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跨国金融机构
从广义上说,跨国金融机构也是跨国公司的一类,
只是其经营对象 —— 货币及金融商品 —— 具有特殊性,鉴于其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和在国际投资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将其单独列出,进行详细分析。
当代的跨国金融机构包括各种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业务经营及机构设置的营利性金融组织。其中,
占主导地位的是跨国商业银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跨国银行( Transnational Bank);此外,还包括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跨国投资银行、共同基金、套利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
跨国金融机构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而进行国际直接投资;通过对国际证券买卖而进行国际间接投资;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融资、信息等服务而发挥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中介作用。
第一节 跨国银行
一、跨国银行的定义
跨国银行,是指以国内银行为基础,同时在海外拥有或控制着分支机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从事多种多样的国际业务,实现其全球性经营战略目标的超级银行。
对跨国银行定义内涵的理解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跨国银行具有派生性
跨国银行是国内银行对外扩展的产物,因而它首先具有商业银行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跨国银行具有派生性。
(二)跨国银行的机构设置具有超国界性
跨国银行的根本特征之一是在海外广泛地建立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认为,只有在至少 5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行或附属机构的银行才能算作是跨国银行。
(三)跨国银行的国际业务经营具有非本土性
跨国银行从事国际业务经营,主要通过其海外分支机构直接出现在当地市场或国际市场上进行,而且业务范围往往包括一些在本国国内被限制的项目。在这一点上,
跨国银行体现了与国内银行属性的区别。
首先,在经营方式上,国内银行的国际业务必须委托其国外代理行( Foreign correspondent Bank)
来进行,委托行与代理行之间是平等的业务往来关系;而跨国银行的国际业务则由自己的分支机构直接在国外履行,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是与所有权或控制权相联系的隶属关系。
其次,在经营范围上,国内银行通过代理行从事的国际业务主要局限在信用证融资、托收、汇兑等简单的传统业务方面,对一些开拓性的业务或与代理行本身利益有竞争关系的业务则不能通过委托代理来进行;跨国银行由于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个高效有机的网络体系,因而在上述业务的基础上,还广泛开展各种欧洲货币市场业务,乃至证券包销、企业兼并、咨询服务、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这些业务项目中有些在国内是对商业银行禁止的)。
(四)跨国银行的战略制定具有全球性
一方面,作为特殊的一类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制定全球性战略目标具有必要性。近年来的国际金融自由化趋势和金融创新浪潮,为银行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风险。只有从全球性目标出发,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分支机构及经营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跟上国际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更为有效地为世界范围内的客户服务,才能在最大限度内分散风险,
并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电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保证跨国银行的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的快捷性和密切性提供了技术手段,从而使其实施全球性经营管理战略具备了可能性。
二、跨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跨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萌芽产生阶段( 15世纪至 20世纪初)
(二)逐步形成阶段( 20世纪 20~ 60年代)
(二)迅速发展阶段( 20世纪 60~ 8O年代)
(四)调整重组阶段( 20世纪 90年代初至
90年代中期)
(五)创新发展阶段( 20世纪 90年代中期至今)
近年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跨国银行一方面延续了 20世纪 90年代初以来的购并风,
通过规模效应、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来巩固和增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则加强了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创新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可以说,国际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将始终是创新。总的来看,跨国银行的最新发展呈现出重组化、全能化和电子化三大趋势。
1。全球化。通过重组和并购不断扩大资本和资产规模是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国际银行业的购并重组愈演愈烈。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银行业的购并之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有不断升级的趋势,这股在北美率先刮起的银行购并之风迅速席卷欧洲、日本。
跨国购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体现了跨国银行顺应金融全球化趋势而作出的新的战略选择。
强强联合是这次购并浪潮的最大特点。例如,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报价高达 820亿美元,新成立的花旗集团总资产 7000亿美元,
排名美国第二。
1999年8月20日,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宣布合并后,总资产规模达到 12000多亿美元,成为 1999年全球资产排名第一的银行。
