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痛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刘友章 教授
概念
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
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
脘部疼痛。
源流
1,,胃痛, 之名首见于, 内经,, 并且对胃痛的病
因病机作了论述 。,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 木郁
之
发, ……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 素问 *举痛论 〉, 寒
气
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饮食自倍,
肠
胃乃伤, 说明木气偏盛, 肝胃不和, 寒气入侵, 饮食
所伤都可引起胃 痛 。, 内经, 的这些论述为后世治疗
和研究胃痛奠定了基础 。
2,张仲景, 金匮要略, 涉及到胃痛的论治, 提出, 按
之不痛者为虚, 痛者为实, 。 创立了大建中汤, 小建
中汤, 黄芪建中汤, 理中汤, 吴茱萸汤, 芍药甘草汤
源流
3,唐代孙思邈有九种心痛之说, 但总的说来这九
种心痛多指胃痛 。
4,李东垣, 兰室秘藏, 立, 胃脘痛, 一门, 创益气,
温
中, 理气, 和胃之法 。
5,,医学正传, 认为孙思邈所指的九种心痛, 皆在胃
脘, 而实不在于心也 。,
6,,景岳全书, 着重强调了, 气滞, 这一病机并主张
治
以, 理气为主, 。
7,李中梓, 医宗必读,, 孙一奎, 赤水玉珠, 对, 胃
无补法,,痛无补法, 提出了批评, 强调要辨证治疗 。
源流
8,叶天士, 临症指南医案,, 初病在经, 久病入络,
以 经主气, 络主血 。, 指出胃病不仅与气滞有密切关
系, 而且, 久痛入络, 必然引起血行不畅, 在治疗上
施
以理气活血之法 。
9,林佩琴, 类证治裁 ·胃脘痛, 则概括了胃痛之寒, 热,
虚, 实及在气, 在血的病机, 主症, 治法 。 从而使本
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善 。
范围
相当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 消
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以上腹
部疼痛为主证的病症,可按本病辨
证治疗。
【 病因病机 】
外感寒邪
情志郁结
饮食不节
内客于胃
肝气犯胃
损伤脾胃
胃
失
和
降
气
机
阻
滞
不
通
则
痛
气郁化火,火邪伤阴
【 病因病机 】
久病脾
胃虚损
素体脾
胃虚弱
胃阴不足
脾阳不足
胃
失
濡
养
不
荣
则
痛
日久入络
加 重
血
瘀
胃
痛
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主要病机有二:
不通则痛(实)
不荣则痛(虚)
【 诊断 】
1, 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
受寒等因素有关。
2,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
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4, 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病理
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3, 起病或急或缓,常反复发作。
【 鉴别诊断 】
1、胃痞
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
2、与真心痛、腹痛及胁痛的鉴别:
胃脘痛类证鉴别表
胃脘痛 真心痛 腹痛 胁痛
病位 胃脘 (胃 ) 胸 (心 ) 胃脘以下,
毛际以上
两胁(肝胆)
病机 胃失和降 心脉痹阻 腹中气机紊
乱
少阳枢机不利
症状 胃脘疼痛,伴嗳
气、反酸、上腹
痞闷或饿痛或饱
痛
胸前闷痛,压
榨感伴心悸、
气促、手足青
至节、脉结代
脐周或少腹、
小腹疼痛伴
肠鸣。大便
失常(或腹
泻或便秘)
两胁胀痛或窜痛
刺痛,或见积块,
或见发热、黄疸,
多由气滞、血瘀、
湿热所致
治疗 重在调和胃气 重在宣痹通阳 重在调畅肠
道气机
重在调达少阳,
治从肝胆
【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
寒痛:胃脘部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舌质淡,
脉沉迟。
热痛:胃脘部灼痛喜冷,口干口苦,舌质淡红,
脉数。虚痛:胃脘部隐痛或饿痛,喜温喜按,
大便烂,舌质淡嫩或胖有齿印,脉细缓无力。
实痛:胃脘胀痛或刺痛,拒按,大便干结、舌
质红、脉弦滑。
2)辨气滞、血瘀
气滞痛:胃脘胀痛或连胁或走窜不定,口
苦心烦,脉弦。多为初病。
血瘀痛: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或夜间痛
多,舌暗或有瘀斑。多属久病。
3) 辨脏腑
辨在胃、在肝、在脾。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爽,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
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二、治疗用药原则
1,胃痛的治疗以, 理气和胃止痛,
为基本原则。
2、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
养阴谨防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
瘀宜兼理气。
3、分证论治
主证:胃脘胀痛, 食后加重,
嗳气 。
1、胃气壅滞
兼次证:嗳腐吞酸,纳差。
