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西欧。近年来,西欧的国际投资活动主要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西欧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是最为重要的区位之一,而欧盟是中坚力量。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无论是内流 FDI,还是外流
FDI,西欧的地位都在不断提高。 2000年分别达到了占世界总流量的 50%和 71% 。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该地区国际投资至为重要的推动力。西欧是当今世界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随着欧盟一体化政策的深入实施,尤其是 1997年欧洲货币联盟( ECU)的推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正在逐步消除,基于此,欧盟成员国的 FDI主要集中在欧盟内部,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内部的
FDI流动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第三,英国是近年来在国际投资领域最为活跃的国家。与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吸收 FDI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相比,英国吸收 FDI的增长速度令人瞩目,
其内流 FDI流量占欧盟总流量的比重由 1995年的
17,6%增加到 2000年的 21,1%,在 1998年,它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东道国。
英国吸收 FDI的优势一方面主要得益于其近年来实施的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另一方面是由于英国尚未加入欧洲货币联盟,
英国既不必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在利率等方面的严格规定,投资者又预期英镑相对欧元表现坚挺
(也有人认为这会成为影响英国对外资吸引力的因素)。此外,欧洲一体化的进展也增强了英国作为对外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
英国外流 FDI的增长更加惊人,其占欧盟比重由 1995年的 27,7%提高到 2000年的
32.3%,1999年它取代美国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母国,这主要源于英国跨国公司对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公司的跨国购并
第四,西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热情有所提高。传统上,欧盟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热情要明显低于美、日跨国公司,
至 1995年,欧盟对外 FDI存量的 2/ 3集中于
5个主要发达国家(依次是美国、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但目前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
欧盟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原因:新兴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庞大的市场和无穷的发展潜力,以及美、日等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成功。
近年来,欧盟跨国公司明显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
其一,东欧国家吸收的 FDI主要来自于欧盟成员国,
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其二,UNCTAD对各国跨国公司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UNCTAD- ICC
Survey,1998),欧盟跨国公司正在提高对亚洲的关注,34%的欧盟跨国公司表示将在中短期内增加对亚洲的投资,相比之下,仅有 19%的美、
日跨国公司有所打算;其三,欧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在拉美的笫二大投资者,英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的跨国公司明显加大了对拉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投资。
( 3)日本。近年来,日本的国际投资活动主要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在经历了 1991~ 1993年的低谷之后,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增长,但总体来看,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
第二,为适应全球化的竞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是日本对外投资的重点,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 60%以上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但其所占比重有下降趋势。
在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是日本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日本跨国公司已经在亚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区域一体化生产网络和以此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生产网络,日本跨国公司企业内交易占其出口的比重在亚洲地区就占到了 50%左右。日本学者就此提出的理论模式是所谓“雁形模式”。
近年,日本对拉美国家投资增长也较快。
日本对非洲和中东欧的投资处于较低水平
第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减少。
对制造业投资总体份额未发生大的变化,
但对制造业内部投资的结构有所变化。
对服务业投资保持了首要位置。
2.发展中国家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一直处于创纪录水平,2000年达到了 2402亿美元的天量。
发展中国家吸收 FDI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这一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作为
FDI东道国区位的重要性显著增强了。
10亿美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20 159 173 225
促使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
自由化和私营化不断发展,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日益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自己的一体化计划,
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年度之间起伏不定。
( 1)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近年来,国际投资活动主要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该地区是发展中国家中最重要的 FDI东道国区位,但区内分布极不均衡。
20世纪 90年代以来,该地区吸收 FDI的增长速度很快,年流量已由 1993年的 550亿美元增至 2000
年的 1438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吸收 FDI总量的 60%左右。
该地区吸收 FDI的分布极不均衡,90%以上的流量集中在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其中中国就占到
50%左右;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印度、中国香港是另外几个吸收 FDI较多的国家或地区;相对而言,西亚、中亚和太平洋等国所占比重就很小了。
第二; FDI来源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一地区吸收的 FDI主要来自于区内,但近年来区内 FDI所占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两方面的因素对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区外跨国公司,尤其是欧美跨国公司对亚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正积极加强对该地区的投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是为欧美跨国公司打入亚洲市场或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良机,而且欧亚投资促进协议和泛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的加强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 2)东南亚金融危机削弱了亚洲跨国公司的力量,
尤其是来自于受危机影响最大的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的公司。
第三,跨国购并这一进入模式的重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过去,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跨国购并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跨国购并在金融危机后亚洲经济的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几年中,其比重将继续提高。
第四,亚洲之所以能成为吸收 FDI的重要区位,中国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 2)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中吸收 FDI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国。
该地区近年来吸收 FDI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第二,就个别拉美国家而言,吸收 FDI表现出年度间的波动不定和起伏跌宕。这与某些特定行业的具体条件和国家私营化政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这些行业的条件和私营化政策大多带有短期性特征。
第三,美国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最大的投资者。
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对拉美地区吸收 FDI产生了不小的刺激作用。
MERCOSUR和 NAFTA是与该地区有关的两个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这些协议为区内跨国公司构建区域一体化生产网络和提高区域市场份额创造了有利条件,
故而有利于区内 FDI流动的增加,美国跨国公司对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汽车业的投资就与此关系密切。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内 FDI的影响在欧洲和亚洲也有类似的表现。
( 3)非洲。近年来,非洲的国际投资活动主要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非洲始终是显得微不足道的。尽管非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最为廉价的劳动力,但相对恶劣的投资环境 (基础设施较差,战乱等等)往往使国际投资者顾虑重重。
第二,北非已成为非洲吸收 FDI增长最快的地区。
第三,西欧是非洲最大的投资者,在非洲经营的大型外国子公司一大半来自西欧。
在西欧投资者中,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一直是非洲的传统投资国,近年来,
荷兰、瑞士也成为重要的投资者。美国在近几年中已成为非洲第二大投资国,但其在非洲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中的比重却在下降。
( 4)中欧和东欧。近年来,中欧和东欧的国际投资活动主要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欧和东欧国家在吸收 FDI方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增长。
第二,就个别国家而言,发展趋势极不均衡,呈现涨跌互现的态势。引起这种不均衡态势的基本因素是这些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不同步伐,而最直接的原因则是该地区吸收的大部分 FDI与公共企业私营化有关
第三,就投资来源而言,欧盟是中、东欧国家主要的外来投资者。
欧盟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的激化竞争是促进投资流向中、东欧的推动因素,而相对廉价技术工人的存在、
地理位置的接近、文化传统的相近、市场准入方面的考虑、经济恢复和政治趋稳则是相应的拉动因素。
然而欧盟的主导性地位在俄罗斯受到挑战,
瑞士和美国的投资占俄罗斯吸收 FDI存量的
50%以上。美国是中、东欧国家第二大外来投资者。与美国相反,日本投资只占该地区 FDI存量的 1%左右。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推行了旨在为欧洲市场服务的出口导向型投资战略,
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近期增加了在中、东欧的投资,特别是在波兰和罗马尼亚设点,
例如,韩国企业在罗马尼亚的投资仅次于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