2.全能化。银行购并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新局面,体现了国际银行业趋向全能型的新趋势。业务多元化。
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是跨国银行向全能化发展的直接动因。传统上,西方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存在两种模式:一是英、美的分业经营模式,
二是德国的混业经营模式。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银行业务受到了来自证券、保险、
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强烈冲击,尤其是融资证券化趋势(即金融脱媒现象)使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受到极大的挤压。为应对新的挑战,跨国银行纷纷拓展业务范围,向“金融百货公司”的方向发展,而各国纷纷放松金融管制的金融自由化风潮为银行全能化消除了制度壁垒。
目前,跨国银行拓展的主要新业务有: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现金管理业务、
保险业务、房地产业务、共同基金的经营与管理、金融咨询业务、信用担保业务。
另外,跨国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通过金融期货、期权、利率互换、外汇买卖等交易对银行资产负债的风险进行管理。跨国银行全能化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
英国的金融集团模式和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3.电子化推动跨国银行的创新。计算机及电子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由此引发了银行的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批发银行业务方面,银行已借助电子技术向公司客户有效地提供了现金管理方面的大量服务,如支付账户的控制、
账户调整、电子资金转账、支票存款服务、
信用证的电子签发等;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电子技术的运用已为银行创造出一些非常重要的付款方式,如 ATMs、销售点借记卡、家庭银行、电话票据支付等。
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现在的花旗集团)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跨国银行电子化发展趋势。在 20世纪 80年代,花旗银行发展了 100个独立的私人网络,覆盖了 92个国家。从
1992年 1月起,这些独立的电子信息网络被合并成为一个全球信息网络( GIN),其目标是技术综合、跨国界服务以及成本的降低。 GIN具有声音、图像、数据功能,连接局域网( LANs)和广域网( WANs),并支持增值服务如电子数据交换。 20世纪 90年代以来,花旗银行还积极开拓网络银行业务。目前,花旗银行已在网上提供了基本交易功能服务、开户、金融信息服务、花旗金融专家与客户的访谈服务等。
电子化不仅促使花旗银行等传统银行积极发展网络业务,更激发了一批新兴的纯粹网络银行的迅速崛起,美国维尔斯银行
( Wells Fargo)就是典型的代表。美国维尔斯银行是美国最早从事网络银行业务的银行,这家资产达 1000亿美元的大银行从
1995年开始通过一种发达的室内系统提供网上银行业务,其网上银行的客户迅速地从 2万人增加到 40万人,到 2002年增加到
150万人。
三、跨国银行发展的原因
20世纪 60年代末以来,跨国银行发展十分迅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种金融企业,对利润的追逐自然是跨国银行进行跨国经营的根本的内在动因。但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外部条件。
(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具有优势的跨国银行主体。
(二)全球跨国公司的扩张要求银行跟随到海外提供服务
(三)各国对银行业的政策激励银行开展跨国经营。许多国家对银行业的政策体现了对其国内业务的限制和对其海外活动的鼓励。
一方面,政府往往对银行国内业务采取各种管制。
首先表现在对本币的存款准备金要求,这增加了银行本币业务的经营成本,从而加强了银行经营欧洲货币业务的倾向性;
其次表现在资本管制上,如美国政府在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方案、利息平衡税和银行自愿对外信贷限制方案三项资本管制措施,使得美国银行的大批客户转向国外市场,从而也促使银行走向国外;
最后表现在利率管制方面,如 20世纪 60年代美国政府的 Q
字条例,70年代瑞士和联邦德国政府对非居民本币存款的利率管制、日本政府对国内存款利率的管制推动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从而刺激了银行的跨国进程。
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对银行海外活动往往给予鼓励。如美国 1919年的“爱治法案”
准许联储给符合条件的公司颁发执照以经营国际银行业务; 20世纪 70年代时联储鼓励国内银行在境外建立“空壳”分行
( Shell Branches)开展国际银行业务;
1981年的“国际银行设施法案”( IBFs)
允许美国银行从国内总行指导境外业务活动,从而实现了“境内跨国经营”。又如日本通过 1982年,日本银行法,所确认的外国银行在日本的国民待遇,使日本银行在海外获得了同等待遇而迅速发展。
(四)国际全融市场的发展为跨国银行的业务拓展开辟了新天地
首先,20世纪 50年代末期开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欧洲货币市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市场的最大创新。欧洲货币市场的基本特征在于其不受任何国家的银行法规的限制,并由此降低了融资的成本。因此,它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融资渠道。随着欧洲短期信贷市场的发展,欧洲证券市场也发展起来。欧洲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跨国银行提供了大量的新型业务。
其次,不断创建和发展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促进了跨国银行营业网的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除了原有的发达国家的老牌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巴黎、苏黎世等以外,在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
1971~ 1976年期间,世界最大 50家银行的国外分支机构增加了 60%以上,其中以在发展中国家
(地区)扩展的速度最快。这些新兴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如新加坡是由经营亚洲美元兴起的,中国香港是以其高度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银行,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哈马等地是作为著名的“避税港”及欧洲美元转账中心而发展起来的。
