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病寒化证
四逆汤证 ( 323/P306)
少阴病
脉沉 沉而微细 ----阳气虚衰, 阴寒极盛
举脉略证 ----应有但欲寐等证
治疗 急温之 ----早期治疗
宜四逆汤 ---回阳救逆
少阴寒化阳虚寒饮内生与胸中实邪阻滞两大病
证的辨证 ( 324/P307)
胸中痰实
膈上寒饮
饮食入口则吐
心中温温欲吐
正气向上驱邪,痰食
胶着不去
寒饮上逆, ( 脾肾 )
阳虚不运
辨治:
始得之, 手足寒, 脉弦迟 ----邪结阳郁, 胸中有实邪, ---禁下,
当吐 ---瓜蒂散
手足厥冷, 脉沉微弱, 下利清谷 ---寒饮留膈 ( 虚 ) ---温之, 不可
吐 ---四逆汤
(二)通脉四逆汤证( 317/P309阴盛格阳的证
治)
少阴病
主证
下利清谷 ——脾肾阳衰,水谷不化
四肢厥冷 ——阳衰不能充达四末
脉微欲绝 ——心肾阳衰,不能鼓动血脉
身反不恶寒 ——寒盛于内,格阳于外
或然证 腹中痛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面赤咽痛 ——虚阳浮越于上
干呕 ——阴寒上逆犯胃
利止脉不出 ——泻利过甚,阳衰阴竭
病机:里寒外热(少阴阳衰,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治疗: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通脉四逆汤
一、白通汤证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14:阴盛戴阳证的证治
病人
证候
少阴病 ——当有脉微细,但欲寤,肢厥等
下利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水谷不化
面赤 ——虚阳浮越于上
病因病机:病及少阴,阴盛于下,格阳于上(戴阳)
治疗:白通汤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315:阴盛戴阳证,服药后发生格拒的证治与预后
少阴病
证候
厥逆 ——阳衰,不能充达四肢
无脉 ——心肾俱衰,阳虚阴竭,血脉不充
干呕 ——阴寒极盛,逼虚阳上越
烦 ——虚阳上扰
利不止 ——真阳衰微,不能固摄
病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且阴液欲竭
治疗:白通加猪胆汁汤 ——破阴回阳,通达上下,佐
以咸寒苦降
预后:
服药后,脉暴出 ——阴竭阳脱 ——“死”
服药后,脉微续 ——阴未竭,阳气渐复 ——“生”
鉴别:
面赤
虚阳浮越 ——红而妖嫩,游移不定,且必伴寒证
阳明热盛 ——面部通红不游移,必伴热证
身热
阳浮于外 ——自觉发热而热必不甚,且久按之不热,口和舌润
虽渴不多饮,或喜热饮。
阳明热盛 ——身热灼手,多口舌干燥,大渴引饮
鉴别:
白通汤证
(戴阳证)
通脉四逆
汤证
(格阳证)
病机
阳
衰
阴
盛
,
阴
阳
格
拒
格阳于上
格阳于外
主证
利
、
微
、
厥
面赤为主
身反不恶寒
为主
治法
破
阴
回
阳
宣通上下
宣通内外
续前:
方药
附
子
、
干
姜
用葱白交通上下阳气,不用甘草,恐其留恋中焦
重用姜、附破阴回阳,宣通内外,并用甘草补中
鉴别,
四逆汤证
通脉四逆
汤证
病机
阳
衰
阴
盛
虚阳外越
阴阳格拒
主证
脉微细
但欲寤
下利清谷
手足厥逆
无假热
明显的身反
不恶寒,面
赤,咽痛,
脉微欲绝
治法
回
阳
救
逆
通
达
内
外
姜
附
草
重
用
姜
附
通脉四逆汤证与四逆汤证鉴别
同点:
病机 -阳衰阴盛;
主证 -脉微细, 但欲寐, 下利清谷, 手足厥逆
治法:回阳救逆
异点 ? 通脉四逆汤
病机 -虚阳外越, 阴阳格拒;
主证 -身反不恶寒, 面赤咽痛, 脉微欲绝
