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供给管理政策,什么是对外经济政策,会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懂得各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目的和用意。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供给管理政策的内容和一些具体措施,掌握国际贸易保护的传统形式和最新形势,掌握汇率贬值政策的妙用,
掌握对外投资政策的主要措施,掌握国际关系的种类及其协调途径。了解发达国家是怎样实施供给管理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的,
了解他们的政策得失。
459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前面论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属于需求管理政策,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开放的国民经济系统,仅靠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控是远不够的,还要配合以供给管理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才能较好地调控宏观经济,以实现符合内外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16.1 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的,其中包括对劳动力、工资、
价格、产量增长等的管理与调节,因此供给管理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
指数化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等。
16.1.1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它又称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国家之所以要采取收入政策,是由于战后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新情况:当通货膨胀高达不可忍受的程度时,假如采取压缩总需求的紧缩银根措施,虽然可以轻而易举地遏制通货膨胀,但必须承受失业压力和生产经由乘数效应累积性滑坡的严重损失。而收入政策是既防止失业又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的和平时期曾普遍采用过这一政策,如荷兰、瑞典、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美国等。
1,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
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等于劳动生产率,则物价水平稳定不变,同时国民收入在劳动收入 (工资 )与非劳动收入 (利润 )等两者之间的分配份额保持不变。反之,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 增长率,由于价格将相应于成本的提高而提高,所以,要保持价格稳定,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必须相应减少。而凯恩斯主义认为,工会的垄断导致工资刚性,即工资上涨是导致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但要采取削弱工会垄断力量的措施控制工资水平的上涨在政策上不可取,因此,实行工资管制是最适宜的反通货膨胀的手段。
2,收入政策的主要类型
(1) 工资—物价冻结。即政府用法律手段禁止工资与物价上升,或者规定工资与物价的增加必须得到负责工资和价格管理部门的批准。这种方法一般是在战争或自然灾害发生等特殊时期采用,当然,在通货膨胀相当严重时也可以采用。如 1971 年 8 月,尼克松总统上台后,针对当时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曾宣布工资与物价冻结 90 天,由政府设立的生活费用委员会强制实行。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而迅速地制止通货膨胀,但不能经常或长期使用。
这是因为,价格起不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会导致资源配置失误,生产效率低下,使产量减
46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少;从长期看,不仅不能制止通货膨胀,反而会引起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2) 工资—物价指导线。即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一个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和价格增长率,然后政府运用经济方法或劝说与宣传的策略去指导工会与企业领导人执行。规定货币工资增长率不得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如 1962 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就提出了非膨胀性工资与物价行为指标,而规定全国的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必须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保持相同水平。当时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 3.4%,因此,货币工资的年增长率也不得超过 3.4%。英国政府在 1964 年规定的工资—物价指导线把货币工资增长率确定为 3%~ 3.5%。现在这种做法已被西方国家广泛运用,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也有缺点,这就是经济中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并不一致。有的部门发展迅速,劳动生产率高,需要用较高的工资来吸引更多的工人,而工资增长率的限制不利于这些部门的发展。那些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工资的增加会引起成本增加与物价上升,不利于制止通货膨胀。此外,这种指导线缺乏法律上的保证,对企业和工会的约束力并不大,因此,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3) 税收刺激计划。税收刺激计划也称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是通过税收调节来鼓励人们限制工资价格上涨的作法。这种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以政府规定的一个恰当的工资、价格增长率为标准,如果工资或价格的上涨率低于这个标准,
工人或厂商将获得税收优惠;反之,如果超过这个标准,他们将受到增税的惩罚,这样来鼓励逆转通货膨胀的行为。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保持在政府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奖励;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政府所规定的界限,则以增加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惩罚。
现在有人提出对收入政策的质疑,收入政策原本要同时控制货币工资和价格,可是结果总是控制了货币工资这一头,而控制不住价格的那一头。有讽刺意味的是,往往在政府宣布收入政策开始生效的时候,一些大公司就立即公开地或变相地提高价格。对于货币工资,企业则迫使工人严格按照政府收入政策的规定执行。这样,货币工资的提高就更加落后于价格的提高。西方学者不得不承认,这种收入政策“显然对劳方是不公平的。”
推行收入政策的西方政府最为顾忌的是工人的反抗。工资的提高受到限制而价格的提高实际上没有受到限制,结果是,垄断资本大受其利,而工人深受其害。这必然加剧社会矛盾。美国尼克松政府的收入政策失败的最终原因就在于此。
16.1.2 指数化政策
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动。例如,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利润增加和实际纳税额增加。指数化政策就是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这种影响,以有利于总供给和整个经济的稳定。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变量的名义价格,以便使其实际值保持不变。指数化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种。
461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1,利率指数化
即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名义利率,以保持实际利率不变。即在债务契约中规定名义利率自动按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使通货膨胀不会对正常的债务活动与住房投资这类长期投资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银行存款利率也要按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以保护储户的利益,既便于银行吸引存款,也有利于储户进行储蓄的积极性。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可以使资本这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通货膨胀会使利率受到扭曲,
从而会导致资源配置失误。对利率实行指数化则可以消除这种失误,因此,这种指数化政策得到了广泛采用。
2,工资指数化
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货币工资,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联系在一起,使它们同比例变动。这种做法一般称为生活费用调整。具体做法是在工资合同中增加自动调整条款,规定按通货膨胀率自动地调整货币工资标准。在美国最早是 1948 年通用汽车公司与工会之间达成这一协议,以后逐渐广泛采用。在现实中,这种调整有完全性调整——即完全按通货膨胀率调整货币工资,也有部分调整。部分调整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阈”
(threshold),即规定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一点再调整。这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低时货币工资仍不变,只有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调整。另一种形式称为“顶” (cap),即对工资调整的幅度有一个限制,这就是说,无论通货膨胀为多少,每年货币工资的增加幅度不得超过某一数值。
此外,对退休金、养老金、失业补助、贫困补助等社会保险与福利支出也实行类似的指数化。
这种工资指数化的作用在于抵消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水平和实际收入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致于通货膨胀而下降。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抵消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的不利作用。此外,还可以促进工资合同的长期化,有利于劳动关系的稳定。这些对经济和社会安定都有积极作用。
但是,工资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是用局部补偿的作法,使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无法完全得到补偿,而且,货币工资的调整一般总落后于通货膨胀,
