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市场经济
第二节市场机制与我国市场体系
第三节深化改革,建立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
(一) 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就是社会把有限的经济资源或生产
要素合理地分配到社会经济的不同使用方向
上,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以满足一个社会的无限多样化的需要。包括: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
1、微观领域的资源配置:生产
什么( What)?怎样生产 (How)?
为谁生产 (for whom)?构成
,基本经济问题,
2,宏观领域的资源配置:一个经济社会
创造的实际国民收入与潜在国民收入之
间往往存在明显差距, 社会还必须回答
和解决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是否得到了
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只有在社会范围内才能得
到解决, 所以, 资源利用, 实际上也是
宏观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问题 。
( 二 ) 资源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协作体系采取
的组织形式是横向结构的市场组织, 不
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协作体系采取
的组织形式是纵向结构的, 科层组织, 。
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近现代经济中生
产调节机制的两种基本类型 。
1,市场机制的涵义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渠道和纽带 。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
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 调节供
给与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 从
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其核
心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 。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通过市场经济
体系中各种主客体要素之间的有
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实现的 。 市场
主体主要是指具有独立经济权益,
自主决策并参与市场交易的企业
和个人 ( 还有政府 ) 。
市场客体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
中的对象物和媒介物, 分为有形的
市场客体 ( 包括生产要素, 产品以
及作为这些交易对象价值表现的货
币 ) 和无形的市场客体 ( 包括服务,
商誉, 商标权, 专利权, 著作权,
知识产权等 )
2,计划机制的涵义
计划机制是计划经济体系中的主
客体要素之间结成的有机联系和
相互作用, 以及这些联系和作用
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 。
计划主体即所谓, 计划者,, 它
通常是代表科层组织最高权力机
构的计划机构 。 在宏观计划经济
体系中, 计划者通常是政府的计
划部门;在微观计划经济体系中,
计划者通常是企业所有者或代表
所有者意志的计划机构 。
计划客体首先是指, 计划的执行
者,, 通常是科层组织中位于计
划者下级层次的组织和个人, 其
次才是计划者可以支配的各种有
形和无形的经济资源 。
( 三 )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争论
米塞斯, 社会主义集中计划经济不可
能发挥市场和价格的功能, 不可能有
经济计算 。 没有经济计算就没有经济,
社会主义由于不可能进行经济计算,
所以根本不是经济 。 从根本上否认了
社会主义经济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哈耶克,市场的功能是提供一种, 试
错法, 来分配资源,而计划经济恰恰缺
少这种功能。经济计算以分散信息、分
散决策和具有经济动力为前提,在计划
经济中,由于信息缺乏,无法进行合理
决策,同时缺乏经济活动的动力,因而
不可能对国民经济计算,也无法实现资
源的合理配置。
兰格, 计划经济可以解决资源的合理
配置问题。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
济中,在消费品和劳动力市场范围内由
市场机制发挥调控作用,在资本货物,
即生产资料生产范围内由中央计划机构
模拟市场过程,利用试错法确定价格,
不断进行调整,直至达到均衡状态。
( 四 )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比较
1,市场机制的优缺点
优点,( 1) 作为经济运行的自动调节
器, 它不需要设置庞大的计划机构, 也
无需通过科层组织的权威关系网层层下
达指令 。 仅仅通过价格波动和相对价格
的变化, 就能自动调节市场供求, 使资
源向效率最高的领域流动 。
( 2) 经直接调节供求双方, 因而
能够最快捷地把需求信息反馈给生
产者, 使生产者及时做出自主的生
产经营决策, 使社会生产及时适应
社会需要的变化 。
( 3) 它也是一种奖优罚劣的机制,
能够使市场主体始终处于激烈的市
场竞争之下, 永不停息地进行技术
革新, 改善经营管理, 成为生产力
发展的强大动力 。
缺点,( 1) 自发调节具有盲目性, 分散
性, 事后性 。 价格波动不可避免地造成
局部产品生产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周期性
波动, 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 尽管它能通
过事后调节使经济重新趋向均衡, 但波
动的过程必然伴随产品短缺, 过剩和资
源浪费 。
( 2) 市场主体在价格引导下的自主决
策, 难以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集
中的合力 。 ( 3) 不能解决外部性性问
题 。 ( 4) 市场竞争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也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甚至导致
两极分化 。
2,计划机制的优缺点
优点,( 1) 可以根据预先决定的比
例来配置资源, 使经济发展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 防止宏观经济周期性的波
动 。
( 2) 便于形成明确统一的发展目标,
根据行政权威和计划指令进行的资源集
中和分配, 可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迅速发展凭市场作用在短期内难以形成
的重点产业和技术 。 ( 3) 有可能从整
体利益出发, 协调处理各种主体之间复
杂的利益矛盾 。
缺点,( 1) 计划者对经济规律的认知
水平不高, 运用能力不强, 信息不完
备, 各种利益主体的特殊影响等等都
会降低计划本身的科学性, 均可能导
致计划失误这种最大的失误 。
( 2) 计划通过科层组织自下而上地
制定, 自上而下地执行, 多层次的信
息传递可能导致计划调节的滞后效应,
对经济的调节难以及时有效 。 ( 3)
权力的高度集中可能会压抑基层单位
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
( 五 ) 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最先使用
,市场经济, 这一范畴的是列宁 。 列
宁在 1906年, 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
斗争, 中说:, 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
济, 只要还保持着货币的权力和资本
的力量, 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
不平等和剥削 。,
1,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2,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 。
3,市场经济也可以被理解为经济
体制或经济体制模式 。
(六)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 在
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具有明确的财产