(五) 20世纪 90年代以来跨国银行业的重组和新发展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
首先,金融全球化趋势是促使跨国银行重组和调整的主要动因。“金融全球化”
是建立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基础之上的,全球金融联系日益深化的过程,这种联系是涉及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交易和金融监管等各个方面的立体架构。近年来跨国银行出现的购并重组、全能化、
电子化发展的新动向均与金融全球化趋势有着直接联系:而跨国银行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全球化。
其次,金融自由化加剧了跨国银行的竞争和风险。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日益自由化的趋向,主要西方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逐步取消了利率管制;有些国家开始放宽业务领域的限制(如加拿大政府于 1987年 6月取消了银行、证券业务分离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了本国的金融市场等。
金融自由化一方面加剧了跨国银行间及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增大了跨国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一直动荡不安,不时出现区域性金融危机(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风暴等)。在上述形势下,各跨国银行力图通过调整与重组以实现增强实力及抗风险能力、取得业务互补的竞争优势、降低经营成本等目标。
事实上,这些举措已经显现出初步成果。例如,据国际清算银行( BIS)的 1995~ 1996年度报告计算的 1995年度全球银行资产回报率,美国由上一年的 1,81%上升为
1,87%,英国由 1,22%增加到 1,27%。只有日本由于国内泡沫经济破裂带来的不良债务等问题积重难返,银行业复苏乏力,当年 21家大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为- 0,75%;
其跨国银行的发展也出现停滞,如 1997年其在瑞士营业的
28家银行中有 5家倒闭。
四、跨国银行的组织形式
跨国银行的组织形式包括跨国银行母行与其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关系及这些分支机构的具体形式。
就母行与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关系而言,
主要有三种类型:分支行制、控股公司制和国际财团银行制。
就这些海外分支机构的具体形式而言,又可分为代表处、经理处、分行、附属行或联属行、财团银行等多种形式。跨国银行组织形式的选择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
(一)母行与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
1.分支行制。跨国银行的分支行制是指母行在海外设立和控制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通过这些分支机构来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组织结构形式。这些分支机构根据不同的级别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网络结构。
2.控股公司制。控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是指银行通过“银行持股公司”
( Bank Holding Company)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网络。这种组织方式以美国最为典型。
美国跨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可以由银行或其持股公司直接设立,而更多的是通过其附属机构“爱治法公司”( Edge Act
Corporation)设立的。
3.国际财团银行制。国际财团银行制是指由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以参股合资或合作的方式组成一个机构或团体来从事特定国际银行业务的组织方式。它与为某项贷款而由多家银行组成的贷款辛迪加
( Ioan Syndicate)不同,辛迪加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临时组织,而国际财团银行是正式注册的法人。
(二)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形式
1。代表处( Representative Office)。代表处是跨国银行最低层次的海外分支机构,
工作人员很少。它并不直接经营银行业务,
主要工作是代表母行与东道国客户联系,
与东道国政府、企业进行接触,为母行招徕业务,收集当地的经济政治情报等。
2。经理处( Agency)。经理处的作用与跨国银行在东道国的代理行类似,如为进出口贸易融资、代客买卖外汇等。经理处与经理行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母行的隶属部分,
而后者仅与母行存在业务委托关系。
3.分行( Branch)。海外分行是跨国银行根据东道国法律规定设立并经营的境外机构,是母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其资产和负债要合并到母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母行则需为其承担无限责任。
4.附属行( Subsidiary)或联属行
( Affiliate)。这两种形式都是作为独立法人在当地注册的经营实体,是由跨国银行与东道国有关机构共同出资设立或对当地银行兼并、收购而成立的,跨国银行因持股关系而承担有限责任。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附属行的大部分股权为跨国银行所有,而联属行的大部分股权由东道国机构掌握,两者一般以 50%为界限进行区分。
它们往往可以经营许多分行所不允许经营的业务,在较大限度内进入东道国市场。
5。爱治法公司( Edge Act Corporation)。
爱治法公司是美国跨国银行根据 1919年修订的联邦储备法允许设立的最为重要的、
经营国际银行业务的海外分支机构形式
(虽然其地理位置可能在美国国内)。爱治法公司存在两种类型:银行爱治法公司及投资爱治法公司。前者是美国跨国银行经营国际业务及设立海外分行的主要机构,
后者则主要通过对国外金融机构投资为母行建立附属行等。
6.财团银行( Consortium Bank)。财团银行又称“银行家银行”
( Bankers’Bank),是由两家以上银行共同出资组成的、在特定地区开展特定业务活动的银行,是在东道国注册和纳税的独立的法人实体。按英格兰银行统计标准应是出资者至少有一家是海外银行,而且没有一家银行持有 50%以上的股份。财团银行的主要业务在于安排巨额贷款,此外还兼营证券发行、欧洲货币市场以及企业兼并收购等业务。其本身一般不吸收存款,
资金由各参股银行提供。
(三)跨国银行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因凑
