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利润主要内容:
利润的构成和利润核算所得税计算及核算利润分配及核算第一节 利润形成一、利润的概念本期营业观:利润表 只反映营业活动成果。
总括利润观:利润表应反映全部活动和事项的影响二、资本保持观念财务资本保持名义资本保持不变购买力资本保持三、利润构成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营业税费 –期间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投资净收益主营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营业税费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出净利润 =利润总额 -所得税四,利润形成核算
(一)营业外收支
1.营业外收入:与正常营业活动无关的收入。
2.营业外支出:与正常营业活动无关的支出。
具有不经常发生、意外或偶然性。
会计核算:
设置“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账户。
(二)利润形成核算本年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当年亏损 当年净利润借 贷
1.期末结转损益:
( 1)借: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贷:本年利润
( 2)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第二节 所得税及会计处理一、所得税计税原理计税原理:是对企业的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课征的税金。
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25%)
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总额 -不征税收入 -免税收入 -各项扣除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收入总额: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
为收入总额。包括,1)销售货物收入; ( 2)提供劳务收入; ( 3)转让财产收入; ( 4)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 5)利息收入; ( 6)租金收入; ( 7)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 8)接受捐赠收入; ( 9)其他收入。
不征税收入:如财政拨款免税收入:如国债利息收入扣除: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应纳税所得额
=年度的应税收入 -税法允许扣除的金额 -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应纳税所得额:
又称应税收益或计税利润。是根据国家所得税税法确认的收益。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关系:
二者都是对所得与所失的计量。但二者依据的原则、计量标准不完全相同,是彼此独立的。
应纳税所得额
=年度的应税收入 -税法允许扣除的金额
=利润总额 +纳税调整项目金额二、核算帐户:
“所得税”,核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发生及结转。
“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核算应交未交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资产”
核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
“递延所得税负债”
核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
三、所得税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步骤,
例:某企业全年实现利润 1000000元,假设不存在调整事项。
年应纳所得税税额:
1000000× 25%=250000元
1月 —11月已累计预交 200000元。
( 1)预交时,借: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 2) 12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 250000
贷:应交税金 250000
—应交所得税
( 3)将所得税费用结转“本年利润”帐户借 本年利润 250000
贷 所得税 250000
( 4)缴纳应交未交所得税借 应交税金 50000
——应交所得税贷 银行存款 50000
四、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永久性差异 ——是由于会计与税法在收入、费用或应税收入、扣除金额上确认口径上不同引起的差异

暂时性差异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分析,是由于资产负债帐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引起差异。
永久性差异:
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将来产生应税金额或可扣除金额,不影响其他期间。
主要包括:
( 1)会计确认为收入,税法不作为收入。
( 2)会计不确认为收入,税法视同收入。
( 3)会计确认为费用或损失,税法不视为扣除项目。
( 4)计算会计利润不能扣除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扣除。
暂时性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会在将来消失。其纳税影响是会增加或减少将来应交税金。
五、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1.应付税款法 ——按照所得税税法要求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并按相同金额确认本期所得税费用。
借 所得税 ****
贷 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
,小企业会计制度,
缺陷:在存在暂时性差异或时间性差异的情况下,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不符合配比原则。
2.纳税影响会计法 ——将时间性差异的纳税影响按权责发生制和配比要求递延到以后期间。
3.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时间性差异 ——从利润表的角度分析,由于会计与税法在收入、费用确认时间上不同引起的差异。
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表出发,比较资产负债帐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分别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基础上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一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的金额。
资产初始确认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
某资产取得时成本 300万,计税基础 300万。
资产持有过程中,计税基础为资产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已税前扣除金额后的余额,是按照税法在以后期间还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
例:
与售后服务有关的预计负债在销售当期确认销售费用,税法规定在预计负债支出发生时全部税前扣除。
该负债在发生时引起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
该预计负债发生时帐面价值 30000元,暂时性差异 30000元计税基础 =30000-30000=0
未来期间负债支付时帐面价值 0,可税前扣除的金额为
30000元,暂时性差异转回 30000元。
负债的计税基础
=帐面价值 -未来期间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发生和偿还一般不影响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如短期借款、应付帐款等。
(二)暂时性差异分类: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差异。减少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
( 1)资产帐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该差异使资产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更多,将使未来期间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某固定资产资产取得时成本 300万,计税基础 300万。
一年后,该资产帐面价值 250万,计税基础 280万。
( 2)负债帐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该差异使未来期间与负债相关的费用支出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减少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
如与售后服务有关的预计负债。
预计负债发生时 30000元,暂时性差异 30000元计税基础 =30000-30000=0。
未来期间负债支付时帐面价值 0,可税前扣除的金额为 30000元,暂时性差异转回 30000元。,
负债的计税基础
=帐面价值 -未来期间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增加的差异。
