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
2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第一节 控制活动第二节 控制过程第三节 有效控制
3
第一节 控制活动一、控制概念
– 控制是保证组织计划与实际运行状态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
– 控制工作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或适当修改计划,使计划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
– 控制工作使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
4
二、控制的必要性
– 环境的变化
– 管理权力的分散
– 工作能力的差异
5
三、控制的目的
①限制偏差的累积;
②适应环境的变化。
6
四、控制的类型按确定控制标准方法:
程序控制
跟踪控制
自适应控制
最佳控制按时机、对象和目标:
预先控制
现场控制
成果控制
7
控制类型比较分析类型 优点 缺点预先控制
① 可防患于未然;②适用于一切领域中的所有工作;
③不针对具体人员,不会造成心理冲突,易于被职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前提条件较多。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计划行动过程清楚了解;计划行动本身的客观规律并要随着行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新情况和新问题。
现场控制具有指导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① 容易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②应用范围较窄;
③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对立,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事后控制为进一步实施预先控制和现场控制创造条件,实现良性循环。
在实施矫正措施之前,偏差业已产生 。
8
五、控制的特点
① 整体性:一是管理控制是组织全体成员的职责 ( 主体 ) ;二是控制的对象是组织的各个方面 ( 客体 ) 。
② 动态性:要求提高控制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
③ 管理控制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的控制:
管理控制首先是对人的控制,其控制核心是
,人,,,人,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主要客体 。
④管理控制是提高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控制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指导、帮助和鼓励。
9
第三节 控制过程确立标准
(制定控制标准)
→
衡量绩效
(衡量实际工作)
→
纠正偏差
(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
10
一,制定控制标准确立控制对象 → 选择控制重 点 → 制定标准的方 法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
① 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② 资源投入;
③组织活动。
通常,人们是在一个完整的计划过程中选出众多关键点,把处于关键点的工作预期成果作为控制标准。
① 最理想的是可考核的标准;
② 最常用的标准:
⊙ 时间标准
⊙ 数量标准
⊙ 质量标准
⊙ 成本标准
③制定标方法
⊙ 统计性标准
⊙ 根据评估建立标准
⊙ 工程标准
11
二,衡量实际工作
1.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
① 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② 确定适宜的衡量标准;
③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
2.信息收集与加工的要求:
① 及时性:收集,加工,检索,和传递工作
② 可靠性:准确和完整
③ 适用性:形式应恰当适用
3.衡量实况的常用方法有:
① 亲自观察 ② 分析报表资料
③ 召开会议 ③ 抽样调查 。
12
三,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
1.管理者在制定和实施纠偏措施的过程中应注意:
① 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 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
③ 选择适当的纠偏措施 。
2.纠偏措施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① 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
② 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
③ 注意消除组织成员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
13
第三节 控制的要求一,适时控制二、适度控制
– 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 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 花费得到足够的效益三、客观控制
– 手段
– 标准四、弹性控制
2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第一节 控制活动第二节 控制过程第三节 有效控制
3
第一节 控制活动一、控制概念
– 控制是保证组织计划与实际运行状态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
– 控制工作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或适当修改计划,使计划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
– 控制工作使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
4
二、控制的必要性
– 环境的变化
– 管理权力的分散
– 工作能力的差异
5
三、控制的目的
①限制偏差的累积;
②适应环境的变化。
6
四、控制的类型按确定控制标准方法:
程序控制
跟踪控制
自适应控制
最佳控制按时机、对象和目标:
预先控制
现场控制
成果控制
7
控制类型比较分析类型 优点 缺点预先控制
① 可防患于未然;②适用于一切领域中的所有工作;
③不针对具体人员,不会造成心理冲突,易于被职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前提条件较多。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计划行动过程清楚了解;计划行动本身的客观规律并要随着行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新情况和新问题。
现场控制具有指导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① 容易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②应用范围较窄;
③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对立,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事后控制为进一步实施预先控制和现场控制创造条件,实现良性循环。
在实施矫正措施之前,偏差业已产生 。
8
五、控制的特点
① 整体性:一是管理控制是组织全体成员的职责 ( 主体 ) ;二是控制的对象是组织的各个方面 ( 客体 ) 。
② 动态性:要求提高控制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
③ 管理控制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的控制:
管理控制首先是对人的控制,其控制核心是
,人,,,人,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主要客体 。
④管理控制是提高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控制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指导、帮助和鼓励。
9
第三节 控制过程确立标准
(制定控制标准)
→
衡量绩效
(衡量实际工作)
→
纠正偏差
(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
10
一,制定控制标准确立控制对象 → 选择控制重 点 → 制定标准的方 法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
① 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② 资源投入;
③组织活动。
通常,人们是在一个完整的计划过程中选出众多关键点,把处于关键点的工作预期成果作为控制标准。
① 最理想的是可考核的标准;
② 最常用的标准:
⊙ 时间标准
⊙ 数量标准
⊙ 质量标准
⊙ 成本标准
③制定标方法
⊙ 统计性标准
⊙ 根据评估建立标准
⊙ 工程标准
11
二,衡量实际工作
1.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
① 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② 确定适宜的衡量标准;
③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
2.信息收集与加工的要求:
① 及时性:收集,加工,检索,和传递工作
② 可靠性:准确和完整
③ 适用性:形式应恰当适用
3.衡量实况的常用方法有:
① 亲自观察 ② 分析报表资料
③ 召开会议 ③ 抽样调查 。
12
三,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
1.管理者在制定和实施纠偏措施的过程中应注意:
① 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 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
③ 选择适当的纠偏措施 。
2.纠偏措施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① 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
② 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
③ 注意消除组织成员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
13
第三节 控制的要求一,适时控制二、适度控制
– 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 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 花费得到足够的效益三、客观控制
– 手段
– 标准四、弹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