再加上有一些非工会员工人和中小企业工人往往得不到保护,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工人都能享受工资指数化的好处。此外,工资指数化还有可能导致“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在较长时期内得不到治理,生产又不能迅速增长的情况下,
根据通货膨胀来调整工资就会加剧通货膨胀。可见,对工资指数化要持谨慎的态度。
3,税收指数化
指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纳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等级。例如,假定原来起征点为 500 元,
46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当通货膨胀率为 10%时,就可以把起征点改为 550 元。税率等级也可以按通货膨胀率相应地进行调整。
这样做的好处是制止政府放纵通货膨胀的行为,使政府采用积极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但这种措施的实施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税收指数化相当复杂,涉及税收制度等问题,而且要政府自己限制自己的行为也是不易的。
以上各种指数化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消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稳定,但由于实施起来较为困难,特别是有加剧通货膨胀的危险,因此,如何根据不同情况来采用指数化政策仍然值得研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这种政策持否定意见。在是否实施指数化政策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般认为,向指数化过渡和对指数化政策进行监控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在通货膨胀率比较低时,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比较小,这时实施指数化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如果通货膨胀率很高,通货膨胀引起的损失很大,这时实施指数化就是合理的选择。何况指数化本身不是加剧通货膨胀的原因,而且实施指数化还有助于政府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16.1.3 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
1,人力政策的依据
当经济中普遍出现结构性失业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劳动力本身结构有关,失业者多为缺乏技能、不熟练的工人;二是与经济结构变化有关,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升级,
使原来的部分职业技能难以适应现有经济结构;三是地区生产结构的变化,加上信息不充分、不准确,形成“工人找职业、雇主找工人”,以及因信息成本过高形成的熟练、技术工人的失业;四是新加入劳动市场的劳动者同样会因为最初技能不适应现有经济结构而造成的失业。
2,人力政策的主要措施
(1)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强其就业能力。
(2) 完善劳动市场。政府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就业信息,以减少失业。
(3) 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帮助劳动者与企业进行地区迁移,解决劳动力地区间的活动。
(4) 发展中小企业及劳动密集型部门,创造更多岗位。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人力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如增加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支出,建立培训中心,开发就业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劳动
463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力重新教育和培训,把非熟练工人培训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应职业定位要求的失业者培训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劳动者,提高人们适应新技术变化的能力,以缓解因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造成的失业问题。 欧盟成员国 1996 年投入促进就业项目的资金占其当年 GDP 的平均比例为 1.2%,瑞典、丹麦等国超过了 1.5%。澳大利亚政府 1995 年财政预算为职业培训拨付的专款为 26 亿澳元,且规定以后每年递增 7%,远远高于其经济增长率。美国劳工部下属有一个很大的就业与培训局,主要任务是通过与各州和地方的劳工开发部门合作,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就业与培训局于 2002 年财政年度得到政府预算拨款 107 亿美元,可见其服务功能相当之大。
16.1.4 经济增长政策
从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1) 资本积累政策
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即使一国的制度资本欠缺,但如果人力资本或自然资源出奇的丰富,那么这两种资本可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制度资本的不足。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在给定的人力资本与自然资本的情况下,如果想挖掘其最大潜力并使市场达到最深化的地步,那么制度资本就是决定性因素。
(1) 实物资本积累政策。主要来自储蓄,包括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由于存在着商品、
服务以及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还包括国外的储蓄。
(2) 人力资本积累政策。这是最重要的资本积累。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资本的一种形态。
同时,他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
对人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率要远高于对其他一切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他还说:,20
世纪以来,美国 90%的产品更新依靠的是人才的智力,而不是传统的劳力或资本。”美国早就看到了积累人力资本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一方面提升了美国自身的科技研发水平,另一方面阻止了他国通过科研赶超美国的速度和力量,实为一箭双雕之举。
纵观美国对人力资本的争夺政策,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移民引才,即通过颁行修改 (移民法 )对学有专长的外国人才优先移民。二是趁火打劫,即在别国危难时机抢夺该国的关键人才。三是重金收买,即通过高薪手段“挖掘”别国的人才。四是优惠吸引,即以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吸引外国人才。五是截留学子,即以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并以优越的待遇截留外国留学生。虽然这些措施表面看来使美国投资不少,但实际情况是,美国却省去了人才成长过程中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全部投资,甚至省去了部分大学低年级的投资,直接
46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从高层“窃取”了人才,因而反倒节约了巨额教育经费,所以对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害。有了大量科技人才,美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坚强的智力基础,以此为主要支撑的综合国力的保持与提升自然就有了强力保障。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本来就是靠外来人才发家的。美国大量引进外国人才,加速了本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正如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他们 (指移居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 )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的贡献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变得更加富强。”人力资本的流失意味着财富的流失。国际劳工组织最近发表的关于 152 个国家移民情况的研究报告认为,“人才外流”现象已对不发达国家产生了消极影响。 10 年来,因受过 3 年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才外流,使哥伦比亚损失了 20 亿美元。 就连美国人自己也认为美国得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带来的巨大好处,因此“我们欠留学生的祖国一大笔债”。本来,利益是世界上一切竞争和争夺的动力源。既然对于每一个竞争主体来说,人才匮乏就意味着财富的损失;争得人才,
就意味着争得财富;失去人才,就意味着失去财富。那么,有哪个竞争主体会愿意失去财富,又有哪个主体不想争得更多的财富呢?这就是当代人力资本积累竞争加剧的内在动力。
(3) 制度资本积累政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种内在变量,“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即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随着激励结构的演进,制度决定经济变化的走向,是增长、停滞,还是衰退。因此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人类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因而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罗默说,“经济政策最主要的工作是创造支持技术变革的一种制度环境”。
制度资本积累靠制度创新。是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率和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的强制措施。制度成本高就对冲了人民的勤劳。如果一国的制度有利于交易市场的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经济的深化,那么我们就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
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变高,这种成本通称为制度成本。当然,制度成本不仅仅指在市场交易发生过程中实际要支付的成本,也包括由于制度障碍而根本无法进行或选择放弃的市场交易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包括本来可深化的市场因制度障碍而只能半途而废的情况,以及市场勉强得到发展的情况。交易成本也可能高得令人望而却步。于是市场发展会停滞不前,经济增长无法持续。
