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宏观经济均衡与非均衡中央财经大学 李 健主要讨论内容
“货币,宏观经济均衡与非均衡,,
——视角的把握
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货币、宏观经济均衡与非均衡,,
——视角的把握
从金融学学科体系视角的 把握
从金融学 ( 货币银行学 ) 视角的 把握
从货币基本范畴与宏观经济均衡之间内在联系视角的 把握从金融学学科体系视角的把握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帅性 地位
基本主线的描述与课程体系的把握
不要越俎代庖从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视角的把握
金融学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 整体 。
货币是金融学的第一支柱。
宏观经济均衡涉及金融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金融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货币基本理论与宏观经济均衡之间内在联系视角的把握
货币基本理论是阐明、理解现代货币信用经济宏观均衡的基点
货币的起源与演进是理解货币本质、货币与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 ——两极之间的均衡或失衡
货币的职能是说明货币需求的根源
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是研究货币供给的本源
货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以及国际货币体系是把握汇率、对外收支、内外均衡的关键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的起源
早期的学说 中国:先王制币说;交换发展说西方: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
马克思的贡献:历史的:交换发展史逻辑的:劳动价值论
——阐明货币是价值形态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揭示货币与商品的对应关系:两极的均衡
货币起源说对货币基本理论的影响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形式的演进
货币形式随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三个阶段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
现代货币形式既是过去的延续,又在不断创新
——发展的动因在于适应交易需求和资产需求
——货币形态的变化不改变其本质与职能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界说 ——本质观
回答货币是什么? 确定货币口径的前提
历史上有过多种学说
与货币起源说相联系,对货币的职能与作用理论有 影响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界说
从起源和逻辑的线索把握最基本的界说:
一般等价物,是一切商品价值表现材料(计价)
—— 具有与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购买)
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理论的演进 —— 受起源与界说的 影响
早期的单一职能论 货币面纱观 —— 中性论
近代的双重职能论 实质作用说 —— 非中性论
现代的多样化表述,核心仍然是 双重职能论
双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交易媒介
——是价值贮藏的前提
——产生货币需求
价值贮藏职能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历史演进 ;
—— 货币供给机制的演变
当代信用货币制度的构成与特点 ;
当代各国信用货币制度有两种类型:
国家货币制度 国家中央银行区域货币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
国际货币制度安排是通过各国协议的方式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强制性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
各种理论的渊源关系 ;
各种理论的主要贡献与突破之处;
从前人研究成果中的抽象 ;
中国的货币需求问题。
中国的货币需求问题
◆ 对货币必要量的研究
1,8公式的提出与失灵
◆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般性因素,收入 ;利率 ;金融资产选择 ;
效用及影响因素 ;货币流通速度 ;技术等因素,
特殊性因素:体制改革(如 价格) ;货币化进程; 对外开放与人民币的区域化;财政收支与政府的货币需求 ……
PYM
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口径
——为什么要划分口径?
——为什么以,流动性,为标准?
货币供给的控制,——基本模型 ;
——控制机制 ;
货币供给理论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货币供应的可控性: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争
—货币供应是否有作用:中性与非中性之争
—关于超额货币与失踪货币的问题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怎样理解货币供求的均衡与失衡 ;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差异 ;
货币供求均衡与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 ;
货币扩张对总供给影响的三阶段 。
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不同定义:货币现象还是经济现象?
不同定义下不同的原因分析;
不同学派不同的效应分析;
不同原因下不同的治理方案;
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差异
通过货币政策调控通货失衡,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实体经济和政策协调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理论抽象性与现实复杂性的关系
经济学、金融学研究中的大数定理
理论抽象或模型描述的局限性
理论与现实不符:是现实错了还是理论有误?
