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 经济周期理论
教学目标
明确经济周期的含义和分类,明确萨缪尔森的周期理论、货币周期理论和实际周期理论等现代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经济周期的分类,汉森—萨缪尔森模型,货币周期理论、
实际周期理论等理论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分析; 熟悉经济周期理论的历史等内容。
28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在经济体系的长期运行中,经济增长不是稳定上升的,扩张与衰退、繁荣与萧条经常在转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用哪些措施可以防止或减小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经济周期理论围绕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
10.1 经济周期及其种类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个经济体系在沿着总体趋势发展的过程中,常伴随着短期内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一个时期内,产出上升,失业下降;另一个时期,产出下降,失业上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总体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这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核心之一。经济学家寻求经济波动产生的根源,发现经济波动的性质,研究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理论,成为经济周期理论或商业周期理论 (Theory of Business
Cycle)。它是描述国民收入水平动态波动情况的一个主要方面。
10.1.1 经济周期的概念
在经济学中,经济周期 (business cycle)是指一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运行中不规则的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交替更迭反复出现的波动现象。
对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一些经济学家将对经济周期的认识建立在实际产出水平 (GDP)或总产量的绝对变动基础上,认为经济周期是指实际产出水平上升和下降交替出现的过程。另一些经济学家则将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根据这一定义,经济衰退不一定必须为 GDP 绝对量的下降,只要 GDP 增长率下降了,即使 GDP 增长率仍为正数,也可以称之为经济衰退。因此,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增长性的衰退。
1946 年,美国经济学家伯恩斯 (Arthur Burns)和米切尔 (Wesley Mitchell)在《衡量经济周期》一书中给经济周期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主要按其用来组织经济活动的国家所出现的总体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扩张,随之而来的同样普遍的衰退、收缩以及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这种变化交替反复出现,但并不是定期发生,
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 1 年以上到 10 年或 12 年,它们不再分为具有接近自己的振幅的类似特征的更短周期”。
这一定义受到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可,并被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作为确定经济周期波峰与谷底的标准。
根据现代经济学家的争论,对一个经济周期的比较完整的理解,必须把握以下五个特征。
(1) 总体经济活动 (aggregate economic activity)。经济周期被定义为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经济变量的波动,如实际 GDP。尽管实际 GDP 是测度总体经济活动最近似的单个经济指标,但是,经济活动的其他经济指标如就业、价格水平和金融市
285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场变量,对理解经济周期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扩张 (expansion)和衰退 (contraction)。在经济分析中,过去常常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阶段是由高涨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复苏阶段是由萧条转向高涨的过渡阶段。现在一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衰退和扩张。总体经济活动的下降称为衰退,如果下降比较严重,就称为萧条;总体经济活动的上升称为扩张。
经济周期两个阶段相互交替的转折点,分别称为波峰和谷底。在经济到达波峰之后,经济开始下降;在经济到达谷底之后,经济开始增长。一般地,我们把总体经济从一个波峰导向一个波峰的时间内所经历的衰退和紧随其后的扩张,或者,总体经济从一个谷底到下一个谷底的时间内所经历的扩张和紧随其后的衰退,称为一个经济周期。
(3) 一致性 (comovement)。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并不是指几个经济部门或仅仅几个经济变量的波动,相反,扩张和衰退总是同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发生。因此,
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经济活动的周期,就必须包括较多的经济指标。尽管在经济中,一些产业或行业对经济周期较其他产业或行业更为敏感。但是,在许多产业和行业,产出和就业都倾向于在衰退期下降,在扩张期增加。其他变量,如价格水平、政府支出、投资、市场利率等变量,在经济周期中一般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 循环性 (recurrent)。经济学家常常将经济周期称为“经济循环”,因为按照严格的定义,周期是指有规律的、可预测的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或者说固定的时间长度。
而我们定义的经济周期,并非是周期性发生,即不是按照某一规律或某一时间间隔发生的,
也并不总是持续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但是,经济周期却是循环发生的,它总是按照“扩张—波峰—衰退—谷底”这一标准形态周而复始地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说经济周期实际上并不具有周期性,但具有循环性。
(5) 持续性 (persistence)。经济周期的时间长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经济周期可能不到一年,有的则长达几年甚至数十年。但是,一旦产生经济衰退,总体经济将维持衰退一段时期,或者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类似地,一旦扩张开始,经济倾向于持续增长一段时间。这种衰退之后已经不衰退,或扩张之后进一步扩张的倾向,被称为经济周期的持续性。
10.1.2 经济周期的种类
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研究经济周期问题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并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不同长度与理性的经济周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长周期
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耶夫在 1925 年提出,这一周期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这一划分后来被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所沿袭应用,并以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发明、新资源利用等为主要标志,进一步把 100 多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