治法 -通达内外, 方药 -四逆汤重用姜附
鉴别:白通汤 ( 戴阳证 ) //通脉四逆汤 ( 格阳证 )
病机:阳衰阴盛, 阴阳格拒
白 -格阳于上;通 -格阳于外
主证:利, 微, 厥
白 -面赤为主;通 -身反不恶寒为主
治法:破阴回阳
白 -宣通上下;通 -宣通内外
方药:附子, 干姜
白 -用葱四茎, 交通上下阳气, 不用甘草, 恐留恋中焦
通 -重用姜附 。 破阴回阳, 宣通内外, 并用甘草补中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服热药发生格拒的证治与预后
( 315/P312)
证候:厥逆 ---阳衰, 不能充达四肢
无脉 ---心肾俱衰, 阳虚阴竭, 血脉不充
干呕 ---阴寒极甚, 逼虚阳上越
烦 ---虚阳上扰
利不止 ----真阳衰微, 不能固摄
病机:阴盛于下, 格阳于上, 且阴液欲竭
治疗:白通加猪胆汁汤 ---破阴回阳, 通达上下, 佐咸寒苦降
预后:服药后脉暴出 ---阴竭阳脱 ---死
脉微续 ---阴未竭, 阳气渐复 ----生
少
阴
病
( 五 ) 附子汤证 ( 304,305/314)
证候 身体痛, 骨节痛 ---寒湿不化, 凝滞筋骨
手足寒, 背恶寒 ---阳衰, 不能充达四末
寒凝阳气所布之处
脉沉:里阳不举
病机:少阴阳衰, 寒湿凝滞, 营血不利
治:服附子汤 ---温经祛寒除湿
灸 大椎 ---祛寒邪
关元 ---助元阳
少
阴
病
身痛鉴别:
麻黄汤证
病机 主症
寒邪郁表,
营阴郁滞
治法
身痛必伴恶寒,发
热脉浮,手足不寒 发汗解表
新加汤证 气阴两虚,肌体失养 汗后身痛,脉沉
迟
补益气阴,
和营止痛
附子汤证 少阴阳虚,
寒湿凝滞
身痛伴手足寒,
脉沉
温阳散寒,
除湿止痛
背恶寒鉴别
太阳病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 ——与发热头痛,脉浮并见
阳明病 ——邪热内炽,汗出肌疏,津气不足 ——背恶寒较轻
必口中燥渴引饮
少阴病 ——阳虚寒盛,失其温煦 ——背恶寒重,口中和,脉沉
无热象
(六)真武汤证(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
少
阴
病
主证 腹痛下利 ——阳虚水泛,水饮浸渍胃肠
小便不利 ——气化不行,水停下焦
四肢沉重疼痛 ——水气浸渍肌肉筋脉
或然证
咳 ——水寒犯肺
小便利 ——阳虚不能制水
下利(指利甚) ——水寒下趋肠道
呕 ——水寒犯胃
病机: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饮泛滥
治疗:真武汤 ——温肾化气利水
( 316/P316)
附子汤:
术、附倍用,并伍人参,重在温补元阳(阳虚身痛)
四两 二枚
真武汤:
术、附半量,更佐生姜温散水气(阳虚水泛)
二两 一枚
(七)桃花汤证 ( 306,307/P316)
证候 下利不止 ---下焦虚寒, 失于固摄
便脓血 ----寒凝血腐, 脉络损伤
腹痛 ----阳虚寒凝, 气机不畅
小便不利 ----利久津伤
病机:阳虚寒盛, 脉络损伤, 固摄无权
治疗:桃花汤 ----温阳止利, 涩肠固脱
少
阴
病
鉴别:
病机 证候
实热
实热壅遏大肠,
蒸腐气血,化为脓
血
脓血鲜明,臭秽,里急后重明
显,腹痛较剧,热、渴、苔黄
脉数,多属新病。
虚寒
脾肾阳虚,寒湿中
阻,脉络损伤,统
摄无权
脓血晦暗,臭秽不甚,或为腥
气,无里急后重,腹痛绵绵,
喜温喜按,无热、渴,苔白脉
弱,多属虚证
(八)正虚气陷证( 325/P318)
少
阴
病
脉证
下利 ——脾肾阳虚,运化失职
脉微涩 ——气虚血少
呕 ——阴寒犯胃
汗出 ——阳虚卫外不固,阴盛逼阳外越
数更衣 ——阳虚气陷,下利频数
反少者 ——阴液将涸,便量反少
治法:当温其上 ——温上以升阳,阳回阴亦复
治疗:灸之 ——(补)百会穴,中脘穴