金融学研究中的几次热潮与变迁
保持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基本共识与分歧的关系
共识与分歧并存于各个问题:如何掌握分寸
对共识的掌握与对分歧的了解:思潮与学派
教活的而不教死的
摈弃两极思维方式,激发讨论和研究问题的兴趣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处理好经典与前沿、共识与分歧、源流与发展、原理和探索的关系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之中
自学能力:终身受用
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合作共事、亲和能力
反映、表达能力 ……
构建,多维 -立体 -交互,式教学平台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
转变理念:,教,为中心,学,为中心
转变教学目的:教知识 培养能力
转变教学方法:课堂讲 多元化教学方式
导学为主:帮助、促进自学
课堂内外相结合
专题研讨,师生互讲与共同讨论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教学安排与考核方式的关系
保证教学内 容的基本规格和体系完整性,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动态调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教学规范性和机动选择性的关系
考核方式应与教学方式相适应
可选用导学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多元化、复合式的教学方式
与,全程型 ——复合式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相结合谢谢各位!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基本框架图开 放 的 金 融 市 场 与 金 融 中 介开 放 的 金 融 市 场 与 金 融 中 介宏 观 均 衡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内外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汇率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信用与信用制度利率金融学专业本科主要课程体系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公司理财学金融史金融学说史金融统计分析银行结算信托租赁信用管理信用评估投资银行学风险投资固定收益证券财务报表分析金融中介学 金融市场学金融学专业硕士主要课程体系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资本论研读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专题保险学Ⅱ
公司财务学投资学Ⅱ
金融工程Ⅱ
风险投资金融中介学( Ⅱ )
金融市场学( Ⅱ )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金融学 ( Ⅱ )
金融学专业博士主要课程体系中外金融理论源流研究当代经济学前沿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专题货币信用与金融市场研究国际金融问题研究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研究当代宏观政策理论与动态研究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金融产业与金融市场研究现代数量分析方法金融学( Ⅲ )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与货币制度: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起源说交换发展说先王制币说本 质 观金属主义名目主义职能论单一论多重论作用论中性论非中性论通货论国定论流通手段 现金需求支付手段 存款货币需求贮藏手段交易性
Md
投机性
Md
宏观货币需求微观主体微观主体微 观 主 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现金需求支付手段 存款货币需求贮藏手段交易性
Md
投机性
Md
现代学者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
现代 的多样化表述:
如交换媒介、记帐单位、延期支付的标准、
价值贮藏(汉森,1956)
购买手段、延期支付的标准、核算单位、用作储藏(哈耶克 1976)
计价单位、交换媒介、价值贮藏(曼昆、米什金 1996)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购买和支付手段、
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黄达 2003)
格里高利·
曼昆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
▲ 16世纪以后国家货币制度的主要类型:
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货 金属货币币 制 度 银本位制制 单本位制 金铸币本制度 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 贵金属非货币化 ;
▲ 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
▲ 现实经济中的货币均通过金融活动投入流通;
▲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统一管理与调控成为金融和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马克思理论西方的古典理论中国学者的研究货币必要量; 1,8
公式; Md函数 等凯恩斯学说 ;
凯恩斯学派的发展费雪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中国早期理论弗里德曼 学说货币学派的发展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凯恩斯学说:流动偏好论
货币需求起因于流动性偏好货币总需求:
M= M1 +M2=L1(Y)+L2(r)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货币的交易性需求 M1
投机动机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 M
2
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温特劳布的,七动机说,
交易性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平方根定律
预防性货币需求量的决定:立方根定律
r
bY
P
M 2
2
1?
3
22
r
CSM?
投机性货币需求量的决定:资产组合模型预期收益率
C
B
A
风险债 货券 币持 持有 有比 比例 例米尔顿·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 的理论:货币需求函数
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分析货币需求量的决定:
效用、收入、机会成本。
货币需求函数式:
对货币需求函数式的分析:
☆ 抽象简化:
☆ 回归分析,m/p=aYbic
☆ 经验公式,ln M/P= 3.003+ 1.394lnY-0.155lni
结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 ——政策意义
);1,,,;,( udtdpprrrWYfpm ebm?
),( iYfPM?
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从前人研究成果中抽象
货币需求口径的变化,C?M1?M2?L
分析角度:宏观与微观
分析思路:主观与客观
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事先与事后静态与动态
现代各种理论的假定前提与适用环境为什么要划分货币供给层次
◆ 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
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
◆ 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
◆ 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的口径为什么以,流动性,为标准?