28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分为三个长周期。熊彼特认为从 18 世纪末起,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 1789 年到 1849 年,上升 25 年,下降 35 年,共 60 年,这一周期为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期从 1849 年到 1896 年,上升 24 年,下降 23 年,共 47 年,这一周期为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周期从 1896 年起,上升 24 年,1920 年以后趋于下降,这一周期到当时还尚未结束,为电器、化学和汽车时期。每个经济周期的长度大约为 50 年。
2.库兹涅茨周期
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于 1930 年提出。库兹涅茨根据美、英、法、比利时等国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 60 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和 35 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提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一种平均长度为 15~ 25 年的经济周期,这种经济周期与房屋建筑业的兴盛和衰退密切相关,同起同落,故又称为建筑周期。
3.商业周期
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于 1860 年提出,因此又称为朱格拉周期。商业周期以国民收入水平、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波动等变量的变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并以繁荣、衰退、萧条、复苏阶段周期性反复出现,每个周期的平均长度为 8~ 10 年。这一周期就是人们常说的商业周期。
4.基钦周期
由英国经济学家基钦于 1923 年提出。基钦根据美国和英国的经济统计资料发现,商业周期有大小两种。小周期长度约 42 个月,大周期是由多个小周期所组成的,每个大周期包含着 2~ 3 个小周期。因此将平均长度为 40 个月左右的短周期称为基钦周期。
在上述各种经济周期中,经济学家更为关注的是商业周期。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一般都是研究商业周期的经济周期理论。
实例10-1
美国商业周期的扩张和收缩(1854—1990年)
从美国1854—1990年商业周期的扩张和收缩表中(见表10-1)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经济从前一个高峰到本期的谷底所积累的月数和从谷底到本期高峰所积累的月数,也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从前一个谷底到本期谷底和从前一个高峰到本期高峰所需要经历的月数。从中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结论。①两个相邻谷底之间的月数之和是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持续时间差异很大,从最短的28个月到最长的117个月不等。因此,商业周期不属于确定性的经济活动的波动,不是有规律的波动。因此,有些经济学家建议,最好将商业周期理解为经济中某种随机因素冲击的效果。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收缩期有缩短的趋势,而扩张期有变长的趋势,1854—1938年,45%的时间里美国经济处于收缩期之中,相反在1945—1989年,
287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收缩期只占26%,而且经济波动的幅度也下降了。
28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表 10-1 美国商业周期的扩张和收缩 (1854— 1990 年 )
商业周期的参照年月 收 缩 扩 张 周期长度
谷 底 高 峰
从前一个高峰到本期谷底 (月 )
从本期谷底到本期高峰 (月 )
从前一个谷底到本期谷底 (月 )
从前一个高峰到本期高峰 (月 )
1 854.12
1 858.12
1 861.60
1 867.12
1 870.12
1 879.30
1 885.50
1 888.40
1 891.50
1 894.60
1 897.60
1 900.12
1 904.80
1 908.60
1 912.10
1 914.12
1 919.30
1 921.70
1 924.70
1 927.11
1 933.30
1 938.60
1 945.10
1 949.10
1 954.50
1 958.40
1 961.20
1 970.11
1 975.30
1 980.70
1 982.11
1 857.60
1 860.10
1 865.40
1 869.60
1 873.10
1 882.30
1 887.30
1 890.70
1 893.10
1 895.12
1 899.60
1 902.90
1 907.50
1 910.10
1 913.10
1 918.80
1 920.10
1 923.50
1 926.10
1 929.80
1 937.50
1 945.20
1 948.11
1 953.70
1 957.80
1 960.40
1 969.12
1 973.11
1 980.10
1 981.70
1 990.70
18
8
32
18
65
38
13
10
17
18
18
23
13
24
23
7
18
14
13
43
13
8
11
10
8
10
11
16
6
16
30
22
46
18
34
36
22
27
20
18
24
21
33
19
12
44
10
22
27
21
50
80
37
45
39
24
106
36
58
12
92
48
30
78
36
99
74
35
37
37
36
42
44
46
43
35
51
28
36
40
64
63
88
48
55
47
34
117
52
64
28
40
54
50
52
101
60
40
30
35
42
39
56
32
36
67
17
40
41
34
93
93
45
56
49
32
116
4
74
18
平均和平时期的商业周期
1854— 1982(25 个周期 )
1854— 1919(14 个周期 )
1919— 1945(5 个周期 )
1945— 1982(6 个周期 )
19
22
20
11
27
24
26
34
46
46
46
46
46
47
45
44
(资料来源:曹家和,宏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P384~385)
289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10.2 经济周期理论的历史回顾
各国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使经济周期理论得以不断充实和丰富。
将各种解释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的理论归结起来,可以划分为两类:外生的和内生的
(external and primarily internal)。外因论是在经济体系之外的某些要素的波动中找到经济周期的根源,如战争、革命、选举、石油价格、发现金矿、移民、新土地和新资源发现;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甚至太阳黑子活动和气候等。 1990— 1991 年世界经济的衰退是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消费者普遍担忧而引发的,这是外因论的一个例证。
内因论则认为应该从经济体系内部寻找经济周期波动的产生机制。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次的扩张都孕育着新的衰退和收缩,任何一次收缩也都包含着可能的复苏和扩张,经济活动正是以这种近乎规律性的方式不断地循环往复。经济周期的内因论显示了一种类似钟摆运动的机制,外部冲击通过一种循环方式在经济系统内部延绵传递。
10.2.1 外生周期理论
外生周期理论,指由经济系统本身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关于经济的周期变化的理论。
主要有心理周期论、太阳黑子论和政治周期论。
1.心理周期论