1994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提出了科学创新报告,大力推行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制度的调整,使美国经济冲破了许多所谓的规律,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保持连续 110 多个月的增长,在保持较低的失业率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罕有的提高。美国经济稳执牛耳,制度创新居功至伟。在美国,制度创新的内容涉及整个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安排。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依赖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而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工具是政策法规。一种经济制度的安排包括其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所谓纵向结构,指构成这种经济制度的宏观、中观
465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和微观三个层面上的制度安排。所谓横向结构是指对这三个层次上的制度安排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制定的政策法规体系。
2) 技术进步政策
其中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1) 国家对全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
(2) 国家直接投资于重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3) 政府采取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美国人早就认识到能源是生死攸关的战略资源。近几年美国的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是鼓励再生能源的研发政策,即政府为研究开发计划提供资金,制定重大研究开发计划以及州政府建立研究计划和额外的研究计划。
在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称道的是美国相应的“一手硬、一手软”的“两手”政策法规。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联邦与州政府一方面制定强制性政策和规定;另一方面实行经济激励政策。
20 世纪 70~ 80 年代期间,美国先后制定和调整了一批政策法规,主要包括 1978 年的
《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1979 年的《能源税法》,1990 年的《大气洁净法修正案》,1992
年的《能源政策法》。这些政策既有宏观性的论述,又有具体政策的规定,政策明确具体、
界限清楚、要求严格,可操作。同时与地方政策形成一套紧密配合的体系。
1992 年的《能源政策法》设立了若干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规定,包括:①对太阳能和地热项目永久减税 10%。②对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行为期 10 年的产品减税,即每发 1
度电减少 1.5 美分。③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可再能源及发电系统 (指 1993 年 10 月 1 日~ 2003
年 12 月 30 日之间开始运行的系统 ),并属于州政府和市政府所有的电力公司和其他非盈利的电力公司,也给予为期 10 年的减税。 2003 年,美国将抵税优惠额度提高到每度电 1.8 美分。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的两种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
在开拓可再生能源市场方面,美国联邦和州政府主要采取三大措施:① 从财政和金融方面采取刺激措施,促进技术商业化; ② 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制定和推广市场标准规范;
③ 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创新市场运行机制。
另外,美国重视鼓励小企业技术创新。因为小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巨大功能是大企业所不及的。 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政府宣布对企业的 R& D 投资给予永久性税额减免的优惠待遇,并将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 50%。
在供给管理中,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是最大的供给,哪个国家对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抓得好,就抓住了供给管理的精髓。
3) 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通过制定本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
46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现代经济中各个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这种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增长,要通过国家的计划化或政策指导来实现。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各国都要制定本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
实例16-1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缩影——硅谷
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北起圣马特奥县,西至圣克拉拉县,是一块1 500平方英里的狭长地带,
中心在帕拉阿托,人口250万。经过40年的发展,硅谷目前已成为美国重要的信息科技产业和生物科技产业聚集地。到20世纪90年代,硅谷的研发人员已占劳动力总数的11%,是全美国平均水平的2.5倍。
1999年,硅谷雇员人均创造价值11.5万美元,而同年美国的平均数字是7.8万美元。1999年,硅谷首次公开上市的企业达到72家,有13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向这一地区,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1/3。
1.技术创新
硅谷成功地抓住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信息产业四次技术浪潮的机遇,稳居IT业潮头。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惠普等公司借美国国防工业对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的东风,建立了硅谷的技术基础设施和支持行业。第二次是1959年集成电路的发明,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半导体工业的急剧增长。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个人计算机的产业化发展,硅谷又走在前面。第四次是互联网。1993
年互联网的商业发展和万维网的创立,为硅谷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突破,生物科技产业已成为新的高科技产业热点,硅谷又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优势吸纳了生物科技企业在此落户。
2.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
硅谷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高新技术,这里汇聚的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硅谷成功的企业家中除了才华和能力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昂扬的创业精神和在第一时间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引入产业化生产、引入市场的勇气。
3.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美国有一套全国性的法律以及证券、税收、会计、公司治理、破产、移民和研发等规范。它们是分权和分散的,但是又有紧密的联系和很强的互补性。这个体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竞争,特别是鼓励创新企业。比如,在欧洲建立一家公司平均所耗时间是在美国所需时间的12倍,而且成本高3倍。同时,与绝大多数国家相反,美国根据反垄断法,一直约束着市场上的大公司,比如在计算机行业对IBM和微软的约束。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公司运营规则、购买公司产品、资助研发经费等形式推动了以硅谷为代表的计算机产业发展。
4.专业化的创新支持系统
在硅谷,为新的高技术企业提供的支持服务应有尽有,包括风险投资家、银行家、律师、猎头公司、
会计师、咨询顾问以及大量其他专业人员。其中风险投资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技术企业的主要资产是创意、人力资源、技术与市场知识,更具有风险性。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一个了解技术并
467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知道如何进行结构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为创业企业提供快速融资的风险资本行业。思科公司、基因技术公司、英特尔、太阳微系统公司以及雅虎等成功企业都是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快速成长起来的。风险资本也从成功的高技术企业中赢得了巨额回报。
此外,自由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以及产、学、研之间的互动等也都在硅谷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新华网)
16.2 对外经济政策
国家实施对外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国家经济安全度,发展国内经济,促进经济的内外均衡,以实现政策目标。对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6.2.1 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政策的滥用 )。
1,自由贸易政策
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地竞争。
1) 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19 世纪 20 年代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自由贸易运动。运动的中心内容是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经过不断的斗争,最后终于战胜了地主、贵族阶级,使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取得胜利。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废除谷物法,使粮食自由进出口,缓解了英国国内的饥荒。
(2) 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目减少。
(3) 废除航海法。英国的沿海贸易和殖民地全部开放给其他国家。
(4) 取消特权公司。在 1813 年和 1814 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分别被废止,从此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开放给所有的英国人。
(5) 对殖民地贸易政策的改变。殖民地可以与任何外国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英国不再加以干涉。