“流动性,?变现力?购买力:
— 体现 货币最基本的特性;
— M1/M2可观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 作用于各种经济变量;
中央银行最为关注
各国划分口径的相对性与困难
我国的口径划分与调整
1978-2006年各层次货币量增长图 位,亿元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M0 M1 M2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 MS = B ·m —与存款创造乘数的关系 ;
◆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源,B 中央银行业务 货币政策流,存款货币的创造 存款货币银行业务国内各主体的行为 最终通过银行体系实现可兑换货币 国外因素影响货币乘数与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 货币乘数:
◆ 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 通货 -存款比( C/D) ——提现率( c)
准备 -存款比( R/D) ——准备率 (r,e)
D
R
D
C
1
D
C
RC
DCm
B
Ms
ecrtr td
1K
R
D
货币供应的控制
★ 不同学术阵营对货币供应控制的理论阐释和政策主张不同。
★ 货币供应的控制依不同口径有两种基本模型:
☆ 存款货币( M2内)模型:通过控制 B,m Ms,
前提条件,?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通过控制 B和若干行为函数即可控制和预测;?货币乘数相对稳定。
☆ 资金流量模型 ( M2以外),通过利率对各经济主体金融活动的一揽子影响来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
★ 货币供应的控制手段与技术:动态适应性凯恩斯学派的调控机制理论
凯恩斯主义:
货币供应的调控应以充分就业为界:充分就业点前,可增加货币供应以扩大有效需求;
充分就业点后,可稳定货币供应 。
货币供应的调控手段应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
直接和间接增减货币供应量 。
凯恩斯学派的调控机制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供应的控制应随金融创新作调整
☆ 控制范围扩大到一切金融机构和全部交易活动;
☆ 控制方法由 rd 转向控制再贴现率利率 货币总量;
☆ 控制的指标应注重资产流动性;
☆ 控制的重点由 MS转向信用规模 。
☆ 相机抉择:,逆经济风向行事,。
货币学派的调控机制理论
调控原则:规则性 ——稳定货币平抑经济波动 。
调控目标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和 。
调控的方法:实行单一规则,即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
调控的手段是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在操作上通过调节高能货币和存款 —准备比率等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
弗莱堡学派的调控机制理论
调控总原则:保持货币供应与实际需要相适应,以维护币值稳定 。
调控的具体原则: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 。
调控的目标 —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 +可承受的通货膨胀
( 紧缩 ) 率 。
调控指标:中央银行货币量 。
调控的方法:区间论;货币目标公布制 。
合理预期学派的调控机制理论
理论调控目标: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最优货币供应量 。 但由于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和个体与总体合理预期的差异,最优货币数量至今仍是不可知的 。
调控原则:恒定性,货币供应增长率 一经确定,永不更改 。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争论的实质: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
争论的政策意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 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无效。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国外学者的 争论
外 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代表人物:凯恩斯 ( 1936) ;弗里德曼
( 1963) ; 米什金 ( 1998) 等 。
主要依据: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很重要 ( 有效 ) 。
国外学者的 争论
内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代表人物:托宾( 1963,1976);萨缪尔森
( 1979)、琼 ·罗宾逊夫人( 1982)等 。
主要依据: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影响巨大;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 。
国内学者的观点
主张 内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
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内生性因素很强。
主张外 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从本源上说货币供给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我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
1995-2006年 M0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
0
5
10
15
20
25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计划(%) 实际(%)
1995-2006 年 M1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
0
5
10
15
20
25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计划(%) 实际(%)
1995-2006年 M2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
0 5 10 15 20 25 30 35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计划(%) 实际(%)
-5
0
5
10
15
20
25
30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1987-2006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一般理论思辨
◆ 能否用,非此即彼,来判定?
纳入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中讨论货币供给问题的复杂性。 可控性程度
◆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决定货币供给可控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与能力在不断变化。 动态地具体分析
◆ 货币供给可控性分析的基本路径:
货币供给的口径;货币供给模型中的决定因素;货币当局的控制能力。
我国货币供给可控性的现实分析基础货币
B
准备金流通中现金货币乘数 m
准备存款比率
R/D
通货存款比率
C/D
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 中央银行决定可控发 行可控影响与调控我国货币供给可控性的现实分析
▲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具有强大的控制力。 中央银行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调控责任。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增强。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并不断提高调控能力。
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问题
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之争,对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
——无:货币中性,货币政策无效
——有:货币非中性,货币政策有效
货币非中性论者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
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否存在货币幻觉?
不存在货币幻觉:货币中性;
存在货币幻觉:货币非中性
积极作用论:相机抉择
货币幻觉短期内存在,长期不存在:货币短期非中性而长期中性? 稳定作用论:单一规则格里高利 ·曼昆的设问
▲ 货币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关于超额货币与失踪货币的问题
货币供应>货币需求:“超额”
货币供应<货币需求:“失踪”
问题的关键:是否存在标准的货币需求公式?