苔腻,脉滑。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
香苏陈皮炙甘草,胃气壅滞此方好。
兼次症:嗳气频繁, 大便不畅,
不思饮食, 精神抑郁, 喜太息 。
苔薄白, 脉弦 。
2、肝胃气滞
主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
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枳芍草,香附川芎二味妙,
疏肝理气兼止痛,肝胃气滞此方好 。
兼次症:口干口苦, 喜冷饮,
或口臭, 口舌生疮, 小便黄,
大便秘结 。
舌质红, 苔黄少津 。 脉滑数 。
3、胃中蕴热
主症:胃脘灼痛,得凉则减,
遇热则增。
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药: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泻心汤用芩连黄,胃中蕴热此方尝。
金铃子散用延胡,理气止痛多用途。
兼次症:烦躁易怒,泛酸嘈
杂,口干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数。
4、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治法:清肝泻热, 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
化肝煎用青陈皮,芍药栀子与丹皮,
再加泽泻与贝母,肝胃郁热此方宜。
兼次症:病程长久,胃痛反复
发作而不愈,面色晦暗无华。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5、瘀血阻滞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刀
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
剧,入夜尤甚。
治法:理气活血, 化瘀止痛 。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
失笑五灵及蒲黄,瘀血阻滞此方良。
丹参饮用檀香砂,理气活血效堪夸。
兼次症:嘈杂,似饥而不欲饮
食,口燥咽干不欲饮,大便干结。
舌体瘦,质嫩红,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
6、胃阴不足
主症: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益胃沙参与麦冬,生地玉竹冰糖冲。
主症:胃痛隐隐, 绵绵不休,
喜温喜按, 空腹或受凉疼痛加剧,
得饮食或温熨后减轻 。
兼次症:面色无华, 泛吐清水,
神疲纳差, 四肢倦怠, 不温, 大便溏
薄 。
舌淡胖, 边有齿痕, 苔薄白 。 脉
沉细无力 。
7、脾胃虚寒
方药:黄芪健中汤
黄芪建中芍药多,桂枝甘草饴糖和,
生姜大枣调营卫,脾胃虚寒此方瘥。
治法:温中健脾
【转归预后】
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
邪去则胃安。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
者,则治疗难度较大,易反复发作。
久病伤及血络,可至呕血便血,有时
可危及生命。
【 预防及护理措施 】
注意饮食起居,保持情绪乐观。
有胃出血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出
血情况。
【 结语 】
胃痛初起病在胃,久病伤及肝与脾。
不通则痛是病机,寒热虚实要辨知。
在气在血辨脏腑,临床灵活辨证治。
吐 酸
概念,胃酸过多,随胃气上逆,
从口吐出,或口中发酸。
病位:胃、肝。
总病机:肝木曲直作酸。
治疗要点:治肝为根本。
分型论治
热证 病机:肝郁化热,横逆犯胃
症状,泛吐酸水,心烦易怒,咽干口 苦,
不思饮食,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泄肝和胃。
方剂:左金丸加味
黄连、吴萸、牡蛎、鱼古
寒证 病机:脾胃虚寒
症状,泛吐酸水清稀,脘闷纳呆,饮食
不慎则益甚,胃脘喜暖喜按,四肢
不温,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舌质
淡,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中健脾,抑肝和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半夏、木香、砂仁。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嘈杂
概念,病人自觉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
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状,
或得食而止,或食巳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
胃脘作痛的病证。
病因病机:肝火犯胃
过食辛燥 胃气失舒-上扰胸膈-嘈杂
久病中虚
分型论治
胃热
症状:嘈杂而兼见胸闷痰多,心烦少寐,
口干喜冷饮,嗳腐吞酸,舌质红,
苔黄,脉象弦滑或滑数。
治则,清热和中。
方剂:黄连温胆汤。
药物:半夏、陈皮、枳实、竹茹、黄连、
茯苓、甘草、大枣。
胃虚
症状:嘈杂而兼见口淡无味,食后脘胀,神
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健脾和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半夏、木香、砂仁。
血虚
症状:嘈杂而兼见面白无华,心悸头晕,少眠多
梦,形体消瘦,肌肤不泽,舌质淡,苔薄
白,脉细。
治则,补养气血。
方剂:归脾汤。
药物: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
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