(6) 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 1860 年签订了《英法条约》,即《科伯登》条约。根据这项
46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条约,英国对法国的葡萄酒和烧酒的进口税予以减低,并承诺不禁止煤炭的出口,法国则保证对从英国进口的一些制成品征收不超过从价 30%的关税。,科伯登》条约是以自由贸易精神签订的一系列贸易条约的第一项,并列有最惠国待遇条款。在 19 世纪 60 年代,英国就缔结了八项这种形式的条约。
2) 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美国的自由贸易原则向来从属于实际考虑,美国国内很早就有人崇倡自由贸易理论,
但为支持其工业化进程,美国历史上保护思潮占据主要地位,并长期实行严格的保护贸易政策。直到 1934 年,以国会通过的《互惠贸易法案》为标志,自由贸易理论才真正开始运用于外贸政策中,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这期间,美国一直扮演着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主要角色,建立了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自由贸易或扩大市场,
这其中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倡导并积极参与 APEC 贸易自由化进程等。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贸易逐步走向自由化。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只是一种价值判断,实用性和灵活性是美国外贸政策的基本原则。美国力主自由贸易的初衷并不完全是崇尚自由贸易理论,以使各国福利最大化,而主要是一种手段,在于使本国的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产品在海外开拓市场,使本国利益最大化。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竞争。保护贸易政策包括: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政策。
1) 关税壁垒
关税壁垒是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它是运用关税手段来限制进口,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等对进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用以保护本国商品的竞争力和垄断国内市场。常见的关税壁垒有以下几种形式:关税高峰、关税升级、关税配额、从量关税、从价关税。
(1) 关税高峰 (tariff peaks)是指在总体关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少数产品维持的高关税。
例如,某国在同乌拉圭谈判中同意大幅度削减关税,同时又是在几个产业部门,包括食品、
纺织品、鞋类、皮革制品、珠宝首饰、人造珠宝、陶瓷、玻璃、卡车和铁路机动车等保留了关税高峰,其中陶瓷的关税为 30%,玻璃杯关税为 33.2%~ 38%。
(2) 关税升级 (tariff escalation)是对某一特定产业的进口原材料设置较低的关税,甚至是零税率,而随着加工深度的提高,相应地提高半成品、制成品的关税率。例如,某国为保护国内加工产业或制造业,对适合做车的钢材适用 5%的关税率,而用同种钢材做成的车
469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身零件的税率为 15%,成品汽车的税率则达到 30%。又如美国对进口中、低档陶瓷制品征收的关税高,对高档陶瓷制品征收的关税低,给中国陶瓷制品对美国出口造成障碍。此外,
美国鞋面用皮面积超过鞋面总面积 51%的运动鞋的关税为 8%,鞋面用皮面积低于鞋面总面积 51%的则为 33%。这种不合理的关税结构,使得中国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
(3) 关税配额 (tariff quotas)是指对一定数量 (配额量 )内的进口产品适用较低的税率,对超过该配额量的进口产品则适用较高的税率。实践中,关税配额的管理和发放方式多种多样,如先领、招标、拍卖、行政分配等。配额确定、发放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不适当做法可能会造成对贸易的阻碍。如某国奶制品的关税额管理缺乏透明度,有时甚至将配额发放给不再从事奶制品生意的企业,造成配额放空。
(4) 从量税 (specific duty)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其中重量是较为普遍采用的计量单位,一些国家采用毛重的计量方法,一些国家采用的是净重的计量方法,或采用“以毛作净”等计量方法。如欧盟 1992 年的税则规定,每百升香槟酒征收 40 欧洲货币单位的关税。我国也对啤酒、原油、感光胶片等进口货物采用从量税的课税标准。美国约有 33%税目栏是适用从量关税的。挪威从量关税也占
28%。由于发达国家的出口商品多属较高的档次,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承担高得多的从量关税税负。
(5) 从价税 (advalorem duty)是按照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其 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例如,从量税为 1 升 /2 美元,对于价值 2 美元一瓶的廉价酒来说,税率为 100%;而对于价值 20 美元一瓶的高价酒而言,只相当于 10%的税率。 10%的从价税对于较廉价的酒的税赋为 0.2 美元,较昂贵的酒的税赋为 2 美元。
2004 年 6 月,美国决定对来自中国的木质卧室家具征收 4.9%到 198.02%的高关税,此次上调关税涉及到的中国家具包括梳妆台、床架、床头柜等,影响企业达 1 000 多家,这是美国为保护其国内的生产企业利益,对我国的木质卧室家具实施的关税壁垒 。
2) 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是指国际贸易中除关税以外的一切直接或间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法律和行政措施的总称。
非关税壁垒内容繁杂、种类颇多,有对海关及进口程序、进口费用的管理,对贸易额的限制,对检验标准的制定及政府参与贸易进行出口补贴等,可见非关税壁垒比关税更具隐蔽性、歧视性和针对性。这些措施在世界贸易的总体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关税作用大大降低的情况下,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新的重要手段,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但随着许多常用的非关税壁垒如数量限制等形式被纳入世贸组织所规范的框架内,非关税壁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技术标准、环境要求、生态标准和劳工标准等,成为披着合法外衣的有选择的新的非关税壁垒,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47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1) 技术性贸易壁垒。它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繁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这些标准和规定往是以维护生产、消费者安全和人民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但其扭曲了技术规则的本来面目,使原来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标准变成了阻碍国际贸易正常进行的手段,
成为引发现代国际贸易纠纷的重要根源。
(2) 绿色贸易壁垒。它常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生态平衡或人民健康为名,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为此,环境因素逐步成为一种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武器,它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必将以其隐蔽性强、技术要求高、灵活多变等特点,被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
(3) 劳工标准壁垒。劳工标准的内容主要有:废除强制劳动;禁止劳改产品出口;严禁使用和剥削童工;非歧视的工资水平、同工酬;实行最低工资标准,保证劳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工人有自由结社和集体议价的权利等。劳工问题纯粹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和贸易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发达国家试图把劳工问题同贸易捆在一起解决,其主要目的在于削减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本优势。
(4) 检验检疫措施。根据《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措施协议,(简称 SPS),世贸成员制定和实施 SPS 措施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等效性原则、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原则、透明度原则,SPS 措施的一致性原则、对贸易影响最小原则、动植物疫情区域化原则等。因此,缺乏科学依据,不符合上述原则的 SPS 措施均构成贸易壁垒。世界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加强了对农产品、林业产品和水产品的检验检疫措施,对这些产品的进口实施苛刻的检验检疫标准,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
(5) 通关环节壁垒。通常表现在:进口国有关当局在进口商办理通关手续时,要求提供非常复杂或难以获得的资料,甚至商业秘密资料,从而增加进口产品的成本,影响产品顺利进入进口国市场;通关程序耗时冗长,使得应季的进口产品 (如应季服装、农产品等 )
失去贸易机会;对进口产品征收不合理的海关税费。
如拉美一些国家海关对我国一部分进口产品实施海关最低限价。其做法是海关对某些进口产品规定最低价格,凡是低于海关规定的最低价格的进口商品,进口商必须提供价格证明或补交差价部分的税款。这种做法构成了通关环节壁垒,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利益。
(6) 配额和许可证。进口配额制又称进口限额制,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 (如一季度、
或一年 )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者征收更高的关税或罚款后才能进口。它是多数国家实行进口数量限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进口配额制,主要有进口许可证制和自动出口配额制
471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两种。
进口许可证制是指进口国家规定某些商品必须事先领取许可证才可进口,否则一律不准进口。
从进口许可证与进口配额的关系上看,进口许可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即国家有关机构预先规定有关商品的进口配额,然后在配额限度内,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对于每一笔进口货发给进口商一定数量或金额的进口许可证。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并不是一种独立的限制进口的手段,通常它只是实施进口配额制的一种辅助手段。另一种为无定额的进 口许可证,即进口许可证不与进口配额相结合。有关政府机构预先不公布进口配额,颁发有关商品的进口许可证只是在个别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它是个别考虑的,