( 1)资产帐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该差异使资产可以从未来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少,将增加未来的纳税义务。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帐面 200000元,计税基础 180000元

( 2)负债帐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该差异使未来可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为负数
,因此将增加未来应纳税所得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
=帐面价值 -未来期间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三)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1.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适用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收回时,应计提减值准备,该减值准备允许转回 。
2.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适用税率适用税率,
指预期清偿负债或收回资产时的税率。 税率因法规变化时,应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帐面价值。
调整金额一般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 。
(四)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
1.当期所得税
=当期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2.递延所得税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分录:
借 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资产 *****
贷 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
或,借 所得税 *****
贷 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负债 *****
发生差异时所得税费用
=当期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收益)
某公司 2005年度利润总额 2400万元,适用税率 25%。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不存在期初余额。与所得税调整有关的资料如下:
( 1) 2005年 1月开始计算折旧的一项固定资产,成本 1200万元,使用年限 10年,净残值为 0,会计按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税收按直线法折旧,会计估计相同。
( 2)向关联企业捐赠现金 400万,假定不允许税前抵扣。
( 3)当年研究开发支出 1000万,其中 600万计入无形资产,
税法故意顶研究开发支出可按实际支出的 150%计算扣除。
( 4)支付罚款 200万。
( 5)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60万。
应纳税所得额 =24 000 000+1 200 000+4 000 000-11 000 000
+2 000 000+600 000
=20 800 000元应交所得税 =20 800 000× 25%=5 200 000元项目 帐面价值 计税基础 差异应纳税差异可抵扣差异存货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价减:累计折旧减: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帐面价值无形资产其他应付款
16 000 000
12 000 000
2 400 000
0
9 600 000
6 000 000
2 000 000
16 600 000
12 000 000
1 200 000
0
10 800 000
0
2 000 000
6 00 000
1 200 000
6 000 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 800 000 × 25%=450 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 =6 000 000 × 25%=1 500 000元所得税费用 =5 200 000+1 500 000-450 000=6 250 000
会计分录:
借 所得税 6 250 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450 000
贷 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5 200 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 500 000
第三节 公司税后利润分配
支付违反税收及国家规定的税收滞纳金、罚金等
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超过五年期限的以前年度亏损)
提取盈余公积金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一、公司法规定的分配顺序二、利润分配业务及财务影响利润分配的会计影响:
是权益内部项目的转化。
三、利润分配的具体规定
盈余公积的形成
( 1)法定盈余公积:按税后利润的 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达到注册资本的 50%时,可不再提取。
( 2) 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之外,根据股东会决议再提取的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的用途
( 1)弥补亏损。
( 2) 转增资本。办理增资手续,保持原有股权比例。
转增后盈余公积不低于注册资本的 25%。
( 3) 分配股利。亏损弥补后分配。分配后盈余公积不低于注册资本的 25%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可供分配的利润
=年初未分配利润 +本年净利润 -提取盈余公积 +
盈余公积转入分配的顺序:向优先股股东分配;
向普通股股东分配分配的形式和会计影响:
( 1)现金股利 ——
减少留存收益,增加负债并最终导致现金流出。
( 2)股票股利 ——
按股票面值减少留存收益,同时增加股本。
实质是无偿配股,股东权益总额以更多的股份表示。
利润分配
年初未弥补亏损
利润分配的去向? 从“利润分配”帐户转入的净利润余:年末未弥补的亏损余:年末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
从“本年利润”帐户转入的亏损数额?盈余公积转入补亏额三、主要帐户:
―利润分配”帐户主要的明细帐:
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公积金
——提取任意公积金
——应付普通股股利
——应付优先股股利
——转作股本的股票股利
——其他转入
——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帐户及明细帐:
盈余公积 ——法定公积金
——任意公积金四、利润分配主要业务处理:
1.计提盈余公积借: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公积金贷:盈余公积 —法定公积金
2.计提任意公积金借:利润分配 ——提取任意公积金贷:盈余公积 ——任意公积金
3.向普通股股东分配现金股利:
借 利润分配 ——应付股利贷 应付股利
5.将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
借:本年利润贷: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4.向普通股股东分配股票股利借:利润分配 ——应付股利贷:股本
6.将利润分配项目转入,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贷:利润分配 ——提取 法定公积金
——提取任意公积金
——应付股利五、亏损弥补
1.当年 利润弥补亏损:
将亏损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贷:本年利润当年利润弥补亏损自动完成。
2.盈余公积补亏例:
某公司本年实现净利润 335000元,公司以前年度未弥补亏损 28000元,已超过税前利润弥补期限
,决定用盈余公积弥补;经懂事会决议,决定按当年净利润的 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
5%提取任意公积金,决定分配给股东现金股利
80000元,股票股利 100000元。
( 1)盈余公积 补亏,
借:盈余公积 28000
贷:利润分配 ——其他转入 28000
( 2)提取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公积 33500
——提取任意公积金 16750
贷:盈余公积 —法定公积 33577
——任意公积金 16750
( 3)向投资者分配,
借 利润分配 ——应付普通股股利 80000
贷 应付股利 8000
借 利润分配 ——转作资本的股票股利 100000
贷 股本 100000
( 4)结转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335000
贷;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335000
( 5)结转利润分配有关明细帐,
借 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230250
贷 利润分配 ——提取法定公积 33500
——提取任意公积金 16750
——应付普通股股利 80000
——转作股本的股利 100000
借 利润分配 ——其他转入 28000
贷 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