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审签 编号06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
基本课题:第五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教学目标:1. 归纳致病菌毒力的物质基础及其致病作用。(重点)
2. 比较细菌内、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重点、难点)
3. 解释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者、菌血症、败
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1. 说出正常菌群、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的概念。9
2. 复述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第五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1. 列举临床实例讲解。 30
2. 列表比较内、外毒素。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和
适当的侵入部位 结合实例讲解。 15
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30
(一)感染的来源 提问学生。
(二)感染的类型 画图并结合实例说明。
三、医院感染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讲解。 10
小结 4
1. 如何制备破伤风抗毒素?
2. 败血症的概念?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比较细菌内、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预习:实验三 细菌总论实验(三)
课后分析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对宿主能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
一、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确定的宿主而言。细菌的致病性包括细菌对宿主引起疾病的性能和对宿主致病能力大小两个方面的含义。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本身的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
细菌的毒力:细菌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
(一)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
概念:病原菌突破机体某些防御功能,获得在机体内立足定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1)菌体表面结构
①菌毛和粘附素:菌毛、菌体表面的毛发样突出物,近年来还发现细菌的粘附能力与其产生的粘附素有关。
②荚膜及类荚膜物质:细菌的荚膜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病原菌在体内迅速繁殖,产生病变。如肺炎链球菌。有些细菌表面有类似荚膜的物质。
(2)侵袭性酶类: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及其它等。
2.毒素
(1)外毒素
①来源: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均能产生。
②化学成分及特性
化学成分:蛋白质
特性:不稳定、不耐热,能被甲醛脱毒称为类毒素。
③致病作用
毒性极强,各种外毒素均对组织器官有高度的选择性。
(2)内毒素
①来源: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外层结构,细菌死亡裂解后,游离出来。
②化学成分与特性:
化学成分:脂多糖(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多糖、类脂体A)
特性:耐热,不能被甲醛脱毒称为类毒素。
③致病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和侵入的途径
细菌数量的多少与病原菌毒力强弱和机体免疫力高低有关。
如:鼠疫耶尔森菌 毒力强 几个→鼠疫
沙门氏菌 毒力弱 较大量→食物中毒
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一)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
传染原:患者、带菌者或带菌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与方式:
(1)呼吸道:如结核、白喉等。
(2)消化道:如痢疾、伤寒及甲型肝炎等。
(3)皮肤粘膜创伤:如皮肤化脓、烧伤合并细菌感染等。
(4)接触:如淋病、沙眼、癣病、布氏杆菌病等。
(5)虫媒:如鼠疫、斑疹伤寒、乙型脑炎等。
如:志贺氏菌→消化道,结核杆菌→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
2.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的体表或体内。
如正常菌群中的条件致病菌。
(二)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由于机体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感染后病原菌对机体的损害轻微,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易觉察的症状者称为隐形感染。
如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等。
2.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较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并表现出临床症状者称显性感染。
根据病情缓急,可分为
(1)急性感染:起病急、病程较短,只需数日或数周。如霍乱。
(2)慢性感染:发病慢、病程长,有数月至数年。如结核。
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可分为
(1)局部感染:病原菌仅局限于机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限病变。
(2)全身感染:病原菌或毒素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
①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液,但未在血中繁殖,且无明显中毒症状。
②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③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的同时,由于化脓菌扩散,可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化脓病灶。
④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时不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侵入血流,引起独特的的临床症状。
3.带菌状态:机体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有时病原菌未及时消灭,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
带菌者:处于带菌状带的人。
种类:健康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
意义:重要的传染源。
医院感染
(一)概述
指住院病人和医院内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医院感染的特点是出现在医院环境中的感染,并可发生流行。这种感染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
1.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
3.医源性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和传播途径
1.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2.医院感染的分类
3.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很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等,但耐药菌和弱毒菌的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见书47页表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