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线索:
通货膨胀(定义 — 原因 — 影响 —
措施) — 通货紧缩(定义 — 原因 — 影响 — 措施)
第一节 通胀和通缩的定义及其分歧一、通货膨胀 (inflation)定义:
马克思的通货膨胀定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
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 隐含几层含义,(1)通货膨胀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纸币流通 。 (2)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
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定义,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
哈耶克的通货膨胀定义,通货膨胀是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
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 。
萨谬尔森的通货膨胀定义,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 。
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上涨 。 两个要点: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
通货膨胀:
n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纸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二、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 deflation,简称通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常意义上的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普遍持续下跌或货币价值不断上升的过程。
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主要可分为,单一标准,和,多重标准,两大类。
1.通货紧缩的,单一标准,
,新帕尔格雷夫金融大词典,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价格下降和货币升值的过程,。 萨谬尔森的,经济学,(第 16版)指出,通货紧缩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斯蒂格利茨( Joseph Stiglitz)
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中也将通货紧缩定义为物价水平的稳定下降。
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都采用通货紧缩的唯一标准:即通货紧缩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下降。
2.通货紧缩的,多重标准,
采用,多重标准,的通货紧缩定义为:通货紧缩不仅包括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而且也要包含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经济衰退或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降。
由于通货紧缩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用多重标准加以判断,不但在理论上容易将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后果加以混淆,而且不适于对实际经济情况的判断,因而采用通货紧缩,多重标准,定义的经济学家和学者并不多。
三、通胀和通缩的衡量指标
n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的严重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
(通货紧缩率) 这一指标来衡量的。通常人们将物价上涨指数看作通货膨胀率,价格水平的负增长为通货紧缩率 。
n 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价格指数有以下三种:
n 消费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n 批发物价指数 (wholesale price index)
n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
消费物价指数
n 该指数是根据家庭消费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而编制的。
n 优点在于资料容易搜集,能及时地反映影响社会公众生活费用的物价趋势。
n 缺点在于范围较窄,不能够反映各种资本品以及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趋势。
批发物价指数
该指数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指数编制,反映包括原材料,中间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的批发价格的变动状况的物价指数,所以又称为生产者物价指数 。
优点是能灵敏地反映生产者生产成本的变化状况,
缺点是没有将各种劳务包括之内,且对一般居民的生活影响不够直接 。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该指数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
优点是其包括的范围广,能较全面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 。
缺点是编制该指数需要收集大量资料,
一般只能一年公布二次,因而不能及时反映物价的变动趋势 。
隐性通货膨胀:
在严格实行价格管制的国家里,物价上升的趋势可能被人为地压抑,表面上物价并未上涨,但实际土却可能存在着商品的严重短缺,
人们为获得一定量的商品必须支付较高时额外成本 (如排队、托关系甚至黑市交易 ),这种情形被经济学家们称之为隐蔽型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无法通过物价指数反映出来,
只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估算。
第二节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机理比较复杂,对此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出了各种分析,提出了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说、结构说等不同的理论解释,并依其成因形成了通货膨胀的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推动论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论等理论。
(一)需求拉上论( demand-pull
theory)
西方经济学界早期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需求拉上论是西方出现最早的通货理论。
在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以前,需求拉上论是被大多数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的通货膨胀理论。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和劳物的总需求量超过商品的总供给量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了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造成的。
因此,要克服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就必须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消除过多的总需求。
1,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
凯恩斯认为,一般物价水平是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所引起,而总需求的过度增加却不一定由货币增加所引起。
凯恩斯对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作了区分,
– 他认为,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资源时,如果货币供给数量增加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使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
