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审签 编号30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  基本课题:第十六章 医学蠕虫 第一节 第二节 电教 :蛔虫  教学目标:1. 描述蛔虫、钩虫、蛲虫、鞭虫成虫、虫卵的形态以及丝   虫微丝蚴、旋毛虫幼虫的形态特征。(虫卵为重点、又为难点)   2. 归纳蛔虫、钩虫、蛲虫、鞭虫、丝虫生活史特点。(难点)   3. 解释上述虫种的致病作用及感染方式。  4. 说出上述虫种寄生虫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描绘蛔虫虫卵的形态。 4  第十六章 医学蠕虫  第一节 线虫  一、概述 简介。 5  二、似蚓蛔线虫 20  三、毛首鞭形线虫 10  四、蠕形住肠线虫  五、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 20  口线虫  六、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 20  虫(丝虫)   七、旋毛形线虫   八、其他线虫   1. 通过板图及挂图演示主   要线虫的形态、生活史。   2. 由生活史引出致病性。   3. 由形态及生活史引出其   实验诊断。   4. 比较几种线虫。   第二节 猪巨吻棘头虫 自学。  电教:蛔虫 15  小结:1. 简述蛔虫、钩虫、蛲虫、鞭虫、丝虫生活史、致病 4   性及主要检查方法。  2. 如何来检查钩虫卵及蛲虫卵?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简述钩虫、蛲虫、鞭虫、丝虫生活史、致病性及检查方法。  预习:第三节 吸虫  课后分析          第十六章 医学蠕虫 第一节 线虫 一、概述 二、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1. 成虫 形状:长圆柱状,似蚯蚓。 体色:粉红色/微黄色,死后灰白色。 体表:有横纹、侧线。 体型及大小:雌虫20~35cm,尾端尖直。雄虫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卷曲。 内部结构:由简单的消化系统,其前部顶端有三叉形口裂,周围有三个唇瓣呈“品”字排列,此外内部还有发达的生殖系统。 2. 虫卵 (1)受精卵及脱蛋白质膜的受精卵 注意:脱蛋白质膜的蛔虫受精卵易于钩虫卵混淆。 (2)未受精卵及脱蛋白质膜的未受精卵 (3)受精卵与未受精卵的区别 鉴别点 受精卵 未受精卵  形状 宽椭圆形 长椭圆形  卵壳 厚 薄  蛋白质膜 厚 薄  卵内容物 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新月形间隙 充满屈光颗粒  (二)生活史 1.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 2. 虫卵排出方式:随粪便排出。 3. 虫卵的发育: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的环境中。 4.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 5. 传播途径:经口感染。 6. 幼虫在机体的移行途径: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入血→肝→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三)致病性 1. 幼虫的致病 (1)机械性损伤:幼虫在肺内移行时导致肺泡毛细血管破裂和许多小出血点。 (2)化学性损伤:幼虫蜕皮液、代谢产物、虫体分解产物引起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聚集。 2. 成虫的致病 (1)掠夺营养:成虫在小肠内以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营养。 (2)损伤肠粘膜:成虫唇齿的机械刺激及代谢产物损伤肠粘膜,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 (3)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胆道蛔虫症,此外还可引起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 (四)寄生虫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或厚涂片法可检出虫卵,三片检出率可达95%。若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沉淀法的检出率更高。 粪便或其他器官中发现虫体,可按特征进行鉴别。 积极治疗患者、减少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三、毛首鞭形线虫 成虫 形状:虫体前3/5细如毛发,后部较粗,外形似马鞭。 大小:雄虫长30~45mm,雌虫长35~50mm。 虫卵 形状:纺锤形。 大小:50~54×22~23um。 颜色:黄褐色。 结构:卵壳较厚,外有蛋白质膜,虫卵两端各有1透明拴,内含1个卵细胞。 生活史 1. 成虫寄生部位:盲肠。 2. 虫卵排出方式:随粪便排出。 3. 虫卵的发育:土壤。 4.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 5. 传播途径:经口感染。 6. 幼虫在体内的移行:简单。 四、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一)形态 1. 成虫 形状:细小,似线头状,乳白色。 大小:雌虫长8~13×0.3~0.5mm,雄虫长2~5×0.1~0.2mm。 结构:由头翼和咽管球。 2. 虫卵 形状: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侧略突出形似柿核状。 大小:50~60×20~30um。 颜色:无色透明。 结构:卵壳厚,卵内由1蝌蚪期蚴。 (二)生活史 1. 成虫寄生部位:盲肠附近。 2. 虫卵排出方式:雌虫夜间爬出肛门,产子于肛门周围。 3. 虫卵的发育:条件为高温高湿,氧气充足。 4.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 5、传播途径:体外自身感染、经口感染、吸入感染、逆行感染(少见)。 (三)致病性 1. 蛲虫病:肛门周围皮炎、消化功能紊乱、神经精神症状。 2. 异位寄生相应疾病:阑尾炎、阴道炎、子宫炎。 (四)寄生虫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 虫卵的检查:采用透明胶纸拭子或棉签拭子。 2. 成虫的检查:粪便中或夜间在肛门周围检获雌虫可确诊。 3. 防治:加强卫生宣教,积极治疗病人。 五、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 (一)形态 1. 成虫 形状:虫体细长,略弯曲。 大小:体长1cm左右。 颜色:肉红色,死后灰白色。 体形: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呈C形,美洲板口线虫呈S形。 结构: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口囊腹侧面有1对钩齿,美洲板口线虫口囊腹侧面有1对板齿。 2. 虫卵 形状:椭圆形。 大小:56~76×36~40um。 结构:由内向外三层。卵壳薄,与卵细胞间有明显的间隙。卵细胞通常4~8个。 (二)生活史 1.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2. 虫卵排出方式:随粪便排出。 3. 虫卵的发育:发育环境的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 4. 感染阶段:丝状蚴(向温性) 5. 传播途径:经皮肤粘膜。 6. 幼虫在体内的移行:皮下→血管或淋巴管→肺部微血管→肺泡→咽部→胃→小肠。 (三)致病性 1. 幼虫的致病性:钩蚴性皮炎、钩蚴性肺炎。 2. 成虫的致病性:钩虫病。 (1)缺铁性贫血:最突出。 (2)消化功能紊乱 (3)异嗜症 (4)继发症状:儿童发育障碍、妇女病经、流产。 (四)寄生虫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粪便检查虫卵: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 加强粪便管理,积极治疗患者,进行一般性的防护以预防感染。 六、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虫(丝虫) (一)形态 1. 成虫 两种丝虫的成虫外形及内部结构相似。 形状:细长如丝状,雌虫尾部钝圆,略向腹面弯曲,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2~3圈。 体表:光滑。 大小:班氏丝虫雌虫58.5~105×0.2~0.3mm,雄虫28.2~42×0.1~0.15mm。马来丝虫雌虫40~69×0.12~0.22mm,雄虫13.5~28×0.07~0.11mm。 2. 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的鉴别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大小(um) 244~296×5.3~7.0 177~230×5~6  体态 柔和、弯曲自然、无小弯 弯曲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头间隙(长:宽) 较短(1:1或1:2) 较长(2:1)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 形态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分清  尾核 无 有两个尾核,前后排列  (二)生活史 1. 成虫寄生部位: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浅、深部淋巴系统。 2. 微丝蚴的产生及活动规律 (1)位于淋巴系统的雌雄虫交配后,经过卵胎生生产出尾丝蚴。 (2)微丝蚴很快进入血循环。 (3)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马来微丝蚴:8pm~4Am,班氏微丝蚴:10Pm~2Am. (4)意义: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采血多在9Pm以后。 3. 微丝蚴的发育 (1)发育的场所:蚊体内。 (2)发育过程:微丝蚴→腊肠蚴→丝状蚴。 4. 感染阶段:丝状蚴。 5. 传播媒介:蚊。. 6. 终宿主:人;中间宿主:蚊。 (三)致病性 1. 急性超敏反应及炎症反应: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精索炎等。 2. 慢性期淋巴系统阻塞病变 (1)象皮肿:淋巴液刺激皮下组织,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引起, (2)睾丸鞘膜积液:班氏丝虫引起。 (3)乳糜尿:腹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阻塞后引起进见于班氏丝虫。 (四)寄生虫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 新鲜血片法:取血1~2滴。可供教学和群众的预防宣传,不适于普查和虫种的鉴别。 2. 厚血片法:采3大滴血。检出率高,适应于人群众普查。 3. 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4. 防治.普查普治、防蚊灭蚊、进行监测。 七、旋毛形线虫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 感染阶段:成熟囊包蚴。 传播途径:口。 八、其他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