1。就跨国银行母行与其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设立的形式选择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其国内银行业的发展状态。例如,大多数国家的跨国银行采取分支行制,是由于其在国内的发展形式即分支行制,因而自然地在银行跨国化过程中向海外延伸;而美国的国内银行业是从单一银行制度逐步发展为控股公司制,其跨国银行采取控股公司制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国际财团银行制的产生则是出于分散巨额业务风险的特殊目的。
2。就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具体形式选择而言,主要取决于东道国及母国的政策和法规限制。例如,有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东道国)禁止外国银行在本国设立分行乃至附属行、联属行,跨国银行便只能采取代表处等低级形式。又如,有的母国对不同类型海外分支机构采用不同的税收递延或抵免条款,从而也影响着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类型选择。
五、跨国银行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
跨国银行是金融类跨国企业,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表现为
首先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体现在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当前 FDI的行业趋势是服务业所占比重快速上升,其中包括金融服务业。跨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时为购租场地、添置设备、雇用人员等投入都可视为其国际直接投资。
其次,通过对跨国公司的股权参与,跨国银行还间接地介入了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如日本的第一劝业银行就持有包括食品、纤维、石油化工、钢铁、电机等多家大型跨国公司的股份。这种控股关系一般都存在于跨国银行的总行与跨国公司的总公司之间,海外分支机构间的股权结合尚不多见。这种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在国际上的融合生长,体现了金融资本的国际化。
第三,作为金融服务性部门,跨国银行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发挥着中介枢纽的作用,
这是跨国银行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跨国银行对跨国公司等国际直接投资者的各种支持和服务方面。
1 跨国银行是国际直接投资者跨国融资的中介
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同时,国际上又存在众多的间接投资者或短期信贷提供者,
产生了巨大的资金供应。但资金需求与资金供应往往存在数额、期限、币种等方面的差异,这就需要跨国银行发挥信用中介作用予以调整。跨国银行可以通过汇集小额、短期的资金向资金需求者提供大额、
长期的信贷,并且通过商业票据的承兑、
贴现等为其创造出流动性。
商业银行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国际信贷的主要来源。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 2001年3月份发布的,国际银行和金融市场发展季度报告,提供的资料,截至
2001年3月,28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拥有的国际债权是 126988亿美元,其中,对非居民的本外币债权为 111774亿美元,占到全部国际债权的 88%;
而对本国居民的外币债权为 15214亿美元,占全部国际债权的12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全部国际债权中,银行之间的国际债权为 74818亿美元,占67 %,而银行对非银行的债权为 36956
亿美元,占 33%。从中可以看出,在国际债权中,
不同国家之间的银行之间的借贷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信贷业务出现了证券化的趋势。如跨国银行在负债业务方面,凭借自身的声誉和资信优势,通过发行自己的债务凭证 —
— 银行债券等,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聚集起大量资金;在资产业务方面,通过把对借款人的债权转化为股权或债券,增强了流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中介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国银行开始介入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 —— 直接证券的发行和包销,其中介作用已扩展到直接融资领域。
(二)跨国银行是投资者跨国界支付的中介
由于跨国银行拥有分布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络,因而能为投资者在世界范围内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业务,充当其国际支付的中介。国内银行在执行国际支付中介时是通过与外国银行之间的代理行关系间接地进入对方的国内支付系统。
而跨国银行则更多地通过海外分支机构直接进入东道国支付清算系统,然后通过母行与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相互间的支付清算形成一个国际支付清算网络。
例如美国的银行间同业支付清算系统 CHIPS;或由多家跨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直接组成完全用于国际间资金调拨的支付清算系统,如环球银行间财务电讯协会 SWIFT、伦敦外汇清算 ECHO等。
SWIFT(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mcation)向客户提供的是一种可任意选择的双边差额结算服务相联系的电信服务,截至 1996年 5月,27家金融机构使用这种差额结算系统,一天可处理 1000个指令。
ECHO是一个多边差额结算系统,支持全球 24小时的差额结算。到 1996年 5月,13家银行使用
ECHO,另外 7家银行正准备加入这一系统。
(三)跨国银行是为跨国投资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中介
由于跨国银行拥有覆盖全球范围的机构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及同业关系,因而掌握有大量的信息,承担起信息中介的作用。例如上述的融资中介行为,实际上就是在掌握众多的资金供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
由于跨国银行汇集了许多财务管理、投资分析方面的专家人才,因而可以向投资者提供多方面的咨询、顾问方面的服务,帮助公司把握风险,更为有效地拓展海外业务。这些服务在对跨国公司产生裨益的同时,也为跨国银行扩大了利润来源。
在如今来自传统贷款业务收益不断降低的情况下,
银行的收费性服务能够在无风险的基础上创造较高的收益。据美国纽约市第一曼哈顿咨询集团的一项调查报告,美国银行对大公司贷款的资本收益率仅为 5%~ 7%,而收费服务的资本收益率可达 40%~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