所有权或控制权,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和
预算约束,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并对其
决策结果承担经济责任。
2,契约自由和消费者主权, 生产要素
流动和生产规模, 结构由市场需求决定 。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平等主体间的契
约自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 市
场经济的契约自由表现为消费选择自由,
开业自由, 择业自由和交易自由 。
市场的一切活动是围绕每组市场需求展
开的 。
3,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
过程 。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独立自主的企
业为主体的自由交易经济, 但是它是不
会, 自我维持, 的 。 法治通过两个经济
作用来为市场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
法治的第一个经济作用:约束政府,即
约束政府对经济的任意干预;
法治的第二个经济作用:约束经济人行
为,其中包括产权界定和保护,合同和法
律的执行,公平裁判,维护市场竞争。
为达此目的,政府在经济交易双方中充
当不偏向的第三方的角色。
4,按生产要素贡献和市场效率分配
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都有一定的要素价
格, 它是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
决定的 。 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
或稀缺程度不同, 运用过程中的市场效
率不同, 所以要素价格是不断变化的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 。
但它不是自由竞争的古典市场经济, 作
为市场经济一般, 它更多的是具有现代
市场经济的共性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是社会主
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即同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
经济 。 这是它同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的根本区别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特性
市场经济体系不发达, 不完善
以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发展市场
经济的出发点
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济并存的微观基础之上 。
第二节市场机制与我国市场体系
一、市场机制
1、价格机制:就是通过价格的升降调
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
制。通常所说的市场机制,主要指价
格机制。
价格之所以对生产, 经营和消费具有
广泛的调节作用, 根源在于价格本身
所具有的客观经济功能 。 概括说来,
价格具有三个基本功能 。
第一, 传递生产和消费等经济信息 。
第二, 调节经济利益关系 。
第三, 核算和比较经济效益 。
价格机制的自身调节作用是通过同种
商品价格的差价关系和不同商品价格
的比价关系展开的 。
前者形成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纵向联
系, 后者形成不同种商品不同价格之
间的横向关系, 二者构成价格体系 。
2、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庄子 ·齐物论, 曾有
“有竞有争”的说法。在经济学中,
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其它经济利益
主体,为了争取有利的生产、销售等
条件,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
行的角逐。竞争是商品经济与生俱来
的重要机制。
竞争具有 广泛性。 在商品经济中,各
微观主体是自主的经济主体,在经济
活动中并不以占有或获得某种实物形
态的财富为目标,而是以获得价值形
态的财富为目的。这使几乎全部微观
主体都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显见的
和隐蔽的、现实的和可能的竞争关系,
使竞争达到最广泛的程度。
竞争具有 深刻性。 商品经济的竞争主体
最后追逐的不是一时一刻的成败得失,
也不是某种表面的短期利益,而是一种
由于在竞争性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具有
显著的优势而获得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因此,商品经济的竞争虽然也有许多具
体目标和行为,但从根本上说是增强或
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竞争具有 强制性。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
是不可回避的。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
不能因不愿竞争而回避竞争,竞争是
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必然要主动地或
被动地参与的利益角逐。消极被动的
竞争比积极主动的竞争成功的可能性
要小得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实现
利益目标,微观主体必须主动地竞争。
根据市场结构特征, 可以从理论上把竞
争区分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 。 不完
全竞争包括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
第二, 根据竞争主体所在的领域, 可以
把竞争区分为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
竞争及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从竞争主体关系的角度, 可以把竞争区
分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买方之间的竞争,
买者双方之间的竞争;
第四, 根据竞争的手段, 可以把竞争区
分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
竞争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
的完善,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 竞争为经济利益主体实现经济利益提
供了一种公平的机制, 排斥或弱化了
利用竞争以外的手段谋求经济利益的
可能性 。 由于市场经济只承认竞争这
个权威, 也就可以使各种经济利益主
体在竞争中去实现经济利益, 维护和
实现市场公平 。
◆ 竞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优胜劣
汰的机制, 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
置 。
◆ 竞争压力激励各经济行为主体努力提
高劳动生产率, 改善管理, 提高产品
质量,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二、市场体系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和资
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 一方面要求
各经济主体成为自主的和自利的主体,
能自主地从事生产, 销售和收入分配等
经济活动, 另一方面要求全部经济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都商品化, 以商品的形式
进入市场, 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
置 。
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
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
的统一体。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体系可以从许
多不同角度分析其构成, 但是, 最主
要的有四种:
第一,从市场交易或流通的对象分析市
场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
要素市场两大类。从商品或服务的最终
用途分类,可以进一步将商品市场区分
