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脆性是无机材料的特征。它间接地反映材料较低的
抗机械冲击强度和较差的抗温度聚变性。
? 脆性直接表现在,一旦受到临界的外加负荷,材料
的断裂则具有爆发性的特征和灾难性的后果。
? 脆性的本质是缺少五个独立的滑移系统,在受力状
态下难于发生滑移使应力松弛。
1,材料脆性的特点
3.6.1 材料的脆性
3.6 材料的脆性和克服脆性的途径
NaCl 金刚石 铜和银
? th /?th 0.49 1.16 30
? 显微结构的脆性根源是材料内部存在裂纹,易
于导致高度的应力集中。
? 裂纹扩展速度决定着是否能发生消除应力集中
的塑性流动,塑性形变需要一定的起始时间,若
裂纹扩展的很快,则发生脆断,所以裂纹扩展的
速度是脆性的一种量度。
? 断裂能,? th /?th 也是材料脆性的一种量度,
在一定的条件下,晶体中的滑移系统的数目及
其可动程度,都是物质本质结构所决定的,材
料脆性的本质难以改变;
根据材料的裂纹扩展行为及其断裂机理,可以
借助于对裂纹扩展条件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材料的韧性。
2,改善材料韧性,提高材料强度
从断裂力学观点出发,克服脆性和提高强度的关键是:
? 提高材料的断裂能,便于提高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 减小材料内部所含裂纹缺陷的尺寸,以减缓裂纹尖
端的应力集中效应。
强度-韧性-裂纹
尺寸的关系
裂纹长度的倒数
强度
ao
断裂韧性
K1c
工程陶瓷的发展应是沿着既提高断裂韧性,又降低
裂纹缺陷尺寸的途径,大幅度地提高材料的强度,
1,金属与无机材料的复合
------增韧相弥散于材料中
增韧相的作用:起附加的能量吸收作用,使裂纹尖
端区域高度集中的应力得以部分消除,抑制原先可
能到达临界状态的裂纹,提高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
能力,相应改善其韧性。
通过裂纹尖端塑性形变的作用能量吸收:裂纹尖端
的原子发生不可逆的重排,并以塑性功的形式吸收
可观的弹性应变能,使裂纹扩展的动力减弱。
3.6.2 克服材料脆性断裂的途径
金属对材料的增韧具备如下条件:
? 在显微结构方面金属相与无机相能否均匀分散成
彼此交错的网络结构,决定着能否在裂纹尖端区域
起到吸收部分能量的作用。
? 金属对材料具有很好的润湿性。否则,材料自成
为连续相,金属成为分散于基体中的粒子,材料的
力学行为仍为陶瓷相所控制,脆性改善有限。
有希望的系统,ZrO2- TaW系统,(Cr·Al)2O3-
Cr·Mo·W系统。
此种复合材料的缺点:金属在高温下,易氧化会损
害材料的耐热性。
2,材料中的裂纹尖端增韧作用区
------相变粒子弥散
相变粒子增韧:
利用 ZrO2四方相转变成 ZrO2单斜相的马氏体相变
来实现增韧。
马氏体相变的特点:
? 相变前后无成分变化;
? 原子的配位不变;
? 原子的位移不超过一个原子间距;
? 无热、无扩散、相变激活能小,转变速度快,以近
似于声波传播的速度进行,比裂纹扩展速度大 2~ 3倍,
为吸收断裂能和增韧提供必要条件。
? 相变伴随有体积变化 ------高温相向低温相转化引起
体积膨胀。
? 相变具有可逆性,并受外界因素(温度、应力等)
的 影响,相变发生于一个温度区间内,或降低相变温
度而不是一个特定的温度点。
增韧机制:
? 应力诱导相变增韧
? 相变诱发微裂纹增韧
? 微裂纹分岔增韧。
裂纹尖端出现微裂纹
区时,将导致弹性能
的松弛和应力再分布。
