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跨国公司的业务非常广泛,根据其现行的国际业务活动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产品制造、采矿和推销业务;( 2)
商品的进出口贸易业务;( 3)专利、商标和技术转让等许可证贸易;( 4)国际金融领域的资金融通;( 5)不动产业务等。
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是以全球为战略目标,
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实行企业内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
从国内到国外、从生产到销售、金融、劳务等各个领域,形成国际性的经营体系,
对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跨国公司的雏形
18~ 19世纪,殖民时代的海外经营活动已开始从商品贸易向生产经营转变。但这一时期,英、
法、美列强的资本输出是以间接投资为主的,尤其是购买铁路证券及政府公债,有限的直接投资也主要是投向落后国家的铁路修建和矿业开采,
制造业投资虽数量极少,但却很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早期跨国公司的出现。
当时制造业投资是由市场导向的。自它产生之时起就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不同于其他类型直接投资的是,它主要投资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从投资主体上看,早期制造业投资和其他直接投资以英国为主体的情况不同,是以美国为主体的。
1914年以前,美国制造业海外子公司有 122家,
而英国只有 60家,美国当时还主要是接受外国投资的债务国,但它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却比英,法等国要高。这说明 制造业直接投资和投资国资本是否富裕并没有直接联系 。
刺激早期跨国公司出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 垄断优势 的保护
美国最先从事跨国经营的制造业直接投资,是那些产品首先在国内发明,或虽在欧洲发明但在美国经过重大革新的部门。正是这些掌握技术垄断优势的公司,首先到海外投资以占领市场,并防止别的厂商伪造。 美国第一家以追求全球市场为特色的跨国公司是胜家缝纫机公司,
也是第一家在全世界同时生产和大量销售同一种产品的公司。它于 1851年取得缝纫机发明专利权,1867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建立缝纫机装配厂,并于 1880年在伦敦和汉堡设立销售机构向欧洲推销格拉斯哥生产的产品,从而垄断了欧洲市场。此外如电话、重型机器设备、汽车、电灯、照相机等也都是首先在美国发明,逐渐形成新兴工业,经历了和胜家缝纫机公司类似的发展过程。例如,西方联合电报、贝尔电话、爱迪生电灯、伊斯特曼 ·柯达、国际收割机、奥梯斯兄弟电梯公司等。
2,避开保护性贸易限制 (贸易替代型投资)
避开保护性贸易限制,到海外销售市场建立制造业跨国公司,以便就地生产和供应,是刺激早期跨国公司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902年英国油脂、肥皂业巨头莱佛兄弟“肥皂帝国”奠基人威廉 ·莱佛,感到其产品对荷、比出口所交关税太高,
不如到那里建厂合算,后来就和荷兰人造牛油公司集团合并,成为著名跨国公司尤尼莱佛公司。
同样,1887年俾斯麦为了保护农业,对进口食物征收高额关税的政策,刺激了荷兰人造牛油公司在德国建立了多家分厂。又如,法国铁路公司规定空气刹车必须由当地厂商供应,于是刺激了美国威斯汀豪斯空气刹车公司到法国设厂。
3.各国对外国制造企业到本国设厂的刺激或鼓励
例如,当时加拿大采取高关税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外国制造企业到加拿大投资设厂,以加速国内经济的发展,这就推动了美国企业向加拿大的渗透。如 1876年杜邦公司到加拿大兼并了两家动力机械厂,
1883年爱迪生公司也到加拿大建厂,享受了国民待遇。
总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美国以及欧洲英、法、德等国已出现了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特征的早期跨国公司。虽然这一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开发资源和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投资相对较少,
如美国制造业部门投资额为 4,78亿美元,
只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18%,但这些部门的跨国公司已初步具备了以“全球市场”
为目标的特征,可以认为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跨国公司的雏形。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数额增长不快,基本处于徘徊的状况。 1913~ 1938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增长了 70亿美元,增长幅度 1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跨国公司的发展成长过程有其特色。
1.美国跨国公司发展较快
2.在部门结构上,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最为迅速
3.跨国公司之间已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以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为显著特征的现代跨国公司已经成形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三)战后时期跨国公司的发展
第一,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公布的数字,1968~ 1969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达 7276家,1973年增加到
9481家,1993年又增加到 3,7万家。
1999年,为数已达 63000家左右的母公司拥有大约 69万家国外分支机构以及许多企业内部安排,
其国际生产实际上已分布到所有国家并包括所有经济活动,从而使这些公司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令人生畏的力量。
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国际生产目前是由不少于 61,000 家跨国公司的 90 多万家国外分公司进行的,所代表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约为 7 万亿美元。国际生产仍然相当集中
2002 年,全世界 100 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占全球跨国公司总量的不到 0.2%,却占全世界范围内国外分公司销售额的 14%、资产的 12%和雇员的 13%。
尽管最大 100家 TNCs具有突出的地位,但
TNCs大家庭却包括各种各样的成员,其中包括为数日益增长的来自中东欧国家的仅在最近才开始进行国际生产的中小 TNCs,
包括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基地的大 TNCs。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TNCs的跨国程度虽然在总体上低于世界最大 100家 TNCs,但其规模仍然是很大的。例如,中国香港和记黄浦公司已经名列世界上最大的 25家非金融公司之列。跨国公司的规模日益庞大,