心理周期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于公众心理反映的周期变化。人们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表现为乐观和悲观的交替:一段时期内,人们的心情很好,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预期,这时,投资和生产就要增加,经济走向繁荣;而在另一段时期内,人们的心情不是很好,对未来悲观失望。这时的投资和生产会呈隐性下降,经济走向衰退。心理周期论就是这样运用人们心理上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的交替,来说明经济繁荣和萧条的交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投资分析家尼尔建立的心理周期论,投资者群体的交易行为受制于人性本能,人从本性上讲有从众心理,人的相互模仿和感染的本性使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极易受到情绪、教育、命令、刺激等的控制,投资者群体容易丧失理性思维能力,只接受情绪、情感的控制。因此,投资与人们的心理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还影响人们的消费,心情好时消费也多,心情差时消费也少。因此,好心情必然使投资和消费上升;相反,坏心情必然使投资和消费都下降。
2.太阳黑子论
太阳黑子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运动对地球造成的恶劣影
29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响。该理论认为,太阳黑子造成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变坏,使农业欠收,进而影响了工商业的生产活动,使整个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平均为 11 年。在开始的 4 年左右的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黑子活动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的峰年;随后的 7 年左右的时间里,太阳黑子活动逐渐减弱,黑子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的谷年。
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大气层中的 X 射线和 γ 射线成百上千倍地增加,紫外线也比平常多出近 1%,这些变化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经济活动产生不小的影响。太阳黑子还可能影响地震,带来自然灾害。如 2000 年全球连续发生多起地震,而这一年正值太阳黑子活跃之年。有关专家认为,地震可能是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城市交通事故或许也与太阳黑子爆发存在某种关系,统计数据显示,在太阳黑子活跃的时段,城市交通事故也有显著的增加。
3.政治周期论
政治周期论认为,经济扩张和衰退的交替是政府交替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政府企图保持经济稳定,实际上是在制造经济波动。为了追求充分就业,
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在政治上,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会遭到公众的反对。于是,政府又不得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这就导致了经济的衰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比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等之间存在矛盾。
这一理论是波兰的卡列茨基于 1943 年提出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将难免政治的周期波动。政府为了促进就业和维持经济稳定,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大企业则为了维持收入分配的优势、形成充足的劳动力供应、控制社会经济的权力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由于政府代表着大企业主的利益,政府的扩张性政策受到大企业反对时就停止,反而实施紧缩性经济政策。这样,经济的发展将会由于政府政策的扩张和收缩而形成经济系统的更迭循环。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周期变化印证了这一点。
10.2.2 内生周期理论
内生周期理论,是指由经济系统本身的因素所决定的关于经济的周期变化的理论。主要有消费不足论、投资过度论、信用过度论和创新周期论。
1.消费不足论
消费不足论产生于 20 世纪早期。该理论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比例过大,而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过小,即消费不足。而储蓄过多和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均。同可以投资的数量相比,富人得到的收入过多,富
291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人把他们收入中太多的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如果让收入分配均等一些的话,那么经济中就不会有过多的储蓄,消费不足的现象就不会出现。
消费不足论的代表人物德尔宾这样说:“储蓄是一个特别危险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因为它把金钱从商品的购买中分离出来,从而减少商品生产的利润;另一方面,它又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而这些资金又能导致出更多的商品。这一看上去难以理解的过程恰恰就是使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它既增加经济体系中的供给量又减少其需求量,一直到如此的程度,以致使生产成为无利可图的事情,从而导致了危机和萧条。因此,危机和萧条总是可以通过储蓄的减少而得以避免和缓解,或是通过增发货币所形成的购买力的增加而得以避免或缓解。”
2.投资过度论
投资过度论是哈勒伯在其名著《繁荣与萧条》中总结出的一种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从投资角度分析经济周期的形成,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投资过多而不是投资过少。所谓投资过多,是指资本品部门的生产超过了消费部门,即与消费品生产相比,资本品的生产有了过度的发展。经济扩张时,资本品比消费品增长得快;经济衰退时,资本品下降的速度也比消费品快。正是资本品投资的波动,造成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投资过度论在解释引起投资过多的原因时,出现了三种不同意见。一是货币投资过度论,认为是货币力量引起了投资过度,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二是非货币投资过度论,认为是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开辟等非货币因素引起了投资过度,代表人物是斯比索夫和卡塞尔。三是引致投资过度论,认为是由制成品需求变动引起了投资过度,即是加速原理和乘数效应作用的结果;收入增加使派生需求扩大,引起投资增加,而投资增加的乘数效应使收入进一步提高,这又在加速原理作用下使投资进一步提高,收入与投资的轮番上升导致了投资的提高。
3.信用过度论
信用过度论把经济周期波动看成是一种货币现象,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导致利率下降,引起投资增加,经济走向繁荣;反之,
银行货币和信用的紧缩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经济走向衰退。
在经济走向繁荣的过程中,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刺激了消费和投资,使产出增加,
收入上升。收入的增加带来了投资需求的进一步上升,这又会使银行货币和信用进一步扩张。收入增加与信用扩张之间的这种相互促进,激励着银行的金融创新和信用的继续扩张,
让银行向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的贷款不断增加,从而信用失控的可能性大为提高。一旦风险失控,因信用过度扩张所产生的资产泡沫就会破灭,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就会迅速上升,使银行陷入恐慌之中。同时,由于经济项目恶化,造成投资者信心不足,投资需求下降,产出减少,从而经济衰退成为必然。经济的持续衰退带来了银行货币和信用的