(1)影响 ZrO2相变的因素,
1) ZrO2颗粒在基体中相变的能量条件
在基体中,四方 ZrO2是高温稳定相,单斜 ZrO2是低温
稳定相
在低于相变温度的条件下,由于受到基体约束力的抑
制,未转化的四方 ZrO2相保持其介稳状态;
当基体的约束力在外力作用下减弱或消失,粒子从高
能态转化为低能态的单斜相(发生相变),并在基体
中引起微裂纹,吸收主裂纹扩展的能量。
相变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UT


G
无抑制
受基体抑制
单斜相
四方相
?Gchem
?Ua
T
高温向低温的相转变方向
ZrO2粒子发生相变时的自由能平衡关系式为:
?GM/T= - ?Gchem +?UT- ?Ua+?S
?GM/T ------单位体积四方相向单斜相转化引起的
自由能变化;(相变动力)
?Gchem ----单斜相和四方相之间的自由能之差;
(相变动力)
?UT ------相变弹性应变能的变化;(相变阻力)
?Ua ------ 激发相变时,外应力所消耗能量;
(相变动力)
?S------单斜相与基体间的界面能和四方相与基
体间的界面能之差,常被忽略。(相变阻力)
四方相向单斜相的转化能否发生,取决于转化后系
统的自由能是否下降,即转化的能量条件为:
?GM/T ?0 或 ?Gchem ??UT- ?Ua
引起相变单位体积弹性应变能的变化 ?UT的根源是
单斜相和四方相密度的差别。
有 ?UT =E?2/2
E ------两相的平均弹性模量; ? ------相变引起的应变。
借助于外应力 ?a激发相变时,?Ua =?a?V /2,
其中体积为单位体积 V=1,?a =2?Ua / ?
得相变的应力条件,?a ? 2( ?UT- ?Gchem ) / ?
2)弥散粒子的相变临界直径
考虑界面能之差 ?S,以一个直径为 D的颗粒为例说明
相变时的临界直径:
?S D2 ?(?Gchem - ?UT + ?Ua )D3
在一定温度和应力条件下,相应有一个发生相变的临界
ZrO2粒子直径 Dc,Dc= ?S / (?Gchem - ?UT + ?Ua )
相变能量条件,(?Gchem- ?UT + ?Ua ) ??S / Dc
D值越小,由于单位体积粒子的比表面积越大,则其
?S也越大,即相变势垒越高,四方晶相更能保持其界
稳状态,直到更低的温度才转化为单斜相。
ZrO2颗粒的尺寸对 ZrO2相变温度有影响。 所以小颗粒
的四方相向单斜相转化的温度低。
陶 瓷 系 统
ZrO2颗粒的临界 直径 Dc
ZrO2 Vol%
16 15 22 17.5 15 3.1 2
Al2O3 0.52
Al2O3 0.3
莫来石 1
尖晶石 0.3-1.0
Si3O4 <0.1
ZrO2- MgO 0.1-0.2
ZrO2- Y2O3 0.32
室温条件下各种陶瓷中粒子的相变临界直径
3)化学因素的影响
基体的化学组分和 ZrO2弥撒相的含量对 ZrO2粒子的相
变温度有一定的影响。
凡是能固溶于 ZrO2中的掺杂物都或多或少地减小 ZrO2
相变的自由能差值 ?Gchem,相应降低其相变温度 TMS,
且溶质的浓度越大,相变的温度也越低。
(2) 增韧机制
1) 应力诱导相变增韧, 当相变温度低于室温,基体中储
存着相变弹性压应变能,该相变需在外力作用下产生,
实现应力诱导相变增韧。
2)微裂纹增韧,当相变温度高于室温,粒子会自发的由四
方相转化为单斜相,在基体中诱发微裂纹引起的增韧,
2) 裂纹分岔











RT Mf Ms As
共晶温度
( 1)相变增韧
( 2)微裂纹增韧
( 3)裂纹分岔
( 3)
( 1)
( 2)
室温
单斜相的热膨胀系数
与温度的关系