– 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形成的过度总需求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 当经济逐渐接近充分就业时,货币供给增加所形成的过度的总需求一方面使产出增加,另一方面又使物价逐渐上升。从而产生所谓的,半通货膨胀,现象。
P
P4
P3
P2
P1
O
AS
AD5
D
C
B
A
AD4
AD1
AD2
AD3
Y1 Y2 Y3 Yf Y
图 18-1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
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强调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均把价格和货币需求通过方程联系起来,认为在货币乘数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产出在达到充分就业后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货币供给的增加将直接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成本推动论
( cost-push theory)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
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
成本推动论者观点,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升 。 生产成本的上升既是通货膨胀的根源,也是失业增加的根源 。
两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要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形成工资 — 物价螺旋上升。
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而人为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
AS3
AS2
AS1
AD
Y1 Y2 Yf Y
P
P3
P2
P1
O
图 18-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动论
供求混合推动论: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而引发的 。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下的通货膨胀称为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例如,过度需求 — 物价上涨 — 提高工资 — 成本 (工资 )推进通胀。,成本推进”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Y2 Y1 Yf Y
P5
P4
P3
P2
P1
O
e
d
c
a
b
图 18-3 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因部门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的通货膨胀 。
结构性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需求移动型通货膨胀
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斯堪的纳维亚 ( 北欧小国 ) 型通货膨胀需求移动型通货膨胀 ( demand-shift
theory)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需求增力了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
而需求减少了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具有,刚性,而未必相应下降,
结果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
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一国不同的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同步,
但各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却存在着一致性。一般来说,
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的增长。
劳动力从产业部门转向服务业部门,导致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减少,产出也下降。产业部门提高工人的货币工资收入或福利,从而使其产品成本上升。由于工资具有刚性,因此服务业部门的货币工资不但不会因过多的劳动力的流入而下降,反而有可能继续以超过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增长,并进而导致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由此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 斯堪的纳维亚(北欧小国)型通货膨胀
小国经济分成两大部门,一是“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有直接联系的部门;二是“非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如服务业、建筑业等。
由于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当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会随之上涨,结果也会使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
一旦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上涨后,非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也必然向开放经济部门看齐而提高工资,结果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小国”全面的物价上涨,
发生通货膨胀四、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对产出、就 业、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
有益论,一定条件下 ( 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对于促进产出增加,实现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
理由:
通胀 — 利润增加 — 企业扩大投资 — 经济增长
通胀 — 国债利息负担减少 — 国债增发 — 政府投资增加 — 经济增长;
通胀 — 有利于富裕阶层 — 储蓄率提高 — 投资增加 — 经济增长 。
有害论:
虽然通货膨胀初期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只会导致经济低效率并进而损害经济增长。
理由:
– 通货膨胀导致抢购,储蓄率下降,投资率下降,经济增长率下降。
– 通货膨胀改变相对价格,影响资源配置。
– 通货膨胀增加企业或个人的实际税负。
中性论:
由于公众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从而使通货膨胀各种效应的作用就相互抵消。通货膨胀对产出既不会促进,也不会损害,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中性的。
一般观点,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是在开始阶段的极短时间内,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只有危害,而没有促进作用。
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 ( 凯恩斯学派 ),通胀与失业有替代关系 。
W
W1
W2
O u1 u2 U
通货膨胀对财富和收人再分配的影响
在充分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并不明显 。
在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期,
o固定收入者受损;非固定收入者能及时调整其收入而避免损失;o
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
o政府受益:政府债券实际利息的负担降低,
累进所得税增加 。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 )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由于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此当经济运行中出现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时,