29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不断收缩,投资不断下降,产出和收入不断减少。当恐慌中的所有银行都倒闭时,信用收缩停止,经济开始复苏。
4.创新周期论
创新周期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的到来具有不确定性,不是均匀的连续的过程,而是有着高潮和低潮的周期波动过程。正是技术创新的这种高潮和低潮,导致了经济的繁荣和萧条,从而形成了经济的周期波动。对此,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活动破坏了经济原来的均衡,导致新的经济繁荣的出现;但当技术创新引起了旧的产业部门的衰落和淘汰时,比如汽车工业使马车工业极为难堪,经济就会萧条。因此,熊彼特把衰退和萧条描述为经济体系趋向于新的均衡的必然调整过程,是创新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和必要的代价。
制度创新也是经济波动的根源,正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兴起和衰落,引起了经济增长的繁荣和衰退。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市场规模和生产技术等的发展会使企业预期到改变旧的制度安排就能获得某种潜在利益,因此企业会进行制度创新。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在西方世界的出现,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10.3 现代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 1936 年在《经济条件学评论》报上发表了题为《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的论文,总结了汉森的见解,提出了对经济周期的看法。这种看法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10.3.1 萨缪尔森的经济周期理论
1.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 (acceleration principle)是把投资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按照加速原理,净投资与国民收入变化率同方向变动。净投资与国民收入增量之比叫加速数。
如果用 ω 表示加速数,用 I 表示净投资,用?Y 表示国民收入增量,那么,
I
Y
ω =

假定用一个厂商代表一个经济社会,用这个厂商的产量代表国民收入,表 10-2 的风险有助于揭示加速原理的特点。表中假定资本—产量比率,即资本品总量的价值与产量的价值之比是 2∶ 1;厂商在开始的时候有 20 台机器,每台机器价值 300 万元;厂商每年耗费 1
台机器,即更新投资每年为 300 万元。
293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表 10-2 加速原理
单位:百万美元
时 间 产 量 资本品总量 净投资 总投资
第一阶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二阶段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三阶段
第七年
第四阶段
第八年
30
30
30
45
60
75
75
73.5
60
60
60
90
120
150
150
147
0
0
0
30
30
30
0
–3
3
3
3
33
33
33
3
0
(资料来源: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 (第四版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8,436~ 442)
在生产的第一阶段,厂商每年的产量是 3 000 万美元。按照资本—产量比率,资本品总量保持在 6 000 万美元。在这个时候,资本品总量没有增加,即净投资等于 0。但每年有
300 万美元的更新投资,补偿所损耗的 1 台机器,以保证资本品总量不能减少。
从第二阶段开始,产量以每年增加 1 500 万美元的速度上升。按照资本—产量比率,资本品总量趋于增加。在这个阶段,资本品总量的增加即净投资为 3 000 万美元,总投资每年为 3 300 万美元。
到第三阶段,产量停止增长,资本品总量没有变化,净投资为 0,总投资等于更新投资。
在第四阶段,产量发生下降,按照资本—产量比率,资本品总量减少,净投资为负数,
总投资为 0。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加速原理有以下特点。
(1) 净投资是与国民收入的增量相联系的。尽管国民收入的绝对量在增加,但是如果国民收入的增量保持不变,净投资则保持不变。只有国民收入的增量增加了,净投资才增加。
(2) 净投资变化的幅度大于产量变化的幅度。例如在第四年,产量只增长了 50%,但净投资从 0 增加到 3 000 万美元,总投资增长了 1 000%。在第七年,产量没有变化,但净投资从 3 000 万美元降为 0,总投资减少了 91%。加速原理就是从国民收入增长率对净投资具有加速的影响而得名的。
加速原理表明,净投资不是取决于国民收入的绝对水平,而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变化率。
29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2.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
如果说国民收入的变化会通过加速数导致净投资的变化,那么净投资的变化也会通过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国民收入周而复始地变动正是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形成的。
假定某经济社会正从谷底走向复苏。这时机器设备开始更新,机器制造商的产量趋于增加。国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净投资开始发生。这就是说,国民收入的变化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引起国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当这个过程一直继续下去的时候,
经济社会便逐渐达到高峰阶段。
在高峰阶段,社会资源变得稀缺,投资资金不足,利息率和价格趋于上升。这意味着乘数和加速数交织作用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趋势受到了充分就业的限制。因此,国民收入的增长将放慢并最终停止。但是,国民收入的增长一旦放慢和停止,在加速数的作用下,
净投资趋于下降。而净投资的减少又通过乘数作用引起国民收入数倍的下降。国民收入的下降又进一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净投资减少。当这个过程继续下去的时候,经济社会便经过衰退阶段走向谷底。
在谷底阶段,由于居民还存在必要的消费支出,政府不但保持原有支出水平,而且还可能增加新支出,厂商为生产居民和政府所需要的物品,仍要进行一定量的更新投资,所以国民收入的下降通过加速数的作用使净投资为负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更新投资重新开始增加,经济社会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周期运动。
这时因为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造成了国民收入有规则的周期性变动。
3.汉森 — 萨缪尔森模型
萨缪尔森于 1936 年在论文,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中,总结了汉森的见解,
提出了对经济周期的看法,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如前所述,加速原理表明,加速数 ω =
I
Y?
。这就是说,净投资 I=ω?Y。但是,在某一个时期的净投资中,除了由国民收入的变化通过加速数的作用而带来的净投资,即引致投资外,还有自发投资。因此,如果用 I
a
表示自发投资,用 t 表示某一个时期,那么这个时期的净投资等于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之和
t
I =I
a
+I=I
a
+ω (Y
t
-Y
t
-
1
) (10-1)
其中 Y
t
-Y
t
-
1
=?Y,这个等式称为投资函数。 但是,净投资不仅随着总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也随着总产量中的主要部分—消费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某一时期的净投资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295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t