大枣。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刘友章 教授
概念
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
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
脘部疼痛。
源流
1,,胃痛, 之名首见于, 内经,, 并且对胃痛的病
因病机作了论述 。,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 木郁
之
发, ……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 素问 *举痛论 〉, 寒
气
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饮食自倍,
肠
胃乃伤, 说明木气偏盛, 肝胃不和, 寒气入侵, 饮食
所伤都可引起胃 痛 。, 内经, 的这些论述为后世治疗
和研究胃痛奠定了基础 。
2,张仲景, 金匮要略, 涉及到胃痛的论治, 提出, 按
之不痛者为虚, 痛者为实, 。 创立了大建中汤, 小建
中汤, 黄芪建中汤, 理中汤, 吴茱萸汤, 芍药甘草汤
源流
3,唐代孙思邈有九种心痛之说, 但总的说来这九
种心痛多指胃痛 。
4,李东垣, 兰室秘藏, 立, 胃脘痛, 一门, 创益气,
温
中, 理气, 和胃之法 。
5,,医学正传, 认为孙思邈所指的九种心痛, 皆在胃
脘, 而实不在于心也 。,
6,,景岳全书, 着重强调了, 气滞, 这一病机并主张
治
以, 理气为主, 。
7,李中梓, 医宗必读,, 孙一奎, 赤水玉珠, 对, 胃
无补法,,痛无补法, 提出了批评, 强调要辨证治疗 。
源流
8,叶天士, 临症指南医案,, 初病在经, 久病入络,
以 经主气, 络主血 。, 指出胃病不仅与气滞有密切关
系, 而且, 久痛入络, 必然引起血行不畅, 在治疗上
施
以理气活血之法 。
9,林佩琴, 类证治裁 ·胃脘痛, 则概括了胃痛之寒, 热,
虚, 实及在气, 在血的病机, 主症, 治法 。 从而使本
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善 。
范围
相当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 消
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以上腹
部疼痛为主证的病症,可按本病辨
证治疗。
【 病因病机 】
外感寒邪
情志郁结
饮食不节
内客于胃
肝气犯胃
损伤脾胃
胃
失
和
降
气
机
阻
滞
不
通
则
痛
气郁化火,火邪伤阴
【 病因病机 】
久病脾
胃虚损
素体脾
胃虚弱
胃阴不足
脾阳不足
胃
失
濡
养
不
荣
则
痛
日久入络
加 重
血
瘀
胃
痛
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主要病机有二:
不通则痛(实)
不荣则痛(虚)
【 诊断 】
1, 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
受寒等因素有关。
2,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
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4, 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病理
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3, 起病或急或缓,常反复发作。
【 鉴别诊断 】
1、胃痞
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
2、与真心痛、腹痛及胁痛的鉴别:
胃脘痛类证鉴别表
胃脘痛 真心痛 腹痛 胁痛
病位 胃脘 (胃 ) 胸 (心 ) 胃脘以下,
毛际以上
两胁(肝胆)
病机 胃失和降 心脉痹阻 腹中气机紊
乱
少阳枢机不利
症状 胃脘疼痛,伴嗳
气、反酸、上腹
痞闷或饿痛或饱
痛
胸前闷痛,压
榨感伴心悸、
气促、手足青
至节、脉结代
脐周或少腹、
小腹疼痛伴
肠鸣。大便
失常(或腹
泻或便秘)
两胁胀痛或窜痛
刺痛,或见积块,
或见发热、黄疸,
多由气滞、血瘀、
湿热所致
治疗 重在调和胃气 重在宣痹通阳 重在调畅肠
道气机
重在调达少阳,
治从肝胆
【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
寒痛:胃脘部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舌质淡,
脉沉迟。
热痛:胃脘部灼痛喜冷,口干口苦,舌质淡红,
脉数。虚痛:胃脘部隐痛或饿痛,喜温喜按,
大便烂,舌质淡嫩或胖有齿印,脉细缓无力。
实痛:胃脘胀痛或刺痛,拒按,大便干结、舌
质红、脉弦滑。
2)辨气滞、血瘀
气滞痛:胃脘胀痛或连胁或走窜不定,口
苦心烦,脉弦。多为初病。
血瘀痛: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或夜间痛
多,舌暗或有瘀斑。多属久病。
3) 辨脏腑
辨在胃、在肝、在脾。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爽,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
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二、治疗用药原则
1,胃痛的治疗以, 理气和胃止痛,
为基本原则。
2、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
养阴谨防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
瘀宜兼理气。
3、分证论治
主证:胃脘胀痛, 食后加重,
嗳气 。
1、胃气壅滞
兼次证:嗳腐吞酸,纳差。
苔腻,脉滑。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