超越国境的经济联合几乎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跨国公司来源和投向更具国际性,国际直接投资由单向流动变化为对向流动。
对外直接投资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推动,
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公司也参加进来 。
战后初期,一段时期,美国跨国公司称雄于世。 196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美国占了 71,7%,
处于绝对霸主的地位。原因在于:
1、二战使美国的国力和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战后初期,美国私人企业乘着英、法、德、日等国十分虚弱的机会和美国军事、经济援助涌向世界的强劲之风,纷纷向海外投资设立子公司和制造工厂。
2、战后美国国内资本竞争激烈、平均利润率下降促使美国企业大量对外投资。。
3、二战后,美国利用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新兴科技,将之应用于民用部门,在国内发展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如电子、飞机制造、计算机、汽车、化学、机械、石油化工等。这些新兴制造业拥有垄断优势、规模大、效率高,
因而向海外扩展的势头很大,而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的投资则相对减少。 1960年美国投放于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比重已达到 32,5%。
4。跨国公司在服务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也很快。
进入 20世纪 60年代后,欧洲各国和日本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从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经济开始起飞。一些新兴大企业开始进军国际市场,特别是在美国较好投资环境和高科技领域的吸引下,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发展很快,从而出现了发达国家“双向投资”的现象。
现在,发达国家继续占全部外向外国直接投资的
90%以上。事实上,设在荷兰、瑞典、瑞士和联合王国等拥有庞大外向外国直接投资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由,2004 年世界投资报告,首次采用的贸发会议 外向外国直接投资业绩指数 显示出各国在这方面的表现迥然不同。按照该指数的排名 ―― 以一国占全世界外向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与其占全世界 GDP 比例之比作为衡量 ―― 位居榜首者包括比利时和卢森堡 (由于过转外国直接投资缘故 )、巴拿马和新加坡。但前面提到的 4 个国家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也名列前茅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也正在做出贡献。它们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从 1980 年代中期的不到 6%,增加到九十年代后五年的约 11%,2002-2003 年期间则降到 7%(年平均为 460 亿美元 )。它们约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外流存量的十分之一,该存量 2003 年增长了 8%,达到 8,590
亿美元。
2002年世界最大的 25家非金融跨国公司中,
美国 5 英国 3(其中一家与荷兰共有)
日本 2 法国 5 德国 5 香港 1 意大利 2
瑞士 1 澳大利亚 1
同样,在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日趋不平衡。按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例衡量,
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已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例如,与美国 (7%)、德国 (4%)
和日本 (3%)相比,新加坡 (2001-2003 年 )
为 36%、智利为 7%,马来西亚为 5%。随着经济复苏的稳定,这些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可望恢复增长。
第三,跨国公司投资部门多样化,走向多样化经营,国际投资部门结构变化 。
多样化经营是跨国公司的普遍发展趋势。
从 60年代开始这种经营方针就已被大跨国公司所采用,到了 70年代其步伐进一步加快。多样化经营的发展,使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更趋紧密,生产和资本更加具有国际性,同时也使各国垄断企业争夺市场的矛盾更加扩大化。
日本最大的贸易公司综合商社也是多样化经营的典型。九大综合商社在国外都有独自开设或与别国合办的九十家甚至上百家子公司,它们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流通领域,在国内外投资于工业、采矿、贸易、
农业、交通运输、不动产直到各种服务行业。
九大商社之一的三菱商事公司,最得意的广告是“从方便面条到导掸”,可谓无孔不入,无所不包。进人 8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导致市场需求增长不振,或由于老的产品丧失优势而使企业失去竞争力,各国企业都纷纷进行经营结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采取的一项重要策略就是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即公司在加强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生产的同时,
向其他新兴领域扩展,寻求更多的经营视会,以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
在所有区域,外国直接投资的构成均转向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已转向服务业。在 1970 年代初期,该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 1990 年这一比例占不到一半;而 2002 年,它已上升到约占 60%,估计为 4 万亿美元。
在同一时期,初级部门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由 9%下降到 6%,而制造业降幅更大,由 42%降至 34%。
平均而言,2001-2002 年,服务业占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量的三分之二,价值约为 5,000 亿美元。此外,由于母国和东道国服务部门的跨国度落后于制造业,因此存在进一步转向服务业转移的空间。
服务业外向外国直接投资继续为发达国家所主控,但在彼此间的分配越来越趋于均衡。