I =I
a
+ω (C
t
-C
t
-
1
) (10-2)
式中,C 表示消费品产量。
但是,无论是取决于总产量的投资函数
t
I =I
a
+ω (Y
t
-Y
t-1
),还是取决于消费品产量的投资函数
t
I =I
a
+ω (C
t
-C
t-1
),都是假定现期的净投资受现期总产量或消费品产量的影响。在实际上,总产量或消费品产量对净投资的影响可能存在时延。如果考虑到中国时延而假定现期净投资受上一期总产量或消费品产量的影响,那么
t
I = I
a
+ω (Y
t-1
–Y
t-2
)或
t
I =I
a
+ω (C
t
-
1
-C
t-2
) (10-3)
另外,消费函数的分析表明,与自发投资相似,在消费支出里也存在不随国民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支出,这种消费支出称为自发消费。如果用 C 表示消费支出,b 表示边际消费倾向,t 表示某一个时期,C
a
表示自发消费,那么
C
t
=C
a
+bY
t
(10-4)
式中,Y
t
为现期国民收入。
如果考虑到时延,消费函数可以写成
C
t
=C
a
+bY
t-1
(10-5)
式中,Y
t-1
是上期国民收入。该式表示每一时期消费取决于同期自发消费和前一时期国民收入水平。
在上述的投资函数和消费函数中,萨缪尔森选择了无时延的投资函数和有时延的消费函数,即
t
I =I
a
+ω (C
t
–C
t-1
)
其中 C
t
=C
a
+bY
t-1
在两部门经济中,任何一个时期的均衡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等于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之和。因此
Y
t
=C
t
+I
t
= C
a
+bY
t-1
+I
a
+ω (C
t
-C
t-1
) (10-6)
这个方程表示,每一期的国民收入等于自发消费、自发投资、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消费增量和由加速数决定的投资增量之和。这样,如果已知边际消费倾向 b、加速数 ω,
自发消费 C
a
和自发投资 I
a
、现期和前期消费 C
t
和 C
t-1
,就可以推算出每一期的国民收入。
表 10-3 说明了根据上述方程得到的国民收入变化。表中假定边际消费倾向 b=0.6,加速数 ω =1.5。在第一个时期开始以前的两个时期中,引致消费都是 60 万元。自发投资是 30
万元,国民收入是 100 万元。
29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表 10-3 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单位:万元
时期
t
自发消费
C
a
引致消费
bY
t-1
自发投资
I
a
引致投资
ω(C
t
–C
t-1
)
国民收入
Y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10
10
10
0
10
10
10
10
10
60.0
66.0
75.0
83.1
87.1
85.9
80.5
73.4
67.6
65.4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0
9.0
13.5
12.1
6.1
-1.8
-8.2
-10.7
-8.6
-3.3
110.0
125.0
138.0
145.2(P)
143.2
134.1
122.3
112.7
109.0(T)
112.1
(资料来源: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 (第四版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8,441)
第 1 时期开始时,因为上一个时期的国民收入为 100 万元,引致消费仍为 60 万元。另外,这一个时期和上一个时期的消费总和没有变化,都是 70 万元,引致投资为 0。但是,
这个时期的自发投资比上一个时期增加了 10 单位。在第一个时期中,国民收入
1
10 0.6 100 40 1.75 (70 70) 110Y?=+× ++ × = 。
在第 2 个时期中,由于上一个时期中的国民收入是 110 单位,引致消费是 66 单位。这样,这一时期的消费总和比上一个时期增加了 6 单位,引致投资等于 9 单位。在第 2 个时期中
10 0.6 120 40 1.5 (76 70) 125Y =+× ++×? =
其余时期的国民收入依此类推。
根据这些前提条件,从表 10-3 中可发现,在第 4 时期中国民收入达到高峰 (P),然后在第 9 时期下降到谷底 (T)。如果再计算第 10 时期及以后的国民收入变化情况,还可以发现国民收入在第 14 时期中达到另一高峰 (P),在第 19 时期又降低到另一谷底 (T)。因此,国民收入水平表现出周期性的波动。
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交织在一起,当投资或消费增加的时候,国民收入并不是简单地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并达到均衡,而是在乘数的作用尚未充分展开时,加速数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因此形成了国民收入周而复始的波动。
应该注意的是,根据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波动虽然是周期性的,但波动的幅度却越来越小。
297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4.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建议
根据汉森—萨缪尔森模型,经济周期是由投资变化引起的,也就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因此,要缓和经济波动的波幅,政府应该采取反周期的经济政策。例如,在谷底阶段,
总需求不足,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减缓国民收入下降的幅度;在高峰阶段,总需求过大,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总需求,以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利用经济政策可以“熨平”经济周期,减小经济的波动。
10.3.2 货币周期理论
1.货币周期理论的提出
货币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提出的。按照这种理论,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时,价格水平将发生变化,人们对此做出的反应将形成经济周期。在从价格水平变化到经济周期波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或传导机制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人们对价格水平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货币周期理论是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一种经济周期理论。
2.相对价格变化与产量的波动
卢卡斯认为,经济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价格变化:一种是价格水平的变化,它属于宏观的范畴;一种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它属于微观的范畴。对单个生产者来说,他的行为主要受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
卢卡斯假定存在这样一个经济人:他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者,他根据每个时期他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价格决定工作多长时间和生产多少产品。当经济人生产的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上升时,他做出的反应取决于他对价格变化持续时间的判断。如果经济人认为价格的变化是永久性的,由于长期的劳动工具弹性为 0 或负数,他将不会工作更长时间,还有可能工作更短的时间。如果经济人认为价格的变化是暂时的,他的反应取决于他愿意按什么比率交换现期的劳动功绩和未来的劳动供给,也就是取决于跨时期的工作和闲暇的替代程度。假如经济人不愿意现期工作更长的时间而在未来工作更短的时间,也就是跨时期的工作和闲暇的替代程度低,他将不会做出多大的反应,他的产量也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假如经济人愿意现期工作更长的时间而在未来工作更短的时间,也就是跨时期的工作和闲暇的替代程度较高,他现期的产量将增加而未来的产量将减少,他的产量将发生波动。卢卡斯的经验说明,经济人跨时期的工作和闲暇的替代程度较高,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会导致生产该产品的经济人的产量发生波动。