没有公开的标准,因而给正常贸易的进行造成更大的困难,对进口起到更大的限制作用。
从进口商品有无限制上看,进口许可证一般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公开一般许可证
(open general license),又称公开进口许可证,或一般许可证和自动进口许可证。它对进口国别或地区没有限制,凡列明属于公开一般许可证的商品,进口商只要填写公开一般许可证后,即可获准进口。因此属于这类许可证的商品实际上是自由进口的商品。另一种为特种进口许可证 (specific license),又称非自动进口许可证。进口商必须向政府有关当局提出申请,经政府有关当局逐笔审查批准后才能进口。这种进口许可证,多数都指定进口国别或地区。为了区分这两种许可证所进口的商品,有关当局通常定期分别公布有关的商品项目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自动出口配额制又称自动限制出口,是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 (一般为 3~ 5 年 )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额度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自动出口配额制与绝对进口配额制在形式上略有不同。绝对进口配额制是由进口国家直接控制进口配额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而自动出口限额是由出口国家直接控制这些商品对指定进口国家的出口。但是,就进口国家来说,自动出口配额和绝对进口配额一样,都能起到限制商品进口的作用。
(7)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 (discriminatory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olicy),是指国家制定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从而导致对国外产品构成歧视的做法。主要发达国家都有相应的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规定。如英国规定政府机构使用的通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必须是英国产品;日本也规定,政府机构需用的办公设备、汽车、计算机、电缆、导线、机床等不得采购外国产品;美国实行的“购买美国货法案”则规定,
凡是美国联邦政府所要采购的货物,应该是美国制造的,或是用美国原料制造的。只有在美国自己生产的数量不够,或者国内价格过高,或者不买外国货就会损害美国利益的情况下,才可以购买外国货。为了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美国防部和财政部甚至往往采购比进口货贵 50%的美国货。由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数量非常庞大,因此,这是一种相当有
47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效的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8) 最低限价 (minimum price)。是指进口国对某一商品规定最低价格,进口价格如低于这一价格就征收附加税。如规定钢材每吨最低限价为 320 美元,进口时每吨为 300 美元,
则进口国要征收 20 美元的附加税,以抵消出口国的补贴或倾销。这一最低限价往往是根据某一商品生产国在生产水平最高的情况下生产出的价格而定出的。 如欧共体 1978 年起对钢材规定最低限价,这一价格是根据日本生产钢材的最高生产水平而制定的。凡低于该价格的,就要征收差额部分的附加税。美国自 1978 年起对钢材也全面实行最低限价,以削弱进口钢材的竞争能力,限制外国钢材的大量进口。再如英国 1980 年也曾对中国生产的闹钟规定最低限价。
3) 反倾销措施的滥用
反倾销措施这一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合法的贸易救济措施,越来越频繁地被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使用,成为它们限制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一种方便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中国经济的崛起,出口的物美价廉产品越来越多,很受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喜爱,使这些发达国家的的消费者剩余 (福利 )大大提高,这对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的企业或行业是一个冲击,他们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抡起了反倾销的大棒对我国企业进行了重创。
1996 年 11 月 5 日,美国钢铁巨头日内瓦钢铁公司 (Geneva Steel Co.)和海湾国家钢铁公司 (Gulf States Steel,Inc.)向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反倾销申请,称来自乌克兰、
俄罗斯、中国、南非的定尺碳素钢板在美倾销。美国商务部同时公布了俄罗斯、乌克兰、
中国、南非四国定尺钢板的反倾销调查的终裁税率和中止协议。中方应诉企业被裁决
17.59%和 128.59%的高倾销税率,其他三国也遭到倾销幅度从 26.01%到 237.91%的裁决。
1998 年 2 月 2 日,美国罐装蘑菇公平贸易联盟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蘑菇罐头进行反倾销调查。 1998 年 12 月 18 日,美国商务部做出终裁,
中国食品进出口公司的反倾销税为 154.71%;贸易公司为 178.59%;深圳 Cofry 粮油食品公司为 126.16%;云南 Gerber 食品公司、江苏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福建省粮油进出口公司、
福建莆田罐头公司、厦门 Gulong 进出口公司、漳州罐头食品厂、浙江 粮油进出口公司、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和饶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的反倾销税率均为 158.79%; 普遍税率为 198.63%。
2004 年 5 月美国商务部又公布了对中国彩电反倾销的仲裁税率,分别为:厦华 4.35%,
长虹 24.48%,TCL22.36%,康佳 11.36%,海尔、海信、创维等 9 家企业税率为 21.49%,
未应诉企业一律裁定为 78.45%。且美国商务部于 2004 年 5 月 21 日宣布了了对中国输美彩电反倾销的征税令。
澳大利亚海关于 2004 年 5 月 19 日正式决定对我国部分硅类产品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
澳大利亚海关于 10 月 6 日发布了第 2004/ 31 号倾销公告,就对华硅类产品反倾销案做出肯定性初裁,并对 2004 年 10 月 7 日以后进口的涉案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
2005 年上半年,我国总共遭受了来自 11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 起反倾销和 1 起保障措施
473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调查,涉案金额约 2.96 亿美元。此外,美国、欧盟先后对我国部分纺织品发起反倾销诉讼,
巴西、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相继效仿,对我国纺织品反倾销诉讼。
2006 年欧盟委员会近日向中国涉案企业发出“对华皮面鞋反倾销案最终裁定”的披露文件,对中国产品实行配额加关税的管理,在一定配额基础上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 23%的反倾销税。
欧盟恢复对中国彩电征收 44.6%的反倾销税案,对我国塑料企业增加倾销税;日本对中国大蒜、香菇等产品的反倾销案;巴西对华电熨斗、印度对华眼镜、美国对华家具的反倾销案; 韩国对华瓷砖企业增收 2.76%~ 29.41%的反倾销关税,对未应诉企业则征收 37.4%
的惩罚性税率,等等。
中国出口的增加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反倾销诉讼的主要被告。原因并不是中国的企业构成了倾销要件,而是其产品威胁到了进口国生产此类产品的的企业的生存,为了保护本国企业,以反倾销为名进行不公平地裁决,限制或禁止产品的进口。
从总体上看,自由贸易有利于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最优配置,从而达到全世界经济福利最大化。但实际上,全世界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不一定是各国本身经济福利最大化。因此自由贸易往往受到限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在交替实施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以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16.2.2 汇率贬值政策的相机运用
汇率贬值政策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通过本国货币的直接或间接的贬值增加出口,
增加国内就业,把本国的经济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从而缓解经常性账户逆差。
为了本国的利益以汇率为武器已经被美国发挥到极致。他们运用三种方法降低本国汇率增加出口,从而使得本国的失业或危机让其他国家来“买单”。第一种方法:调整本国的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降低汇率。第二种方法是在外汇市场上放任美元贬值。使得美元汇率降低。第三种方法就是劝说或强迫其他国家提高汇率,间接达到降低本国汇率的目的。
第一种方法成本最高,因为这要增加政府的债务和私人债务。第二种方法也需成本,
这会有引起本国货币贬值的预期,从而带来“游资”外流的风险。第三种方法最佳,没有成本,自己坐享其成。但是用第三种方法的国家,必须是在经济上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它的经济威胁可以使其他国家就犯,否则将受到更大的经济损失。美国则是经常利用第三种方法的国家。
16.2.3 对外投资政策
如果说发达国家制定的限制对外投资的政策,是“大棒”政策的话,那么,他们也有鼓励对外投资的“红箩卜”政策。而且,这种“红箩卜”政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对外
47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经济合作的主流,正在被世界各国所推崇。
发达国家为了鼓励和促进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大致可以分成四类:信息和技术援助、直接的财政金融支持、投资保险以及税收保护。
1,信息和技术援助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或政府出资创办的全国性对外投资信息咨询中心,都为本国企业和居民 (尤其是投资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居民 )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信息和技术援助服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它们的前期成本。例如,荷兰的发展金融公司 (the Netherlands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1989 年起制订的促进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计划中,就为荷兰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可行性分析所需的资金,帮助它们培训管理人员,出资组织旨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研讨会和投资招商团等一系列的信息服务。
