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证
定义, 凡由多种原因, 引起火热重灼或气虚不摄,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 或上溢于口鼻诸窍, 或下泄于
前后二阴, 或渗出于肌肤, 所形成的疾患, 统称为
血证, 也即是说, 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 。
病机:火热重灼或气虚不摄
概括 病位:口, 鼻, 耳;前后二阴, 肌肤
临床特征:各种非生理性的出血
范畴,西医学中多种急, 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
包括呼吸, 消化, 泌尿, 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各
种出血症状者, 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
[鉴别诊断 ]
外伤鼻衄鉴别:有外伤史
鼻衄:与
经行衄血鉴别:与月经周期有关
齿衄与舌衄相鉴别:注意观察出血部位 ( 齿与舌 )
吐血鉴别
肺痈相鉴别:脓血相兼, 气味腥臭,
咳血:与 多伴有壮热, 烦渴, 胸痛等
口腔出血相鉴别:鼻咽部, 齿龈与口腔
出血, 常为 血或唾液带
血
咳血相鉴别
吐血:与
还需排鼻腔, 口腔, 及咽喉出血
痢疾相鉴别:脓血相兼, 伴有腹痛,
便血:与 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痔疮相鉴别:便时或便后下血,色鲜红,
作肛门直肠检查发现内外
痔,有肛门疼痛,异物感
血淋相鉴别:有无小便时疼痛
尿血:与
石淋相鉴别:尿中有砂石, 伴有小便不畅
或中断, 腰酸绞痛
出疹相鉴别:有无高于皮肤, 碍手, 压之有
无褪色
紫斑:与 温病发斑相鉴别:病势预后有别
丹毒相鉴别:皮肤灼热肿痛, 重者压之不褪
色, 轻者褪色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
吐血 尿血
口中吐血 小便出血
咳血 血淋
便血
大便下血 痔疮
痢疾
2,辨脏腑病变之异
在肺 在胃
鼻衄 在胃 吐血
在肝 在肝
在胃 在膀胱
齿衄 尿血 在肾
在肾 在脾
3,辨证候之寒热虚实
实火 ( 火热炽盛 )
火热熏灼, 迫血妄行
虚火 ( 阴虚火旺 )
气虚不摄或阳虚不同 虚寒
,治疗原则
,治火:实火 — 清热泻火
虚火 — 滋阴降火
,治气:实证 — 清气降气
虚证 — 补气益气
,治血:凉血止血, 收敛止血,
活血止血
分证论治
鼻衄
1,热邪犯肺 ----------桑菊饮
2,胃热炽盛 ---------玉女煎
3,肝火上炎 ---------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 ----------归脾汤
齿衄
1, 胃火炽盛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数
咳血
1、燥热伤肺 --------桑杏汤
2、肝火犯肺 --------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 --------百合固金汤
吐血
1、胃热壅盛 --------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 --------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 --------归脾汤
便血
1、肠道湿热 ---------地榆散或槐角丸
2、气虚不摄 ---------归脾汤
3、脾胃虚寒 ---------黄土汤
尿血
1、下焦热盛 --------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 --------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 --------归脾汤
4、肾气不固 --------无比山药丸
紫斑
1、血热妄行 --------十灰散
2、阴虚火旺 --------茜根散
3、气不摄血 --------归脾汤
[转归预后 ]
[预防调摄 ]
[结语 ]
[临床集锦 ]
定义, 凡由多种原因, 引起火热重灼或气虚不摄,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 或上溢于口鼻诸窍, 或下泄于
前后二阴, 或渗出于肌肤, 所形成的疾患, 统称为
血证, 也即是说, 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 。
病机:火热重灼或气虚不摄
概括 病位:口, 鼻, 耳;前后二阴, 肌肤
临床特征:各种非生理性的出血
范畴,西医学中多种急, 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
包括呼吸, 消化, 泌尿, 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各
种出血症状者, 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
[鉴别诊断 ]
外伤鼻衄鉴别:有外伤史
鼻衄:与
经行衄血鉴别:与月经周期有关
齿衄与舌衄相鉴别:注意观察出血部位 ( 齿与舌 )
吐血鉴别
肺痈相鉴别:脓血相兼, 气味腥臭,
咳血:与 多伴有壮热, 烦渴, 胸痛等
口腔出血相鉴别:鼻咽部, 齿龈与口腔
出血, 常为 血或唾液带
血
咳血相鉴别
吐血:与
还需排鼻腔, 口腔, 及咽喉出血
痢疾相鉴别:脓血相兼, 伴有腹痛,
便血:与 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痔疮相鉴别:便时或便后下血,色鲜红,
作肛门直肠检查发现内外
痔,有肛门疼痛,异物感
血淋相鉴别:有无小便时疼痛
尿血:与
石淋相鉴别:尿中有砂石, 伴有小便不畅
或中断, 腰酸绞痛
出疹相鉴别:有无高于皮肤, 碍手, 压之有
无褪色
紫斑:与 温病发斑相鉴别:病势预后有别
丹毒相鉴别:皮肤灼热肿痛, 重者压之不褪
色, 轻者褪色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
吐血 尿血
口中吐血 小便出血
咳血 血淋
便血
大便下血 痔疮
痢疾
2,辨脏腑病变之异
在肺 在胃
鼻衄 在胃 吐血
在肝 在肝
在胃 在膀胱
齿衄 尿血 在肾
在肾 在脾
3,辨证候之寒热虚实
实火 ( 火热炽盛 )
火热熏灼, 迫血妄行
虚火 ( 阴虚火旺 )
气虚不摄或阳虚不同 虚寒
,治疗原则
,治火:实火 — 清热泻火
虚火 — 滋阴降火
,治气:实证 — 清气降气
虚证 — 补气益气
,治血:凉血止血, 收敛止血,
活血止血
分证论治
鼻衄
1,热邪犯肺 ----------桑菊饮
2,胃热炽盛 ---------玉女煎
3,肝火上炎 ---------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 ----------归脾汤
齿衄
1, 胃火炽盛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数
咳血
1、燥热伤肺 --------桑杏汤
2、肝火犯肺 --------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 --------百合固金汤
吐血
1、胃热壅盛 --------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 --------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 --------归脾汤
便血
1、肠道湿热 ---------地榆散或槐角丸
2、气虚不摄 ---------归脾汤
3、脾胃虚寒 ---------黄土汤
尿血
1、下焦热盛 --------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 --------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 --------归脾汤
4、肾气不固 --------无比山药丸
紫斑
1、血热妄行 --------十灰散
2、阴虚火旺 --------茜根散
3、气不摄血 --------归脾汤
[转归预后 ]
[预防调摄 ]
[结语 ]
[临床集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