卢卡斯用高度简化的分析说明了产量波动的原因后,又通过引入一系列因素来使经济周期理论接近于现实的经济。第一,通过区分劳动和产品两个市场,把劳动者和生产者的职能分开,劳动者得到的是工资而生产者得到的是价格。经验的分析表明,劳动者的工资
29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没有表现出顺周期或逆周期的特点,因而它不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假定实际工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名义工资和产品价格是同方向变化的。第二,在存存货的前提下,现期生产的产品可以作为存货储存下来,因而生产者在产品价格较低的时候仍然可以正常地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储存起来等待产品价格上升以后再出售,产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的程度会减弱。第三,在存资本的条件下,生产者会购置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但是,
在产品价格上升时暂时的情况下,还没等到机器发挥作用,产品价格的有利变化已经消失,
生产者不会去购置新的机器设备,只有在产品价格的上升是永久性的情况下,生产者才会投资以扩大生产能力。第四,产品价格的变化既有暂时的成分,也有永久的成分,生产者必须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生产和投资的决策。
3.价格水平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
卢卡斯认为,对于某种产品来说,相对价格的变化是技术或偏好等因素造成的。
例如,技术的进步导致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或者消费者的偏好有利于某种产品的变化,这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将上升,产量将扩大。但是,单个产品的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太小,而且单个产品产量的变化还会相互抵消,技术或偏好等原因不是导致总产量周期波动的原因。然而,单个产品的产量对相价格变化的反应与社会产品的总产量对价格水平的反应是相似的。
正如生产者不能确定相对价格是暂时变化还是永久变化一样,生产者也不能确定某个时期的价格变化是相对价格变化还是价格水平的变化。现实经济是由无数个产品市场组成的,生产者所关注的是他所生产的品以及与他所生产的品有关的其他产品的价格的变化,他不会关注也不可能掌握全部产品的价格变动情况,所以他们是无法确切地区别相对价格和价格水平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价格水平上升,他们就像对相对价格上升那样增加产量;如果价格水平下降,他们也像对相对价格下降做出反应那样减少产量。但是,
价格水平的变化对总产量的影响与相对价格的变化对总产量的影响截然不同。相对价格的变化造成有的生产者扩大产量而有的生产者收缩产量,尽管单个产品的产量对它的价格的相对变化是同方向的,但是从总产量来说单个产品产量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彼此抵消;
价格水平的变化则造成各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方向变化,从而造成总产量同方向变化。
如果说总产量的波动是由价格水平的变化造成的,那么价格水平的变化则是由货币冲击造成的。
假设中央银行在公众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量,价格水平将会上升。劳动者和生产者不得不对价格的上升是局部性的还是全局性的做出判断。一般情况下,劳动者和生产者会认为价格的上升是局部性上升和全局性上升的组合,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价格变化的均值和方差。如果过去的价格是稳定的,那么这次价格变化更多被看做是局部的;
如果过去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那么这次价格变化被看做是全局的。另外,劳动者和生产
299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者也难以判断价格的上升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作为反应,劳动者和生产者将增加工作量和产出量。但是,人们一旦发现价格的上升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总需求的增加所带来的,则将会调整他们的预期,使劳动供给量和产量回复到自然率的水平。
由此可见,在卢卡斯看来,当货币冲击发生以后,人们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反应,导致实际产量的波动,但是随着人们搜集到完整的信息,货币冲击的影响将会消失,
经济将回复到自然率的增长路径。
4.货币周期理论的政策建议
根据货币周期理论,当经济发生货币冲击时,首先影响到价格水平。在人们无法分辨价格的变化是相对价格变化还是价格水平变化,是暂时的变化还是永久的变化的情况下,
价格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到产量的变化。但是,人们会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作出理性预期,并相应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产量恢复到自然率的水平。这就是说,如果中央银行要长期影响产量,它必须随机改变自己的货币政策,使人们无法掌握货币政策变化的规律。但是,
货币政策反复无常的变化将会导致产量的波动,从而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卢卡斯认为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尽量避免造成人为的预期误差,选择某种固定的货币规则。
10.3.3 实际周期理论
1.实际周期理论的提出
在卢卡斯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以后,部分经济学家对货币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第一,
按照货币周期理论,经济波动的产生过程是:货币冲击—价格水平变化—实际产量变化,
价格水平变化是货币冲击到实际产量变化的中间环节。但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总产量和价格水平的相关关系的经验研究表明,两者只存在很弱的相关关系。第二,按照货币周期理论,总产量的波动源是货币冲击。但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货币供给量和总产量的相关关系的经验研究表明,广义货币供给量和总产量的关系比基础货币与总产量的关系更密切。由于广义货币供给量是由经济活动内生的,货币供给量与总产量正向的相关关系表示两者存在反向的因果关系,即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由实际经济活动所造成的,
而不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造成了实际经济活动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源是实际的因素而不是货币的因素,并逐渐形成实际周期理论。实际周期理论的提出者包括美国经济学家金 (R.King)和普洛塞
(C.I.Plosser)等人。按照实际周期理论,在经济中经常出现某些实际变量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农业欠收、战争爆发、人口变动、技术革新等,它们的影响或者马上波及各个经济部门,或者从一个经济部门扩展到各个经济部门,从而造成了经济的波动。实际周期理论是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另一种经济周期理论。
30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2.技术冲击的特征
实际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源包括许多实际变量,但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技术的冲击,按照实际周期理论的解释,技术变化包括如何不涉及生产要素数量的变化而又可以使生产函数发生变化的因素。这样,技术的变化不仅包括较广的范围,如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规模经济等,而且还包括正向和反向的变化,如管理的成功和失败都会构成技术冲击。
技术冲击的过程可以粗略地用下述方程表示
t
Z =
1t
Z
+α +
t
ε 或?
