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
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第一讲 资本主义 生产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货币 与 资本 的区别
( 1)两种流通公式:
▲ 商品流通公式 (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 G─ W (商品 — 货币 — 商品)
▲ 资本流通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 W─ G’ (货币 — 商品 — 货币)
第一节 货币 转化为 资本
( 2)在 流通形式 上的区别:
▲ 买卖 顺序 不同;
▲ 流通的 起点, 终点 不同;
▲ 流通中的 媒介物 不同。
( 3)在 流通内容 上的区别:
▲ 交换的 对象 不同;
▲ 流通的 目的 不同;
▲ 运动的 限度 不同。
( 4)两种流通的 根本区别,能否带
来 △ G 。
∴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2,资本总公式 及其 矛盾
( 1)什么叫资本总公式,G ─ W ─ G’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既要 等价交换,
又实现了 价值增殖 。
( 3) 解决 资本总公式 矛盾 的条件和关键:
▲ 条件, △ G 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 关键,劳动力成为商品 —— 是货币
转化为资本的 前提 。
二,劳动力 成为 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 两个 基本 条件,
▲ 劳动者具有 人身自由 ;
▲ 劳动者 一无所有 。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2,劳动力商品 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
特点,
▲ 劳动力商品 价值 的三个方面及
其包含的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 劳动力商品的 使用价值 及其特
殊性。
3,劳动力 商品 买卖 的特殊性
4、资本主义 雇佣劳动关系 的形成:
( 1)劳动力 成为 商品,货币 转化 为资本。
( 2)资本所有者 购买 了劳动力,并与其生
产资料相 结合,进行 生产 。
(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实质 就是以生产
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 雇佣劳动制度 。
一,商品生产过程 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过程的 统一
( 1) 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制造商品使用
价值的过程
( 2) 价值形成过程,具体劳动转移生产
资料的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新价值的
过程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的 统一
( 1) 劳动过程,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两个特点:第一,个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第二,产品属
于资本家,而不是直接生产工人的所有物。
( 2)价值形成过程:
设某织布厂一个雇佣工人生产一匹布需要 4个
小时,生产一匹布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为 20元,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价值为 2元。若工
人一天只劳动 4小时,只生产一匹布,则一匹
布的价值 =生产资料价值( 20元) +劳动力价
值( 2元) =22元,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 3) 价值增殖过程,指超过 一定点
(劳动力价值)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
程。
资本家购买到的是工人一天的劳动力
的使用权,绝不会让工人一天只劳动 4
小时!
设资本家让工人一天劳动 8小时, 生产两匹布,
则两匹布的价值 =40元 +2元 +2元 。 劳动者转移
的生产资料价值 ( 40元 ) 和创造的劳动力价
值 ( 2元 +2元 ) 的过程就是 价值形成过程 ;只
不过劳动者在延长的劳动时间中创造的劳动
力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变成了 剩余价
值 。 劳动者在延长的劳动时间内无偿地为资
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就是 价值增殖过程 。
( 4) 必要劳动时间 与 剩余劳动时间
( 5) 剩余价值 ( m):即 价值增殖 部
分,指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
造的、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超过
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 1)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
值。
( 2)资本的 本质,不是物,而是被
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一种 社会生产关系 。
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 划分,
▲ 内容, 不变资本 ( c)是表现为 生产资料
形态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 价值量不变 ; 可变资
本 ( v)是表现为 劳动力 形态的资本,在生产过程
中 价值量增大 。
▲ 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
的 作用 不同,即,c 是其必要 条件, v 是其 源泉 。
▲ 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 来源,提供了分
析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 依据 。
五、剩余价值率( m’)和剩余价值
量( M)
▲ m’= m / v
或 m’=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
劳动时间
▲ M = m’· v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
不变,延长劳动日时间。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劳动日时间不
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 两种方法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怎样实现 的:
▲ 它是社会 各部门 的 劳动生产率 提高的
结果;
▲ 它又是通过 各企业 提高 劳动生产率 来
实现的,即:在各企业追逐 超额剩余价值 的竞
争过程中实现的。
2,超额剩余价值,
由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
品的 个别价值 低于 社会价值 的 差额 。它
在本质上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
三,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 方法 的区别与联系:
( 1) 区别,
▲ 提高的 剥削程度 不同;
▲ 所需的 物质技术基础 不同;
▲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 作用 不同。
( 2) 联系,
▲ 在 本质, 方法 和 结果 上是一致的;
▲ 绝对 m 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 基
