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审签 编号01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
基本课题: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细菌概述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目标:1. 简述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概念。(重点)
2. 列出微生物三型八大类名称。(重点)
3. 简述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4. 描述细菌的形态、大小。(重点)
5. 描述特殊结构。(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什么是生物? 由生物引出微生物。 4
第一章 绪 言
一、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介绍微生物的概念、 15
特点及分类。
二、免疫与免疫学
三、发展简史与现状 简介。 5
第二章 细菌概述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通过挂图及板图举例说明。10
二、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 利用模型、挂图及板图 20
突破细胞壁这个难点。
2. 学生分析青霉素的作用对象。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 结合挂图及板图描述。 30
2. 举例讲解其作用及意义。
三、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重点放在实验上讲解。 10
小结 4
1. 简述微生物三型八大类是什么?
2. 比较G+菌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比较G+菌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说明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预习:实验一 细菌总论实验(一)
课后分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第一章 绪言
一、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
(一)微生物
1.微生物:是一群体形细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种类: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①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是有益而必需的。
②少数对人有害。注意: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二)寄生虫
(1)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病原寄生虫和寄生虫病传播有关的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的科学。
(2)内容组成: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昆虫。
(三)病原生物学
二、免疫与免疫学
概念: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在疾病防治诊断中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发展简史与现状
(一)病原生物学的发展与现状
(二)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 细菌概论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1.测量单位:um
2.观察工具:光学显微镜
3.球菌的大小:约1um
4.杆菌的大小:长2~3un,宽0.3~0.5um。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
1.球菌:球形或近似球形。
(1)双球菌:如脑膜炎球菌。
(2)链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
(3)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2.杆菌:各种杆菌的大小、长短、弯度、粗细差异较大。
3.螺形菌
(1)弧菌:如霍乱弧菌。
(2)螺菌:如鼠咬热螺菌。
二、细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1)位置:位于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紧贴在细胞膜外,无色透明,坚韧而有弹性。
(2)功能:①维持菌体固有形态并对菌体起保护作用。②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③决定菌体的抗原性。④与细菌致病有关。
(3)主要成分
①肽聚糖(粘肽)
G+菌: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G-菌: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②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特有成分,是其重要的表面抗原成分,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③外膜层:是革兰氏阴性菌特有成分,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
结构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坚韧度
较坚韧
较疏松
肽聚糖层厚度
较厚(可达50层)
较薄(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50-80%
10%左右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4)意义
①与选择药物有关。
②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性细菌,在高渗情况下仍存活。
2.细胞膜
(1)位置: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在细胞质外面的一层柔软有弹性,具有半渗透性的生物膜。
(2)功能:①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②参与生物合成。③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④形成中介体。
3.细胞质
(1)核蛋白体:化学成分为RNA和蛋白质,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质粒:
概念:位于细菌细胞质中,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核外基因。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分子。
功能: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3)胞浆颗粒:为细菌储存的营养物质,如异染颗粒。与细菌的鉴定有关。
4.核质
无核膜、核仁,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
(1)概念:有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细胞壁外面形成特有的粘液性物质,包绕整个菌体。
(2)特点: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
(3)形成条件:在动物体内或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易形成。
(4)化学成分:多糖,少数为多肽。
(5)功能:抗吞噬、抗杀菌。
(6)意义:可用于细菌的鉴别与分型。
2.鞭毛
(1)概念:某些细菌菌体表面附着有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2)种类:
①单毛菌:如霍乱弧菌。
②双毛菌:如空肠弯曲菌。
③从毛菌:如假单胞菌。
④周毛菌:如伤寒杆菌。
(3)功能:运动器官。
(4)化学成分:蛋白质,也含少量糖和脂类。
(5)意义:对细菌的鉴定、分型、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致病性有关。
3.菌毛
(1)概念:某些细菌表面遍布着比鞭毛迁细、短而直的丝状物。
(2)化学成分:蛋白质
(3)种类及功能:
①普通菌毛: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②性菌毛:可传递遗传物质。
4.芽胞
(1)概念: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核质逐渐脱水浓缩、凝聚,在菌体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2)形成原因:细菌代谢旺盛的末期,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的堆积等因素有关。
(3)特点
①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需用特殊染色法才能着染。
②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③抵抗力强,因为芽孢具有多层厚膜结构、含吡啶二羧酸、含水量少。
(4)意义
①鉴别细菌:因为芽孢的大小、形态和位置随细菌种类而异。
②消毒灭菌上:以是否杀灭芽孢为灭菌的标准。
③创伤感染上:泥土中含有某些病原菌的芽孢。
三、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显微镜放大法
染色法
1.单染色法:仅用一种染料进行染色。
2.复染色法:用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将不同细菌染成不同颜色。
(1)革兰染色
①步骤:结晶紫(1分)—碘液(1分)—95%乙醇(半分)—稀释复红(半分)
②结果:G+菌—紫色 G-菌—红色
③原理:与细菌等电点、菌体内核糖核酸镁盐、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有关。
④临床意义:可用于鉴别细菌、选择药物、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2)抗酸染色:放在讲结核分枝杆菌时讲解。
3.特殊染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