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响国际投资区域格局的因素
国际投资区域格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同区位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1.发达国家
未来一段时期内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仍将维持并巩固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只是其内部的地位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格局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 1)经济衰退与增长的周期性因素。
从理论上说,一方面,衰退意味着需求降低、市场缩小,从而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减少;另一方面,衰退还使得企业利润下降,自我融资的可能性减小,因而对外投资的能力降低。
( 2)跨国公司的兼并收购战略因素。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兼并与收购是快速实现国际化生产的重要战略,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跨国收购与兼并经历了一个波浪型的发展过程,这几乎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兴衰相一致。在经济衰退时期,跨国公司的战略重点由收购兼并转向其内部网络的一体化和合理化调整。然而,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因素将保证跨国公司收购兼并活动的日益兴盛,并由此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
( 3)区域一体化政策因素。世界经济的区域一体化现象将促进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例如,欧盟统一大市场和欧洲货币联盟的形成及其向北欧、中欧和东欧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将促使美国进行更多的区域内投资。此外,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因素,也将刺激跨国公司进一步国际化,获取更大的规模经济。
2,发展中国家
( 1)经济因素。首先,从经济增长率看,
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其次,就国内市场规模来说,由于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再次,就投资利润率来看,在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回报高于发达国家;
最后,就劳动力看,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低,而从劳动力素质看,发展中国家已取得较大进步。
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 2)政治因素。
首先,许多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政府鼓励国内私营部门的发展并允许外国企业介人本国企业的私营过程;
其次,发展中国家普遍提高了投资开放程度,推进了服务行业、金融市场的自由化;
再次,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发展中国家间(如东盟、安第斯集团)或与发达国家间(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活动,扩大了自己的经济活动疆域。
( 3)跨国公司战略因素。
首先,发展中国家吸收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存量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这本身就富有一定的自我繁衍的功能,同时跨国公司为维持其经营规模又会进一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量;
其次,由于国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采取复合化发展战略,在全球有利的区域建立起一体化生产网络,从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机会。
第三,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潜力巨大,成为跨国公司未来战略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支点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影响国际投资的因素是不尽相同的
一、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1,经济因素:①摆脱金融经济危机影响并恢复经济增长;②主要外资吸收者克服基础设施瓶颈的能力;③以亚洲为基地的跨国公司的跨国化程度;④持续的低成本和技能改进的劳工供应。⑤近年来市场
(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的市场)的迅速扩大。
2,政治因素:①转轨国家的经济改革;②
进一步的投资自由化政策;③区域一体化增强;④南亚及东南亚相关地区的政局稳定及地区安全。
3.跨国公司战略因素:跨国公司合理化与一体化战略
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1.经济因素:①继续采取良好宏观政策包括债务服务政策;②维持和改善现有增长水平等;③改进基础设施;④国内对外投资增长;⑤资源条件。
2.政策因素:①私营化政策;②区域一体化增强
3.跨国公司战略因素:①一体化条件下的地区生产合理化;②市场渗透。
三、非洲
1.经济因素:①生产结构进一步多样化;
②扩大市场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能力;③改进基础设施;此外,非洲拥有非常丰富的未开发的能源等资源,近年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一个热点。
2.政策因素:①宏观经济改革;②相关产业投资政策自由化;③推进私营化计划
四、中欧和东欧
1 经济因素:①经济稳定性增强;②提升市场潜力和经济增长能力;③经济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2.政策因素:①市场化的经济改革;②进一步的投资自由化政策;③私营化计划;
④参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程度;⑤有关国家的政局稳定
3.跨国公司战略因素:基于市场与生产合理化的泛欧一体化战略二、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行业格局的变迁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重心在于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对殖民地区落后国家的初级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资金集中投向铁路运输、矿物采掘、石油开采、热带植物种植等基础部门,