础,也是相对 m 生产的 起点 。
四,相对 m 生产 与 超额 m 生产 的区别与联
系:
( 1) 区别,
▲ 生产结果的 归属 不同;
▲ 结果存在的 状况 不同;
▲ 生产所需的 条件 不同。
( 2) 联系,
▲ 都是 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结果;
五,生产自动化 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源泉
1、生产自动化使劳动过程发生了一系列
重要变化
2、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 不能 创造价值:
▲ 它们属于 不变资本,只是价值创造的
条件;
▲ 价值 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而机器
人并不是人;
▲ 机器人是劳动的 手段,不是劳动;
▲ 机器人 虽然 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
是 无法说明剩余劳动为什么转变为剩余价值。
3、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 能够 带来更多
的价值:
▲ 单个企业 的使用,提高了企业劳动生
产率,可获得 超额 m ;
▲ 各部门 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全社会劳
动生产率,可获得 相对 m 。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 1) 剩余价值规律,关于 m 生产和增殖
的规律
(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 基本经济规律,
▲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 实质 ;
▲ 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 主要方
面 和 主要过程 ;
▲ 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 进步性
和 局限性。
一、工资及其本质:
▲ 工资,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 工资的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二、劳动力与劳动的科学 区分,
▲ 劳动力 是商品;
▲ 劳动 不是商品。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三、工资在 现象 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的 原因,
▲ 劳动能力 看不出来,而能看到的是劳动;
▲ 劳动至今仍是 谋生手段,不劳动无报酬;
▲ 工资的 支付形式 造成的误解;
▲ 工资的 实际运动 形成的错觉。
四、工资的基本 形式,
▲ 计时 工资
▲ 计件 工资
五、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不能 反映实
际生活状况。
▲ 相对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剩余价
值)相比较的工资
某资本主义纺纱厂,月生产棉纱 10万斤。投
资的劳动资料价值 60万元,平均使用 5年,价值逐
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的劳动对象价值 16
万元;雇用工人 50人,人均月工资 800元; m’=
100%。而本月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50%,除
劳动对象的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
耗没有变化。试计算:
① 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② 本月企业获得的超额 m是多少?
③ 本月的 m’=?
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第一讲 资本主义 生产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货币 与 资本 的区别
( 1)两种流通公式:
▲ 商品流通公式 (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 G─ W (商品 — 货币 — 商品)
▲ 资本流通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 W─ G’ (货币 — 商品 — 货币)
第一节 货币 转化为 资本
( 2)在 流通形式 上的区别:
▲ 买卖 顺序 不同;
▲ 流通的 起点, 终点 不同;
▲ 流通中的 媒介物 不同。
( 3)在 流通内容 上的区别:
▲ 交换的 对象 不同;
▲ 流通的 目的 不同;
▲ 运动的 限度 不同。
( 4)两种流通的 根本区别,能否带
来 △ G 。
∴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2,资本总公式 及其 矛盾
( 1)什么叫资本总公式,G ─ W ─ G’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既要 等价交换,
又实现了 价值增殖 。
( 3) 解决 资本总公式 矛盾 的条件和关键:
▲ 条件, △ G 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 关键,劳动力成为商品 —— 是货币
转化为资本的 前提 。
二,劳动力 成为 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 两个 基本 条件,
▲ 劳动者具有 人身自由 ;
▲ 劳动者 一无所有 。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2,劳动力商品 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
特点,
▲ 劳动力商品 价值 的三个方面及
其包含的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 劳动力商品的 使用价值 及其特
殊性。
3,劳动力 商品 买卖 的特殊性
4、资本主义 雇佣劳动关系 的形成:
( 1)劳动力 成为 商品,货币 转化 为资本。
( 2)资本所有者 购买 了劳动力,并与其生
产资料相 结合,进行 生产 。
(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实质 就是以生产
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 雇佣劳动制度 。
一,商品生产过程 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过程的 统一
( 1) 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制造商品使用
价值的过程
( 2) 价值形成过程,具体劳动转移生产
资料的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新价值的
过程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的 统一
( 1) 劳动过程,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两个特点:第一,个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第二,产品属
于资本家,而不是直接生产工人的所有物。
( 2)价值形成过程:
设某织布厂一个雇佣工人生产一匹布需要 4个
小时,生产一匹布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为 20元,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价值为 2元。若工
人一天只劳动 4小时,只生产一匹布,则一匹
布的价值 =生产资料价值( 20元) +劳动力价
值( 2元) =22元,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 3) 价值增殖过程,指超过 一定点
(劳动力价值)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
程。
资本家购买到的是工人一天的劳动力
的使用权,绝不会让工人一天只劳动 4
小时!
