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
第二节
呼吸道病毒感染
? 90~95%流感是由病毒引起
? 病毒侵犯上、下呼吸道粘膜并在其
中增殖,破坏局部纤毛上皮、纤毛
运动停止,产生各种呼吸道症状,
易继发细菌感染。
呼吸道病毒种类
?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A,B,C型
? 副粘病毒
–副流感病毒
–腮腺炎病毒
–麻疹病毒
– 呼吸道合胞病毒
? 风疹病毒
? 腺病毒
? 鼻病毒
? 冠状病毒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 属正粘病毒科
? 多次造成世界范围大流行,1918~1919
年期间的大流行全球有 2000万人死于流
感。
? 极易变异,成为当前防疫难题。
生物学性状
? 球形或者椭圆形,
80—120nm,有包
膜。
? 包膜上有放射状突
起糖蛋白,主要是
血凝素和神经氨酸
酶分子。
? 80-120 nm
? -ssRNA,分节段
? 甲、乙型 8个节段
? 丙型 7个节段
? 核心:由单股负链 RNA、核蛋
白和 RNA聚合酶组成。
? 外膜蛋白:也称 M蛋白,具有
保护核心并维持病毒外形和结
构完整性的作用。
? 包膜:位于外膜蛋白之外的双
层脂质,包膜上镶嵌有两种刺
突:即血凝素( HA)和神经氨
酸酶( NA)
? HA的主要功能
–凝聚红细胞
–吸附宿主细胞
–主要中和抗原
? HA抗原结构易发生变异,一个氨基酸的置
换可以改变其抗原性。
? 功能
–参与病毒释放,NA可水解受染细胞表面
的糖蛋白末端的 N-乙酰神经氨酸,使病
毒自细胞膜出芽释放。
–促进病毒扩散:破坏细胞表面的粘液,
有利于病毒扩散。
神经氨酸酶( NA)
分型与变异
分型:根据核蛋白抗原及 M蛋白抗原的
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三型。
分亚型:根据其 HA,NA抗原性(抗原
性易发生变异。)的不同分为若干亚型。
抗原变异机制
? 抗原漂移, 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很易发
生变异,其原因是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发生了
一系列的点突变使 HA和 /或 NA的抗原决定簇出
现某些改变,形成了流感病毒的突变株。如果
变异变异幅度小,是量变,只造成中、小规模
的流行,
? 抗原转变, 如果变异幅度大,可形成一个新
的亚型,是质变,称抗原转变。往往引起流感
的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致病性
? 有季节性、地区性
? 甲型易变异,易发生大规模流行,曾多次引
起世界性大流行。
Influenza pathogenesis Transmission
Aerosoles
Infection
Epithelial cells
Replication cycle
4 –6 h
Cell death
Necrosis,apoptosis
Incubation
18 – 72 h
PBMC
Non-productive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被感染动物
? 机理
–在呼吸道柱状上皮增殖,不引起病毒血
症。
– NA可降低细胞表面粘度,使细胞表面
受体暴露,便于病毒侵袭。
? 致病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死亡通
常是合并细菌感染。
? 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心
血管、慢性气管炎、糖尿病)
–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
– 继发细胞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嗜血流感杆菌等。
– Seye’s综合症:儿童的流感并发症,常发生于
2-16岁,主要表现为急性脑病和肝脂肪变性。
死亡率高达 10%—40%。发病机理不清,可能
与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有关,故流感期间不宜服
用阿斯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降温。
Primary influenza pneumonia
微生物学诊断
? 血清学诊断
– 补体结合实验查病毒可溶性抗原
? 病毒分离
– 标本:口腔含漱液
– 培养:猴肾细胞和鸡胚尿囊腔
– 结果:红细胞凝集、血凝抑制试验分型
? 快速诊断
–间接免疫荧光检查鼻咽分泌物
预防
? 保持室内空气卫生,流行期间避免人群
聚集,公共场所进行空气消毒。
? 灭活病毒疫苗,定期注射
? 病毒亚单位疫苗:血凝素
? 对症治疗,防止细菌性并发症。
副粘病毒
? 副流感病毒
? 腮腺炎病毒
? 麻疹病毒
?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粘病毒共同性状
? 150-300nm,比正粘病毒要大。
? -ssRNA核酸不分节段,没有感染性。
? 在猴肾细胞增殖,并有血凝现象。