货币需求自身的变化
用钱:流动的货币
贮钱:不流动的货币
,” 是否有问题?
PYM
怎样理解货币供求的均衡与失衡
◆ 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 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 ;
◆ 货币失衡有两种状况,MS >,Md为通货膨胀; MS < Md 为通货紧缩,
◆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货币失衡的表现不同,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差异
◆ 主要表现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均衡与否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 ;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失衡主要通过商品供不应求、票证配给、排队、黑市猖獗等扭曲地表现出来,
◆ 均衡实现机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健全的利率机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性措施强制实现均衡,
◆ 转轨经济中二者并存货币供求均衡与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 形式上货币均衡不过是货币供求相互平衡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
实质上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反映:一般等价物。
◆ 货币均衡有两个层次,货币市场上的局部均衡 ;整体市场上的一般均衡,
◇ 局部均衡中内生货币供应论与外生货币供应论的货币均衡图形不同,
◇ 一般均衡中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存在四边联动关系 ——两极之间的均衡关系,
内生与外生货币供应论均衡图内生论均衡图 外生论均衡图
i Md Ms i Md Ms
Q
Q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关系市场供求,S D
货币供求,Md Ms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
◆ 该问题主要说明货币供给(总需求)
对总供给有否能动作用,
◆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有早期的,面纱论,,马克思的,第一推动力论,,
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论、现代经济学的,三阶段论,等各种学说,
货币扩张对总供给影响的三阶段第一阶段,当资源充分闲置时,Ms增加,总供给增加,但价格不变,
第二阶段,潜在资源仍可利用时,Ms增加,
总供给继续增加,但价格陆续上升,
第三阶段,资源无闲置时,Ms增加,总供给不变,而价格直线上升,
P
第三阶段第一阶段
B
A
第二阶段
O Y
构建,多维 -立体 -交互,式教学平台
——利用现代多媒体立体式教学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培养多种能力
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
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
精读指定教材与泛读扩充性资料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
“货币,宏观经济均衡与非均衡,,
——视角的把握
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货币、宏观经济均衡与非均衡,,
——视角的把握
从金融学学科体系视角的 把握
从金融学 ( 货币银行学 ) 视角的 把握
从货币基本范畴与宏观经济均衡之间内在联系视角的 把握从金融学学科体系视角的把握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帅性 地位
基本主线的描述与课程体系的把握
不要越俎代庖从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视角的把握
金融学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 整体 。
货币是金融学的第一支柱。
宏观经济均衡涉及金融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金融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货币基本理论与宏观经济均衡之间内在联系视角的把握
货币基本理论是阐明、理解现代货币信用经济宏观均衡的基点
货币的起源与演进是理解货币本质、货币与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 ——两极之间的均衡或失衡
货币的职能是说明货币需求的根源
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是研究货币供给的本源
货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以及国际货币体系是把握汇率、对外收支、内外均衡的关键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的起源
早期的学说 中国:先王制币说;交换发展说西方: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
马克思的贡献:历史的:交换发展史逻辑的:劳动价值论
——阐明货币是价值形态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揭示货币与商品的对应关系:两极的均衡
货币起源说对货币基本理论的影响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形式的演进
货币形式随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三个阶段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
现代货币形式既是过去的延续,又在不断创新
——发展的动因在于适应交易需求和资产需求
——货币形态的变化不改变其本质与职能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界说 ——本质观
回答货币是什么? 确定货币口径的前提
历史上有过多种学说
与货币起源说相联系,对货币的职能与作用理论有 影响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界说
从起源和逻辑的线索把握最基本的界说:
一般等价物,是一切商品价值表现材料(计价)
—— 具有与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购买)
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理论的演进 —— 受起源与界说的 影响
早期的单一职能论 货币面纱观 —— 中性论
近代的双重职能论 实质作用说 —— 非中性论
现代的多样化表述,核心仍然是 双重职能论
双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交易媒介
——是价值贮藏的前提
——产生货币需求
价值贮藏职能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历史演进 ;
—— 货币供给机制的演变
当代信用货币制度的构成与特点 ;
当代各国信用货币制度有两种类型:
国家货币制度 国家中央银行区域货币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
国际货币制度安排是通过各国协议的方式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强制性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
各种理论的渊源关系 ;
各种理论的主要贡献与突破之处;
从前人研究成果中的抽象 ;
中国的货币需求问题。
中国的货币需求问题
◆ 对货币必要量的研究
1,8公式的提出与失灵
◆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般性因素,收入 ;利率 ;金融资产选择 ;
效用及影响因素 ;货币流通速度 ;技术等因素,
特殊性因素:体制改革(如 价格) ;货币化进程; 对外开放与人民币的区域化;财政收支与政府的货币需求 ……
PYM
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口径
——为什么要划分口径?
