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审签 编号14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  基本课题: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 电教:变态反应  教学目标:1. 说出先天性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的概念及特点。(重点)   2.简述抗感染免疫的特点、组成及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1. 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4   2. 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 10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 由免疫的概念引出。  第一节 先天性免疫 10   结合挂图讲解吞噬过程。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 与先天性免疫对比讲解。 20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请学生根据免疫应答引出。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三、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 由免疫的双重性引出。   电教:变态反应 50                      小结 4  1. 简述先天性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的概念及特点。   2. 说出抗感染免疫的特点及过程。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说出抗感染免疫的特点及过程。   预习:第十章 临床免疫  课后分析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先天性免疫 概念:又称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生和进化过程中与微生物接触,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功能。 特点:①生来就有,可遗传;②正常人体都有,相对稳定性;③无特异性。 组成: 1.屏障结构 (1)体表屏障:包括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纤毛、腺体、以及寄居的正常菌群等。机械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 如: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粘膜分泌的粘液、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的杀菌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胃酸等 (2)血脑屏障:由脑内致密的毛细血管内皮层、基底膜和包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组成。阻挡微生物、毒素、及大分子物质从血液中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盘绒毛膜组成。阻止母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进入胎儿。 2.吞噬细胞:机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1)种类: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肝的枯否细胞、肺的尘细胞、淋巴节和脾中的巨噬细胞等)。 (2)吞噬杀菌过程:吞噬细胞与病原菌接触、吞入病原菌(吞噬大颗粒、吞饮病毒小颗粒)、消化病原菌。 (3)吞噬作用的结果: 完全吞噬:完全杀死、消化。 不完全吞噬:常发生在某些胞内寄生菌如结核、麻风杆菌,伤寒沙门菌、布鲁杆菌等,以及某些病毒如水痘、麻疹病毒等。 3.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十多种。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 概念:是指机体在生活过程中,与微生物及其毒素等抗原物质接触后自动产生,或被动输入免疫效应物质后所获得的免疫力。 特点:特异性、后天获得、不遗传。 1.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主要靠体液免疫。 2.胞内感染的免疫:主要靠细胞免疫。 3.对外毒素的免疫:靠抗毒素发挥作用。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这类细菌(以化脓菌为代表)主要存在于宿主细胞外,分布在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或存在于组织局部。 侵入体内后,首先遇体表屏障,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后在细胞溶酶体作用下将其裂解、消化,中性粒细胞进行吞噬消化过程的自身裂解;而单核细胞吞噬消化后还可处理,浓缩,提取抗原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游走到一定地点(脾脏、淋巴结)交给T、B细胞,巨噬细胞系统发挥吞噬、消化和抗原提呈作用的场所通常是脾脏或淋巴结,往往发生在滤过作用之后。细菌造成菌血症,除吞噬细胞外,抗体、补体均参与并协助吞噬细胞的除菌作用。 (二)抗胞内菌的免疫 有些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成为细胞内寄生状态并随着吞噬细胞的游走,分散到全身各处,对于这些细菌的清除需要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协助,通过Tc细胞的直接杀伤,TCTH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后,激活并促进吞噬细胞作用来清除这些细菌,有时可通过单核淋巴细胞联合作用,将细菌固定在局部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结节。 三、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