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抑制过旺的总需求。
1.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发行来降低流通中的货币量来抑制通货膨胀。
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 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 二是提高利率。
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抑制通货膨胀。
运用财政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 一是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和收入减少,
从而使其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
– 二是削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以消除财政赤字、平衡预算,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
– 三是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起到抑制个人收入增加的作用。
(二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指通过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控制一般物价的上涨幅度。
这种抑制性的收入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1)工资、价格管制 。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暂时冻结工资和物价。工资、价格管制通常采用道义劝告和指导、
冻结工资等手段进行。
– (2)利润管制。 利润管制是指政府强行限制大企业或垄断性行业的利润,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三)收入指数化政策(减轻通胀的分配效应)
收入指数化政策又称指数联动政策,
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让工资、利息、证券收益以及其他收益部分地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
第三节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一、代表性通货紧缩理论
经济理论界由于对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的认识差异,形成不同的通货紧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
货币数量的减少机理:根据费雪方程( MV=PY),当货币流通速度 V与真实产出 Y趋于稳定时,货币存量的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20世纪以前的通货紧缩时常伴有货币数量减少,货币数量说解释物价水平的下降方面占支配地位。 20世纪初是各国通货紧缩的高发时期,
许多学者将货币数量论作为解释通货紧缩的重要理论基础。
R.G,Hawtrey对通缩的纯货币解释:银行收缩信用 — 利率提高 — 生产活动压缩 — 消费者收入减少 —
总需求减少 — 价格下降 — 批发商的订货减少 — 生产者的订单减少 — 生产活动再压缩 — 消费者收入再减 — 总需求再减 — 价格再降。
(二)通货紧缩的金融结构理论
费雪的,债务 — 通货紧缩理论,(Debt-Deflation
Theory),过度负债
机理:经济繁荣 —— 负债增加 — 过度负债 — 流动性缺乏 — 降价抛售 — 物价下跌 — 债务真实价值上升 —
破产的可能性加大 — 再降价。
跳出循环:在通货紧缩过程中,债务清算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债务真实价值增长的步伐。只有当过度负债被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强制性消除以后,通货紧缩才能停止,新一轮繁荣与萧条的更替才会重新开始。
过度负债的金融结构性成因:对借贷的管理太松
(三)非货币金融的通货紧缩理论
1、通货紧缩的储蓄 —投资分析
投资过度论,通货紧缩的原因是生产结构的失调,生产结构的失调在于繁荣时期投资结构的失调:生产性投资过度。消费品的供给增加了,而需求却在降低,价格必然下跌。并非仅由于银行准备金不充分而造成的资金不足。
消费不足论,无论是货币数量减少、结构失调还是投资过度,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总不外乎是消费量的不足。消费不足既可能起因于投资过度下的资本积累使生产超过消费力,也可能是由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的恶化等引起。
2、技术进步的通货紧缩效应
技术进步会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劳动量而引起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一般成因: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本币汇率高估、
供给结构不合理二、通货紧缩的影响
1,通货紧缩会抑制消费和投资,导致经济衰退。
– 通货紧缩,货币的购买力上升,延迟消费,商业活动萎缩。
– 物价的持续下跌,实际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 居民和企业的这些行为都会减缓经济的增长,甚至可能形成经济衰退。
2、通货紧缩容易引起银行业发生危机
通货紧缩降低了企业的还贷能力,增大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通货紧缩使抵押品贬值,银行要求企业追加抵押品或偿还贷款,在企业无法满足要求时,银行出售抵押品,抵押品价格下跌,贷款者的净资产减少,从而加速破产过程,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通货紧缩加重了贷款者的实际负担,当产品价格出现非预期下降,企业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削弱了贷款者归还银行贷款的能力,银行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随之增大;
银行经营环境的恶化会使人们对银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为了保护自己资金的安全,他们一方面将钱放在手边,不存人银行,另一方面会把钱从银行提出,而这又会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当存款人挤兑银行发生后,将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导致金融危机。
三、通货紧缩的治理
1,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预期陷阱,中央银行长期以来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逐渐树立了通货膨胀的斗士的公众形象,这使社会公众的预期形成思维定式,即任何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暂时的,中央银行最终还是要以反通货膨胀作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标 。
通货再膨胀 ( Refaltion),为了治理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公众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 。 使社会公众相信中央银行允许和鼓励一定的通货膨胀 。
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性通货膨胀理论 (Fiscal Inflation
Theory),早在 20世纪 20年代末,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就不但已完全 认识到了在通货紧缩中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而且还发展出一套通过财政政策来鼓励通货膨胀的理论,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自称这一理论为财政性通货膨胀理论。
补偿性公共支出 (Compensatory Public
Spending)原理,
在治理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方面,财政性通货膨胀理论与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非常相似。
芝加哥学派提出补偿性公共支出原理:
– 政府的财政预算应当与社会经济条件保持相同的步调,即政府应在萧条期间实施结构性预算赤字的政策,而在经济繁荣时,就要保持适当的盈余。
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扩大财政支出总量的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
