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 聚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凤斌
一, 定义
积聚 是由于 正气亏虚, 脏腑失
和, 气滞, 血瘀, 痰浊蕴结 腹内而
致, 以 腹内结块, 或胀或痛 为主要
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
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病机,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
病位,腹部
临床特征,腹内结块, 或胀或痛
二、源流:
积聚病名首见于内经
《灵枢 ?五变》:“人之善病肠
中积聚者,…… 皮肤薄而不择
…… 。如此,则肠胃恶,恶则
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内经》伏梁、息贲, 肥气、
奔豚等。
治疗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难经》:对五脏之积的主要症状
进行了描述。
,金匮要略》:对疟疾引起的徵瘕
,称之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
,诸病源候论》,诸脏受邪,初未能
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证治准绳,:,治疗是病必分初、
中、末三法”。
《景岳全书,:,治积之要,在知攻
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
中辨之”。
《医宗必读,把攻补两大法与初中末
三者结合起来,提出屡攻屡补,以平
为期的治疗原则。
《医林改错,:病机 -瘀血 –活血化瘀
徵瘕、痃癖,以及伏梁、息贲、肥
气、奔豚 —积聚范畴
相当于西医的:
腹部肿瘤、肝脾肿大、增生型
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
全性肠梗阻等。
三,证候特征
一, 共性特征:
腹内结块, 或胀或痛 。
二, 各自的特征:
积证 —腹内结块, 固定不移,
由小渐大, 由软渐硬, 初觉胀痛
,继则剧痛, 痛程长, 病情重,
伴有脾虚症状 。
聚证 —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
时散,或有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一般
病程短,病情轻,伴随症不明显。
《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终
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辗转痛移,为可治”。
《景岳全书,:“积者,积垒之谓
,由渐而成也”。
[病因病机 ]
1.情志抑郁, 气滞血瘀
,济生方,,, 忧思喜怒之人,
人之所不能无者, 过则伤乎五脏,
……, 留结而为五积, 。
肝脾气机不舒 —气滞血瘀
气病 ---聚证 ;血病 —积证
[病因病机 ]
2,酒食内伤, 滋生痰浊
?饮酒过度 ---湿热内蕴
?膏粮厚味 ---湿热内蕴
?饮食不节 ( 暴饮暴食 ) --伤脾胃
湿热内蕴 ---痰浊内生 ---气血瘀
滞 ---气血痰相互博结 —积聚
或食气交阻 —气机不畅 —聚证
3,邪毒侵袭, 留着不去
寒, 湿, 热 长时间作用于人体
邪毒 侵袭人体留着不去
脏腑失和, 气血运行不畅, 痰浊内生,
气滞血瘀痰凝 ----形成积证
,诸病源候论,,, 诸脏受邪, 初未
能成积聚, 留滞不去, 乃成积聚, 。
4,它病转归, 日久成积
?黄疸 —湿邪留恋 —阻滞气血
?久疟 —湿痰凝聚 —脉络痹阻
?血吸虫 —虫阻脉道 —肝脾气血不
畅 —脉络瘀阻
日久不愈 —积证
总之:
病因:
内因:正气亏虚, 脏腑失和
积聚的 形成 与 演变 均与之有关 。
病位,腹部 脏腑,肝脾
病理,气滞, 血瘀, 痰结
聚证,气滞
积证,三 者均有
[诊断 ]
积证 —腹部包块, 或大或小,
或软或硬, 痛有定处, 胀痛或剌
痛 。 渐进过程,
积块出现之前, 相应部位常有
疼痛, 或兼有恶心, 呕吐, 腹胀
以及脾虚 ( 正气虚 ) 的症状 。
聚证 —腹中气聚,时聚时消,攻窜
胀痛,时作时止,发时气聚胀满,扪
不到包块。缓解时前证消失。
伴随证
积证 —常有脾虚伴随症, 消瘦明显 。
聚证 —可有脾虚伴随症, 消瘦不明显
理化检查
B超, CT,MR,胃肠钡剂 X线检查
,内窥镜等 。
[鉴别诊断 ]
痞满,脘腹痞塞不通, 满闷不
舒, 无形, 无包块 。
鼓胀,肚腹胀大, 鼓之如鼓 。
有包块, 有腹水 。
[辨证论治 ]
一, 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的不同
积证 —积块明显, 固定不移, 痛
有定处, 病程较长, 多属血分, 病情
较重, 治疗较难 。
聚证 —无积块, 腹中气时聚时散
,发有休止, 痛无定处, 病程较短,
多属气分, 病情较轻, 治疗较易 。
2,辨积块的部位
右胁 —病在肝, 常伴见胁肋疼痛
,黄疸, 纳呆, 腹胀等
心下胃脘 —病在胃伴见反胃, 呕
吐, 呕血, 便血等
左右中下腹 —病在肠伴有腹泻,
或便秘, 消瘦乏力, 左腹伴有大便
次数增多, 便下脓血, 并在肠 。
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
初期 —正气尚盛,邪气不甚,
积块小而软,一般情况可。
中期 —正气渐衰,邪气渐甚,