2,直接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大多数发达国家对本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金融支持,这种财政和金融支持往与母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对本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财政支持并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包括对其他发达国家的投资支持。
3,投资保险
许多发达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为本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保险服务。然而,不同国家的海外投资保险的种和适用的国家和地区,却有所不同。海外投资保险涉及的险种包括国有化险、战争险和投资收益的汇出险等。芬兰、荷兰、美国和瑞士等国实施的海外投资保险仅适用于本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而奥地利、瑞典和英国等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则适用于本国企业对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但是,尽管不同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保险存在着上述差异,但许多发达国家 (诸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比利时、德国等 )
的投资保险都有着共同的前提条件,即申请投资保险的投资项目必须符合母国的经济利益。
例如,有助于增加母国的就业机会,增加母国的经济收入等国家利益。以美国为例,其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从 1971 年以来,就为本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提供包括政治风险和财务风险在内的投资保险服务。 1993 年以来,为了加速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美国政府责成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为美国企业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提供额外的投资保险。根据估计,通过投资保险促进的对前苏联国家的投资为美国增加了 10 亿美元的出口收入和 2 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仅美国与俄罗斯的摩托车合资企业就为美国带来了 1.8
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顺差。
4,税收保护
税收是调节经济利益主体行为的有效杠杆,它直接涉及对外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资
475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本流动的方向与领域。一个境外投资者面临着母国和东道国的双重纳税义务,为了避免双重课税,国际上通常采取两种方式。
(1) 税收抵免,即对外投资者在东道国已纳的税款,可以在母国应纳税额中相抵扣减,
它有利于维护母国的征税权,采用这种方式的国家比较多,主要有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等。
(2) 税收减免或税收豁免,即只承认东道国的征税权。母国为了鼓励对外投资而放弃征税权,对外投资者的所得无论是按高于或低于母国的纳税生产率,只要是在东道国已纳税者,视同在母国已履行纳税义务,不再另征或补税。它有利于投资者,采用这种方式的国家有瑞典、挪威、芬兰、荷兰、法国、德国等。
16.2.4 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的经济是相互交错密不可分,有贸易关系,投资关系,
金融关系,等等。在经济上联系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的对外资政策都是损人利己的,其实是办不到的。往往损人的政策的回波效应是损了自己。一个有经济实力大国的损人利己的经济政策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影响,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最后殃及自己。这就需要调整各国间的经济关系。
国际上各种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大致有这样一些主要的关系: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南北关系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南南关系 )。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又有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关系又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国际范围来看,这些关系的协调主要有以下途径。
(1) 建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通过这些组织来协调各国经济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关贸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 建立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加强地区经济发展,协调本地区的经济关系,共同对付其他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欧洲共同体。它在维护欧洲国家利益,协调各国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各国、各集团之间进行双边或多边谈判,各方做出相应的让步。
接下来从 2001— 2002 年经济数据看各国经济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美国经济主导下的世界各国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同步性,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由于资本流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流动速度的加快,各国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国经济发展周期正趋于一致。一国的经济波动很快地影响到其他国际经济发展。甚至波及全世界的经济走势,已成为目前经济发展中的明显现象。
例如,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从 2000 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急剧下降,从 2000 年第二季度的 6.1%猛跌到四季度的 1.6%,2001 年继第一季度经济增长 1.3%
47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以后,第二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仅为 0.7%经济增长的缓慢影响了企业的业绩和增长,无论是新经济部门还是传统部门都难逃噩运。
受美国经济的影响,欧洲国家的经济开始下滑。德国 2001 年一季度比 2000 年同期仅增长了 1.6%,国内需求进一步萎缩,私人消费仅增长了 1.1%,国家消费只增长了 0.3%,
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下降了 3.2%,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法国 2001 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仅为
0.5%,企业环境指数再次恶化,从 +0.06 下降到 6 月份的- 0.02,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六次下降,表明人们对经济形势的担心在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的走势同样影响到亚洲。作为日本经济支柱的出口进一步恶化。从 2000 年第三季度开始,日本对美国的贸易下降,贸易赤字高达 953 亿日元。同时,企业投资下降,
个人消费不振,工业指数下降了 3.9%,失业率高达 4.8%。 新加坡经济 2001 年 6 月份比 2000
年同期下降了 10.1%,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同期萎缩 0.8%,经济陷入衰退,
无迹象复苏。韩国、中国香港同样出现衰退迹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国经济同步减速的时间差越来越小。表明各国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强。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波动几乎无时间差。
例如,IT 产业进入大调整时期,仅美国一地新购设备投资从 2000 年的 14%降到 6.9%,
很多企业业绩下滑。在 IT 产业下滑的带动下,美国、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工业制造业急剧下降。欧元区的国家,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地的制造业经济都大幅度下降。表明世界经济同步减速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也进入了同步调整的轨道。
世界的经济形势对股市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纳斯达克指数的下滑牵动世界各国的股票指数下滑。那时各国的利率也同时下调,美元利率连续六次的下调带动世界各国的利率下调。美元的贬值带动各国货币贬值。
可见,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大国的经济变动,产业调整,股市下滑立刻感染到世界各国,
经济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任何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都要考虑其溢出效应 (本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和回波效 (本国政策产生溢出效应以后它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然后对本国产生的影响 )。
16.2.5 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在西方某些势力的鼓噪下,出现了中国经济“威胁”论。但是几年过去后,世界舆论发生了重要变化,各大媒体纷纷把中国称为各国的经济“支撑”。
中国是把日本从通货紧缩中拯救出来的救世主。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中国是东南亚经济的“救星”;日本《经济人》周刊认为,中国确实对日本出口主导型经济缓慢恢复做出了贡献。《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支撑美国的经济。为什么,仅仅几年世界舆论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原因是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基调是:推动共同发展,谋求和谐共赢,奉行
477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开放包容。
首先,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经济外交深入人心。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一直是我国的周边外交方针。随后,我国相继提出了“睦邻、