四方相的热膨胀系数
与温度的关系
1)控制弥散粒子的尺寸 D
弥散粒子的相变温度随其颗粒的减小而下降。
D>DH (相变临界颗粒直径 )
大颗粒在高温下发生相变,在到达常规相变温度
( 11500C)左右,所有 D>DH (相变临界颗粒直径 )
的颗粒都发生相变。这一阶段的相变的特点是突发
性的,产生微裂纹的尺寸较大,可导致主裂纹扩展
过程中的分岔,对基体的增韧效果较小。
( 3) 主裂纹尖端增韧作用区的控制原则
DH > D> DR(室温相变临界颗粒直径)
基体含有相变诱发微裂纹,对基体的增韧有明显的
提高,但材料的强度由于微裂纹的存在而下降。
DR > D
基体中储存着弹性压应变 能 。只在材料承受适当的
外加应力,克服了相变应变能对主裂纹扩展所起的
势垒作用,粒子才有四方相转化为单斜相,并相应
诱发出极细小的微裂纹。由于相变能和微裂纹的共
同作用,增韧效果好,且材料的强度有一定的增强。
张应力诱导相变




0 D1 D2 D3 D4 D5 粒子直径
室温条件下粒子的分布范围与韧化机制
切应力诱导相变
瞬时相变
应力诱导微裂纹
Al2O3+M- ZrO2
PSZ
Al2O3+T- ZrO2
Al2O3+T/M- ZrO2
瞬时开裂
2)控制颗粒的分布状态
3)增韧颗粒最佳体积分数和均匀弥散程度
体积分数越高,增韧效果越好,但过高,将会导致微
裂纹的合并,降低增韧效果,甚至恶化材料的性能。
体积分数需控制在最佳值。
不均匀的弥散导致基体中局部的粒子含量过高,或不
足,均匀弥散是最佳的体积分数发挥作用的前提 。
4)基体和增韧粒子热膨胀系数匹配
两者热膨胀系数之差要小,目的在于保持基体和粒
子之间在冷却过程中的结合力。
5)控制弥散粒子的化学性质
控制弥散粒子的化学性质可以控制相变前后的化学
自由能 ?Gchem,即调节相变的动力 。
( 4) 表面韧化
基体表面层在一定深度之内有四方 ZrO2弥散相。
3,基体中设置裂纹扩展势垒 -----纤维增强
纤维的作用:高强度和高模量的纤维能为基体分担大部
分外加应力,也可阻碍裂纹的扩展,并能在局部纤维发
生断裂时以拔出功的形式消耗部分能量,起到提高断裂
能并克服脆性的效果。
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纤维和基体的本性、复合配
比、两者的化学相容性和结合强度,即纤维在基体中的
分布和排列等。
1)弹性模量
选取纤维的分布是均匀连续和单向排列的复合材料,
且纤维与基体紧密结合,纤维的取向和外加应力平行,
即二者处于等应变状态。
( 1) 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
?f=Pf/Ef = ?m=Pm/Em
Pf = PcVf Pm = Pc (1- Vm )
其中,V------体积分数
Pf / Pm =[Ef/Em ] Vf /(1- Vm )
Pf / P c= [Ef/Em ] / {[Ef/Em ] + Vf /(1- Vm )}
应变


m
f
c
纤维和基体所承受的载荷之比等于它们的弹性模量和体
积分数的乘积之比,即纤维的弹性模量越高,其对提高
强度所其的作用越大。 Ef/Em对复合材料的选择有重要
的参考意义。
弹性模量
E(GN/m2)
Ef/Em
碳纤维 200— 400
玻璃陶瓷 100 2— 4
Al2O3 270— 400 — 1
Si3N4 150 1.3— 2.7
石英玻璃 74 2,7— 5.4
碳纤维和几种无机材料的弹性模量比
纤维在复合材料中所承受的载荷分数与
纤维和基体的弹性模量比之间的关系
1 5 Ef/Em
85
30
Pf / P c
Vf
2) 断裂应变
?c = ?f ?m ?
