上移。
假定 BP 与
f
y 的交点由于价格水平上升而上移到 B 点,意味着应该采用更加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紧缩的货币政策,才能使 IS 曲线与 LM 曲线的交点达到 B。
总之,从理论上说,在低于充分就业和国际逆差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政策方针是,可以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以减少资本净流出,从而实现外部目标,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以提高收入,从而实现内部目标。有些西方学者认为,虽然这两项目标可能达到,
但为做到这一点,政策的实施又会带来一些其他问题。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封闭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效是有限度的,而在一个开放 经济中,作为实现充分就业外部均衡这两个重要目标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效就更加有限。
13.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3.2 节虽然较具体地阐述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及其调节办法,但没有考虑具体的汇率制度以及资本自由流动程度对政策效应的影响。蒙代尔与弗莱明则进一步扩展了开放经济条图 13.5 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
383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第 13 章
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经济学上称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Mundell-Flemming model)。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毫无效果,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显著;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效果显著,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甚微或毫无效果。下面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效应与货币政策效应作一简要分析。
13.3.1 开放经济的财政政策效应
1.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在图 13.6(a)中描述了在固定汇率制下 LM 曲线比 BP 曲线更陡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图中,A 点为最初的经济均衡点,伴随着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S
曲线从 IS
0
向右移动到 IS
1
,从而形成新的内部均衡点 B。由于 B 点位于 BP 曲线上方,故有顺差存在。这种情况说明尽管收入的提高会引起经常账户收支的恶化,但国内利率上升又会使更多的外国资本流入,最终导致国际收支出现盈余。
当 BP 曲线比 LM 曲线更陡时,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正好相反。在图 13.6(b)中,BP 线是一条比 LM 线更陡的线。当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IS 线从 IS
0
向右移至 IS
1
,内部均衡从 A 点移动到 B 点,由于 B 点位于 BP 线右下方,因此有国际收支逆差存在。这种情况说明国民收入增长导致了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从而净出口下降,尽管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资本流入增加,但资本流入的增加幅度不足以弥补经常账户收支的恶化,最终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2,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当局不会通过行政干预来稳定汇率,而是听任汇率在外汇市场上自发形成。在图 13.7 中,假定 LM 线比 BP 线陡,当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 IS 曲线从 IS
0
向右移动到 IS
1
时,内部经济在 B 点达到新均衡,这时的国际收支处于顺差状态,
因此,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本币将升值而外汇汇率下降。当汇率从 e
0
降为 e
1
时,BP 线从 BP(e
0
)向左移动到 BP(e
1
)。与此同时,汇率下降使净出口减少,IS 曲线又会向左移动,因此经济均衡点不会在 B 点稳定下来,而是在汇率下调的作用下反向调整,
最终在 C 点达到均衡。可见当 LM 线比 BP 线陡时,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比在封闭经济时的效果要小一些。
38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图 13.6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应 图 13.7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扩张效应相反,当 BP 曲线比 LM 曲线陡时,与封闭经济的情形相比,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实际收入的影响作用将会被放大而不是被抑制,如图 13.8 所示。当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使 IS 曲线向右移动到 IS
1
时,新的内部均衡点 B 位于 BP(e
0
)曲线的右下方,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外汇市场上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在浮动汇率制下,这意味着本币币值将向下调整而外汇汇率提高,BP 线向右移动。伴随着汇率提高、净出口增加,
又会使 IS 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到 IS
2
,经济最终在 C
点达到均衡,超过了国民收入在封闭经济情形下的相应水平。
由此可见,在浮动汇率制下,开放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有时低于封闭经济的财政政策效应,
有时则高于封闭经济的财政政策效应,其结果依赖于
LM 曲线与 BP 曲线斜率的关系。
13.3.2 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主要影响 LM 曲线的移动,这里分别考察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情况。
1.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下,BP 曲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假定经济均衡最初处于如图 13.9 所示的 A 点,这时的经济处于内部和外部同时均衡状态。如果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 LM
曲线向右移动,经济的内部均衡点移动到 B 点,而 B 点位于 BP 曲线的右下方,故国际收支图 13.8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效应
385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第 13 章
存在逆差。这时要保持汇率稳定的货币当局必须动用其外汇储备来稳定外汇市场上的汇率。
由于这时产生逆差的原因一是利率下降导致资本流出,二是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导致净出口减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尽管提高了收入水平,但导致了国际收支的逆差。
一般而言,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扩张的效果同 BP 曲线与 LM 曲线斜率的关系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无论 BP 曲线的斜率大于还是小于 LM 曲线的斜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总是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的产生。相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的产生。