安邻、富邻”的思想,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亚洲政策目标。首先,中国积极维护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与亚洲国家共同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防止了危机进一步恶化。 2005 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东亚经济又开始出现困难,尤其是东南亚,我国采取了扩大进口的措施,非常受欢迎,使他们找到了新的市场,中国成为亚洲国家的主要市场之一。
其次,中国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引导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并在各种合作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签署曼谷协定、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等。上海合作组织中的经济合作,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的 10+ 3”“东盟与中国 10+ 1”等,
中国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和平与合作的诚意,受到亚洲及世界各国的欢迎。
中国在 2001 年加入世贸,随之按照承诺逐年降低关税,并逐步废除了进口配额和准入制度,成为各国对华出口大幅度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实际收入水平上升,国内需求增加,进口也随之增大。 2003 年中国进口总额达到 4 128.4 亿美元,为各国提供了巨大商机。
日本共同社报道:前几年,日本把中国看成是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的“威胁”,而现在,中国则成为日本经济的“救世主”。日本经济避免衰退,是得益于对中国的出口,日本对中国出口一直维持着 30%~ 40%的年增长率。椐日本财务省汇总的 2003 年贸易统计,
日本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出口额为 10 万亿日元,达到日本出口总额的约 20%,对华贸易支撑着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恢复。
美国《华盛顿邮报》转述马来西亚凯业集团总经理的话,“我们认为中国不是威胁,
我们将中国视为救星”。 2003 年,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对华出口额都增长了
50%以上。 摩根士丹利在去年 11 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估计,中国的购买量促进了马来西亚、
泰国和新加坡出口总额的 20%~ 30%。
中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机电、纺织、
轻工产品为主,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也由于自然条件与产业结构的不同而具有互补性。
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关志雄高级研究员分析说:“日本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从结构上看不是竞争关系,是一种互补关系”。他指出,日中贸易对两国都是有益的。日本《经济人》周刊认为,中国经济一旦发展壮大,无疑会带来益处,而不是坏处。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来说是开创了新的市场。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中国十分依赖工业产出,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有 51%来自制造业、
47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采矿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只占 14%的份额,而服务业却占将近 3/4,中国满足了美国对廉价商品的巨大需求,中美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赖态势。
中国加入世贸,扩大对外开放,各国企业增加了对华投资,在扩大对华生产资料出口的同时,由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各国在华投资企业又在中国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华盛顿邮报》文章认为,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企业赚了大头。它们提供原材料,由它们在华工厂进行组装,然后再销售到海外。 在中国高科技商品的出口中,外国公司超过 3/4。
文章指出,很难估算美国的跨国公司到底在中国赚了多少钱,因为很多公司都通过位于香港或其他低税地区的离岸公司申报盈利。美国经济研究局的数据表明,1999 年,美国公司申报其中国关联企业的净收入达到 7.55 亿美元,而在 2003 年前 3 个季度,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如果把香港的关联企业收入也计入的话,2003 年,美国公司在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前 3 个季度的收入就达到 51.6 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同期从日本获得的收入。文章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美国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整个经济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国帮助很多外国公司赚了钱。美国麻省理工的黄亚生教授指出:,美国人在中国的生意非常成功,生产了难以计数的低附加值产品,这是一个奇迹。”
事实证明,这几年,中国的发展是与各国共赢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将继续沿着自己的轨道发展,并必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挥舞汇率的“剪刀”,剃它国的财富补本国的赤字
美国的汇率政策,常常露骨地表现出美国利益至上,甚至以邻为壑的利己主义本色。
1969年尼克松执政时期,正是美元危机日趋频繁的时刻。国际上正在实施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美国是有责任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美国国际收支平衡日益恶化,西方国家对美元失去信心,大量抛售美元,致使黄金价格猛涨,黑市美元汇价下跌。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一种消极的国际收支政策:把国内经济维持在最佳水平上,不再控制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逆差。迫使外国调整它们的利率和汇率,以避免不必要的美元流入。美国不担心其他国家的反对,其他国家反对之日,就是固定汇率解体之时。
1971年美国单方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由于德国马克当时在欧洲最为坚挺,投机者用美元大规模收购马克,导致巨额美元流入西德。当西德向美国诉苦时,美国官方说,这是你们自己的问题,美国不想采取缩小逆差的行动。其意图就是要迫使德国人提高他们的币值,以改善美国的外贸地位。德国被迫允许马克的汇率上升。接着,尼克松政府又玩了第二个手法,即迫使其他国家接受新的、固定的由美国做主的汇率。宣布课征10%的进口附加税,并把取消进口附加税作为交换条件,迫使盟国接受美国满意的新汇率。当时西欧和日本人心里很明白,要么他们
479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有胆量以关税战为手段对美国展开全面经济冲突,要么在既定的不利条件下,试图谈判出较好的处置办法。
他们最终选择了后一方针。
在1985里根上台后,实施了厉行减税和扩大军事开支并举的政策,致使美国联邦预算出现创纪录的大赤字。大赤字引起高利率,高利率引起高汇率,高汇率导致高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逆差,后者在1985
年达到接近GDP的3%。很明显,消除逆差的根本途径是减少财政赤字,此外也必须加强美国产品竞争能力,这些都是美国自身的问题。
但是美国却把高汇率的问题主要归咎于其他国家的汇率过低。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在美国的压力下,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逆差问题的协议
(《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售美元。
日元是升值最多的一个国家,日本也因此成了《广场协议》最大的“受害国”。日本有充足美元外汇储备,
但不允许日本政府干预,任日元升值。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
可是美国里根政府并不满意这种升值,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
从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什么? 被日本购买的美国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地退出美国。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
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日本的巨大财富送给了美国。日本“失去的十年”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
美国的汇率“剪刀”剃出了甜头。2005年4月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汇率报复案》。该议案要求美国政府承诺,如果中国在未来半年内未能使人民币升值,将对中国进口到美国的所有产品课征
27.5%的惩罚性关税。4月7日,美国联邦众议院立法委员会提出2005年的中国货币法案,目的也是要求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并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汇率制度采取更为强硬的行动。这样就在美国国会掀起了一轮新的压人民币升值的浪潮。美国国会部分议员这样做的理由是,他们认为中国政府人为地把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直接挂钩,在价格上给中国出口商品以15%到40%、平均值为27.5%的优惠,并认为这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讲,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美方自己的问题。
在国际的重重压力之下,2005年7月21中国人民银行21日发布公告: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上升2%,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截至
2007年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累计升值超过3.715 2%的水平。
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此次人民币汇率升值,不一定能给美国转嫁多少危机,因为我国和美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但却能实实在在地阻碍中国商品
48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大规模进入美国,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
“欧元之父”蒙代尔认为,如果人民币现在升值,将对中国吸引外资造成很大打击,中国经济增长将至少因此下降2至3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社)
481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本 章 例 题
【例 16-1】 什么是经济增长政策?