为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生产要
素市场可以分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
和金融市场以及技术、信息市场等。现
代市场体系具有品类结构齐全的特征,
意味着全部经济资源都通过市场流通实
现其配置。
第二, 从市场交易的空间范围分析市
场构成, 市场体系地方性市场, 区域
性市场, 统一的全国性市场和各国之
间的世界市场等 。 市场空间结构或体
系高度统一和齐全, 意味着资源能够
按效益最优原则在适当的区域里实现
优化配置 。
第三,从市场组织和机构设置分析市场
构成,市场体系包括各种市场中介组织、
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既是从生产到
批发再到零售的扩散式的流通体系,又
是大宗商品的集散中心和遍布城乡的门
市小店构成的市场网络。
第四,从市场交易的具体方式分析市
场构成,市场体系可以划分为现货交
易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
场等三部分。现货交易、远期交易和
期货交易并存和结合,可以形成连续
进行的交易链,从而使供求和价格的
形成和变动平稳化,稳定市场运行,
逐渐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
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大市场
1、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
成机制和合理的价格体系;
2、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流通;
3、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4、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和改善对市场
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节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 框架
1,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
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
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
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 规范 的市
场体系
第一, 只有当市场本身已发育为一
个健全的有机整体时, 市场机制配
置资源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
第二,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受市场
本身发育的制约 。
第三, 国家要实现对市场运行过程的有
效调控, 监督和引导, 客观上也要求存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
系 。
3,转变政府职能, 把政府作为所有者的
职能与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分开,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
4,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
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国家为主体, 通
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对全体社
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社会性保障的制
度 。
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依存, 相互
制约的 。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
结构构成它们共同的基本的制度基础 。
在此基础上, 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所谓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构成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微
观基础;
只有建立全国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
场体系, 现代企业才能够得以具备存在,
发展并实现自身的再生产的空间和外部
条件;只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
调控体系, 才能确保在微观搞活的前提
下, 维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
制度, 才能形成多种经济主体间的激励
兼容机制,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供足够的动力;只有建立了多层次的
社会保障制度, 才能使各种经济主体得
以承受和规避市场风险, 促进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稳定 。
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一)过渡问题的产生
1、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在社会主义经
济发展的初期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
经济中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僵化、效
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等弊病日益明
显,引入市场机制成为经济发展的必
然趋势。
2,6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经
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陷于长期停滞,
80年代开始,一次新的改革浪潮
又一次冲击社会主义国家,但总体
来说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
基本上是在完善计划经济的框架内
进行的。
3、过渡经济和过渡经济学的出现
是以 80年代末前苏联和东欧各国
在政治上的剧变和 90年代初经济
全面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为标志的。
(二)过渡的性质和含义
过渡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
的质变状态,是社会结构剧烈的、整
体的和根本的变化,即社会转型。
过渡经济学所说的过渡,是指从传统
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最重要的特征和最
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把市场化、工业
化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
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历史
时代。具体来讲又以下要点:
1、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
双重转型的统一;
2、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
基础并与这种制度的改革相联系的;
3、市场制度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组成
的有机整体,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仅
仅涉及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和经济
体制的转型,而是包括社会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
过程;
4、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这以目标决定了中国经
济改革以及经济过渡的根本性质。
(三)中国渐进性改革的实质与特征
实质:中国的渐进性改革是在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社
会化,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
内容,宪法制度的变化方式决定改革
的方式。
特征:
1、强制中的诱致性;