香苏陈皮炙甘草,胃气壅滞此方好。
兼次症:嗳气频繁, 大便不畅,
不思饮食, 精神抑郁, 喜太息 。
苔薄白, 脉弦 。
2、肝胃气滞
主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
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枳芍草,香附川芎二味妙,
疏肝理气兼止痛,肝胃气滞此方好 。
兼次症:口干口苦, 喜冷饮,
或口臭, 口舌生疮, 小便黄,
大便秘结 。
舌质红, 苔黄少津 。 脉滑数 。
3、胃中蕴热
主症:胃脘灼痛,得凉则减,
遇热则增。
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药: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泻心汤用芩连黄,胃中蕴热此方尝。
金铃子散用延胡,理气止痛多用途。
兼次症:烦躁易怒,泛酸嘈
杂,口干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数。
4、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治法:清肝泻热, 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
化肝煎用青陈皮,芍药栀子与丹皮,
再加泽泻与贝母,肝胃郁热此方宜。
兼次症:病程长久,胃痛反复
发作而不愈,面色晦暗无华。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5、瘀血阻滞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刀
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
剧,入夜尤甚。
治法:理气活血, 化瘀止痛 。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
失笑五灵及蒲黄,瘀血阻滞此方良。
丹参饮用檀香砂,理气活血效堪夸。
兼次症:嘈杂,似饥而不欲饮
食,口燥咽干不欲饮,大便干结。
舌体瘦,质嫩红,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
6、胃阴不足
主症: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益胃沙参与麦冬,生地玉竹冰糖冲。
主症:胃痛隐隐, 绵绵不休,
喜温喜按, 空腹或受凉疼痛加剧,
得饮食或温熨后减轻 。
兼次症:面色无华, 泛吐清水,
神疲纳差, 四肢倦怠, 不温, 大便溏
薄 。
舌淡胖, 边有齿痕, 苔薄白 。 脉
沉细无力 。
7、脾胃虚寒
方药:黄芪健中汤
黄芪建中芍药多,桂枝甘草饴糖和,
生姜大枣调营卫,脾胃虚寒此方瘥。
治法:温中健脾
【转归预后】
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
邪去则胃安。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
者,则治疗难度较大,易反复发作。
久病伤及血络,可至呕血便血,有时
可危及生命。
【 预防及护理措施 】
注意饮食起居,保持情绪乐观。
有胃出血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出
血情况。
【 结语 】
胃痛初起病在胃,久病伤及肝与脾。
不通则痛是病机,寒热虚实要辨知。
在气在血辨脏腑,临床灵活辨证治。
吐 酸
概念,胃酸过多,随胃气上逆,
从口吐出,或口中发酸。
病位:胃、肝。
总病机:肝木曲直作酸。
治疗要点:治肝为根本。
分型论治
热证 病机:肝郁化热,横逆犯胃
症状,泛吐酸水,心烦易怒,咽干口 苦,
不思饮食,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泄肝和胃。
方剂:左金丸加味
黄连、吴萸、牡蛎、鱼古
寒证 病机:脾胃虚寒
症状,泛吐酸水清稀,脘闷纳呆,饮食
不慎则益甚,胃脘喜暖喜按,四肢
不温,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舌质
淡,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中健脾,抑肝和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半夏、木香、砂仁。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嘈杂
概念,病人自觉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
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状,
或得食而止,或食巳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
胃脘作痛的病证。
病因病机:肝火犯胃
过食辛燥 胃气失舒-上扰胸膈-嘈杂
久病中虚
分型论治
胃热
症状:嘈杂而兼见胸闷痰多,心烦少寐,
口干喜冷饮,嗳腐吞酸,舌质红,
苔黄,脉象弦滑或滑数。
治则,清热和中。
方剂:黄连温胆汤。
药物:半夏、陈皮、枳实、竹茹、黄连、
茯苓、甘草、大枣。
胃虚
症状:嘈杂而兼见口淡无味,食后脘胀,神
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健脾和胃。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半夏、木香、砂仁。
血虚
症状:嘈杂而兼见面白无华,心悸头晕,少眠多
梦,形体消瘦,肌肤不泽,舌质淡,苔薄
白,脉细。
治则,补养气血。
方剂:归脾汤。
药物: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
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
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