——为什么以,流动性,为标准?
货币供给的控制,——基本模型 ;
——控制机制 ;
货币供给理论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货币供应的可控性: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争
—货币供应是否有作用:中性与非中性之争
—关于超额货币与失踪货币的问题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怎样理解货币供求的均衡与失衡 ;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差异 ;
货币供求均衡与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 ;
货币扩张对总供给影响的三阶段 。
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不同定义:货币现象还是经济现象?
不同定义下不同的原因分析;
不同学派不同的效应分析;
不同原因下不同的治理方案;
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差异
通过货币政策调控通货失衡,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实体经济和政策协调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理论抽象性与现实复杂性的关系
经济学、金融学研究中的大数定理
理论抽象或模型描述的局限性
理论与现实不符:是现实错了还是理论有误?
金融学研究中的几次热潮与变迁
保持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基本共识与分歧的关系
共识与分歧并存于各个问题:如何掌握分寸
对共识的掌握与对分歧的了解:思潮与学派
教活的而不教死的
摈弃两极思维方式,激发讨论和研究问题的兴趣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处理好经典与前沿、共识与分歧、源流与发展、原理和探索的关系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之中
自学能力:终身受用
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合作共事、亲和能力
反映、表达能力 ……
构建,多维 -立体 -交互,式教学平台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
转变理念:,教,为中心,学,为中心
转变教学目的:教知识 培养能力
转变教学方法:课堂讲 多元化教学方式
导学为主:帮助、促进自学
课堂内外相结合
专题研讨,师生互讲与共同讨论教学中应处理好却又不好处理的几个关系
教学安排与考核方式的关系
保证教学内 容的基本规格和体系完整性,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动态调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教学规范性和机动选择性的关系
考核方式应与教学方式相适应
可选用导学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多元化、复合式的教学方式
与,全程型 ——复合式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相结合谢谢各位!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基本框架图开 放 的 金 融 市 场 与 金 融 中 介开 放 的 金 融 市 场 与 金 融 中 介宏 观 均 衡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内外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汇率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信用与信用制度利率金融学专业本科主要课程体系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公司理财学金融史金融学说史金融统计分析银行结算信托租赁信用管理信用评估投资银行学风险投资固定收益证券财务报表分析金融中介学 金融市场学金融学专业硕士主要课程体系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资本论研读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专题保险学Ⅱ
公司财务学投资学Ⅱ
金融工程Ⅱ
风险投资金融中介学( Ⅱ )
金融市场学( Ⅱ )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金融学 ( Ⅱ )
金融学专业博士主要课程体系中外金融理论源流研究当代经济学前沿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专题货币信用与金融市场研究国际金融问题研究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研究当代宏观政策理论与动态研究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金融产业与金融市场研究现代数量分析方法金融学( Ⅲ )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货币与货币制度: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起源说交换发展说先王制币说本 质 观金属主义名目主义职能论单一论多重论作用论中性论非中性论通货论国定论流通手段 现金需求支付手段 存款货币需求贮藏手段交易性
Md
投机性
Md
宏观货币需求微观主体微观主体微 观 主 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现金需求支付手段 存款货币需求贮藏手段交易性
Md
投机性
Md
现代学者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
现代 的多样化表述:
如交换媒介、记帐单位、延期支付的标准、
价值贮藏(汉森,1956)
购买手段、延期支付的标准、核算单位、用作储藏(哈耶克 1976)
计价单位、交换媒介、价值贮藏(曼昆、米什金 1996)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购买和支付手段、
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黄达 2003)
格里高利·
曼昆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
▲ 16世纪以后国家货币制度的主要类型:
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货 金属货币币 制 度 银本位制制 单本位制 金铸币本制度 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 贵金属非货币化 ;
▲ 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
▲ 现实经济中的货币均通过金融活动投入流通;
▲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统一管理与调控成为金融和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马克思理论西方的古典理论中国学者的研究货币必要量; 1,8
公式; Md函数 等凯恩斯学说 ;
凯恩斯学派的发展费雪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中国早期理论弗里德曼 学说货币学派的发展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凯恩斯学说:流动偏好论
货币需求起因于流动性偏好货币总需求:
M= M1 +M2=L1(Y)+L2(r)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货币的交易性需求 M1
投机动机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 M
2
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温特劳布的,七动机说,
交易性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平方根定律
预防性货币需求量的决定:立方根定律
r
bY
P
M 2
2
1?