第四,跨国公司经营的内部化与网络化 。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经营就是企业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的表现,跨国公司就是在将其资源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内部转移的基础上建立的。企业从事生产、
营销、采购、研究开发、人员雇用与培训等各种活动都要与市场发生关系,既要利用市场又要支付代价,这就是交易成本。为了节省交易成本,
就需要把企业的各项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跨国公司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把自身优势与国外的政治经济、关税壁垒和生产要素优势等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各国都有各自的优势,跨国公司在国外子公司网的形成,就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体化生产和销售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跨国经营的范围越广,就越需要实行经营内部化。
跨国公司经营内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内部化;( 2)资本货物内部化;( 3)中间产品交易内部化;( 4)
最终产品价格内部化;( 5)资金调拨内部化,等等。
跨国公司经营的网络化表现在:
内部网络:全球性研发网络;生产网络;
销售网络;资金网络等。
外部网络:通过企业间战略联盟形成竞争网络。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or cross-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s,have been defined differently by
different authors,We use Borrus,Ernst,and Haggard?s
definition:
,By a lead firm?s?cross border network?(CPN) we mean
the inter- and intra-firm relationships through which the
firm organizes the entire range of its business avtivities;
fro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product definition and
design,to supply of inputs,manufacture (or production of
a service),distribution,and support services,We thus
include the entire network of cross bord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lead firm and its affiliates and subsidiaries,
but also its subcontrators,suppliers,service providers,or
other firms participating in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such as standard setting or R&D”
第五,跨国公司投资方式的变化:跨国并购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式;融资的分散化和投资流向多元化 。
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除了新办企业外,现在也更多地采用并购形式。
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种对外直接投资,要考虑融资问题。一般说来,融资来源除了由总公司提供一部分外,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以各种形式筹资和公司利润的再投资,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在国外筹资和利润再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
第六.知识型投资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的致胜之道 。近二十年来,基于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些崭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此而产生了“后工业社会”、“信息经济”、“新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等一系列新概念。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明确定义了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Knowledge
Based Economy),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经合组织发表的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反映了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与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时代。经济形态的转变使跨国公司的经营观念与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正逐渐改变传统的以寻求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为导向的初级形式和以寻求规模扩张和市场渗透为导向的中级形式,而代之以寻求知识创新为导向的高级形式,即知识型投资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主流趋向。
知识型投资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主流趋向的主要表现:( 1)在产业分布上,知识型产业,如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产业(计算机、通讯产品等)、生化、医药和服务业中的电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金融、保险、会计、咨询等已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新热点(服务贸易领域的跨国投资已占到投资总额的近 60%。( 2)在区位选择上,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丰富人力资源和具备知识创新潜能的区位进行投资,即在知识型投资的趋势下,区位优势的内涵应体现为知识创新的能力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以及对此提供足够支持的政策和制度取向,
如美国的硅谷。( 3)在投融资机制上,风险投资机制和企业孵化机制的引入为知识型投资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至为重要的推动力,这也正是知识型投资与传统投资模式相区别的重要创新之处。( 4)在投资环节上,跨国公司日益重视加大研究开发( R& D)和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投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