积块大而硬,疼痛持续,可有脾虚
证。
晚期 —正气大虚,邪气实甚,
积块大而坚硬,剧痛,脾虚证明显

二 ·治疗原则
聚证 —疏肝理气, 行气消聚, 重在调气 。
积证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 重在活血 。
初期 —攻邪为主 -行气活血, 软坚散积
中期 —攻补兼施
末期 —扶正培本, 酌加理气, 化瘀, 消积
之品
二 ·治疗原则
治疗中,应处理好攻法和补法之间
的关系。
《景岳全书》:“治积之要,
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
孰缓孰急中辨之”。
“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 ·分证论治
( 一 ) 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腹部特征 ( 腹中气聚, 攻窜
胀痛, 时聚时散, ) 诱因 +肝郁征 (
脘胁之间时或不适 ) +舌脉 ( 舌苔腻
,脉弦滑 。
治法,疏肝解郁, 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 行气温中, 散寒
化湿, 疏肝解郁 。
?用于气机郁滞, 寒湿中阻, 伴
有肝郁症象者 。
?香砂平胃散行气温中, 散寒化
湿;乌药, 枳壳, 生姜增强温中
理气的作用 。 香附, 陈皮疏肝理
气解郁 。
加减:
?寒甚,腹痛较剧, 肢冷, 得温
痛减 —肉桂, 高良姜温中理气止
痛 。
?热象,口苦, 舌质红, 去乌药
,苍术, 加左金丸泄肝和胃 。
?年老体虚,神疲, 乏力, 便溏
者加党参, 白术健脾益气 。
症状缓解后可用逍遥散善后 。
2、食浊阻滞
症状,腹部特征(腹胀或痛,时有条
索状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
+诱因(纳呆,食少) +食滞征 +舌脉
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
方中沉香、木香,乌药理气宽中
,大黄,槟榔,枳实通腑导滞。
加减:
?该方可酌加山楂, 莱菔子增强健
胃消食
?痰浊中阻,呕恶苔腻者, 加半夏
,陈皮, 生姜化痰降逆 。
?蛔虫结聚 ---乌梅丸 。
反复发作后期 —脾虚 —易发
病 —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
( 二 ) 积证
1,气滞血阻 ----早期
症状,腹部特征 +气滞血阻征 ( 特征
:胀痛并见 ) +舌脉
治法,理气活血, 通络消积
方药,荆蓬煎丸
木香, 青皮, 茴香, 枳壳, 槟榔
等理气散结 。 三棱, 莪术 活血消积
可合用 失笑散 或 金玲子散
2、气结血瘀 ---中期
症状,腹部特征 ( 积块渐大, 按之
较硬, 痛处不移 ) +气滞血瘀征 (
闭经, 舌质瘀斑 ) +正虚 ( 纳差,
食少, 体倦乏力, 面黯消瘦, 时有
寒热 ) 舌脉
治法,祛瘀软坚, 补益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 六君子汤
?方中桃红四物汤, 五灵脂, 元胡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香附, 乌药, 枳壳行气止痛;
?甘草益气缓中 。
可酌加:丹参, 莪术, 三棱,
鳖甲, 段瓦楞子等以增强活血化瘀
消积的作用 。
膈下逐瘀汤, 香砂六君子丸补
中益气丸交替使用 。
3、正虚瘀结
症状,腹部特征 ( 积块坚硬如石,
疼痛逐渐加剧 ) +脾虚血瘀征 +舌
脉 ( 纳食减少, 面色萎黄或黎黑,
消瘦脱形舌质色淡或紫 )
治法,补益气血, 化瘀消积
方药,八珍汤, 化积丸
八珍汤加减:
气虚甚,黄芪, 淮山药, 薏苡仁
阴液大伤,生地, 玄参, 麦冬, 玉
竹 。
化积丸加减:
三棱, 莪术, 香附, 苏木, 五灵
脂, 瓦楞子, 阿魏等 活血化瘀, 软
坚散结 。 可酌加丹参, 鳖甲等
对证中药:
半枝莲, 半边莲, 蛇舌草, 蚤
休, 夏枯草, 垂盆草, 虎杖等
常用中成药:
复方鳖甲软肝片, 大黄蛰虫丸
[其他疗法 ]
1,外治法 —阿魏膏, 水红花膏等 。
2,针灸疗法
[预后转归 ]
聚证 —预后好 积证 —预后差
治愈 黄疸
聚证 积证 鼓胀
积证 出血
病 案 分 析
邹某, 女, 56岁 患者原有胃痛十多年, 经常食欲不振, 精
神疲乏, 食后胃脘胀闷不适 。
1988年 7月, 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
中度肠上皮化生, 常服用维酶素, 三九胃泰, 吗叮啉及中药汤
剂治疗, 症状时轻时重 。 最近半年来自觉胃脘部可扪及包块,
并逐渐加剧, 坚硬, 疼痛剧烈, 饮食量少, 且食入即吐, 大便
色黑如柏油 。
于 1998年 12月来我院就诊 。 查: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左锁
骨上窝可触及 3个大小为 1× 0.5CM2的淋巴结, 上腹部可触及
3× 2CM2大小的包块, 质硬, 活动度差, 肝脾未触及, 肠鸣音稍
活跃, 无移动性浊音 。 胃镜示:胃小弯近窦部可见菜花状肿块
,有出血点 。 大便 OB( ++++) 血红蛋白 78g/L。 舌质暗淡有瘀
斑, 少苔, 脉弦细无力 。
诊断:积证
辨证分型:正虚血瘀
方药:
党参 20 黄芪 30 白术 12 茯苓 20
熟地 12 当归 10 白芍 15 田七 6
半夏 12 仙鹤草 30 瓦楞子 15 丹参 30
舌蛇草 30 半枝莲 30 甘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