一、少阴病寒化证
四逆汤证 ( 323/P306)
少阴病
脉沉 沉而微细 ----阳气虚衰, 阴寒极盛
举脉略证 ----应有但欲寐等证
治疗 急温之 ----早期治疗
宜四逆汤 ---回阳救逆
少阴寒化阳虚寒饮内生与胸中实邪阻滞两大病
证的辨证 ( 324/P307)
胸中痰实
膈上寒饮
饮食入口则吐
心中温温欲吐
正气向上驱邪,痰食
胶着不去
寒饮上逆, ( 脾肾 )
阳虚不运
辨治:
始得之, 手足寒, 脉弦迟 ----邪结阳郁, 胸中有实邪, ---禁下,
当吐 ---瓜蒂散
手足厥冷, 脉沉微弱, 下利清谷 ---寒饮留膈 ( 虚 ) ---温之, 不可
吐 ---四逆汤
(二)通脉四逆汤证( 317/P309阴盛格阳的证
治)
少阴病
主证
下利清谷 ——脾肾阳衰,水谷不化
四肢厥冷 ——阳衰不能充达四末
脉微欲绝 ——心肾阳衰,不能鼓动血脉
身反不恶寒 ——寒盛于内,格阳于外
或然证 腹中痛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面赤咽痛 ——虚阳浮越于上
干呕 ——阴寒上逆犯胃
利止脉不出 ——泻利过甚,阳衰阴竭
病机:里寒外热(少阴阳衰,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治疗: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通脉四逆汤
一、白通汤证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14:阴盛戴阳证的证治
病人
证候
少阴病 ——当有脉微细,但欲寤,肢厥等
下利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水谷不化
面赤 ——虚阳浮越于上
病因病机:病及少阴,阴盛于下,格阳于上(戴阳)
治疗:白通汤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315:阴盛戴阳证,服药后发生格拒的证治与预后
少阴病
证候
厥逆 ——阳衰,不能充达四肢
无脉 ——心肾俱衰,阳虚阴竭,血脉不充
干呕 ——阴寒极盛,逼虚阳上越
烦 ——虚阳上扰
利不止 ——真阳衰微,不能固摄
病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且阴液欲竭
治疗:白通加猪胆汁汤 ——破阴回阳,通达上下,佐
以咸寒苦降
预后:
服药后,脉暴出 ——阴竭阳脱 ——“死”
服药后,脉微续 ——阴未竭,阳气渐复 ——“生”
鉴别:
面赤
虚阳浮越 ——红而妖嫩,游移不定,且必伴寒证
阳明热盛 ——面部通红不游移,必伴热证
身热
阳浮于外 ——自觉发热而热必不甚,且久按之不热,口和舌润
虽渴不多饮,或喜热饮。
阳明热盛 ——身热灼手,多口舌干燥,大渴引饮
鉴别:
白通汤证
(戴阳证)
通脉四逆
汤证
(格阳证)
病机
阳
衰
阴
盛
,
阴
阳
格
拒
格阳于上
格阳于外
主证
利
、
微
、
厥
面赤为主
身反不恶寒
为主
治法
破
阴
回
阳
宣通上下
宣通内外
续前:
方药
附
子
、
干
姜
用葱白交通上下阳气,不用甘草,恐其留恋中焦
重用姜、附破阴回阳,宣通内外,并用甘草补中
鉴别,
四逆汤证
通脉四逆
汤证
病机
阳
衰
阴
盛
虚阳外越
阴阳格拒
主证
脉微细
但欲寤
下利清谷
手足厥逆
无假热
明显的身反
不恶寒,面
赤,咽痛,
脉微欲绝
治法
回
阳
救
逆
通
达
内
外
姜
附
草
重
用
姜
附
通脉四逆汤证与四逆汤证鉴别
同点:
病机 -阳衰阴盛;
主证 -脉微细, 但欲寐, 下利清谷, 手足厥逆
治法:回阳救逆
异点 ? 通脉四逆汤
病机 -虚阳外越, 阴阳格拒;
主证 -身反不恶寒, 面赤咽痛, 脉微欲绝
治法 -通达内外, 方药 -四逆汤重用姜附
鉴别:白通汤 ( 戴阳证 ) //通脉四逆汤 ( 格阳证 )
