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审签 编号24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
基本课题:第十三章 第一节 病毒概述
教学目标:1.说出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难点)
2. 简述病毒的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说出病毒的大小及形态。 4
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感染 1.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说 30
出毒病感染的途径及类型。
2. 教师总结。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结合免疫学知识,并与 20
细菌对照讲解。
(三)抗病毒免疫 强调干扰素的作用。 10
三、病毒感染的检查方 25
法与防治原则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与细菌对照讲解。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小结 9
1. 干扰素作用有何特点?
2. 病毒的传播方式是什么?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病毒的感染类型有哪些?
预习:第二节 呼吸道病毒 第三节 肠道病毒
课后分析
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感染
1.病毒传播的方式与侵入途径
(1)水平传播
概念: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1)通过粘膜表面
2)通过皮肤表面
(2)垂直传播
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从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
2.病毒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
(2)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者。
1)急性感染
2)持续性感染: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生,潜伏期长、发病慢、恢复也慢。
①慢性感染:例如慢性肝炎。
②潜伏感染:例如水痘病毒。
③慢发病病毒感染:例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1)杀细胞效应,多见于无包膜病毒。
(2)包涵体形成
概念:有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团块结构。导致宿主细胞损伤。
意义: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3)细胞膜改变
1)细胞膜融合,有助于病毒的扩散。
2)细胞膜出现新抗原,诱发免疫应答,致宿主细胞损伤或破坏。
(4)细胞转化
(5)免疫抑制
(三)抗病毒免疫
1.体液免疫损伤作用
2.细胞免疫损伤作用
3.免疫耐受性
三、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一)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采集标本
1)根据临床评估及病期采集不同的标本。
2)采集时间:发病初期或急性期采集,病毒分离标本最好在发病1~2天内采集。
(2)标本处理
标本采取应严格无菌操作。带有杂菌的标本,应加入抗生素;送检标本可置于含抗生素的50%甘油盐水中,低温下保存送检。
(3)标本送检与保存
将标本放入装有冰块的冰壶内尽快送检(采集后1~2小时),暂时不检查可放在-70℃低温冰箱内保存。
2.病毒的形态学检查
(1)光学显微镜检查
仅用于大病毒颗粒(如豆病毒)和病毒包涵体的检查。
(2)电子显微镜
1)电镜直接检查法:有助于早期诊断。
2)免疫电镜检查法:更特异、更敏感。
3.病毒的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常用的动物有小鼠和家兔。接种后通常以动物发病、死亡作为感染的指标。
(2)鸡胚培养:一般采用孵化9~12天的鸡胚,根据病毒的特性将病毒标本接种于鸡胚的不同部位。
(3)组织细胞培养:常用的组织培养细胞有人胚肾细胞、猴肾细胞、人羊膜细胞等。
4.其他检查方法
(1)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中和试验:是指应用特异性抗体中和病毒的致病性或感染性的试验。本法特异性高。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繁琐,特异性较低,但有助于早期诊断。
(2)病毒核酸杂交技术
(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病毒感染的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有灭活疫苗及减毒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病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甲肝、麻疹、脊灰等具有紧急预防作用。
2.病毒感染的治疗
(1)干扰素:可用于防治人呼吸道病毒感染。
1)概念: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2)干扰素种类
α干扰素:由人白细胞产生。
β干扰素: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
γ干扰素:T细胞接受抗原或其他非特异性刺激物(植物血凝素)诱生的干扰素。
3)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理
是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由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和释放。
(2)化学药物
(3)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