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审签 编号29
授课时间及单元
2004.5.31.I
2004.5.31.II
2004.6.3.I
授课专业及班级
护03-A3班
护03-A2班
护03-A5班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
基本课题:第十五章 人类寄生虫概述
教学目标:1. 解释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
生活史、感染阶段等概念。(重点、难点)
2. 阐述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有哪些? 4
第十五章 人类寄生虫概论
第一节 寄生虫的生物学 30
一、寄生现象 由动物自生生活引出寄生。
二、寄生虫的分类 举例说明。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 举实例,详细讲解有关概念。
四、寄生生活的演化 结合实例说明。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5
举例说明。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状况 20
简介。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简介。 15
与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成就
小结 :1. 举例总结有关概念。 4
2. 寄生虫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以肝吸虫生活史为例说明有关概念。
预习:第十六章 医学蠕虫 第一节 第二节 电教 :蛔虫
课后分析
第十五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论
第一节 寄生中的生物学
一、寄生现象
1..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已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依附于另一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夺取营养,造成损害。
2..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
二、寄生虫的分类
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偶然寄生虫、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
1.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其损害的动物或人。
(1)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可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内,这类动物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
2.感染阶段:寄生虫的生活史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阶段。
3.生活史:是指寄生虫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
4.举例
(1)肝吸虫
成虫—寄生于人的肝胆管 人是?
还寄生于犬、猪肝胆管 犬、猪是?
幼虫—有毛、胞、雷、尾、囊蚴、蚴虫
└───豆螺────┘ └淡水鱼虾┘
中间宿主是?
感染阶段?移形途径?寄生部位?
(2)疟原虫
列体增殖 人肝/红细胞内 人是?
配子生殖 蚊 蚊是?
四、寄生生活的演化
1. 形成了适应寄生生活的体形。
2. 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
3.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
4. 形成了适应寄生生活的新器官。
5. 肠道寄生虫抗消化液能力增强。
6. 各种特殊向性出现。
7. 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增强。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
二、寄生虫的致病作用
(1)夺取营养。例:蛔虫-人肠,钩虫吸血。
(2)机械性损伤。例:蛔虫-堵塞肠道、胆道,猪囊尾蚴-压迫脑组织。
(3)毒性和变应原作用。例:肝胞虫-过敏反应。
三、宿主的免疫反应
1. 非特异性免疫:常见。
2. 特异性免疫:通过抗体与细胞免疫协同作用。
3.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
1)缺乏有效免疫
2)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都属于此。
带虫免疫:寄生虫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宿主血内仍保持较低密度的寄生虫,使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一旦根治,寄生虫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故称带虫免疫。
伴随免疫: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可产生免疫力,其体内成虫不受免疫效应的作用,但可抵抗下次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
3)消除性免疫
3.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原因:抗原性改变;抗原伪装;位置的隔离等。
4. 寄生虫感染的超敏反应:四型变态反应均可发生。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状况
一、传播的基本环节
1. 传染源:寄生虫病的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2. 传播途径:
1)经口感染:如蛔虫。
2)经皮肤感染:如血吸虫。
3)经媒介昆虫感染:如疟原虫。
4)接触感染:如阴道毛滴虫。
5)经胎盘感染:如弓形虫。
3.易感人群:指在某寄生虫病流行的地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二、流行因素与特征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对流行的影响也很大。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与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成就
1. 控制与消灭传染源。
2. 切断传播途径。
3. 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