答:经济增长政策是供给管理政策之一。从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计划与平衡增长政策。资本积累政策又包括“实物资本积累政策”与“资本积累政策与制度资本积累政策”。
【例 16-2】 什么是以邻为壑的政策?运用这种政策有几种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成本。
答:汇率贬值政策是一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政策,通过本国货币的直接或间接的贬值增加出口,增加国内就业,把本国的转嫁经济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从而缓解经常账户逆差。
运用这种政策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调整本国的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降低汇率。
第二种方法是在外汇市场上放任美元贬值,使得美元汇率降低。第三种方法就是劝说或强迫其他国家提高汇率,间接达到降低本国汇率的目的。
第一种方法成本最高,因为这要增加政府的债务和私人债务。第二种方法也须成本,
这会有引起本国货币贬值的预期,从而带来“游资”外流的风险。第三种方法最佳,没有成本,自己坐享其成。但是用第三种方法的国家,必须是在经济上有巨大实力的国家,它的经济威胁可以使其他国家就犯,否则将受到更大的经济损失。美国则是经常利用第三种方法的国家。
本 章 小 结
知识点:供给管理政策: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收入政策的基本类型、指数化政策及种类、人力政策的依据及其措施、经济增长政策、资本积累政策、技术进步政策、
计划与平衡发展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种类、汇率政策及其使用方法、对外投资政策及其主要措施、国际经济关系的种类及其协调途径。
关键术语:工资物价冻结;工资与物价指导线;税收刺激计划;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利率指数化;人力资本;制度资本;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汇率贬值。
48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美国与世界经济——未来10年美国对外经济政策
当前美国和世界经济面临如下五个方面的风险与挑战。
(1)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巨大且仍在不断增加,这有可能导致美国对外负债达到不可维持的临界点,进而引发美元暴跌。
(2) 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在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内可能会达到5万亿美元,这将导致美国国内储蓄进一步下降,对外收支状况再度恶化,还将加深美国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而这种内外失衡极有可能导致美国出现金融危机。
(3) 美国贸易开放政策出现倒退,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处于危险之中。
(4) 中国经济过热,有可能出现“硬着陆”。由于中国已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二大火车头,因此中国经济滑坡的风险具有重大的全球影响。
(5)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动荡将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二战后的三次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均是由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引发的。
这五大风险中,如果有两种或三种同时发生,就会从根本上使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长发生逆转。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
(1) 降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减少美国对外净负债,使美国的对外收支恢复到一个可持续的水平。鉴于欧元、加元在前两年己对美元升值,所以,今后一段时间,美元应主要针对亚洲各国/地区的货币贬值。
过去三年,人民币因盯住美元已实际贬值了超过10%。这使中国出口竞争力增强。亚洲其他国家因不愿丧失对中国的竞争力而抵制其货币对美元升值,这已严重影响美国对外收支失衡的调整。中国因操纵汇价而违背了其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鉴于此,中国应让其货币升值20%~25%,同时维持现行的固定汇率和资本管制制度不变。书中解释说,如果亚洲各国货币均对美元升值,人民币虽然对美元升幅较大,但相对其他各国货币的升值幅度并不算大。
(2) 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美国可通过三个层面的谈判推进贸易自由化:与单个国家和小集团之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拉美、亚太大区域之间多边自由贸易协定。通过WTO,在全球范围内削减贸易壁垒。在以后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美国还要力争改写WTO中对美国不利的规则。
(3) 建立新的能源战略。具体措施包括:重新启动与加拿大、墨西哥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促使这两个国家开放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投资,以增加世界石油供给。与中国、印度及其他主要石油进口国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对抗OPEC,特别是沙特阿拉伯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长期操纵。出售“战略石油储备”,及其他石油进口国类似的政府储备(美国现有战略石油储备7亿桶,全世界现有14亿桶),以将世界油价压至合理水平。敦促各国大幅度提高石油消费税。
(4) 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支持世界贫困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减贫。为此,美国一方面要大力促进世界的贸易开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援助(援助支出应10倍于目前的100亿美元)。建议,除采取上述政策应对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外,美国还应根据全球经济实力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在经济外交政策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将对外经济政策的重心转向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与传统盟友及新兴市场一道共同修正国际决策体系。调整美国在不同国家和联盟间的战略重点。由新兴市场经济体参加的20国集团(G-20)逐步取代7国集团(G-7)。增加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的席位
483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与份额,支持并积极参与APEC、亚洲货币基金组织、东亚自由贸易区等多边合作组织的活动。同时重视如下四个方面的双边合作关系:首先,巩固与欧盟在资本市场、国际货币市场、汇率调整、发展援助、投资、
移民等方面的合作;其次,尽快与中国发展非正式的G-2关系;第三,尽力恢复与沙特阿拉伯的“特殊关系”,
为改善与中东地区其他能源国家的整体关系扫清道路;第四,通过亚太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与美日政府贸易协定,促进美日6-2关系的发展,以牵制实力日益上升的中国,维护现行全球传统力量的对比关系。
(资料来源:C.弗雷德.伯格斯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9.)
习 题
1,名词解释
工资物价冻结 工资——物价指导线 税收刺激计划 工资指数化
税收指数化 利率指数化 人力资本 制度资本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 汇率贬值
2,选择题
(1) 以下属于经济增长的措施 ( )。
A,政府推行制度创新
B,政府对技术创新的鼓励
C,工资增长率低于政府规定标准的企业,政府给以减税鼓励
D,政府协助工人流动
(2) 以下属于贸易保护措施中非关税壁垒的是 ( )。
A,通关检验检疫 B,严格的环保标准
C,反倾销政策 D,进口配额与许可证制度
(3) 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是 ( )。
A,南北关系 B,南南关系 C,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D,亚太经济关系
(4) 本国汇率贬值的效应 ( )。
A,增加本国贸易赤字 B,减少本国贸易赤字
C,增加本国就业 D,减少本国就业
(5) 由于国际各国经济联系紧密,一个汇率政策的实施必然有 ( )。
A,挤出效应 B,溢出效应 C,回波效应 D,奖抑效应
3,思考题
(1) 收入政策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
(2) 什么叫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
(3) 资本积累包括哪些方面?
(4) 什么是损人利己的政策?
(5) 为什么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使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相结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