3
22
r
CSM?
投机性货币需求量的决定:资产组合模型预期收益率
C
B
A
风险债 货券 币持 持有 有比 比例 例米尔顿·
弗里德曼弗里德曼 的理论:货币需求函数
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分析货币需求量的决定:
效用、收入、机会成本。
货币需求函数式:
对货币需求函数式的分析:
☆ 抽象简化:
☆ 回归分析,m/p=aYbic
☆ 经验公式,ln M/P= 3.003+ 1.394lnY-0.155lni
结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 ——政策意义
);1,,,;,( udtdpprrrWYfpm ebm?
),( iYfPM?
有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讨论
从前人研究成果中抽象
货币需求口径的变化,C?M1?M2?L
分析角度:宏观与微观
分析思路:主观与客观
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事先与事后静态与动态
现代各种理论的假定前提与适用环境为什么要划分货币供给层次
◆ 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
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
◆ 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
◆ 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的口径为什么以,流动性,为标准?
“流动性,?变现力?购买力:
— 体现 货币最基本的特性;
— M1/M2可观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 作用于各种经济变量;
中央银行最为关注
各国划分口径的相对性与困难
我国的口径划分与调整
1978-2006年各层次货币量增长图 位,亿元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M0 M1 M2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 MS = B ·m —与存款创造乘数的关系 ;
◆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源,B 中央银行业务 货币政策流,存款货币的创造 存款货币银行业务国内各主体的行为 最终通过银行体系实现可兑换货币 国外因素影响货币乘数与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 货币乘数:
◆ 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 通货 -存款比( C/D) ——提现率( c)
准备 -存款比( R/D) ——准备率 (r,e)
D
R
D
C
1
D
C
RC
DCm
B
Ms
ecrtr td
1K
R
D
货币供应的控制
★ 不同学术阵营对货币供应控制的理论阐释和政策主张不同。
★ 货币供应的控制依不同口径有两种基本模型:
☆ 存款货币( M2内)模型:通过控制 B,m Ms,
前提条件,?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通过控制 B和若干行为函数即可控制和预测;?货币乘数相对稳定。
☆ 资金流量模型 ( M2以外),通过利率对各经济主体金融活动的一揽子影响来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
★ 货币供应的控制手段与技术:动态适应性凯恩斯学派的调控机制理论
凯恩斯主义:
货币供应的调控应以充分就业为界:充分就业点前,可增加货币供应以扩大有效需求;
充分就业点后,可稳定货币供应 。
货币供应的调控手段应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
直接和间接增减货币供应量 。
凯恩斯学派的调控机制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供应的控制应随金融创新作调整
☆ 控制范围扩大到一切金融机构和全部交易活动;
☆ 控制方法由 rd 转向控制再贴现率利率 货币总量;
☆ 控制的指标应注重资产流动性;
☆ 控制的重点由 MS转向信用规模 。
☆ 相机抉择:,逆经济风向行事,。
货币学派的调控机制理论
调控原则:规则性 ——稳定货币平抑经济波动 。
调控目标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和 。
调控的方法:实行单一规则,即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
调控的手段是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在操作上通过调节高能货币和存款 —准备比率等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
弗莱堡学派的调控机制理论
调控总原则:保持货币供应与实际需要相适应,以维护币值稳定 。
调控的具体原则: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 。
调控的目标 —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 +可承受的通货膨胀
( 紧缩 ) 率 。
调控指标:中央银行货币量 。
调控的方法:区间论;货币目标公布制 。
合理预期学派的调控机制理论
理论调控目标: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最优货币供应量 。 但由于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和个体与总体合理预期的差异,最优货币数量至今仍是不可知的 。
调控原则:恒定性,货币供应增长率 一经确定,永不更改 。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争论的实质: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
争论的政策意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 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无效。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国外学者的 争论
外 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代表人物:凯恩斯 ( 1936) ;弗里德曼
( 1963) ; 米什金 ( 1998) 等 。
主要依据: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很重要 ( 有效 ) 。
国外学者的 争论
内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代表人物:托宾( 1963,1976);萨缪尔森
( 1979)、琼 ·罗宾逊夫人( 1982)等 。
主要依据: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影响巨大;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 。
国内学者的观点
主张 内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
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内生性因素很强。
主张外 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从本源上说货币供给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我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
1995-2006年 M0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
0
5
10
15
20
25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计划(%) 实际(%)
1995-2006 年 M1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
0
5
10
15
20
25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计划(%) 实际(%)
1995-2006年 M2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
0 5 10 15 20 25 30 35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计划(%) 实际(%)
-5
0
5
10
15
20
25
30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1987-2006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一般理论思辨
◆ 能否用,非此即彼,来判定?