通货膨胀(定义 — 原因 — 影响 —
措施) — 通货紧缩(定义 — 原因 — 影响 — 措施)
第一节 通胀和通缩的定义及其分歧一、通货膨胀 (inflation)定义:
马克思的通货膨胀定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
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 隐含几层含义,(1)通货膨胀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纸币流通 。 (2)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
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定义,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
哈耶克的通货膨胀定义,通货膨胀是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
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 。
萨谬尔森的通货膨胀定义,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 。
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上涨 。 两个要点: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
通货膨胀:
n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纸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二、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 deflation,简称通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常意义上的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普遍持续下跌或货币价值不断上升的过程。
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主要可分为,单一标准,和,多重标准,两大类。
1.通货紧缩的,单一标准,
,新帕尔格雷夫金融大词典,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价格下降和货币升值的过程,。 萨谬尔森的,经济学,(第 16版)指出,通货紧缩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斯蒂格利茨( Joseph Stiglitz)
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中也将通货紧缩定义为物价水平的稳定下降。
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都采用通货紧缩的唯一标准:即通货紧缩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下降。
2.通货紧缩的,多重标准,
采用,多重标准,的通货紧缩定义为:通货紧缩不仅包括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而且也要包含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经济衰退或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降。
由于通货紧缩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用多重标准加以判断,不但在理论上容易将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后果加以混淆,而且不适于对实际经济情况的判断,因而采用通货紧缩,多重标准,定义的经济学家和学者并不多。
三、通胀和通缩的衡量指标
n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的严重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
(通货紧缩率) 这一指标来衡量的。通常人们将物价上涨指数看作通货膨胀率,价格水平的负增长为通货紧缩率 。
n 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价格指数有以下三种:
n 消费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n 批发物价指数 (wholesale price index)
n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
消费物价指数
n 该指数是根据家庭消费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而编制的。
n 优点在于资料容易搜集,能及时地反映影响社会公众生活费用的物价趋势。
n 缺点在于范围较窄,不能够反映各种资本品以及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趋势。
批发物价指数
该指数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指数编制,反映包括原材料,中间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的批发价格的变动状况的物价指数,所以又称为生产者物价指数 。
优点是能灵敏地反映生产者生产成本的变化状况,
缺点是没有将各种劳务包括之内,且对一般居民的生活影响不够直接 。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该指数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
优点是其包括的范围广,能较全面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 。
缺点是编制该指数需要收集大量资料,
一般只能一年公布二次,因而不能及时反映物价的变动趋势 。
隐性通货膨胀:
在严格实行价格管制的国家里,物价上升的趋势可能被人为地压抑,表面上物价并未上涨,但实际土却可能存在着商品的严重短缺,
人们为获得一定量的商品必须支付较高时额外成本 (如排队、托关系甚至黑市交易 ),这种情形被经济学家们称之为隐蔽型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无法通过物价指数反映出来,
只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估算。
第二节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机理比较复杂,对此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出了各种分析,提出了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说、结构说等不同的理论解释,并依其成因形成了通货膨胀的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推动论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论等理论。
(一)需求拉上论( demand-pull
theory)
西方经济学界早期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需求拉上论是西方出现最早的通货理论。
在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以前,需求拉上论是被大多数经济学家广泛接受的通货膨胀理论。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和劳物的总需求量超过商品的总供给量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了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造成的。
因此,要克服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就必须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消除过多的总需求。
1,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
凯恩斯认为,一般物价水平是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所引起,而总需求的过度增加却不一定由货币增加所引起。
凯恩斯对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作了区分,
– 他认为,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资源时,如果货币供给数量增加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使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
