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规模经济理论
对于很多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者来说,
随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商品、服务的市场价值增加相比,企业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成本有递减趋势。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大规模商品、服务生产效率的提高,统一商标的经济性、信息分享的经济性,市场影响、控制的经济性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追求国际市场成为一种必要,这是因为
( 1)国内市场的有限性;
( 2)企业商品、服务的适度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及其对市场扩大的要求。
这样就使国外市场成了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
当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企业的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具有可分性或分立性,企业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有了可能,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成了企业实现规模经营的一种形式。
当企业在国外市场、国外原材料基地、国外其他生产要素供给源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可以降低企业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成本以及体现规模经济效益时,企业在国外进行投资,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成为了理性抉择。
只要规模经济效果大于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的成本,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就是可取的。当市场、
原材料基地或其他生产要素源在发达国家,母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时,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4.市场控制理论
绝大多数的商品经营都需要中间服务,但每一个中间服务者的服务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们只愿意为那些利润大风险小的商品经营服务,他们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自己的特有形象,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他们有垄断倾向,倾向于独立经营排除干扰。如果一个厂商的商品或服务不能给中间商以高额利润,如果这个厂商生产经营的商品风险较大,他要在中间商那里得到良好的服务就很难;
如果一个厂商要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
他就必须控制、影响中间商或自己直接与公众接触;如果中间商不予合作或合作不好,厂商直接与公众接触就成为必要,即跨国企业将开始自己的跨国经营。
只要具有经济、技术、法律上的可行性,只要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有利,企业直接控制中间服务,
把中间服务纳入自己的运行机制之中,就成了理性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成本并不起决定作用,相对优势也不是前提条件。当母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中间服务在发达国家时,母公司向发达国家投资,并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商品服务中间机构 —— 子公司、分公司。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就顺理成章。这个理论在解释贸易桥头堡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如果把“中间服务”改为“中间产品”,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纵向一体化型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现象。
5.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其对外直接投资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这些国家的企业按垄断优势论的标准来衡量是根本不符合跨国经营的条件。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企业为了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不得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寻求和发展自身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使投资者保持着资本的所有权,从而取得由收益率差异引起的资本收入,更重要的还在于使投资者保持着对资本运行和使用的控制权,从而获得远比货币收益更广泛的综合效益。这在投资者是国有制企业从而国家和企业利益有着更紧密的联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对外直接投资给国家带来的利益是综合性的,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资源转移效果。投资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不但可直接从国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供给,
间接地享受东道国当地资源供给和基础服务,还能汲取和传输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和管理知识,这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最基本的动因之一。
( 2)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对于大多数投资国,
一般东道国向国外进行“一揽子”要素转移的,
也主要是国内较为成熟、产品供给相对富余甚至饱和的产业部门。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跨国界的转移,则既保证了现有资产的应有价值,又起到了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的作用。
( 3)国际收支效果的获得。直接投资在短期内形成本国资本外流;但跨国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国际收支还产生若干间接影响。
这些影响可概括为:直接创收外汇利润;
带动和扩大产品出口,间接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带动和扩大劳务出口,增加和扩大非贸易外汇收入;境外企业进行反向投资以及联系介绍外商对本国投资,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 4)市场竞争效应。跨国经营企业的不断增多,
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对国内原有的竞争趋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一些率先跨国发展的企业,
将会因为在国外取得了新的市场空间,或者取得了稳定的资源供给或新的技术信息,而大大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使自己的竞争地位发生跃升,
从而使国内竞争对手感受到新的压力。这将迫使国内竞争者或者采取跨国发展的行为,或者改进经营,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在国内市场应付挑战。显然,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对投资国竞争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力的增强发生积极作用。
(二)中小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主流优势理论将垄断优势或内部化优势视为国际直接投资发生的关键因素,这是以大型跨国公司为参照的,难以解释中小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寻求相关的理论解释也成为必然。上述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中有很多就是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如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除此之外,还有几种较为成熟的解释中小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
1.防御型理论
这是通过对中国台湾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研究后总结而得出的理论。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中国台湾海外直接投资高速增长,但其海外直接投资的构成却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热情要远远高于大型企业,这与“大三角”国家的发展模式迥然不同。中国台湾学者将此归纳为防御型海外投资,以区别大型跨国公司的积极型海外投资。
防御型海外投资,是指当国内生产条件发生变化,
使部分厂商丧失国际竞争力时,转而寻求海外发展机会,利用国外廉价资源继续经营原行业。
中国台湾中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起家,在 20世纪 80年代初期,台湾币值低估,台湾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到了 80年代中期,随着台湾贸易顺差的快速累积,在对应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压力下,台湾币值不得不升值,而台湾当局为避免快速升值影响岛内产业的发展,采取缓慢升值的方式,结果造成短期资金的大量流入,岛内房价、土地价格狂升,工资也水涨船高,这样企业的经营成本急剧上升。
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很多台湾中小企业就转向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周边要素成本较低的中国大陆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台湾的例子说明,中小企业抵抗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较低,但经营的灵活性相当强,因而,只要条件允许(如合适的东道国区位、政府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有更大的动力进行海外投资也是合理的。
2.依附理论
这是主流优势理论的扩展,以使主流优势理论也适用于解释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带动,即是依附于大型跨国公司的,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或内部化优势外溢效应的大小。因此,该理论的核心仍是强调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或内部化优势。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大三角”国家跨国公司从复合一体化战略向网络战略转变过程中,带动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即中小企业是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组织的一部分而参与海外直接投资的。
3.信息技术理论
信息技术理论认为,促进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小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使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和优势。该理论尤其适合解释信息密集型的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行为。
4.国家支持理论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中小企业对于一国经济保持活力和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很多国家都颁布了相关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案,其中,促进中小企业“走出去”寻求外需,往往是重要内容。由于中小企业资源获得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因此,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成功与否与政府的态度和支持手段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