?
?f
?c
?m
复合材料的应变达到纤维的断
裂应变值 ?f时,纤维断裂。
复合材料的强度为:
?c =Vf ?f + (1- Vf ) ?m
这种复合材料达到增强的效果。
A Ef >Em
?c = ?f< ?m
复合材料的应变达到基体的
断裂应变值 ?m时,复合材料
断裂。
复合材料的强度为,?c =Vf
( Ef ?m ) + (1- Vf ) ?m
? m ?c = ?f ?
?
?f
?c
?m
即 Ef ?m > >?m
有 ?c =Vf Ef ?m
高弹性模量的纤维可获得更
好补强效果。例如 SiC纤维
与 CVDSiC基体的复合材料。
B Ef > > Em
?c = ? m ?f ?
?
?f
?c
?m
?f > ?m = ?c
?f = ?c > ?m
复合材料的强度为,?c =Vf ?f+ (1- Vf )?m
或 ?c =Vf ?f
具有较好的补强效果。
例如,C纤维 /SiO2玻璃,B纤维 /PbO玻璃,SiC纤
维 /PbO玻璃。
纤维的弹性模量小于基体的弹性模量,纤维所承受
的载荷较小,复合材料的强度不可能提高。
3)纤维与基体的热膨胀匹配
界面结合力有足够的强度,基体在沿纤维的轴向处
于受压状态,而纤维处于受张应力状态,起着支撑
热应力的作用。
界面结合强度不足,受张应力作用的纤维 脱离,在
其端部形成基体中的空隙。
径向热应力的作用。
轴向热应力的作用
当 ?m??f,基体在沿纤维轴向处于张应力状态。
当 ?m < ?f,基体与纤维界面结合强度的大小有两
种不同的情况:
4)纤维与基体的化学相容性
( 2) 纤维的临界体积
Vf临界 Vf
?mu
1)复合材料的断裂由纤维断裂引起
?cu=Vf ?fu + (1- Vf ) ?m*
?mu=Vf临界 ?fu+ (1- Vf临界 ) ?m*
Vf临界 =(?mu - ?m*) / (?fu - ?m*)
?cu与 Vf的关系
2) 复合材料的断裂由基体断裂引起
基体断裂时,负荷由纤维承担,其应力
??f = ?mu Vm / Vf
如果 ?f + ??f ? ?fu,则纤维使复合材料保持在一起
而不会断裂。
Vf = ?mu /( ?mu + ??f )
临界情况,Vf临界 =?mu /( ?mu + ?fu - ?f
如果 ?fu >> ?f >>?mu
Vf临界 =?mu / ?fu
( 3) 复合材料中的临界纤维长度
x 0
纤维表面上的剪应力与截面上
的拉应力平衡,有下列关系:
? r2 ? (x)= 2? rx?
如果在纤维的中心应力达到纤
维强度 ?fu,界面上的剪应力
为 ? fu,纤维长度(临界纤维
长度)可用下式表示:
Lc=r ?fu /? fu
当纤维长度比 ? fu短时,复合
材料的强度由下式给出:
?c =? fu L/2r Vf+(1- Vf ) ?m
纤维的长度大于临界长度,复合材料的强度有下式:
?c = ?f [1- (Lc /2L)] Vf +(1- Vf ) ?m*
( 1) 采用化学抛光净化陶瓷表面,去除加工损伤。
( 2) 微晶化(细化晶粒),可减小晶粒内部裂纹
尺寸,又降低裂纹出现的几率,且减小多晶体
中由于晶粒弹性和热性各向异性引起的残余应
力,有利于克服脆性和提高强度。
( 3) 裂纹尖端钝化或裂纹愈合。
4,减缓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