t
Z =α +
t
ε,α >0 (10-7)
式中,Z 表示实际的产值; t 表示时期; α 是常量; ε 是随机变量。
这就是说,在长期里,任何一个时期的实际产值等于上一个时期的实际产值与一个正的常量 α 和随机变量 ε 之和。在不考虑随机变量 ε 的情况下,上面的公式表明,技术冲击在长期里对实际产值存在正面的影响。在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实际产值的坐标系里,
实际产值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随机变量 ε 则表明,技术变化在短期里对实际产值不仅存在正面的冲击,而且还存在负面的冲击,不仅产生一个正面接着一个负面的冲击,而且还产生连续单面的冲击。这样,实际产值将会围绕着由
t
Z =
1t
Z
+α 所决定的变化趋势上下波动。
3.技术冲击的扩展
实际周期理论认为,许多波动源如石油危机和战争爆发等,都是社会性的波动源,它们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影响。技术冲击则通常发生在有限的范围里,它属于部门性的波动源。但是,在一个部门发生的技术冲击,会通过部门之间的联系扩展到整个经济。
假设整个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它的产量以长期增长率稳定增长,但现在出现了一个正的技术冲击,如机器人被引入生产过程。在开始的时候,能够采用这项新技术的企业,如汽车厂等将向机器人生产企业订购机器人。面对迅速增长的需求,机器人生产企业将投入更多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劳动力以扩大产量,从而使提供生产要素给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以及机器人生产企业的股东和职工都获得较高的收入。当他们把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品支出时,将会导致生产消费品的企业产量的增加。这样,发生在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技术冲击就会带来产量的增加。
实际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可能是连续的单向冲击,也可能是一次性的重大冲击。
当经济受到连续的单向冲击时,它会发生持续的扩张或收缩,当经济受到一次性的重大技术冲击时,它也会在下述机制的作用下出现持续的扩张或收缩:当新的机器设备被订购时,
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生产出来;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逐渐地增加消费支出。
仍继续前面的例子。在机器人引入生产过程后,对机器人的需求将增加,但机器人需要一
301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段时间才能生产出来,人们在这段时间里的收入出现增加。由于人们倾向于保持消费支出的稳定,他们收入的增加并没有马上导致他们消费支出的增加,而是在若干时期里导致消费支出的增加。这样,一次性的技术冲击能够导致实际产量持续增加。在机器人的采用带来的技术冲击消失以后,经济又恢复到稳定状态并以长期增长率增长。但是,由于机器人的采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济在更高的水平上增长。
正是这些连续的单向技术冲击或一次性的重大技术冲击,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4.实际周期理论的政策建议
在实际周期理论看来,经济周期是由扰动要素对经济的冲击造成的,但市场经济会对这些冲击做出有效率的反应,政府不需要对经济做出干预。当经济发生失业的时候,只要人们在市场的调节下降低货币或非货币报酬的预期,都可以找到工作,政府不应用扩大总需求的方式维持他们对工资率的预期,造成他们的失业痛苦。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人们会用工资和收入的指数化来保护自己,政府不必采用经济政策进行干预。
实际周期理论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当政府通过借债来筹措支出时,
纳税人知道最终还是由他们偿还这部分债务,所以他们会相应地增加储蓄。这样,政府增加支出的作用只是把社会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对经济并没有产生实际影响。
当政府扩大货币供给量时,人们会相应地提高工资和价格,这样,实际货币供给时保持不变,货币政策对经济也没有产生实际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与变化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在取得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曾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
在经历了1998年到2001年的低谷之后,2002年下半年投资增长开始加速,2003年GDP实现了9.1%的快速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在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已经开始。根据中国经济在八九十年代几次周期性波动的经历,对于这次经济增长,能不能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会不会出现以前那种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如何实现经济的稳定运行,就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的方法进行划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第一个周期是从1981年到1986年,第二个周期是从1986年到1990年,第三个周期是从1990年到1999年。从1999年到现在,正处于第四个周期的过程中。这几个周期性波动的形态不尽相同,但是经过观察,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些典型化事实。
(1) 经济波动的幅度逐步变小。第一个周期的最低增长率是1981年的5.2%,最高增长率是1984年的
15.2%,振幅为10个百分点,取方差作为反映数值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这一阶段增长率的方差为1.28‰;
30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第二个周期的最低增长率是1990年的3.8%,最高增长率是1987年的11.6%,振幅为7.8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增长率的方差为1.43‰;第三个周期的最低增长率是1999年的7.1%,最高增长率是1992年的14.2%,
振幅为7.1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增长率的方差为0.64‰。可以看出,这三次经济周期的振幅在逐次变小,
考虑到前两次周期的时间都比较短,在4年至5年的时间里就出现9个百分点左右的波动,说明当时中国经济的变动与90年代相比是相当剧烈的,另外,第三个周期的增长率方差明显小于前两次,几乎只相当于以前的一半,说明经济的稳定性在进入90年代以后已经大大加强。
(2) 经济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在一个经济周期的过程中,如果上升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与幅度和下降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与幅度都大致相同,那么整个周期就表现为一个对称的波形,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完成的三次周期都是不对称的。每一次周期开始,名义GDP 增长率、实际
GDP 增长率以及财政支出就迅速上升,很快就达到顶点,然后开始缓慢下降。而实际投资在上升阶段虽然也增加得很快,但是在下降阶段降低得更快,进出口、总消费也表现出这种“缓升陡降”的形态。从
GDP的增长率来看,第三个周期的这种非对称性表现得最为明显,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达到了1992年的最高点,然后开始缓慢地下降,一直持续到1999年,使得整个波动过程出现了一个长长的“尾巴”,
成为一种“长尾现象”。
(3) 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比较缓和。与前几次周期性扩张时GDP 增长率的迅速上升不同,
这次新周期的扩张相对缓慢,呈现出一种在“软着陆”以后的“软扩张”的态势(刘金全 王大勇,2003)。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1992年到1994年扣除了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因素以后的实际投资增长率分别为
29.1%、35.2%和20%,然而投资立即引起了价格水平的迅速上涨,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3%、
26.6%和10.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4%、14.7%和24.1%。与90年代初的那次周期不同,新一轮周期的扩张显得比较温和。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6.7%,实际增长24.5%,已经接近1992年的水平,但是全社会的总体价格水平却远远低于当年。2003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小幅增长1.2%,从2003年9月份开始加速,同比增幅在12月达到3.2%,2004年1月仍然持续了3.2%的上涨速度。这些涨幅都远低于1992年,即使是预期的2004年的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提高,也远远达不到当时的那种水平。
(资料来源:选自于雎国余,蓝一的论文《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微观基础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
本 章 小 结
知识点,经济周期的概念;经济周期的测度;经济周期的分类;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汉森 — 萨缪尔森模型;货币周期理论;实际周期理论。