2,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这里仍然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例。假定 LM 曲线比 BP 曲线陡,货币扩张的效应可以如图 13.10 所示。最初经济在 A 点达到内部和外部同时均衡,如果货币从 M
0
扩张到 M
1
,首先影响 LM 曲线从 LM
0
向右移动到 LM
1
,并与 IS 曲线相交于 B 点。在 B 点,经济虽然是内部均衡点,但 B 点在 BP 曲线的右下方,这意味着存在国际逆差。国际收支的逆差推动汇率进行调整,即本国货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随着汇率从 e
0
上升到 e
1
,IS 曲线会向右移动,
最终在 C 点达到新的均衡。由此可以看出,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扩张政策的效果是使汇率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并且其效果要大于封闭经济的情况。 但是对于利率水平的影响不很明确。
图 13.9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扩张效应 图 13.10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扩张效应
假如 BP 曲线比 LM 曲线陡,货币扩张的政策效果其作用方向是一样的,但引起国民收入变化的程度要小一些。对此,大家可以自己作图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各种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差异极大,
因此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比封闭经济更为复杂。
13.4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政策选择
西方各国政府在二战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一种方式来干预
38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经济,也就是通过财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需求管理,结果逐渐形成了一个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困境,即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不可能既改善国内需求水平,又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13.4.1 开放经济的政策困境
从图 13.11 中可以看到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两难困境。图 13.11(a)
是政府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经济效果。由图可知,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导致 LM 曲线右移,
结果在新的均衡点上国民收入因总需求上升而增加,而利率下降又促使资本外流和总支出增加,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逆差,新的均衡点 E
1
处于 BP 曲线右下方。图 13.11(b)则反映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总支出和国民收入增加,而贸易收支会恶化,
最终也将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新均衡点 E
1
处于 BP 曲线右方。紧缩性经济 政策的影响刚好相反。
图 13.11 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困境
这样,在国内经济处于高失业的状态下,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并增加就业,就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如果此时的国际收支状况刚好处于盈余状态,扩张政策将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但如果国际收支已经出现了逆差,那么扩张政策就将进一步恶化国际收支状况。而当国内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状态下时,采取紧缩性政策抑制总需求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就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如果最初的国际收支为逆差,那么紧缩政策刚好有利于国际收支的调整,但如果国际收支已经是顺差,则紧缩政策将进一步恶化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态。由于仅靠总需求政策一种工具不可能令人满意地同时达到内外平衡两个经济目标,所以,必须针对不同的经济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13.4.2 开放经济的最佳政策组合
387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第 13 章
蒙代尔和弗莱明在对需求政策两难困境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国内平衡和国外平衡有相对不同的影响,其主要差异在于较松的货币政策趋向于降低利率,
而较松的财政政策则趋向于提高利率。这种差异意味着确实有两种政策工具可供选择,将其搭配使用可以解决总需求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蒙代尔和弗莱明在此种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分配法则,即根据财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作用,将稳定国内经济的任务分配给财政政策,使国内经济在没有过度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达到充分就业,而将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
具体的政策搭配方法是,当高失业与国际收支逆差同时存在时,配合使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在高通胀与国际收支顺差共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方法;如果通货紧缩和国际收支顺差并存,那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用效果会更好。
下面我们以一些具体情况为例进一步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和搭配。
1.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
前面的分析表明,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汇率不变,BP 线的位置固定不变,因此经常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当国内均衡点位于 BP 线右下方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在图 13.12 中,
初始国内均衡点为 A 点,位于 BP 线右下方,有汇率下降的潜在压力,这时政府当然可以宣布货币贬值,使 BP 线向下移到与 A 点相交的位置来调整逆差。但在通常情况下,政府并不愿意使用货币贬值的剧烈手段来平衡逆差。那么,首先可以考虑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 LM
曲线由 LM
0
移动到 LM
1
,LM
1
,IS
0
,BP 三条曲线交于 B 点实现三重均衡。由此可见,单纯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可以消除国际收支逆差。
如果国内最初存在着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还可以同时降低通货膨胀率。单纯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最大的缺点是导致总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下降,如果国内经济已处于衰退状态,
单纯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就会在消除国际收支逆差的同时加深国内的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配合紧缩的货币政策。因为当同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一方面 LM 曲线会向左移,例如移动到 LM
2
的位置;另一方面 IS
曲线会向右移,当移动到 IS