– 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形成的过度总需求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 当经济逐渐接近充分就业时,货币供给增加所形成的过度的总需求一方面使产出增加,另一方面又使物价逐渐上升。从而产生所谓的,半通货膨胀,现象。
P
P4
P3
P2
P1
O
AS
AD5
D
C
B
A
AD4
AD1
AD2
AD3
Y1 Y2 Y3 Yf Y
图 18-1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
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强调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均把价格和货币需求通过方程联系起来,认为在货币乘数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产出在达到充分就业后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货币供给的增加将直接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成本推动论
( cost-push theory)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
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
成本推动论者观点,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升 。 生产成本的上升既是通货膨胀的根源,也是失业增加的根源 。
两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要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形成工资 — 物价螺旋上升。
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而人为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
AS3
AS2
AS1
AD
Y1 Y2 Yf Y
P
P3
P2
P1
O
图 18-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动论
供求混合推动论: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而引发的 。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下的通货膨胀称为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例如,过度需求 — 物价上涨 — 提高工资 — 成本 (工资 )推进通胀。,成本推进”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Y2 Y1 Yf Y
P5
P4
P3
P2
P1
O
e
d
c
a
b
图 18-3 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因部门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的通货膨胀 。
结构性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需求移动型通货膨胀
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斯堪的纳维亚 ( 北欧小国 ) 型通货膨胀需求移动型通货膨胀 ( demand-shift
theory)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需求增力了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
而需求减少了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具有,刚性,而未必相应下降,
结果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
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一国不同的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同步,
但各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却存在着一致性。一般来说,
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的增长。
劳动力从产业部门转向服务业部门,导致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减少,产出也下降。产业部门提高工人的货币工资收入或福利,从而使其产品成本上升。由于工资具有刚性,因此服务业部门的货币工资不但不会因过多的劳动力的流入而下降,反而有可能继续以超过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增长,并进而导致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由此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 斯堪的纳维亚(北欧小国)型通货膨胀
小国经济分成两大部门,一是“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有直接联系的部门;二是“非开放经济部门”,即产品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如服务业、建筑业等。
由于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当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会随之上涨,结果也会使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
一旦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上涨后,非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也必然向开放经济部门看齐而提高工资,结果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小国”全面的物价上涨,
发生通货膨胀四、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对产出、就 业、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
有益论,一定条件下 ( 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对于促进产出增加,实现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
理由:
通胀 — 利润增加 — 企业扩大投资 — 经济增长
通胀 — 国债利息负担减少 — 国债增发 — 政府投资增加 — 经济增长;
通胀 — 有利于富裕阶层 — 储蓄率提高 — 投资增加 — 经济增长 。
有害论:
虽然通货膨胀初期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只会导致经济低效率并进而损害经济增长。
理由:
– 通货膨胀导致抢购,储蓄率下降,投资率下降,经济增长率下降。
– 通货膨胀改变相对价格,影响资源配置。
– 通货膨胀增加企业或个人的实际税负。
中性论:
由于公众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从而使通货膨胀各种效应的作用就相互抵消。通货膨胀对产出既不会促进,也不会损害,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中性的。
一般观点,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是在开始阶段的极短时间内,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只有危害,而没有促进作用。
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 ( 凯恩斯学派 ),通胀与失业有替代关系 。
W
W1
W2
O u1 u2 U
通货膨胀对财富和收人再分配的影响
在充分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并不明显 。
在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期,
o固定收入者受损;非固定收入者能及时调整其收入而避免损失;o
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
o政府受益:政府债券实际利息的负担降低,
累进所得税增加 。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 )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由于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此当经济运行中出现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时,