关键术语,经济周期;乘数;加速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基钦周期;相对价格;技术冲击;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303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奥运经济周期”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奥运经济这一概念并不是自奥运会诞生就有的。1984年第23届洛杉矶首次引入商业运作模式,奥运经济初现端倪。
1.奥运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奥运经济是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
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从本质上看,奥运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回顾历史,可以印证奥运经济对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作用。
1) 汉城奥运会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带动“经济起飞”。1981至1988年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2.4%,
1985年至1990年,单奥运工程方面就扩大就业人数33.6万人。举国动员,振奋了民族自强意识,生产效率猛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 300美元增加到6 300美元。对韩国这样一个小国来讲,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韩国就此发展经济,从而一举跃入亚洲四小龙的行列,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该国经济起飞的原因时,高度评价奥运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景气,称之为
“奥林匹克生产效应”。
2) 巴塞罗那奥运会
奥运会对巴塞罗那城市发展的影响,首先得益于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各类设施建设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拉动。巴塞罗那奥运会直接及间接投资达到67.28亿欧元,这在奥运历史上是规模空前的。据计算,
1987年至1992年间巴塞罗那的引致需求为166亿美元,加上94.48亿美元的直接需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共产生了264.48亿美元的需求。据估算,1987年至1992年6月内,仅仅由于奥运因素的影响,巴塞罗那GDP年均多增长1.8个百分点。由于奥运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巴塞罗那市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目前,巴塞罗那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和欧洲的水平,被誉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之一,人均GDP已达到2万美元,超过全国和欧洲平均水平。
2.奥运“低谷效应”
海水有涨潮必然就有退潮。奥运经济将会促进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奥运经济的负面效应主要指举办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奥运会后,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会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将出现衰退。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被称作“低谷效应”。“低谷效应”曾经出现在许多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地产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进而使韩国的房地产业以令人惊奇的速度发展。但1995年以后,韩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泡沫也开始显现,众多项目由于缺乏资金而被迫中断施工,或者以低于成本价格委托给第三方处理。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房地产业雪上加霜,而
30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且很多房地产企业根本从银行贷不到钱,最要命的是汉城房价太低,房子没有人要。悉尼地产从奥运会之后开始大幅度下跌,地产市场一片萧条,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从2001年下半年又开始回升了,
悉尼用2年时间扭转了跌势。
3.“奥运经济周期”产生的深层原因
“奥运经济周期”指奥运会举办前后举办城市国民经济从加速发展到高潮,从高潮到低谷,从低谷到恢复正常发展的一段特殊时期。该周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奥运筹备期、奥运举办期、后奥运期、
奥运低谷期、奥运经济恢复期。奥运经济周期大约持续10年,因国家、地区不同时间有长有短。
“奥运经济周期”的产生是由宏观经济内部运行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常听经济学家们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其实,国民经济发展受四个宏观因素影响: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在奥运筹备期,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哪个举办城市都会新建、改建或扩建大量的奥运体育场馆,带动大量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1988年汉城奥运会直接投资金为22.8亿美元,其配套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则几倍于直接投资。而北京奥运将有1 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13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及治理污染,
173亿元用于场馆建设。巨大的奥运投资对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在奥运筹备期也有消费和其他的因素拉动经济发展,但在这一时期投资拉动占据着最为主要的地位。
在奥运举办期,举办城市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世界各地的人蜂拥而至,旅游、观看比赛、吃、喝、住、行等消费因素继续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后奥运期,各举办城市会利用奥运的余热吸引国际、国内旅游,
办国际、国内展会,体育交流等活动继续刺激消费,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奥运期的长短多取决于举办国的整体消费水平、城市吸引力和政府的引导消费的能力。因为奥运筹备期大量体育场馆的兴建在奥运会后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投资活动又大为减弱,而国内、国际的消费需求在奥运举办年和后奥运期释放得差不多了。没有了消费能力(也可以叫有效消费需求)的支持,政府再刺激也收效甚微。因此,奥运会余热过后,“奥运低谷效应”也随之发生。随着消费能力的恢复,“奥运低谷效应”逐渐消失。
通过上述分析,奥运通过投资拉动加速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消费拉动逐渐取代投资拉动占主导地位,当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持经济的发展时,经济回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从本质上讲,往届奥运会后地产经济的低谷效应是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如果有效引导消费,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可以平稳度过。
(资料来源:转引自中国铁路信息网新闻系统2005年3月21日《奥运经济对经济发展是双刃剑——
奥运经济的影响及深层原因分析》)
习 题
1.选择题
(1) 一般而言,测量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指标为 ( )。
A,GDP 绝对值的变动 B,GDP 增长率的变动
C.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D.包括 GDP 在内的多种指标的综合指标
305
经济周期理论
第 10 章
(2) 测量技术进步最常用的测度标准是 ( )。
A.索洛剩余 B.全要素生产率
C.资本利用程度 D.劳动利用程度
(3) 长度为 40 个月左右的经济周期被称为 ( )。
A.库兹涅茨周期 B.基钦周期
C.朱格拉周期 D.康德拉耶夫周期
(4)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联系在于 ( )。
A.前者说明投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后者说明国民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响
B.前者说明了经济如何走向繁荣,后者说明了经济怎样陷入萧条
C.两者都说明了投资是怎样产生的
D.两者都说明了经济是如何走向繁荣的
(5) 当国民收入在乘数和加速数作用下趋于扩张时,其增加将因下列哪项因素而放慢? ( )
A.加速数下降 B.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C.失业率增加 D.投资收益率提高
2.思考题
(1) 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解释经济周期是如何形成的?
(3) 汉森 —萨缪尔森模型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是如何解释的?
(4) 根据货币周期理论,相对价格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周期的?
(5) 根据实际周期理论,技术冲击是如何影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