1
的位置时,三重均衡将在 C 点实现,这时国际收支逆差会被消除,经济衰退也会由于总产量的增加而得到克服。
2,固定汇率下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
图 13.12 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
38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在图 13.13 中,IS
0
线与 LM
0
线的交点 A 最初位于 BP 曲线的左边,存在国际收支顺差。
假定政府并不希望本币升值,同时迫于贸易伙伴国的压力又必须消除国际收支顺差以帮助其贸易伙伴国纠正国际收支逆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给,使 LM 曲线向右移动到 LM
1
的位置,在 B 点实现三重均衡。
如果经济恰好处于衰退状态,单纯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是一种最佳选择,既可以克服经济衰退,又可以在本币不升值的情况下消除国际收支顺差,改善与伙伴国的经济关系。
如果国内正处在严重通货膨胀状态,采取单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会因增大总需求而加剧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可以采用紧缩性财政策来弥补单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不足。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在 LM 曲线向右移的同时使 IS 曲线向左移动到 IS
1
,其结果是 IS
1
,LM
2
和
BP 线在 C 点实现三重均衡,这样既消除了国际收支顺差,又没有加剧通货膨胀。
3.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
在图 13.14 中,初始国内经济均衡点 A 点位于 BP
0
线左上方,存在国际收支顺差,在外汇市场有外汇的过剩供给。也就是说,向外输出商品和劳务或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所获得的外汇量,超过从外国购买商品、劳务和资产需要支付的外汇量,因而造成了外汇的过剩供给。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的过剩供给将导致本币升值,外汇率下降,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更加昂贵,净出口就会减少。一方面,净出口的减少会使 IS 曲线向左移动,
另一方面,汇率下降会使 BP 曲线向左移动,当 IS 曲线从 IS
0
移动到 IS
1
而 BP 曲线从 BP
0
移动到 BP
1
时,IS
1
,LM 和 BP
1
相交于 B 点,同时实现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 BP 曲线和 IS
曲线的移动实现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必为平衡国际收支而改变本国货币供给量,因此 LM 曲线不会发生移动。
图 13.13 固定汇率下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 图 13.14 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
4.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逆差及失业的调整
389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第 13 章
在图 13.15 中,国内经济均衡点的初始位置是 IS
0
与 LM
0
的交点 A,该均衡点位于 BP
0
曲线右下方,所以是一种存在国际收支逆差的外部不均衡状态;同时 A 点又位于 y
f
线的左边,说明这又是一个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在国内经济中存在失业问题。
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逆差的存在会使本币贬值、外汇汇率升值,BP 线向右移动,同时外汇汇率升值又会使净出口额增加,IS 曲线向右移动。由于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效果要比在固定汇率制下明显,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使 LM 曲线向右移动。最后当 IS
1
,LM
1
和 BP
1
在 B 点上相交时就可以实现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同时均衡。
在浮动汇率制下实行财政政策的效应是很复杂的,
任何一种财政政策都有可能产生双重的作用。例如,当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策来解决国内失业和外部均衡问题时,一方面国内总需求会扩大,
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进口增加,贸易出现逆差,本国货币贬值。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总需求的上升、市场 的利率提高,又会引起国外资本的流入,使本国货币出现升值压力。本币的这两种走势是完全冲突的,很难判断哪一种走势会占优势。因此,在浮动汇率制下,
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达到对内和对外的同时均衡要比使用财政政策更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国际收支失衡是当今国际金融制度的必然结果
当今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全球经济失衡: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积累和中国等东亚国家经常项目顺差迅猛攀升。但出乎众多经济学家意料,在越来越严重的失衡态势下,世界经济却连续数年保持强劲增长。全球经济连续11个季度经济增长超过4%,2006年1季度高达4.9%。
从根本上讲,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或一般而言的国际收支逆差,乃是当今国际金融制度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是必然要求。
当今“国际本位货币竞争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国际金融制度事实上又回到了以国别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特别是在东亚地区,麦金农据此将这种国际金融秩序概括为“美元本位”。
美元是全世界的储备货币,所有国家都需要美元作为最后的清算手段。美元是全球经济交易的计价货币。不断增长的全球经济、全球贸易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不断增长的对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客观上都需要美元及美元定值资产的供应不断增加,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要储备美元,储备美元就意味着多卖少买或贸易顺差,要不就是向美国或他国借储备货币,但最终也还得靠贸易顺差来偿还。
图 13.15 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均衡与充分就业均衡的调整
39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将美国作为一方,世界其他国家作为另一方,美国必定是贸易收支逆差或国际收支逆差。在这个意义上,
美国持续地产生贸易逆差,成为当下全球经济正常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必要条件之一。
这样一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合作和制约基础受到了严重破坏,各大国之间不愿意或没有能力相互吸收国际收支调节的冲击,也无法对美国的国内经济政策进行制约,国际本位货币市场成为一个“无政府规制的高度垄断性市场”,其稳定完全依赖于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故此,在高度垄断的国际本位货币竞争市场中,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受到极大削弱。
非常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国际经济制度问题,却被众多海派经济学家似乎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忽视了,依然在布道所谓经济学教科书的“金科玉律”: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的“价格弹性或汇率弹性”——本币升值,顺差缩小。
(资料来源:新京报,2006-08-01)
本 章 例 题
什么是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措施有哪些?