设资本家让工人一天劳动 8小时, 生产两匹布,
则两匹布的价值 =40元 +2元 +2元 。 劳动者转移
的生产资料价值 ( 40元 ) 和创造的劳动力价
值 ( 2元 +2元 ) 的过程就是 价值形成过程 ;只
不过劳动者在延长的劳动时间中创造的劳动
力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变成了 剩余价
值 。 劳动者在延长的劳动时间内无偿地为资
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就是 价值增殖过程 。
( 4) 必要劳动时间 与 剩余劳动时间
( 5) 剩余价值 ( m):即 价值增殖 部
分,指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
造的、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超过
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 1)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
值。
( 2)资本的 本质,不是物,而是被
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一种 社会生产关系 。
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 划分,
▲ 内容, 不变资本 ( c)是表现为 生产资料
形态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 价值量不变 ; 可变资
本 ( v)是表现为 劳动力 形态的资本,在生产过程
中 价值量增大 。
▲ 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
的 作用 不同,即,c 是其必要 条件, v 是其 源泉 。
▲ 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 来源,提供了分
析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 依据 。
五、剩余价值率( m’)和剩余价值
量( M)
▲ m’= m / v
或 m’=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
劳动时间
▲ M = m’· v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
不变,延长劳动日时间。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劳动日时间不
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 两种方法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怎样实现 的:
▲ 它是社会 各部门 的 劳动生产率 提高的
结果;
▲ 它又是通过 各企业 提高 劳动生产率 来
实现的,即:在各企业追逐 超额剩余价值 的竞
争过程中实现的。
2,超额剩余价值,
由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
品的 个别价值 低于 社会价值 的 差额 。它
在本质上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
三,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 方法 的区别与联系:
( 1) 区别,
▲ 提高的 剥削程度 不同;
▲ 所需的 物质技术基础 不同;
▲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 作用 不同。
( 2) 联系,
▲ 在 本质, 方法 和 结果 上是一致的;
▲ 绝对 m 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 基
础,也是相对 m 生产的 起点 。
四,相对 m 生产 与 超额 m 生产 的区别与联
系:
( 1) 区别,
▲ 生产结果的 归属 不同;
▲ 结果存在的 状况 不同;
▲ 生产所需的 条件 不同。
( 2) 联系,
▲ 都是 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结果;
五,生产自动化 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源泉
1、生产自动化使劳动过程发生了一系列
重要变化
2、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 不能 创造价值:
▲ 它们属于 不变资本,只是价值创造的
条件;
▲ 价值 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而机器
人并不是人;
▲ 机器人是劳动的 手段,不是劳动;
▲ 机器人 虽然 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
是 无法说明剩余劳动为什么转变为剩余价值。
3、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 能够 带来更多
的价值:
▲ 单个企业 的使用,提高了企业劳动生
产率,可获得 超额 m ;
▲ 各部门 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全社会劳
动生产率,可获得 相对 m 。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 1) 剩余价值规律,关于 m 生产和增殖
的规律
(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 基本经济规律,
▲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 实质 ;
▲ 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 主要方
面 和 主要过程 ;
▲ 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 进步性
和 局限性。
一、工资及其本质:
▲ 工资,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 工资的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二、劳动力与劳动的科学 区分,
▲ 劳动力 是商品;
▲ 劳动 不是商品。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三、工资在 现象 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的 原因,
▲ 劳动能力 看不出来,而能看到的是劳动;
▲ 劳动至今仍是 谋生手段,不劳动无报酬;
▲ 工资的 支付形式 造成的误解;
▲ 工资的 实际运动 形成的错觉。
四、工资的基本 形式,
▲ 计时 工资
▲ 计件 工资
五、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不能 反映实
际生活状况。
▲ 相对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剩余价
值)相比较的工资
某资本主义纺纱厂,月生产棉纱 10万斤。投
资的劳动资料价值 60万元,平均使用 5年,价值逐
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的劳动对象价值 16
万元;雇用工人 50人,人均月工资 800元; m’=
100%。而本月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50%,除
劳动对象的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
耗没有变化。试计算:
① 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② 本月企业获得的超额 m是多少?
③ 本月的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