而对制造业的投入则很少。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直接投资对制造业的投入有所增加,这一期间向外扩张的多为技术先进的新兴工业或生产大规模消费产品的产业,如化学、军工、电气设备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重点进一步转向第二产业 —— 制造业。
这时的制造业部门主要为电子、飞机制造、
计算机、汽车、化学、机械、仪器仪表、
制药、石油化工等高新技术行业。
4,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发展的新动向是第三产业 ——
服务业比重的迅速提高。
(二)当代国际直接投资行业发展趋势
1.第一产业(初级产品部门)的趋势
总体来看,自 20世纪 80年代后半期以来,
初级产品部门在国际直接投资行业格局中的地位明显降低了。 1970- 2002年,初级部门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由
9%下降到 6%,
2.第二产业(制造业)的趋势
1970- 2002年,制造业部门在国际直接投资行业格局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对制造业直接投资比对初级产品直接投资降幅更大,
由 42%降至 34%。
根据内流 FDI存量统计,制造业部门的比重从 1988年的 41,4%提高到了 1997年的 42。
5%,但主要发达国家从 38。 2%降到 33。 4
%,发展中国家从 62,1%降到 59。 4%
制造业部门的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三个变化。
( 1)投资流向由原来的资源、劳动密集行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行业。化工、电气机械和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行业,在制造业的 FDI总量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化工行业还是发展中国家吸收 FDI最多的行业。
这反映了在这些行业中跨国公司努力从技术开发和国际生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获益的全球战略。
( 2)投资形式上出现了低股权、非股权安排和跨国公司间的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不再全都采取建立控股子公司
(或独资)的形式。
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倾向于使用低股权或非股权形式投资,包括技术转让、许可证协议、原设备制造安排、分包和交钥匙合同,这样做可以在较低的风险条件下行使控制权并谋取利润;
在发达国家,引人注目的是高科技产业中战略联盟的日益发展,其原因在于大型跨国公司为了共担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和风险,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要求。例如,美国的 IBM公司与日本的东芝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共同开发电脑芯片、法国的雷诺公司与瑞典的 Volvo联合生产汽车、
瑞士的雀巢公司与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合作通过自动售货机销售罐装热饮料项目等。
( 3)制造业的国际投资中还出现了带有区域性色彩的公司网络。随着各种非股权安排、合作研究的发展,跨国公司内部处于价值链不同阶段的各子公司之间及与其他公司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和复杂,形成相互依赖日益增强的网络结构。但由于是在各种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强化的,
如欧洲大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及亚太经济区等,因此这种网络往往带有区域性色彩。
3.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趋势
在所有区域,外国直接投资的构成均转向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已转向服务业。在 1970 年代初期,该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 1990 年这一比例占不到一半;而 2002 年,它已上升到约占 60%,估计为 4 万亿美元。
平均而言,2001-2002 年,服务业占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量的三分之二,价值约为
5,000 亿美元。此外,由于母国和东道国服务部门的跨国度落后于制造业,因此存在进一步转向服务业转移的空间。
服务业外向外国直接投资继续为发达国家所主控,但在彼此间的分配越来越趋于均衡。
近年,服务业 FDI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其他部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 1)许多服务性行业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以及由于许多服务产品的不可贸易性使向国外市场提供服务的企业必须到国外直接投资。这使得国际直接投资得以从金融服务业、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向运输、
电信、文化、咨询、会计等服务领域不断深人。
( 2)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跨国提供各种新型服务成为可能。例如,过去以电机技术为基础的电信行业已发展成为以计算机、微电子、光导纤维和卫星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服务行业,而金融、广告、旅游、
零售等行业也都发生了类似变化。
( 3)金融服务业(银行、保险、证券和其他金融机构)始终是近十年吸收 FDI最多的行业。一方面,这是由于为促进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国外子公司的业务(特别是国际贸易)需要跨国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投资,近年发达国家金融业通过跨国购并实行重组就是产生该现象的一个基本因素。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金融业的自由化也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服务业 FDI的增长。
( 4)一般来说,不仅服务业的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服务业子公司,而且初级产品部门和制造业的跨国公司也在国外建立服务业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