纳入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中讨论货币供给问题的复杂性。 可控性程度
◆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决定货币供给可控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与能力在不断变化。 动态地具体分析
◆ 货币供给可控性分析的基本路径:
货币供给的口径;货币供给模型中的决定因素;货币当局的控制能力。
我国货币供给可控性的现实分析基础货币
B
准备金流通中现金货币乘数 m
准备存款比率
R/D
通货存款比率
C/D
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 中央银行决定可控发 行可控影响与调控我国货币供给可控性的现实分析
▲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具有强大的控制力。 中央银行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调控责任。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增强。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并不断提高调控能力。
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问题
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之争,对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
——无:货币中性,货币政策无效
——有:货币非中性,货币政策有效
货币非中性论者之争:货币在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积极的或是稳定的?
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否存在货币幻觉?
不存在货币幻觉:货币中性;
存在货币幻觉:货币非中性
积极作用论:相机抉择
货币幻觉短期内存在,长期不存在:货币短期非中性而长期中性? 稳定作用论:单一规则格里高利 ·曼昆的设问
▲ 货币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关于超额货币与失踪货币的问题
货币供应>货币需求:“超额”
货币供应<货币需求:“失踪”
问题的关键:是否存在标准的货币需求公式?
货币需求自身的变化
用钱:流动的货币
贮钱:不流动的货币
,” 是否有问题?
PYM
怎样理解货币供求的均衡与失衡
◆ 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 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 ;
◆ 货币失衡有两种状况,MS >,Md为通货膨胀; MS < Md 为通货紧缩,
◆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货币失衡的表现不同,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差异
◆ 主要表现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均衡与否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 ;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失衡主要通过商品供不应求、票证配给、排队、黑市猖獗等扭曲地表现出来,
◆ 均衡实现机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健全的利率机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性措施强制实现均衡,
◆ 转轨经济中二者并存货币供求均衡与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 形式上货币均衡不过是货币供求相互平衡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
实质上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反映:一般等价物。
◆ 货币均衡有两个层次,货币市场上的局部均衡 ;整体市场上的一般均衡,
◇ 局部均衡中内生货币供应论与外生货币供应论的货币均衡图形不同,
◇ 一般均衡中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存在四边联动关系 ——两极之间的均衡关系,
内生与外生货币供应论均衡图内生论均衡图 外生论均衡图
i Md Ms i Md Ms
Q
Q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关系市场供求,S D
货币供求,Md Ms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
◆ 该问题主要说明货币供给(总需求)
对总供给有否能动作用,
◆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有早期的,面纱论,,马克思的,第一推动力论,,
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论、现代经济学的,三阶段论,等各种学说,
货币扩张对总供给影响的三阶段第一阶段,当资源充分闲置时,Ms增加,总供给增加,但价格不变,
第二阶段,潜在资源仍可利用时,Ms增加,
总供给继续增加,但价格陆续上升,
第三阶段,资源无闲置时,Ms增加,总供给不变,而价格直线上升,
P
第三阶段第一阶段
B
A
第二阶段
O Y
构建,多维 -立体 -交互,式教学平台
——利用现代多媒体立体式教学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培养多种能力
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
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
精读指定教材与泛读扩充性资料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