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抑制过旺的总需求。
1.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发行来降低流通中的货币量来抑制通货膨胀。
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 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 二是提高利率。
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抑制通货膨胀。
运用财政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 一是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和收入减少,
从而使其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
– 二是削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以消除财政赤字、平衡预算,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
– 三是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起到抑制个人收入增加的作用。
(二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指通过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控制一般物价的上涨幅度。
这种抑制性的收入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1)工资、价格管制 。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暂时冻结工资和物价。工资、价格管制通常采用道义劝告和指导、
冻结工资等手段进行。
– (2)利润管制。 利润管制是指政府强行限制大企业或垄断性行业的利润,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三)收入指数化政策(减轻通胀的分配效应)
收入指数化政策又称指数联动政策,
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让工资、利息、证券收益以及其他收益部分地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
第三节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一、代表性通货紧缩理论
经济理论界由于对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的认识差异,形成不同的通货紧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
货币数量的减少机理:根据费雪方程( MV=PY),当货币流通速度 V与真实产出 Y趋于稳定时,货币存量的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20世纪以前的通货紧缩时常伴有货币数量减少,货币数量说解释物价水平的下降方面占支配地位。 20世纪初是各国通货紧缩的高发时期,
许多学者将货币数量论作为解释通货紧缩的重要理论基础。
R.G,Hawtrey对通缩的纯货币解释:银行收缩信用 — 利率提高 — 生产活动压缩 — 消费者收入减少 —
总需求减少 — 价格下降 — 批发商的订货减少 — 生产者的订单减少 — 生产活动再压缩 — 消费者收入再减 — 总需求再减 — 价格再降。
(二)通货紧缩的金融结构理论
费雪的,债务 — 通货紧缩理论,(Debt-Deflation
Theory),过度负债
机理:经济繁荣 —— 负债增加 — 过度负债 — 流动性缺乏 — 降价抛售 — 物价下跌 — 债务真实价值上升 —
破产的可能性加大 — 再降价。
跳出循环:在通货紧缩过程中,债务清算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债务真实价值增长的步伐。只有当过度负债被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强制性消除以后,通货紧缩才能停止,新一轮繁荣与萧条的更替才会重新开始。
过度负债的金融结构性成因:对借贷的管理太松
(三)非货币金融的通货紧缩理论
1、通货紧缩的储蓄 —投资分析
投资过度论,通货紧缩的原因是生产结构的失调,生产结构的失调在于繁荣时期投资结构的失调:生产性投资过度。消费品的供给增加了,而需求却在降低,价格必然下跌。并非仅由于银行准备金不充分而造成的资金不足。
消费不足论,无论是货币数量减少、结构失调还是投资过度,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总不外乎是消费量的不足。消费不足既可能起因于投资过度下的资本积累使生产超过消费力,也可能是由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的恶化等引起。
2、技术进步的通货紧缩效应
技术进步会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劳动量而引起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一般成因: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本币汇率高估、
供给结构不合理二、通货紧缩的影响
1,通货紧缩会抑制消费和投资,导致经济衰退。
– 通货紧缩,货币的购买力上升,延迟消费,商业活动萎缩。
– 物价的持续下跌,实际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 居民和企业的这些行为都会减缓经济的增长,甚至可能形成经济衰退。
2、通货紧缩容易引起银行业发生危机
通货紧缩降低了企业的还贷能力,增大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通货紧缩使抵押品贬值,银行要求企业追加抵押品或偿还贷款,在企业无法满足要求时,银行出售抵押品,抵押品价格下跌,贷款者的净资产减少,从而加速破产过程,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通货紧缩加重了贷款者的实际负担,当产品价格出现非预期下降,企业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削弱了贷款者归还银行贷款的能力,银行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随之增大;
银行经营环境的恶化会使人们对银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为了保护自己资金的安全,他们一方面将钱放在手边,不存人银行,另一方面会把钱从银行提出,而这又会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当存款人挤兑银行发生后,将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导致金融危机。
三、通货紧缩的治理
1,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预期陷阱,中央银行长期以来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逐渐树立了通货膨胀的斗士的公众形象,这使社会公众的预期形成思维定式,即任何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暂时的,中央银行最终还是要以反通货膨胀作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标 。
通货再膨胀 ( Refaltion),为了治理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公众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 。 使社会公众相信中央银行允许和鼓励一定的通货膨胀 。
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性通货膨胀理论 (Fiscal Inflation
Theory),早在 20世纪 20年代末,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就不但已完全 认识到了在通货紧缩中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而且还发展出一套通过财政政策来鼓励通货膨胀的理论,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自称这一理论为财政性通货膨胀理论。
补偿性公共支出 (Compensatory Public
Spending)原理,
在治理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方面,财政性通货膨胀理论与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非常相似。
芝加哥学派提出补偿性公共支出原理:
– 政府的财政预算应当与社会经济条件保持相同的步调,即政府应在萧条期间实施结构性预算赤字的政策,而在经济繁荣时,就要保持适当的盈余。
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扩大财政支出总量的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