分析: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赤字或国际收支盈余。归纳起来,共有九种失衡情形。在九种情形中,大量存在的是其他八种非均衡状态。而这八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国内经济和国际收支都不均衡;第二类,国内经济均衡,国际收支不均衡;第三类,国内是非充分就业均衡,国际收支均衡。这三类非均衡状态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即采取措施使 IS,LM 和 BP 相交于一个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利率和收入组合点上。根据作用的对象不同,调整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的政策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移动 S,LM 曲线的政策,即改变总需求的政策;②移动 BP 曲线的政策,即调整支出结构的政策,如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③抵消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的其他金融政策。
本 章 小 结
知识点:进口函数;净出口函数;BP曲线;BP曲线的推导及移动;开放经济的总需求;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形及其调节政策;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政策选择。
关键术语:进口函数;净出口函数;BP曲线;国际收支;开放经济的总需求;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国际收支失衡;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产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一个例子
391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第 13 章
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等式是一个恒等式:等式两边的数字加起来必须相等。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个重要关系背后直觉的理解。理解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考虑这样一个例子。
想象一下,比尔·盖茨以5 000日元的价格卖一个视窗操作系统的拷贝给一个日本消费者。这位盖茨先生是一位美国居民,这桩销售代表了美国的一项出口。其他条件不变,美国的净出口上升。还有什么发生才能使得恒等式成立?这取决于盖茨先生如何处理这5 000日元。
假设盖茨先生决定把这5 000日元塞在床垫里。在这种情况下,盖茨先生把他的一部分储蓄投资到了日本的经济中(以日元形式)而不是投资到美国的经济中。这样,美国的储蓄超过美国的投资。美国净出口的上升与美国净资本流出的上升持平。
如果盖茨先生想要在日本投资,但是他不太可能为他的资产选择货币形式。他可能会用这5 000日元去买某种股票,譬如说,索尼公司的股票,或者可能去买日本政府发行的一种债券。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使得一些美国储蓄流到国外。美国净资本流出又一次正好等于美国净出口。
相反的情况发生在日本。当日本消费者购买了一个视窗操作系统的拷贝,日本产品与服务(C+I+G)的购买上升,但日本的产出(Y)并没有改变。这笔交易在给定投资(I)的情况下,降低了日本的储蓄(S=Y-C-G)。
当美国经历资本净流出的同时,日本正经历着资本净流入。
现在让我们换一个例子。假设盖茨先生不把5 000日元投资在日本资产上,而是用它来买一些日本制造的东西,比如,索尼的随身听。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进口上升。同时,视窗出口和随身听进口代表了日本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平衡。因为出口和进口等量上升,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都没有改变。
最后一种可能是盖茨先生在一家当地的银行里,把5 000日元兑换成美元。但情形并不改变:现在银行得用这5 000日元做些事。它可以买日本的资产(一项美国的资本净流出);也可以买一项日本的产品(美国的进口);或者他还可以把日元卖给一个要做这类交易的美国人。如果你跟踪这笔钱,你会发现最后美国的净出口必须总等于美国的净资本流出。
(资料来源:[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第
113页)
习 题
1,选择题
(1) 一国的进口通常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
A,实际汇率 B,本国国民收入
C,商品的相对价格 D,本国居民的消费偏好
(2) 影响一国资本净流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外国利率 B,本国利率
C,净资本流出对本国利率的敏感系数 D,投资环境
(3) 一国国际收支平衡是指 ( )。
39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A,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 B,净出口等于净资本流入
C,BP=0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4) 与封闭经济相比,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的作用 ( )。
A,更大,因为总需求方加净出口后使支出乘数增大
B,更小,因为总需求方加净出口后使支出乘数变小
C,不变,因为总需求加净出口后对支出乘数并没有影响
D,不能确定两者的关系
(5) 下列关于开放经济对内外均衡的影响的论述中不恰当的是 ( )。
A,一国的开放程度越高,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对本国的影响越大
B,如果甲国同乙国的贸易额在乙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则甲国价格变动对乙国经济的影响就不太重要
C,任何宏观经济政策都不阻止外国经济变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D,通过国际金融市场间利率差的调节,是资本国际间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2,思考题
(1) 请写出净出口函数的表达式。
(2) 简述 BP 曲线的含义,并导出 BP 曲线的函数关系式。
(3) 开放条件下的 IS 曲线与封闭情况下 IS 曲线有何不同?
(4) 试论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均衡的实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