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检验系 王玉红
人体寄生虫学概念
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或传
病作用、流行、诊断及防治的一门医学学科,它是临床医
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
目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消灭危害
人类的寄生虫病,保障人类的健康作贡献。
范围: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及医学节肢动物学。
引言: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致病与传病。寄生虫病的危
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
问题。
热带病特别规划
-----热带病五种寄生虫病感染情况
热带病 全球受胁人数 每年新发病人 每年死亡人数
1.疟疾 3亿人 1,0亿人 仅非洲 100万
2.血吸虫病 5.6亿人 1.6亿人
3.丝虫病 9.0亿人 2.5亿人
4.利什曼原虫病 40万
5.锥虫病 1.0亿人 0.1亿人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 1.疟疾
? 2.血吸虫病
? 3.丝虫病
4.利什曼原虫病
? 5.钩虫病
我国优先防治的寄生虫病
1.棘球蚴病 6.旋毛虫病
2.猪带绦虫病 7.钩虫病
3.囊虫病 8.蛔虫病
4.华枝睾吸虫病 9.鞭虫病
5.并殖吸虫病 10.蛲虫病
第一节 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寄生现象
生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过程中,可能偶然地、逐渐地形成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称共生现象。
1.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
受益也不受害。如鮣鱼以背鳍演化成吸盘吸附在大型鱼类的
体表生活。
2.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相互依赖,彼此受
益。如牛、马胃内生活的纤毛虫能分泌消化酶类,以分解植
物纤维获得营养物质,也有助于牛、马的消化吸收。
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受益的一方为寄生物,受损的一方为宿主。营寄生生活的低
等动物称寄生虫。
二、寄生虫分类
? 阿米巴
? 医学原虫 鞭毛虫
? 孢子虫
? 纤毛虫
? 吸虫
? 医学蠕虫 绦虫
? 线虫
? 棘头虫
蜱螨
? 医学节肢动物
? 昆虫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
1.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
全过程及其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
2.宿主:是被寄生虫寄生的人或动物。
( 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 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 3)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可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在
某些脊椎动物体内,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这类动物可
做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存
宿主。
3.感染阶段:在寄生虫生活发育的各个阶段中,能够感
染人体的某一特定发育阶段,称为寄生虫的感染阶段。
华枝睾吸虫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四、寄生生活的演变
(一)形态结构的改变
1.形成了适应寄生生活的体形。
2.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运动、消化器官。
3.某些器官发达。如生殖器官。
4.新器官的产生。如吸虫和绦虫演化产生了吸盘和吸槽。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1.肠道寄生虫可分泌抗胃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物质,有抗
消化液的作用。
2.消化道内的寄生虫能在低氧环境中以酵解的方式获得能
量。
3.生殖能力增强,有利于种族繁衍。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二、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寄生虫在宿主的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能引起一系列
损伤。
( 1)夺取营养。例:蛔虫 -人肠,钩虫吸血。
( 2)机械性损伤。例:蛔虫 -堵塞肠道、胆道,猪囊尾蚴
-压迫脑组织。
( 3)毒素和变应原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虫
体死亡后的分解产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
一、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
1.寄生虫病:有症状。
2.寄生虫感染(带虫者):无症状。
三、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抗寄生虫免疫 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1.先天性免疫 屏障作用、吞噬作用和体液作用
2.获得性免疫 ( 1)消除性免疫
( 2)非消除性免疫
① 带虫免疫 ② 伴随免疫
3.免疫逃避 变异和伪装、抑制与破坏、位置隔离
4.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的免疫作用
带虫免疫:许多寄生虫感染常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特
异性免疫,但是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清除,仍维持
在较低水平,一旦用药物杀灭体内残余的寄生虫后,已获
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通常把这种免疫称带虫免疫。
伴随免疫: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可产生免疫力,其体内
成虫不受免疫效应的作用,但可作用于入侵的早期童虫,
以防再感染。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寄生虫能在具有免疫力的宿主体
内生存的现象。
原因:抗原变异;抗原伪装;释放可溶性抗原;解剖
位置的隔离等。
四、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情况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 1)经口感染 ( 2)经皮肤粘膜感染
( 3)经媒介昆虫感染
( 4)经接触感染 ( 5)经胎盘感染
( 6)经输血感染 ( 7)其他途径
3.易感人群 带虫者 隐性感染 患者
(二)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
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三)流行特点
1.地方性
2.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
(四)防治原则
1.控制与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四)我国防治寄生虫病的成就
? 疟疾,0.3亿人 2万
? 血吸虫病,370个流行县,1.2亿病人,
5个省消灭 病人数约为 70多万。
丝虫病,864个县,0.3亿 10个省消灭
黑热病,53万 58年宣布消灭。
钩虫病,2.5亿 55.56% 1.9亿 17.15%。
提示
成功的基础就是
不断为达成目标
做承诺 !
学习方法
?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上好实验课,多动手,做好实验报

? 重视专业理论学习
思维训练
对比法
表格总结法
提示
将你的想法
变成现实是
完全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