? 病毒表面有两种蛋白突起
–血凝素( HA)或 HN蛋白
–溶血素( HL)或 F蛋白(融合蛋白)
麻疹病毒
? 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

? 没有并发症时症状轻微,预后良好。
但并发症很常见。
? 60年代使用疫苗后发病显著下降,但
仍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 -ssRNA,不分节段
? 病毒抗原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 病毒的唯一自然储存宿主是人,而且只
有一个血清型,是 WHO计划消灭的病毒。
? 病毒抵抗力弱,一般消毒即可灭活。
? 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出疹前 6天和出疹后 3天都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玩具传播
? 临床表现
– 麻疹致病性强,一经传染全部发病。
– 病毒在呼吸道上皮增殖,侵入淋巴结。二次病毒血症,病
毒在结膜、鼻咽腔、呼吸道粘膜增殖,导致呼吸道卡他性
炎症。
– 病毒播散到全身,在上皮真皮层增殖,出现特异的皮疹。
? 症状
–潜伏期 9—12天。以皮丘疹、发热、呼吸
道症状为特征。通常高热
–皮疹
? 通常持续 2—5天,表现为粘膜疹和皮疹。口
腔颊侧粘膜可有特征性的粘膜疹 —Koplik`s
spots。
? 皮疹出齐后 24小时体温开始下降。皮疹色素
沉着,最后不留痕迹。
? 呼吸道并发症
气管炎、咳嗽,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 4%)
? 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炎,1/1000的患者发生,死亡率为 50%,
幸存者常有永久性神经损伤症状。
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少见但严重。
呈慢性进行性,主要是少年或青年。原因可能
是麻疹病毒持续感染。 SSPE患者既往都有麻
疹感染病史,在 SSPE患者 CSF中麻疹病毒抗体
滴度高,尸检可在脑部检出大量核内包含体。
疾病进行性发展到肌肉强直、阵挛,随着退行
性改变进程,患者最终昏迷死亡。
? 免疫性
– HA和 HL蛋白抗体具有中和保护作用
–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感染麻疹,病情严
重,表明细胞免疫在麻疹感染免疫中起
主导作用
–由于 6个月内从母体得到抗体,故好发年
龄是 6个月到 5岁儿童。
–麻疹发病期间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终生免疫
? 预防
–隔离患者
–人工自动免疫
? 灭活疫苗:在组织培养或鸡胚纤维母
细胞传代制备
? 6个月以后的儿童皮下注射一次
? 免疫效果好,能持 3—5年
–被动免疫
? 丙种球蛋白,种接触过麻疹患者的新生儿或
易感成人。
腮腺炎病毒
? 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
? 球形,100—200nm,核酸是不分节段 -
ssRNA。包膜有 HA,NA,HL糖蛋白突起。
? 只有一个血清型
? 人是唯一自然储存宿主
? 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在局部上皮细胞
增殖,再经血液扩散到唾液腺和其他器官
? 引起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 7-25天,平均
18天,症状是腮腺肿大。病程约 7-12天。
? 病后免疫力持久
? 临床诊断明确,无需做微生物学检测
? 预防以隔离患者为主,可用减毒活疫苗。
风疹病毒
? 只有一个血清型
? 人是唯一宿主
? 风疹又称德国麻疹,一种以皮疹及耳后淋巴结、
枕下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常见儿童传染病,预后
良好。
? 气溶胶飞沫传播。
? 潜伏期 10~ 21d,先于呼吸道增殖,接着在颈部
淋巴结增殖,表现为耳后淋巴结和枕下淋巴结肿
大。 5~ 7d后进入病毒血症,并出现麻疹样皮疹、
发热,皮疹先出现在面部,后迅速波及全身,一
直持续到抗体出现。
? 隐性感染较普遍。
? 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 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这种病毒,则可导致胎儿发
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引起畸型,可出现死胎、
流产或生后死亡。出生后婴儿表现心脏畸型、白
内障及耳聋等
– 对怀疑有风疹病毒感染的孕妇及胎儿确定诊断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 诊断
– 血清学方法检测血中风疹病毒的特异性 IgM。风疹病
毒感染能获得持久免疫。
? 预防:减毒活疫苗,保护期约 10年,为避免胎儿
畸形,妊娠前应该接种。