病机:阳衰阴盛, 阴阳格拒
白 -格阳于上;通 -格阳于外
主证:利, 微, 厥
白 -面赤为主;通 -身反不恶寒为主
治法:破阴回阳
白 -宣通上下;通 -宣通内外
方药:附子, 干姜
白 -用葱四茎, 交通上下阳气, 不用甘草, 恐留恋中焦
通 -重用姜附 。 破阴回阳, 宣通内外, 并用甘草补中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服热药发生格拒的证治与预后
( 315/P312)
证候:厥逆 ---阳衰, 不能充达四肢
无脉 ---心肾俱衰, 阳虚阴竭, 血脉不充
干呕 ---阴寒极甚, 逼虚阳上越
烦 ---虚阳上扰
利不止 ----真阳衰微, 不能固摄
病机:阴盛于下, 格阳于上, 且阴液欲竭
治疗:白通加猪胆汁汤 ---破阴回阳, 通达上下, 佐咸寒苦降
预后:服药后脉暴出 ---阴竭阳脱 ---死
脉微续 ---阴未竭, 阳气渐复 ----生
少
阴
病
( 五 ) 附子汤证 ( 304,305/314)
证候 身体痛, 骨节痛 ---寒湿不化, 凝滞筋骨
手足寒, 背恶寒 ---阳衰, 不能充达四末
寒凝阳气所布之处
脉沉:里阳不举
病机:少阴阳衰, 寒湿凝滞, 营血不利
治:服附子汤 ---温经祛寒除湿
灸 大椎 ---祛寒邪
关元 ---助元阳
少
阴
病
身痛鉴别:
麻黄汤证
病机 主症
寒邪郁表,
营阴郁滞
治法
身痛必伴恶寒,发
热脉浮,手足不寒 发汗解表
新加汤证 气阴两虚,肌体失养 汗后身痛,脉沉
迟
补益气阴,
和营止痛
附子汤证 少阴阳虚,
寒湿凝滞
身痛伴手足寒,
脉沉
温阳散寒,
除湿止痛
背恶寒鉴别
太阳病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 ——与发热头痛,脉浮并见
阳明病 ——邪热内炽,汗出肌疏,津气不足 ——背恶寒较轻
必口中燥渴引饮
少阴病 ——阳虚寒盛,失其温煦 ——背恶寒重,口中和,脉沉
无热象
(六)真武汤证(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
少
阴
病
主证 腹痛下利 ——阳虚水泛,水饮浸渍胃肠
小便不利 ——气化不行,水停下焦
四肢沉重疼痛 ——水气浸渍肌肉筋脉
或然证
咳 ——水寒犯肺
小便利 ——阳虚不能制水
下利(指利甚) ——水寒下趋肠道
呕 ——水寒犯胃
病机: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饮泛滥
治疗:真武汤 ——温肾化气利水
( 316/P316)
附子汤:
术、附倍用,并伍人参,重在温补元阳(阳虚身痛)
四两 二枚
真武汤:
术、附半量,更佐生姜温散水气(阳虚水泛)
二两 一枚
(七)桃花汤证 ( 306,307/P316)
证候 下利不止 ---下焦虚寒, 失于固摄
便脓血 ----寒凝血腐, 脉络损伤
腹痛 ----阳虚寒凝, 气机不畅
小便不利 ----利久津伤
病机:阳虚寒盛, 脉络损伤, 固摄无权
治疗:桃花汤 ----温阳止利, 涩肠固脱
少
阴
病
鉴别:
病机 证候
实热
实热壅遏大肠,
蒸腐气血,化为脓
血
脓血鲜明,臭秽,里急后重明
显,腹痛较剧,热、渴、苔黄
脉数,多属新病。
虚寒
脾肾阳虚,寒湿中
阻,脉络损伤,统
摄无权
脓血晦暗,臭秽不甚,或为腥
气,无里急后重,腹痛绵绵,
喜温喜按,无热、渴,苔白脉
弱,多属虚证
(八)正虚气陷证( 325/P318)
少
阴
病
脉证
下利 ——脾肾阳虚,运化失职
脉微涩 ——气虚血少
呕 ——阴寒犯胃
汗出 ——阳虚卫外不固,阴盛逼阳外越
数更衣 ——阳虚气陷,下利频数
反少者 ——阴液将涸,便量反少
治法:当温其上 ——温上以升阳,阳回阴亦复
治疗:灸之 ——(补)百会穴,中脘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