2、双轨过渡
3、从局部到整体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
5、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
6、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
离。
(四)中国渐进性改革的经验
1、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性;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3、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
4、体制内与体制外推进;
5、改革、发展与稳定;
6、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
7、初始条件与改革的路径;
8、弱政府还是强政府
9、中国经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资料,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是与工业
化分不开的。为了迎接工业化浪潮的
冲击,减少小企业和农业经济为主体
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中的震
荡,缓和阶级矛盾,平稳实现经济转
型,西方国家在本世纪初先后建立起
社会保障制度。
资料,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
1911年,瑞典社会民主党制定了
人道主义与改良主义纲领,促成
议会于 1913年通过了, 全国养老
金法案,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
国性的社会保障计划。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
1,保障事业社会化 。
政府普遍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
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对社会保
障实行了社会化的组织, 规划和
管理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
2,保障对象普遍化 。
例如, 德国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几乎占
全国人口的 90%以上;法国建立起包括
个体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社
会保障网;在新加坡 280万人当中有 200
万人成为中央公积金成员, 纳入由政府
支持的国家社会保障储蓄体系 。
3,保障资金基金化 。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基金, 主要来源于
社会保险税 。 如果有关税收收入不足以
满足支付要求时, 由国家用一般财政经
费来弥补 。
此外, 发达国家公共支出中的社会保障
支出还是调整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 。 社
会保障支出和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相配
合, 在社会范围内进行收入再分配, 保
障低收入者的最基本生活水准 。
4,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 。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
政府, 雇主和雇员, 实行, 三方付
款制,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社会保险 ┈┈┈┈┈ 核心部分
社会福利 ┈┈┈┈┈ 最高要求
社会救济 ┈┈┈┈┈ 最低要求
社会保险的含义及特点
社会保险 是指国家以立法形式, 对丧
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工作
机会的劳动者, 按照权利与义务在劳
动上对等的原则, 实现其基本生活需
要的保障制度 。 其特点是:
第一, 社会保险是以社会立法形式出
现的, 具有强制性;
社会保险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 社会保险是按照权利和义务在
劳动上的对等原则实行的, 具有福利
性;
第三, 社会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 企
业及国家的财政补贴;
第四, 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全体社会劳
动者, 职能在于保障他们在老, 病,
伤, 残, 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 。
社会福利的含义及特点
狭义的社会福利 是指国家对盲, 聋残,
和鳏寡孤独等社会成员的扶弱济困的
活动 。
广义的社会福利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
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水平所提供的福利项目 。
社会福利的含义及特点
社会福利的 特点 在于人们所享受
的各种利益不是直接从个人工作
报酬中获取, 而是通过某种有组
织社会途径获得 。
社会救济的含义
社会救济是低层次的保障, 是指对遭
受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幸事故的受害者
以及不是主观因素引起的生活在贫困
线以下的困难户提供的物质帮助和赈
济性活动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 目标, 就是
要建立起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
福利及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个人储
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
体系 。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城市,
◇ 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建立社会
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
度;
◇ 扩大失业保险范围, 通过建立专项
基金的方式, 使暂时失去工作的职工
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 积极开展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工程,
通过职业培训, 职业介绍等手段为下
岗工人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
◇ 改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 建
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
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
业, 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扶持
福利生产, 提高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
社会经济效益;
◇ 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建立城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生活救济与扶持
生产相结合;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农村:
◇ 发展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险 。
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缺乏实施社会保险的经
济基础, 应以家庭保障为主, 政府和社
会给予必要的救济补贴;农村富裕地区,
则可广泛开展各类社会保险 。
◇ 在资金筹集上, 实行三方出资, 合理负
担, 开拓三个源头 。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国家 地方财政补贴 —— 国家给予一定的
优惠和照顾
集体 集体经济提成 —— 集体和乡镇企业
承担部分保险费
个人 农民个人投保 —— 农民缴纳保险金
为主
◇ 要实行自力更生原则, 调动救济对象的
积极性, 辅之以科学扶贫, 通过对贫困
户进行技术培训, 免费提供技术信息等
办法增强其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